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笔记集锦15篇
教师教育笔记1
贝贝是个做事认真的孩子,玩CPM宝盒也是一样,我看到他今天拿了乌龟系列,是用四条小绳一起穿四个孔的大扣子,这一盒比较难,我就留意他是否需要帮助。他没有“炸薯条”,而是耐心细致地把一条条小绳从扣子孔中穿过,然后把绳子分到了两边,一边两条,再接着穿。先穿一边的两条,然后再穿另一边的两条,我看他穿好了第二个扣子就知道它能够完成其他的扣子了。每次我给别的小朋友画☆时,经过他那里,他都在很认真而耐心地摆弄着小绳和扣子。该收盒排队了的时候。贝贝终于玩完了这盒,他做好“顶呱呱”手势看着我,,我走过去给他画☆,并和他说:“收吧,该排队了。”他低下头,小声说:“我今天怎么只玩了一盒呀?”我看到他难过的样子意识到:我应该对他说一些什么。“贝贝”我用手托起他的脸温柔而充满微笑地看着他说:“贝贝,今天玩得这盒特别的难,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有坚定的毅力才能完成,我看到今天你玩得很好!你很努力!贝贝看着我露出了笑容。
幼儿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来建立自我认识和自信。教师要在幼儿对自己没有全面的认识或自己产生了怀疑和不自信时给幼儿以引导,使幼儿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帮他们树立信心。
教师教育笔记2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专家。他怀着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以培养民族幼苗为己任,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出了“热爱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他一贯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并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体德智三育都能从小好好学起。”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并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体现了“活教育”理论的全新的教育观念。他把“活教育”训育原则作为实施“活教育”德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在孩子品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深受启发。
一、“做”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陈老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特别强调儿童的“做”,所谓“做”也就是活动。在园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不仅要重视儿童的动手操作,同样重视儿童积极思想品质的培养,主张“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想就是动作,是一种内化的动作。
“好动”是儿童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没有一个儿童不好动,也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自己做的,因为儿童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为教师,要去了解和研究儿童好动的特点,不但不因儿童的正常活动,去责罚他,而且要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多与事物、与人接触,以促使儿童身体、道德、智力的增进。“做”,也是儿童获得练习,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好机会。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若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里也有着相当的滋味,即使汤勺拿不稳,饭菜装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这是一种练习的好机会。”的确,不让儿童“做”,儿童就得不到练习的机会,任何事情也就学不会了。儿童做事,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另外,丰富儿童直接感性经验成为幼儿园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儿童的操作活动即 “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头脑代替儿童去思想,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是不利于发展儿童智力的。
二、活动性与主体性是紧密相连的。
儿童在陆地上学游泳,在教室里学煮饭,都是不能成功的,教师应当给儿童相当的机会,自己动手学习,不要把现成的结果灌输给学生。陈鹤琴先生指出了:“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儿童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儿童自我发现的学习,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充分强调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要利用活教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原则。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这是陈鹤琴先生的教育原则之一。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儿童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活的环境,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读书笔记。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比其它年龄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儿童最初是从环境中受到自发教育的。所以,教师要常带幼儿走出幼儿园,到工厂、街道、田间、野外去学习。大自然、大社会为儿童活动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比如: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有待于教师们做有心人,发挥想象力,随时发觉这种活教具、活教材。从尊重儿童的愿望、兴趣、要求等身心特点出发提出了替代教学法和暗示法。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戏,那么幼儿园的教学应该游戏化,并增加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的机会。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求知欲,必须要做到陈老提出的教学方法。
四、积极鼓励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儿童喜欢受称赞,容易受暗示,所以对儿童消极的制裁不仅不能收到实效,而且会伤害到儿童的心灵。所以积极的鼓励、暗示是软性的教育,虽然比较难做,但收效很大。消极的制裁、命令是硬性的教育,很容易做,但它不彻底的、暂时的。积极的鼓励可以增加儿童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求知欲。积极鼓励对于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积极性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教师并要注意不要对有不良行为的儿童任意申斥、挖苦、单纯的禁止,甚至体罚。可见,“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的原则,对于儿童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
陈老提倡“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我认为这样的相互学习,教者和被教者都会受益。同时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点。任何教师,任何儿童随时都可能成为教者,又随时都可以成为被教者、学者。民主性是陈老“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正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趋势。
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教育原则》,觉得里面闪光的思想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让我对幼儿园教育有了新的思路、新的改观,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促使我在教育理念上更上一层楼。我会秉着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坚持《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完善自我,不断提高。
教师教育笔记3
平时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互相帮忙,团结友爱,我们是大班的哥哥姐姐要主动关心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去关心他们,去帮忙他们。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但孩子们真正这样做的却很少。有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改变了对孩子们的看法。
一天早饭后,我正在打扫院子,忽然听到“呜呜”的哭声,我顺着哭声望去,让我看到了这样一幕:田晓晓小朋友一边走着一边在哭,李小惠在轻轻扶着她走,走在旁边的张倩说:“哎呀,那么娇气呀!
”小惠气呼呼的说:“她病了,你怎样能那样呢!我们就应关心她的,老师让我们要互相关心的。你病了,没人关心你,你高兴吗?”听了孩子们的对话,我很高兴,立刻跑过去,询问了晓晓哭的原因,原先晓晓来到幼儿园后,突然觉得肚子疼,就哭了起来。我立刻送她到卫生室看了看,医生说她喘岔气了,一会儿就好了。
送她回来后,孩子们立刻围了过来,纷纷问:“老师,晓晓怎样了?晓晓怎样了?”看着孩子们着急的样貌,我说:“孩子们,晓晓没事了,她喘岔气了。这天小朋友做的很好,能明白关心同伴了,很好。”并着重表扬了李小惠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向她学习。
从这件事使我想到,平时耐心给孩子讲关心同伴的道理,虽然当时不必须有什么效果,但孩子真正懂得了就会付之于行动,照着去做,同时还能把自己懂得的知识和道理讲给别人听,这也是我们做为老师要得到的教育效果。
教师教育笔记4
在幼儿教学中领悟到许多,发现幼儿对喜欢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而且会积极参与,但如果过程枯燥无味,是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刚开始教学时候,感觉无从下手,上课只是一味的领读,让幼儿跟读,刚开始幼儿可能会觉得新鲜跟着对,但是几遍下来,他们就失去了所谓的新鲜感,他们就会去忙自己的,说话的说话,玩的玩,注意力完全不集中,我随着不断地教学一步步的了解到,上课其实也是一种组织。你的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例如;‘一个小游戏’‘一个上台的机会’,往往一堂生动活泼的课,一定能带动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做游戏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兴奋感,不会觉得那样枯燥无味,学习也是很有意思的,他们会在玩的当中更加积极的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
在游戏的过程中,以幼儿为主,给他们一次上台的机会,让他们做一回小老师,他们会很乐意的,从而其他小朋友的兴趣也会被带动起来,在教学和游戏中,适当的鼓励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孩子来说,你的称赞和鼓励是他们前进的催化剂,实行‘小红花’政策,就是再调皮的孩子也会为了那朵‘小红花’而坐的端端正正,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荣誉感的,他们会为了得到小红花而高兴一段时间,但也不宜过多,过多的话就会打击没有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的积极性,小红花是老师激励孩子的一种工具,它会使孩子知道这次没有,只要我表现好,进步了,一定能得到。
兴趣是前提,鼓励是动力,才能使幼儿更加愿学,乐学。
教师教育笔记5
我们班级的地上铺着一块由几组英文字母拼成的泡沫地毯,在地毯上看书、玩积木还是摸爬滚打都十分舒服,小朋友们都很爱护地毯,从不穿鞋子踩上去,看到拼缝裂开或者有字母翘起来时都会主动去拼好。
一天游戏的时候,有人向我汇报,叶佳睿在拆地毯,我回头一看,地毯上的好多字母都已经被抠出来了,而且扔得到处都是。我正想制止他继续“破坏”地毯,与我搭班的老师却阻止了我,说:“等一等,看看他到底想干什么?”只见叶佳睿手里拿了一个字母“j”一会和“l”比一比,一会又和另一个“j”比比,最后把手中的“j”放在了地毯上另一个“j”的旁边。再看地毯上被抠出来的其他字母,它们也都是成双成对放在一起。呀!原来他在动脑筋,把一样的字母配对呢,我真是错怪他了。我走到叶佳睿的身边,他一看到我马上兴奋地指着字母告诉我:“老师,这个和这个是一样的!”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说:“你真聪明,我们再来找找,还有什么是一样的。”很多小朋友也跟着我们一起找了起来,我没有给他们任何提示或要求,不一会儿小朋友们就把地毯上的字母和色块按颜色、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了分类或配对,有的小朋友还能简单地说出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分呢!
这次偶发的事件,让我学会了“等一等”。在这以后。当孩子之间发生争执和冲突时。我没有马上成为调解员,而是先“等一等”,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去解决矛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不是立刻成为救援者。而是先“等一等”,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当孩子们提出疑问时,我不着急成为授业、解惑者。而是先“等一等”,让孩子们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去发现。“等一等”让我学会了观察孩子,对他们的思维过程和个性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给孩子们有了更多思考与尝试的机会,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相应提高。
“等一等”虽然是个很小的动作。但要适时地做到却不容易。学会“等一等”,说不定在等待后,你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惊喜呢!
教师教育笔记6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看了书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
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
罗素说,儿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教师教育笔记7
因为本周要对幼儿新学的哑铃操进行测评,我们忙着教孩子们做操,对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细节都进行纠正,力求让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做的标准到位、整齐。然而,事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今天下午的户外活动时间到了,我们还是像昨天一样组织孩子们排队,到户外做操,明天就要测评了,今天下午是我们排练队形,把动作做到标准到位的关键时刻。可是,越到关键时刻,问题就出来了,一开始时,孩子们精力很集中,动作标准到位,可是连续做了两遍之后,后面两排的孩子们开始做起了小动作,我心里既着急又生气。于是,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最后一排的两个男孩子闹得最厉害,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当我走近时,他们立刻站在原位一动也不动,脸上的表情凝固了,一副准备接受批评的样子。当我看到这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时,我突然改变了主意,一味的批评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何不让孩子们交换一下位置,在进行活动呢!于是,我让最后一排小朋友和第一排的小朋友交换了位置,然后又组织孩子们做起了哑铃操。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效果很好,孩子们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只是批评孩子,结果会更糟糕,只会让孩子们对活动失去兴趣。
教师教育笔记8
点名时刻到了,每次都是老师报“XXX”,孩子回应“到”。这种方式已经让幼儿感到枯燥了,失去了点名原本应该有的乐趣。这一天,虞老师来带班了,教室里闹哄哄的,于是虞老师使用了“说出你最喜欢的颜色”来对幼儿进行点名,幼儿一个个畅所欲言,有的说:“我最喜欢黄色。”有的说:“我喜欢绿色。”幼儿的兴趣立即被点燃。
顺着幼儿的想法,虞老师还进行了随机教育,如有的幼儿说:“我喜欢粉红色。”有的幼儿说:“我喜欢咖啡色。”于是请上模特儿,让幼儿从他们的衣服颜色上观察,区分,理解各种颜色。另外用好听的词语来形容这些颜色,如;“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好看、鲜艳、美丽。”
第二天,我也用类似的方法来进行点名,我选了一个“说出你最喜欢的运动”,从一号开始一个个说,要求要用一句话来说:“我最喜欢的运动是XXX。”由于学过了分享阅读的读本《我最喜欢的运动》,所以幼儿对运动掌握的还可以,有的会说:“我最喜欢的运动是跳远。”有的幼儿会说:“我最喜欢的运动是跑步。”之后,我出示事先画好的关于运动的简笔画图片,总结归纳,让幼儿进行巩固,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还归类了以下几种:
1、 “说出你最喜欢的玩具”点名法。活动延伸:玩具的颜色、形状。
2、 “说出你最喜欢的动植物”点名法。活动延伸:动植物的外形特征。
3、 “说出你最喜欢的食物”点名法。活动延伸:食物的味道。
4、 “说出你最喜欢的人”点名法。活动延伸:为什么喜欢这个人。
5、 “说出你最喜欢的水果”点名法。活动延伸:水果的味道。
6、 “说出你最喜欢的动画片”点名法。活动延伸:动画片中的主要人物。
7、 “说出你最喜欢的儿歌或歌曲”点名法。活动延伸:你最喜欢里面的哪句话。
从这以后,我们班的点名时分,都是幼儿比较喜欢的,他们都很期待,有的幼儿早上来园比较早甚至会问:“老师,今天点名要问什么?”每天我都会变着法的来对我班幼儿进行点名,顺便进行随机教育。原来枯燥的点名时分也可以这么有声有色,既开动了幼儿的小脑筋,又轻松的点完了名,寓教于乐,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吗?
教师教育笔记9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政治家,其权威地位是世界教育界一致公认的,他和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即教育社会职能和效用、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与职业、实用主义真理论和道德论。书中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包括三大体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
一、“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课程的完成么?不,教育即生活。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知识以纯客观的形式提供出来,或者作为学生能加于他已有经验之上的一种新的特殊经验。我们不应当把它作为新的教材介绍给学生,而应当作为用来显示已经包含在旧经验的因素,和作为提供更容易、更有效地调整经验的工具。因为我们要明白: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学生本身的社会活动。我们应该让教育还原于生活,让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成为生活的实践和操作者。首先,杜威对“生活”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他强调指出:“我们使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他所提及的“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但在论述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并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时,他首先是指社会生活。因为社会生活环境包括促使或阻碍、刺激或抑制人的特有的活动的各种条件。其次,杜威对“教育即生活”这一观念进行了论述。他强调指出,要使个人的和种族的经验不断更新,并使社会群体的生活延续下去,就必须通过教育。在杜威看来,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和生活一起开始、继续和终结。既然教育与富有成效和本身有意义的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那么,教育所能提出的唯一最终价值正是生活的过程。第三,杜威对教育本身进行了论述。他把教育分成两种:一种是非正式教育,即与他人共同生活而获得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出于偶然的,但它是自然的和重要的。另一种教育是正式教育,即专门为儿童特别准备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有意识的和直接的,需要通过学校这个专门的结构来进行。
二、“教育即生长”
从“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这一结论出发,杜威自然地从“教育即生活”转到了“教育即生长”。 “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摘自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长》 初看这段话,好像很抽象,又好像有点味道。我刚刚看到时也是这种感觉,正由于这点味道,让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品味。
再联系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不难发现,有些东西很值得我们去反思,值得我们去品味。
“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的眼睛里去似的。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我希望,正如杜威在《教育即生长》一文中所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存在一种评价制度,一种能让教师自身看重自身价值的评价机制。
三、“教育即改造”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也就是说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无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可见,在杜威看来,生长的理想应归结成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或改造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的作用,它就达到了这个目的。无论是婴儿、青年,还是成人,他们的经验对教育的作用,都处于相同的水平。也就是说,在经验的任何一个阶段,真正学到的东西,都具有同等的价值。任何一个阶段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杜威由此得出一个关于教育的专门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生长的能力。”
一百年过去了,杜威教育哲学的生活意义依然充溢着思想与智慧之光,我们对它多学习、多体会、多感悟,必能使我们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使自己的求知历程更具理性的品位和价值。
教师教育笔记10
为了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我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希望自己在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结合教学实际,提高自己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朋友,采用对话的方式,讲述了“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规划研究行动”“脚踏实地做研究”“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五个话题的内容,联系教师的教学实际,诠释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鞭辟入里,通俗易懂。
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平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书中对何为“有效的教育科研”娓娓道来,以有效为底色,与日常职业生命有机结合,向我们介绍了一条适合于一线教师的快乐科研、幸福科研、有效科研的道路,让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逐渐体悟着“幸福科研路”的教育生活。
结合研读内容,我不断反思发现自己的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拟定研究的小课题,希望自己在脚踏实地中有所发现,在这本书的理论指导下,希望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多一些理性思考。“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
教师教育笔记11
读《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 这本书主要是探讨老师如何有效的建立师生关系,并从心理、行为上指导老师建立良好有效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最让我有深感触的是以下两点。
一、沟通:让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进一步。
“沟通”是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手段,是建立有效师生关系的重要方法。有了师生间的交流,联络感情,化解不必要的误会,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潜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既要善于表达自己,也要善于理解别人。 教学活动处处都有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所有接触都是一种沟通。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是一种沟通;作业评价是一种沟通;及时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反馈是一种沟通;评讲试卷和学生一起总结考试结果是一种沟通;解决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问题、矛盾冲突都要沟通。
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科任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将会更自然、更真实。如果作为科任老师的我们都能和学生良好的沟通,将会给整个班级带来愉快的学习氛围。一下是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真实例子,也让我感受到了师生间沟通的重要性。
这学期我不但带初二的四个班,也教授初一的三个班。初一的新生和初二的孩子不一样,他们充满了好奇,精力充沛,在学习和习惯培养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如果有些矛盾处理不当,将给后面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影响。 我教的初一(6)班有个男孩子,长得很可爱,学习也比较积极,我们地理初一内容是四册书中比较难懂的内容,讲授地球的运动和经纬网定位,这是高中学生都比较头疼的内容。每次我上完课,他总是会带着许多没听懂的问题来问我,开始的时候我总是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很多时候他总会回一句:“不懂,我还是不懂。”慢慢我发现他主要的问题是不去深入思考,随便想想只要想不明白,记不住的他都说不懂。几次后,我渐渐有些不耐烦了,一天,在上完下午四节课后,他又来了,我已经没精力了而且很烦躁,当我给他重新讲解后,他依然
说不懂,我终于爆发了,我生气的对他说:“你不经过思考就来一遍遍的问我,我就算讲一百遍,你也不会懂的。”他走后,我隐隐觉得不太妥当,但太累了,也没深思。
下次我再到他们班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无精打采的,耷拉着脑袋,也不抬起他亮晶晶的眼睛了,我心里暗暗着急,下课后,我把书拿给他,让他帮我拿东西陪我回办公室,一边走一边问他:“怎么了?你那一箩筐的问题呢?我还等着回答你呢。”他怯怯的看了我一眼:“老师,你讨厌我了是吗?”我笑起来了,准备和他谈谈心,我告诉他那天我态度不好是因为我上了太多节课,并向他表达了我的歉意,但也告诉他如果听课没听懂,是需要时间去思考的,不能每次不消化一下课堂知识就来问我,然后说不懂,最后和他约定课后他先回去想一个晚上,第二天还有什么问题再来问我,他终于兴高采烈的走了。
这件事对我感触很深,我突然意识到交流沟通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将会造成师生间的误解,也许会导致他从此不爱上地理课,因此,沟通使我们之间更进一步。
二、换位思考:让我们试着相互理解
我们每天都在教育学生,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很困惑,我们为了学生好,为什么他们就是不理解呢?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必须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心实意爱我们的,我有很多心里话都想跟老师说。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而与孩子沟通的失败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学会换位思考,让我们更好的相互理解。
作为科任老师,我们教的班通常很多,也许经常会忽略学生的感受,这样也许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伤害。以下也是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例子。
初二(7)班是特色班,在他们班上课比较愉快,大部分孩子都比较认真。有一次我在他们班上课,那是一节辅导课,下午第四节,大约感到要回家了,学生们也比较躁动一些,课堂纪律不如平常好,让我上课感到很疲惫。突然我发现学生小刘一直和后面的同学讲话,破坏课堂纪律,小刘平时学习就不够认真,属于班里的后几名,我一时大怒,狠狠的批评了小刘,当时小刘就很不服气的回嘴说:“又不是我在讲话??”,为了赶时间我并没有理他,继续把课上完了,回到办公室我冷静想想觉得这件事有什么不对劲,小刘虽然顽皮,但情商比较高,很少会这样强硬的和老师顶嘴。
第二天我找到班长询问了昨天上课的情况,原来主动和小刘一起说话的是成绩较好的小张,而我只批评了小刘,小刘甚感委屈,我的眼里只关注了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有破坏纪律的事情发生首先看到的也是平常不认真的学生,我突然感到我自己处理事件过于主观,而且不够公平。因此,我马上去找小刘,向他当面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自己应该尊重他,并给他平等的待遇。后来,我在上课时给了小刘许多表现自己的机会,给了他鼓励,他上课也就很少破坏纪律了。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师生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老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必须处事公正,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以学生个人情况的不同就区别对待,这样的教师才能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懂得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也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
教师教育笔记12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幼儿园是幼儿**常生活和学习健康成长的地方。在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从基础抓起,引导幼儿逐渐认识环境、体会环境,创造优美环境与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居住的关系,帮助他们形成爱护环境的情感与道德品质,培养起良好的环境行为,对于促进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使一代以至未来世代能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居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从环境教育的基础抓起,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是我们意不容辞的重要责任。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我班的实际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在幼儿**常生活和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环保教育的实践活动:
一、充分利用幼儿园自身的环境资源
幼儿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观点看,创设与环保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幼儿园是幼儿**常生活学习的主要活动场地,为幼儿营造一个接近自然环境,使幼儿在园内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环境的气息,引导他们在观察中体验绿色带来的生机,从植物的生长变化懂得生命的可贵,优美环境的重要。
二、发挥家庭、社会的综合教育力量
环境保护是一个面广而且复杂的长期系统工程,做好这一工作,人人有份,人人有责。我们是幼儿园,是幼儿集中生活学习受教育的地方,环保教育和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发挥家庭、社会综合教育的力量,家长不能坐井观天,教师不能仅限于教室,整天把他们困在温室中,必须用战略的眼光,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老师和家长应适时地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去,使他们整个身心都沉浸于大自然中,接触更广泛的事物,及时地对幼儿进行多方面的环境教育;带幼儿到公园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草地上游戏、玩耍,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享受青青绿草带来的清新空气……然后用谈话的方式引导他们讲述清新的空气对人的好处,噪音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不适,而要保持这些清新的空气和获得宁静的环境,就必须减少废气的排放,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尽量阻止噪音的产生。这样幼儿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中,使家中亲人又一次间接的接受环境教育。通过观察、比较,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理念。
教师教育笔记13
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先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处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内含教育的好处。”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先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此刻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教师教育笔记14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
当前众所周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正确方式方法的选择就要靠我们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育,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理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改正他的缺点?但是有许多时候,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从李老师的教育手记中我知道了要教育学生得学会尊重学生、表扬学生。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里需要滋养的禾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涓涓春雨,要比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更能渗入土壤。还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多一点人情味,大人有时也会犯错,何况是还是孩子的学生呢。因此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许多时候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强很多。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十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读完李老师的书,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之爱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而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我们这一代成长于一个物质、精神都比较平淡的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游戏,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也没有更多的诱惑。在传统家庭的“双目”和“书中既有黄金屋,书中又有颜如玉”世俗观念的监管下,使我“安心”地读了一些书。读书时句须一句句去理解,意要一段段去思索,思想也一步步地提高。没有精彩画面,也没有伴奏音乐,更没有旁白点拨,靠的是自己不断读、反复感、努力悟,终于成长为一名能引领他人走上阅读之路,培养读书习惯,丰富精神生活,使他们继续乃至终身阅读书籍而不断成长的“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教育笔记15
记得去年九月份时我们小小班的孩子发给他们的小红花,他们个个都把它当作一张普通的纸,撕得满地都是。然儿过了一学期,他们都知道了,小红花代表荣誉,只有乖了老师才会发给我小红花。我们在每个周五发给孩子小红花以之奖励孩子一星期来的表现。
但每次当孩子没发到小红花时,他们的反映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会说:"这种小红花我妈妈给我买的,我家里也有。"表面上对没得到小红花无所畏,其实是很在意的。我接着说;"你妈妈给你买的小红花不希奇,每个人花钱都买得到,而老师这里的小红花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只有你表现好了才能得到。"孩子不说话了,似乎有所领悟。而有的孩子会因为没得到小红花而哭闹不休,看着孩子的伤心劲,有时似乎又有些于心不忍,毕竟孩子还小,因为他的一个小小缺点而失去了他珍贵的小红花,想想这样的方式是否真的能激励小小班的孩子呢?所以我们一般在周末时孩子的表现还可以我们都会发给他小红花,孩子毕竟还是以激励为主。但在平时的时候我们增加了给孩子得小红花的机会。比如孩子的某种行为值得表扬,我们就用小红花来奖励他。
比如:前几天我看到翠翠小朋友看到小朋友扔到地上的书,她马上把她捡起来放到书架上,我看到她的这种行为,马上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她,并奖励给她小红花。
相对有的孩子来说连自己的书都不能放到指定的位置。所以我用在全班孩子面前表扬的方式把孩子的好行为夸大,成为其他孩子学习的榜样。记得还有一次,典典小朋友在马路上捡到了一元钱交给了警察,家长跟我们说了之后,我们也在全班面前表扬了她,并奖励给她小红花。虽然一元钱对我们大人来说无所谓,但对孩子却种下的拾金不寐的好行为。今天是捡到一元钱她能交给警察叔叔,我们强化了她的这种行为,以后长大了捡到一千元,她也能上交。
长期的坚持使我班孩子的好行为渐渐多了,孩子放书更自觉了,收玩具也跟快速了。孩子们的常规也渐渐变得更好了。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教师教育笔记】相关文章:
教师教育笔记11-07
教师教育笔记15篇11-07
教师教育笔记(15篇)11-08
教师教育笔记精选15篇11-08
教师教育笔记汇编15篇11-08
教师教育笔记合集15篇11-08
教师教育笔记(集锦15篇)11-08
教师教育笔记集合15篇11-08
教师教育笔记(集合15篇)11-08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笔记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