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整治整改报告范文(精选8篇)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居环境整治整改报告范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人居环境整治整改报告1
由xx政协党组牵头,由县住建局、县农委、挡案局、文物局共同组成的调研组冒雨于xx年7月5日上午驱车来到xx乡xx村村委会,听取了乡政府和xx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乡村文化建设情况的介绍,影像观摩,实地走访调查任家大院的保护现状。之前还分别对金碑村,白坪村等进行了调研,对金碑村史馆、农耕文化建设,贡茶产业的培育,白坪村民宅的修复改告,马家祠堂的修善启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由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协作,我县古村落古文化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此次调研目的:进一步通过实地调查任家大院古村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深入了解该大院的历史与发展,追溯古村落的文化渊源。同时,通过数据分析由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了解当代人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意识情况,并借鉴金碑、白坪老宅的保护措施,为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可行性措施。
xx村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现状
xx村距离xx乡人民政府12公里,与通江接壤。村内有明清年间留下的任家大院古建筑,任氏家族三合院四合院共有七处,建筑独特,基本保存完好。明清时期任氏家族古碑墓群3处,康氏明代金字碑,符氏牌坊碑,石雕工艺精美绝伦。独有国家级珍稀树种葵花树,直径达13米,高30多米;古银杏树4株,直径均在1米以上,特别有一颗迎客松,矗立在xx村的最高处,守望着全村的每一个角落,招呼着过往的每一位客人,这些古树均已纳入国家挂牌保护。水泥路通村,泥碎路通户,已建平房51座,重建川斗结构房11座。目前,xx县住建局已完成申报<传统文化村落保护项目>的资料编制工作。
我县象xx任家大院古村落现有数量已经不多了,且分布范围分散。但保存基本完整、特色鲜明、历史文化价值高等特点,在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县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主要还处于探索阶段和对少数村庄的扶持,发展不平衡,差距大,起点低,建设与文化脱轨等,这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高度重视。
保护古村落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提升新农村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质量,成为我县新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农村建设大环境下,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古村落,开展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活动,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此次对xx村任家大院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文化发展的调研,分析古村落基础设施现状与文化的融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修复保护,开发利用及参观旅游等问题,
并提出建议思考。
十九大报告提出古村落的保护与有效的旅游开发问题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下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此,以我县xxxx古村为例,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对任家大院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进行考察,对古村落、古墓群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优势实地调研.为古村落文化振兴提供了难逢的发展机遇。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由于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和误区,一些古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古村落正面临着瓦解甚至消亡的危险。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的古村落一旦毁坏,便意味着千百年来经过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消失,这种巨大的精神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因此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拥有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古村落的新农村建设中,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是必须面对的一个全新问题.在研究分析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必须以当地村民为主体参与其中。千百年来,乡村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如春风吹拂大地,正焕发起广袤乡村的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文化引领促进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勾绘出新时代中国乡村文化小康的美丽画卷,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之奋斗的目标。
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因此,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既是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调研思考,共同感到,抓好乡村文化振兴,应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多方筹措资金,高标准重点打造。有鉴于此,调研组对我县古村落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一)聚焦文化民生,着力创建“有文化品质”的新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小康坚持从规划入手,产建结合,设施配套,村史馆是乡村文化的缩影,具备条件的一定要建设好。为此,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文化与产业嫁接,广开收入来源,发展乡村旅游,古村落,古墓碑是最佳文化载体。让老百姓记住乡愁,获得感稳当,幸福感踏实。
(二)聚焦乡风文明,着力创建“有文明风尚”的新乡村。乡村文化振兴是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的思想基础和行动保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发挥人文精神支撑和引领作用。
1、发挥好文化对文明乡风的引领作用。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目标,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明乡风活动,乡村建设要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挖掘历史文化内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镇是执行的主体,在决策中必须与乡村振兴战略接轨。如开办夜校道德讲堂、建好文明劝导服务队伍、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订立村规民约、建好文化宣传墙、开展创评活动,将文明乡风培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固化成为群众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
2、发挥好文化对精神风貌的重塑作用。
在对当地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传承转化的同时,广泛开展“寻找新乡贤、学习新乡贤”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拓展和构建乡村文明新风时代内涵。围绕传承乡贤文化,积极谋划农村现实题材文化艺术创作,为推动重塑乡村文明注入强大正能量。
(三)聚焦传承保护,着力创建“有历史文化灵魂”的新乡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当地古村落文化保护,古墓群作为提升文化内涵的灵魂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让乡村更具魅力。建议县文物局将全县象xx村有价值的古墓碑群申报为省重点文物或县文物保护单位。
1、在规划中保护好乡村风貌。
在乡村规划建设中,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把保留传统乡村文化风貌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县文物局与住建局、农委等保持勾通,合作利用好文化遗产。尤其是旧民宅、名木古树、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等发掘保护的规划设计,发掘每个村的人文、生态特色内涵,打造文化长廊、文化团队、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品牌,搞好“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规划设计。
2、在建设中延续好乡村文脉。
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整合资金,尊重历史记忆,保护好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旧民宅及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请专家团队来规划,让当地村民积极献策建议,参与管理。在民居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使其与乡村建设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充分彰显文化魅力,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人。
3、在传承中发展好乡村技艺。
扎实开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支持开展非遗申报、技艺传承、专利申报等工作,推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建设,不断拓展各级非遗项目保护性生产,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对非遗进行研究、创意开发,把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四)聚焦产业发展,着力创建“有内生活力”的新乡村。我县乡村文化底蕴丰厚,特别是县域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及田园风光都为发展全县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要牢固树立全局谋划、全方位推进、全时空统筹、全要素配套、全产业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大文化旅游发展观,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
1、依托田园生态风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紧紧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满足游客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果园游憩、品尝农家饭菜、采摘绿色菜果、享受乡土文化等需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2、依托乡土文化培育特色品牌。
结合特色民俗和乡土文化等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手工艺、文艺和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一点一打造,一点一策,用艺术的眼光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特色文化乡村。
3、依托全县旅游壮大文化业态。
将文化与旅游、农业、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将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联系起来,培育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精心打造多元“文化+”综合体,形成一院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全县大美格局。把文化投入当作硬实力来对待,列入规划,将文化之魂植入到乡村建设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为此,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把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上来,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
人居环境整治整改报告2
农村环境卫生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为进一步搞好农村环境卫生,结合本人工作,对全办15行政村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做了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仍需下大气力,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
一、目前现状和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办事处对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按照“户清扫,村收集,办拉运。”的新思路,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二是农村改厕稳步推进。在市爱卫办大力支持下,大打了农村改厕攻坚战,改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虽然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环境卫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 村干部认识不到位。有部分干部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加快经济发展上,认为环境卫生工作微不足道,可有可无,更谈不上组织和发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二是大卫生观念不强。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三是组织机构不全。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卫生队伍不健全,环卫设施不配套,长效机制不完善。四是资金严重不足。比如农村改厕工作政府投入资金有限,而农户又不愿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开展等等。
二、今后工作思路
从我办目前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初步确立了今后工作思路。即:健全一个机制,抓好四项工作,实现一个突破。
(一) 健全一个机制。即:建立健全爱国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根据“户清扫,村收集,办拉运”的思路,逐步完善卫生管理体制。
(二) 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改水改厕工作。旧村改造和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要突出户厕建设,让办事处的改厕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二是卫生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创建卫生村和社区活动,力争到20XX年底,创建创建省级卫生村2个、渭南市级卫生村(社区)3个、5个 村和社区达到市级卫生村标准。
三是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改善人居环境,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力争到20XX年,农村开课率达到90%, 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90%,卫生行为形成率达到90%,公共场所禁烟率达到80%。
四是除害灭病工作。以疾病防控宣传为重点,全面加大除四害工作力度,把四害密度控制到不足为害的程度。
(三) 实现一个突破。即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实现爱国卫生工作“全市闻名,全省领先,全国挂号”的新突破。
三、主要措施
爱国卫生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长期工作。为此,我们必须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做好我县的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一) 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爱国卫生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把农村改厕、除害灭病、健康教育、卫生创建等重点项目列入财政预算。
(二)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爱国卫生长效机制。爱国卫生工作,需要发动群众,需要集中整治,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要把垃圾填埋场、垃圾池、煤池建设作为硬仗,坚持不懈地打好打胜。同时,农村改厕要把握重点,严格标准,明确分工,责任到村(户);卫生创建要乡村有目标,年年有创新,从而,全面推进爱国卫生工作向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迈进。
(三)强化监督,严格考核爱国卫生工作。爱国卫生工作是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新城形象,构建和谐社会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要确定标准、分解任务、定期督查、严格考核、综合排队、及时通报,从而扎实推进我办的爱国卫生工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居环境整治整改报告3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作为国家战略,它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布局,它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在xx镇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关系到全镇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镇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关系到全镇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为此,根据xx镇实际,在全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
一、xx镇基本情况
xx镇位于巴山南麓构溪河畔,距xx市区60余公里,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xx场因构溪河绕场而过素有“小保宁”之称。全镇有农业户6356户,农业人口25000余人,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籽,兼产林、桑、桐、果、杜仲。养殖生猪、家禽、蚕,现在主产生姜,是川北生姜第一镇。
二、工作思路及具体做法
(一)工作思路
全镇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南充市委以及xx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的同时,全力实施市委145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镇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
(二)具体做法
1.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产业兴旺发展态势。xx镇在产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走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之路,通过招引业主,培育大户,提升效益。如今全镇生姜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00亩,毛叶山桐子种植面积6100亩,果药年种植面积6500亩,生猪年出栏稳定在5万头,四大亿元产业经济带已经给xx镇的种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同时,在持续发展壮大“生猪、生姜、果药、山桐子”四大亿元产业带的基础上,围绕xx镇“竹根姜”“xx窖酒”“xx泡菜”三大特色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品牌产业。一是成功完成“xx竹根姜”国家地理地标产品的申报和认证工作,“xx竹根姜”正式走出xx,走向全国。二是“xx窖酒”“xx泡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下,年销量保持高速增长,xx镇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广,品牌价值也越来越高,产业强镇的奋斗目标已基本实现。
2.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小镇。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把环保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xx镇位于构溪河的上游,发展的定位是打造成“秦巴山区最具品味的山水田园生态小城镇”,山水田园追求的就是青山绿水,因此,在工作中,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线”的理念,强化责任抓环保,突出重点抓整改,着眼长远建机制,坚决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工程,完成辖区扬尘治理和落后产能升级淘汰,推进全镇水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提高,实现了全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效益和谐统一。
3.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乡风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龙吟山村、乐里庙村、华严寺村集中力量开展以“净化、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组织贫困户积极开展“六顺六净”大行动,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积极创建省级“四好村”。
4.保经济、促发展,全面小康已愈来愈近。xx镇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坚持以促进镇域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第一要务,保耕地、稳产量,全镇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达到5.8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年增长11%,达到1.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增长10%,达到17600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万吨,人均年占有达到800公斤,全面小康生活已近离我们愈来愈近。
三、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才能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了解,总的来说,我镇在乡村振兴上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环境不优。我镇在近年来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了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但还普遍存在着标准不高、质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在我镇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2.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近几十年来,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没出息的的人才当农民,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
xx年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是,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具体到xx镇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和重大原则,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三农”知识培训,使农村一线锻炼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把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行业领头羊,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2.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xx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刻不容缓。针对当前我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3.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全面小康之路。xx年是xx市脱贫攻坚决战全胜的关键之年,xx镇还有1个省定贫困村要退出,462户1143人今年内要减贫,时不我待。在下步工作中,全镇将坚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走产业扶贫之路。以各村的脱贫奔康产业园和全镇规划的1200余户的庭院经济为基础,在全镇强力推进畜禽养殖、生姜、果药、毛叶山桐子木本油料植物四大亿元产业带建设,以产业大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二是坚持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项目建设。对全镇所有脱贫攻坚项目落实了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并将工作进度分解到每个月,坚持“定时通报,双线督查,专项调度”的督导模式,保证了全镇项目建设措施到位,推进有力。三是坚持扶贫先扶智。通过进一步办好“农民夜校”,做好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今年全镇共计划举办80余场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促进脱贫增收。
人居环境整治整改报告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农村沼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是炊能革命、有机肥革命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受到了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一、我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沼气池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和建设生态县的重要内容来抓,把沼气池建设、庭院经济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农村沼气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我县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61个,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9处,年产沼气10.77万立方米,折标煤76.9吨。
沼气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下降,人体健康受到危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沼液、沼渣肥效高,病虫病菌少,能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一个户用沼气池年产沼液沼渣25~30吨,可满足2~3亩无公害瓜菜的用肥需要,减少2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用沼液喷洒作物叶面,可灭菌杀虫,肥壮秧苗,粮食能增产15%~20%,蔬菜能增产30%~40%。同时,农村沼气将畜牧业与种植业发展链接起来,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多渠道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沼气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保护了生态环境。三溪乡井南村是沼气建设示范村,建有沼气池26个,村民照明、做饭、洗澡都用上了沼气。他们说:“有了沼气池,不仅可以节省电费,还带动了养猪业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据专家调查测算,一个沼气池年产气量可替代燃烧薪柴1.5吨左右,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生长量,同时还可减少两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发展农村沼气,解决了农民“没有柴烧就砍树”的问题,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沼气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在建沼气池过程中,政府引导农民把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圈、改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禽畜圈养,畜厕分离,有效地治理了农村的脏、乱、差,改善了村容村貌。以前村里猪粪猪尿横流,臭气熏天,但现在村里路面干净,人和禽畜的粪便排入沼气池密封起来,空气清新了很多,蚊子、苍蝇也减少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成效明显,但在建设及推广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程度不够。有些干部对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责任心和紧迫感不强;沼气知识普及不够,部分农户对沼气建设的好处还不太了解,持等待观望态度;七十年代建的旧式沼气池因应用技术科技含量不高,技术不够成熟,质量差,现已无法使用或者说有的在当时就是效果不好,在群众头脑中的不良印象一时还难以消除。
2、自然条件不好。建一个沼气池需要二、三十个平方米的空地,而我县的村庄大都是依山而建,空间较少,比较拥挤,缺少建沼气池所需的场地;乡村外出人口多,家庭人口简单,饲养牲畜又不多,难以保证沼液量。
3、后续服务不到位。一方面,新建沼气池农户缺乏经验,管理维护意识较差,故障池不能得到及时维修,导致少数农户使用情况不理想。另一方面,沼气服务机构不健全,配套物资供应不上,存在配套环节上的死角。
4、技工素质不高。我县参加过市能源部门培训的沼气技术人员只有2人,而且还没有职业资格证书,技术力量相当薄弱,再加上有些农民技工的责任心不强,从而出现个别沼气池建设质量不过关,如管道安装不规范、不产气、漏气等现象。
5、建设资金不足。虽然现在国家对沼气国债项目的补助力度较大,但我县曾在XX年对国债沼气项目进行可行性调查,调查显示我县沼气工程上国债项目的条件无法具备,所以争取不到中央的补助,只能靠群众自筹资金和少许的县补助,农户感到建设成本太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沼气的建设和推广。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实施农村沼气工程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通过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召开现场会、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沼气建设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建设沼气工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加强领导,扎实推进。把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特别是要作为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农民为主、自建自用”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通过示范点、示范村的建设,辐射、带动沼气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在充分发挥农户自主投入主体作用的同时,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筹集沼气发展资金,即积极创造条件上国债项目,向中央财政争取一点、从公益生态林保护资金及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划出一点、各级财政安排一点、各有关部门投入一点、发动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一点,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同时,各级政府应在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农村沼气建设的规模和水平。
4、配套建设,综合利用。农村户用沼气要积极推动“一池三改”,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对圈舍、厕所和厨房进行改造,并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采取“猪—沼—果”、“四位一体”等能源生态建设模式,引导农户将沼气建设与种养业发展结合起来。在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要积极实施“一池三建”,将大中型沼气池与原料预处理设施、沼气利用设施和沼肥利用设施结合建设,并尽可能将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农田、鱼塘等进行统一筹划、系统安排。通过各种配套建设,同时实现解决环境污染、生产清洁优质能源、环境治理和综合利用等目标,节约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高沼气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5、健全体系,提高服务。建立相应机构和沼气服务站,面向农户提供“一条龙”式服务,帮助搞好沼气池的设计、建设、安装,沼气配件的维修、供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服务推广等工作。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将品德高尚、技术过硬的农村泥瓦工吸收到沼气建设队伍中,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做好沼气技术入户工作,在项目村定期开办培训班,向农民群众讲解沼气知识,使其逐步掌握沼气技术,确保沼气池的使用率。
人居环境整治整改报告5
xx区人大常委会为了搞清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实施,区人大组织调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全区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xx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工作扎实推进,起步早,行动快,成效实。通过前期努力,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振兴全域性规划已经完成,项目融资获得有力保障,乡村振兴制度架构已显雏形。
(一)发展规划初步成形。投入1000万元用于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全区乡村振兴全域性规划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编制。投入300万元,初稿已于8月底出台。中国乡建院规划公司、xx文理学院镇域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恩施州城乡规划设计院等10个专业设计团队,为xx第一批示范村编制全域规划,预计总投入700万元。
(二)项目融资重大保障。获得国开行xx省分行授信50亿元,按照融资规划要求,对11个镇20年建设项目共策划包装1775个,其中公益性项目1678个,经营性项目97个,总投资104亿元。
(三)十百工程进展顺利。全区示范村村庄绿化、道路绿化、田园绿化已植树100万株,生态绿化环境改善明显。“四好”农村公路已开工10处。截至目前,共召开区级专题现场会4次,即:3月26日古驿外沟村庄绿化暨环境整治现场会,5月11日朱集镇xx区乡村振兴规划现场会,7月20日程河乔庄乡村振兴推进现场会,9月5日黄集镇“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推进现场会。
(四)“三乡”工程迸发活力。邀请xx在本地创业、在外地创业成功人士、工商界人士、企业家等回乡创业,参与乡村振兴。今年以来,全区已有91位能人回乡创办企业,投资额32.36亿元,带动本地农民3273人就业。新兴办家庭农场149个,流转土地47095亩,带动本地农民就业9300人;
创办农家乐80家,接待游客10.49万人,带动本地农民就业751人。涌现出一大批发展特色农业的典型。双沟镇新流转土地5000亩,龙王镇引进潜江华山公司发展稻虾养殖2万亩。能人充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如:刘氏养羊、程伟福草绳、程河杨四郎等。
(五)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目前,全区已完成农户改厕21247座,农村公厕完成27座,镇公厕14座。龙王、程河、朱集、双沟等4个镇的镇公厕完成率达到100%,双沟、石桥、张家集等3个镇的农村公厕完成率均超50%。自6月22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宜城)推进现场会后,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会议精神,掀起“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高潮。划片区、分责任、明任务,广宣传、带头干、保公平、立规矩,全区发动万人参与清洁家园。通过百日攻坚努力,村容村貌明显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厕所革命”持续推进,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区1073处存量垃圾堆放点已清理完毕。
(六)各项制度机制建立。区“四大家”领导联系包保制度,区直单位支持乡村振兴制度、乡村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督办制度、财政奖补政策和考核考评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提供坚实保障。
(七)上级部门支持有力。目前,市委副书记、市长郄英才包保峪山镇金寨村,得到市直相关部门支持60万元;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忠运包保张家集镇邵棚村,得到市直相关部门支持6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xx区委四届六次全会通过区委、区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的意见》,并以区委办、区政府办文件印发成立四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书记杨兴铭担任,区委副书记、区长黄进担任第一副组长,区委副书记、区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罗兴合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下设文秘组、综合组、督办组,并抽调14名干部专门从事乡村振兴工作。区振兴办独立办公。二是部门积极参与。区“四大家”领导每人联系包保一个重点村,每个区直单位联系一个示范村,做到任务上肩,责任到人。
(二)出台文件,为乡村振兴明确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区情实际和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确定了xx区乡村振兴“三步走”目标任务,制定了全区乡村振兴十百工程实施方案、xx年乡村振兴专题现场会清单、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行动纲要和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xx年资金奖励试点实施方案和开展“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各镇、各部门阶段性目标任务。
(三)强化措施,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动力。
一是培训动员统一思想。2月4日、5月9日两次召开全区区直主要负责人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工作培训动员大会。
二是调查摸底确定示范。确定107个示范村分三年打造,重点打造两条精品示范线、沿线37个精品村。其中,xx年重点打造第一批11个示范村。峪山镇金寨村、张家集镇邵棚村被xx市作为荆楚名村重点打造。
三是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编制乡村振兴全域发展规划和11个示范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同时成立xx区乡村振兴规划评审专业委员会,已确定相关领域专家名单,对示范村规划进行集中评审,保证了示范村规划切实可行,能够顺利实施。
四是项目策划定位包装。全区乡村振兴实行项目全覆盖,对364个村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区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项目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生态宜居改造、垃圾清运、污水处理、公厕建改等,做到项目工程化、工程数字化、数字具体化。
五是资金整合集中力量。本级配套资金9700万元,安排镇域经济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安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奖励基金1000万元、安排村级经济发展专项基金1000万元、安排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奖励资金10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00万元、一事一议奖补资金2500万元,文化小康项目资金2500万元。整合移村腾地资金5000万元、厕所革命项目资金,通户公路建设100公里奖补资金(每公里奖补20万元),集中用于乡村振兴。
六是督办现场强力推进。采取举办专题现场会,进行项目拉练,区“四大家”领导包镇调研,人大、政协考察,督办专班督查,发文通报等形式,促进工作落实,有效激发了全区上下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活力。
七是检查考评兑现奖补。对各时间段重点工作进行督办和通报,推进工作落实。将镇和区直单位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年度实绩考核,制定考核细则。区委、区政府对全区村庄绿化、道路绿化、田园绿化力度大的村奖补250万元;拿出100万元,对“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推进快、效果好、保长久的镇村大力褒奖。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能兴旺,才能建立主要依靠产业支撑的可持续的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这次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示范村没有特色产业,仅有少数村如朱集镇潘湾村围绕梨树、桃树,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大部分示范村的产业,多数为高产水稻、起垄花生等农业种植产业,带到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全区村集体产业项目整体薄弱,缺乏农业龙头企业,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还处于培育阶段,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带动农民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收益的办法不多,产业发展是部分村的短板。
(二)规划设计进度慢。规划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计划的行动是盲目的。调查中发现多个镇、村的整体规划还没有出来。按照区政府年初要求,今年8月底,11个先行先试村应全部完成乡村振兴全域规划,但到10月20日,调查组调查结束时,11个示范村中,已完成1个村(朱集镇潘湾村)有3个村正在征求镇、村意见,计划报规划评审专业委员会评审,还有7个村未有实质性进展,还在等待观望,制约了乡村振兴工作向前推进。
(三)保洁制度不完善。去年区政府把公共卫生服务平台资金2000万元,分配到各镇用于保洁清运等工作,如各村聘请保洁员、清运垃圾等;
从今年开始,区政府用公共卫生服务平台资金近6500万,聘请两个保洁公司,将城区内环境卫生、垃圾清运(全覆盖),各镇集镇清扫和清运、各村垃圾运送打包给两个保洁公司负责。通过近一年的运行,这次乡村振兴调查,多数镇、村干部反映,现在保洁还没有去年各镇自己组织进行保洁的效果好。一是垃圾运送不及时。在双沟镇调查时,八里岔村干部反映:由于垃圾太满,没地倒,电话打到保洁公司,催促清运多次,回答不是好,就是行,但始终没有人来清运。二是存放垃圾设施严重不足。调查时,多个镇村反映,配置在各镇、村的垃圾箱、垃圾桶,严重不足。黄龙镇刘岗村负责人介绍:刘岗村有六个组,460多户,1700多人,保洁公司一共安排三个垃圾箱,每个组分三个垃圾桶,偏远的组有时就不放垃圾桶,而且有的垃圾箱,绣迹斑斑。三是村、组垃圾清扫和运送成了空档。由于村没有这项费用支出,保洁公司又只负责运送,各村、组的环境卫生没人打扫,成了真空,保洁制度不完善。
(四)群众参与率不高。乡村振兴,群众是主体。调查发现很多村出现:“干部着急,群众不急”“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同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对一些惠及自身利益的项目,政府给钱就干,不给钱不同意,甚至阻挠。如朱集镇潘湾村干部反映:一户姓潘的村民,本来有三间没有住人的老房子,长年失修,不值几个钱,但一听说村委会要用块地,就漫天要价,否则,不准动工,群众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主人翁意识不强,形成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导自乡村振兴的部分工作难推进。
(五)工作作风不扎实。部分干部特别是少数村组干部作风不扎实,工作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遇到问题不想办法,不动脑筋,为难情绪严重,干事不主动,不积极,没有真正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存在着“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还有些干部,思想不解放,干事没激情,遇事躲躲闪闪,不担当,不作为,决策时怕这怕那,工作滞止不前,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慢。
(六)支持力度不大。区直单位对接乡村振兴力度不大。有些单位能围绕乡村振兴拿出全年及阶段性扶持思路、政策,有些单位重视不够,支持不力,无所适从。
(七)招商力度太小。发展需要资金,资金需要筹措,资金来源主要有三块:地方配套、政策支持、外来资金。外来资金是拉动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的主力军,资金不会无缘无故来,需要包装项目,需要对外推介。
四、意见建议
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村组集体经济。一是立足地缘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各镇不同地理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大力推进“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如龙王、石桥发展稻虾养殖,黄集、伙牌种植高产花生,古驿、朱集、程河发展绿色蔬菜,黄龙、峪山发展林果业等,让每个镇、村都有产业。二是加快三产融合,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规划实施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综合项目,把特色产业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是推动龙头企业与村、组,与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力争每个村、组都有主体产业项目,从而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四是积极培育农业主体。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土地等方面难题,努力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乡村“能人”。
2、因地制宜谋划未来,打造特色的美丽乡村。一是各镇、村主要领导要亲自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关键路线图等,明确具体任务和时限,稳步推进。二是规划制定要根据镇情、村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类谋划、有序推进。要突出地域特色、乡土风情,把本土文化融入乡村规划中,同时对产业发展、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的规划要符合各村发展规律,突出特色,凸显一村一品,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品牌。
3、加大对公司的考核力度,解决村组保洁管理真空。一是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两个保洁公司工作的考核力度,大对环境卫生巡查力度,根据合同的条款,严格执行到位,确保责任范围内的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二要加快解决村、组保洁管理制度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多方筹集资金,彻底解决村、组保洁员的工资待遇问题,提高保洁员工作的积极性。三要加强对保洁员队伍管理,积极探索、完善保洁长效机制建立,为乡村振兴添光加采。
4、拓宽政策宣传渠道,促进群众主动参与。一是加强宣传。区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振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对农业农村的政策的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形成强大宣教阵容、宣教攻势,对农民进行新思想新理念新作为宣传引导。二是主动邀请。主动邀请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各种活动,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参与社会管理,鼓励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项目建设才能得到老百姓的广泛支持,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5、压实各级主体责任,提高部门工作效率。区政府要把乡村振兴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加强领导,在实施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区政府要对有关事项、重大项目统筹协调等方面,主动作为,认真落实。二是加大督办检查力度。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对乡村振兴各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督办检查,把检查结果在媒体上公布。同时对工作不负责,多次提醒仍没有改进的干部进行问责和调整。三是落实镇党委政府主体责任,镇委书记、镇长要亲自抓,把任务量化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员。区直部门落实各自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四是结合此次村委会换届,配强两委班子,压实两委的主体责任,主动担当,不等不靠,带领全村群众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人居环境整治整改报告6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农村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必将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李希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xx市要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一、基本情况
xx市位于xx东沿海,现有23个镇(场、区),337个村委(社区),总人口1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4万人。全市陆地总面积16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72万亩。xx年地区生产总值269亿元,农业总产值96.05亿元(增长4.5%),农业产值(种植业)44.7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966元(增长8%),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22.97万亩,农业主导产业有水稻、甘薯、果树(荔枝、龙眼)、蔬菜(萝卜)等。其中粮食种植面积63.3万亩,总产量19.78万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2.24万亩,总产量1.9568万吨;蔬菜种植面积43.9851万亩,总产量64.9334万吨(其中:萝卜种植面积8万亩,总产24万吨)。水果种植22.19万亩,总产10.74万吨,其中荔枝16万亩,7.18万吨,龙眼2万亩,1.41万吨,菠萝1.7万亩。
我市已发展家庭农场527家,拥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省级4家,汕尾9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22家,国家级6家,省级15家,市级示范社9家。近二年来:
一是开展了水稻、甘薯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水稻、甘薯、萝卜、荔枝种植面积大,水稻39.68万亩,甘薯19.4万亩,萝卜8万亩,荔枝16万亩。近二年来,创建水稻高产示范片4个4万亩,创建甘薯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10个1千亩,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近年来,我市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20多个,推广新技术10多项,实现全市良种覆盖率9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0%以上,其中广薯87引进推广种植10万亩,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广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喷灌、滴灌等新技术,不断提高我市农业技术水平,主要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
三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xx年8月xx市与高明、梅县、翁源4个县(市)被农业部列入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经过省第三方机构验收,xx年9月被省农业厅、海洋与渔业厅命名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xx年12月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10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之一;
xx年博美镇赤坑村萝卜生产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四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开展了xx-xx年5个年度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面积34万亩,获省奖励450亩用地指标。
二、存在问题
1、农业投入少,招商引资无突破,没有大的农业企业落户xx。
2、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改变,受天气影响较大,容易受灾,影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有些种植大户受台风、霜冻、旱涝等自然灾害影响,损失惨重。
3、xx龙头企业少,规模偏小,省级4家,市级9家,生产规模弱而小。内湖农批市场的后遗症,对xx发展现代农业的负面影响大。
4、深加工企业少,没有形成农业产业链条,农产品附加值低,萝卜、稻谷、花生等仅有少量粗加工企业,无深加工企业,荔枝、甘薯等无加工,导致农产品供大于求,销路成问题,价格低,种植大户没有了积极性。
5、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xx农业仍以分散的小户种植为主,没有统筹规划发展,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
6、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灌溉的水渠长年失修,导致很多水田丢荒。
7、农业科技落后,由于土地确权等原因,土地流转困难,无法连片集中开发,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土地的产出效益低。
三、意见建议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能兴旺。因此,农业要先行一步,把提高农业经济质量放在首位,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选准选优项目,积极探索“土地入股+规模种植”“分散生产+统一经营”“大户带小户、专业户带散户”等发展模式,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与实力。要成立专业合作社,着力培养电商人才,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统一标准、品牌和销售,让农产品卖得掉、卖得快、卖得好,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要狠抓人才回引、科技下乡、金融服务、基层党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立起有产业支撑的可持续的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农业产业,要克服等、靠、要思想,要激发农民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千方百计让村民的心聚在一起,做到心向一处聚,力向一处使,让“要我致富”真正转变为“我要致富”,要在政府、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美丽乡村。
1、做好基础性改革工作,激发产业振兴活力
(一)切实做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土地确权是完善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前提,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和关健性的工作。我市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是源于承包地承包权、经营权不清晰、不明确。一方面,承包地块空间位置不明,农民担心流转出去的土地到收回时位置不准,有的宁可荒废也不愿流转;企业流转到的土地不集中连片,难于规模化发展,特别是设施农业用地,有的核心区域流转不了,严重阻碍项目的实施。另一方面,群众手里没有权益证书,手里的地在银行不能抵押变现,想发展产业缺乏启动资金。正在开展的土地确权工作,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切实做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工作。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三权分置”的核心要义是放活土地经营权,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业发展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首先要解决“地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三)切实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户获得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的基础,是涉及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件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要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集体家底摸清摸准;
同时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几年前,我市就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并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交易管理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集体“三资”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进行清产核资、规范农村集体产权管理。
2、积极探索xx农业产业发展新路
一是科学制定我市农业农村总体发展规划和差别化区域发展规划,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选准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认真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定位、模式和发展能力、规模的产业振兴规划。避免没有特色、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走出一条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特色区域化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xx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华丽转身,由此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着力打造四大园区。即:一是以潭西镇、上英镇、河西镇、博美镇、甲西镇、南塘镇、湖东镇、内湖镇为核心打造优质现代粮油产业园区,以水稻、蕃薯、花生为主导产业;二是以八万、陂洋镇、铜锣湖、西南、大安镇为核心打造优质水果产业园区,以荔枝、龙眼、菠萝、香蕉、沙糖桔、三红柚为主导产业;三是以大安、博美、内湖、桥冲、南塘、湖东、甲东、碣石、甲西为中心,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区。以大蒜、萝卜、淮山、芝麻、西瓜等为主导产业;四是以西南、大安、河西、金厢、碣石、甲东和甲西为核心打造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园区。
四是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强农战略。要积极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业”,按照体现地方特色、选准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建设一批具有长效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要围绕“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总体要求,打造一批独具一格的特色小镇,发展红色旅游、滨海旅游、宗教旅游、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狠抓科技培训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技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建立完善“专家+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巩固推进落实“专家联点联系、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工作机制。建立市、镇、村三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网络,推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全面实施农业技术进村入户,提高农业技术指导的到位率,不断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农业产业经济效益。
4、强化质量监管实现农业产业持续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理念,积极推进“五位一体”、“水肥一体化”等农业项目,引导种植大户转型升级,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全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引导农民发展反季节、有机果蔬和特色种养,指导农业企业、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和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进行农产品抽样检测;
要坚持绿色导向,大力推进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通道,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让群众消费放心,促进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5、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切实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完善农业支撑体系,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大农业品牌创建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促进农村绿色产业发展,积极拓展大蒜、萝卜、沙糖桔、蕃薯、芝麻、鱿鱼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链条,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专业特色种养带,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农村产业兴旺,让农业真正成为有钱可赚的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6、拓宽流通渠道助力产业发展
致力培育和扶持营销大户,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电子商务无疑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手段之一,农村电子商务切实解决了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等、农产品销售等多种传统农业生产在对接市场时产生的问题,互联网不仅带来了资金、客户,更会反过来调优农业生产结构,集约化、规模化的订单式农业生产和与市场的紧密对接,搞活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促进农业产业增效、农民收入增加。
7、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助力产业振兴
要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农业大项目落户我市,助力xx农业产业发展;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以企带农,促进农业发展,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共享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积极与社会资本对接,与发达地区、先进企业对接,承接产业,努力推动产业发展新突破;
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服务,吸引更多的农业企业落户xx,以招商引资为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旅结合为纽带,以精深加工为突破,采取外引内联、扶大壮优等措施,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引进绿色大项目,打造产业大集群,走出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化发展新路。
人居环境整治整改报告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为进一步摸清我市乡村人才队伍数量、构成及存在的问题,推进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市人才办选取平桥区、xx县、潢川县、息县、新县以及所辖的部分乡镇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这几个县区及所辖乡镇在地理地貌、区域经济等方面各具特色,能够总体反应我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概貌,在人才的开发、引进、使用及面临问题等方面在全市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一、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在同步小康和国家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振兴乡村、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任务。实现乡村振兴,县域协调发展是关键。因此,我们主要调研的是县、乡、村三级的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县区层面
1.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情况。截止xx年底,调研的平桥区、xx县、潢川县、新县等四个县区的人才总量为35.4万人,有副高以上职称人才6203名,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13名,省管专家2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名;
省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2名;
市县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560名,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4752人。
人才规模总量小,人才总量、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比例、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等衡量人才发展主要指标,都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2.服务类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从统计数据看,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系统中,专技人员仅有918人,占总人数4048人的22.7%,大量的岗位被非专业人员占据;
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少、占比低,服务水平不高。潢川县水产局共30名工作人员,没有一名是全日制专业院校毕业生。队伍出现老化,35岁以下人员占比为24%,36岁至50岁占比为37%,51岁以上占比为39%,近三年专技人才处于净减少状态,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不足,工作积极性大幅度下降。潢川县农业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306人,40岁以下的仅有8人。
3.保障类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占2.9%,本科学历占35.6%;
过去转正的民师在近几年集中退休,近三年四县共引进教师2338名,减少3668名,队伍处于净减少状态。
卫生系统人员分布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城区医院编制不够用,自聘大量工作人员,乡镇医院普遍编制未满。
(二)乡镇层面(以新县千斤乡、xx县金刚台镇、潢川县付店镇为例)
1.党政人才队伍。三个乡镇机构主要有党委、政府等行政机构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编制共230名,其中在编在岗199人,空编31人。各乡镇具体情况如下表:
三个乡镇35名党政领导中,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24人。30岁以下7人,30~50岁23人,50岁以上5人,平均年龄在42岁以上。
总的来看,党政人才空编较多,政府部门运转较为紧张。
2.教育系统
付店镇近三年教师退休16人。千斤乡近三年教师因病不能上班3人、退休19人,借调到县城12人,xx年调出4人。金刚台镇近三年教师因病不能上班2人、退休25人,xx年调出5人。
三乡镇教师队伍中,高学历教师少,中专和大专学历占48.6%,30岁以下占32%,31—49岁占40%,50岁以上占28%。有省级骨干教师3人,占0.5%,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7人,占5.3%,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9人,占7.6%。年龄结构老化,中老年教师数量多且知识陈旧,不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从调查情况看,入学儿童减少,很多边远山区村小学生数不足30人。现行教职工配置标准是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但是,山区村小学学生少,需要开足规定的课程,教师的需求大大超过正常标准,导致各地现有教师总数虽然超编却依然紧缺,很多教学点需聘请代课教师才能维持教学,一名教师教4-6门课程,甚至包班、全天候教学。同时,乡村学校普遍缺乏体、音、美、艺类教师,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开展。xx县金刚台镇中心学校,上级配备的2台钢琴等设备长期闲置。
近年来乡村小学合并,三乡镇43个村共有村小13个。付店镇4个村小,最远的学生上学为4.3千米。千斤乡2个村小,最远的学生上学为6.3千米。金刚台镇20名学生以下的村小有3个,最远的上学为3.5千米。走读生每日6点就得起床,冬季放学回家天色已晚,需要家长一日四接送;
三个乡镇小学有住校生57名,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3.医疗卫生系统
三个乡镇医疗卫生系统中,本科学历的有3人,大专学历54人,中专学历51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86人。受凡进必考所限,存在一定的空编,很多工作靠自聘人员解决,但自聘人员良莠不齐,大多数从事辅助工作。人才培养周期长,成长后容易流失,导致卫生院培养后备人才的意愿弱。村卫生室人员多为中专学历,大多是家族传承,年龄40~65周岁居多,医疗水平低下,大多只能胜任农村医疗保健等基础工作,且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
4.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实用人才总数仅为1374人,占人口比例为2.9%;
初中及以下1267人,高中及中专512人,专科及以上108人。普遍学历低、职称低;
30岁以下165人,30~50岁805人,50岁以上917人,
5.村干部情况。三乡镇48个村(街)共有村干部206,其中,支部书记、村委主任65人。
从调查情况看,村干部绝大多数都是高中或初中学历,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不强,村支部书记中懂电脑操作的仅有6人,其他村干部中也是屈指可数。
二、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所调查县、乡党委、政府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分析各类数据,可以看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县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服务乡村无动力、缺办法
1.工作无动力。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科技专门经费投入不足,农技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开展专业服务没有经费、没有交通工具。农技推广需要下村到组到户,种粮大户的科技需求不分节假日,这让专业技术人员觉得付出与所得相差太远。同时,服务乡村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和鼓励,导致很多人宁可在办公室闲着也不下乡村服务,呈现出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的现象。潢川县农业局在岗人员576人,其中全供27人,差供549人,财政供给部分仅够缴纳各种险金,很多人上班只是露一下脸而已。
2.服务能力弱。由于近些年政策性安置的压力下移,大学生很少能进入县级涉农部门,造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只出不进、青黄不接,专业服务水平极弱。一些地区为了农产品安全配备了一些先进检测设备,却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人员,设备成了摆设。同时,群众包产到户后到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大大降低,导致涉农专业技术人员找不到服务的切入点,没有职业成就感。
(二)乡、村干部组织力不强
1.乡镇党政人才组织力不强。一是自顾不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除了要做好自身的业务工作,还要参与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可以说没有节假日、全天候工作,对乡村振兴的长远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引才、留才、用才无心思考。
2.乡镇事业单位人才不忘初心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现有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过少。同时,有限的工作人员还经常被抽到各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中去。xx县金刚台镇农业服务中心10个编制,实有人员10名,只有2名专业技术人员,且都属于专科学历,服务水平不适应发展需要。
3.村干部能力不足现象突出。一是年龄老化严重。调查的村干部平均年龄55.7岁,年龄最大的支部书记71岁,40周岁以下仅有11名,年龄偏大、断层现象突出;
二是新老更替的通道堵塞。长期以来,村干部很少主动离职。同时,待遇低对年轻人无吸引力,老干部难免,新干部难选,整个队伍新老更替缓慢。三是能力不足。队伍学历普遍偏低,加上长期从事事无巨细的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行为和思维固化,在乡村振兴中难以发挥引领作用。
(三)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优秀的乡村教师、医生大都被城里单位“吸”走,留在乡村的教师、医生老龄化严重,且普遍学历低、职称低、专业水平低。现有乡村教育、卫生人才总量短缺,中学教师人均周工作量12节,小学教师16节,教学点教师包班、复式教学,还有繁重的备课、批改、辅导及管理任务。乡镇卫生院一人多岗,导致乡村教育、医疗质量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村人才认为乡村没有前途,纷纷向城镇转移。xx年1月4日,潢川县张集乡平楼村的孕妇龚长绘因就近的张集乡、伞陂镇等四个乡镇卫生院都没有接生条件,只好在在暴雪中历时12小时、穿越4个乡镇,通过公安、急救中心的配合,最后由县妇幼保健院派出专家赶赴没有接生条件的卫生院接生。
(四)引才难题尚未破解
近三年,我市考入专科以上院校14.8万人,但回来就业创业的不足2.2万人,处于严重失血状态。
1.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才引进难。受凡进必考和“缺三补一”的限制,乡镇公务员长期配备不齐,有编无人,并且由于考试方法单一,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很难入围,队伍中管理型人才多、技术型人才少,结构不合理。乡镇事业单位由于机构改革遗留的存量以及复退军人的政策性安置,长期处于满员状态,难以补充新鲜血液、改善人员结构。
2.教育、卫生人才引进难。按照要求,新补充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分别以研究生、本科为主,但实际上只能降格以求,最能留得住的本县、本乡人才没有加分因素。平桥区二高属重点高中,xx年到郑州大学等三所高校只引进了4名教师,更不用说乡村的学校了。乡镇卫生院只能招到专科、中专学历的。xx年,我市实施的引进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双千工程”,卫生系统共引进841名,没有一名本科生。潢川县城区医院引不进人才,就从乡镇卫生院借调、遴选,两年共“吸”走95人,导致乡镇成熟的人才留不住,新人才引不来。目前,乡村教师中50岁以上的占34.75%,村医中30岁以下的没有一人。
(五)留才措施尚待完善
1.人才待遇偏低。乡村体制内年轻人才收入普遍在2000-3500元,县城房价在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乡镇在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成家立业、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比较困难。偏远山村工作的人才生活、出行成本更高,课余生活单调,导致人心不稳,特别是外地籍人才更不稳定,“在岗不在状态”。乡村教师还存在“高级后职业倦怠”现象,评聘高级职称后就没有动力,不愿在一线教学,属于隐性流失。同时,乡村教师性别以女性为主,xx年“双千工程”招聘的教师性别比为11:89,女教师婚恋难问题突出。
2.人才投入不足。县、乡镇都是“吃饭财政”,村级靠转移支付,对人才投入偏低,很多工作靠感情、靠情怀。xx县鄢岗镇把乡贤能人、外出成功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选聘为“名誉村长”,帮助开展乡村治理,这些人没有任何报酬,就是靠感情、靠情怀。
3.人才容量偏小。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导致乡村的劳动力短缺、创新力下降,市场越来越小、产业越来越单一,人才容量也越来越小。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也伴随着资金、资源流失,加上金融机构热衷于扶持“高大上”的项目,乡村创业被冷落,导致乡村创业艰难、创业人才留不住。
三、对策和建议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更是现代农民在职业技能和职业身份上的再提升。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顺应城镇化潮流,通过定政策、建机制,打造宜居宜业的新乡村,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形成人才汇聚、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更高质量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一)抓关键,选优建强乡村干部队伍
1.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坚持“从一线选拔”的用人导向,优先考虑长期在乡镇工作、政治素质好、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老xx相结合的合理年龄结构。
二是坚持按编制员额及时补充人员,在全县区乡镇范围内对乡镇编制实行动态管理、调剂使用。新招录人员时注重结构优化,可以设置专业限制,实现由重管理型人才向管理型和技术型并重的转变。对艰苦边远乡镇可降低进入门槛。
三是建立关爱激励机制,关注乡镇干部的成长进步,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建立交通、通讯补贴,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有甜头、工作上有干头。
2.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选好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二是建强后备队。拓宽选拔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村民小组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把精兵强将选出来、派下去。打造一支经得起事业考验、能得到老百姓信赖、让组织放心的农村干部队伍
(二)兴产业,积极培育致富带头人
1.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
一是发展三产融合产业。围绕xx毛尖、油茶等特色产业和境内自然风光,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自然、风情、历史、人文于一体的“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乡村景观综合体、多彩田园综合体,形成“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互联网”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人们在乡村体验农事耕作之趣、感受景区之美,最后还买走各种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
二是创新“互联网+乡村”模式。借助“互联网+”将乡村产业进行改造,实现“线上+线下”新零售模式,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通道。
2.大力实施“头雁工程”。
一是实施信商回归工程。建立在外人才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信商回归创业,吸引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人员、退休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回乡村发展。
二是实施乡贤治理工程。把乡贤能人、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户长选聘为乡贤委员会成员,解决基层组织解决不了的“难”事和公益建设中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困”事,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同时,对政治素质好、有突出贡献的乡村人才优先推荐为地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三)聚人气,建好保障型人才队伍
加强乡村教育、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卫生事业质量,是乡村引得进、留得住人才的重要保障。
1.建好医疗人才队伍。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特岗计划;
每年在高校毕业生毕业之际,主动组团到高等院校联系引进乡村急需专业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
定期组织乡村医疗人才提供到县级以上卫生医疗机构学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同时,强化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村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卫生医疗硬件环境。解决村医的养老、医疗保险。
2.建好教育人才队伍。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乡村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特岗计划;
通过考核招聘等方式主动到高等院校引进乡村教育所需的全科教师和外语、艺术类教师。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将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四)建机制,鼓励人才积极服务乡村振兴
1.增强县级涉农人才服务乡村的动力。
一是优化人员结构。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文件要求,严把人员进入关,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县区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
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加涉农部门经费投入,让农技人员有钱从事专业工作。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对农技推广实行合同制管理,根据承担任务的情况以及后期评估的成效给予专门资助。
允许农技人员针对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开展培训、授课、技术指导时收取适当的费用。同时,建立农技人员服务乡村目标责任制,每年服务乡村必须达到一定的次数和效果,对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处罚。
2.从制度上体现基层导向。
一是从职称上体现。对乡村人才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放宽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评审时以实际业绩为主,放宽论文、论著、成果等条件要求。坚持评聘分离,保持职称的持续激励作用。
二是从发展上体现。市、县部门补充新人原则上面向乡村有三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遴选,让乡村人才看到希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定期为乡村人才提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级对口单位学习实训的机会,结合专项短训、学术交流、派出深造等方式,促使他们知识常新、成果常有,提升职业成就感。
3.实施乡村人才专项计划。
一是整合人社、教育、农口、商务等部门培训资源,实施乡村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培育一批种养殖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文化旅游人才、非遗传承人、电商物流经营人才,实现特色农业干起来、群众带起来、乡村富起来的目标。
二是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到乡村兼职挂职、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基地共建和离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支持专家教授、企业家、技能人才等为乡村提供精准服务。
三是开展教育、卫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乡,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三区人才计划,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行动计划,促进人才向乡村、向艰苦地区流动。
4.解决乡村人才的实际困难。加大投入,改善乡村生活、工作条件。建设人才周转房,适当发放交通补贴、生活补贴,帮助乡村人才降低生活、工作成本。提高评先评优指标分配比例,增加乡村人才评先评优机会。评选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时,优先选拔扎根乡村的人才。建立市、县、乡领导联系乡村人才制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困难,让其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定政策,优化引才留才环境
像“xx英才计划”激励产业人才一样,建议出台《关于促进xx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乡村人才编制、安居、流动、激励和创业资助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构建人才安心乡村、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
1.完善引才政策。
一是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按照“实名编制、人走编收”方式,用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对专业性强的岗位,可以采取考核招聘的方式。建立稳定的人才补充渠道,边远山区的可以考虑户籍、性别限制。
二是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对县、乡医院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行备案制管理,推行“四自”管理办法: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和下属机构、自主设定岗位结构比例和岗位聘用、自主选人用人、自主薪酬分配。
三是建立专业技术岗位购买制度,通过政府购岗方式,从在外人才中聘用一批真正懂农业的亟需专业技术型人才,补齐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短板。
2.完善留才政策。
一是重视小食堂、小浴室、小阅览室、小活动室建设,安装宽带网络,定期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家”的氛围,让乡村人才安心。
二是建立乡村创业孵化组织,完善扶持政策,通过多元化融资支持、创新激励、创业场租补贴等方式,为乡村人才创业提供覆盖初创期、成长期的支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担保贷款及贴息,对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就业和林下经济创业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三是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形成重能力、重业绩、重品德,按劳分配为主,按效率、按贡献分配共存的多元分配方式;
允许企业采用股权、期权、分红、绩效奖励等激励手段,让乡村人才名利双收。三是抓好优秀乡村人才的评选表彰,宣传返乡创业先进典型事迹,为乡村人才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人居环境整治整改报告8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事关村民福祉的实在民生。本文以xxxx镇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例,管窥当下我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有关问题,并积极进行探索。
xxxx镇是我市经济百强镇、市级中心镇,幅员面积132平方公里,辖28个村居、168个村民小组,有户籍人口8万余人,为全县第一人口大镇。近年来,较大的人口生产生活压力和较快的经济发展,一度对该镇环境卫生状况带来不小冲击,特别是老集镇所在地及其周边村居的脏乱差现象尤为突出。为此,xxxx镇将村镇环境卫生整治列为重要工作,深入发动、全民动员、以建促治,整体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一、基本做法
(一)认识提高度。正确、统一的认识是做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前提。为此,该镇着力在提高认识上想办法。一是严考核。连续两年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纳入重点工作,对该项工作“逢会必讲、进村必看、每月必查、每季必评”。出台村居环境卫生考核评比细则,明确目标任务。与村居签定目标责任书,于今年上升到对村居工作考核“一票否决”。二是建机制。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村居主体、单位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即镇政府以奖代补,对国道326沿线村居、平江河、太平河等入境河流沿岸村居每年以奖代补1200元用于保洁清漂,并以召开现场会形式每季度评比一次,对工作开展较好的村居按人口多少进行1000—1500元的奖励,减轻村居在工作中的资金压力。具体工作由村居负责,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联动,每户每年自愿缴纳约60元的卫生管理费用,合力助推工作开展,工作推进较为顺利。
(二)主体扩广度。广泛、有力的参与主体是做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基础。为此,该镇着力在扩大参与主体上下功夫。一是强宣传。坚持宣传教育、引导监督相结合,通过入户宣传、文艺演出等方式,提高群众知晓率。充分发挥老年协会、老年健身队作用,精心编排文艺节目,弘扬文明风尚。二是促规范。各村居因地制宜,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行量化管理,纳入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群众卫生行为。三是造氛围。积极进行正面宣传,树立先进典型,每季度评比一批文明卫生单位、村居、文明卫生户,营造村看村、户看户、学先进的比学赶超氛围。
(三)工作推深度。扎实、有效的工作推进是做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根本。为此,该镇努力在工作推进上求突破。一是建设带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改变农村面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大“一池三改”的实施力度,已建成沼气池2860口;引资2700万元动工建设天然气工程,铺设主管网23公里,将使6万余人用上清洁能源。二是创建推动。按照生态创建标准,坚持政府引导、村居自治、群众参与原则,采取“以奖代补”及“以卫生养卫生”方式,积极创建“美丽清溪”,溪西、大寨等6个环境优美的村庄脱颖而出,力争建成市级美丽村庄。实施绿化、净化、硬化、亮化“四化”行动,去年以来,全镇植树造林1842亩,清理河道、堰渠白色垃圾32公里,硬化乡村公路20公里、人行便道18公里,为11个村安装路灯628盏。三是管理联动。成立环卫工作所,建立环卫专抓队伍,在集镇聘请垃圾清运、保洁人员18名,各村居落实1—2名环卫人员。先后投入200万元,采购洒水车1辆、垃圾转运清运车11辆,安装果皮箱200个、垃圾箱30个,修建垃圾池186个。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管理,村居容貌焕然一新,脏、乱、差现象根本改观。
二、主要问题
该镇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断地探索中,也发现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无专业规划。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无一蹴而就之法,也无一劳永逸之法。要想彻底解决当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存在的缺资金、少场地、易反弹、垃圾处置不科学等具体问题,编制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管理方面的专业规划,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xxxx镇尚未启动相关工作,导致该镇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处于观望或是盲目状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项工作的持续、有效发展。
(二)缺专项资金。该镇有21个村居卫生基本实现了常态化管理,其经费支出情况为:每村平均1个保洁员,月均工资1200元,每年小计30.24万元;外加修建垃圾池、垃圾转运车及燃油费、专项整治费用,各村约为2万元,小计42万元;总支出约为72万元。收入情况为:按户均每年60元收费计算,除外出务工人员外,应收29.13万元,实收13.27万元。加上镇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政策,补贴资金约10万元,总收入为23.27万元。所以,21个村居有近50万元的资金缺口。
(三)基础配套弱。据估算,全镇每日新产生垃圾15吨,垃圾中转站日均转运垃圾7.5吨,意味着全镇约50%的垃圾采取深埋或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另外,该镇每日产生生活污水约为1800吨,且未实现雨污分流,约有60%的生活污水属于直排;正规划建设的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也仅为1500吨,建成后也只能解决集镇所在地及其周边部分村居的污水处理问题。
(四)协同管理难。比如在河道污染整治方面,该镇河道总长约86公里,太平河、平江河等河流途经该镇12个村居。今年来,该镇虽花费5万余元、先后两次对主要河道的积存垃圾进行彻底清理,但由于机制、意识等原因,部分企业、群众利用雨天、晚上、不检查之时等“特殊时段”偷排、漏排、私倒污染物的情况仍然存在,河道污染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三、工作建议
(一)借力乡村旅游,助力“基础完备化”。旅游获誉“无烟工业”,在于其效果好、可持续,加之“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概念的出台,加快我县旅游发展势所必然;xxxx镇乃至我县景点的特点在于散、小、多,走乡村旅游之路是最佳选择,而清洁卫生的乡村环境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要求。建议:一是借力我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之际,把村居环境卫生规划纳入正在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对乡村环卫设施进行系统规划。二是抓住乡村旅游基础建设、农民新村建设、生态移民搬迁等机遇,逐步完善村居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并规划做好村居的绿化、净化、亮化、硬化等工作。在这点上,xxxx镇在今年首届油菜花节以及正在进行的“龙凤花海”景点打造中已有成功探索,星寨等村居的基础设施得以有效改善。三是加强项目论证,严格项目审批,规范项目建设,确保不增加新的污染源。
(二)拓宽资金渠道,力争“投入多元化”。按照“县乡财政补助一点,村级集体投入一点,农村居民自筹一点”的原则,多渠道筹集整治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项目资金。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投入在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建设方面的资金比例,通过以奖代补、以物代补等形式,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三是全面整合资源,在不增加村民负担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村居投入比重,将每个村十万甚至百万元计的土地复垦等村级集体资金划拨部分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使其使用合法合理、有为有效。四是吸收民间资本,逐步探索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市场化运作。
(三)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管理常态化”。一是定调,即按照“两违整治”的模式召开一次全县性的电视电话大会,并由广大干部职工带头开展一至两次全县性的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努力营造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扩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在全县干群中的影响力。二是定责,即出台一套系统、规范、可操作的具体文件,配套出台相关考核政策,并将之纳入对相关单位和干部的考核,并实行“连续末位处罚制”,引起广大干部职工的“真正重视”。三是定向,即加快树立一批优秀典型,集中建设一批示范路、示范渠、示范小组、示范村,形成“样板效应”,在全县范围内营造比学赶超、争创先进的风气和氛围,并通过长久持续地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逐步改变村民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着力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居环境整治整改报告】相关文章:
人居环境整治情况报告范文(通用6篇)11-01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报告范文(精选9篇)11-01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报告范文(精选14篇)11-01
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报告10-23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文(精选20篇)07-20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计划(精选7篇)10-14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表态发言稿08-23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精选12篇)08-31
农村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总结范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