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

时间:2023-04-15 17:09:09 丽敏 时事论据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24年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

  说话不及,腊月二十三,小年儿,是祭灶的日子。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小编为大家分享2024年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欢迎阅读!

2024年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1

  腊八过了就是小年,小年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从小年开始,就进入了过大年的倒计时。河北邯郸有民谣说:“糖瓜祭灶二十三,离过年整八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赶集上店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做黄酒;三十,家家捏饺子。”

  小年是要跟灶王爷套近乎的时候。宋代东京(今天的开封)在早灶上贴灶马,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命”。想让灶王爷醉醺醺地上天,糊糊涂涂地交差,别打老百姓的小报告。但是,老让灶王爷醉着也不合适,所以人们用麦芽糖祭灶。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巴,让灶王爷嘴巴变甜,上天多说好话。

  祭灶用的糖瓜,是用麦芽糖做的。大麦发芽后,上锅熬成浆,冷却后就成了饴糖。邓云乡老爷爷在【增补燕京乡土记】中对糖瓜加工说得很详细:“麦芽糖刚刚熬成时,是咖啡色的浓浆,从锅中盛出来,倒在撒满面粉的石板上,冷却以后变成一大块。做糖瓜时,把这一大块麦芽糖敲下一块,放在撒了干粉的案板上加热揉搓,最后软得像嚼过的口香糖一样。随后把它弄成一个圈,套在一个抹了油的木桩上,再用一个小木棍套上来拉,拉长了再折一转,绞成麻花状再拉,反复多次,说亦奇怪,褐色就变成白色的了。拉到这种程度,就可以取下来,把粗长的糖条,用手一段段勒细,成葫芦腰状,稍冷,把细腰处快刀切断,变成偻瓜一样的糖瓜了,多好玩呢?”除了糖瓜,山东人祭灶的时候,也有供水饺的,由此可见山东人对饺子的喜爱。

  要是灶王爷不吃这些,老百姓也有办法让他上了天庭不说坏话。据说灶王爷平时要记人间过错,屋里的灰尘是他的笔记本,所以老百姓就在祭灶这天扫屋子,赶灰尘,让灶王爷无话可说。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2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生存,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3

  张单之说。也许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首民谣:“灶王爷本姓张,摇摇摆摆下了乡。白天吃的油盐饭,晚上喝的烂面汤。岁末上天言好事,年初下界降吉祥。”这首民谣来自张单休妻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人,姓张名单,字子郭。他的妻子叫郭丁香,为人勤劳贤惠、孝顺父母。张单不愿守在家里种地,就出门做生意。后来发了财,回家后竟嫌弃起自己的糟糠之妻来,一纸休书把郭丁香赶出了家门。第二年他又娶进一位名叫李海棠做老婆。由于李海棠生活挥霍奢侈,而张单在外又吃喝嫖赌,很快家道败落。后来的一场大火又将家里的财产全部烧光,李海棠经不起贫寒,就改嫁他人。

  从那以后,张单只得靠乞讨度日。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他要饭时竟然要到了自己的原配妻子郭丁香的家里,面对善良的郭丁香,他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一头钻进炉灶里,说什么也不肯出来,被活活憋死了。后来玉皇大帝把张单封为灶王,也许是为了警戒人们不要犯他犯过的错误吧,还命令他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一年来这一家的言行。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4

  张奎之说。

  张奎是明代人许仲琳根据历史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名著《封神演义》中的一位传奇式人物。武艺高强、身怀绝技的张奎、高兰英夫妇俩镇守渑池雄关,为了捍卫即将覆灭的殷纣王朝,在敌众我寡、后无援兵的情况下,张奎利用地行之术,借助座骑“独角乌烟兽”的威力,高兰英利用“太阳神针”密切配合,在守卫渑池之战中,连斩周武王的伐纣名将十多名,死伤兵卒无数,是武王伐纣征战过程中最为残酷的一场恶战。

  《封神演义》在“渑池县五岳归天”、“土行孙夫妻阵亡”等章回里,对这场撼天动地的战斗描写得淋漓尽致。后来,姜子牙受玉虚宫元始天尊之命,将伐纣征战中阵亡的忠臣良将各封神位。张奎被封为七杀星,高兰英被封为桃花星。他们被封了神位以后都是干什么的?我想,恐怕多数人不知道。可是,长期以来河南渑池人都说张奎是灶神,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家之主“老灶爷”,他的夫人高兰英当然就是“老灶奶”了。每年腊月二十三,人们都要摆供烧香,叩头祭拜,要送其“上天言好事”,初一五更时分要迎其“回宫降吉祥”。

  《封神演义》的内容有真实的一面也有虚构的一面。至于书中内容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现在的人无法也没有必要去认真考究。河南渑池人对于发生在两千八百多年前的这一历史故事的了解,除了书籍、电视外,还有许多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地名传说。如当时的渑池关就在扣门山(今属陈村乡),附近的张寨、张沟、寨疙瘩、红土坡、大石坪、土门洼等地名的来历都与这一战事有关。那里的煤窑沟内至今还有着张奎墓。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5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两个神仙。大神仙叫大年,小神仙叫小年。

  大年心眼好,爱惜人。每到五谷不长的寒冷季节,大年怕饿坏人,就把天上的白面撒下来让人们吃。小年虽说是大年的亲兄弟,心眼却坏透了。他用邪术把大年撒给人的白面变成雪籽,吃下去不治饿还冻坏肚子。等到把人们病倒了,他再变成巨齿獠牙的猛兽下来吃人。他吃人吃饱了肚皮,就躺下睡觉,一觉能睡三百六十天,醒过来还吃人。人们虽说知道它三百六十天下来一回,可是藏到哪儿也躲不过去。只好烧香磕头,请求大年给作主。

  大年正为白面变雪、人烟稀少的事胡猜乱想哩,一听人间祷告,才知道是小年作的恶。他气恨恨地去找小年,小年却满不在乎地说:“你行你的好,我吃我的人,碍你啥事啦?”

  大年看他不讲理,气得抬手去打他。谁知小年心恶劲大,竟反手把大年打倒在地,还恶狠狠地说:“不念一母同胞,我连你也吃了!”

  大年打不赢小年,只得亲自下凡对人们说:“小年生来怕雷怕火,等他再来了,你们用油松干柴烧青竹,围成圈子,点上火,人们坐在中间,它下来就吃不着人啦。”

  人们记住大年的话,小年下来时,干柴油松烧得青竹“砰啪”乱响,烈火烤人,急得它转圈磨牙没办法,只好空着肚子回去了。

  他知道这是大年的主意,就去打大年,大年没法,也跳到人们烧的火圈里。小年恨得咬牙切齿地说:“等我练好了火功,把你们吃个孩娃不留!”

  日出日落,草青草黄。凶狠的小年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没睡觉,终于练成了火功,再过一天又要下去糟践人啦。

  大年呢,也早已作好了准备。他也是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没睡觉,整天没日没夜地熬气力,练武艺,再过一天也要下山和小年大战一场,保护人类不受残害。

  正好到三千六百天中午,大年小年在半空中迎头碰上。小年知道不除掉大年自己吃不安生、就动手打起来。大年毫不示弱,二人打得黄风滚滚,云雾遮天。这就是后来春天风多雾多的原因。

  一气打了三十二天,小年急了,张嘴要吞掉大年。大年急忙举起手心雷,谁知小年纵身一蹿躲到了高处。大年追着他往上打,他就一直往上蹿。这就是二月二打闷雷的原因。

  大年又追了七十四天,看手心雷打不住他,就放手不打了。小年却认为哥哥的雷放完了,一翻身冲下来抓大年。大年闪身躲开,抬手从背后拉出一条雪白的长虫。只见那长虫口吐烈火,直冲小年烧去。不等小年躲避,大年又口吐轰天雷。小年闪身躲开,张口喷出一股黑水,虽浇不灭火,湿不了雷,可也保住了他自己。

  大年追,小年跑,震得天摇地动,大雨倾盆。这就是夏季扯闪打雷下暴雨的由来。

  小年打累了,一头扎进海里睡去了,大年急忙放出太阳,催熟五谷,免得因为他和小年打仗叫人们挨饿。

  小年一气歇了一百天,抖擞精神又来和大年打仗。大年二话不说,接手就打。这回小年学精了,先施出他练的冷气灭火功夫,一张嘴,阵阵冷风朝大年刮去。大年一哆峻,急忙纵身往高处去。小年也急忙赶上去,撵得大年没处躲藏,就变成一个小石头落到地下。小年找不着大年,气得嗷嗷乱叫,驾着冰冷的狂风乱翻乱找,实在找不着,就下起漫天大雪,要冻死大年。

  其实,大年早已躲到了人们藏身的山洞里,人们给他生火烤,热饭吃。大年暖和透了,还要来松脂橡油,把身上抹了一层又一层,准备和小年决一死战。

  又是到了三百六十天头上。小年预料大年被冻死了,就大吼一声冲下来要吃人。只见大年一滚,带着满身大火蹿到半空。等小年刚下到树梢上时,大年一头钻进小年嘴里,顺喉咙下到肚里,放火烧起来。疼得小年手扳树枝,两脚乱蹬。不一会儿,小年手一松,身子横到了树杈上。只见他的身子上热气腾腾,烧得只剩下了一张皮。

  大年和小年都死了,人们齐刷刷地跪在当院,哭着给大年磕头,并把装着大年身子的小年尸体永远挂在树上。往后,人们每隔三百六十天就在院里的树下给大年烧香,说大年是火神,有香火就有神通。能保枯世代平安。

  后来。朝里的能人推出三百六十天是春夏秋冬四季一循环。这一循环起个啥名哩?大家都说。大年为咱舍了命,咱永远也不能忘了这个大恩大德。够一个循环,就算过一年吧。人们还根据大年烧小年的办法,仿着小年剩下的那个空壳壳,做了一个又一个灯笼。每年过节就挂在树上,驱魔镇邪。

  小年的日子不是固定的,南北相差一天,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6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起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

  过去,过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土和尚五",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

  过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是"辞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间称"灶王爷"。

  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单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贤慧女子郭丁香为妻,后又体弃续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张单家境败落,又遭火灾,双目失明.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主人给了他热汤热饭,后发现施饭者就是他休弃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难当,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为灶王。

  柳腔戏《张郎休妻》、茂腔戏《火龙记》都是说的灶王爷这段故事。

  灶王最初只管火,后来受天帝委派为掌管一家的监护神,被封为一家之主。他权力很大,却连个土地庙大小的庙宇也没有,只有一张画像(木板印制的年画)贴在灶墙上。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东厨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

  祭灶时要摆上枣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麦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据说是让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说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说好话不说坏话。焚香祭拜后,将旧灶君像揭下焚化。换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爷上天找王皇大帝汇报去了。

  祭灶时还要供上碗面汤(面条),俗话说:"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顿杂面场。"杂面汤是用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制成,可见灶王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灶王腊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来,就算完成汇报任务,带着吉祥保佑一家过平安日子了。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过小年吃糖瓜的习俗仍在民间盛行。

  腊月二十三日以后,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居室,清除积垢,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7

  祭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同时,在某些地方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不过笔者对此却持怀疑态度,因为,古代男子在家中几乎是不下橱的,灶王爷天天在看着女士们下橱做饭,男士们几乎也见不到,上天后又怎么言男人的好呢?因此,此是否是特指饭店之类的场所呢?

  “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因而,年三十哪天先“接灶”、“接神”的仪式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灶王爷的由来:

  据一些史料记叙,在我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此有着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据说灶君本人是炎帝、祝融的化身,后来我国道教的《经说》上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山西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一是: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起贴。

  其二是: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乐。

  晋北地区流传的歌谣是: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北京地区的歌谣则是: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8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同时,在某些地方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不过笔者对此却持怀疑态度,因为,古代男子在家中几乎是不下橱的,灶王爷天天在看着女士们下橱做饭,男士们几乎也见不到,上天后又怎么言男人的好呢?因此,此是否是特指饭店之类的场所呢?

  “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因而,年三十哪天先“接灶”、“接神”的仪式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9

  小年了,清早听到小城远近稀疏的劈了啪啦的爆竹声,一定是有念旧的人家在庆祝灶王爷的升天吧!但这种仪式真的已有好多年未曾见过了,连那画上的灶王爷的模样也已经记不清了。但却依稀记得童年生活的小镇热闹的小年氛围。

  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会把供了一年的灶王爷画像取下来,然后虔诚的放入灶膛里焚烧,说是这样会助灶王爷升天。我想灶王爷应该是随着袅袅炊烟,然后骑着马以腾云驾雾之态升入天空的吧?知道灶王爷的使命是干嘛的吗?灶王爷的画像两侧是一幅对联,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保平安。然后横批是:一家之主。看过这幅对联,那么灶王爷的使命就不言而喻了。他是去请求玉皇大帝保佑勤劳的人们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向玉皇大帝汇报每家的善恶行径,好的奖励好年景,坏的则予以惩戒。灶王爷往返天与地需要七天七夜的时间,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完成使命后就回到每家每户的锅灶上方。在早些年,人们估算天与地的距离是以灶王爷上天入地的速度估算的,说是往返要走七天七夜,按我们现时的估算,那么应该是光一般的速度吧!

  小年这一天无论生活条件如何清苦,母亲们都是要给全家人包一顿饺子的,不管馅里是否有荤腥,记忆中都是那么美味。孩子们欢快的跑来跑去齐声高喊着:“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回来多带米来少带糠……”。那时人们的愿望是多么的纯粹而简单。

  送过灶王爷后,是要除尘的,全家老少齐动员,连最邋遢的人家也要打扫干净棚顶犄角旮旯的灰嘟噜,除去一年来累积的灰尘。然后条件好的人家棚顶会糊上好看的窝纸,墙壁上糊上雪白的白纸,每个墙面上都张贴着喜庆的年画。印象最深的是“连年有余”,每年必贴的,表达着人们对于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条件不好的人家会到处收集书纸和报纸,然后也把家里打理一新,以一尘不染的态势准备迎接大年的到来。

  小时候糊棚糊墙基本都是在晚上的,大人们忙活完往往已是夜半时分,小孩子们支撑不住困顿就会早早的睡着了。清早睁开眼,那个全新的色彩斑斓的小世界,会让我们欣喜万状,欢呼雀跃,那感觉至今无法用合适的词汇来形容!

  如烟的往事带着我们最纯真的幸福飘忽远去了,那些小年的习俗也携滚滚红尘消逝得没了影踪!人们不再会把希望寄托给灶王爷,孩子们也不会再齐声高喊“灶王爷本姓张……”至于灶王爷的使命似乎已跟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关系了吧!现在还有孩子知道灶王爷的存在吗?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10

  从前,有一个皇帝,他的嘴馋极了,走到那儿,吃到哪儿,只要没吃过的他都想尝尝。

  有一天,他闲逛到村子里,遇见了一个漂亮姑娘。姑娘提着个篮子。“装的是什么呀”?皇帝好奇地问。姑娘打开篮子,哇,好大的枣糕呀!

  皇帝吃过很多好东西,可就是没吃过枣糕。他对姑娘说 :“给我吃点吧,我是皇帝!”姑娘微微一笑,把篮子递了过去。

  皇帝狼吞虎咽,三口五口就把枣糕吃完了。吃完后打了个嗝儿:“啊呀,太好吃了!”

  接着,皇帝打起了坏主意:“我要把这个姑娘带回皇宫,让她天天给我做枣糕吃”!

  他对姑娘说:“你马上再给我做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做不出来我就把你带走。”姑娘听了,不慌不忙的说:“好的!”

  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冲着篮子一划。咦?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篮子里面热气腾腾,不多不少,正好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太神奇了!

  皇帝还没有明白过来。他见难不到姑娘,就耍赖让姑娘喂他吃。姑娘转过脸去不搭理皇帝!皇帝生气了,非要把姑娘带走。他伸手一抓......

  姑娘伸出手,一巴掌把皇帝打上了灶台,皇帝一下子就贴到了墙头上了。

  这下坏了:皇帝想下来,可怎么也下不来,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

  “谁让你嘴馋!这回呀,别人坐着你站着,别人吃着你看着吧!”说完,姑娘架起彩云飞上天去。贪吃的皇帝从此成了灶王爷。

  从此以后,灶王爷就天天站在灶台边,天天看人家吃饭。

  时间长了,人们觉得灶王爷怪可怜的——毕竟,爱吃好东西也没有什么错呀。于是。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大家就都给灶王爷摆上好吃的,这叫做“祭灶”。到了这一天,孩子们最高兴了,他们跟灶王爷一起吃枣糕、柿饼、核桃、糖饼、还有糖瓜。据说,过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要上天给玉皇大帝说说这一年来人间发生的事情。他吃了糖瓜嘴巴甜,见了玉皇大帝,就只说人们的好话。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11

  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四——“民间传统小年”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这天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江浙沪地区:除夕前一天——“小年夜”

  江浙沪地区习惯称除夕为“大年夜”,与其对应,除夕前一晚则被称为“小年夜”,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历史上,腊月二十四夜,吴人称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称此夜为小除夕。

  四川、贵州部分地区:除夕夜——“小年”

  在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人们会在除夕夜过小年,他们的大年则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江苏南京等地:正月十五——“小年”

  相传明成祖朱棣篡权夺位后,南京百姓对其残忍和苛政怨声载道,借由正月十五的灯会怀念上一位帝王的宽政,于是元宵节成了南京的小年。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相关文章: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08-08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08-08

小年为何选在腊月二十三08-08

小年腊月二十三糖瓜粘08-06

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迎“小年”08-08

腊月二十三小年寄语「荟萃」02-02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01-14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什么08-08

2019年腊月二十三小年寄语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