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究报告

时间:2023-04-24 13:30:47 报告 我要投稿

数学研究报告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研究报告

数学研究报告1

  数学是众所周知的一门基础学科,现在的学生都很喜欢数学。那么数学的历史是怎样的?它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又有哪些人在数学方面有很大成就?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研究。

  我查阅了很多数学历史的书籍、资料和报刊,将调查情况和资料进行整理:

  1、数学的历史:分为数学萌芽时期,初等数学时期、变量数学时期、近代数学时期、现代数学时期。

  2、数学界中有很多名题如:歌德巴赫的猜想、百鸡问题、物不知数……

  3、有很多伟大的数学家将一生奉献给另外数学事业,如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阿基米德、牛顿、高斯……

  根据资料我得到了结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是一门古老的基础学科。据文字记载,人类早在5000年前,人类已经有了数学活动。人们把公元前600年以前的数学研究规划为数学的萌芽时期。公元前600年至17世纪中叶,算计、初等代数、初等几何和三角的初等数学已大体上完备。于是,这段时间被人们划为初等数学时期。17世纪工业迅猛发展,推动了天文学、力学等学科的进步,人们将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划为变量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起高等数学突飞猛进,进入近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进步,对数学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让现代数学迅速发展。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对公式,概念的要求十分严谨。数学题目稍微进行改动便会变得有趣味性,也有一定难度,让同学们更喜爱数学,我想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在数学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闪着金光的人为数学事业做出贡献的数学家,如:发现圆周率的祖冲之、中国的爱因斯坦华罗庚、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陈景润、被后人称为“数学之神”的阿基米德、数学王子高斯、科学巨人牛顿……

  做为小学生,我们应学好数学,用好数学,为研究发展数学做出贡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西安远东第二中学是陕西省标准化高中,从XX年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推行导学稿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还不断深化探究教学,完善导学稿教学模式,在课改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课改的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滞后,关注的只是学生眼前的成绩,而漠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管理不是向课堂要质量,而是通过延长师生在校绝对时间的死办法,加班加点,搞机械重复的劳动,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尤其是导学稿模式中作业巩固环节的弊端日益显著。各类学习辅导资料充斥泛滥,老师不加选择,乱定一气,资料满天飞。布置作业时嘴一张,笔一挥,只图形式,不顾效果,学生苦不堪言。年年喊减负,负担却越来越重,学生越学越累。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专家们众说纷纭,我们也莫衷一是。还好,真正每天在教室里和新课程打交道的,站在讲台上能够决定点什么的,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还是我们一线教师,而教育变革的最终力量可能还是我们这些‘草根”。(潘小明,“数学生成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作为一线老师,我也深深地感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相当多的人是处于烦和累之中,这种烦是————不想学非学不可的烦;这种累是花了力气却得不到成功的累。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编写组副主编张思明老师认为:学习活动缺乏实际、有效、科学的指导、管理,是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低,学业负担重,心理健康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学生身心受到摧残,学习兴趣荡然无存,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独立处事的能力差,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课后巩固环节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同时也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可见增强作业的有效性不仅是学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导学稿”是一张师生共用的教学文稿。它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课程。它把研、学、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研定导,以导促学,以学定教,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的互动交流,实现教与学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其基本环节主要包括:课前自主预习、课堂探究研讨、课堂达标测评,课后巩固。而课后巩固中作业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其设计思路应当适度开放,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贴近学生心理的特点,增强实践性、探索性,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获得新知。本文就导学稿在作业巩固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运用新课程理念,通过反思“传统作业”的弊端,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策略,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作业的几点尝试:限时作业、自助餐作业、探究作业、实践作业等。以高中数学作业为例,通过对导学稿作业有效性的研究,旨在希望对导学稿的进一步推广与完善尽自已的绵薄之力,使导学稿真正成为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有效的载体。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要求课程内容设计应该尊重学习者的价值与需要,要把学习者当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看待,应在知识平等性前提下,设计课程内容。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心灵沟通,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表现在作业的设计中,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真正让作业成为学生发展的需要,让作业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乐事、趣事。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依据: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持续影响了教育理念数十年,其思想的光辉随着经验与实践的证明愈发彰显出弥足珍贵的价值,并有机地渗透到当代教育理论中,对当代教育理念的.重构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针对学生数学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应该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由于分层作业的份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自助餐作业、探究作业,实践作业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限时作业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理论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角色从“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重点)

  本课题研究采取以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1.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结合本课题研究加以创新、发展。

  2.行动研究法:参与该课题研究的所有成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外出参观及课题组研讨等也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对比分析法:通过与传统作业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的对比,形成结论。

  4.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重点)

  1、课题准备阶段(XX/4—XX/8)。

  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具体的分工。

  ②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并完成开题报告。

  2、课题研究阶段(XX/8—XX/10)。

  课题研究小组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培训,开展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改进研究成果;

  3、总结提升阶段:(XX/11—XX/12)

  针对前期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制定改进措施和问题解决方案。将已有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形成研究论文集。

数学研究报告2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个有趣、奇特的图形,它无棱无角,由曲线围成,这就是圆。圆是与生活分不开的,比如生活中的车轮、水井盖……都是圆的。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圆的圆心在圆的哪里?与圆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拿出一张圆形卡纸,我看出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我无论将它怎么对折,它的两边都对称,而且所有的对折线都相交于同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圆心,这个方法叫做折叠法。此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这个方法只能用在容易折叠的纸上,如果在很硬的圆形上这个方法就行不通。

  有什么方法能克服这一难点呢?

  我仔细地看着圆,琢磨了半天,突然,茅塞顿开,我在圆的外面画了一个最小的正方形,然后,再画出正方形的对角线,然后那两条对角线的交叉点就是圆心,这种方法就是外切正方形法。还有一种方法叫做内接矩形法,和外切正方形法差不多,这种方法是在圆里面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时候画出的.不是正方形而是长方形)但是,无论你画的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这个图形交叉的点都在同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也就是圆心,所以,也可以通过内接矩形法来找圆心。

  最后一种方法叫做测量法,这种方法是最方便的,只要带一把长尺,不论大小,所有圆的圆心都会“水落石出”。首先,我在水井盖的边上找出任意一点,然后,把直尺的一端放在这个点上,把直尺的一端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然后测量从这个点到水井盖周长另一个点上的距离,测量出最长的线段就是这个水井盖的直径,然后量出圆的中心点就是这个水井盖的圆心。

  这次研究的研究成果:圆的圆心在圆的最中间,圆心与圆的位置相联系。也让我知道了数学是与生活分不开的,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

数学研究报告3

  《七年级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养成的研究》是延安市20xx年度立项的微型课题,从立项至今已历时4个月,在4个月的时间里,我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我班学生数学有效课堂练习策略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七年级数学课前预习的现状

  1、现在我校七年级学生大多没有预习的习惯,只是依赖于课堂上教师的传授。

  2、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实行流动学习群体,已经成为近年来欧美许多国家普通教育的一种新趋势。许多教改实践也都证明,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自主学习方式的教育效益,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

  3、特别是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也已开始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关注,学者在多项相关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理念。

  二、七年级学生没有预习习惯的原因

  当前,很多教师很重视语文课前的预习,很少关注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甚至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三、研究结果

  近四个多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家长、老师都受益匪浅,我自己也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经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我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原则,努力排除其中的不确定因素,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方面总结我的结论:

  1.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归因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好习惯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

  2.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课题实施过程中,许多家长和老师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3.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实施不同的方案。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方法引导是我们在实验中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经过我的实验表明,大多数孩子在使用正强化方法时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有极少数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对该方法效果不明显。我适当地使用批评和惩罚来刺激其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实施实验的过程中我应对学生的世界有较多的了解,方可跟上学生的思路,只有了解学生,你才能帮助学生。

  4.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更要归因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

  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主要还要靠老师和家长的激励及指导,要看老师和家长是否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以及如何激励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我在课题研究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虽然我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主动预习习惯基本养成,但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由于时间所限,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学生性格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应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对症下药,争取寻求更好的方法。

  2.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单一的预习习惯,还包括质疑以及课后拓展等,下一步要继续研究,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良好习惯。

数学研究报告4

  一、课题名称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重新审视传统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证明重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从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逐步探寻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力争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能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实验操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使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的实验几何,逐渐摆脱欧氏几何的那种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以及严密抽象的演绎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1)学习和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

  (2)研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

  (3)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

  (1)在数学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2)实施具体方案。

  (3)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

  (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变化。

  (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过程

  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合情推理,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出来,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二是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我,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我。三是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四是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程加大了实验几何的内容。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活动中获益;而且通过活动掌握空间性质,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明显的长处日益受到重视。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结合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1、正人先正己,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认真备课,课堂语言力争不拖泥带水,做到正确、科学、简练、规范、有条理,逻辑清晰,连贯。坚持使用数学语言授课,不口语化。板书示范有针对性,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做起,逐步认识到答题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设计要美观大方、简洁规范,让板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不由自主的模仿。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时,我边板书边领学生总结了五字方针:设、列、解、检、答。学生按照这五字方针,就能较规范地完成类似的数学问题了。

  2、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如果只以教材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很多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有“合情推理”,养成善于观察、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

  3、注重学生对新知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展示、表达数学的权利和机会。如在学习“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一平行公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画图、试验后,让学生归纳出这一公理,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述。在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后,学生对此公理中的“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专业化的用语难以掌握可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领会其意义,或与同桌互相进行交谈。在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的同时,教师逐步地要求学生答对所问,用词准确,语句完整,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长期坚持下去,能让学生学好数学术语,用好数学术语,讲好规范的数学语言。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经历,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4、榜样力无穷,用学生去影响学生。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用语言表达有困难的问题,我让那些具有示范作用学生先说,使其他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怎样去表述问题,怎样表达才有条理;另外,让那些书写规范的学生到前面板演,这样要远比教师一遍一遍的强调作用更明显。对于刚刚接触的问题,我让同桌之间,小组内的同学之间,在解答问题后,互相检查,指出对方的不足。在作业或试卷的'解答中语言表达比较突出的学生,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用他们的规范解答去影响其他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强化了对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传统数学教学中,就是以几何教学为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学习数学证明方法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注重采用“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应当指出,数学需要演绎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科学结论(包括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即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正确或错误。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是既不相同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新课程中关于几何教学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学生合情推理与证明能力的要求,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教学中要通过观察、猜想、实验、讨论、探究,最后再逐步引导到证明,这是一个完整的推理逐步发展的过程。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敢说,想说,会说,能说的程度。学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力争规范。但是研究过程中还有困惑的地方,例如:如何做好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如何把数学中的语言表达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如何更好的照顾到那些超弱势群体;作为老师都希望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时间从何而来?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若学生就是不肯说,该怎么办?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2、案例分析及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体会

  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初中数学教学中,掌握数学语言与数学知识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作为“思维的外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知识作为语言的内涵,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研究报告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农村小学,学生大都来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观念比较淡薄,而且,很多家长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孩子的学习无人照管。由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环境的不同,在每一个班级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数学学困生, 成为目前教育界的一个难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作业马马虎虎,不善于思考,不能按时有质量的完成作业,学习效果差。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学,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以及班级整体数学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所谓“学困生”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数学学困生”是指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认知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存在一定距离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大概有:客观方面,学习基础、家庭原因、学校周边环境、班风校风、教师本身的影响等;主观上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依赖心理强、逆反心理严重、学习习惯差等都是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重要因素。“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即对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其在学习上得到好的转变。“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即教师弄清学生学困的原因后,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予以培养。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现代教育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调查分析法:通过对我班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中了解本班学困生的心理,从而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及措施。

  (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寻找提高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途径、方法、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学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了学困生不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的原因,在课堂内外探索提升学困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方法。首先从自身行为上真正转变教学观念,预防并减少学困生的产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困生改变学习的态度,让他们走出畏惧数学的阴影。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安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并根据实践研究,针对实际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是公平享受教育权利的人。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要转换学困生,教师首先要尊重、关爱学困生,深入的了解学困生的“困”所在,不歧视不放弃,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用“爱”教育感化他们,优化学困生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用爱心、耐心、信心和恒心教育、引导他们,发挥家校联合的优势,让他们逐步摆脱学困,爱上数学、学会数学、会学数学。

  1、倾之师爱,关注数学学困学生。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教师的爱能唤醒学生的精神世界,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加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困生对自己充分信赖。自成立了《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活动研究小组以来,我们以“师爱”为魂,把“爱”作为转化学困生的源动力,并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诲人不倦、严格要求,多多关注学困学生为工作重点,从学困生的行为、习惯、态度、方法等各个方面给予帮助和关爱,无形中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促进了学困生的转化。

  2、学困生由于数学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时可能也想进步,但是缺少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进步起来依旧困难。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课堂,优化课堂结构,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留给他们说和做的实践和机会,教会他们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逐渐走出学习数学的困境,积极主动的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小主人,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循序渐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一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心平气和,因材施教,尊重学困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提高学困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培养学困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开始对他们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先端正学习态度,教育他们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然后从基础抓起,重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能力的提高,逐步培养他们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正视学习中的困难,做到简单题目不犯错误,比较难的题目敢于挑战。目前,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好转,能积极、认真的完成数学作业,抄袭作业现象已经杜绝,计算能力有所提高,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初步养成。

  4、表扬激励,唤起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激励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比平常高出3~4倍。”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5、加强辅导,重视基础。

  学困生学习成绩差、跟不上教学任务的根本原因是基础知识差。基础打不好,学习新知识肯定跟不上,时间一长就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因此,帮助学困生把基础知识打牢,提高其基本技能,才是转化学困生的保障措施。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照顾他们,从基础抓起,在课后还加强辅导,举一反三,及时查漏补缺。另外,在班级里还可以发挥优等生的作用,开展“同伴互助“活动,积极促进学困生转化。

  6、家校联系,共同管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去关心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他们管不管无所谓,忽视了自身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所应起的作用。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期望相差很多时,往往他们对孩子埋怨指责,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抵触或恐惧心理。因此,家校之间密切联系,全面了解学困生的日常表现,增进家校间的沟通、理解、信任、支持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教师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可以很好地拉近教师与家长们的关系,拉近学校与家庭间的距离。学校家庭步调一致可以很好地促使他们的智力、情感和个性健全地发展,使之稳步提高,走出学困生的行列。

数学研究报告6

  一、课题概念界定

  二、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内容设计

  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五、研究思路

  六、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七、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

  一、课题概念界定

  1、薄弱初中:指某一特定区域内,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教学质量相对偏低、社会信誉不高的初级中学。

  2、数学作业设计:数学作业是指课前、课堂、课后的数学作业。作业设计包括教师设计作业和学生自主设计作业。

  二、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通过研究探索不同类型的多元化作业的设计方式、方法,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作业,感受自己的价值,乐于作业,提高对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

  1、本校数学学情的研究

  调查全校学生作业情况,如:您喜欢哪门学科的作业?您喜欢什么类型的数学作业形式?您希望数学作业侧重于哪一个方面?您觉得现在的数学作业量怎样?等等。调查数学任课教师作业设计现状,侧重于发现存在的不良作业设计及纠正的对策。

  2、本校数学作业设计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

  从作业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入手,有针对性开展数学习题设计情况调查与分析。

  3、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在实践中将数学的教学专题——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进行系列分类研究,形成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练习设计。

  三、研究内容设计

  1、学生分层研究,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分层。

  2、课内练习分层,包括“数与代数”练习的作业分层、“空间与图形”练习的作业分层、“统计与概率”练习的作业分层、“实践与综合应用”练习的作业分层等。

  3、课外个性化作业分层,设计不同类别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课外拓展。

  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本课题遵循“设想——尝试——反思——提升”的研究思路,力图在尝试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先进理念,提升理念,以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

  2、行动研究法:邀请教研组全体教师一起制定方案,市教研室专家定期指导及时调整数学作业设计的行动方案。

  3、调查研究法。通过教学中教师作业设计的现状调查分析,构建适合我校数学教学的作业设计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在理论上构建数学作业多元化的基本体系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作业设计方式。

  五、研究思路

  1、在前期准备阶段,拟定调查问卷,统计、整理、分析问卷调查结果,确定研究思路和具体方法。

  2、根据确定的`研究思路和具体方法开展研究。

  3、对研究过程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调整,根据调整后的方案开展研究。

  4、进行总结形成最终成果。

  六、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作业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规律,题目的编制甚至排列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题目的内涵及其表述要做到科学、准确。

  2、层次性: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设计作业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做作业的积极性。

  3、生活性: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新课标教材中己有很多体现,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使他们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很多内容,都要让学生亲自感受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才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创作性:数学创作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数学创作形式多样,可以是数学习题设计、数学小论文、数学小故事、数学乐园等不同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等及时记录分析,还可让学生记录对本章、对本节的收获等。

  5、多样性:单纯的“计算”、“应用”这类作业是一种机械劳动,长时间的练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作业设计应遵循多样性原则,既要有书面的,也要有口头的;既要有用脑思考的,又有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既要有数学活动,又要将与其他学科联系融合在一起的;既可以有独立完成的,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的;既可以是老师提问,也可以学生写“疑问”,把自己的疑问通过作业传递给老师。

  七、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

  初中学生每天作业量不得超过1、5小时,数学作业原则上不超过30分钟;书面作业内容和范围,除了传统的书写类型外,还应包括以下类型:

  1、体验型:数学学习不能完全依赖课堂,还可以将学习范围延伸到学生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体验型作业就是让学生到超市、商店等公共场所进行社会调查,用研究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的资料,再运用多种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后,围绕“一次函数的实际运用”,要求学生调查生活中可用一次函数描述的具体事例,写调查报告。作业不要求规范,重在感受和体验,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2、自学型:新授课前,要求学生针对所学单元的数学内容,设计自学提纲,自学课本,记下感兴趣或有疑问的问题,有时让学生自学课本后自己尝试做课后习题,有时让他们自学后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自己不懂求助的,也可以是考问同学或老师的。这样带着问题上课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新知识。

  3、情景型:情景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趣味化、生活化。通过情景,可以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要通过教师创设生活情景,学生创编生活情景,让每位学生感悟数学来自生活,而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情景的设计,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

数学研究报告7

  一、创造性思维培养面临的困难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这一教学总体目标被无情的忽略了。素质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踏入社会中时能够有更好的能力去适应各种环境。但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将学生的创造能力等搁置一旁。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面临着一下几点困难:

  1、教师主导地位过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取得的效果却甚微。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主导地位过重。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老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教学主体,这里的主导并不是在教学中凡事都要由老师来指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多初中数学教学中,还未摆脱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情形。于是便会出现,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灌输式的教学泛滥,而学生则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知识,创造性思维被无情的磨灭。

  2、电化教学的运用不科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新思路,但同样带来了不好的一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不用书写大量的黑板板书,可以节省大量课堂时间,但是这样便使得有些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看似很感兴趣,但思维却只是跟着课件上的.内容走,根本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过分注重考试分数应试教育背景下,分数不仅是家长最看重的,同时也是老师最看重的。班级与班级之间有平均分数的对比,老师之间也会互相比拼各自学科的成绩,这无疑都给来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即使有些老师明白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将精力放在这方面的培养上。其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可以提升学生成绩的,但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体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置之一旁。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1、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质疑问题情景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此,教师做到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创设科学合理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老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三角形性质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大多建筑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三角形的组成元素?这样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看似简单,却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2、开启观点交锋,鼓励学生多问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问号是打开一切知识的起点,因为只有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和求知。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质疑,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对于那些敢于打破正常思维的同学,即使是存在问题,教师在指正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和赞赏。例如:在讲到证明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这一课时,,在证明方法上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证法,于是有的同学便问:可不可以作底边的平行线交两条腰于两点?虽然有些同学提出的想法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却积极思考了。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质疑,对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3、发展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思维方式,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引导并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单项式除法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主去设置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教学时先板书一个式子,然后让学生用多种算法去做这个式子的计算,以此来总结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4、诱发学生创造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确实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潜在的就问题因素创设想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例如在讲解直线着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线段,让学生在意识中明确线段的概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之后引导学生想象把线段的两端向相反方向无限延长,没有尽头,让学生在想象中明确直线是没有端点、是无限的,进而形成直线的概念。

  三、结语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认清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积极克服一些困难,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数学研究报告8

  本学期,有四个课题要结题,分别是朱春燕《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肖烈《小学高段学生“日记竞赛”的实践研究》,齐丽琴《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陆立军《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现将课题报告发到博客,望几位教师抓紧撰写,及时上交,争取获奖。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对3~4年级的要求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的要求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无论是《课程标准》这样的法规性文件,还是语文泰斗的忠告,都告诉我们,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滋补品”,而是与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的“正餐”。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也能看到,语文能力强的小学生,几乎都从长期的课外阅读中受过益。所以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十分重视并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及其他有益、健康的'读物。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多数不爱课外阅读,而且在有限的阅读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不良的习惯。这些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有必要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阅读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和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最终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研究目标

  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看课外书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原因、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最终培养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数学研究报告9

  一、问题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

  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

  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

  1、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策略。

  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创新之处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技术路线

  采用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六、研究过程及操作策略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xx、9---20xx、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xx、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xx、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xx、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二)具体分工序号研究

  七、成果预期及呈现方式

  1、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

  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三)加强引领,确保实效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四)筹措经费,确保运行

  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保障经费投入。一是县上投一点,即争取协调加大县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负责人深入学校的各种开销、网络耗材供给、资讯购买和县级层面活动开展;二是片校筹一点,一方面,想方设法争取学校的支持认同,确保参研教师岗位研究和学习培训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协同联片包校人员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确保片区层面展评引领活动常态运行;三是教师挤一点,在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的基础上,动员教师不仅要舍得挤出时间和精力投入研修,而且要舍得挤出经费用于岗位研修参考资料订购和网络购买服务的购置,从时空和资讯供给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持续运行。

  (五)加强评估,激励策进一是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与评估

  通过修订完善并有效实施《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等,保障研究工作有序进行,通过博客、群信息资料管理与评估,保障研究工作优效进行;二是强化实践性督查评估。课题负责人除搭乘各级校本研修督查评估之便,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督查指导外,定期组织县级层面的学科督查评估和交流展评,并将督查展评结果纳入学科带头人、名师选拔推介序列,对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表彰奖励,以此调动参研教师的积极性,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稳步推进、持续进行,切实提高研究效益,提升研究品位,促进学科内涵发展。

数学研究报告10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认为这里的“一滴水”是指学生接受的知识及做人的道理,而“一桶水”不光指教师的学历和水平,更主要指教师要有居高临下的教学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讲透教材思想原理的能力、教会学生解题方法的能力、无意之中吸引学生偏爱所教学科的能力。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来说,要具有以上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钻研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细致的工作,是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说,钻研教材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它联系着方方面面。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研究数学教材呢?现在,我就初中数学教材从以下几方面浅谈自己的想法。

  1、熟悉大纲,掌握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备教材的指导性文件。钻研教材,教师首先要学习初中数学大纲,熟悉大纲对所研究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弄清应遵循的教学原则,从而在备教材时,才能在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而避免盲目地提高教学目标,增加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或随意降低教学要求。

  2、通览教材,明确章节地位。

  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之一。教师应花大力气去通览全册教材,从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其内容安排及习题的配备的目的,明确各章节在整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入钻研教材还可以知道基础知识以及前后左右的联系;掌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分清教材的重点章节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及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的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3、抓住重点,确定教学中心。

  对于某具体章节教材的分析,我们应结合大纲要求,认真分析,深入钻研,抓住知识重点,从而确定本章节的教学中心。在确定重点时也应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分析。

  例如,平面几何“相似形”一章中,相似三角形是重点,在相似三角形中又以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三个判定定理为重点。在三个判定定理中又以第一个定理为重点。为此,教学中,应围绕定理1的证明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工作。课堂上根据证明的需要,可以制作教具、学具,让学生讨论如何移动三角形,从而可以满足所给的条件和结论引出辅助线,使定理1得以证明。

  4、寻找难点,制定突破措施。

  难点一般是指在学生的理解上、接受上比较困难的知识部分,是学习中的“拦路虎”。因此,在钻研教材时,要根据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分析教材,找出教学难点,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突破难点的措施。解决难点的总原则应遵循认识的`规律,要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难点更容易突破,并针对难点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5、综合分析,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课前备好了教材,教学方法的选取如果不恰当,也是难以教会学生的。所以,慎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材中某章节的教学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往往需要对教材的特点,知识难易程度、课堂结构、学生知识面和实际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不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都要从实际效果出发。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教学中,由于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况,那么有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等,我们可用类比方法从全等三角形引出。效果较好。

  6、精心琢磨,恰取练习作业。

  数学教学过程,大体可分为知识发生和应用这两个过程,前者指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后者指课堂上应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教师在新授知识结束后,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基础训练和课下作业。因此,在练习题、作业题的选择上要精心琢磨。它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以上几点的浅析,使我们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钻研教材是重要一环。我认为钻研教材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吸收,才能日益完善。

数学研究报告11

  (1)函数与集合

  集合是高中数学的基础部分,整个高中数学都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之上,函数与集合的联系尤为紧密。函数本身就是表示两个非空集合元素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所以在函数问题中经常与集合联系,同时考察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理解运用,以此求出相应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问题。

  (2)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函数作为高中数学中最重要也是高考占比最大的部分,与其他章节联系紧密。函数本身也包括了许多重点难点,在初中学习一二次函数的基础上,在高中又学习了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幂

  函数及它们的图像性质。同时还在集合的基础上重新给定了函数的定义,介绍了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一直以来,函数问题中存在几个较难的版块,其中包括不动点问题,抽象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问题,指数对数方程的`求解问题,二次函数的区间与最值问题等都需要有所积累,一一对应起来,解决问题时能信手拈来,而非冥思苦想。

  (3)函数与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则是一类特殊的周期函数,将初中的特殊角转化为任意角使之成为定义域为全体实数的函数,三角函数有六种,常用三种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本身就有函数的一面,如求定义域值域周期等问题,还有些函数问题则要通过三角换元进行解决,三角恒等变换中也有部分问题涉及到函数问题。

  (4)函数与平面向量

  平面向量是数与形的纽带,将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进行计算,又将代数问题转化成形象的图形。平面向量与函数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角函数上,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综合运用已经逐步成为一道固定的高考题。解三角形也是通过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函数结合起来考察三边三角的关系。

  (5)函数与数列

  数列作为特殊的函数,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数列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自变量是项数的非连续函数。在高考中能够单独出题,与不等式,函数结合,难度极大,需要看到题目的本质方可游刃有余。据陈仁胜老师介绍,二阶线性递推在以前的高考中常常作为压轴题,难度极大,和竞赛接轨,但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销声匿迹了,所以对其基本方法如特征根法了解便可;数列也可与实际问题结合,比如银行利率,增长率,养老保险等,需要联想相关知识,确定解题的方向。

  (6)函数与不等式

  虽然相等关系更好研究,但生活中绝大部分都是不等关系,不等式这一章也与函数又密切联系。首先是介绍了一元二次或高次不等式的解法,将不等式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基本性质结合。其次介绍了线性规划,使函数图像有了更大的用处。第三函数值域问题中的对勾函数与不等式中的基本不等式联系紧密将函数问题转化成不等式问题。

  (7)函数与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一直是高考中的倒数两道题之一,计算量较大,高中主要研究直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五类曲线的性质。其中范围问题最值问题与函数密切相关,基本上都是在最后求出一个量关于另一个量的高数关系式求出最值或范围。除此之外,很多问题能转化成函数中的恒成立与能成立问题从而解决。

  (8)函数与导数

  导数可以说是高考中最难的部分,但也是研究函数问题时的重要工具。导数本身就是一种函数,主要能够解决函数的单调性范围问题,但有一些题目难度很大,需要平时多加训练和对条件的仔细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在高考中含参变量函数的导数问题经常出现,主要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9)函数与二项式定理

  二项式定理是高中数学中较其他章节相对独立的一个章节,主要是运用于解决排列组合中的相关问题。而其中的部分知识点涉及到证明组合恒等式,求二项式特定项的值等与函数相互联系起来的问题,常常需要用到特殊值的方法来求特定的项,这便需要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大大减少运算量的巧方法。在证明组合恒等式的问题上,需要将几个常用的组合恒等式进行整理,并记下来,有时也需要用到生成函数,构建组合模型的方法,巧妙解决复杂的组合恒等式的证明问题。

数学研究报告12

  【摘要】 研究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依据探究学习的特点,探讨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采用“引入问题—实验探求—发现结论—论证结果—应用反思” 五环节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手段,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学习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随实验的深入差异显著;同时探究学习的能力逐渐渗透到其他各科的学习中,不仅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成绩,而且也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学习

  一、 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带来深刻变化,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重要任务。新的学习方式和艺术,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适用这种新经济时代对学习的要求,迎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新多年来教学中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引发我们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方式进行研究。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外不少教育工作者已对探究学习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但对探究学习的理论研究较多,实验研究较少。本研究就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波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和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探索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学习的模式与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探究学习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其它研究方法。采用按常态编班,不随意增减课时,在正常教学状态下进行研究。

  实验对象:广东仲元中学1999级高二(4)班为实验班,高二(3)班为对比班。

  四、实验过程

  1、假说: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探究学习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之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进步。

  2、变量

  自变量:探究学习

  因变量: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无关变量:实验选择的两个班学生来源均等,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相当;教师教学水平与工作态度相同;测试标准相同;排除家庭辅导、个别辅导等。

  3、实验过程

  (1)确定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把课堂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分为“引入问题—实验探求—发现结论—论证结果—应用反思”五个基本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第一主体,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为第二主体 ,以探索数学问题、欣赏理解数学为中心,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但是,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其探究学习过程可以不同。

  第一环节:引入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一方面必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另一方面,这种问题情境最终必然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环节:实验探求。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查阅资料,或动手实验(动笔检验或用计算机实验)去研究探索。这一阶段应注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

  第三环节:发现结论。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提出假设与猜想。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大胆想象,勇于质疑。

  第四环节:论证结果。用数学推理方法,证明发现的结论。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严密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僅性。

  第五环节:评价反思。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出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途径;掌握分析的方法,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同时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2)应用“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验

  我们用课题“轨迹的探求”说明实验过程。(细节略)

  已知DF是定圆A的直径,C是圆A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与DE的交点为F,当D在圆A上运动时,我们来看看点E的轨迹。

  教师用几何画版演示轨迹,当学生看清轨迹时,教师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进行论证。

  当学生完成论证后,教师提出问题:想知道点F的轨迹吗?会是怎么的呢?(第一环节)

  生:还是圆。

  师:是圆吗,用几何画版试一试。(第二环节,学生开始试验)

  生:是椭圆。

  生:是双曲线。

  生:是一个点。

  学生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意见。

  师:说出各自的理由。

  生:当C点在圆内不与A点重合时是椭圆;当C点在圆外时是双曲线;当C点在圆上时是A点;当C点与A重合时是圆。(第三环节)

  师:能证明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第四环节)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同时要积累经验,总结方法 ,并运用这些经验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刚才的探求中可看出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探求和论证的思维方法,你们还想进一步看看别的点的轨迹吗?(第五环节)

  可能的问题:

  问题1:在直线EF上取一点S,探求点S的轨迹。(圆)

  问题2:在直线CD上取一点T,过T作CD的.垂线TQ,与直线AD交于Q,探求点Q的轨迹。(鸭蛋形)

  点评:我们知道,探求一个点的轨迹,思维的出发点主要是两个,一是找出约束动点变动的几何条件,二是找出影响动点变动的因素,而这一节课从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中,使学生明确了探求点的轨迹的途径,初步理清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看清了问题的本质。

  五、实验结果分析

  我们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本课题的对比实验,两年来,完成了本课题的理论构建和操作模式,进行了四次数据测试和分析。

  表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80分)

  班级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 53 58 53 57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 53 62 53 60

  第三次(第二学期未) 53 68 53 62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 53 70 53 63

  说明:1、分班是按学生总分高低搭配分班,不含人为因素,师资调配也是相同的。

  2、为实验数据的可比性,N值是取实验开始时两班中人数较少的数,人数多的班级去掉排名在后的数(以后数据均不含这些学生)。

  表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测试结果(本表满分为160分)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N X

  第一次(实验开始) 53 120 53 118

  第二次(第一学期未) 53 123 53 121

  第三次(第二学期未) 53 143 53 124

  第四次(第三学期未) 53 154 53 126

  表3、考试成绩

  班级 成绩 实验班 对照班

  N X 高分段人数 N X 高分段人数

  高一下期期末 53 78 4 53 77 5

  高二上期期未 53 75 3 53 79 3

  高二下期期末 53 80 6 53 73 4

  高三上期期未 53 115 6 53 108 3

  高三高考成绩 53 603 8 53 596 5

  说明:高一至高二下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00分,高分段分数为90分以上;高三上期未考试分数满分为150分,高分段分数为130分以上;高考为标准分,高分段分数为700分以上。

  表4:表3中数据的方差分析及F检验

  变 异 来 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显著性

  组 间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 171.88 1 172.8 6.73 显著

  组 内 变 异(实验班与对照班之内) 204.61 7 24.82

  总 变 异 377.49 8

  表5:被试班起点水平成绩比较表(高一期末成绩)

  统计量班级 N X δ 各档次人数

  90-100 80-89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班 53 78 13 4 7 15 18 9

  对比班 53 77 14 5 7 14 19 8

  T=0.42<1.96, 无显著差异

  表6:被试班实验结束成绩比较表(高考成绩)

  统计量 班级 N X δ 各挡次人数

  800-900 750-799 700-749 600-699 550-599

  实验班 53 603 13.4 1 0 7 13 22

  对比班 53 596 14.5 1 4 12 23

  T=1.97>1.96,效果显著

  表7:实验班实验前后成绩对比表:

  统计量 优秀面 优良面 合格面 困难面 最高分 最低分 极差

  80-100 70-79 60-69 59以下

  实验前 25.5% 26.3% 33.7% 14.5% 95 42 47

  实验后 43.6% 33.7% 14.5% 9% 813 450 32

  从上列学业成绩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实验结果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其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意识,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

  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实验结果

  从表中我们看到,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始测上,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探究意识都无显著差异。经过半年的实验,也无显著差异,但一年后,两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有的已经达到非常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实验的继续而持续增加,特别是学生在处理开放性问题中独创性能力显得更为突出。显示出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实验班原水平甚至第二次水平与对比班并没有明显差异,但第三次测试后上升的幅度明显加快,显示出实验因子的持续效力。

  3、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对其它科的影响

  从成绩表格中我们还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前没有明显差异,甚至实验后的第一次考试,试验班还落后于对比班,这应当是实验班的学生不适用新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所至。但一年后两个班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学习成绩的整体上,更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对问题的处理上,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从高考高分段人数的差异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从今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探究能力不高的学生是不可能拿到高分的,大面积优生出现的成因,我们认为是基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可贵的是学生的各项能力又逐渐渗透到其他各科的学习中,促进了各科的平衡发展。在今年的高考中,实验班学生各科的高分人数显然优于其它班。此项实验的结果完全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探究的教学和学习对本学科及其它学科成绩带来积极的影响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了结论,实验结果证实了实验假说。

  六、讨论

  1、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可以解决的问题。(2)问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是多种结论的,以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所确定的问题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2、探求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业成绩是一致的。探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普遍较好,当然这其中也有个别例外的学生,其原因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二者的总体一致性。本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这种看法。

  3、本实验的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的不同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具体操作时一是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或再设计,二是对有些内容,我们不排除采用其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究教学模式绝不意味着全面否定和抛弃常规教学。而是更新常规教学,吸取常规教学的优点,采用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数学研究报告13

  中学数学作业现状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消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设计和实施,而忽视对作业练习的系统筹划。有的在布置和完成作业的时机安排上不合理,只注重课后作业,忽视课前和课中的作业设计;有的作业内涵和知识点不够系统,片面注重大题量和高难度的练习,忽视基本知识的巩固;有的作业内容设计不科学,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层次不明,重点不突出;有的只注重“做”而忽视“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作业练习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作业练习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科学系统地设计和安排作业练习这一教学环节,致使作业练习的作用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学生因缺乏目的性而对作业练习失去动力和目标,产生了形如抄袭、重复写、应付完成数量、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等情形,有的学生甚至因为教师的题海战术而对作业练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部分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形成严重学习障碍,致使教学低效或无效。因此,“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把课堂作为主战场认真备课精心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把作业练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来设计和把握,使教学与练习相互促进,增强教学实效。本文就这一课题从几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究。

  有效作业设计研究

  1、作业设计原则

  1、1作业设计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掌握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动机。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1、2系统性原则

  在作业设计时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数学内容,把握知识的连惯性,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首先要加强“双基”训练,特别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培养思维提高能力的根本,在作业设计中,要求学生首先完成的就是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基础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重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的把握,充分利用学生作业的完成促使学生牢固掌握重点知识,同时把学习中的难点分解于作业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另外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一方面注意复习巩固有关的已有知识,与旧知识衔接起来,另一个方面为后续知识做好准备,把后面的内容或方法渗透到前面的知识中形成良好的知识链,保持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系统性。

  1、3层次性原则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素质、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异。对他们提出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要求,显然有些不合理,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学生潜能的发展为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具有的潜能,创设具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能让各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事实上,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没有足够的多样性,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机。设计作业时,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选课本后1-2个习题,与课中例题相仿,用以巩固提高,反馈学习情况,检测学习成绩,教师了解学生。同时可设计一道综合性强的题,供选做选用,学有余力的学生以此得到提高。

  1、4兴趣性原则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积极倾向,是一种伴随积极情感的需要形式,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力量。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先导,是推动数学学习的一种意识力量。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生就会视数学学习是一种煎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设计兴趣性作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开发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动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切入学生已有知识,设计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具有创造性、趣味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如在学习了《苏科版九下8、2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一节后,布置学生设计一份对数学教师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学生非常认真的设计了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其中调查内容包含了数学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风格、作业设计、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这份作业深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和精力,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建议。

  1、5探索性原则

  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有效作业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真正有效地促进数学学习。

  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理解,去构建,走进数学活动,依据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波利亚曾说过:一个专心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多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习题变式训练是一种极好的探索作业,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范式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之下,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简单的运用变式就是把题目形式换一换,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展现形式,最好的方法是能让学生看到题目后去猜一猜问题是什么,并试着自己提出问题,真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1、6作业设计的延展性

  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巩固延伸知识,培养、发展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打破那种单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作业模式,设置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的作业,让学生融入学校、家庭、社会,从封闭的数学学习中解放出来,实现数学学科的课内外联系,与其它学科间融合,全面提高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如设计观察作业、调查作业、实验操作、课题探究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增强了用数学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作业的延展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设计节假日自主作业、自行总结、自找习题、自编试题等。

  2、作业设计

  2、1课前作业设计

  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初步解决课题,提出深入研究的问题,交流。这一作业往往在上课的前5分钟检查落实。先是由个别学生把预习的本节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学补充),这样一部分基本的简单的知识,学生会自主学习完成,不需要教师再作讲解。同时,展示的同学提出预习中的疑惑先由其它同学解答,同学之间交流,不能完成的,由教师解答。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养成自学自练的习惯,每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在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坚持进行预习,明确重点、难点、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课本上的小练习或教师编写的“学案”、看懂课本上的例题,同时把自己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和全班或小组同学交流问题,带着问题再在课堂进行学习,学习效益会大大提高。

  2、2课中作业设计

  这部分作业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自行小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节简单知识点的情况下,对重点知识加以强调,对难点知识进一步解析,特别是对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进行点拨;组织部分随堂巩固练习,由学生自行反思归纳总结,畅谈感想分享收获交流经验,让学生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强调提炼;必要时组织课堂小检测。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同一个作业本的上面体现出来。

  2、3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练习的主体内容发挥着巩固知识,提炼方法,训练技巧的关键作用。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应精心选课本或辅导书上的配套习题2-3个,在课后做,同时这几个题要有层次性,甚至最后一个题有些综合性,有点难度,是选做的,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同时,课后作业设计注意与下一节的课前作业设计的衔接,形成良性循环的闭合回路,还应注意到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如在作业本上完成的、动手操作完成的、在网络等媒体查找信息了解与本课有关知识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等等。

  从课前到课后,学生从预习到复习,逐渐掌握知识、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训练去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并通过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去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进而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3、作业布置时机规划

  课堂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际上始终在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学习。课中作业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一载体进行独立思考、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一节课40分钟,紧张而有序。在课外,每天的作业时间安排20--30分钟为宜,其中10--15分钟的课前预习作业时间,10--15分钟的课后作业时间,如果对数学有特别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还可以自主进行拓展,这个时间将由自己调控支配。由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多样而有趣,学生做作业将不再感觉枯燥,从而完成作业的效率也随之提高,作业时间进一步缩短。

  4、作业目标

  4、1课前作业----“预习”

  课前作业内容以预习为主,是下一节数学课课堂内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提前自学,并能在作业本上作出简单的体现,同时,学习中的疑问和困惑也记录下来,能主动思考,能主动提出问题。一般地课本上直接的基础知识,大多数学生都能自主学会。通过必要的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2课中作业----互动

  课中作业内容主要是课本上的例习题,有的由教师引导规范完成;有的由教师点拨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互动交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有的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在课堂新知识学习完成后,学生在作业本中自主进行反思小结,谈收获谈疑惑等,归纳提高。另外配以当堂小检测(小试卷的设计仅是当堂课的简单运用,量少而直观),师生都能看到本节课掌握的收获和差距。普遍发现学生喜欢发挥班集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中的不同反应能激发各自的好奇心,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作用则在于一个“导”字----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提供信息、作出结论、提炼方法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通过课中作业本的内容,看到孩子的课堂学习表现,能及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调整和纠正。

  4、3课后作业----巩固拓展

  由于初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还不高,也缺乏自觉的意志锻炼,课后的巩固拓展还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发挥教材配置的部分习题的作用,并与部分教辅材料整合。通过课后作业练习达到巩固提高、反馈学习情况、检测学习成绩、教师了解学生的目的。

  课后作业的内容呈多样化,有课本习题原题及变式,有其它辅助材料的综合性题,有针对以往作业中的错例而设计的改错题等。特别是在复习课中,设计一部分改错题从而进一步厘清思路,巩固知识。

  案例复习“幂的运算”时,课后作业是摘录了以前部分学生的错题示例:

  以上错误主要包含了以下问题:一是对于“-”号的处理不正确,二是对于积的乘方中某些因式(主要是首个因式)漏了乘方运算,三是对于合并同类项法则遗忘,四是运算混乱。作业中让学生找错纠错,同时针对以上错题设计了如下一组练习题:

  从而学生在辩错纠错中复习了幂的运算法则,提高了运算技能。

  5、作业评价

  在学生作业本上,每次作业教师都应认真批改和评价,纠批错漏,划定等第:优、良、中、差、优+、优_,并附有鼓励性的评语。

  研究发现,情绪、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变量,及时的、中肯的评价,鼓励性的语言能给予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愉悦。早在1993年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要》这本著述中,就以全部热情向全社会发出了注重情感教育的呼吁。作业本上一种无声的交流有时作用远远大于与学生的一次面谈。同时,每次作业的评价等第,也是对学生作业劳动的一种肯定,学生因此会产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意向和内驱力。

  6、实验研究结果

  实施作业设计改革后的几次成绩表

  20xx年6月徐州市期末统考(实验前)数学成绩对比

  考试分数仅是一个方面的指标体现,其它指标不好量化,但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班级学习数学的气氛明显优于对照班,特别是课堂上学生的展示交流,争先恐后,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

  7、研究反思

  7、1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深入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

  7、2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质,加强专业化发展。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最根本的素质,不在于能讲授数学知识,而是极好的调控班级氛围,做一个真正的组织者。教师主要承担着指点、激活的角色,教师要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应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7、3牢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数学。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社会的财富,促进学生个性特点的形成是数学教育的天职之一。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空间。同时,有效的作业还应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针对容易出错和不太理解的知识来调控和设计。

【数学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数学研究报告04-24

数学教育实践研究报告08-29

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03-18

数学研究报告13篇04-24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03-14

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4篇03-18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09-01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5篇03-14

近视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