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笔记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思想政治笔记(精选16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想政治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思想政治笔记 1
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道德问题,我们已习惯于把它看作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由于成长的竞争,青春期的烦恼,求业的压力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许多未知因素,加上青少年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不善于人际交往,因此很需要心理帮助。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危害人的健康,而旦会影响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突出。心理障碍,焦虑情绪一旦发展严重却又得不到及时治疗或解脱,就会对自己或社会造成危害,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因此,学生急需心理指导,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但是很多学校这方面的工作还是空白。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做好心理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尽快弥补学校心理教育的空白。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真正形成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德育活动包括班级活动、团队活动、为民服务活动、法制宣传活动、参观学习活动等,都是学校德育工作成功的.模式。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群落来说,德育活动还需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使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具有实效。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服务,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他们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使现实追求和欲望接近他们可能达到的利益,从而使这些活动更具实效性。集体活动是一贴良药,它可以治疗独生子女、单亲子女孤僻自私的性格缺陷,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思想政治笔记 2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思想道德修养》课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人生的品质在于不断地净化 ——树立理想、把握人生。在《思想道德修养》课里,对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方面,我认为,要树立好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信念;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树立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树立好科学的世界现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
大学也增加了我的责任感,让我和家庭祖国和为一体,作为一个龙的传人,一个炎黄子孙,使我感到骄傲与自豪,实现自己目标的前提是对祖国有利,能促进国家的发展。学了《思想道德修养》课使我懂的为什么要活者,它像是大海中的航标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它燃烧着我内心的激情,它更像一只五彩的画笔,在我这张白纸上用心勾勒出一副完美的画。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人生的一种历程,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我们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机会去锻炼自己,历练自己,充实自己。一个学期下来,我经受了大学生活上的磨练、专业学习上的考验,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同学们的帮助下,特别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后,我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充满了热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事,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锻炼了自己能力,增强了自己的人格素质,完善了自己人格魅力的修养和陶冶。
思想政治笔记 3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比较研究》一书,是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教材之一,适用于辅导员骨干培训进修,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技术能力。作为一名刚度过辅导员职业生涯初期的菜鸟,于此时阅读该书,也是比较适宜的。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七章,主要论述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比较;下篇共六章,主要阐述中外大学生组织管理的比1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涉及概念、理论、内容、目标、主体、方式、体制等七个方面;在管理方面,涉及理论与原则、教学与实践、社会与政治活动、社团与文体活动、组织与自律活动、事务与危机事件等六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二合为一,形成一个综合体。本书在纵向上,从古至今的教育思想均有涉及,个别重点阐述;在横向上,与欧美及亚洲各国的教育进行比较,涉及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基本上代表了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教育国度,其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方式,大体有许多值得借鉴及反思之处。
读罢整本书,从心底里认为该书也是一个整体,无法将之割裂作碎片化的研究,姑且在此做一个整体的剖析。中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基本上是以直接的课堂教学及相关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其体制为集中式民主,带有灌输性质。而外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分散于各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各种活动的实践中,带有隐蔽性、渗透性,但二者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一致。归根结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服务。
在教育与管理模式上,每一个国家都有自身的特色,如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儒学色彩浓厚,注重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和教育;欧美等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体制正逐步发展完善,而欧美、亚洲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基本上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因此在管理方式、理念等方面,均有许多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现代大学的教育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中,更是融入了管理、实践等诸多环节中,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和管理。这需要依赖政府的主导,学校的管理,以及师生的共同参与,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紧紧抓住主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方能达到良好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中,不可否认存在一些弊病,例如学生过于被动接受、灌输论严重等;在借鉴各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不同的形式、内容创新,达到教育人才的目标。在主流思想的发展及本土化上,既可以回归传统,利用国学复兴的契机,重塑伦理道德教育;又可以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方式,倡导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受到教育,真正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形成科学化的管理体系。
此书架构完整,内容详实,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有一个清晰的阐述和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书籍,可以逐步深入探寻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借鉴,对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也有了明确的指引方向。
通过阅读此书,有利于我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前进。感谢当初曾伟朝部长推荐此书,人生得一良师,犹如千里马遇上伯乐,幸也。
思想政治笔记 4
对于基层消防部队的政工干部来说,要用科学的理论和现代文化知识武装头脑,自己必须首先做一名知识的富有者,这样才有更多的资本来教育、引导基层官兵的良性健康发展。 知识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科技和个人素质特别是基层政工干部的素质在管理部队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知识越来越成为队伍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每一个基层带兵人,必须学习新知识,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基层干部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必须立足本职工作的需要。比如,如何帮助官兵增强政治辨别和行为控制能力;如何引导官兵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等等,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要学习创新理论,按照”重要思想,坚定信念,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学习现代科技、经济、法学等知识,为开拓创新积累必要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履行好职责,推进“两化建设”,才能以新的视角和改革的精神去解决基层消防部队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基层消防部队地处各自辖区的繁华地段,官兵的头脑更加的`活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基层政工干部就要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的几点关系:
正确处理长效应与短效应的关系。所谓长效应,就是长时间或长期对官兵思想起积极作用,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短效应,就是短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官兵思想产生积极作用,调动官兵在短时期内工作、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作为基层的政工干部,要力求长效应,避免短效应,克服无效应,要防止和克服低格调,要防止将思想政治工作庸俗化;要防止和克服糊弄哄骗,防止对基层官兵思想产生误导,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实处,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 正确处理综合效应与局部效应的关系。所谓综合效应,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对官兵工作、学习、生活、训练以及生产、施工、劳动等各个方面都产生过积极作用;所谓局部效应,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对官兵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训练的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产生积极作用。基层政工干部一定要学会正确处理好综合效应与局部效应的关系,既要帮助官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又要帮助官兵健全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既要引导官兵刻苦学习,又要鼓励他们努力工作;既要完成灭火救灾、抢险救援的任务,又要做好经常性工作。 正确处理内在效应与外在效应的关系。所谓内在效应,就是指体现官兵内在情感,调动官兵内在积极性;所谓外在效应,是官兵表现在日常工作、生活和训练等各方面显而易见的效应。内在效应与外在效应是相互联系的,外在效应以内在效应为依托,内在效应要通过外在效应来表现。
思想政治笔记 5
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是法律的本源和依据,而道是一种自然法则。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则位阶来看,人类社会的法律处于最低的层面,要受到道与天地之法的约束,“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法应体现德的精神,而德体现道的精神和品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因为“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因此,道法的形式应是非成文法,符合“行不言之教”的理念。老子主张法令应避免繁杂严苛,认为“多言数穷”,“希言自然”,而且“法物滋彰,盗贼多有”,因此,他推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的简约法律。老子主张法要适度,不能走极端,“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在形名关系上,老子认为“道常无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常”意为“恒定”。“非常道”、“非常名”揭示了法律固有的局限性,说明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必须对法律进行必要的修定。因此,必须透过法条和法律概念看到其背后的实质与原则,不能教条地从其表面文字出发去阐释和运用法律规定。老子也认为,“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不殆。”这又说明了法律概念乃至法典产生的必然性。
在《道德经》中,老子批判儒家礼法,认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他也对法家主张的“严刑峻法”提出了深刻的批判,认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物滋彰,盗贼多有”,“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的`“道”论作为法律批判的依据,形成了后世道家流派对法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庄子学派对法律的否定,另一则是黄老学派对法律的肯定。
庄子批判当时的世俗法律,否定了战国时期“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那样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强权之法。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否定法律,要求回到人与动物无别的混沌时代。他不承认有判断是非功过的客观标准,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继承老子思想,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他将“道”作为修身治国的工具,并主张以“道”而非法律来确定君臣关系的准则,“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庄子区别天道和人道,并提出“人道有为”的思想,“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但是,庄子后学渐渐认同了仁、义、礼、法的作用,认为“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
思想政治笔记 6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是近段时间比较关心的问题,而《人民教育》07年第18期中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张景中先生的《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一文,以朴素的语言谈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离不开小学数学思想的问题。文章开头即说: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
作者首先谈到“函数思想”。他说,最重要的,首推函数思想。就如文中讲到的“加法”、“九九乘法表”、“试商”就包含了“变量”与函数的思想。而方程本质上是函数的逆运算。加法看成函数,减法是解对应的方程;乘法看成函数,除法就是解对应的方程。函数思想和方程的方法,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都是大智慧。他又说,当然不用给小学生讲函数概念,但教师有了函数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变量和函数的思想,潜移默化,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就有好处。
接着作者又讲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他说,数学要研究的东西,基本上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往往是学数的时候就讲数,到了学几何的时候就讲几何,缺少把两者联系起来的意识。他说,在数学当中,几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重要的数学概念,最初都是从几何中来的。所以我们不妨可以把几何与代数结合起来教学,让数形结合的思想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他还说,几何语言的早期渗透可不可能,值得研究。
最后他强调了寓理于算的思想。他说,小学里主要学计算,不讲推理,但是计算和推理是相通的。他说,数学活动中的画图和推理,归根到底都是计算。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图形是推理和计算直观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和推理的关系,从计算发展到推理,是很重要的。
文中还提到了陈省身先生的观点,数学可以分为好的数学与不好的数学。好的数学指的是能发展的、能越来越深入、能被广泛应用、互相联系的数学;不好的.数学是一些比较孤立的内容。比如,方程就是好的数学。
据此指出,函数的思想、形数结合的思想、寓理于算的思想,都属于好的数学。这些思想是可以早期渗透的。早期渗透是引而不发,是通过具体问题来体现这些思想。
心得体会:好的数学就是指的这些数学思想。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从事多年的数学教育研究之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理论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轨迹都表明,数学思想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你受益终生。
思想政治笔记 7
1.反脆弱:稳定与不稳定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自己投资策略,就是,“我的投资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初创技术企业(波动性极大)和房地产(稳定性强)。如果有必要,我愿意永远这样做。”
我们看到,作者的投资方式是将稳定性与不稳定放到了一个组合里,这其实就是一种反脆弱。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值得借鉴的思考方式。
不只是投资,还有工作,学习等等各种方面,我们都可以参考这种思路。稳定性的一方可以保证我们“旱涝保收”,而不稳定的一方,则有可能会给我们创造“高收益”的惊喜。
2.失败值得学习吗?
书中的一个章节,对于“失败”给出了否定的态度,认为“失败是一场悲剧”。虽然,我对它的观点并不完全认同,但是对它的解释理由很认同。
任何事情都是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失败”也不例外。我们总是能从“失败”中收获些什么东西的,而这些东西会让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
但是,“失败”也并不是完全值得称颂的,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次可能是因为因素A,下次可能是因为因素B等等。我们不能单一地去看失败,就像我们不能单一地去看成功一样。
3.做一个有思想的个体
“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个体,而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庸人”。
这是书中提到的一句话,很认同。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斥着各种诱惑,各种比较,我们可能一不留神就迷失了自我。想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个体,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有我们的价值观,有我们的态度,有我们不被轻易改变的坚持。当然这种坚持,也不要让自己固步自封,井底观天。我们也需要在时代的进步中,有自己的判断力。
思想政治笔记 8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身在;意在:一心一意;思在:思考、思想);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个性本色);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体验把握当下,敞开心扉、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让诗意、宁静、优雅、温婉的语文成就教育人生……”
书中收录了25则课堂实录。课型丰富多样,有散文教学,有古诗教学,有寓言故事教学,有习作教学……每一堂课都是一个鲜活的范例。结合王老师独树一帜的评课,简直是一次语文教学的盛宴。感叹于书中评课的艺术凝练而独到,富有人情味,充满诗意语文的特色,更从那一则则精选而出的教学实录案例中窥得一丝丝课堂的智慧和娴熟的教育艺术指导,我为每一次的收获而手舞足蹈,心满意足,然后继续津津有味的“啃”下去。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是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充满人文关怀,尊重需要、赏识个性、激励潜能);
第三味是书卷味(充满浓浓的文化,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流溢着儒雅、从容、含蓄、纯正,常常有师生的灵气勃发、灵光闪现、别出心裁、独具慧眼、另辟蹊径)。
书中三味在我的课堂中也许也有,但深度、长度显然还不够,有时候觉得自己的课堂肤浅而直白,师生都难以在文本所营造的意境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融。一学期下来,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做到细细准备,来不及,也做不到,很多时候甚至自己也厌倦于枯燥的训练与强迫的灌输。所以,我一直也在想,如何能把自己的课堂上出更多的语文味和诗味出来,使学生爱听,自己也欢欣?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我曾为上好一节语文课而不懈努力,每次听到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时,我除了羡慕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迷惘
思想政治笔记 9
被看作显学的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都曾风云一时,引起的反响巨大,至今仍不断地吸引人去关注这二者的思想是什么,何以在当时可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儒家的主要思想内容可以简述为“仁义礼智信”,墨家的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当然,这只是极为简单的说明,墨家与儒家的细微内容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任何事物,能得到极高关注及接受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这个事物迎合了时代人们的心理诉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已经慢慢普遍地关注人,从奴隶社会的“神”中逐渐解放出来,儒墨两大家在关注人与社会这方面皆闪射出耀眼的光芒,从以上粗略点出的主要思想内容便可看出。二者投放的目光相同,但也有差异,这里就浅谈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之别。
首先,“入仕”的区别。儒家提出了一整套的“入仕”方法:意诚心正、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方法由微及宏,由细及广,修个人,而达天下,从个人出发,推己及人,注重的是由自身内界的善而先,从而推动外界的善,基点是自己。儒家同时也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虽然他强调人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但同时又将隐与仕的选择权交给了人的本身。可以说,儒家的“进取论”更多地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奋斗,提升自身,从而被君识,再而一展宏图。而墨家在“入仕”的方面就显得特殊一些,他也强调了人格的重要性,如“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等,更值得关注的是,墨家也曾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他主张统治阶级识人、任人。不同于儒家的依靠士人自身奋斗进入仕途,墨家更多强调统治阶级“尚贤”,将基点压在了对方的身上。在“入仕”的这一点上,儒家看到的是君君臣臣,臣必须为君主奔波的阶级意识,而墨家的思想似乎已经超越了阶级的存在,甚至是超越了时代的阶级局限,将君与臣相持平,更是提出了君臣共治的想法。因本文主要论述儒墨二者的差异,所以不深入探讨二者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下文皆是如此。
其次,爱人的差异。这个在上文也有所提及。儒墨二者这一方面的差异也体现在了阶级这二字上。儒家的“爱人”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纲常下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这句话表明了在儒家的人心中,世界上的人是有等级差别的,有亲有疏,有君臣、上下与长幼的区分,这也就带来了爱人的差别。最为明显的一句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这里,体现了血缘亲疏的爱。而墨家的爱不同,墨家的爱是“兼而爱之”:“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种爱,完全将个人与集体混融,不给任何一丝缝隙,看不见等级差异,是众生平等的爱,是大爱,当然也是忽略了人性、脱离了现实的理想的爱。儒家思想关注到了人性特点,懂得亲疏之别,贵贱之分,贴近当时人的心理感受,墨家的爱人忽略了人欲所在,更是脱离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实际情况。
再有,法仪的不同。儒墨二者都注重“法”,这里的法自然不是指法家的“法”,而是指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协调社会的一套社会公约。儒家的“法”一方面依靠的是个人自律,另一方面依靠礼乐制度。自律是各种道德观念的“软法仪”的束缚,儒家特别强调慎独、仁义,而且将德上升到重要的位置,不止君主要以德治人,君子也要以德服人,这实际是从文化意识层面约束人的行为。而礼乐制度是社会制度层面的.“硬法仪”的束缚,儒家是很重视音乐的感染和教化作用的,认为通过乐的熏陶,可使人得其所,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人应该受到的教化程度与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统治阶级应学治国之学、士应学为人为君之学、农民应学耕种之学,每一种身份不同,便带来了学习内容的差异性,这种不同的阶级划分自然引起了所听音乐的不同,什么样的身份听什么样的音乐,否则,人不得其所,混杂乱嵌,社会又怎会有秩序可言?处何位,行何事,这种认知在儒家思想里是非常固执且固定的。而墨家的法仪看起来与儒家的却不太一样。墨家提出“以天为法”的思想,他们认为“天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而这种想法的基础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们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义”自然也是千种万种,而统一的方法便是贤良之人选为天子,一同天下之义。这个“义”出自贤人,虽“贤人之法”想来应该闪烁着道德与仁慈的光辉,但究其根本,也不过是一人之法、一家之法。
还有,便是仪式的区别。如果要用现在的话来说的话,儒家是有生活仪式感的,不管是祭祀、葬礼、行军还是鼓乐,都有严格的要求,像祭祀的牺牲品类、叩拜礼节分很多种,每一种所代表的含义都会不同,什么的场合用就用什么样的仪式,再比如葬礼,也包含着从服装、饮食到守丧等各种繁杂的仪式内容。反观墨家,在生活仪式上他们的观点与儒家的大相径庭,他们主张节葬、非乐、节用,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节俭不止关乎个人,更是与国家的命运挂钩。可能相对于墨家而言,儒家各种礼节显得铺张浪费,但却不得不提出,儒家的这一种“铺张”是在社会上普遍认同的大事上,如葬礼、祭祀等,而在生活的其他小事方面提倡勤俭,而墨家的“节”,则是在方方面面都要节约。
以上便是粗略整理出来的儒家与墨家思想的异处,虽儒墨两家很多地方关注点相同,但主张却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出现得较多的便是“阶级”二字,阶级的不同,所带来的观察视角自然也不同,除了这一点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里不作叙述。
思想政治笔记 10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的创始人。事实上,关于老子思想,我想大家都可能会知道著名的“无为而治”以及“道法万物”的思想。所以,我也就从这两个简单的地方说起,尝试着阐述老子的法律思想。
对于“无为而治”这一说法,我想可能会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依法治国”以及古时所崇尚的“以礼治国”,有着很大的差别。从我的观点来看,老子提出这一说法,是基于它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辩证看法。比如什么“祸福相依”、“长短相对”以及“强弱转化”等诸多对立与统一的例子。也许正是立足这一基础之上,老子认为为国者不应当有所作为。应当清心寡欲,静心休养,让社会随着自然的演进而演进。矗立在这思想之后理念,我想可能是老子所谓的道。在老子眼中,“道”乃世间万物的根本,乃世间不变的真理,是不随着人们的意志转变而转变的。在这一观点上,我比较赞同老子。确实,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些永恒的、不变的真理。它支配着我们,引导着我们,带领着我们,是我们摆脱愚昧,走向智慧。使我们摆脱黑暗,走向光明。但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太过于绝对化、过于牵强。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如何让人们做到遵守社会的“法”?又如何促进社会的'进步?这些都是达不到的,因为这些都离不开外来因素的干预。都必然会走上有为而治的道路,召唤法律的统治。
再有就是对于老子所强调的“不应公布法律”、“使民众愚”的思想,我不能完全赞同。老子提出法律只有保持隐秘,才能具有真正的威慑力。这让我想起了郑国子产在铸铜书时所遭遇的质疑,原话我暂时想不起来,但大意就是:法律的威力在于它的不可知性,一旦公布了,民众就不会惧怕了。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不公布法律,那法律谁说了算?统治者?所以,不公布法律的最终结果就是个人统治的极致,是为统治者敞开违法的大门。
我也不知道这些俗算不算是老子的法律思想,亦或是他的人生哲学。总之,我认为老子所提出的“道”法,也就是他所谓的“自然法”。确实是存在的,并且,它高于社会上人定的法律,主导者世间万物的运行。为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划上界线,为我们的每一片语言添上彩光
思想政治笔记 11
会计思想史读书笔记
在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时代,我们通过阅读会计思想史,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会计思想的变迁和演进。本文旨在分析我所阅读的那部分内容,并与其他读者分享我的感想。
我阅读的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会计思想史》。这本书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背景,从古代会计思想开始,逐渐发展到现代会计思想,内容涵盖了会计思想的起源、发展、变革等多个方面。通过对会计思想史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会计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经济环境、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在古代部分,我了解到了古代文明中与会计相关的活动,如埃及的借贷记账法、巴比伦的商人和账目、中国的算盘和九九表等。这些古代文明中的会计思想虽然简单,但为现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近代部分,我了解到了复式记账法的发展和应用,以及19世纪后期美国和英国所倡导的“真实与公允”会计原则。这些会计思想的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在现代部分,我了解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会计思想的.影响。这些内容让我深刻认识到,会计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不断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会计思想的发展历程,还对一些重要的会计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例如,复式记账法中的“借”和“贷”如何在现代会计中得到应用?我认为,“借”和“贷”在现代会计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记账符号,更是一种表达经济业务增减变化的手段。此外,我还思考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优缺点以及信息技术对会计思想的影响。我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提供更加统一、透明的会计信息,缺点在于它可能会被滥用或误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思想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信息安全问题、信息披露问题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会计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经济环境、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会计思想史,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应对未来会计思想的挑战。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会计思想也会不断进步和完善。
思想政治笔记 12
《政治经济学和税收原理》第一章“论价值”一开始就说:“一种商品的价值,或任何其他商品的交换量,取决于生产它所需的量。劳动的相对量,而不是为那个劳动付出了多少”。在承认亚当·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的前提下,李嘉图对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认为,使用价值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交换价值,但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如果一个商品完全没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那么无论它多么珍贵,无论生产和获得它需要多少劳动,它都永远不会有交换价值。
此外,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获得交换价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稀缺性;另一种是稀缺性。另一个是为获得它而付出的劳动量。李嘉图相信亚当·斯密准确地陈述了交换价值的原始来源,所有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花费的劳动量成正比。但斯密并没有单凭劳动量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而是另设了一个标准。他认为商品的价值会随着汇率的变化而变化。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有价值不变的劳动,才能作为衡量和比较一切商品价值的最终、真实的标准”。里卡多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劳动生产的商品数量决定了商品过去或现在的相对价值,而不是给予工人以换取他们的劳动的商品的相对数量。商品的价值仅取决于生产它所需的劳动时间(他故意忽略古董或收藏品)。通过计算生产商品所需劳动量的变化,可以肯定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大卫·李嘉图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这是一个给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假设玉米的价格是每季度80先令,劳动者一周的劳动得到1蒲式耳的玉米,所以当工资下降到40先令时,他得到1。25蒲式耳的玉米。再次假设,一个家庭在一周内消耗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于交换燃料、化肥、蜡烛、茶、糖、盐等商品;如果在一种情况下,剩下的四分之三的.谷物是可以购买的商品不如在另一种情况下半蒲式耳所能购买的那么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的价值是上升还是下降?亚当·斯密会说上升,因为他的衡量标准是谷物,而劳动者每周在谷物中获得的劳动收益增加了。还有亚当·斯密,他也会说下降,因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凭借其拥有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而在此基础上,劳动力相对于购买其他此类商品的能力有所下降。这个假说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它从亚当·斯密的价值认知角度来考虑和分析问题,从而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亚当·斯密的双重价值标准是有缺陷的。
而且,李嘉图与斯密的“商品价值只取决于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无关”的观点相反。他用亚当·斯密的一个例子来解释他的劳动价值论:在原始社会中,猎杀海狸所需的时间是猎杀鹿所需时间的两倍。所以海狸的价值是鹿的两倍。 Ricardo通过考虑生产狩猎工具所需的时间和考虑狩猎工具或生产工具的磨损来扩展这个简单的模型。使用单一狩猎工具(机器)猎杀的动物(产品)越多,该狩猎工具分配给每只动物的价值就越低。因此,里卡多是第一个解决工业大规模生产的决定性成本考虑的人。李嘉图认为,猎物的价值是根据狩猎活动所需要的全部劳动力的总量来确定的,那么这也意味着即使在供给过剩、交换价值下降的情况下,这个劳动力的价值也将保持不变。变化。在他的模型中,下降会导致资本所有者的利润下降,因为他们的投入是不变的。同时,李嘉图也意识到了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个人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差。
思想政治笔记 13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所谓门阀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前后兴起的士族是:琅琊王氏(王导)、高平郗氏(郗鉴)、颍川庾氏(庾亮)、谯国桓氏(桓温)、陈郡谢氏(谢安、谢玄)、太原王氏(此时门阀政治已走向终结)。
门阀政治的存在有两大条件:皇权不振,士族专兵。而不能从权臣的个人忠奸求之。士族专兵而又不允许一族独占兵权,皇权不振而又不允许任何其它士族取代司马氏的地位。其政局的发展,就是几家门阀士族势力由平衡进入不平衡,经过复杂的演化又进入新的平衡。皇权和士族之间存在矛盾,而士族政治的格局既经巩固,此一士族与彼一士族的'矛盾,也就成为东晋历史的主题而反复出现。
由于时代的推移变化,裂土以“共天下”的情况,西汉以后已经不复存在了。“王与马共天下”,不再是指裂土分封的关系,而是指在权力分配和尊卑名分上与一般君臣不同的关系。如果说西晋自武帝以来,士族名士是司马氏皇权(包括强王权力)的装饰品,那么东晋司马氏皇权则是门阀政治的装饰品;西晋尚属皇权政治,东晋则已演变为门阀政治。东晋皇权既然从属于门阀政治,皇帝也就只是士族利用的工具而非士族效忠的对象,“贞臣”自然是少而又少了。
当琅琊王氏以后依次出现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等权臣的时候,仍然是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由此可见,王与马的结合所开启的江东政局,奠定了东晋一朝政局的基础,影响是深远的。至于琅邪王氏能与司马氏“共天下”而终于不能篡天下,这应当从门阀士族之间彼此牵制和南北民族矛盾这两方面求得解释,而不能只从权臣个人忠奸求之。如果门阀士族的状况及其彼此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南北民族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如果历史出现了这种情况,司马氏的天下也不是不能篡取的。不过这是晋宋之际的问题。
北府兵问题。在门阀士族人物看来,流民可用,流民帅不可用。在此之前,郗鉴用流民帅以平王敦之乱,获得成功,但终于酿成苏峻之乱;在此之后,谢玄组织流民帅为北府兵,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淝水之战),但最后酿成北府将刘裕取代晋室的结局。皇室和士族均以腐朽不堪,最后只能由掌握兵权的次等士族来廓清时局。
思想政治笔记 14
(一)尚书省与六部
国家一切最高政令,一经政事堂会议决定后,再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共分六部,即吏部(掌人事任用。官吏须先经过考试,再由吏部分发任用。五品以上由宰相决定,但吏部可以提名;五品以下全由吏部依法任用),户部(掌民政户口),礼部(掌宗教教育),兵部(掌军事),刑部(掌司法),工部(掌建设)。此六部制度,自唐代至清末,推行了一千多年,不过次序时有变动。唐初为吏、礼、兵、户、刑、工;太宗时改为吏、礼、户、兵、刑、工;宋初为吏、兵、刑、户、工、礼;宋神宗王安石变法时改为吏、户、礼、兵、刑、工,该次序为以后所沿袭。
六部相较于汉代九卿,可说是一大进步。汉代九卿如光禄勋,相当于皇帝的门房,不脱宫廷私职的气味;唐代正名为“吏部”,名称恰当。又如掌管军事的卫尉,仍是对宫廷言;唐代称为“兵部”,职名始正。太常卿偏于皇家祭祀;唐代改为“礼部”,确定为政务官。由此可见,只论汉、唐两代官名的变化,便见中国政治史上政治意识的绝大进步,无论从体制讲,还是从观念讲,都是很大的进步。汉代九卿,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情的家务官;唐代的六部,显然是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像汉代只似皇帝的侍从。
尚书省是唐代中央政府组织中最庞大的机构,其建筑亦相当宏大。总办公厅名为“都堂”,两旁为左右两厢,吏户礼三部在左,兵刑工三部在右,由左右仆射分领,每部分四司,共二十四司。尚书省各部主管,上午在都堂集体办公,遇事易于洽商;下午各归本部分别办公。如有“参知机务”或“同平章事”头衔者,可去政事堂出席最高政事会议。唐代有名巨著《唐六典》,系玄宗时依唐代现行法规而编纂,因记载六部的组织、用人、职务分配等而闻名,此书对当时政府各部门各组织的各项政权及人事分配,均有详细规定。终成中国历史上行政法规的巨典,此后宋明清各代,均重视此宝贵法典,奉为圭臬。千余年来,国家推行政务,大体以此书为典范,无多变更。此后中央政府的变动只在发布命令的中书门下,至于执行命令的尚书六部制度,则从未有大变更。
中国历史上关于政治制度方面有两大名著,一为《周礼》,一为《唐六典》。前者为中国先秦时代人的`“乌托邦”,纯系一种理想政府组织的描写。其最值得后代重视的是,政治理想的全部制度化,没有丝毫理论的痕迹,而是具体严密的客观记载。由此便可想见,中国古代的政治天才并不落于空谈玄想,而能把一切理论化成具体事实排列开来。所以,《周礼》虽不是一部历史书,不能作为先秦时代的制度史看,而大体上实是一部理论思想的书,应为讲述先秦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至于《唐六典》,则确已是唐代实际的行政法规,为唐代政府所真实遵循。虽富理想,而已成事实。只由《周礼》演进到《唐六典》,也可认为中国政治历史上的极大进步。对于《唐六典》,不应仅当它是一部记载唐代现实制度的书,同时应当它是一部理论和思想的书,体现着唐代人政治上的种种理论和思想。制度的背后,都应有理论、思想、对实际情况和特殊情况的考虑,一切制度决不会凭空无端产生。
(二)唐代地方政府
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相较汉代有了进步,但地方政府却不如汉。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最像样的首推汉代。唐代已渐渐演进到中央集权的地步,逐渐内重而外轻。
唐代地方政府最低一级为“县”,和汉代一样。玄宗时,全国有1573个县,比汉代多出两百多。“县”以上为“州”,全国有358个,比汉郡多两倍余,刺史为“州”的行政首长。唐县依三千户、六千户分上、中、下三等;汉县仅分两级,万户以上为大县,长官为“令”,万户以下为二级县,长官为“长”。可见唐县比汉县小。唐州依二万户、十万户分上、中、下三级。这较诸汉郡,相差更远,汉郡户口在百万以上的并不少。由此可见,唐代地方长官的职权比汉代相差甚远。
其次是地方长官的掾属。在汉代由郡太守、县令长自行辟署任用,唐代的任用权集中于中央吏部。任地方官者,因其本身地位低,一心升迁,各怀五日京兆之心。政府亦只得以升迁来奖励地方官,于是把州县分为多级。不像汉代官阶上下相隔不甚远,升转也灵活。汉制三年考绩一次,三考才定黜陟(指人才进退,官吏升降);因阶级少,升迁机会优越,故能各安于位,人事变动不大,行政效率也因之提高。唐代则迁调虽速,下级的永远沉沦在下级,轻易不会升迁到上级去。于是,渐分清浊,极大影响行政实际效力。
(三)观察使与节度使
说到地方行政,便须附带述及监察制度。唐代设有“御史台”,不属于三省。即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独立的,这是与汉代相异的点。
中宗后,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主要是监察尚书省六部,中书门下并不在列,谓之“分察”,右御史监察地方,谓之“分巡”。派去监察的御史,称为“监察使”“巡察使”“按察使”或“观察使”。在唐代,名义上是观察使被派到各地区巡视观察;实际上则常驻地方,成为地方更高一级的长官,把州县地方官压抑在下面。如是则地方行政由本来的两级变成了三级,最高一级名不正言不顺,形成了中央集权,对地方行政极有流弊。
若监察使巡视边疆,停驻边防重地,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随宜应付,临时得以全权支配;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节度使在其地域,指挥军事,管理财政,甚至拥有该地区的用人大权,形成了“藩镇”。而且边疆节度使逐渐擢用武人,形成了军人割据。东汉末年的州牧即如此,而唐代又蹈其覆辙。安史之乱也由此产生,安史之乱后,此种割据局面更加强大。其先是想中央集权,而演变所极,却尾大不掉,中央指派大吏到地方,在剥夺地方职权后却回过头来反抗中央,终至唐朝灭亡。这与后来清代情形相似。清代地方最高长官本为“布政使”,清代总督、巡抚,应如钦差大臣般,临时掌管军事。但结果常驻地方,权力压在布政使上面,致使中央集权地方无权。而后此辈巡抚、总督不受中央节制,于是便解体了。
唐代,其中央行政比汉代进步,而地方行政则不如汉。中央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一大缺点。而由军队首领来充任地方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唐室的崩溃根源即在此制度上。总之,中国是一个土广民众的国家,必须统一,实不宜过分中央集权。这在中国政治课题上,是一道值得谨慎应付的大题目。
思想政治笔记 15
经济人带来的相关问题是:治理技艺必须在君权范围内运作,但麻烦和问题是,君权空间内占据着、充满着诸多经济主体。它们要求要么君主的放弃,要么君主的合理性、君主的治理技艺属于一种科学、思辨的理性。
第十二讲1979年4月4日
一、新的参照场
1、接上节所讲,经济人概念的出现,在政治上是对传统和法律把君主做绝对化理解的一种挑战,存在两种途径。第一种可能视为权力的实施划定一个边界,可以触碰所有东西,除了市场,这种可能在于把君主的活动限制在除市场之外的范围内。第二种可能是面对经济,君主应该从政治上的主动过渡到理论上的被动,成为君权范围内的经济领域的测量员。此做法在于维持治理术活动范围的广度,但是必须从基础上改变治理活动的性质。
2、经济人带来的相关问题是:治理技艺必须在君权范围内运作,但麻烦和问题是,君权空间内占据着、充满着诸多经济主体。它们要求要么君主的放弃,要么君主的合理性、君主的治理技艺属于一种科学、思辨的理性。
3、经济主体们一直就是权利主体,也是经纪参与者。只有定义出一种新的集合体,涵盖个体们的权利主体和经纪参与者两个身份。但是并非联系和组合,而是产生出其他的要素。相对于这些要素而言,它们成为部分的、可被并入的,这个新的复杂的集合体正是自由主义治理技艺的特征,这个集合体构成了一种新的治理技艺作用的新参照场。
二、市民社会
1、市民社会是一个治理技术学概念,确切地说它是治理技术学的相关项,而治理技术学的合理措施应该以法律的方式与一种生产和交换过程意义上的经济相挂钩。治理术的法学结构与经济学结构相挂钩:这就是市民社会的问题。
2、经济人与市民社会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经济人与市民社会属于同一个集合体,即自由主义治理术的技术学集合体。
3、市民社会属于现代治理技术学,是其历史中的一种和解协议的实在之要素。这种和解协议的实在与我们所称的自由主义治理技术学形式是完全相关联的,也就是说治理技术学的目标就是对自身的自我限制,就它与经济进程的特殊性挂靠在一起。
4、市民社会及其特征(弗格森):
(1)是一种历史——自然的恒量。人类自然状态的本质是社会的存在,不存在与社会相脱离的自然人类状态。社会纽带自发形成,是永恒的、必然的,因为自然状态想要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如果宫殿远离自然,那么窝棚也同样远离自然”,两者是社会和自然的必然交错在一起的不同布局和样式
(2)市民社会确保了个体们的.自发综合:不存在明晰合同、有意愿的结合、对一些权力的放弃以及把一个人的自然权利委托给他人,总之不存在通过一种束缚合同构建君权。市民社会切实的实施一种综合,仅仅是通过处于社会纽带本身的个体们的满意度的累计。反之整体的价值不是一种绝对,整体的价值不仅与整体有关,而是与整体的每个成员相关。市民社会中使人们相互结合的机制就是与利益机制类似的一种机制,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利益,而是种无私的利益:纽带是本能、情感、同情,也包括对个体不幸的厌恶等。此外,市民社会表现出有限的集合体,国民正是市民社会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它只是市民社会的可能形式之一。从形式上看,市民社会是经济纽带的载体,但经济纽带倾向于永久地拆解市民社会的自发纽带将要编织的一切。
(3)市民社会是政治权力的永恒母体。市民社会中的群体决策表现为整个群体的决策,但事情是通过“所选取的比例”进行的。作为个体,一些人服从于他人的优势,权力先于权利,权利在法律上被建立之前它已经存在。人、人的本性、手脚、语言、交流等构成一个协同的整体,这个整体刻画了市民社会。
(4)市民社会成为历史的发动机。在自发地的牛彩内部,一种纽带是自发也是分解的,经济机制的运作将会带来失衡或自发地引入不平衡,自发地创设不平衡。弗格森列举了三个市民社会的时期:原始时期、野蛮时期和文明时期。分解性的原则也是历史转变原则,编织出社会同一性的东西就是发生历史转变的原则和不断撕裂社会的原则。
5、不同的特征出现了一些交叉:
(1)个体间的纽带在纯粹经济纽带外构造出诸多集体单元和政治单元,但这种关系纽带并不因此成为法律纽带。
(2)市民社会把历史衔接到社会纽带之上,历史存在着一种非退化的历史的永久生成,这种生成是不断形成新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经济结构以及由此而来的新的治理类型。
(3)市民社会可以指明并表现出社会纽带与政府形式的权力机关联系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复杂关系。
三、市民社会问题
1、现在问题的表现形式是:某种东西已经是既定的,就是社会,在国家法律结构中,在国家制度机器中,国家能做什么并且国家如何能相较于社会而运转?
2、不同国家问题的表现不同。如英国的具体问题是,对市民社会来说,是否真的需要政府?潘恩认为社会是由需要产生的,而政府是由于我们的弱小产生的。社会促进关联,政府制造差别。社会是主人,政府是惩罚者。社会是一种恩宠,政府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是一种必要的恶,而在最坏的情况下就是不可忍受的
3、伴随着市民社会观念,出现一治理理由的再分配,或者说治理理由的集中/分散。当今的治理不再是根据“我就是国家”的君主个人的合理性来调管治理,而是根据被治理者的合理性,根据作为经济主体被治理之人的合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是国家”的国家—个体合理性或君主个体的合理性由此被抛弃。
思想政治笔记 16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个讳莫如深的概念,但是,研究一个城邦,一种政体,都是需要以政治的的角度去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用了八卷的内容向我们阐述了他对于政治的观点。使我们对于政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摘记:第一卷:论家庭
所有的共同体都是有其目的,其中政治共同体的目的最为崇高。一个共同体使一个利益共同体,是拥有共同目的聚集在一起为其目的而共同努力。共同体是为了某种善而建立的。要区分研究家庭、村庄、城邦等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就要用分析或者寻找起因的方法。首先,必须存在这样一种结合体:其成员一旦没有彼此就不能存在。其次,天生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为确保各自的生存也有建立联合的必要。男人和女人,主人和奴隶,这两种基本结合形成了家庭。每一个城邦的存在都是自然的,因为它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的共同体的结合而已。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是唯一具有善与恶、公正与不公正以及诸如此类感觉的动物。人一旦趋于完善就是最优秀的动物,而一旦脱离了法律和公正就会堕落成世上最差的动物。家庭是构成城邦的主要成分,一个完整的家庭由奴隶和自由人构成,家庭管理最基本、最主要、最单纯的要素就是主奴、夫妻以及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在各种技术中,对于所有的从属动物来说,都天生具有工具的属性,有生命的工具肯定要比其他工具包括无生命的工具使用得早。那种在本性上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他人的人,就是天生的奴隶。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而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德行高尚者证明了拥有和控制奴隶的合理性。当主奴双方都很自然的处于他们该处的低位时,他们就具有共同的利益而且是一种朋友关系,但是当主奴关系靠法规和强权来维持时,那么结果就会相反,出现利益冲突和仇恨之情。政治家的统治权威是针对自然的自由民,而主人的统治权威是针对自然的奴隶。主人式的统治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家长对家庭实行君主式统治。而政治家的统治权是一种针对自由人和地位相等的人的统治权。家庭财产应限定在家庭之用的数量上。存在着一种具有自然性的致富术,它由家庭的管理者和政治家操纵。致富术作为一种获取财富的方法,与家庭的自然生成是不同的。它起源于用货币为媒介以谋利的交换。致富术是家务管理的自然部分,与一定数量的食物供应紧密相联;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无限的致富术,而是有限的。家务管理是指如何利用一般的管理方法来使用财富,而不在于获取财富,为财货而求财货,放债取息是财富利用中最为恶劣无耻的。家务管理的技术是一种道德的技术,家务管理更重视人事,而不是无生命的财产;更重视人的德行修养,而不是财产的丰饶富足;更重视家庭中自由人的德行,而不是奴隶的德行修养。男人的勇敢在发号施令中显示出来,女人的勇敢则是体现在服从中。
第二卷:论理想国
城邦的成员必然是共有一切;要么必然是没有共有之物,要么必然是有些事物共有,有些事物并不共有。每一个城邦的健康存在依赖于每一个成员在相互交换中必须遵循着等价原则。一件事物为越多的人共有,人们对他的关心就会越少。按照柏拉图的规划建立起来的共同体,家庭的名字将毫无内涵,因而家庭的观念将淡而无味。柏拉图所有的著作都具有原创性:优雅而观点新颖,富有探索精神。理想的政体不应由民主制和君主制结合而成。普通百姓的造反是
由于财产分配的不公,而有教养的人造反的原因则是官职分配的过分平均。欲望的本性就是无止境的,大多数人或者就是为了满足这种欲望。一切好战的民族往往好色,无论是男色还是女色。克里特的共餐制优于斯巴达的共餐制。
第三卷:公民和政体的理论
是否拥有公民权,并不是由居住权和诉讼权决定的,而是由政治权利决定的。在变革后凡是在政体中已经获得这些官职的人们,实际上就必须被称为公民了。城邦是一个组合物,就如他所有的组合物一样,它的'同一性是由其组合方式,即政体来决定。从整体上说,好公民和善人不可能是同一的。在理想政体中的好公民必须具有称为好的统治者所要求的品德,同时也具有成为好的被统治者的品德。政体是对城邦中各类官职,尤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官职的组织和安排。僭主制是一个人进行的独裁统治,所有的统治措施都是为了统治者个人的利益;寡头制政体则是服务于富人的利益,平民制则是为穷人阶级的利益服务。一种政体的原则体现在它对于公正的观念上;而这一原则成为了贵族政体与寡头政体之间相互区别的基础。贡献和所得的比例关系在每一项事物之中是相同的,这就是公正的本质。善在政治学领域里就是公正,而公正就是以提高公共利益为目的。在任何政体之中某一要素过分突出,过于显著,将会打破各个要素间的比例关系或平衡关系。所谓公民,这一术语的一般含义是指所有参与城邦政治生活,并轮流进行统治和被统治的人。君主制有五种形式:
1、英雄时代的君主制,君主是由人民的拥戴而即位,但是权力要受到一系列的限制,君主就像一名统帅、法官和祭祀活动中的主祭;
2、野蛮民族的君主制,君主的权利通过世代相袭依照法律拥有独裁权而表现出来;
3、独裁制形式的君主制,其君主是一种民选而产生的僭主;
4、斯巴达式的君主制,世袭的统帅,终身拥有军事指挥权;
5、全权制君主制。众人对许多事情做出的判断肯定是要强于任何一个人做出的判断。要想获得公正,就必须首先获得中立而无偏私的权威。而法律就是一种中立而无偏私的权威。
第四卷:现实政体极其类别
政治学不仅仅研究政体,还要研究法律以及法律和政体间的关系。政体之所以存在多种不同的类型,其原因就在于每一个城邦是由若干不同部分组成的这一事实。平民政体不仅仅意味着统治人数的多少,还意味着由某一个社会阶级进行统治。决议永远都不能成为通则,但是任何真正的政体都必须建立在通则的基础上。纯粹意义上的贵族政体是真正由最为优良的人士进行管理的政体。通常来说,共和政体就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混合而已。凡是那些经过混合而使人难以分辨其为平民政体还是寡头政体的混合就是成功的混合。有两种形式的僭主制政体,即未开化民族之中所实行的君主制和希腊古代所实行的独裁制或称民选制僭主制。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政体是最可能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凡是离最好的政体形式最接近的形式自然就会比其他任何形式好,而离中庸之道最远的政体形式必定是最坏的形式。政体彼此之间的数量和质量应该保持平衡。在政体之中,通过假装授予一些虚假权力来欺骗平民的手段共有五种:公民大会、行政机构、法庭、武装以及体育训练。一种民主政体,我是指目前仍然在流行的一种特殊而又特别的民主政体形式,为这种政体的整体利益着想,可以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应该是,应用寡头政体施于法庭集会的方法来改进议事机构的品质。
第五卷:革命和政变的原因
对于公正和平等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不同党派的不同要求;而这些不同要求的彼此冲突导致了政治上斗争和政治变革。尽管动乱起源于琐碎的诱因,但是要涉
及重大的事情;那些极小的以及个人方面的诱因所引起的动乱也会造成巨大而严重的后果。
第六卷:构建较为稳定的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方法平民政体的基本理念就是自由。
最良好的政策并不是要尽一切可能地扩大自己一方的人数和势力的政策,而是那种能够确保自己的政体保存时间最长的政策。最好的寡头政体应该相应于最好的平民政体,即农业类型的平民政体,对于那些执掌任何官职的人来说只需要温和财产资格要求。
第七卷:政治理想和教育原则
世有三善:外在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基本的诸善是灵魂的诸善。对于个体来说所适用的幸福原则,同样也适用于社会团体,所以在道德上最为优良的城邦必定是幸福和践行高尚的城邦。假如大家都认为武功是一种善业,那么它也只是特定意义上的一种善业。对于人类来说,绝对不能把战争当作一种超乎一切的最终的主要目的,它只是实现人类最终目的的手段。真正的幸福从本性上来看,就在于行为。人口的规模是由公民的性质而决定和限制的。一个城邦,就如一艘船,对于要处理的事物来说,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一个城邦必要的配备之中,最首要的要素是人口这一原料。城邦的疆域也应该保持在适度的规模上。城邦就应该有能力在海陆和陆路两方面设防。我们不能把城邦或者是其他任何能够成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共同体所必要的条件,误以为是城邦或者任何社会共同体各个部分。城邦是一个由平等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社会共同体,而且只能是由平等的人所组成,而它的目的是尽可能地达到最优良和最高水平的生活。德行的完满运用和实现活动,是以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方式实现的。教育的初期从婚姻制度开始。哭叫有利于孩子们的生长。
第八卷:青年教育
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应该是立法家主要的并优先考虑的事情。极其相似的举动,要是依从他人的请求而一再重复地去做,就有可能被视作卑贱和奴性十足了。游戏玩乐可以使紧张的情绪得以舒缓;由此所得到的惬意是我们可以放松休息。处处必求实用是绝对不可能达到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自由的精神的境界的。体育锻炼的正确政策就是要避免过分过早的锻炼,这将阻碍身体的正常发育。音乐所能发挥的作用正是应该教授儿童音乐这门科目的原因。青少年应该参加演奏的目的只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评判能力,除此之外别无目的。
【思想政治笔记】相关文章:
【精品】思想政治笔记11-11
思想政治表现评语08-11
思想政治表现鉴定01-06
思想政治建设方案07-04
《思想政治》的教学反思09-17
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评语08-29
思想政治自我评价范文02-19
个人思想政治评价09-24
思想政治自我鉴定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