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4-03-12 21:35:29 林惜 报告 我要投稿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精选15篇)

  当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明白时,我们需要开展调查工作,最后将结果反映在调查报告中。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好的调查报告,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精选15篇)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1

  调查时间:

  寒假假期

  调查地点:

  长辈亲戚家

  调查渠道:

  长辈亲戚、网络查询、书籍寻找

  调查结果:

  长辈亲戚:春节要团圆,除夕夜晚上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正月初一,要早早起来去当地的寺庙烧香拜佛。春节八天,要到处拜访亲戚。

  网络调查: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贴春联、扫尘、倒贴福等等的习俗。

  书籍寻找:腊月初八吃腊八蒜、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爷、年三十吃团圆饭、大年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闹元宵……大人们的忙碌,孩子们的热闹,浓浓的年味儿。书籍中于把一家几口的人物放进去,从他们的视角看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中的一个城门甚至一个城墙垛都非常有讲究。——《北京的春节》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2

  【调查人员】

  【调查时间】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

  【调查地点】皖北农村(花园村),鄂西南农村(九毫堤村)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寻访老人等

  【调查目的】为响应院系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并与专业紧密结合,增强专业素养,我们于20xx年1月——2月10日分别在各自家乡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顺利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调研活动。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能够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及民俗民风,并进行比较,从而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调查内容】

  【前言】

  春节是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春节的习俗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而春节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春节的习俗逐渐被新一代人所淡忘。我们通过此次调研就是希望能够具体了解各地春节的节日特色和民俗文化,进行简单比较,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周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期间,汉族及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予以庆贺,近些年,东北亚的韩国,东南亚的泰国,南亚的马来西亚等中国周边国家也开始注重春节举行各种活动或仪式。在中国大陆,这些活动也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迎新,祈求丰收等为主要内容。在皖北地区,广义的春节是指腊月初八至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而在鄂西南地区,春节在广义上只指每年的最后一天加上新年的前三天,广义的春节则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一般鄂西南地区的民众过春节的时候都只过四天,过完就算是春节完毕,开始新一年的准备和活动了。等过过完了十五,大人们都会说年也过完了,节也过完了,忌讳也可以除掉了,同时,小孩们也不能调皮了,不然就不会像过年那些时间不管孩子怎么淘气也不会责罚的那样简单了。一江之隔,南北差异总是明显的,究其根源,还是各自当地自古就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发挥作用。

  腊月初八,即我们平时俗称的“腊八”。皖北地区的农村,在这一天早上,要吃腊八饭,就是把几种杂粮(大米,小米,馓子,豆腐,豆皮等)放在一起熬成粥,咸淡皆有。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有一种是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当皇帝后,为不忘从前的艰难经历而教育后人 的,也有别的相关的传说,但大都与勤俭节约相关,这也表达了不忘先祖的勤俭之美德。而在鄂西南地区,当地居民是不过腊八节的,这样的猜测可能和腊八节的起源中的主人公朱元璋不是湖北人有关,反正鄂西南地区的民众是没有腊八节的概念的,这也符合南方地区的饮食上主产大米有关。腊八节毕竟是八中粮食的综合食用,这在鄂西南地区是没有生存的饮食文化土壤的。

  小年,皖北地区一般是腊月二十三,鄂西南则是腊月二十四。称为“辞灶”。旧时,家家都有“灶王爷”神位,受玉帝敕封“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简称“九天司命”,而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辞灶这天是灶王爷上天面见玉帝的日子,所以要在他走之前要对其进行祭拜,望其上天后多说好话,以此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记得在小时候,农村多要放鞭炮,吃水饺,大扫除,并在庭院中置供桌祭祀。但是现在全国各地的大部分农村中的小年似乎已经名存实亡,没有任何的活动,只有少数老年人嘴上念叨。这样飞春节习俗的改变也当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快速的生活节奏下,人们日益受驱使于丰富的物质,对繁琐而单调的春节习俗而能免则免,加上农村地区青壮年大部分开始脱离土生土长的土地,而开始去城市打工,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则不再有充沛的精力去讲究这些习俗,再加上就算遵循了,也觉得没人理解而怠倦,久而久之,小年的习俗则开始丢弃了。

  腊月二十五——二十八,在这几天才能真正感受到春节的气息,因为这几天的在农村的活动并没有固定的哪一天,所以在一起进行阐述。在皖北农村这几天要蒸馒头和包子,并不是像平时一样,首先数量上要多的多,其次蒸好第一锅馒头的时候要放鞭炮,并拿两个馒头,两个包子(一个馒头一个包子在放在一个碗里)分别祭祀玉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天老爷”和灶王爷。所以在这一天很多家庭都要从前一天半夜就起床,而忙到很晚,从时间上的忙碌也凸显对春节的重视。另外在皖北农村地区多自己做很多面食,多为油炸,有丸子,面叶等,俗称这一天为“过油”。鄂西南地区则是开始准备长达四天过年的食物、鞭炮和走访亲戚的礼物了而到如今,礼物则开始用简单实用的现金代替了,这和现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平时不在家,过年匆忙赶回来过个年,在对年长亲戚表达感情的务实观念有关。同时,一年一年的,农村地区打工返乡过年的'青壮年对自己的颜面也是越发的看重了,这体现在对除夕夜对鞭炮和礼花的使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体现。如果一家中的鞭炮放的时间越长,放的礼花越贵,则表示这一家人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财源很旺盛,家庭闹的很好。新年即将来临之际,要置办年货,洗衣,洗被等,在此我就不赘述。

  腊月二十九,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鄂西南地区上坟的习俗则是在正月初一清晨,即“出行”,表示新年早起勤奋的意义。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皖北农村仍保留这一风俗,去上坟的多为家里的长者,但是现在也有年轻人,没有女性,这也是古代重男轻女的表现。同样的,鄂西南地区的上坟多是每家每户的壮年人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妇女则是没有资格祭祖的,同样的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但是今年在鄂东南地区则有所改变,体现在家族女性开始进入族谱中了,这是社会上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现之一,代表了现在文明的进步。

  除夕,多为大年三十,是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20xx年春节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为除夕)一般这一天为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福字等。皖北地区当地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张贴春联的,去世一年两年分别紫色和黄色春联,去世三年以上方可重新贴红色春联。许多地区在当天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在凌晨时吃饺子。在皖北农村过年丰盛的正餐为除夕中午,而晚上是吃饺子。吃饭之前燃放鞭炮,多为一年之中燃放最长的鞭炮,表示对这一天的重视和纪念。鄂西南地区则不同,在这一天之前,家中必须有人烧纸钱给祖先,即“包包袱”,表示祖先的阴间也要子孙为其准备过年的钱,让祖先过个好年,表达子孙后代的孝顺之意。这一天家中人必须早起,小孩们做家中卫生的全面打扫,写、贴对联和福字,大人们同时准备中午的团年饭,饭准备好后,家中男性成员必须洗手静脸,准备香烛鞭炮和祭祀食品,去当地土地庙祭拜土地,祈求土地神的赐福。完毕后,家中开始吃团年饭,在摆放碗筷餐具时候,都要多准备一到两幅,菜肴中也必须要有鱼,以示年年有余之意。家中如果有成员未回家过年,堂屋大门则只能半关,后门全关,只有全家人吃饭都吃完比后才能开门,然后年饭吃完了则开始个人的活动,所谓个人的财路而已。走访拜年此时可以开始。同时,家庭成员这天必须洗澡,所谓洗尽污秽,迎新发财之意。

  大年初一,除夕夜晚,春晚成为了全国家家户户的一顿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当凌晨的钟声敲响,寂静的夜晚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鸣,这也昭示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皖北农村地区仍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早饭是伴随着鞭炮生开始的,吃的是除夕下午的包的“素饺子”,在当地俗称“扁食”,初一的早上不能吃荤。早饭过后,给老年人拜年,会象征性的收到压岁钱。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电话,信息,网络也成为拜年祝福的重要手段。

  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元宵节全国各地都有燃放烟花炮竹,点灯过节等共同习俗。在这里我只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皖北农村的一些特色。如腊月底一样,要蒸馒头,数量较多,但是与其不同的是,这次也蒸面灯(用面粉做成灯的形状,有灯座),还要单独蒸“月灯”,代表十二个月(每个“月灯”上都有花边,花边的数量代表月份)。据老人说,刚蒸好的十二个月灯里蒸馏水代表着来年所代表月份的降水量,而且比较精准。如贴春联一样,当年家里有人去世的,在这一天也是不能蒸馒头和面灯的,到傍晚时分,村庄里其余各家都会给他们送去两个馒头和两个面灯,在茅山派术数中据说是需要“集万家灯火,借以还阳或者转世”。鄂西南则简化些,食物跟春节一样,加上在祖坟上点灯笼,和自己点灯笼之外,与皖北地区无异。

  【结论】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春节有着新的内涵,同时春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自身存在着对民俗和民风的敏感性,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本应是大众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春节,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在保持传统文化和接受现代生活方式中找到一个契合点,构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在与时俱进中解读我们的春节文化,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精华。

  历史文化学院 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3

  调查目的: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调查地点:

  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

  调查方法:

  查书查电脑问长辈

  调查结果: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灯会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4

  调查背景及目的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乞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地分东西南北,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在春节习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点。

  调查对象

  1、区域 本次调查区域为重庆市东北部山区,以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

  2、人群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调查人群为当地居民,对人群年龄等不再细分。

  调查经过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式,走访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观察当地居民在春节期间的行为,并向其询问具体习俗。 调查的第一站是万州区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六,距离除夕大年夜还有三天时间。秦伯家刚刚乔迁新居,正在宴请宾客庆祝,当地人称“贺房子”。

  从秦伯口中得知,由于临近春节,腊月里许多都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摆酒席的人特别多,酒楼至少得提前一个月预定。另外在万州王家坡地区,调查员走访了几家大型商场和超市,发现里面都是人头攒动,生意十分火爆。一打听,人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给自己和家人买身新衣裳,给家里添置些红红火火的装饰品,买些待客用的糖果、瓜子、饮料等。

  第二站是万州区郭村镇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正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王婆婆平时和老伴儿两个人住在家里,儿孙们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过年,儿孙们都从外地赶了回来陪老两口欢度春节,老两口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都在为年夜饭忙碌着,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第三站是云阳县滨江路张女士家,时间为农历大年初二,张女士一家正准备出门去拜访孩子的外公外婆。张女士夫妻二人提着为二老准备的新年礼物,签着他们的女儿,乐呵呵的出了门。

  最后一站是云阳县江口镇某村居民黄先生家,是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六。黄先生一家基本结束了走亲访友,回到自己家里,收拾收拾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奋斗之中,向着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前行。

  此次调查共经十天,从节前到节后,观察了解到了重庆市东北部地区居民在春节期间的习俗,为调查结论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础。

  调查结论

  经过调查,关于重庆市东北部山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居民和全国所有群众一样都十分看重春节这一重大节日。由于该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的多,尤其是在农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临近新春佳节,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亲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比较有特点的是,该地区居民十分看重除夕当天的午饭,菜品十分丰盛,猪头肉、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前会先在屋外点燃一挂爆竹,在屋内饭桌旁先烧几张纸钱,桌上摆好三荤三素三碗饭三碗酒,请祖先来吃顿团圆饭,撤掉后才能开饭。相邻的几家人之间还会比比谁家更早开饭,抢个步步争先的好彩头。

  2、当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节前一定会给自家祖先“上坟”,即除掉坟上的杂草,给坟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还会让每一个成员都来添土,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同时乞求祖先的保佑。在过年的时候会给祖先烧纸钱、上香、放鞭炮、挂坟票,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一部分人会同时在坟前放烟花。当地人十分看重风水玄学,据说明年是闰年,闰年不能动坟,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烧些纸钱之类的。

  3、该地区居民在尊重传统的情况下也会有些变通,比如说守岁,现在很少有人会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会等到零点钟声响起,燃放过爆竹烟花过后便去睡了。听说先前当地还有在零点时放十二个大炮仗的习俗,由于安全系数实在太低,出现过很多起被鞭炮炸伤的事故,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继续坚持了。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不吉利的事,总之一切都要大吉大利,为新的一年求个好的开始。有趣的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家长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床,那样不吉利,很多家长会在睡觉前叮嘱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懒觉的小孩儿家长可就没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由着他了。

  5、在该地区走亲访友非常的普遍,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随着父母去拜见外公外婆。从大年初二开始,大家便忙碌着走亲戚了。为了避免客人来了主人却走亲戚去了这样的尴尬情况,一般会约好某一天去某人家里拜年,这样大家才都方便安排。

  6、当然了,压岁钱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是晚辈的一点心意,孝敬长辈的。如果初次带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话,几乎会收到所有长辈的压岁钱。初次随父母走亲访友的婴儿也一样,不光长辈给,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也会给压岁钱。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习俗相差不大,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5

  【调查人员】

  xxx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调查地点】

  xxx凤翔镇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寻访老人查阅资料

  【调查目的】

  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内容】

  xxx农村新年习俗和禁忌

  【前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远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从小生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xxx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九清晨上坟祭祖,去上坟的都是家里的长者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祭祖一般没有女性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除夕即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是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和福字,xxx农村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贴春联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张贴红色春联。除夕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菜肴中必须有鱼预示着年年有余。守岁,在十二点时吃饺子,燃放最长的鞭炮,接财神。春晚成了全国家家户户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饺子,吃过早餐开始走访拜年,这是小孩最高兴的一天可以收到压岁钱。大年初一有个禁忌就是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兴旺发达,财源滚滚。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大人小孩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称上元节,有观灯吃元宵的习俗,所以我们都叫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禁忌剪头发,据说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什么好处,记得小时候妈妈就不让我剪头发,现在我长大了,社会也进步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做法啦。我还听说在xxx地区正月里做媒也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意思。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里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

  在家乡的新年期间对天气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民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人们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

  【结论】

  这次调查报告让我对家乡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系统地收集了xxx地区乡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6

  调查时间

  20XX年春节

  调查目的

  通过观察家人、朋友的过节方式,体验传统节日的意义

  调查地点:

  我家

  调查方法

  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调查成果: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春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些甚至沿用至今。

  一)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二)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古时候人们以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如今,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三)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但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城市中,由于人们多住在楼房中,不便贴春联,以致城市中这一风俗习惯正在慢慢消失。

  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春节期间,处处可见人们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DD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我家门前贴上了“福”字。据说,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就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五)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乡村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表达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城市人中很少挂年画,但也总少不了挂历,想必就是这个原因。

  六)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但根据我的了解,由于每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少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已不再认为守岁是一种必要的活动。

  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我家除夕夜团年的时候就燃放了爆竹。

  八)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初二则为出嫁女回娘家拜年。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根据我的调查,现如今拜年不同于往日,大多数情况只是大家聚在一起互赠礼物,吃饭或者进行某项娱乐活动,比如打牌、唱歌等,而不必真正地进行跪拜。

  调查感言:

  通过此次调查才大致上了解了春节民俗,但多数现已不用,或者改变。大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年味淡了”。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应该有更加长足地发展,因此,我们在注入新的文化的同时,也要维护那些传统的民俗,不让“年味”在我们身边渐行渐远。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7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方式,询问长辈。

  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叫我和她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彻彻底底地清扫一遍。我很疑惑,问妈妈为啥打扫这般早哩?

  妈妈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不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傻孩子,这是因为‘福’到来了。”

  “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豆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聚在一起守岁,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聚,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在这个激动的时刻,我们边看春晚,边吃东西,谈笑风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点响了爆竹,“啪”“啪”… …声音真响,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巴巴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质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拱手作揖,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当然不止这么几种,但唯有一个是不变的,它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8

  一、引言

  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年最为盛大的庆典。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本报告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深入了解春节期间的各类风俗习惯,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选择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通过在线平台发放,覆盖全国各地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域的人群。访谈则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人群,进行深入交流,以获取更为详细和生动的信息。

  三、春节风俗习惯概述

  年前准备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寓意辞旧迎新。同时,人们还会贴春联、挂灯笼、贴窗花等,以营造节日氛围。此外,置办年货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包括购买食品、衣物、礼品等,以备节日之需。

  除夕守岁

  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共享年夜饭。年夜饭通常包括寓意吉祥的菜品,如鱼(年年有余)、饺子(交子之时)等。饭后,人们会观看春晚、燃放烟花爆竹,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守岁习俗则寓意着珍惜时光,期待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

  拜年习俗

  大年初一,人们开始互相拜年,祝福新年。拜年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登门拜访、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等。在拜年过程中,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辟邪驱鬼、保平安。此外,春节期间还有舞龙舞狮、猜灯谜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四、春节风俗习惯的文化内涵

  春节风俗习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和团结的重视。春节期间,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尽力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其次,春节习俗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贴春联、挂灯笼等习俗,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最后,春节习俗还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春节风俗习惯的变迁与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春节风俗习惯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一方面,一些传统习俗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如年夜饭、拜年等习俗仍然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一些习俗则因时代变迁而逐渐淡化或改变形式,如燃放烟花爆竹因环保和安全考虑而受到限制。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春节习俗也应运而生,如微信拜年、电子红包等,为春节增添了新的色彩。

  六、结论与建议

  春节风俗习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春节期间的各类风俗习惯及其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习俗,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春节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春节习俗的认识和理解。

  在传承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使春节习俗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重视春节习俗的环保和安全问题,倡导绿色、安全的庆祝方式。

  七、结语

  春节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习俗的魅力和价值。希望在未来,春节习俗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9

  一、引言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节日,承载了丰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春节风俗习惯的深入调查,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渊源、现实表现以及社会影响,以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资料收集等多种方法,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和信息。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域的群体,以了解他们对春节风俗习惯的认知和实践情况。实地访谈则侧重于与老一辈人交流,了解他们记忆中的春节风俗及变迁。同时,我们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以深入了解春节风俗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春节前的准备工作

  春节前的准备工作是春节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庭都会进行大扫除、贴对联、挂灯笼等传统活动。此外,购买年货、准备年夜饭等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些准备工作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守岁、拜年、放鞭炮、赏花灯等。这些活动既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又富有文化内涵。其中,拜年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人们通过拜年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期许。同时,放鞭炮和赏花灯等活动也为春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春节风俗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风俗也在不断演变。一方面,一些传统风俗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如贴春联、包饺子等;另一方面,一些新的风俗也逐渐兴起,如网络拜年、电子红包等。这些变迁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四、建议与展望

  加强春节风俗的传承与保护

  春节风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春节风俗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区等方式,促进春节风俗的传承和发展。

  推动春节风俗的创新与发展

  在传承和保护传统风俗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动春节风俗的创新与发展。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移动设备等,开发新的庆祝方式和活动形式,让春节风俗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更加富有时代特色。

  五、结语

  春节风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春节风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10

  一、引言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全国各地都有着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本报告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深入了解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以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选择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发放,覆盖了全国各地的受访者;实地访谈则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乡村地区,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样本选择方面,我们尽量保证了受访者的年龄、性别、地域等方面的多样性,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三、春节风俗习惯概述

  年前准备

  春节前,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打扫房屋、贴对联、挂灯笼、置办年货等。这些活动旨在营造喜庆的氛围,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夜饭

  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饮食习俗之一。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寓意着团圆和丰收。在年夜饭中,一些特定的食物如饺子、鱼、年糕等都有着特殊的寓意。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传统礼仪之一。人们会互相走访,祝福彼此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在拜年过程中,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祝福他们平安健康、学业有成。

  放鞭炮与烟花

  放鞭炮和烟花是春节期间的传统娱乐活动。人们通过燃放鞭炮和烟花来驱赶邪灵、祈求平安,同时也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常见的民间表演活动。龙和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好运,通过舞龙舞狮的表演,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迎来好运和幸福。

  四、地区差异与特色习俗

  尽管春节期间有着一些共性的风俗习惯,但不同地区之间仍存在着一些差异和特色。例如,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吃汤圆,寓意着团圆和美满;而在北方,人们则更倾向于吃饺子,象征着财富和好运。此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如藏族的酥油花灯会、苗族的跳花节等,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及其地区差异。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淡化或消失,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损失。

  因此,我们建议:一是加强对春节传统习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二是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和个人开展传统习俗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三是深入挖掘和整理各地的特色习俗,加强文化交流和互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六、结语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寓意深远。通过本次调查报告的呈现,我们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春节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11

  一、引言

  春节,又称中国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全国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春节的风俗习惯,揭示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份详细的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向受访者发放,收集他们对春节风俗习惯的认知和态度。其次,我们选择了部分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以获取更具体、更深入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春节前的准备工作

  调查显示,大部分家庭在春节前都会进行大扫除,寓意着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此外,贴春联、挂灯笼、贴窗花等也是春节前的.必备活动,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氛围,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夕夜的习俗

  除夕夜是春节最重要的时刻之一。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庭都会在这一天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和谐。此外,观看春晚、放鞭炮、守岁等也是除夕夜的传统活动,这些习俗既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

  拜年与压岁钱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调查显示,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人们都会互相拜年,祝福对方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同时,长辈还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送去好运和祝福。这一习俗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春节风俗习惯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

  春节风俗习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它们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许,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同时,春节风俗习惯还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团结,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春节的风俗习惯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春节风俗习惯的认知和理解;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新的春节活动形式,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鼓励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春节庆祝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

  六、总结与展望

  春节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习俗的内涵和意义。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和研究春节风俗习惯的演变和发展,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12

  一、引言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风俗习惯。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春节期间的各类风俗习惯,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我们获得了大量关于春节风俗习惯的数据和资料,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二、春节风俗习惯的概述

  春节风俗习惯多种多样,包括祭灶、扫尘、贴红春联、吃年夜饭、守岁、压岁钱、拜年、舞龙舞狮、逛庙会等。这些习俗既有对祖先的敬畏和缅怀,也有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期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域的人群,共发放问卷XXX份,回收有效问卷XXX份。实地走访则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乡村地区,通过观察和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此外,我们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春节风俗习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祭灶与扫尘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庭在春节前会进行祭灶和扫尘活动。祭灶是为了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扫尘则是为了除旧布新,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贴红春联与吃年夜饭

  贴红春联和吃年夜饭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习俗。红春联寓意着吉祥如意,吃年夜饭则象征着家庭团圆和幸福。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庭都会亲自书写或购买春联,并在除夕夜举家共进年夜饭,享受团圆的喜悦。

  守岁与压岁钱

  守岁和压岁钱是春节期间针对儿童和年轻人的习俗。守岁是指在除夕夜守候新年的到来,寓意着珍惜时光和迎接新的开始;压岁钱则是长辈给晚辈的红包,寓意着祝福和庇佑。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时代的变迁,压岁钱的金额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其背后的祝福和关爱之意始终未变。

  拜年与舞龙舞狮

  拜年和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展示社会交往和娱乐活动的习俗。拜年是指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互致问候和祝福;舞龙舞狮则是民间表演艺术,寓意着驱邪避害和祈求平安。调查中发现,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拜年方式也逐渐多样化,但传统的走亲访友方式仍受到许多人的青睐。

  五、结论与建议

  春节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春节期间的各类风俗习惯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创新、不同地区习俗的差异与融合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对春节风俗习惯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二是鼓励创新和发展,将传统习俗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三是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融合发展。

  六、总结与展望

  本次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旨在深入了解春节期间的各类习俗及其文化内涵。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我们获得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春节风俗习惯的传承与发展,为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13

  一、引言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习俗丰富。它不仅是家人团聚、欢庆新年的时刻,更是传承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春节期间的各类风俗习惯,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查阅等多种方法。问卷调查覆盖了不同年龄段、职业背景和地域的人群,共发放问卷XX份,回收有效问卷XX份。访谈对象包括了文化学者、民俗专家以及普通民众,以获取他们对春节风俗习惯的看法和感受。同时,我们还查阅了大量关于春节风俗习惯的文献资料,以丰富调查内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年前准备习俗

  春节前的准备工作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扫尘、祭灶、置办年货等。扫尘寓意着除旧布新,祭灶则是对灶神的敬仰和祈求。置办年货则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环节,从食品到日用品,都充满了喜庆和吉祥的寓意。

  年夜饭与守岁

  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饮食习俗之一,家人团聚一堂,共享丰盛的晚餐。菜品丰富多样,寓意着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守岁则是在除夕夜守候新年的到来,寓意着珍惜时光,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拜年与压岁钱

  拜年是春节期间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互相走访,互致问候和祝福。压岁钱则是长辈给晚辈的红包,寓意着祝福和庇佑。随着时代的发展,压岁钱的金额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其背后的祝福和关爱之意始终未变。

  舞龙舞狮与庙会

  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表演艺术,寓意着驱邪避害、祈求平安。庙会则是集娱乐、购物、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活动,吸引了大量民众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四、春节风俗习惯的`文化内涵

  春节风俗习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和谐社会的重视和追求。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展示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通过这些习俗,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表明,春节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淡化或消失。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春节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创新发展:在保持传统习俗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和发展,将传统习俗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保护和传承:加强对春节风俗习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立法、政策扶持等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六、总结与展望

  本次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旨在深入了解春节期间的各类习俗及其文化内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查阅等多种方法,我们获得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春节风俗习惯的重要性。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14

  一、引言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了深入了解春节期间的各类风俗习惯,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本报告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展示,揭示春节风俗习惯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域的人群,通过线上平台发放并收集数据。实地访谈则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乡村地区,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获取第一手资料。

  三、春节风俗习惯概述

  年前准备

  春节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以清洁的环境迎接新年。同时,贴春联、挂灯笼、贴窗花等活动也备受欢迎。这些习俗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除夕守岁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的菜品丰富多样,寓意着年年有余、吉祥如意。饭后,人们会观看春晚、燃放烟花爆竹,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守岁习俗则体现了人们对时间的珍惜和对新年的期待。

  拜年与压岁钱

  大年初一,人们开始互相拜年,祝福新年。拜年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登门拜访、电话拜年、网络拜年等。在拜年过程中,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辟邪驱鬼、保平安。

  四、春节风俗习惯的文化内涵

  春节风俗习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和团结的重视,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外,春节习俗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春节风俗习惯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风俗习惯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一些传统习俗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而一些习俗则因时代变迁而逐渐淡化或改变形式。例如,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在一些地区受到了限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拜年、电子红包等新的.拜年方式也逐渐兴起。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春节风俗习惯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习俗,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对春节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春节习俗的认识和理解。

  在传承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使春节习俗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重视春节习俗的环保和安全问题,倡导绿色、安全的庆祝方式。

  七、结语

  春节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习俗的魅力和价值。希望在未来,春节习俗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15

  一、引言

  春节,又称中国新年,是中国最为盛大、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圆、和谐和新的开始,全国各地都保留着丰富的春节风俗习惯。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的方式,深入了解春节期间的各种风俗习惯,以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三种方法。问卷调查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发放,覆盖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域的受访者;访谈则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和社区进行深度交流;实地观察则集中在春节期间各类传统活动现场。

  三、调查结果概述

  春节前的准备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寓意辞旧迎新。同时,贴对联、挂灯笼、贴窗花也是必不可少的习俗,这些装饰不仅增添了节日氛围,还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年夜饭与拜年

  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家人团聚一堂,共享丰盛的晚餐。在餐桌上,饺子、鱼、年糕等传统食物寓意着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吃完年夜饭后,晚辈会向长辈拜年,长辈则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祝福他们健康成长、学业进步。

  燃放烟花爆竹

  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尤其在除夕夜,烟花绽放、爆竹声声,寓意着驱赶邪祟、迎接好运。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一些地区已经开始限制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传统娱乐活动

  春节期间,各地还会举办各种传统娱乐活动,如舞龙舞狮、打鼓敲锣、猜灯谜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地区特色习俗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春节习俗。例如,在东北地区,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吃冻梨和冻柿子,寓意着生活的甜蜜和幸福;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有吃年糕、糍粑等特色食物的习俗。此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如苗族的跳花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春节期间的各种风俗习惯及其地区差异。这些习俗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习俗逐渐被淡化或遗忘。

  因此,我们建议:一是加强对传统春节习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二是鼓励和支持社区、学校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亲身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深入挖掘和整理各地的特色习俗,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承,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六、结语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为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次调查报告的呈现,我们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春节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13篇)12-08

关于过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通用14篇)12-08

关于过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8篇)12-12

关于过春节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范文(通用8篇)12-13

春节的风俗习惯作文12-13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11-20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04-07

有关春节风俗习惯作文06-15

家乡春节的风俗习惯作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