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

时间:2023-02-17 12:12:34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

  在当下社会,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1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平江县畜牧水产局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着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平江县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县畜牧水产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平江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养殖业产业蓬勃发展,提高了养殖业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保持了养殖业经济的良性发展。紧紧围绕生猪、草食动物、家禽、淡水渔业等养殖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伍市、浯口、安定、三阳、童市、瓮江、向家、虹桥等14个乡镇为主的生猪产业基地;以虹桥、童市、三墩、大坪、加义、长寿、木金、福寿山、南江、板江、余坪、岑川、大洲等13个乡镇为主的草食动物基地;以伍市、向家、浯口、虹桥、余坪、长寿、大洲、梅仙、城关、三阳、三市、安定等乡镇为主的家禽养殖基地;以向家、瓮江、福寿山、长寿、黄金、南江、安定等乡镇为主的'淡水渔业养殖基地。XX年共出栏牲猪103万多头,为全国牲猪调出大县。肉牛4.38万头,羊28.5万只,为全省草食动物基地县。家禽出笼408。5万羽,禽蛋产量11950吨,水产品产量7200吨。常年存栏3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达209户。实现养殖业总产值22亿多元,有效保障了供给,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

  (二)养殖业合作组织规范快速发展,提高了养殖业生产的组织化经营水平。近年来,平江县以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休闲农庄建设为重点,立足“生态、绿色、特色”优势,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截止XX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57个、协会7家,家庭农场1个,休闲农庄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小户生产与大市场连接的桥梁,挑起了养殖业主导产业的发展重任。XX年3月我县成立注册了我省第一家家庭农场——小燕家庭农场,养殖、种植和林业相结合,消除养殖污染,发展生态养殖、种植,创新生态、绿色、健康生产之路。休闲渔业发展势头好,涌现一批集休闲、垂钓、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农庄,如三阳天水堂农庄,精养水面180亩,垂钓者络绎不绝,效益可观。

  平江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强劲发展,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作用。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改变了一家一户零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合作意识,成为农民和市场的联系纽带,不仅有效解决了畜禽水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畜禽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如引进正大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有效解决了家禽产品的销售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推动养殖业产业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有效促进当地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养殖业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三是加速品牌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科技示范、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致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意识和品牌意识。如丰益土山鸡、毛毛鱼、金峰宝等平江品牌已经深入人心。

  (三)科技服务力度不断增强,提高了养殖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农技推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在各乡镇建立了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组织单位技术骨干,成立了专家服务组,指导全县养殖业生产发展规划的制定,养殖业新技术、培训、推广,农业项目库的建设。二是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加大了监管机构、检测机构和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力度,加强了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XX年2月,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大楼正式启用。XX年成为全省11个、岳阳地区一个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

  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不优,影响现代养殖业发展。受自然环境、农户意识和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缓慢,流转不稳定,农村小规模养殖和分散的经营模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严重影响规模养殖业的发展。

  二是养殖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养殖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水平相对较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畜禽水产品精品偏少,农户和部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偏弱等问题突出;农产品加工产值较低,大多数产业还停留在卖原料的阶段,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农民合作组织实力不强,影响农业综合效益。大多数合作社规模不大,稳定性较差,服务功能作用发挥不佳;合作社自身积累和各级的扶持资金少,资金缺乏,工作经费不足,培训、指导工作跟不上发展的形势;合作社管理者和业务人员素质不高,缺少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导致合作社管理松散,社员的合法利益难以保证。

  四是现代养殖业发展资金不足,扶持力度有待加强。随着养殖业开发大户和畜禽水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农民从事养殖业产业开发的热情也很高,但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数低,存在生产发展和自主创业资金不足、贷款困难的问题,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养殖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大多数科技人员得不到较好的学习培训机会,技术知识得不到新的补充,开展综合服务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无法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养殖业服务的需求。

  三、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一)以集约化生产为目标,加快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一是变散户经营为规模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型畜禽养殖经营格局,已不适应现代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利于养殖业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的形成。因此,要积极鼓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养殖能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转让、转包、出租等形式,承包更多的流转土地,实施规模生产和经营。要加大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加强劳务输出,促进土地流转。通过与外地及劳动就业部门联系,帮助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积极向外地输出剩余劳动力。三是要抓好养殖业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做好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提升工作,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养殖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聚集、转化。

  (二)以专业化管理为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产业。一是要突出创建养殖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宣传,重视扶持培育,把畜禽水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来抓,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畜禽水产品品牌。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要体现差异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将地方特色优势发挥好、保护好、宣传好、包装好。三是要推进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行标准化养殖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无公害畜禽水产品、绿色食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要加快畜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拉长产业链。通过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积极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参与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

  (三)以组织化经营为路径,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一步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加快企业上档升级、兼并整合,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如大力扶持县畜禽良种场、裕中源农牧有限公司、远洋特种养殖、犇腾牛业等龙头企业。二是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培训力度,规范内部管理,健全运行机制,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养殖业组织化程度。如丰益合作社,发展规模特色养殖,培育了平江丰益土山鸡品牌。

  (四)以社会化服务为保障,构建全方位的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深化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生物技术、培育良种、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加强畜禽水产品安全监管。指导养殖大户推进养殖业标准化建设,认真开展专项整治,强化监测检验,加强执法监管,搞好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投入的总量和比重。加大涉农资金项目的整合力度,倾斜投入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养殖业产业升级,在项目安排上向养殖大户多、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做得好的乡镇和加工企业倾斜。四是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发挥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主力军作用,拓宽信贷服务领域,提高信贷投放效率,努力满足农民和涉农企业信贷需求。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五是要激活外来资金。要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好外来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采取各种奖补措施,引导、鼓励农民投资现代养殖业。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2

  近年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产品开始出现低水平、结构性剩余,外销量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农业标准化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和突出。然而,我区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学会采用标准化从事农业生产,甚至不懂“标准化”为何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提高认识、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抓紧进行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着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所谓农业标准化,用一句概括的话讲,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均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现行农业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际通用标准及国别或地区标准。制定和实施各类农业标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市场准入”问题,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因此,执行什么样的标准,要由市场来决定。你的产品要想进入或打入哪类市场,那么你就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执行与该市场要求相对应的标准。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由于部分农民盲目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致使一些农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亚销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普遍抱有疑惧心理,购买热情下降。在出口创汇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屡屡引发贸易纠纷,有的不得不减少出口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没有跟上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步伐。可以说,在目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显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

  一是适应“入世”竞争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给人们广阔贸易空间的同时,也给贸易带来了磨擦,这种磨擦,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即产品质量之争。去年日本、韩国对我们的大葱、禽肉等农产品实行进口设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就难以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我们只有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生产出大量质量过硬、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是抢占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随着农业部启动的“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国各地都纷纷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加强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对策措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他地方也将陆续建立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北京、天津,已经与河北省联合签署了“京津冀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协作网”,达成了“华北护菜协议”,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限制农药残留超标的外地蔬菜进入本地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推行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无保证,不但不能开拓和占领新市场,而且还会从已经占领的市场中被挤出来的危险,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过去我国农产品长期处在短缺状态,解决温饱是农业面临的最大最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抓农业,追求的第一目标是高产,不太考虑产品品质的好坏,因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饱饭的问题。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农产品的品质营养、安全卫生则成为人们关注和追求的新目标,人们甚至希望多花点钱,也要买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也就是说,广大消费者已对农产品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要适应这种要求,实现吃好这个目标,就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

  四是确保人类健康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农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问题,有的因长期食用低劣农产品造成积累中毒,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抱有疑惧心理,感到吃什么都不放心。20xx年10月份,国家质检总局与农业部联合,从全国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抽查了10大类181种蔬菜,其中有86种蔬菜农药残留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量,超标率占47。5%,有9种蔬菜含有3种以上农药残留超标。也就是说,我们吃的蔬菜中,有近一半是农药残留超标的。这种状况不改变,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从维护我们人类健康的角度讲,也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

  可以说,实施农业标准化,实质上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绝不是锦上添花之作,而是关系到我区蔬菜、畜禽、果品等优势产业能否生存、能否发展的关键措施。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只有以实现农业标准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我区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区的农业标准化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全社会所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二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配套措施。在制订的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前、产后和系列标准少,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还存在着标准传递渠道不畅,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三是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受重视程度、地方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检测体系建设还非常薄弱,一些必要的设备、仪器、人员还没有全部到位。四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区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区经营,“优质优价”政策难以体现,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五是农资市场有待于进一步规范。近年来,尽管我区加大了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但农资市场秩序仍不能令人满意,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并没有从农资市场上彻底清理出去。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行业管理标准和处罚标准,使处罚有理无据,难以操作,也是影响清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区农业标准化开展情况,下一步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这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标准化。前段,我们制定了一些地方标准,但很不全面,标准的覆盖面很窄,远远不能适应标准化生产的需要。下一步,要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国际标准,进一步制定出从生产环境、生活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一系列标准,使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

  第二,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抓早字,争主动,尽快建立健全这一体系。同时,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尽快建立质量检测点,努力在我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在检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从长计议,建就建好的,上就上一流的,切不可应付了事,报有临时观念。要在搞好检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质检人员的培训,严格检验制度,对农产品实行全程监控,确保网络的有效运转。

  第三,进一步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靠示范引导,通过示范带动促进面上工作平衡开展。各乡镇都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自己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基地内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监测管理,建立生产技术档案。通过示范基地建设,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达到宣传推广农业标准化的目的。同时,要新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组织生产,使示范园内的每一个产品都达到无公害产品或绿色食品的标准,把示范园真正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园。要注意发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优势,积极帮助他们建立标准化种养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的标准。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要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第四,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为激励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充分体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今后要在主要农贸市场逐步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快速抽检,合格的允许进入市场指定的优质优价农产品专营区销售,并逐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市场,树立无公害产品的市场品牌。要通过建立无公害食品配货中心,在超市设立专营区、专营柜等方式,逐步实行按质分摊位挂牌销售,调动广大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第五,积极组织好优质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要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办法,积极组织好各类名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使的农产品进入由国家和省认证的名牌农产品范围。同时,要抓好已经认证名牌产品的跟踪质量管理,以保证名牌产品的信誉和权益,对未经认可擅自使用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的要依法查处,严厉打击。

  第六,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要加强对种苗、肥料特别是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管理,坚持不懈地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适时公布禁用和淘汰的农资品种,对查处的假冒伪劣农药和其它违禁农资,要依法处理并予以曝光,对违反规定在蔬菜、畜禽等生产领域使用高毒、高残留物质的,一经发现,要严厉查处,决不姑息。同时,加大对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力度,为农业标准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七,大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赖于全体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消费者和组织管理者的共同参与。农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按照“各负其责,层层培训”的要求,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要把出口标准化知识纳入绿色证书工程以及基层干部培训的范围。通过培训,使乡村两级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尽快掌握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技术和操作规程,提高运用标准化知识的能力。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标准化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标准化、自觉实施标准化的良好氛围。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3

  一、xx镇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政策引导下,新型农业项目兴旺发展,成立农民合作社29家,其中种植业18家,畜牧业6家,服务业3家,合作社成员432个,带动农户1100多户。在类型上,以畜牧业发展为主的专业户数量较多,发展较早,共计36家。其中养猪28户,年出4700多头,蛋鸡场6座,存栏3.7万只,蛋鸭成员户76家,带动240多户养鸭,年出栏青年蛋鸭300万只,蛋鸭存栏5万多只。近年来种植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以花卉、苗木为主园艺项目迅速发展,规模经营大户9个,总面积1910多亩,带动农户70多家,改变了种植结构。我镇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成立茶叶合作社4家,新增茶叶面积2400多亩;农机服务业与时俱进,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土地利用率不高,农机合作社有了用武之地。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农民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种植质量和产量得到大幅提升,劳动成本降低,农业新技术能充分应用,机械化应用程度较高。

  二、土地规模经营现状

  我镇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是出租。所出租的土地一是与农机合作社合作,种植粮食作物;二是茶叶生产;三是苗木花卉的种植。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规模小、资金少、农民合作社成员少,流转土地规模小,合作社的作用不能显现,各自为战,没有合力,没有统一的销售网络。

  三、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议

  对建立家庭农场、土地经营大户要出台政策,给予项目上的扶持,所经营的.土地给予补贴,从政策上切实调动土地经营者的积极性,减轻负担,给予优惠贷款的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鼓励大户、实业家参与土地经营。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建议以茶叶、苗木花卉生产为主要发展方向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农业科技棚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等,切实让我们的土地通过流转、托管、代管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多元化,农民挣钱途径更为广阔,单纯的土地收入已满足不了需要。土地零散、不能集约化生产,导致机械化程度低,劳动成本高,农业新技术推广难。

  2、土地集约化,生产经营结构容易调整,生产管理、销售专业化,能达到农机、园艺完美结合。

  3、解放了劳动力,从事效率更高的工作,农民收入增加,达到了省心、省力,改变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4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自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二、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二)缺乏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目前我国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数人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没受过专门保险教育。而农业保险经营的复杂性、艰苦性,更是导致人才奇缺。因此,从业人员现状是经验型多,知识型少;保守型多,开拓型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数据表明,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比例约为1:4。人才的极度匮乏,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保险险种减少,发展滞后

  我国保险业在经历了最初十几年的快速增长后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险产品的结构不合理,险种可选性少,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产品缺乏创新,一方面产品雷同多,细分度不够,达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组合效应。另一方面产品开发能力弱,更新换代慢。由于长年亏损、业务萎缩。

  (四)保险中介机构缺位

  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村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于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公司这一中介形式。

  (五)农民投保意识不高

  农民对农业保险既力不从心,又心有疑虑。首先,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入不敷出,保险公司对其要求较高保险费率,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其次,许多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保险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险的作用,许多农民由于受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很难相信保险对生产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赖保险,许多农民买了保险后,高枕无忧,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导致损失扩大;三是道德风险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分散,保险公司监督力度不够,少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利用保险进行欺诈活动,把保险当作“摇钱树”,失去了保险的意义,触犯了国家法律。

  (六)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

  我国农业保险由于缺乏适当的再保险安排,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保险经营主体自身、难于分散,影响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而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普遍有再保险机制的支持,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而我国,由于再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主体数量少且不健全,导致我国的再保险市场一方面供给主体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技术与服务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三、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着“供给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问题,保险经营和发展的两难困境。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的特点和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为了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市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要改变经营方式,转变经营作风,以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拓展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职能,克服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二是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水平。要大力开展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农业保险意识,鼓励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以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动机和能力。三是培育农业保险人才。培育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业保险人才,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的多层次需要。

  (二)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和完善的制度环境,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二是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再保险政策,支持保险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再保险市场,扩大风险分散面,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三)利用资本市场分散巨额风险。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或补贴方式建立巨灾专项风险基金;二是发展保险衍生产品。

  (四)加强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要素,而发展保险技术的关键又是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农业保险更是呈萎缩趋势,导致农业保险人才奇缺。因此,为了农业保险事业的顺利发展,一定要重视和开展对农业保险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代培、委陪、函授等多种方式培养基层农业保险业务骨干,同时,要在大专院校培养具有农业保险系统理论的高级专业人才,确保农业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农业调查报告12-31

农业现状的调查报告01-19

农业行业调查报告10-19

有机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09-15

农业农村调查报告02-14

关于家乡农业调查报告12-10

乡镇农业状况的调查报告08-07

农业农村调查报告02-14

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08-2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

  在当下社会,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1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平江县畜牧水产局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着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平江县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县畜牧水产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平江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养殖业产业蓬勃发展,提高了养殖业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保持了养殖业经济的良性发展。紧紧围绕生猪、草食动物、家禽、淡水渔业等养殖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伍市、浯口、安定、三阳、童市、瓮江、向家、虹桥等14个乡镇为主的生猪产业基地;以虹桥、童市、三墩、大坪、加义、长寿、木金、福寿山、南江、板江、余坪、岑川、大洲等13个乡镇为主的草食动物基地;以伍市、向家、浯口、虹桥、余坪、长寿、大洲、梅仙、城关、三阳、三市、安定等乡镇为主的家禽养殖基地;以向家、瓮江、福寿山、长寿、黄金、南江、安定等乡镇为主的'淡水渔业养殖基地。XX年共出栏牲猪103万多头,为全国牲猪调出大县。肉牛4.38万头,羊28.5万只,为全省草食动物基地县。家禽出笼408。5万羽,禽蛋产量11950吨,水产品产量7200吨。常年存栏3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达209户。实现养殖业总产值22亿多元,有效保障了供给,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

  (二)养殖业合作组织规范快速发展,提高了养殖业生产的组织化经营水平。近年来,平江县以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休闲农庄建设为重点,立足“生态、绿色、特色”优势,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截止XX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57个、协会7家,家庭农场1个,休闲农庄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小户生产与大市场连接的桥梁,挑起了养殖业主导产业的发展重任。XX年3月我县成立注册了我省第一家家庭农场——小燕家庭农场,养殖、种植和林业相结合,消除养殖污染,发展生态养殖、种植,创新生态、绿色、健康生产之路。休闲渔业发展势头好,涌现一批集休闲、垂钓、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农庄,如三阳天水堂农庄,精养水面180亩,垂钓者络绎不绝,效益可观。

  平江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强劲发展,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作用。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改变了一家一户零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合作意识,成为农民和市场的联系纽带,不仅有效解决了畜禽水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畜禽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如引进正大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有效解决了家禽产品的销售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推动养殖业产业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有效促进当地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养殖业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三是加速品牌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科技示范、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致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意识和品牌意识。如丰益土山鸡、毛毛鱼、金峰宝等平江品牌已经深入人心。

  (三)科技服务力度不断增强,提高了养殖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农技推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在各乡镇建立了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组织单位技术骨干,成立了专家服务组,指导全县养殖业生产发展规划的制定,养殖业新技术、培训、推广,农业项目库的建设。二是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加大了监管机构、检测机构和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力度,加强了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XX年2月,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大楼正式启用。XX年成为全省11个、岳阳地区一个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

  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不优,影响现代养殖业发展。受自然环境、农户意识和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缓慢,流转不稳定,农村小规模养殖和分散的经营模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严重影响规模养殖业的发展。

  二是养殖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养殖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水平相对较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畜禽水产品精品偏少,农户和部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偏弱等问题突出;农产品加工产值较低,大多数产业还停留在卖原料的阶段,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农民合作组织实力不强,影响农业综合效益。大多数合作社规模不大,稳定性较差,服务功能作用发挥不佳;合作社自身积累和各级的扶持资金少,资金缺乏,工作经费不足,培训、指导工作跟不上发展的形势;合作社管理者和业务人员素质不高,缺少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导致合作社管理松散,社员的合法利益难以保证。

  四是现代养殖业发展资金不足,扶持力度有待加强。随着养殖业开发大户和畜禽水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农民从事养殖业产业开发的热情也很高,但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数低,存在生产发展和自主创业资金不足、贷款困难的问题,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养殖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大多数科技人员得不到较好的学习培训机会,技术知识得不到新的补充,开展综合服务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无法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养殖业服务的需求。

  三、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一)以集约化生产为目标,加快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一是变散户经营为规模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型畜禽养殖经营格局,已不适应现代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利于养殖业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的形成。因此,要积极鼓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养殖能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转让、转包、出租等形式,承包更多的流转土地,实施规模生产和经营。要加大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加强劳务输出,促进土地流转。通过与外地及劳动就业部门联系,帮助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积极向外地输出剩余劳动力。三是要抓好养殖业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做好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提升工作,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养殖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聚集、转化。

  (二)以专业化管理为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产业。一是要突出创建养殖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宣传,重视扶持培育,把畜禽水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来抓,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畜禽水产品品牌。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要体现差异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将地方特色优势发挥好、保护好、宣传好、包装好。三是要推进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行标准化养殖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无公害畜禽水产品、绿色食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要加快畜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拉长产业链。通过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积极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参与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

  (三)以组织化经营为路径,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一步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加快企业上档升级、兼并整合,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如大力扶持县畜禽良种场、裕中源农牧有限公司、远洋特种养殖、犇腾牛业等龙头企业。二是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培训力度,规范内部管理,健全运行机制,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养殖业组织化程度。如丰益合作社,发展规模特色养殖,培育了平江丰益土山鸡品牌。

  (四)以社会化服务为保障,构建全方位的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深化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生物技术、培育良种、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加强畜禽水产品安全监管。指导养殖大户推进养殖业标准化建设,认真开展专项整治,强化监测检验,加强执法监管,搞好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投入的总量和比重。加大涉农资金项目的整合力度,倾斜投入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养殖业产业升级,在项目安排上向养殖大户多、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做得好的乡镇和加工企业倾斜。四是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发挥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主力军作用,拓宽信贷服务领域,提高信贷投放效率,努力满足农民和涉农企业信贷需求。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五是要激活外来资金。要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好外来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采取各种奖补措施,引导、鼓励农民投资现代养殖业。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2

  近年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产品开始出现低水平、结构性剩余,外销量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农业标准化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和突出。然而,我区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学会采用标准化从事农业生产,甚至不懂“标准化”为何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提高认识、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抓紧进行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着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所谓农业标准化,用一句概括的话讲,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均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现行农业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际通用标准及国别或地区标准。制定和实施各类农业标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市场准入”问题,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因此,执行什么样的标准,要由市场来决定。你的产品要想进入或打入哪类市场,那么你就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执行与该市场要求相对应的标准。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由于部分农民盲目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致使一些农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亚销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普遍抱有疑惧心理,购买热情下降。在出口创汇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屡屡引发贸易纠纷,有的不得不减少出口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没有跟上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步伐。可以说,在目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显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

  一是适应“入世”竞争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给人们广阔贸易空间的同时,也给贸易带来了磨擦,这种磨擦,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即产品质量之争。去年日本、韩国对我们的大葱、禽肉等农产品实行进口设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就难以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我们只有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生产出大量质量过硬、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是抢占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随着农业部启动的“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国各地都纷纷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加强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对策措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他地方也将陆续建立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北京、天津,已经与河北省联合签署了“京津冀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协作网”,达成了“华北护菜协议”,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限制农药残留超标的外地蔬菜进入本地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推行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无保证,不但不能开拓和占领新市场,而且还会从已经占领的市场中被挤出来的危险,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过去我国农产品长期处在短缺状态,解决温饱是农业面临的最大最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抓农业,追求的第一目标是高产,不太考虑产品品质的好坏,因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饱饭的问题。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农产品的品质营养、安全卫生则成为人们关注和追求的新目标,人们甚至希望多花点钱,也要买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也就是说,广大消费者已对农产品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要适应这种要求,实现吃好这个目标,就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

  四是确保人类健康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农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问题,有的因长期食用低劣农产品造成积累中毒,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抱有疑惧心理,感到吃什么都不放心。20xx年10月份,国家质检总局与农业部联合,从全国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抽查了10大类181种蔬菜,其中有86种蔬菜农药残留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量,超标率占47。5%,有9种蔬菜含有3种以上农药残留超标。也就是说,我们吃的蔬菜中,有近一半是农药残留超标的。这种状况不改变,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从维护我们人类健康的角度讲,也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

  可以说,实施农业标准化,实质上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绝不是锦上添花之作,而是关系到我区蔬菜、畜禽、果品等优势产业能否生存、能否发展的关键措施。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只有以实现农业标准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我区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区的农业标准化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全社会所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二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配套措施。在制订的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前、产后和系列标准少,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还存在着标准传递渠道不畅,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三是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受重视程度、地方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检测体系建设还非常薄弱,一些必要的设备、仪器、人员还没有全部到位。四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区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区经营,“优质优价”政策难以体现,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五是农资市场有待于进一步规范。近年来,尽管我区加大了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但农资市场秩序仍不能令人满意,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并没有从农资市场上彻底清理出去。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行业管理标准和处罚标准,使处罚有理无据,难以操作,也是影响清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区农业标准化开展情况,下一步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这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标准化。前段,我们制定了一些地方标准,但很不全面,标准的覆盖面很窄,远远不能适应标准化生产的需要。下一步,要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国际标准,进一步制定出从生产环境、生活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一系列标准,使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

  第二,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抓早字,争主动,尽快建立健全这一体系。同时,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尽快建立质量检测点,努力在我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在检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从长计议,建就建好的,上就上一流的,切不可应付了事,报有临时观念。要在搞好检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质检人员的培训,严格检验制度,对农产品实行全程监控,确保网络的有效运转。

  第三,进一步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靠示范引导,通过示范带动促进面上工作平衡开展。各乡镇都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自己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基地内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监测管理,建立生产技术档案。通过示范基地建设,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达到宣传推广农业标准化的目的。同时,要新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组织生产,使示范园内的每一个产品都达到无公害产品或绿色食品的标准,把示范园真正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园。要注意发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优势,积极帮助他们建立标准化种养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的标准。各级农业技术人员,要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第四,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为激励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充分体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今后要在主要农贸市场逐步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快速抽检,合格的允许进入市场指定的优质优价农产品专营区销售,并逐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市场,树立无公害产品的市场品牌。要通过建立无公害食品配货中心,在超市设立专营区、专营柜等方式,逐步实行按质分摊位挂牌销售,调动广大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第五,积极组织好优质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要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办法,积极组织好各类名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使的农产品进入由国家和省认证的名牌农产品范围。同时,要抓好已经认证名牌产品的跟踪质量管理,以保证名牌产品的信誉和权益,对未经认可擅自使用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的要依法查处,严厉打击。

  第六,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要加强对种苗、肥料特别是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管理,坚持不懈地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适时公布禁用和淘汰的农资品种,对查处的假冒伪劣农药和其它违禁农资,要依法处理并予以曝光,对违反规定在蔬菜、畜禽等生产领域使用高毒、高残留物质的,一经发现,要严厉查处,决不姑息。同时,加大对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力度,为农业标准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七,大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有赖于全体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消费者和组织管理者的共同参与。农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按照“各负其责,层层培训”的要求,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要把出口标准化知识纳入绿色证书工程以及基层干部培训的范围。通过培训,使乡村两级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尽快掌握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技术和操作规程,提高运用标准化知识的能力。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标准化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标准化、自觉实施标准化的良好氛围。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3

  一、xx镇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政策引导下,新型农业项目兴旺发展,成立农民合作社29家,其中种植业18家,畜牧业6家,服务业3家,合作社成员432个,带动农户1100多户。在类型上,以畜牧业发展为主的专业户数量较多,发展较早,共计36家。其中养猪28户,年出4700多头,蛋鸡场6座,存栏3.7万只,蛋鸭成员户76家,带动240多户养鸭,年出栏青年蛋鸭300万只,蛋鸭存栏5万多只。近年来种植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以花卉、苗木为主园艺项目迅速发展,规模经营大户9个,总面积1910多亩,带动农户70多家,改变了种植结构。我镇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成立茶叶合作社4家,新增茶叶面积2400多亩;农机服务业与时俱进,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土地利用率不高,农机合作社有了用武之地。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农民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种植质量和产量得到大幅提升,劳动成本降低,农业新技术能充分应用,机械化应用程度较高。

  二、土地规模经营现状

  我镇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是出租。所出租的土地一是与农机合作社合作,种植粮食作物;二是茶叶生产;三是苗木花卉的种植。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规模小、资金少、农民合作社成员少,流转土地规模小,合作社的作用不能显现,各自为战,没有合力,没有统一的销售网络。

  三、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议

  对建立家庭农场、土地经营大户要出台政策,给予项目上的扶持,所经营的.土地给予补贴,从政策上切实调动土地经营者的积极性,减轻负担,给予优惠贷款的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鼓励大户、实业家参与土地经营。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建议以茶叶、苗木花卉生产为主要发展方向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农业科技棚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等,切实让我们的土地通过流转、托管、代管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多元化,农民挣钱途径更为广阔,单纯的土地收入已满足不了需要。土地零散、不能集约化生产,导致机械化程度低,劳动成本高,农业新技术推广难。

  2、土地集约化,生产经营结构容易调整,生产管理、销售专业化,能达到农机、园艺完美结合。

  3、解放了劳动力,从事效率更高的工作,农民收入增加,达到了省心、省力,改变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4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自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二、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二)缺乏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目前我国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数人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没受过专门保险教育。而农业保险经营的复杂性、艰苦性,更是导致人才奇缺。因此,从业人员现状是经验型多,知识型少;保守型多,开拓型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数据表明,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比例约为1:4。人才的极度匮乏,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保险险种减少,发展滞后

  我国保险业在经历了最初十几年的快速增长后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险产品的结构不合理,险种可选性少,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产品缺乏创新,一方面产品雷同多,细分度不够,达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组合效应。另一方面产品开发能力弱,更新换代慢。由于长年亏损、业务萎缩。

  (四)保险中介机构缺位

  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村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于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公司这一中介形式。

  (五)农民投保意识不高

  农民对农业保险既力不从心,又心有疑虑。首先,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入不敷出,保险公司对其要求较高保险费率,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其次,许多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保险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险的作用,许多农民由于受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很难相信保险对生产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赖保险,许多农民买了保险后,高枕无忧,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导致损失扩大;三是道德风险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分散,保险公司监督力度不够,少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利用保险进行欺诈活动,把保险当作“摇钱树”,失去了保险的意义,触犯了国家法律。

  (六)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

  我国农业保险由于缺乏适当的再保险安排,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保险经营主体自身、难于分散,影响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而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普遍有再保险机制的支持,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而我国,由于再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主体数量少且不健全,导致我国的再保险市场一方面供给主体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技术与服务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三、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着“供给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问题,保险经营和发展的两难困境。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的特点和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为了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市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要改变经营方式,转变经营作风,以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拓展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职能,克服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二是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水平。要大力开展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农业保险意识,鼓励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以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动机和能力。三是培育农业保险人才。培育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业保险人才,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的多层次需要。

  (二)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和完善的制度环境,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二是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再保险政策,支持保险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再保险市场,扩大风险分散面,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三)利用资本市场分散巨额风险。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或补贴方式建立巨灾专项风险基金;二是发展保险衍生产品。

  (四)加强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要素,而发展保险技术的关键又是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农业保险更是呈萎缩趋势,导致农业保险人才奇缺。因此,为了农业保险事业的顺利发展,一定要重视和开展对农业保险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代培、委陪、函授等多种方式培养基层农业保险业务骨干,同时,要在大专院校培养具有农业保险系统理论的高级专业人才,确保农业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