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格林童话:莴苣姑娘童话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童话吧,童话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手法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童话故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格林童话:莴苣姑娘童话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莴苣姑娘童话故事
从前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俩一直想要个孩子,可总也得不到。最后,女人只好希望上帝能赐给她一个孩子。他们家的屋子后面有个小窗户,从那里可以看到一个 美丽的花园,里面长满了奇花异草。可是,花园的周围有一道高墙,谁也不敢进去,因为那个花园属于一个女巫。这个女巫的法力非常大,世界上人人都怕她。
一天,妻子站在窗口向花园望去,看到一块菜地上长着非常漂亮的莴苣。这些莴苣绿油油、水灵灵的,立刻就勾起了她的食欲,非常想吃它们。这种欲望与日俱增, 而当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吃不到的时候,她变得非常憔悴,脸色苍白,痛苦不堪。她丈夫吓坏了,问她:“亲爱的,你哪里不舒服呀?”
“啊,”她回答,“我要是吃不到我们家后面那个园子里的莴苣,我就会死掉的。”
丈夫因为非常爱她,便想:“与其说让妻子去死,不如给她弄些莴苣来,管它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黄昏时分,他翻过围墙,溜进了女巫的花园,飞快地拔了一把莴苣,带回来给她妻子吃。妻子立刻把莴苣做成色拉,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这莴苣的味道真是太好 了,第二天她想吃的莴苣居然比前一天多了两倍。为了满足妻子,丈夫只好决定再次翻进女巫的园子。于是,黄昏时分,他偷偷地溜进了园子,可他刚从墙上爬下 来,就吓了一跳,因为他看到女巫就站在他的面前。
“你好大的胆子,”她怒气冲冲地说,“竟敢溜进我的园子来,像个贼一样偷我的莴苣!”
“唉,”他回答,“可怜可怜我,饶了我吧。我是没办法才这样做的。我妻子从窗口看到了你园子中的莴苣,想吃得要命,吃不到就会死掉的。”
女巫听了之后气慢慢消了一些,对他说:“如果事情真像你说的这样,我可以让你随便采多少莴苣,但我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把你妻子将要生的孩子交给我。我会让她过得很好的,而且会像妈妈一样对待她。”
丈夫由于害怕,只好答应女巫的一切条件。妻子刚刚生下孩子,女巫就来了,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莴苣”,然后就把孩子带走了。
“莴苣”慢慢长成了天底下最漂亮的女孩。孩子十二岁那年,女巫把她关进了一座高塔。这座高塔在森林里,既没有楼梯也没有门,只是在塔顶上有一个小小的窗户。每当女巫想进去,她就站在塔下叫道: “莴苣,莴苣,把你的头发垂下来。”
莴苣姑娘长着一头金丝般浓密的长发。一听到女巫的叫声,她便松开她的发辫,把顶端绕在一个窗钩上,然后放下来二十公尺。女巫便顺着这长发爬上去。
一两年过去了。有一天,王子骑马路过森林,刚好经过这座塔。这时,他突然听到美妙的歌声,不由得停下来静静地听着。唱歌的正是莴苣姑娘,她在寂寞中只好靠 唱歌来打发时光。王子想爬到塔顶上去见她,便四处找门,可怎么也没有找到。他回到了宫中,那歌声已经深深地打动了他,他每天都要骑马去森林里听。
一天,他站在一棵树后,看到女巫来了,而且听到她冲着塔顶叫道:“莴苣,莴苣,把你的头发垂下来。”
莴苣姑娘立刻垂下她的发辫,女巫顺着它爬了上去。王子想:“如果那就是让人爬上去的梯子,我也可以试试我的运气。”
第二天傍晚,他来到塔下叫道:“莴苣,莴苣,把你的头发垂下来。”
头发立刻垂了下来,王子便顺着爬了上去。
莴苣姑娘看到爬上来的是一个男人时,真的大吃一惊,因为她还从来没有看到过男人。但是王子和蔼地跟她说话,说他的心如何如何被她的歌声打动,一刻也得不到安宁,非要来见她。
莴苣姑娘慢慢地不再感到害怕,而当他问她愿不愿意嫁给他时,她见王子又年轻又英俊,便想:“这个人肯定会比那教母更喜欢我。”她于是就答应了,并把手伸给 王子。她说:“我非常愿意跟你一起走,可我不知道怎么下去。你每次来的时候都给我带一根丝线吧,我要用丝线编一个梯子。等到梯子编好了,我就爬下来,你就 把我抱到你的马背上。”
因为老女巫总是在白天来,所以他俩商定让王子每天傍晚时来。女巫什么也没有发现,直到有一天莴苣姑娘问她:“我问你,教母,我拉你的时候怎么总觉得你比那个年轻的王子重得多?他可是一下子就上来了。”
“啊!你这坏孩子!”女巫嚷道,“你在说什么?我还以为你与世隔绝了呢,却不想你竟然骗了我!”
她怒气冲冲地一把抓住莴苣姑娘漂亮的辫子,在左手上缠了两道,又用右手操起一把剪刀,喳喳喳几下,美丽的辫子便落在了地上。然后,她又狠心地把莴苣姑娘送到一片荒野中,让她凄惨痛苦地生活在那里。
莴苣姑娘被送走的当天,女巫把剪下来的辫子绑在塔顶的窗钩上。王子走来喊道:“莴苣,莴苣,把你的头发垂下来。”
女巫放下头发,王子便顺着爬了上去。然而,他没有见到心爱的莴苣姑娘,却看到女巫正恶狠狠地瞪着他。
“啊哈!”她嘲弄王子说,“你是来接你的心上人的吧?可美丽的鸟儿不会再在窝里唱歌了。她被猫抓走了,而且猫还要把你的眼睛挖出来。你的莴苣姑娘完蛋了,你别想再见到她。”
王子痛苦极了,绝望地从塔上跳了下去。他掉进了刺丛里,虽然没有丧生,双眼却被刺扎瞎了。他漫无目的地在森林里走着,吃的只是草根和浆果,每天都为失去爱人而伤心地痛哭。他就这样痛苦地在森林里转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来到了莴苣姑娘受苦的荒野。
莴苣姑娘已经生下了一对双胞胎,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王子听到有说话的声音,而且觉得那声音很耳熟,便朝那里走去。当他走近时,莴苣姑娘立刻认出了他,搂着他的脖子哭了起来。她的两滴泪水润湿了他的眼睛,使 它们重新恢复了光明。他又能像从前一样看东西了。他带着妻子儿女回到自己的王国,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他们幸福美满地生活着,直到永远。
内容简介
1812年格林童话第一集出版,包含了86篇童话故事,第二集增加了70个故事,内容不断扩充,格林兄弟生前出版(第七版)的故事集有200则,加上圣徒传说多达210则,再加上补遗就有215则。其中以《灰姑娘》、《玫瑰小姐》、《受骗的青蛙》、《雪白和玫瑰红》、《猫和老鼠交朋友》、《聪明的农家女》、《三兄弟》、《月亮》、《熊皮人》、《石竹》、《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糖果屋》、《青蛙王子》、《渔夫和他的妻子》、《野狼和七只小羊》、《大拇指》、《勇敢的小裁缝》、《不莱梅的城市乐手》、《穿靴子的猫》较为闻名。
《格林童话》内容广泛,体裁多样,除了童话外,还有民间故事、笑话、寓言等。其中故事大致分三类:一是神魔故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玫瑰公主》、《青蛙王子》、《小矮人与老鞋匠》、《玻璃瓶中的妖怪》等,这些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奇异、变幻莫测。二是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拟人童话,如《猫和老鼠》、《狼与七只小山羊》、《金鸟》等,这些故事中的动物既富有人情,又具有动物特点,生动可爱。三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故事,如《快乐的汉斯》、《三兄弟》等,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勤劳质朴、幽默可爱。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格林兄弟生活和创作的命运同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期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由法国大革命(1789—1794)催生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18—19世纪之交席卷全欧,最先在德国这片混乱、落后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当时的德国,可谓欧洲最灾难深重的民族国家。自“三十年战争”(1618—1648)后,沦为主要战场的德国,其政治经济都分崩离析,虽然名义上还顶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名号,实质却分裂成由360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国和自由城市组成的“布头封建帝国”’一个结构松散的混合体,社会发展严重迟缓。1806年,横扫欧洲的拿破仑战争彻底瓦解了神圣罗马帝国,在法国的征服和统治下,德国民众的民族意识被唤醒,要求德意志民族统一强大的渴望空前高涨。在这种状况下,大批知识分子投入到民族解放运动之中。但此时支离破碎的德国社会,诸多林立的公国之间存在的包括语言、文化等在内的差异成为民族统一的障碍,为了消除这一文化上的阻碍,德国知识界开始宣扬文化民族主义,希望借助古老的日耳曼民族文化来促成民族统一,这一时期的德国浪漫派在秉承浪漫主义文化精神的同时,亦将眼光转向民间文化传统领域,整理研究德国民间文学并使之发扬光大。
就这样,德国浪漫主义在整理研究德国民间文学中取得的卓越成就,有力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文学的发展,提升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格林童话》就诞生在这样的时代氛围和社会环境之中。
创作过程
俗称为格林童话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在1812年第1卷出版之前,经历了长达6年的收集工作。而从1812年初版至1857年终版,其间更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修订再版,以及数个不同版本。
格林童话不都是对口传故事的采录,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篇幅是来自书面材料。格林童话也不是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德国民间童话,而是受到法国等欧洲其他国家民间童话的影响,甚至有些童话源于他国。那些口传故事的叙述者,也并非以没有受过教育的乡野村民为主,而是大部分来自出身良好的中产阶级家庭。
格林兄弟收集、发表这些民间童话,并不企图逐字逐句、机械照搬原材料。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保存所记下来的民间童话故事的本真性特征并把它们的意义和精神表达出来。他们一方面遵循忠实记录的原则,谨慎对待民间口头创作,保留故事的内容、主旨,情节发展的方式和方向,尽力保持童话的原始风貌,保留这些民间故事员天然质朴的一面,“我们力图保持童话的本来的全部纯洁性,其中的任何一个情节既没有捏造,没有渲染,也没有改变,因为我们力图避免对于本来就很丰富的情节根据任何类推法和想当然进行充实的企图。”另一方面格林兄弟又对于从不同的叙述人和记录者那里所得来的全部故事进行校订和语言修辞方面的修饰,以便保持统一的童话体裁、语言风格以及和谐的韵味,但决不做过多的文学加工。最终,格林童话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好像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一个叙述者讲述的——以一种简单朴累而又生动活泼的民间口头语言的叙述风格。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善恶观
《格林童话》蕴涵着深刻的道德主题,浓缩了19世纪朴素的善恶观。《格林童话》中的形象粗略地分为三种:非人全兽形象、半人半兽形象和人的伦理形象。儿童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三位一体,是兽类、半人半兽、人类的三位一体,而且这三类形象按时间顺序发展变化。当然凡事旨有例外,它们有时也不按时间顾序而是直接以三位一体示人。儿童身上有原始初民的影子,有动物本真的影子。格林兄弟在处理这些形象时,大都写得善恶分明,好坏黑白,一目了然,没有灰色地带,善恶好坏向两极夸张。这显然在照顾儿童的认知能力。《格林童话》的故事让儿童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故事中主人公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冒险,而这些奇妙的经历正是儿童在可以独碰的日常环境中难以实现的。这些内容丰富又饱含趣味性的童话故事扩展了儿童的思维世界,在轻松愉说的阅读中总结经验教训,唤起儿童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激发儿童善恶观的形成。
《格林童话》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来影射善与恶,将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表达善恶观,让儿童引发对自我的追问,形成正确的善恶观。童话中对童话形象的设置和对话的建构,体现了格林兄弟对儿童的成长和人类自身的关注,《格林童话》遵循了儿童本位,重视JL童的内在需求,关注入的成长,帮助构建儿童正面的伦理观善恶观。其着眼点在于让儿童成长为真正的“人”,教人“扬善避恶”,进行正确的伦理选择。对“人”的强调、关注和尊重无疑在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中都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思考。在物质文化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再发现变得日益迫切,走出伊甸园太久而迷失了自我和天性的人们寻求着精神上的回归。《格林童话》对人和社会都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还原,使人远离尘嚣,回归人最本真的状态。《格林童话》童话的纯真、原型的灵性为儿童创造了一个伦理的伊甸园,具有精神启蒙和文化回归的意义。
结婚母题
结婚母题具有象征性与隐喻性特点。有关结婚的童话故事主要注重整个事件的叙述过程,尤其是英雄的冒险过程,开端、发展、结局等,而不注重其中个别人物性格的刻画。母题部分地割裂了和现实的联系,不关注现实生活的逻辑,很多故事讲得并不圆满,呈现出来的甚至只是一个片断,难以理解。因而故事中的结婚母题并非为人们提供现实的婚姻状况,它仅仅被当做故事的结局,是获得幸福达到圆满的标志。结婚母题往往表现出弃恶从善的道德意识。
《格林童话》中的童话往往是十分简单、明晰的故事,品德高尚的主人公最终以结婚作为其幸福生活的开端,歌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观念,童话故事重在于教育孩子们要弃恶从善,提高道德伦理观念。在《格林童话》中,许多故事经常用主人公和反面角色的鲜明对比宋体现善恶意识,善在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他得到结婚的美好结局是由于他具有善良、乐于助人、品德高尚的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传承了基督教的传统思想一一爱人。如《林中的圣约瑟》中三女儿帮助化成平民的圣约瑟,获得了一大袋金钱而大女儿由于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而被烁蝎和毒蛇咬死。第三是要诚实守信。诚实也是故事中人物的重要美德,这种美好的品德和善良的气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善良的人必然诚实,不欺瞒、不好诈,即使他完全不知道面临的结果,做任何事情都要对上帝负责,否则就失去一切。《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得到了仙女的帮助,但要信守承诺,要在午夜12点前离开王子。如果做不到,就什么都得不到了。
艺术特色
森林意象
在《格林童话》中,主人公多受到迫害或驱赶被迫进入森林,获得栖居之所和安全的依靠,这样的意象体现在《格林童话》半数以上的篇章中,例如《灰姑娘》 《杂毛丫头》等。
守护型的森林形象在《圣母玛利亚的孩子》的故事中如是体现小姑娘由于贫困被圣母玛利亚收养,打开了禁忌之门被圣母驱赶。女孩在森林里度过了无数个夜晚她钻进枯叶堆寻求保暖,采摘野萄子和果子充饥。与其相似的还有《杂毛丫头》: “……她终于走进了一片大森林,因为很疲倦,便夺进一根空树干里,睡着了。”这个树林成为了她的另一个家,带给她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充盈,更是精神绝佳的依靠。森林的神秘感源于人类对森林“未知”的探索,这种神秘印象通过童话传承了下来。《格林童话全集》对于神秘意象的表现有《苗芭姑娘》 《森林中的三个小人儿》《勇敢的小裁缝》等。
在《勇敢的小裁缝》故事中,小裁缝在森林打败了危害不法的巨人,独角兽,野猪,赢得了荣誉与半个江山。相同的奇遇在《六好汉走遍天下》和《斯默里山》等故事的森林中,神奇的人和事物层出不穷。人们无法解释森林的迷雾中闪烁的浮光掠影,也无法解读人类走进森林缘何下落不明,出此当森林意象世界在人的审美观照中涌现出来时,也必然带有了人的情感一一对森林的神秘探索。《格林童话》经过威廉·格林的多次润色,“赋予一般的东西以高尚的含义,给普通以神秘的外表,给已知以位置的价值,给有限以无限的表象”。主人公与魔幻世界得到了融合,次元性趋于统一,平行世界变戊了交叉世界。
人物形象
《格林童话》中的形象的特征鲜明,价值取向明显,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情弱小,歌颂善良勇敢,讽刺虚伪愚塞,鞭挞贪婪自私,符合人类社会一致的道德价值观,这种善恶观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显现出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理解能力。格林童话中所宣扬的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是非观、善恶观、真伪观、道德观甚至人生现。《格林童话》寄托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善,也揭示了人本身潜藏的恶。它指引儿童进行正确的伦理选择,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故事的完美结局为儿童构建了充满希望和理想的乌托邦。有学者认为“在童话中,假、恶、丑虽然常常与其、善、美并存于世,并互相发生冲突,但最终的结局基本上都是正面的。
从整体上来看,童话展示的正是一个从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从中看到了其对现实社会和谐伦理观的追求”,《格林童话》中非人全兽形象、半人半兽形象、人的伦理形象三个类型代表了儿童理性的成熟的三个阶段。
作品影响
1812年,这些故事结集成《儿童和家庭童话集》的第一卷,于圣诞节前夕在柏林问世,大受欢迎。此后直到1857年,格林兄弟不断补充故事,并一再修订,共推出七个版次。第七版后来成为在各国流传的原著版本,至今已译成数十种语言,许多故事都广为流传。
《格林童话》获选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为“欧洲和东方童话传统划时代的汇编作品”。
《格林童话》还被加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中。
在中国,至少有100种以上的译本和译改本。在西方基督教国家中,他的销量仅次于《圣经》。
作者简介
雅可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德国语言学家,和弟弟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曾同浪漫主义者交往,思想却倾向于资产阶级自由派。
从1806年开始,格林兄弟就致力于民间童话和传说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出版了《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两卷集)和《德国传说集》(两卷)。雅各布还出版了《德国神话》,威廉出版了《论德国古代民歌》和《德国英雄传说 》。1806~1826年间雅科布同时还研究语言学 ,编写 了4卷巨著《德语语法》,是一部历史语法,后人称为日耳曼格语言的基本教程。1838年底格林兄弟开始编写《 德语词典 》,1854~1862 年共出版第一至三卷。这项浩大的工程兄弟俩生前未能完成 ,后来德国语言学家继续这项工作,至1961年才全部完成。
格林兄弟对民间文学发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受浪漫派作家布仑坦诺和阿尔尼姆的影响。他们收集民间童话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善于鉴别真伪,他们的童话一方面保持了民间文学原有的特色和风格,同时又进行了提炼和润色,赋予它们以简朴、明快、风趣的形式。这些童话表达了德国人民的心愿、幻想和信仰,反映了德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格林童话集》于1857年格林兄弟生前出了最后一版,共收童话216篇,为世界文学宝 库增添了瑰宝 。格林兄弟在语言学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他们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
【格林童话:莴苣姑娘童话故事】相关文章:
童话故事莴苣姑娘(精选5篇)10-24
格林童话故事12-23
格林童话故事01-20
雪姑娘的童话故事02-08
格林童话故事:月亮04-04
格林童话故事(优)12-02
格林童话故事【集合】10-18
童话故事之拇指姑娘10-23
月亮的格林童话故事(精选10则)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