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

时间:2025-01-10 15:54:56 维泽 哲理故事 我要投稿

哲理故事(精选18则)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故事都不陌生吧,故事主要是写给孩子的,不过,有童心的成年人同样能够在故事中找到快乐,让心灵纯净。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故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哲理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哲理故事(精选18则)

  哲理故事 1

  一到晚上,安装在城市草坪上的地灯就亮起来,与附近的`霓虹灯交相辉映,成为一道流光溢彩的风景线。一只萤火虫飞入草坪,立即遭到地灯的嘲笑:

  “哈,看你那可怜样儿,竟敢在我们面前班门弄斧!”

  “我们的光淹没你,比一杯开水融化一块糖还容易!”

  就在这时,突然停电了,炫耀的地灯立即消失在黑暗中。

  萤火虫却依然闪亮着。萤火虫对羞愧的地灯说:“记住,只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才不会轻易失去。”

  哲理故事 2

  二弟老实,乍出门在外打工,人生地不熟的,我总担心他吃亏。趁着他回家过节期间,我想交代交代他。不料想,两杯酒下肚,他倒先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哥,老实人没亏吃!包工头看我做事实在,总把些关键的活路让我干,比如收发料、管电机、验验土方什么的;其实,这些活都轻巧,不但累不着,工钱还一样拿。”我问:若没有这些轻巧活呢?他笑了笑,想起了得意的一件事。

  “一次挖沟,宽一米深一米的大沟,长度每人20米。别人都老早去抢占地段,拣好挖的地段挖。我不抢占,谁知道哪里好挖?那些滑头们先后拣了较低凹的地段,最后把一段高岗子剩给了我。哪想到一锹挖下去才明白:那些低凹的地方却都是汽车轮子长期轧过的,而我挖的'那一段,连人脚都没踩踏过,土层松软着呢。结果,他们两天没干完的活,我不到一天就干完了。”

  我坚信地说,吃亏是福,老实人天不欺。他连连点头称是是是,并反复念叨这一句话:“吃亏在于不老实,老实人不吃亏......”,他说的可不是醉话。

  哲理故事 3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了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要好好干。

  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社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

  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

  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

  “磨斧子?”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哲思启示:磨刀不误砍柴工。

  哲理故事 4

  有一个人死后,在去见阎王的路上,路过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请求他留下来居住。

  这个人说:”偶在人世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我现在只想吃,只想睡,我讨厌工作。”

  宫殿主人答道:”若是这样,那么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我这里更适合你居住的了。我这里有山珍海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会有人来阻止你;我这里有舒适的床铺,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会有人来打扰你;而且,我保证没有任何事需要你做。”

  于是,这个人就住了下来。开始的一段日子,这个人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乐。渐渐地,他觉得有点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就去见宫殿的`主人,抱怨道:”这种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过久了一点意思都没有。我现在是满脑肥肠了,对这种生活已经提不起一点兴趣了。你能否我找一份工作?”

  宫殿的主人答道:”对不起,我们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工作。”

  又过了几个月,这个人实在受不了了,又去见宫殿的主人:”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如果你不给我工作,我宁可去下地狱,也不要再住这里了。”

  宫殿的主人轻蔑的笑了:”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

  安逸的生活原来也是一种地狱!它虽然没有刀山可上,没有火海可下,没有油锅可赴,可它能渐渐的毁灭你的理想,腐蚀你的心灵,甚至可以让你变成一具行尸走肉。无所事事也是一种难捱的痛苦,日理万机有时反倒是一种充实的幸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概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你看那些富人,钱多的早就花不完,还在拼命做事,为什么?为了自己的生命力。

  哲理故事 5

  一个农夫的家里总是有老鼠到访,于是他安装了一个捕鼠器。

  一只老鼠透过墙壁上的洞,看见农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摆弄一个捕鼠器,急忙跑到农场的院子里发布警报。

  但院子里的鸡、猪、牛等动物均一笑置之,认为与自己无关。

  当天晚上,一条毒蛇被捕鼠器夹住了,农夫的妻子赶来查看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为给住进医院的妻子补身子,农夫把鸡杀了。

  邻居和朋友们听说了此事,纷纷轮留照顾农夫的'妻子,为了款待他们,农夫又把猪杀了。

  后来农夫的妻子毒发不治而死,许多人前来参加葬礼,于是农夫又杀了牛款待。

  一个小小的捕鼠器竟累得鸡、 猪、牛等动物失去了生命。

  哲理故事 6

  有一位农夫,家境贫寒,散淡疏放,疏于劳作。

  别人忙于农事时,他却常常躺在树边的树荫下自去乘凉。

  一次,又值农忙季节,一个下田去干活的邻居看到他还像没事人似的悠然躺在大树下,劝道:"你不该这样活着。"

  农夫问:"那么该怎样活着?"

  精明的邻居说:"你应该比别人更勤于耕作,春天不要偷懒,夏天不要怕热,起早搭黑,把你田里的庄稼种好。"

  "那以后呢?"农夫问。

  "到秋天,你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邻居说,"你再省吃俭用,又会节余下很多粮食。把节余的.粮食卖了,换成钱,又可以买许多田地。有了更多的田,你可以打更多的粮,卖更多的钱。这样下去,你就越来越有钱,过些年,你就可以盖深宅大院,买许多螺马,雇一大群人,替你干活了。"

  "那以后呢?"农夫问。"

  那以后你就自在了。别人去干活,你就可以舒舒服服躺在树荫下过日子啦!"

  "那么,你看现在呢?我不就是舒舒服服地躺在树荫下吗?"农夫问。

  哲理故事 7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爱猫扑。爱生活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

  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感:新加坡听到的一句话—制度决定行为。

  哲理故事 8

  从前,某个国家的森林内,喂着一只两头鸟,名叫“共命”。这鸟的两个头“相依为命”。遇事向来两个“头”都会讨论一番,才会采取一致的行动,比如到哪里去找食物,在哪儿筑巢栖息等。

  有一天,一个“头”不知为何对另一个“头”发生了很大误会,造成谁也不理谁的仇视局面。

  其中有一个“头”,想尽办法和好,希望还和从前一样快乐地相处。另一个“头”则睬也不睬,根本没有要和好的意思。

  如今,这两个“头”为了食物开始争执,那善良的“头”建议多吃健康的食物,以增进体力;但另一个“头”则坚持吃“毒草”,以便毒死对方才可消除心中怒气。和谈无法继续,于是只有各吃各的。最后,那只两头鸟终因吃了过多的有毒的食物而死去。

  在一家公司内,每个组织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个大家庭,成员中的兄弟姐妹,应该和和气气,团结一致。若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大家应开诚布公地解决,不应将他人视为“敌人”,想尽办法敌视他。因为大家都在同一家公司内服务,一旦某个组织溃不成军时,其他组织也将深受其害。

  亲密是介于组织、主管和员工之间的一条看不见的线。有了亲密感,才会有信任、牺牲和忠贞。

  哲理故事 9

  有个商人要参加一年一度的美国商品展览会,他运气不佳,根据抽签结果,他的展位被分配在一个极偏僻的角落,这个角落被称为“死角”。有人就劝他放弃,等明年再来参展, 商人却不以为然,决心要把展位设计得与众不同。

  商人请来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两人一起冥思苦想,最后决定把展位设计成古阿拉伯宫殿的样式,展位前的大路则设计成人工沙漠。展位上的工作人员一律穿上阿拉伯国家的服饰,女职员还要用面纱把脸遮住,只露出两只眼睛。商人还派人买来六只双峰骆驼用来运输货物,同时做了一大批气球,准备在展会上使用。

  开展后,展会上空飞起了无数色彩斑斓的气球。气球升空后不久,便自动爆破,变成一片片胶片撒落下来。有人好奇地捡起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凭此胶片,可以去展会某处的阿拉伯式展位前换取一份纪念品。这下,商人的展位前人头攒动,人们争相跑去领取纪念品,反而冷落了处于黄金地段的展位。展会结束后,商人大赚了一笔。

  有时候,难题反而会成为创造机会的动力。

  哲理故事 10

  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事情已经这样了,人已经得了大病,既然已经无法挽回,就不必说,不必谏,不必归咎。

  同样的道理,老孙的女儿交了个男朋友,老孙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信誓旦旦地说就算打死女儿也不准她嫁那小子,搞不好还挖出一堆那“浑小子”的烂事。你听了也觉得确实是一朵花插在牛粪上。

  但是渐渐地老孙不吭气了,遇到你甚至避谈她女儿的`男朋友。这时候你该怎么说?主动问“你女儿还跟那个小混蛋来往吗”,还是先打破僵局说:“老孙哪,我觉得你这个人有偏见,其实我看你女儿那个男朋友很不错,你女儿比你有眼光。”你这么说保证万无一失。因为如果“他们”已经吹了,老孙大不了说:“当然混蛋,已经拆了!”表示老孙厉害,他赢了。

  相对的,老孙可能突然脸上一亮:“没想到你还真会看人,可不是嘛,经过这阵子的观察,那小子还真不差。”接着他很可能说:“下个月他们要结婚了。”

  突然间,你发现老孙由躲着你,变成跟你特别亲近。为什么?因为她女儿非嫁那浑小子不可,他软化了。而他过去所有诅咒的话,都回到了他身上,好像自己打了自己一个耳光。而你,主动为他解了围。

  哲理故事 11

  讲理:常理哲理

  哲理、常理本应各得其所

  哲学家、数学家坐船渡河,数学家问正在用力划桨的船夫:“你懂数学吗?”

  船夫摇摇头,数学家不无遗憾地说:“那你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

  过了一会儿,哲学家问:“那么你懂哲学吗?”

  “不懂。”船夫还是摇摇头。

  哲学家感慨地说:“那你只剩下一半儿的生命。”

  这时,一阵狂风吹来,打翻了小船。哲学家、数学家和船夫都落到水里,精通水性的船夫问哲学家和数学家:“你们会游泳吗?”

  两人大叫:“不,我不会!”

  船夫深深叹息道:“那么你们将失去全部的生命!”

  这个故事耐人寻味,每次阅读,都有不同于上一次的感受。这次是想借来说“常理”与“哲理”。哲学家和数学家,对船夫讲的大概是“哲理”,因为对他们来说,不懂哲学或不懂数学,哲学家或数学家的'生命意义确实难以谈得出来。而船夫,对哲学家和数学家,讲的是“常理”或“常识”。风大浪高,小船倾覆,如果不会游泳,生命不保,更何谈生命意义呢?若说这个故事是讽刺两位“家”,其中讽刺的就有他们不知场合地乱弹“哲理”。因为哲理和常理,都是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适用环境和对象。

  哲理故事 12

  从前,赵国有户人家,家中老鼠泛滥成灾,于是,他就到附近的中山国寻找一只善于捕捉老鼠的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在中山国是有名的捕鼠好手的猫。只是,它有个比较特别的习惯,即不仅善于捕捉老鼠,还喜欢吃鸡。一个多月后,赵国人家的鼠患被消除了,老鼠带来的困扰不见了,可是随之而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家里的老鼠被捉干净的同时,饲养的.鸡也被猫吃了个精光。

  儿子觉得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便对父亲说:这只馋猫吃光了我们家的鸡,为什么不把它赶走呢?你有所不知啊,我们家的祸患是老鼠,而不是有没有鸡。试想一下,假如家里没有鸡,顶多在饿时我们不吃鸡就是了,还不至于挨饿和受冻!但是假如家里有老鼠,它就会偷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物,损坏我们的家具,打穿我们的墙壁,到那时我们就要忍饥受冻了。那样,岂不是比没有鸡更可怕?照这样讲,我们能把猫赶走吗?父亲告诉儿子说。

  人生哲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学会站在整体效益的角度和高度上去考虑问题,用长远的目光权衡事物的利弊。

  哲理故事 13

  一日,锁对钥匙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是每天把你带在身边。” 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待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

  一次,钥匙也想过一过锁那种安逸的生活,于是把自己偷偷藏了起来。主人出门后回家,不见了开锁的'钥匙,气急之下,把锁给砸了,并把锁扔进了垃圾堆里。主人进屋后,找到了那把钥匙,气愤地说:“锁也砸了,现在留着你还有什么用呢?”说完,把钥匙也扔进了垃圾堆里。

  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锁和钥匙,不由感叹起来:“今天我们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都是因为过去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与合作,也没有看到对方的价值与付出、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彼此斤斤计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哲理故事 14

  一天夜里,文具盒里的兄弟们争吵了起来。

  尺子老大站起来,大声地夸耀自己:“对主人功劳最大的一定是我了,我每次都把线画得非常直,要是主人没有我……”尺子老大的'话还没说完,钢笔老二就把他挤下了台,夸起自己来了:“我嘛,大家都很熟悉、了解,功劳最大的当然是我了,要是没有我,哪有主人的第一。”改正液是老三,大吼道:“我才是功劳最大的,钢笔哥哥虽然能答题,但是不能改错呀,要是没有我,主人的试卷就没那么整洁了。”“我才是……” “我才是”。“我肯定是功劳最大的”文具盒里乱成了一团。

  纸先生被吵醒了,对文具盒里的兄弟们说道:“你们比赛一次,谁能在2分钟之内,在我的身上准确写出10个字,谁就功劳最大。

  尺子在纸上比了又比,划了又划,可就是写不出来字。钢笔在本子上飞快地写着,不料,它不小心把纸先生的肚皮插了个窟窿。它也只好将错就错了,改正液也没办法在纸上写字。最后,它们互相帮助,总算在纸的身上写出了工整,正确的数字。

  纸先生在一旁,静静地望着他们,笑了起来。因为它们终于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

  哲理故事 15

  喀麦隆有一种叫“撤息尼米”的树,意为凶残好斗的树,因此也叫斗树。这种树枝丫很多,枝丫上长有许多三角形的棕黑色硬刺,长长的枝条带着硬刺,像绳子一样伸展出去,将邻近的小树钩缠,这些小树被钩刺得遍体鳞伤,最终死去。

  斗树如此“残暴”,源于它体内供输养分的系统很脆弱,因此,它必须采取办法,把同一区域内和它争夺养分的植物杀掉,否则,它便会因为营养不良而死。

  供输养分系统脆弱,仅从斗树枝丫上的叶子便可以看出。它的'枝条硬刺多而叶片少,斗树必须通过减少叶片的生长,来降低本就脆弱的供输系统的压力。

  现实中,有时斗树伤害周围别的植物,它自己的下场也不好。因为,在它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上有两个同样的斗树相邻并处的情况,于是两棵树之间便开始争斗,互相伤害,最后造成两败俱伤——要么一起死去,要么一棵树死去,另一棵艰难地生长,因受伤后,留下的这棵斗树的供输系统也会受到伤害导致供应养分的能力更弱,最后也会死去。

  斗树这种通过伤害别人,获得生存的斗争方式实在让人心生愤恨,也为人所不齿,这种残酷的斗争方式让它丧了命。它的死提醒我们,对待竞争对手耍狠的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逼人太狠终究是害人害己。

  哲理故事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反间谍队的高级教官伯尼·费德曼在一次战地值勤中不幸被德军俘虏获。鉴于费德曼的特殊身份,为了从他嘴里掏出所需要的情报,德国审讯员施出了种种手段:严刑拷打,心理压力,耍弄诡计,给以厚遇。然均未奏效,以至于德国审讯员无奈地道:“费德曼大概愿意我们折腾他,这样可以给他机会成为英雄。”但这位铁打硬汉,最后却被“出卖”了——“出卖”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的弱点。原来,德国人后来把他送到德国一所培养领导间谍的干部学校去,并让他每天陪同一个教官上大学。

  这位教官不知是故意还是有意,每次学员的东西大都是错误的。起初,费德曼极力忍耐,冷笑置之,有一天,他实在忍无可忍了,便情不自禁地批驳了德国人一通并谈了美英情报机关的一些内幕,还向德国人提了一些应该怎样搞清通讯网的建议,自然,这些正是德国人希望知道的。

  费德曼的悲剧,在于他容不得亵渎的职业神圣感和其强烈的.敬业精神。德国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将欲取之,乃先诱之,刺激得他“一时技痒”,在维护他的职业尊严中落入别人的圈套。

  费德曼的敬业,本不是弱点,德国人都能让它成为弱点,真有弱点的人就更容易被人抓在手里任意摆布了。

  哲理故事 17

  古时候,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名山一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方丈,前去拜访。

  到了寺里以后,先是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了他,很是不高兴,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也算小有名气,方丈却派个小沙弥来接待,太看不起我了吧?后来老方丈出来后,他对方丈也是表现得十分不满,态度傲慢。结果老方丈还是非常恭敬的亲自为他沏茶,但在倒水时,明明茶杯已经满了,老方丈还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老方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这就是“空杯的心态”的起源,这个故事的道理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想要学习更多的销售方法,学习好的经验,就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空杯心态”并不是完全的否定过去,而是要怀着否定或者说放空过去的.一种态度,去融入新的工作环境,新的事物,以适应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哲理故事 18

  这是美国东部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了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他二话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了雪地,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

  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少年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忘不了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爱心感悟:爱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传。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心都是一根金线。用金线把颗颗珍珠串起来,就是世界上一条最珍贵的无价项链!

【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哲理的故事及哲理03-22

经典哲理故事02-21

经典的哲理故事01-17

哲理的故事01-16

搞笑哲理故事04-23

经典幽默哲理故事精选04-05

消气哲理故事03-12

启发哲理故事02-21

哲理小故事07-05

经典小哲理故事03-06

哲理故事(精选18则)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故事都不陌生吧,故事主要是写给孩子的,不过,有童心的成年人同样能够在故事中找到快乐,让心灵纯净。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故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哲理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哲理故事(精选18则)

  哲理故事 1

  一到晚上,安装在城市草坪上的地灯就亮起来,与附近的`霓虹灯交相辉映,成为一道流光溢彩的风景线。一只萤火虫飞入草坪,立即遭到地灯的嘲笑:

  “哈,看你那可怜样儿,竟敢在我们面前班门弄斧!”

  “我们的光淹没你,比一杯开水融化一块糖还容易!”

  就在这时,突然停电了,炫耀的地灯立即消失在黑暗中。

  萤火虫却依然闪亮着。萤火虫对羞愧的地灯说:“记住,只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才不会轻易失去。”

  哲理故事 2

  二弟老实,乍出门在外打工,人生地不熟的,我总担心他吃亏。趁着他回家过节期间,我想交代交代他。不料想,两杯酒下肚,他倒先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哥,老实人没亏吃!包工头看我做事实在,总把些关键的活路让我干,比如收发料、管电机、验验土方什么的;其实,这些活都轻巧,不但累不着,工钱还一样拿。”我问:若没有这些轻巧活呢?他笑了笑,想起了得意的一件事。

  “一次挖沟,宽一米深一米的大沟,长度每人20米。别人都老早去抢占地段,拣好挖的地段挖。我不抢占,谁知道哪里好挖?那些滑头们先后拣了较低凹的地段,最后把一段高岗子剩给了我。哪想到一锹挖下去才明白:那些低凹的地方却都是汽车轮子长期轧过的,而我挖的'那一段,连人脚都没踩踏过,土层松软着呢。结果,他们两天没干完的活,我不到一天就干完了。”

  我坚信地说,吃亏是福,老实人天不欺。他连连点头称是是是,并反复念叨这一句话:“吃亏在于不老实,老实人不吃亏......”,他说的可不是醉话。

  哲理故事 3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了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要好好干。

  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社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

  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

  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

  “磨斧子?”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哲思启示:磨刀不误砍柴工。

  哲理故事 4

  有一个人死后,在去见阎王的路上,路过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请求他留下来居住。

  这个人说:”偶在人世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我现在只想吃,只想睡,我讨厌工作。”

  宫殿主人答道:”若是这样,那么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我这里更适合你居住的了。我这里有山珍海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会有人来阻止你;我这里有舒适的床铺,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会有人来打扰你;而且,我保证没有任何事需要你做。”

  于是,这个人就住了下来。开始的一段日子,这个人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乐。渐渐地,他觉得有点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就去见宫殿的`主人,抱怨道:”这种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过久了一点意思都没有。我现在是满脑肥肠了,对这种生活已经提不起一点兴趣了。你能否我找一份工作?”

  宫殿的主人答道:”对不起,我们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工作。”

  又过了几个月,这个人实在受不了了,又去见宫殿的主人:”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如果你不给我工作,我宁可去下地狱,也不要再住这里了。”

  宫殿的主人轻蔑的笑了:”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

  安逸的生活原来也是一种地狱!它虽然没有刀山可上,没有火海可下,没有油锅可赴,可它能渐渐的毁灭你的理想,腐蚀你的心灵,甚至可以让你变成一具行尸走肉。无所事事也是一种难捱的痛苦,日理万机有时反倒是一种充实的幸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概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你看那些富人,钱多的早就花不完,还在拼命做事,为什么?为了自己的生命力。

  哲理故事 5

  一个农夫的家里总是有老鼠到访,于是他安装了一个捕鼠器。

  一只老鼠透过墙壁上的洞,看见农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摆弄一个捕鼠器,急忙跑到农场的院子里发布警报。

  但院子里的鸡、猪、牛等动物均一笑置之,认为与自己无关。

  当天晚上,一条毒蛇被捕鼠器夹住了,农夫的妻子赶来查看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为给住进医院的妻子补身子,农夫把鸡杀了。

  邻居和朋友们听说了此事,纷纷轮留照顾农夫的'妻子,为了款待他们,农夫又把猪杀了。

  后来农夫的妻子毒发不治而死,许多人前来参加葬礼,于是农夫又杀了牛款待。

  一个小小的捕鼠器竟累得鸡、 猪、牛等动物失去了生命。

  哲理故事 6

  有一位农夫,家境贫寒,散淡疏放,疏于劳作。

  别人忙于农事时,他却常常躺在树边的树荫下自去乘凉。

  一次,又值农忙季节,一个下田去干活的邻居看到他还像没事人似的悠然躺在大树下,劝道:"你不该这样活着。"

  农夫问:"那么该怎样活着?"

  精明的邻居说:"你应该比别人更勤于耕作,春天不要偷懒,夏天不要怕热,起早搭黑,把你田里的庄稼种好。"

  "那以后呢?"农夫问。

  "到秋天,你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邻居说,"你再省吃俭用,又会节余下很多粮食。把节余的.粮食卖了,换成钱,又可以买许多田地。有了更多的田,你可以打更多的粮,卖更多的钱。这样下去,你就越来越有钱,过些年,你就可以盖深宅大院,买许多螺马,雇一大群人,替你干活了。"

  "那以后呢?"农夫问。"

  那以后你就自在了。别人去干活,你就可以舒舒服服躺在树荫下过日子啦!"

  "那么,你看现在呢?我不就是舒舒服服地躺在树荫下吗?"农夫问。

  哲理故事 7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爱猫扑。爱生活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

  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感:新加坡听到的一句话—制度决定行为。

  哲理故事 8

  从前,某个国家的森林内,喂着一只两头鸟,名叫“共命”。这鸟的两个头“相依为命”。遇事向来两个“头”都会讨论一番,才会采取一致的行动,比如到哪里去找食物,在哪儿筑巢栖息等。

  有一天,一个“头”不知为何对另一个“头”发生了很大误会,造成谁也不理谁的仇视局面。

  其中有一个“头”,想尽办法和好,希望还和从前一样快乐地相处。另一个“头”则睬也不睬,根本没有要和好的意思。

  如今,这两个“头”为了食物开始争执,那善良的“头”建议多吃健康的食物,以增进体力;但另一个“头”则坚持吃“毒草”,以便毒死对方才可消除心中怒气。和谈无法继续,于是只有各吃各的。最后,那只两头鸟终因吃了过多的有毒的食物而死去。

  在一家公司内,每个组织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个大家庭,成员中的兄弟姐妹,应该和和气气,团结一致。若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大家应开诚布公地解决,不应将他人视为“敌人”,想尽办法敌视他。因为大家都在同一家公司内服务,一旦某个组织溃不成军时,其他组织也将深受其害。

  亲密是介于组织、主管和员工之间的一条看不见的线。有了亲密感,才会有信任、牺牲和忠贞。

  哲理故事 9

  有个商人要参加一年一度的美国商品展览会,他运气不佳,根据抽签结果,他的展位被分配在一个极偏僻的角落,这个角落被称为“死角”。有人就劝他放弃,等明年再来参展, 商人却不以为然,决心要把展位设计得与众不同。

  商人请来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两人一起冥思苦想,最后决定把展位设计成古阿拉伯宫殿的样式,展位前的大路则设计成人工沙漠。展位上的工作人员一律穿上阿拉伯国家的服饰,女职员还要用面纱把脸遮住,只露出两只眼睛。商人还派人买来六只双峰骆驼用来运输货物,同时做了一大批气球,准备在展会上使用。

  开展后,展会上空飞起了无数色彩斑斓的气球。气球升空后不久,便自动爆破,变成一片片胶片撒落下来。有人好奇地捡起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凭此胶片,可以去展会某处的阿拉伯式展位前换取一份纪念品。这下,商人的展位前人头攒动,人们争相跑去领取纪念品,反而冷落了处于黄金地段的展位。展会结束后,商人大赚了一笔。

  有时候,难题反而会成为创造机会的动力。

  哲理故事 10

  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事情已经这样了,人已经得了大病,既然已经无法挽回,就不必说,不必谏,不必归咎。

  同样的道理,老孙的女儿交了个男朋友,老孙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信誓旦旦地说就算打死女儿也不准她嫁那小子,搞不好还挖出一堆那“浑小子”的烂事。你听了也觉得确实是一朵花插在牛粪上。

  但是渐渐地老孙不吭气了,遇到你甚至避谈她女儿的`男朋友。这时候你该怎么说?主动问“你女儿还跟那个小混蛋来往吗”,还是先打破僵局说:“老孙哪,我觉得你这个人有偏见,其实我看你女儿那个男朋友很不错,你女儿比你有眼光。”你这么说保证万无一失。因为如果“他们”已经吹了,老孙大不了说:“当然混蛋,已经拆了!”表示老孙厉害,他赢了。

  相对的,老孙可能突然脸上一亮:“没想到你还真会看人,可不是嘛,经过这阵子的观察,那小子还真不差。”接着他很可能说:“下个月他们要结婚了。”

  突然间,你发现老孙由躲着你,变成跟你特别亲近。为什么?因为她女儿非嫁那浑小子不可,他软化了。而他过去所有诅咒的话,都回到了他身上,好像自己打了自己一个耳光。而你,主动为他解了围。

  哲理故事 11

  讲理:常理哲理

  哲理、常理本应各得其所

  哲学家、数学家坐船渡河,数学家问正在用力划桨的船夫:“你懂数学吗?”

  船夫摇摇头,数学家不无遗憾地说:“那你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

  过了一会儿,哲学家问:“那么你懂哲学吗?”

  “不懂。”船夫还是摇摇头。

  哲学家感慨地说:“那你只剩下一半儿的生命。”

  这时,一阵狂风吹来,打翻了小船。哲学家、数学家和船夫都落到水里,精通水性的船夫问哲学家和数学家:“你们会游泳吗?”

  两人大叫:“不,我不会!”

  船夫深深叹息道:“那么你们将失去全部的生命!”

  这个故事耐人寻味,每次阅读,都有不同于上一次的感受。这次是想借来说“常理”与“哲理”。哲学家和数学家,对船夫讲的大概是“哲理”,因为对他们来说,不懂哲学或不懂数学,哲学家或数学家的'生命意义确实难以谈得出来。而船夫,对哲学家和数学家,讲的是“常理”或“常识”。风大浪高,小船倾覆,如果不会游泳,生命不保,更何谈生命意义呢?若说这个故事是讽刺两位“家”,其中讽刺的就有他们不知场合地乱弹“哲理”。因为哲理和常理,都是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适用环境和对象。

  哲理故事 12

  从前,赵国有户人家,家中老鼠泛滥成灾,于是,他就到附近的中山国寻找一只善于捕捉老鼠的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在中山国是有名的捕鼠好手的猫。只是,它有个比较特别的习惯,即不仅善于捕捉老鼠,还喜欢吃鸡。一个多月后,赵国人家的鼠患被消除了,老鼠带来的困扰不见了,可是随之而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家里的老鼠被捉干净的同时,饲养的.鸡也被猫吃了个精光。

  儿子觉得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便对父亲说:这只馋猫吃光了我们家的鸡,为什么不把它赶走呢?你有所不知啊,我们家的祸患是老鼠,而不是有没有鸡。试想一下,假如家里没有鸡,顶多在饿时我们不吃鸡就是了,还不至于挨饿和受冻!但是假如家里有老鼠,它就会偷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物,损坏我们的家具,打穿我们的墙壁,到那时我们就要忍饥受冻了。那样,岂不是比没有鸡更可怕?照这样讲,我们能把猫赶走吗?父亲告诉儿子说。

  人生哲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学会站在整体效益的角度和高度上去考虑问题,用长远的目光权衡事物的利弊。

  哲理故事 13

  一日,锁对钥匙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是每天把你带在身边。” 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待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

  一次,钥匙也想过一过锁那种安逸的生活,于是把自己偷偷藏了起来。主人出门后回家,不见了开锁的'钥匙,气急之下,把锁给砸了,并把锁扔进了垃圾堆里。主人进屋后,找到了那把钥匙,气愤地说:“锁也砸了,现在留着你还有什么用呢?”说完,把钥匙也扔进了垃圾堆里。

  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锁和钥匙,不由感叹起来:“今天我们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都是因为过去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与合作,也没有看到对方的价值与付出、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彼此斤斤计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哲理故事 14

  一天夜里,文具盒里的兄弟们争吵了起来。

  尺子老大站起来,大声地夸耀自己:“对主人功劳最大的一定是我了,我每次都把线画得非常直,要是主人没有我……”尺子老大的'话还没说完,钢笔老二就把他挤下了台,夸起自己来了:“我嘛,大家都很熟悉、了解,功劳最大的当然是我了,要是没有我,哪有主人的第一。”改正液是老三,大吼道:“我才是功劳最大的,钢笔哥哥虽然能答题,但是不能改错呀,要是没有我,主人的试卷就没那么整洁了。”“我才是……” “我才是”。“我肯定是功劳最大的”文具盒里乱成了一团。

  纸先生被吵醒了,对文具盒里的兄弟们说道:“你们比赛一次,谁能在2分钟之内,在我的身上准确写出10个字,谁就功劳最大。

  尺子在纸上比了又比,划了又划,可就是写不出来字。钢笔在本子上飞快地写着,不料,它不小心把纸先生的肚皮插了个窟窿。它也只好将错就错了,改正液也没办法在纸上写字。最后,它们互相帮助,总算在纸的身上写出了工整,正确的数字。

  纸先生在一旁,静静地望着他们,笑了起来。因为它们终于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

  哲理故事 15

  喀麦隆有一种叫“撤息尼米”的树,意为凶残好斗的树,因此也叫斗树。这种树枝丫很多,枝丫上长有许多三角形的棕黑色硬刺,长长的枝条带着硬刺,像绳子一样伸展出去,将邻近的小树钩缠,这些小树被钩刺得遍体鳞伤,最终死去。

  斗树如此“残暴”,源于它体内供输养分的系统很脆弱,因此,它必须采取办法,把同一区域内和它争夺养分的植物杀掉,否则,它便会因为营养不良而死。

  供输养分系统脆弱,仅从斗树枝丫上的叶子便可以看出。它的'枝条硬刺多而叶片少,斗树必须通过减少叶片的生长,来降低本就脆弱的供输系统的压力。

  现实中,有时斗树伤害周围别的植物,它自己的下场也不好。因为,在它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上有两个同样的斗树相邻并处的情况,于是两棵树之间便开始争斗,互相伤害,最后造成两败俱伤——要么一起死去,要么一棵树死去,另一棵艰难地生长,因受伤后,留下的这棵斗树的供输系统也会受到伤害导致供应养分的能力更弱,最后也会死去。

  斗树这种通过伤害别人,获得生存的斗争方式实在让人心生愤恨,也为人所不齿,这种残酷的斗争方式让它丧了命。它的死提醒我们,对待竞争对手耍狠的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逼人太狠终究是害人害己。

  哲理故事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反间谍队的高级教官伯尼·费德曼在一次战地值勤中不幸被德军俘虏获。鉴于费德曼的特殊身份,为了从他嘴里掏出所需要的情报,德国审讯员施出了种种手段:严刑拷打,心理压力,耍弄诡计,给以厚遇。然均未奏效,以至于德国审讯员无奈地道:“费德曼大概愿意我们折腾他,这样可以给他机会成为英雄。”但这位铁打硬汉,最后却被“出卖”了——“出卖”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的弱点。原来,德国人后来把他送到德国一所培养领导间谍的干部学校去,并让他每天陪同一个教官上大学。

  这位教官不知是故意还是有意,每次学员的东西大都是错误的。起初,费德曼极力忍耐,冷笑置之,有一天,他实在忍无可忍了,便情不自禁地批驳了德国人一通并谈了美英情报机关的一些内幕,还向德国人提了一些应该怎样搞清通讯网的建议,自然,这些正是德国人希望知道的。

  费德曼的悲剧,在于他容不得亵渎的职业神圣感和其强烈的.敬业精神。德国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将欲取之,乃先诱之,刺激得他“一时技痒”,在维护他的职业尊严中落入别人的圈套。

  费德曼的敬业,本不是弱点,德国人都能让它成为弱点,真有弱点的人就更容易被人抓在手里任意摆布了。

  哲理故事 17

  古时候,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名山一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方丈,前去拜访。

  到了寺里以后,先是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了他,很是不高兴,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也算小有名气,方丈却派个小沙弥来接待,太看不起我了吧?后来老方丈出来后,他对方丈也是表现得十分不满,态度傲慢。结果老方丈还是非常恭敬的亲自为他沏茶,但在倒水时,明明茶杯已经满了,老方丈还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老方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这就是“空杯的心态”的起源,这个故事的道理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想要学习更多的销售方法,学习好的经验,就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空杯心态”并不是完全的否定过去,而是要怀着否定或者说放空过去的.一种态度,去融入新的工作环境,新的事物,以适应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哲理故事 18

  这是美国东部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了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他二话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了雪地,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

  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少年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忘不了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爱心感悟:爱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传。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心都是一根金线。用金线把颗颗珍珠串起来,就是世界上一条最珍贵的无价项链!

【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哲理的故事及哲理03-22

经典哲理故事02-21

经典的哲理故事01-17

哲理的故事01-16

搞笑哲理故事04-23

经典幽默哲理故事精选04-05

消气哲理故事03-12

启发哲理故事02-21

哲理小故事07-05

经典小哲理故事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