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

时间:2024-07-31 13:43:31 笔记 我要投稿

【优】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1

  这是徐老师第二次给我们上这节课,听了以后总体的感受:课很精致、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得很巧妙,特别是学习应用,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教者课前准备非常充分,对教材钻研的很深。

【优】听课笔记

  一、故事导入,激起学习热情。

  教者以《盲人摸象》的成语故事导入观察,很富有启发性。先声夺人,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有眼睛的幸福,这样的幸福让我们看到了光明,看清了事物,同时也向孩子无声地灌输了盲人因为没有了眼睛,靠手摸,得出了同一个事物因为摸的点不同,会给人形成不同的印象。孩子学习的'兴趣立即大增。

  二、利用图片实物的比对,巧妙地突破难点。

  教学主要内容时,先以孩子身边的事物照片观察,引导初步孩子明白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我们所见到的是不一样的。得出这一结论后,就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观察小猴

  教者让孩子们分坐在猴子的四边,并帖出了从四个方位拍摄的四个图,这一设计方便了孩子对自己的观察进行表述,同时又让没有观察对的孩子有了一个比对的对象。再通过教者灵活的教学机智,引得孩子们在一次次的观察中,更深刻地体会到: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结果也不一样。

  因为有了上面的比对,不断地换位观察,孩子们在活动实践中很清楚地撑握了观察图的方法。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分清一幅图的观察点,很轻松地解决了。

  光达到这一点还不够,教者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楚地明白辨别的方法,还教给孩子们画图的方法。

  三、适宜的拓展,让孩子们再掀思维的热潮

  好的教学不仅能完成课本中的知识,如果能不失时宜地进行适度的拓展,那孩子们的思维就会得到激发,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学习内容。

  教者在本节课中,小结内容后,抛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都不一样呢?抛出这个问题后,孩子们立刻讨论开了,并且比划着,说明着自己的理由。我想下课后,孩子们也会不断地思考的。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带着思考去观察世界,我想这应该是这节课最终的目标。

听课笔记2

  低年级语文中心组在仙林小学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活动。这次教研活动我有幸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下面就谈谈我听曹老师讲《花瓣飘香》这一课的体会。

  《花瓣飘香》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情真意切,宛如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而曹老师的所上的这堂课也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曹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研读,她让自己被感动了,然后才能去打动孩子。在课堂上曹老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穿针引线,引领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人物心灵,通过读、思、议、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曹老师设计的拓展练习,尤为巧妙:教师在学完课文后,设计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表演练习,引导学生想象:作者买了一盆月季花送给小女孩,把另一盆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时,她们会说些什么?作者和她们之间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从而达到拓展延伸,深化主旨的'作用。反映出曹老师扎实训练、拓展有度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曹老师始始终紧扣文章的主线——“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把学生带入文本重点,开展个性化阅读。学生通过交流、感悟等一系列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在学生充分触摸文本的基础上,发表各自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深入到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认为学生们书读得还不够,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老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感悟课文。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可以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其次,作为一位听者,我感到曹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不轻松,学生的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问题的回答只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课堂气氛较沉闷。

听课笔记3

  时间:20xx年10月31日 8:35-9:15

  地点:江滨小学

  执教老师:吴庆红

  语文园地一(综合性学习)

  1、教师介绍自身的姓。

  2、让一组小朋友到黑板上写自身的姓。并用姓说一句话。(8生)同学说的都不一样,相信同学,他们会做得很好。

  3、给自身认识的姓圈上圈。(教师课前把全班同学的姓打印在纸上,每位同学都一张)让同学们自主地学一学,他们学得很认真。而且因为是自身身边的知识,所以同学兴趣很浓。

  4、把同学的`练习纸投影出来,让他读一读。(2生)

  5、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认识还不认识的姓。

  6、小组合作还没有认识字,请这个姓的小朋友协助他。

  7、假如你还有不认识的姓,请你课后找到该姓的小朋友,请他协助。关注同学个体,并向课外延伸。

  8、你还知道哪些姓?/8:50

  9、放录音儿歌《百家姓》。(课间操)

  10、导出“骆宾王”(课前让同学收集相关资料)同学通过收集也还真知道不少呢!

  11、你知道骆宾王的哪 些事?

  12、让同学自身读一读《咏鹅》 (2生)

  13、有感情地朗读。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价。齐读,背诵。

  14、想象当时骆宾王写诗时看到了什么呢?(10生)/9:06 同学说:骆宾王看到“咏鹅”说明他不懂这个题目的意思。老师应加以引导。

  15、做一做,玩一玩。让同学自身选择,有些写诗,有些配图,有些既写以画。

  16、让同学展示自身的效果,并送给他人。9:15/ 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总评:

  1、充沛挖掘了本地、本班的课程资源。把学习姓氏与本班同学的姓氏相结合。并适当补充本地名人骆宾王的信息。

  2、注重同学的自主学习。让同学自身去学本班 同学的姓氏。自身去 学骆宾王的诗。注重 同学自身的体验。

  3、关注 同学的个体发展。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运用各种方式协助他。

  4、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比较 多,让同学从身边学起,通过 读、画、找、玩、唱、写、收集等多种方法,学习语文。

听课笔记4

  科目数学

  课题《角的分类》点评

  听课记录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画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教师用课件出示不同大小的角,导入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学生尝试给角分类。

  (2)认识锐角、钝角、平角、周角。

  学生自学课本;并交流自学收获。

  教师边用活动角演示边讲解周角的意义。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锐角、钝角、平角、周角?

  (4)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5)体验。

  a、提问:三角尺上各有什么角?用一副三角尺能拼出什么角?

  b、折角

  c、自由活动:谁能用身体动作表示锐角、直角、钝角或平角?

  (6)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略)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角分为哪几类?怎样的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1、复习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教学上利用尝试教学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新知识。

  3、练习的'设计有梯度,能够考查出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

  角的分类听课笔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角分为哪几类?怎样的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听课笔记5

  快速阅读:

  1.意群阅读法,阅读速度一定要快,勇敢的省略,记住:看题时间要比看文时间长

  2.重点看文章的'结构和态度,不关心内容,大胆取舍,该跳过的就跳过

  理论内容无用,观点涉及人物,谁在说,方法评价最重要。

  3.生词、词组:名词采用缩写;动词、形容词根据上下文推测含义

  4. TS和重点语言现象仔细阅读,其它略读或不读。不能理解的快速掠过,切记停留!!!

  5.看选项顺序:

  大写 最高级、唯一性 特殊疑问句

  若实在找不到,则蒙A或B。

  6.不要精读,不要回头读,不要试图记住细节,不必了解文章的意思,速度一定要快,一定要作笔记,时间不够看首段和各段首句

  阅读中的删减

  a)所有论据都可以省略:例子,类比,比喻

  b)顺接关系

  c)冒号后,分号后,破折号后

听课笔记6

  “听课是当老师的开始,是老师走上讲台的基石;听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于怎么教小学语文,我毫无经验,一片空白,想要尽快成长,而认真聆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堂显然是一条不错的捷径。在校园里一年的成长,听课是我吸取营养的最重要的途径。可我始终还觉得在校园大师们的课堂上,我似乎关注的东西不全,没能真正有效的听好课,降低了听课的效能。我一直在探寻究竟如何高效听好一堂课,放假时在书架上发现了《听课最需要什么—中外优秀教师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我如深山获宝,翻开细细品读,认真学习起来。

  高效地听课要带着“五心”,做到“四到”。

  “五心”即“留心”、“细心”、“虚心”、“耐心”及“研心”。

  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这五心,我做到了“虚心”和“耐心”,需要加强的是“留心”和“细心”,缺乏的是“研心”。

  以往去听课,几乎是没有提前准备,甚至是上课铃响后才匆匆赶到,这样听课的效果可想而知。这就是缺乏书中提到的“留心”。“留心天下皆学问”以后再次去听课学习时,一定得提前预习,了解课堂涉及的内容,有哪些基本知识,如果自己上课要如何准备。我想,只这样,才能在听课时多留心老师的课堂把握技巧,也易于思考和找出差距,这样才不至于因为对教材的不熟悉和不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而陷入被动听课的状态。

  听课中要全身心投入,既要仔细听,细心学,又要善于观察。以往我听课,注意了听,缺乏了对细节的观察。“听课处处需细心”,“要善于捕捉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眼神、手势,并且仔细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参与课堂的情绪、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对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 、道德思想情感的渗透。”回顾自己以往的听课情景,我真的忽略的太多。以前好像只注意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了,看来,在以后的.听课中,必须得转变角色,注重老师在课堂上的实际操作,如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设计,调动课堂的方法等等。听课的学问还真不小啊!

  “四到”即“耳到”、“眼到”、“手到”、“心到”。

  “耳到”,即会听。听教师教学设计,听学生发言表述,听师生课堂对话。俗话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我们在听课时,要全程集中精力聆听,善于把课的前前后后联系起来听,善于把师生对话联系起来听,善于把教材和设计联系起来听,要 “听”其然,更要“听”出所以然。

  “眼到”,即会看。看教师课堂机智,看学生学习状态,看双边教学互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听课教师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听课时要把课堂“尽收眼底”。看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学情态,看学生听课的状态,投入的程度,等等,而这些又往往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手到”,即会记。记主要教学过程,记课堂精彩生成,记教学问题细节,记学生重点发言(包括精彩发言和“卡壳”发言)。一般而言,教师预设性的教学过程即教案是不需要逐字逐句记录的,因为可以课后索取得到,这样就可以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到主要问题、重点环节,以及教学生成、学生活动等教案上没有的、转瞬即逝的动态内容上来。

  “心到”,即要思考。思考为什么授课教师要这样设计,思考教学问题如何改进,如思考果是我教会怎样设计和处理。听课若不加思考,那么可以说基本没有任何价值和收益。思考可以让自己身临其境,置身于教学的情境中来;也可以让自己从单纯关注授课教师如何教,进而联想到实际教学中的“我”会如何教。这,对于作为新教师的我,显然是听课中至关重要的。

  就是这样,边听边看又边想边记,“听、看、记、想”协调发展、联动推进。

  高效听课还需课后整理和反思。

  下课铃是一节课的终点,但听课工作却需继续进行,这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尤为重要。听课后,需及时整理课堂记录,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作一番比较,或是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在整理和思考中,找出这节课的特点和闪光处,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分析这节课的特点及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

  听课要带着“五心”,做到“四到”,并课后及时总结、反思,这样才能最大量度地吸取到授课教师的课堂营养,才能使自己尽快成长!

听课笔记7

  图片

  师:同学们,认识他吗?是的,你对他有什么了解吗?

  生:我知道老舍被大家称为人民艺术家,原名叫舒庆春。

  师:看来对他的了解还真不少,我们其实学过很多老舍的作品,你还记得吗?

  生:《母鸡》、《猫》、《骆驼祥子》、《草原》是老舍写的。

  师:你看,在我们小学阶段就要学那么多老舍的作品,由此,足以见得老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这样评价他,(出示)我想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了。那么,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老舍的文字,一起走进他的——生:北京的春节。

  师:课前,咱们进行了预习,我来考考大家。这组词语谁会读?(出示)

  图片

  指名读,师:娴熟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做某样事情非常的熟练。

  师:非常熟练,就叫娴熟。“初旬”是什么意思?

  生:初旬应该就是某一个月的,前十天。

  师:对了,“旬”是一个时间单位,一旬是十天,那一个月就可以分成上中下三旬。上旬也就是这里说的“初旬”我们一起读:初旬。

  师:第二组词语,藏着很多多音字,谁会读?(指名读,并纠正读音,一起读)

  出示,第三组词,并指名读。

  师:非常棒,我要表扬xxx。这组词语呀,对于我们南方的同学来说特别难读,因为它每个后面都有一个儿化音,这是北方人习惯的。讲话方式经常会有一些儿化音,那我们南方人,讲话可能读这些就有点儿难读啦。(指名一组学生开火车读,然后全部一起读。)(5’30 ”)

  师:那把它们放到句子里,谁还会读?(出示,指名读,一人读一句。)

  图片

  师:真好,听大家的发音啊,感觉有点儿接近北京人啦,哎,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些儿话音去掉,读起来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我们合作着比比看好不好?我来读前面,同学们读没有儿化的句子。

  师:比过之后,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有儿化音的,读起来比较亲切。

  生:有儿化音的,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生:儿话音更符合北京人的习惯,也就说让我们觉得很有北京的味道。

  师:感觉像一个北京人在跟我们说话,听起来特别的亲切、自然。

  师出示:那么在文中啊,还有这样两个句子,谁会读?(指名读)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个两个句子里面,这两个词是我们平时我们不会用到的,这是北京的方言。那我们来猜猜看“老年间”是什么意思?

  图片

  生:以前,过往的意思。

  师:那“闲在”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闲在可能是清闲、悠闲的意思。

  师:你猜对了。用我们刚才对比读的方式,自己也比比看读一读,你觉得用上这些方言之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比较有北京味。

  师:我们感觉老舍这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面对面的对着我们聊天儿呢,所以老舍在文章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北京的方言,使得他的语言听起来尤其的亲切自然,好像在面对面的给我们讲故事,娓娓道来。那么,在课文中,老舍娓娓道来的是一幅怎样的北京春节的民俗画呢?

  师:课前我们用这样的一个思维图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我现在展现的是xxx的思维图。

  图片

  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预习单,对照一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xxx已经概括的非常准确了,对吗?那也可以对照着你的,如果有漏了的,咱们在预学单上补一补。

  师:先把预学单收一收,放在旁边。同学们这幅图,请你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图片

  生:它是按着春节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生:我还发现通过从某个时间做的事情的数量,就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件事情写的详略。

  师:那么我们读完课文之后,哪位同学来说说看哪几天是详写的?

  生: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是写的最详细的,其他的大部分都是略写,寥寥几笔就可以带过。

  师: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这几天要详写?

  生:因为这几天是在北京过春节,最有特色的几天最能显出北京的春节的热闹的气氛,所以这几天要详写。

  师: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这几天尤为热闹,所以进行了详写。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一样能够反映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的,尽量详写,关系不大的,或者不太能反应的,我们要略写。只有做到了详略得当,才能够把重点突出出来。(14’20”)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跟着作者的笔触。先进入春节的第一天,就是——腊八。请同学们默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趣的,请在文中划出来开始。

  图片

  生:我觉得第一自然段的这一句“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从这句可以看出北京人的语言是十分有趣的。也可以看出,北京人说话的时候会带着一些俗语,说话有意思。

  师:你发现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句俗语觉得很有趣,老舍的文字中常常会用到一些有意思的俗语。哎,你读到这个句子,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这一句比较夸张,因为他说冻死寒鸦,就算特别特别冷,也不可能会冻死寒鸦。用上这句话就让我们觉得十分有趣有趣,而且那天的天气特别特别冷。

  生:我觉得这句很有意思:“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我觉得他用了夸张的手法。它只是一锅粥而已,而且只用了这这些材料中的那么一点,但是居然就说它是小型的产产农业产品展览会。

  师:老舍笔下的腊八粥我们来看是这样的。(出示)读一读这腊八粥什么感觉?

  图片

  生:它里面的料很多,感觉很好吃。

  师:那我们来比较一下,你看,上面是老舍笔下的腊八粥,下面是我们的阅读链接中斯妤写的,过年的这些食物。你发现他们俩在写这些食物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我觉得老舍写的文章都是非常详细的,他用了括折号,括号等符号标注的,认为我们可能不会理解的地方,让我们读起来非常一读就懂。而斯妤的那篇除夕看起来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杂枣咸味年糕,非常不理解。

  师:写法不一样,老舍是把腊八粥这一种食物写的特别详细,而斯妤则向我们展现了多种食物。以此来衬托除夕的热闹,对吗?那同学们说腊八粥一读就懂。我们来看老舍是怎么把这复杂的腊八粥写清楚的.呢?

  生:他本来是写着与各种干果,然后老舍在后面加了一个括号,他怕我们不知道各种干果里面有什么,然后用括号把里面的东西给列出来。

  师:是的,他用了几个很特别的符号,首先用破折号告诉我们有哪些材料,生怕咱们还不懂,于是再加了一个括号,读老舍的文字,经常会看到破折号和括号。他要把一件事讲的明明白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我们一读就懂,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觉得非常的朴实,但又非常的明白,不会故弄玄虚,所以一读就清楚了。

  师:然后,我们再来看这段文字,哪里让我们觉得也挺有意思的?

  生:他写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因为这时候是农业大丰收,农民就觉得自己丰收很自豪,让我感觉很有趣。

  师:一种很自豪的感觉,读出来了。当你读到自傲这个词语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人们是用怎样的一种心情在煮腊八粥?

  生:十分骄傲的心情,感觉这一锅粥里的东西都是自己拼搏了一年的战利品。

  图片

  师:所以熬着粥,脸上则带着一种自傲的表情。你看,多么生动,就这样一个词语就写出了我们煮腊八粥时的这种心情,一种喜庆热闹就出来了。

  师:老舍他自己这样说。(出示)

  图片

  他说,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你看,老舍的语言是非常亲切自然的,又是非常朴实明白的,他把这种语言称作俗白语言。就是我们读起来一读就懂,一看就明白的语言。但是在这样俗白的语言中,又藏着像我们刚才感受到的自傲这样的生动的语言,是不是?比如说刚才小米也讲到了这一句。“”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小米刚才觉得,很有意思,哪位同学也来聊聊,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

  生:因为农业产品展览会就是里面有很多的农业产品,他把这个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可以写出腊八粥里面的用料十分丰富。

  师:虽然粥很小,农业产品展览会感觉很大,两个好像差距特别大。但是刚才xxx帮我们分析啦,又好像特别巧妙,他们俩是有共同特点的,对不对?像这样出人意料的,但仔细想想,又好像特别巧妙的比喻。老舍称之为经道的比喻。他说没有比一个筋道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

  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老舍的作品。你还记得这些比喻句吗?(出示)

  图片

  你看,用来比喻的东西都是很普通很常见的。但细细一品,好像这样的比喻又是最恰当、最恰当的,我们似乎找不到更好的东西去比喻了,对吗?这就是老舍的筋道的比喻,所以在它俗白的语言背后,其实藏着的是他语言的生动和有趣。

  师:同学们,老舍的俗白语言,首先体现在他语言的亲切自然和朴实明白上,但在这基础上,他又用他超高的语言功底,使得简简单单的文字却又是那样的生动有趣。这才是真正的俗白。(24’25‘’)

  师:我们不妨再来看这段文字。(出示)

  图片

  生: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师:俗白语言就是在朴实中生动,在朴实中有色彩。带着对俗白语言这样的理解,我们来读课文的第二段,你能不能从他的这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老舍的俗白语言体现在哪?

  生:“把蒜拌泡着,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前面说还要泡腊八蒜,后面还把怎么泡腊八蒜说了,就是很俗白。

  师:非常的清晰,我们一听就懂。

  生:“到年底蒜泡的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从这一段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感受到这个腊八蒜是非常美味的,非常好吃的。知道了它的颜色,也知道了它的味道。

  师:是的,对我们南方孩子来说,腊八蒜见都没见过。但读了之后,我就知道了。所以,我们感受到的是他朴实明白的语言。那生动你有感受到吗?

  生:这里写了蒜泡的色如翡翠。我从“色如翡翠”看出他的语言很生动。翡翠是非常精致的,精美的宝石,那么色如翡翠,一下子,我们就觉得这东西十分美味,十分好吃,很想尝一尝。

  师:比我们写颜色绿了,要好多了。这就是生动。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高醋”吗?可以猜一下。

  生:是用高汤泡的醋吗?

  师:所以啊,不是北京人可能就不太理解。高醋啊,在北京的一些饭馆里,为了区别桌上的醋和酱油,往往把醋放在高的瓶子里,酱油放在矮的瓶子里,所以北京就有高醋矮酱油的说法。你看,原来这里也藏着很有意思的北京的方言俗语。我们从这段文字中也再一次感受到了老舍俗白的语言特点。就像他自己说的,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也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生接读: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师:带着这样的感觉,请同学们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看清楚上面的要求,先各自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受到老舍俗白语言特点的语句或语段。在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然后选择一处进行重点讨论,并记录讨论的结果。请组长组织组员开始学习讨论。

  图片

  师:我看讨论的声音渐渐轻下来了,基本上都完成了自己小组的学习任务了吗?哪一组先来汇报你们学习的成果。

  生:我们找到的是第12自然段的第二至三句,“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她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玄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半像是办喜事,火赤而美丽。这句话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元宵节和除夕与大年初一进行了对比。因为我们知道除夕和大年初一也都是在这篇文章中详细写了的,肯定也都是很热闹的,但是元宵节呢,比他们两个还要好,这就突出了元宵节的热闹和美丽。同时它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街上的热闹的景象比作是办喜事,这就让我们感到十分有画面感。

  师:这个部分,那你们组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第一句,用了一个括号,他说元宵,括号里面说汤圆。因为我们南方人都把他这个元宵叫做汤圆,所以,他如果说元宵的话,我们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一说或者叫汤圆的话,我们就知道了,原来元宵是汤圆。

  师:这么一个小细节对吧?生怕读者不明白,你看老舍的语言明白如画,但又是非常生动的,这就叫俗白的语言。还有吗?

  生:我们研究的是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写了货摊子卖的货,补充说明卖的东西,这样子更加详细,然后让人一目了然。第二句“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的更快一些。”他说让孩子们的心跳的更快一些,让人感到更加生动形象,其实就是让孩子们更开心。

  师:我们仿佛心跳也快了,就是激动。但老舍不说激动,他说让心跳的更快一些,多好的语言啊。继续还有吗?

  生:我们组研究的是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一句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过小年已经非常热闹了,然而他还说这是春节彩,也预示着春节也会更加热闹。

  师:而且说过小年是春节的彩排。就更能说明小年这一天,很重要。

  生:第二句: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相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老年间”、“一擦黑儿”这些俗语,就更能体现老舍这种切的感觉。

  师:老舍这样亲切的语言在给我们讲了一个春节的(习俗)。他在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小年这么一回事儿,原来是要送灶王,你看一读就懂,还有吗?

  生:第三句: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型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型。就是我们本来是不知道麦芽糖与江米糖大概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他后面解释糖型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让我们一读就能明白江米糖跟麦芽糖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师:是的,一读就懂,又不乏生动。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第四句: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就是这里他写为什么要买糖,糖买来之后有什么作用,我们就感觉非常的清楚。

  师:一读就懂,把这个习俗讲明白了。这组同学我觉得,完成的特别好,他们把这个语段读的特别的细,分析的特别透。再请一组吧。

  生:我们组选择研究的段落是第四段,儿化音的句子有很多。比如说,那个带有北京味的儿化音就有很多像买杂拌儿。零七八碎儿听起来就非常的亲切,非常的接地气,让人感觉老舍先生就在跟我们一起聊天一样。还有这一句,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孩子们对杂拌儿的喜爱,众所周知,饺子都是很好吃的,孩子们为了买杂拌儿,甚至可以牺牲吃饺子的机会,体现出了孩子非常喜欢吃杂拌儿。而老舍先生这这句话让我们一读就懂,表达的十分生动。我们南方人一般是不懂杂拌儿的,但是老舍先生就把杂拌儿什么做的也清清楚楚告诉我们,甚至把它的规格也说了,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当然第一次我读这个的时候不懂高级的没有皮。老舍先生可能也知道我们会不懂,然后就告诉我们普通的是用带皮的榛子,我心里就懂了这皮是什么意思,同时也体现出了老舍的语言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师:你对他的评价可真高。我觉得他就在展现自己是怎么来读这段文字的。读着老舍的文字,他其实像在跟老舍在对话。讲到这儿不懂,老舍马上给我补一句。就是用这样的补充说明的方式,老舍把文字写得清清楚楚。

  图片

  师:同学们,刚才他们组讲到的这个自然段里面其实还藏着一个小秘密。你们看原文,其实是这样写的。我把里面最大的不同用红色标注出来(大事)。这样的三件事是大事吗?就买点吃的,买点玩的算大事吗?老舍却说这是大事,生:这三件事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

  生:感觉他好像和我们小孩子一样。

  师:说到了我们心里,说到了孩子的心理,是这个意思吗?他懂孩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老人乐呵呵的看着孩子们在计划着怎么过年,也很生动有趣。

  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老舍的文字,我们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俗白的特点,语言亲切,自然朴实明白,但又不乏生动有趣,就像他说的那样——

  生: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师:就像作家曹郁评价的一样,他的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这就是老舍,这就是老舍的文字。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他俗白的语言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他笔下北京的春节,去看看北京孩子们的春节,是怎么样的?让我们在其中找一找北京孩子们过年的趣味。同时,我们也可以试着写一写咱们过年的独特趣味,这节课咱们先上到这儿。

听课笔记8

  近期,我阅读了《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一书,这本书立足于推进改革深化改革这一原点。丛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均来自于全国各地实验区的研究与实践。书中带着新课程的理念叙述着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激发着教师的热情,智慧与信心。全书共分5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与分析着课程改革的背景,平台,桥梁及如何正确进行说,听,评课,最后还展示了一组优秀案例,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也给正处在改革摸索阶段中的老师指明了方向,书中对于每一个理念的产生,操作,实践,与反思都有具体的一个过程与评析。因为这些问题均来自教师的实践,所以,读来仿佛觉得许多地方都是自己曾不注意的或是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尚处在迷惑中,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如果能通读本书,就会帮你疏理改革实践中的小阻碍,对有的章节还可以进行精读与摘录。

  目前,一些名校在作经验交流时,都谈到了教研活动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是推进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此,本书中就这个问题阐述了实践中的问题,摘录如下:

  1, 传统教研制度的弊端。传统教研关注的重点是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很不够,教研活动大多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念,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这种教研方式效率不高,而且教师个体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长此下去就会导致教师视野狭窄,心态封闭,妨碍教师个体成长,有必要对教研组织的结构重新构建,使之产生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校的教研组织结构。

  2 ,构建新颖的教研组织结构 :

  A 构建开放型的学校教研组,赋予学校教研组的内涵。

  B 建立大学,教研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制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采取有效的教研方式:

  A 采用反思型教研模式。促进教师自我革新。模式是"听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这与荷兰学者柯斯根提出的教师在反思中发展的机智不谋而合。

  B 建立说课,听课,评课的相关制度,促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

  在读了这一章节之后,对于采取有效的教研方式颇有同感。专家评课就是借助专家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师教育的行为及其今后的教育理念,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供适合于当时场景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式。当教师在倾听过程中意识到该场景所蕴涵的理论在实际场景中的联系与应用方式时,就会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专家的评课过程不仅向教师展示了具体的"教育智慧",同时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示范。就如我数学组在教研活动中,就十分注重评课这一环节,当资深老教师评课时,我们会发现许多我们不曾意识到的环节,老教师却捕捉到了,并从理论依据出发,结合现场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反应融合在一起加以点评,听得我们心服口服。如: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性,适时收放,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千万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让其走到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来,这样学生的诸多潜能均被扼杀。这就是学生学得过死,思维局限的根源所在。经过老教师的评课之后。我们不仅知道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所以边进行学习此书中的有关理念,边结合自身的实践即时反思,共鸣,会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十分有益。

听课笔记9

  一、记提纲一目了然

  有的同学反映,课堂上记语文笔记,常感到听了来不及记,记了来不及听的现象。其实,没必要记下所有的东西,应详略得当,提纲挈领。记好提纲,使得一部分内容学下来后,觉得脉络清楚,然后可根据提纲进行回忆,补充。

  记提纲也有个度的问题,如果一部内容先前进行了预习或在适当场合下接触过,在记录时可以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如果是新学内容或较难理解的内容就应适当详细些,特别是一些经典的解释,更应不失时机在提纲下注解。有了恰当的提纲,我们在整理笔记时,就可以进行补充和完善,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记思维按图索骥

  曾经有人说,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解题的教学。虽然有些偏颇,但也能从某个侧面反映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语文学习中,一些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解题的训练。一般来说,解一道题,从题意分析,方法探讨,策略构建,过程表达,语文检验等,是个复杂的过程,滴水不漏地作好记录,时间上不允许,也容易造成记了来不及思考的顾此失彼的局面。所以,记思路是切实有效的,有了思路,就像航海时有了航标灯,自然就有了前进的路线和方向。

  记思路也要因地制宜,如果对于一个困难题,听了或看了仍头绪不清,难以理解,比较茫然,这时,记思路就应该详细些,并记好结论,方便复习和思考。

  三、记重点有的放矢

  对一个学生来说,怎样把握学习中的重点。的确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要想记笔记时突出重点,需要有个积累经验和体验方法的过程。

  首先要关注开头和结尾。有的同学误认为,开头不是正代,结尾则是正代的重复,听不听无关紧要。其实,老师讲课的开头,有的虽寥寥数语,却是言简意赅,全盘托出重点,有的循循善诱,引经据典,润物无声的引出重点。所以在开头时就能明确提纲、把握重点,记录时就有的放矢。结尾虽话语不多,却是这节内容的精彩提炼和复习巩固的提示。总之开头与结尾有前呼后应、互相启迪的作用,密切关注,必有收益。

  还要高度关注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重点内容在课堂必会得到反复的强调,有时老师会把有关内容框出、划出,或者用彩色笔写出以求引人注目,突出重点。明确了重点,我们的记录就能详略得当,经纬分明。在记录重点时,也要不失时机记下有关解析内容的经典范例和突破重点的巧思妙解。

  四、记疑难追根求源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是很正常的。遇到疑难表明新学的知识或方法有所超越,如果我们发现困难,并克服了困难,无疑是一次进步。否则表明我们的学习没有超越,只是在巩固,增加熟练程度而已。

  记疑难是我们做笔记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在自学或上课的`过程中,发现疑难要不失时机的记录,因为疑难一般是在我们学习新知识或进行问题探究过程中产生的,是我们前进中的困惑,它会一闪而过,如果不及时记录,也会莫名其妙地遗忘,导致无形的损失。

  记录了疑难,就明确了困难的方向。我们应知难而上,及时各个击破解决困难,获得进步。千万不能把问题积累,因为困难积累得太多,会让人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失去学习的激情

  五、记补充信手拈来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会妙例譬喻,即补充一个经典的例题或恰当的比喻来引入概念、突破难点、强化重点、说明方法或优化思维。有的会让我们恍然大悟,有的会让我们回味无穷。记下补充的内容,用到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使得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这些补充内容的功能,把知识理解深刻,把方法掌握牢固。

  教材是纲,教材是本,教材内容高度浓缩,简明扼要,点到为止。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恰当补充些内容是必要的。我们一方面记下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内容,另一方面,在自学其它的参考书时,也应收集并记录好的案例,多管齐下,使学习的内容丰满而精彩。

  六、记总结高屋建瓴

  会学习的人总是可以把学习内容先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由薄到厚,是学习者不断思考补充、发问的过程。而由厚到薄,就是学习者善于归纳和总结,明确重点、难点和关键,形成知识网络。

  每节课听下来,老师都会归纳或引导同学归纳所学知识的精髓,达到高度概括,简明扼要。记录好总结的内容,使得所学的相关内容变得一目了然。如果自己能给出言简意赅的总结,说明这部分知识得到深刻理解,方法也掌握得游刃有余了。

  总结已有系列。每节课有归纳,每章节内容要通过复习给出总结,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也应给出阶段性知识和方法的梳理。在总结时,不仅能给出各个单元的总结,还应梳理出有关单元的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触类旁通,顾此失彼。

  七、记感悟标新立异

  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懂,就是听懂老师讲解的内容或看懂书上的有关内容,这是学习要达到的初级层次。其次是会,需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模仿练习和实践。第三是悟,就是对所学知识悟出道理来,对所训练的方法悟出规律来,从本质上进行把握,这是学习的高层次,也是我们追求的效果。

  感悟也分多层次的。我们可以从学习每段内容的体会开始,有则多写,无则少写,然后对有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点评,还要对重点突破和难点诠释的方法途径进行回顾。长期坚持,就能形成习惯,提升感悟的层次,把握要点,掌握精神实质,促进方法的形成,提高思维能力。

  俗话说:学习有法,学无定法。上面仅是对做好笔记作了一些总结,可能挂一漏万,大家可以共同商榷,不断完善。下面摘录《道乐吉学习方法》的一歌谣与大家分享:

  课前要预习,听课易入脑。温故才知新,歧义见分晓。

  自学新内容,要把重点找。问题列出来,听课有目标。

  听课要专心,努力排干扰。扼要做笔记,动脑多思考。

  课后须复习,回忆第一条。看书要深思,消化细咀嚼。

  重视做作业,切勿照搬抄。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

  总结: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祝同学们能学好语文,在高考中能取得好的语文成绩,更祝同学们高中生活愉快。

听课笔记10

  课前谈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板书:天堂)

  让学生就杭州(天堂)发表见解

  一、揭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选读。

  挑自认为最优美或最生动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2、同桌互读

  3、点评

  师:学会欣赏往往是进步的开始。

  三、局部感悟

  1、选择角色,朗读展示。

  师:大榕树生机盎然,鸟儿们活力充沛,选择树还是 鸟?

  选择树的同学齐读(7、8段)

  选择鸟儿的同学齐读(12、13段)

  2、树、鸟分组对话。

  1)细读描写树、鸟的段落,找出描写各自特点的词

  写在黑板上,允许同桌讨论(可以是文中,也可自己想)。

  2)梳理已呈现的词语

  学生观察,自主上前修改或擦除重复词语。

  3)选用、串连词语做第一人称介绍。

  自由选择、组合准备上讲台介绍

  树:......

  鸟:...... (争锋相对)

  四、换位整合

  1、教师介入导向:文中的.树和鸟应该是什么关系?

  2、变换角色朗读。(欣赏、体验)

  1)分角色朗读。

  2)谈体验

  这次读下来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谈体验。

  师:互相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和谐

  3、教师引读第13段。

  现在允许我也吐露一下心声......

  五、拓展体验

  1、假如你是小画眉,此时会有什么感受?

  你可以像歌唱家那样唱一唱。

  你可以像诗人那样读一读。

  你可以像画家那样画一画。

  可以组合、合作完成。

  2、交流共享

  《画眉之歌》

  诗、画

  打油诗

  诗歌......

  结束语(师):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听课笔记11

  有幸听了吉春亚老师的《和时间赛跑》一课,真是有如沐浴着春光般舒畅,令人受益匪浅。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堂上她那丰富的、恰到好处的评价语言。吉老师那诗一般的语言犹如涓涓细流流入孩子们的心田,也流入了在座各位老师的心田。

  孩子们!

  多么亲切、暖人的称呼呀!学生平日里听惯了一声声平淡无味的同学们,听到这饱含爱的孩子们,还有谁会不感到高兴呢?还有谁会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

  能找到吗?找到以后老师再来叫你,好吗?

  多么耐心的等待!当老师提出问题而学生没能马上正确回答出来的时候,我们大多数老师会显得很急躁,特别是在公开课上,面对众多的听课老师,执教者会因此而感到面子上过不去,要么埋怨学生启而不发,要么埋怨自己启发不到位。而吉老师呢?从她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急躁、埋怨的样子,反而显得那样从容自若。因为她知道,课堂上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是很正常的,这就更需要我们老师多一份耐心一步步引领学生揭开云雾见青天。

  这位爸爸朗读得语重心长。这位爸爸朗读时带有一丝哀伤。

  这样的朗读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最棒的。吉老师鼓励学生朗读时要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求千篇一律,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才能不抹杀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你不仅把这段话背出来了,还背出感情来了。

  背诵,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将一些美文佳句背诵出来,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有了丰厚的储蓄,到用时只须信手拈来。但平时,我们很多老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可一到背诵时,便把感情全抛了。吉老师很注重让学生背出感情来。一句你不仅把这段话背出来了,还背出感情来了,不但肯定了那一位学生,更暗示了全班同学,背书就要背出感情来。这样一箭双雕的评价,我们多用点又何妨呢?

  课堂上最美的是琅琅的书声。你的朗读不仅灿烂了自己,也照亮了大家!

  这样的赞美,谁听了会不喜欢呢?我们的课堂上,就要多一些这样的鼓励和赞美,少一些不必要的批评和责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信,让自信照亮每个学生成长的道路。

  吉老师美妙精彩的语言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揣摩、借鉴。

听课笔记12

  一、激趣导入

  师:说到月亮,很多人都喜欢,谁来说一说自己赏月的情景呢?

  师:无论是明是暗,是圆是缺,你们说到的月亮都很美。有一位老人,他一生阅历丰富,见过很多地方的月亮,但在他心里,都比不上自己家乡苇坑上空的那轮小月亮呢。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散文,请齐读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活用四字词语

  师:这句话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安史之乱时,杜甫与几位弟弟离散,面对夜空中的明月,写下了这首诗。

  师:月无处不明。但他们却说,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起去寻找答案吧。季先生写的文章字字珠玑,课前老师已经请你们关注了课文中的四字词,请自由地读一读它们,注意读准字音。

  图片

  师:你们读得很认真,请这一组读第一行。

  师:这个“燕”字读得非常准确。“燕”最早指的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名,现在当它表示国名、地名或者姓氏的时候,就读第一声“燕”。你们看,这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它叫“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是一座很美的园林式建筑,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做“燕园”。(拓展一声“燕”的知识)图片图片

  师:请这一列读第二行。

  师:读得非常准确。来,请你们。

  师:读着这些词语,你们想象到了哪些画面呢?可以选一个词说一说。请你来。

  师:根据这些词语的不同意思,你能把它们选择合适的填到下面句子中来吗?

  图片

  2.带着任务走进课文

  师:不知不觉我们就积累了这么多好词,可以进入课文的学习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自由地读一读学习提示,看看有哪些学习任务呢?

  图片

  师:谁来说说?请你来。

  师:带着这些任务,咱们一起先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想一想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好,打开书开始学习吧。

  图片

  师:我们来看看你们找到了哪些作者回忆往事的句子。

  师:你们找到的往事大多集中在课文的3、4、5、6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往事?

  师:是他小时候的童年往事。

  师:那五六自然段呢?

  师:成年后的经历。

  图片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时光,去看一看他都回忆到了哪几件往事,又抒发了什么感受?

  师:用一个简单的词来说,这是什么事?想象一下,他边数星星可能边想着什么?

  师:这是一件什么事?捉知了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师:这是坑边。这是一件什么事?看月亮给他带来什么感受?

  师:还有什么事情?

  图片

  师:还有什么事情?

  师:作者数星星、捉知了这些事情是发生在什么时间段的呀?

  师:就是这样,用明显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把这些事情串联了起来。如果我们找到了它们,就可以依次进行概括,不容易遗漏了。

  图片

  师:回忆起这么多好玩的事,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快乐。咱们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在这美丽的夏夜里,他还可能会做什么呢?

  师:回忆着这样好玩的事情,你觉得作者心里是什么感受呢?

  师:课文中也有一句话,直接让我们读到了他的心情,是哪呢?

  师:这个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感受,让我们一读就能体会到他的快乐之情。像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叫直抒胸臆,让我们也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图片图片

  师:我们刚才通过关键的词语梳理了作者回忆到的童年往事,还抓住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把自己想象成了文中的我,去体会到他童年的快乐和对童年深深的留恋之情。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六岁那年,作者离开故乡去济南求学。请一位同学读这段话,其他人思考,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图片

  师:在这漂泊天涯的日子里,作者又有了哪些经历?抒发了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 7自然段,找到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图片

  师:作者写到了哪些经历的句子呢?

  师:无论是异国还是他乡,这些月亮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请看,这是异国之月,这是燕园之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图片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它们?

  师:那我们也美美地来读一读它吧。

  师:看着这样美丽的月亮,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呢?

  图片

  师:小月亮这个称呼让你感受到什么?

  师:我们又抓住了作者这些直接抒发自己感受的句子,体会到了他对自己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

  三、情感升华

  师:我想,如果时光流转,作者一定还会在童年的月夜下快乐玩耍,因为

  图片

  师:一定也会在旅居异国的月夜下暗自神伤,因为

  图片

  师:一定还会在燕园荷塘的月夜下悠然惆怅——

  图片

  师:既然作者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月亮,那他为什么还要把别处的月亮写得这么美呢?

  师:这是一种对比手法,把他乡的月亮写得越美,就越能够表现出作者对故乡月亮地深深眷恋。

  图片

  师:作者辗转一生,为什么心中始终放不下故乡的月亮呢?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看完它,相信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师:你们想到了什么?

  师:读到这里,你们是不是真正明白了“月是故乡明”这句话的含义呢?

  师:月亮是游子的故乡,作者就是想通过月亮来寄托他的思乡之情啊。让我们也饱含深情地读出作者的心声吧。

  图片图片

  四、分享古诗积累

  师:一个爱字胜过千言,在这绵绵不绝的乡愁中,人们写下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诗篇?谁来分享一下自己课外积累的思乡诗句呢?

  五、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自己喜欢的思乡古诗,制作成书签,在班上交流展示。

听课笔记13

  推荐今天上午,听了周老师讲的《小摄影师》,心头不由得生出了许多感慨。

  说实话,如果让我来挑选文章,我不会讲《小摄影师》。除了因为它离孩子的生活太过遥远,更重要的是课文比较零乱,对话太多,文章也太长。对于刚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周老师敢于选择这篇文章,确实需要莫大的勇气。也因此,让我不由自主地进入教材,决定好好地研究一番。

  《小摄影师》其实就是讲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前前后后,从编者的角度来看,是要告诉孩子高尔基是怎样一个人。但是,据实际情况来看,我发现,孩子们对高尔基是怎样一个人倒没有多大兴趣,再怎么样渲染,他已经是一个光辉的形象,没有任何悬念,倒是对小摄影师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许,因为这个形象和自己的年龄差不多吧。如果让我来教,我会这样来设计:

  首先,在导入部分,要引导孩子了解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师”,为什么叫“小摄影师”?

  其实,我发现,这个“小摄影师”并不仅仅是对小男孩的一种称谓,更是饱含着高尔基对孩子的尊重。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孩子们要从高尔基身上学到的,可能并不是像教参上说的“关心爱护下一代”那么深奥。我想,文中高尔基之所以那样配合孩子,更重要的在于他人格的魅力,在于他对每一个人的尊重。他把孩子的拍摄当成一种职业来看待,来尊重,也许正是这儿才是孩子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下来,应该把课文最后一部分提上来,将杂志社的大摄影师和这个没有什么摄影水平的普普通通的小摄影师进行比较,让孩子初步认识到大小两位摄影师的区别,了解高尔基对他们不同的态度。

  所以,在导入这一部分就应该埋下伏笔,让孩子妈心头升起一个问号,那就是,为什么高尔基不愿意接受大摄影师的采访,而愿意接受一个没有技术的小摄影师的采访?

  其次,应该引导孩子深入读课文的前半部分,从扔纸团开始,到小男孩跑掉结束。在反复的朗读中,运用想象的方法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指导孩子读好人物对话。

  指导朗读怎样进行?怎样让朗读有效地进行?我也很模糊。对于这一课,我有一些初步的设想:

  第一,让孩子画出小男孩和高尔基的对话部分,自己尝试朗读,朗读的同时要琢磨一下,我究竟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第二,同桌两人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师穿插其中,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随时打断全班同学,进行点评。这一招是学习靳家彦老师的《陶罐与铁罐》,我自认没有靳老师那样高的技巧,但目前为止,也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了。在打断进行点评指导的过程中,强调孩子带着动作读,在反复上下打量后,在摆弄了很久很久后,在坐在地上哭泣的时候,运用想象加动作的方法,可能更加激起孩子的共鸣,朗读会更投入。

  第三,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尊重,对孩子的耐心。一个鼎鼎有名的大文学家甘心情愿受一个小男孩的摆弄,因为什么?因为对孩子的喜爱,因为对孩子的尊重,因为对孩子的关心。这时,高尔基这个形象可能会更加丰满。

  最后,仍然回到刚开始的问题,高尔基为什么不让大摄影师进来呢?大小摄影师来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这时,再给孩子提出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不感兴趣,对关爱少年儿童成长特别热心这一中心,可能会更好。

  杂七杂八想了这么多,但仍然没有解决朗读中的根本问题。真应该坐下来静静地思考些什么了。

听课笔记14

  判断标志:(a)首句提出过去、传统、大家都接受的观点,这些观点是旧观点首句有表示时间概念的词或动词的完成时态:often, common claim, usually, traditionally, longmaintained, until, recently, it is frequently assumed, the dominant view, the common belief等。

  观点的持有者在语法上表现出泛指的语法范畴:some historians, child psychologists, some recent historians。

  (b)二句或二段首句出现表示转折或让步的'词汇,如however, but, yet, nevertheless, unfortunately等

  Top Sentence:新观点给出之处对旧观点取非即得到新观点(取非后可能有多种结果,新观点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

  解题思路:强对比,互取非(加减not),注意必须是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解释关注的重点:强对比取非;批判纠正型,经常出现的词有:correct, counter gains, criticize, refute

  新旧观点题型:

  (1)判断标志:首句有表示时间的词

  (2)对旧观点取非得到新观点

  (3)新观点永远是主题句,不管作者态度如何

  (4)旧观点负评价,新观点正评价

听课笔记15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从小就知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看完《论语》后这句话又引起了我的感慨。很简单,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只能停滞不前。相信任何人都能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但有多少人能切实体会到这两句话所包含的玄机呢?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2个字,就将学习方法的真谛明明白白地总结了出来。

  一个人,只是读书,学习,而不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什么学习,不深究读了书,学了习做什么用,怎么用。只停留在读懂书,而不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那么,他也就会因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迷惘。

  相反,一个人,如果只是去思考自己要读什么样的书,要怎样读书,怎么才能取得书中的真经,等到真的面对书时却懒得去读,去学习。这样的人,也只能永远停在原地。就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话本身作为例子来说吧。有多少人能解释它的意思,又有多少人在自己实际学习的时候真正想到要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的呢?恐怕任何人都能做到前者,但很少人曾经意识到,在学习的时候就应该按照这样的方法。这就是学而不思。学了这句话,也知道它的意思,在需要用到它的时候却想不到去运用。这就是因为在学习这句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这句话还会有用处。更没有想过应该用在哪里,怎么去用。而实际上,这12个字,确确实实概括了学习的最最正确的法则。

  孔子的确是圣人,虽然他所主张的某些东西不适合现在这个时代,但也有些东西,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群体中都正确的.真理。更重要的,他能用最最简洁朴实的语言来概括这些道理,让任何人都能弄懂它们。但悲哀的是,正因为这些东西太朴实了,反而让人们不太重视。可只要你仔细去想一想,这是圣人的话啊!肯定是因为它有着足够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圣人才会说出来。宋朝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现在看来,孔子短短12个字就可以解决天下人的学习方法问题,那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也不是不可能。假设,如果让学生能按照老夫子的方法去学习,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些呢?但很明显,有些人还没有体会到这12个字的真正伟大价值,不会运用它们啊。《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听课笔记】相关文章:

听课笔记07-21

小学听课笔记06-30

听课笔记[热]07-22

听课笔记范文07-15

小学听课笔记范文06-30

[专题范文]听课笔记范本03-28

[优]听课笔记15篇07-31

听课笔记优选【15篇】07-31

听课笔记15篇(优秀)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