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逃离》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逃离》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逃离》读书笔记1
《逃离》只为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这是门罗在她的短篇小说《逃离》中的一句话,是否真能逃离,《逃离》会告诉大家。
"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逃离》里卡拉的一句话一下子将我拉回过去的十年。
大学校园里,无以填补的孤单、对未来漫无边际的不知所措、等待被爱却不能得到,渴望而又无从与人分享……那些浅浅的痛楚,虽然从未有过轩然大波,但始终不曾彻底离去。日子似乎垂手可及,可手太无力。
毕业后,找工作、换工作,恋爱、分离。不知道是意识太清醒,还是生活太像梦游,总是想要向未来一头扎去,总是以为这一次是光明坦途,总是觉得留在身后的值得舍弃。没有去流浪,没有去私奔,也没有呼天抢地,但"人生另有活法"的念头挥之不去。十年里,为"另一种活法"付诸了种种努力。
还没来得及丧失信心,那遥不可知的另一种活法已被岁月漂白得失去了意义。当手找到了合适的位置、脚习惯了每天的'姿势、胃养成了规律,心灵和头脑在百折千回中沉淀了自己,也越来越清楚地明白每天都已是生活在未来里。
有了独立周延的内心,又发现还不太会画外在的圆。即使是深爱的人,有时候也会觉得多余,常常想退回到一个人的大圆满里去。于是,偶尔会发呆,偶尔会耍赖,偶尔要"告假",偶尔干脆直言"我需要经营经营自己"。
《逃离》读书笔记2
我突然听到一个叫门罗的人获奖了。我不知道这个名字,但报道提到她的作品《逃离》,我就想起来,几年前(20xx)就读过这小说,当时就非常喜欢,推荐给朋友,还说她该得奖。完全忘记了,是一位写小说的朋友提及我以前这么说过,才想起来。我读书不太看作者介绍,只是拿过来就看原作,似乎人家是来投稿的。读得进去的我或许回过头来看看作者是谁,但门罗的那本书,没有怎么介绍作者,只记得是个女作家。
她写日常生活最幽微的部分。生活平淡而惊心动魄。因为平淡至极,所有惊心动魄,那都是在黑暗里。《逃离》写的就是黑暗里发生的事,在不知不觉中,日常生活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那种如果公开,就能够摧毁生活秩序的事件,只是许多事件被忍了又忍,最终不了了之,像落叶一样腐烂,只是肥沃了日常生活的.长青之树罢了。
我看到一些评论,很不待见门罗。她写的是琐碎之事。她的世界过于消极。20世纪以降,中国文学流行的是故乡批判,“生活在别处”。作家基本上是一群积极份子。张爱玲那样的小说,如果不是夏志清出来说话,也是不被待见的。门罗比张爱玲更消极,她就生活在一个完全消极的世界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什么是拆迁,日子百无聊赖,地久天长,“逃离”其实很做作,那里没有延安。在丈夫呼呼大睡之际,逃跑一个上午,又乖乖回家。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继续喂马。其实比“流亡”更惊心动魄,这是世界人生的常态。革命是动态,终将归于安静。“天下本无事”,于是写作更需要匠心,因为时代帮不了你什么忙,(比较之下,中国小说真是从时代那里受惠良多,比较一下莫言,他不必费力,时代自己就是惊心动魄的小说。)在门罗笔下,日常生活的细节喷涌而出,随便摘一段:“这是个雨下得没完没了的夏天。早上醒来,你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就是雨声,很响地打在活动房子屋顶上的声音。小路上泥泞很深,长长的草吸饱了水,头上的树叶也会浇下来一片小阵雨,即使此时天上并没有真的在下雨,阴云也仿佛正在飘散。卡拉每次出门,都要戴一顶高高的澳大利亚宽边旧毡帽,并且把她那条又粗又长的辫子和衬衫一起掖在腰后。”一个接一个的细节,语言朴素,“我:怎么没注意到呢?”读者在着迷于世界细节之美丽丰富的时候,也暗中被带进了故事的圈套。写这种小说,作家得有强大的写生功夫。明治维新时,日本文学有三个潮流,一个是自我的角度,一个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还有一个就是正冈子规提出的写生。
写生,对中国20世纪文学影响不大,时代风雷激荡,人生居无定所,那有功夫像正冈子规躺在一个园子里去描述花草虫鸟的细节。就是在21世纪,作家们还是没有功夫来沉入日常生活世界,革命结束了,拆迁再次令人们失去生活世界,在那些连私人家具都焕然一新的小区,细节的滋生,恐怕尚待时日。如何像普鲁斯特那样在一群老家具之间去“追忆逝水年华”,对于中国作家恐怕是一个难题。从鲁迅们开始的“故乡批判”,令中国写作总是在朝向“新世界”,直到旧世界几乎丧失了所有细节,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相当“另类的”。“大家不太跟他们来往的主要原因是萨拉心脏有毛病,但也因为他们订的杂志是周围的人全都不看的,他们听的是国家电台的广播节目,周围再没有其他人听。再加上萨拉不从巴特里克公司的目录上挑选衣服,却总是根据《时尚》杂志上的样子自己缝制——有时候简直是不伦不类。他们身上多少残留着一些年轻人的气质,而不像朱丽叶同学的双亲那样,越来越胖,越来越懒散。”门罗显然身处一个熟人社会。我好奇的是,加拿大也是一个新世界,马尔库塞的那些理论完全适合他们的世界,但他们如何在建设了一个新世界的同时,又颐养出门罗这样的老派作家?
《逃离》读书笔记3
想当然地觉得《逃离》是一本长篇小说,因为中短篇小说集在国内难获出版,更不被普遍患有长篇小说迷狂症的读者青睐,《逃离》的出版方也在淡化它的中篇小说集形象,事实上,《逃离》由八个略长的中篇小说组成,其中三个是连贯的,但艾丽丝·门罗的小说,每一篇,都足以当做长篇小说来读。
用阅读感觉来划分,中短篇小说可以粗略地、武断地分为两种,一种像核桃、玻璃球,但求畅快、戏剧化,主张精巧和俏皮,发展到极端,就是欧·亨利和星新一,为了这一段故事不顾一切,倾家荡产地盛装上演,刻意破坏人生的肌理,罔顾人生的开放性,我们受这种小说熏陶多年,以至于形成了阅读上的恶习。另一种中短篇,像截了一段大河,却不是物理上的那种截断——那种竭泽而渔的截断,而是心理上的,为观看的方便而截的,前因后果都潜藏着,丰沛奔涌也照旧,甚至比看到整条河流更为浩荡。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属于后一种,她笔致绵密,气息醇厚平静,从不因为写小说而人为破坏生活的肌体,刻意制造落差。
这还不是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全部魅力所在,她的小说还体现着她的一种努力——恢复小说的神秘性,她远离了当代小说那种锐利但却琐碎的、简约但却留白过多的、克制到寡情的作风,让小说重新成为混沌的、朦胧的、多解的、磅礴的、雾气缭绕的、根系繁多的,所以,她会被视为契科夫的传人,但这也增加了她的小说在被领略时的难度,她37岁时才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好荫凉之舞》,多年来获奖无数,却始终呈现出一种沉潜之姿。
《逃离》可以当做一个豁口,让我们向她的那个世界投以一窥。八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女性,且都生活在加拿大小镇上,她们的日常生活细节,是当代小说中失落已久的,农活、甜点、清汤寡水的日常交际、万语千言的'日记和书信;她们目光所及处的风景,也是我们久久不曾领略的,枫树、野菊花、落雨的下午、地毯上的线条;她们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也多半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谓的“由自然之力造成的死亡”(death by nature),死于海难,或者恶劣的天气,这一切是极具加拿大气质的,提示着作者的地域属性和文化身份。但他们生活中,那种阴森的现代性却并没因此减少,“逃离”就是现代社会赋予他们的悲剧性机缘,以朱丽叶为主人公的《机缘》、《匆匆》、《沉寂》里,朱丽叶逃离女校教职去追随偶然结识的渔夫,她的父亲逃离原有的生活去做农夫,她的女儿骤然离家,弃她而去,在另一个地方过着富足的生活。
现代社会为“逃离”提供了种种便捷:交通、信息传播,人人都得以望见别处,都试图逃离命定的位置,想从苹果变成橘子,或者逃离过分熟悉的生活,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乘火车、轮船、飞机,竭尽一切可能,逃离成为一种普遍的愿望,但艾丽丝·门罗描绘了这种愿望,又逐一扼杀了这愿望,给所有逃离者——特别是女性——以惩罚,《播弄》的结尾,点出逃离的后果:“若冰的一些病人相信,梳子与牙刷都必须放在一定的位置,鞋子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摆,迈的步子应该不多不少,否则一定会遭到报应的。”逃离的可能中蕴含的现代性,和逃离的后果之中的宿命性,形成一个神秘的谜团。
《逃离》可以被视为“概念小说集”,八个故事隐隐被一个概念、一种气质统一,人物的生活背景、遭遇、情感也多有近似,八个故事并无隔离之感,气韵也并不被阻断,混在一起组成了长卷。这种传统的上游,是舍伍德·安德森和詹姆斯·乔伊斯,再庞大一点,还有福克纳。
我在立秋的雨天读这本书,一直想起去南方时,在火车上看到的窗外情景,峡谷或者平原,藏在水汽蒙蒙中,树林和田野里,散布着房屋——这是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在形象上给我的通感,与当代小说给我的形象通感——白热的城市的下午,完全不同。
【《逃离》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逃离的作文09-06
逃离经典语录11-23
无法逃离工作作文06-28
失眠的原因及逃离失眠的技巧07-27
逃离那陌生的相遇的情感散文01-26
逃离城市作文七篇08-30
想逃离的说说伤感句子210句03-26
蚂蚁逃离火海的作文(通用23篇)05-16
逃离的作文800字(通用15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