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民生问题调研报告书

时间:2024-09-26 12:26:05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城镇民生问题调研报告书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城镇民生问题调研报告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镇民生问题调研报告书

城镇民生问题调研报告书1

  一、工作进展情况

  20xx年,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中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各县区以垃圾污水治理、改厕、绿化美化为重点,强化工作措施,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整治工作取得了新进展。xx年度我市在全省综合考核排名位列第一,20xx年7月3日xx在我市召开了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受到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一)全面打响污水防治攻坚战。各县区按照中省环保督查整改要求,以延河、洛河、xx河、仕望河、云岩河、葫芦河、沮河等主要河流为重点,全面清理河道垃圾和直排厕所,集中整治沿河排污口,关闭畜禽养殖场,新建扩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26个,在建24个,建成村级污水处理设施34个,在建17个,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效果。

  (二)农村垃圾治理趋于常态化。各县区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镇或县处理”模式,积极推广“垃圾兑换银行”治理模式,不断加大收运设施配置和保洁人员配备,把集中清理和常态化保洁相结合,新增在建垃圾填埋场7个、垃圾中转站11处,新增垃圾转运车30辆、垃圾收集容器4818个,设立垃圾兑换点373个。开展了垃圾治理百日行动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活动,农村垃圾治理和卫生保洁趋于常态化。主要公路、铁路沿线村容村貌进一步整治,破损废弃农房、大棚得到清理,整体环境明显提升。

  (三)农村卫生改厕全面展开。针对寒冷地区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尚无成熟模式的.实际,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局组织业务技术人员对近年来我市农村卫生厕所进行了调研,充分考虑农村居住分散、缺水、寒冷等因素,积极开展卫生改厕试点工作,编制印发了《延安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技术指南》,主要推广完整上下水道水冲式、双瓮漏斗式、三格化粪池式、粪尿分集式、三联通沼气池式等5种无害化卫生厕所,并进行技术宣讲。各县区农村厕所改造力度逐步加大,明确户厕建设支持政策,结合区域实际,积极探索,提升改厕水平,主要以双瓮漏斗式、三格化粪池式与脚踏式高压冲水器、泵提式冲水器相互结合,采取保温棉缠绕脚踏高压冲水器罐体、加长泵提式出水管埋深储水罐、加长进出粪管埋深瓮体等措施,确保粪尿收集设施埋于冻土层之下,防止储水桶、过粪管结冰堵塞,有效保障农村户厕冬季正常使用。目前完成卫生改厕9117户,通过卫生改厕,农村粪污得到有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整体改厕水平较高的有安塞区和洛川县。

  二、存在问题

  一是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欠账大。农村垃圾治理要从根本上解决,无害化处理设施必须先行。目前垃圾治理机制逐步形成,但是垃圾卫生填埋场数量不足而且布局不够科学合理。全市共有垃圾填埋场47个,主要分布在县城和重点镇周边,仅能满足距离较近乡镇和村庄的生活垃圾处理,距离较远的地方由于转运成本高而大多就地填埋。

  二是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进展缓慢。由于多年来我市在农村卫生改厕中出现户厕无法越冬的问题,目前各县区处于探索阶段,加之今年省上下达任务达8.24万户厕,年底完成任务十分困难。而且建设基本靠政府包揽建设,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三是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从实际来看,污水治理应先乡镇、后农村。目前,仅有26个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4个镇在建,其余乡镇所在地均未规划建设。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按照《延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总体工作目标,制定推进机制、考核办法和奖补办法。指导督促县区编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县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及单个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规划设计方案,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二)进一步明确部门分工和协作机制。目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由住建部门牵头,环保、卫计、财政、规划、水务、林业、交通、电力等部门分工协作。但实际运行中,分散用力,资金“撒胡椒面”仍然存在。要强化县级政府统筹作用,集中人、财、物要素,每年重点抓几个区域和一批示范村庄,先易后难,积小胜为大胜。

  (三)突出典型引领,点面结合。以建制镇、集镇、公路、铁路、河流沿线为重点区域,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中连片示范区。以垃圾污水治理、卫生改厕为重点,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着力解决影响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短板。打造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进一步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继续执行“双月报送、季度讲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的工作机制,计划6月份召开现场观摩推进会。持续开展不定期督查,确保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取得实效,全面推动我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再上新台阶。

城镇民生问题调研报告书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情况不断复杂化,城市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更好的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方式,转变城市管理模式,本文针对淮阴区的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充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全面配合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政策,力争打造城市管理新篇章。

  一、当前城市管理现状

  (一)建设和管理双管齐下

  一直以来,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建就有管。城市建设是为了更好的改善城市功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而城市管理就是为使得城市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并且延长其寿命,从而推动城市的更好发展。城管局作为淮阴区的城市管理单位,一直以来认真履行自身的管理职责。在建设方面,城管局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特别是推进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便民小吃城等设施的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公厕32座,垃圾中转站17座,小吃城2处。在管理方面,实行“三洗一清”的制度,确保路两侧墙面、地面、门面干净整洁。定期开展市容环卫专项整治活动、非机动车专项整治活动等,全面清理占道经营、流动摊点、乱拉乱挂、乱停乱放、乱倒垃圾、乱泼污水等违章行为,全面净化城区环境卫生,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上述措施,强化对城市的道路、建筑物、公共设施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城市建设的寿命,切实保证了长效化的管理效果,共同推进 “五城同创”工作。

  (二)整体和局部齐头并进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淮阴区城管局:

  一方面加强精品创建,打造亮点工程。积极打造城管工作精品和亮点工程,相继开展示范路创建,精品广场、精品小吃城创建。全面建成洛阳路及西坝美食小吃城、争创淮海路省级示范路等,为城市管理增添更多的亮点。

  另一方面注重细节,加强无缝管理,力争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全覆盖。在管理时间上,推行延时工作制,全体人员每天比其他部门提前半小时上班,推迟15分钟下班,星期天、节假日不休息。执法大队实行早中晚班制,早上6:00至晚上9:30不间断巡查执法管理。渣土管理实行24小时三班制,全天候管理。在管理空间上,实行“一把扫帚扫到边”,所管辖的区域清扫到边,保洁到位,不留死角。环卫管理实行“两扫两保”制,人员机械同步制,即每天从早4:30至晚10:00进行两次清扫、两班保洁。建立局纪委督查、办公室督查、科室督查三级联动督查体系,做到一级督查实行追究制、二级督查实行督办制、三级督查实行自查自纠制,通过层层交叉督查,确保不出现监督空当。

  (三)法律和教育刚柔并济

  城市执法的管理,其目的在于纠正违法行为而不是处罚。针对城市管理的对象,有许多小摊小贩都属于弱势群体,在很大程度上,生活都存在一些困难。淮阴区城管局针对这一情况,积极主动拿出对策,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在保证城市管理质量的前提下,也让管理对象易于接受。

  一是实行执法影像送审制。要求对执法过程进行全程摄像,并将摄像资料及时报送法制科审核。同时实行每周一点评,要求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限期整改到位,逐步提高执法水平,避免出现误判的现象。

  二是建立违章档案。要求按路段建立违章户档案,一次违章实行告知,两次违章进行教育,免于处罚,对三次以上违章者将进行严格处罚,实行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管理与执法相结合。

  三是加强执法监督。设立队伍建设督导员,在日常执法时,进行现场监督和指导。扩大社会监督渠道,向社会公布执法监督举报电话,并定期邀请媒体记者、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市民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城管执法工作,对城管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保证执法的公平与公正。

  二、城市管理存在问题

  城市管理工作由于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相关单位做了很大的努力,仍然有许多问题存在,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一)执法环境复杂,社会舆论不良渲染

  城市管理涉及到社会管理的一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并且一直以来偏见也存在于一些人的心中,因此城管工作存在社会矛盾集中、管理难度大、群众理解少等难题。加之由于政府信息公开的不及时,相关信息流通不畅,且少数媒体、网站有时不顾事实地大肆渲染,容易使社会舆论形成一边倒局面,常常使城管工作处于被动的境地,给城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执法对象特殊,管理工作经常受阻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特别对于市容市貌管理而言,大多数的执法对象情况都比较特殊。其中不乏老弱病残,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本身生活困难,文化层次不高,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同时,同样要兼顾其生活状况,这给管理工作又增加了许多难点。此外,目前市民对于城市管理许多章程和法规都不了解,用偏见的眼光去看待执法工作,使得执法工作经常受到阻挠。

  (三)管理体系传统,紧急响应有时滞后

  当前社会已经处于信息社会的时代,网络大数据体系已经形成。但是政府部门的许多管理体系仍然沿用过去的传统做法,未能及时更新换代。在遇到突发状况时,缺少立即响应的报警体系。有时市民群众发现问题,甚至不知道去哪寻求解决。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也不能够共享,有时一件事情多个单位关注,有时却无人关注。

  (四)相关法律缺位,部门体制有所冲突

  目前,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规定了城管执法相对集中行使市容环境卫生、规划、绿化、市政、环保、工商、公安交通管理方面的部分行政处罚权。由于城管执法多数是执“他法”,没有一部真正属于城管自己的法律,因此,存在“借法”执法、执法依据不足、执法难的局面。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部门职责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导致城管执法体制不顺,城管执法职能不完善,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创新社会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智慧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率

  充分应用当前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将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服务融为一体,建设智慧化管理体系,打造智慧城市。从城市管理角度来说,一方面可以建立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在区域内街道、社区、公共场所逐步划分网格点,定人、定时、定点地进行管理,并通过当前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网络摄像头、远程监控等手段,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管理不漏死角,紧急响应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处理。通过实施数字城管,可以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建设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城管工作细节精细化;通过城管办公自动化、移动指挥智能化、监控可视化、监督举报社会化等手段,逐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实现“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

  (二)加强部门联动制度,推进科学管理

  一是针对政府各部门出现的智能交叉地带,进行梳理,成立联席会议制度,避免多头领导和多方不管的状态,确保管理无漏洞。

  二是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对于弱势群体的问题,既要管理,也要帮助,及时提出计划,城管、民政、规划等部门要互通有无,保证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是建立城市管理信用平台,并与个人征信平台相挂钩。对待顽固分子,可以建立黑名单制度,借用信用平台倒逼城市居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城市管理规则,保障城市各项功能的实现,共同推进建设美丽新城市的目标。

  (三)转变被动管理模式,实现自主优化

  一直以来,管理者与管理对象都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管理者要加强学习,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及执法程序的培训,建立考核制度,严格约束执法人员,转变执法方式,变粗暴执法为柔性执法,以劝说、教育为手段,化解矛盾冲突。另一方面,注重对于社会公民的道德修养的培养。政府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进行宣传,对一些造谣的个人与媒体进行处罚,保证社会信息的畅通与准确性。同时发挥社区的力量,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的原则,就地解决问题。与智慧社区理念相结合,城市管理的.立足点是公共服务,市民是城市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城市管理的受益者,城市管理仅靠城管执法部门是难以管到位的,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市民的力量,才能真正管理好城市。因此,要精心设计载体,形成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机制,增强市民城市管理意识,引导市民协调一致搞好城市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特别是要广泛发动组织广大志愿者参与城市管理,充分挖掘广大市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邻里互助的精神,形成“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城市管理投入,引入市场机制

  对于管理工作中而言,人才是基础,资金是保障。为促进城市管理朝着更好更科学的管理方式转变,需要加强对于城市管理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大资金投入,有助于提升城市管理的整体水平,吸纳优秀人才、专业人才打造先进科学的管理队伍。

  对城市相关的养护、管理等项目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供鼓励和优惠政策,调动市场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激发市场的活力,改进管理的方式,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益的目的。鼓励私人、企业投资进入城市管理与服务,可以尝试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的BOT、BLT等一些新的发展模式,让更多的市场资源进入到公共服务与管理当中来,推进城市空间的开发管理与探索利用,切实起到利用市场杠杆促进城市管理的作用。

  四、展望

  在当前社会中,创新社会治理已成为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政策方针。对于城市管理工作,作为社会治理方式转变的重要部分,相信在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础下,新型的社会管理体制将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的城市管理模式也能够逐渐形成,也能够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全面深化改革所带来的红利,让人民的生产生活更为舒适便利,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家园的目标也将指日可待。

城镇民生问题调研报告书3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好的核心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改善民生工程"的工作部署,最近,在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采取与部门负责人研讨,与镇办领导、站所负责人、部分村委(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海城区民生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就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一、海城区民生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注并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城乡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有医就、平安生活。近年来海城区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目前,城乡居民收入稳中有升,XX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0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4元,均高于广西区、北海市的平均水平;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城市社区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94.5%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0%的非农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全区城乡低保惠及3346户7609人,年支付低保资金约793.6万元;农村五保对象234人,供养水平超过自治区标准,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连续三年实现刑事案件发案大幅下降(XX年刑事发案比XX年下降29.9%,XX年比XX年下降19.8%,XX年比XX年下降12.7%)。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我区关乎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

  1.小街小巷建设滞后。海城区目前有112条小街小巷尚未硬底化,有371条小街小巷尚未安装路灯(随着建成区的扩展,以上数字还会增加),"行路难"、"安全隐患多"是群众反映得最多的问题。与此同时,一些已硬化的道路也因多年失修,存在不同程度的坏烂。

  2.排洪排污设施不完善。遇强降雨一些低洼地段容易受淹。尤其是东起四川路、西至地角内港,全长约4公里的独树根垌排污沟,由于沉积了大量的`淤泥,排洪能力已大大下降,每逢大暴雨,排污沟途经的北海村便会受淹,积水甚至深达1.5米。一些居民区的下水道也由于年久失修,经常堵塞导致污水四溢。

  3."城中村"改造推进缓慢。海城区现有"城中村"17个,村庄占地面积约2129.8亩。村内建筑杂乱无章、参差不齐、布局混乱,道路狭窄、拥挤难行,基础设施不配套,"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与周边整洁的市容市貌形成强烈反差。海城区从XX年开始实施"城中村"改造,但因为相关政策未出台等多种原因,推进缓慢。

  4.城市维护费补助不足。市对海城区的财政管理体制中核定城市维护费支出基数为300万元,海城区是中心城区,城市维护任务较重(城市保洁面积为950,925平方米和农村 155条自然村),特别是"城乡清洁工程"实施以来,单是全区的保洁就要超过300万元的费用,还有垃圾的清运、整治、绿化工程、亮点工程、小街小巷的建设等,至少需要500万元。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

  1.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近十多年来,全区共被征用土地38629.1亩,被征地农民36574人;被征地后人均拥有耕地面积0.55亩,其中62%的被征地农民被征地后人均耕种面积达不到0.3亩。由于"以土地为保障"、"靠土地养老"的传统模式被打破,大量被征地农民就业无着落、生活无保障等问题日益严重,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偏低,劳动就业竞争力低下,就业意识不强使得他们自谋职业困难。初步统计,我区被征地农民的失业率约为7%,富余劳动力即不充分就业率为3.5%,两者合计10.5%,比率较高。

  (三)打造宜居城区崭新面貌。

  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部门支持,纵深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建立健全环卫保洁长效机制。进一步抓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彩化工程,营造整洁有序、环境优美的城市环境。加快旧城改造,将辖区 "城中村"改造成为与城市风貌相协调的文明小区;将城市社区建设的成熟模式向农村社区延伸,稳妥地推进"村改居"社区的转型与改革。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北海市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世界花园城市创建活动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契机,配合加快城市主干道和小街小巷建设,配合推进"断头路"、"半截子"道路修复工程,完善道路网络,改善路面状况,逐步建设一批街心花园。

【城镇民生问题调研报告书】相关文章:

乡镇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01-09

城镇居民医疗调研报告11-29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01-09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02-18

城镇调研报告(集锦20篇)10-24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06-28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优秀02-14

小城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12-21

(优选)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06-05

小城镇建设现状调研报告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