论语读后感的作文

时间:2021-08-10 12:00:28 国学 我要投稿

有关论语读后感的作文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小编收集了有关论语读后感的作文,欢迎阅读。
 

有关论语读后感的作文

  第一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一书由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后世弟子所撰写,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的言论尽收其中。寥寥几个字便言明了中庸之说,短短几行语便讲清了圣贤之道,滔滔一册书便展现了那乱世之中仍持有一方净土的心灵,那权欲当道下一个仍坚信自我的圣贤。

  《论语》一书讲理无数,仁义礼智信,面面俱到。在孔子那如浩海般无穷的言论中,体会最为深的便是孔子所论的孝道,所论的治学。

  孝,乃中华自古之美德。从《论语》一书便可见,春秋时期孝道以如此被圣贤所重视,更不必说之前,也不必说之后。人们品读《论语》最该读的便是孝!因为如今人们对孝的观念早已褪色……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孔子所论孝道所说的要比这多得多,而这一句却诠释了何以为孝。如“事父母能竭其力”,“弟子入则孝”无一不体现出孔子对人要为孝的重要性。孔子三岁丧父,随母亲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而17岁却又丧母,在还未加冠之际便双亲尽失,可能是他比别人更能觉察出母亲之爱,从而联系到已故之父,而感到行孝之必要。却因自己无机会行之,而劝后人待其去做。

  读孝之后,便为治学。也是最贴近我生活的部分。孔子在这方面的言论最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出何以为真正的智慧。“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出学习之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在这许许多多的教诲中,我最喜欢的便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句不单讲出了生活中处处是老师,要学会寻找,更说明了要学会选择性学习,学好而不学坏。此中更渗透了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也就是人人存在与众不同的闪光点,都有着超乎常人的独特能力,这便是在教诲人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认可、去学习。取长而补短,学优而汰劣,便是探寻藏匿于渊博之海的秘宝所必需的工具。

  “君子不器”告诉我们人要多才,“放于利而行,多怨”告诉我们按实利做事不可取。“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又告诉我们不该记仇。孔子终其一生所研究的仁、义、礼、智、信不是瞬时可参透,刹那可领悟的,由于此文写时仓促,未能将孔子的思想完全领悟,所明了的也只有些许孝道,些许治学了。来日方长,《论语》一书必会再次研读,去体会贤者之思想,圣者之真谛,仁者之内涵。

  群雄逐鹿,乱世纷争,问之,胸中净土谁存?

  兵戎剑戟,血光似虹,答曰,莫过贤者孔丘。

  第二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记述了孔子的言论和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还有,做人要重视“仁德”。在孔子说,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赞。最后,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孔子说:“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其次,文中还讲了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务政、治国与安邦。

  我读完《论语》这部书,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我比较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每个人读一本书,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论语》心得这本书,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让我在平静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作为正在成长的我们,应该潜下心来品出无尽源泉.

  第三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有关论语读后感的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语读后感的作文】相关文章:

初逢《论语》论语读后感800字作文09-03

感悟论语作文02-27

《论语》的启示作文10-14

感谢《论语》作文11-29

论语作文范文08-18

品读国学经典-《论语》作文07-23

品读国学经典《论语》作文07-31

《论语》教我学作文03-15

论语伴我成长作文精选08-14

关于论语的优秀作文10-13

有关论语读后感的作文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小编收集了有关论语读后感的作文,欢迎阅读。
 

有关论语读后感的作文

  第一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一书由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后世弟子所撰写,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的言论尽收其中。寥寥几个字便言明了中庸之说,短短几行语便讲清了圣贤之道,滔滔一册书便展现了那乱世之中仍持有一方净土的心灵,那权欲当道下一个仍坚信自我的圣贤。

  《论语》一书讲理无数,仁义礼智信,面面俱到。在孔子那如浩海般无穷的言论中,体会最为深的便是孔子所论的孝道,所论的治学。

  孝,乃中华自古之美德。从《论语》一书便可见,春秋时期孝道以如此被圣贤所重视,更不必说之前,也不必说之后。人们品读《论语》最该读的便是孝!因为如今人们对孝的观念早已褪色……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孔子所论孝道所说的要比这多得多,而这一句却诠释了何以为孝。如“事父母能竭其力”,“弟子入则孝”无一不体现出孔子对人要为孝的重要性。孔子三岁丧父,随母亲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而17岁却又丧母,在还未加冠之际便双亲尽失,可能是他比别人更能觉察出母亲之爱,从而联系到已故之父,而感到行孝之必要。却因自己无机会行之,而劝后人待其去做。

  读孝之后,便为治学。也是最贴近我生活的部分。孔子在这方面的言论最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出何以为真正的智慧。“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出学习之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在这许许多多的教诲中,我最喜欢的便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句不单讲出了生活中处处是老师,要学会寻找,更说明了要学会选择性学习,学好而不学坏。此中更渗透了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也就是人人存在与众不同的闪光点,都有着超乎常人的独特能力,这便是在教诲人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认可、去学习。取长而补短,学优而汰劣,便是探寻藏匿于渊博之海的秘宝所必需的工具。

  “君子不器”告诉我们人要多才,“放于利而行,多怨”告诉我们按实利做事不可取。“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又告诉我们不该记仇。孔子终其一生所研究的仁、义、礼、智、信不是瞬时可参透,刹那可领悟的,由于此文写时仓促,未能将孔子的思想完全领悟,所明了的也只有些许孝道,些许治学了。来日方长,《论语》一书必会再次研读,去体会贤者之思想,圣者之真谛,仁者之内涵。

  群雄逐鹿,乱世纷争,问之,胸中净土谁存?

  兵戎剑戟,血光似虹,答曰,莫过贤者孔丘。

  第二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记述了孔子的言论和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还有,做人要重视“仁德”。在孔子说,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赞。最后,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孔子说:“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其次,文中还讲了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务政、治国与安邦。

  我读完《论语》这部书,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我比较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每个人读一本书,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论语》心得这本书,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让我在平静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作为正在成长的我们,应该潜下心来品出无尽源泉.

  第三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