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的作文素材

时间:2025-01-11 16:44:57 毅霖 作文素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法律与道德的作文素材

  在日常的学习中,是不是很多人听到作文就头大?这个时候,作文素材就派上用场了!你知道作文素材从哪里来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律与道德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法律与道德的作文素材

  1、ATM机引发的牢狱之灾——法律与道德的较量

  2006年4月,由于银行柜员机(ATM取款机)出故障,打工仔许霆分171次取款17.5万元,被法院一审以盗窃金融机构罪判处无期徒刑,事件引发争议。案件被发回重审,然而在第二次审判中,许霆一句“本意是想把钱取出来,保护好还给银行”的出格话令公众大倒胃口。

  有网友称,许霆事件是既得利益集团与弱势群体的一次利益PK,也有专家认为该案“量刑过重”。

  2、南京小伙做好事成被告——良心是什么

  南京男子彭宇因搀扶摔倒的老太太,反被告上法庭。9月,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赔偿45876元。判决书称“从常理分析,彭宇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

  然而,对这起法院用逻辑推理和分析的方法做出认定和判决的案件,网上舆论一片哗然,网友几乎一边倒相信并支持彭宇,不停地有人站出来说自己好心帮忙被反咬一口的故事。此案唯一目击证人陈先生在判决后情绪激动:“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所有这些综合在一起,大部分人认定彭宇是好心没好报,简直就是现代版农夫与蛇的故事,甚至有网友号召给彭宇捐款。

  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季布一诺千金)

  季布是秦朝末年楚地(泛指今江淮流域)人。他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结交朋友,很讲义气和信用,凡事答应过人,就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做到。季布言而有信的品质使他在同辈的朋友中赢得了声誉。后来他的名声更加远扬,连北方的许多游侠之士都知道了,以至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为政应取信于民(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秦孝公有些担心,犹豫不决。商鞅终于说服了秦孝公实行变法,发布了新的政令。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门的,给予10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去移动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移动者给予50金。有个大胆的终于移动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50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事实,终于使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推行了新法。

  学海扬帆终不悔为报祖国殷切情

  5月11日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国驻加拿大大使馆举行颁奖仪式,由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卢树民代表教育部向我国在加拿大自费留学的优秀博士生颁发奖金和证书,表彰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优异学习成绩和研究成果。

  在张白羽从卢大使手中接过获奖证书的那一刻,她兴奋得满面生辉,让每个在场的人都感染到她的蓬勃朝气和兴奋心情。座谈时,她满怀激情地一连道出五个“何其幸”:“何其幸,我拥有一个伟大祖国!祖国繁荣昌盛,蓬勃发展,让每个海外儿女都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何其幸,祖国关爱我们,祖国令我感到温暖,祖国就在我心中;何其幸,有那么多可尊敬的师长,教我治学之道。同窗可爱可敬,他们的激昂上进令我振奋……”发言结尾,情浓而诗成:韶华数载纸上留,家国万里沐春风;扬帆学海终不悔,为报祖国殷切情!

  徐悲鸿拒绝给蒋校长画像

  1935年,名声鼎盛的大画家徐悲鸿从巴黎刚回来,蒋校长就特意差张道藩来请徐悲鸿给他画一张半身像。张道藩尽管说了许多好话,可是都被徐悲鸿断然拒绝了。徐悲鸿说:“我是画家,对你们季员长丝毫没有兴趣。你还是另请高明吧!”张道藩非常吃惊地说:“对委员长你没有兴趣,你对什么有兴趣?”徐悲鸿冷冷地笑了笑说:“我对人民大众感兴趣。”张道藩说:“这么说肯定不愿给蒋委员长画像了?”徐悲鸿说:“是的,是这样。”张道藩急。“徐先生,你是才华横益的艺术家,我奉劝你还是不要做这样愚蠢的事,免得后悔。”徐悲鸿看了张道藩一眼说:“我永远不后悔。”

  齐白石愤然拒日寇之求

  40年然,齐白石在北平艺专任教。由于齐白石在字画上的成就,许多人都以得到一幅他的字画而感到自豪。卢沟桥事变后,当地日本驻军和汉奸也附庸风雅,仗势向徐徐石老人索要字画,遭到拒绝。后来,为了摆脱这些人的纠缠,齐白石愤而辞去教授职务,闭门谢客,还在门上贴着“自己已死”的条子,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

【法律与道德的作文素材】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律作文04-08

关于法律的作文素材11-11

有关道德的作文素材08-07

道德缺失作文素材04-26

关于道德的作文素材10-29

有关道德的作文素材03-25

高考作文素材:道德11-13

社会道德伦理的作文素材04-24

道德品质的作文素材10-13

道德与法律作文(精选12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