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时间:2022-11-20 12:12:06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有关成语故事(汇编15篇)

有关成语故事1

  含义: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有关成语故事(汇编15篇)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记载,项羽与叔叔项梁当时为躲避官府追捕躲在湖州,恰逢秦始皇东巡经过湖州,项羽就是在湖州城东北偷看秦始皇并放言“彼可取而代之”。第2年,项羽便就地起兵反秦。所举之兵都是他在乌程的宾客及弟子和附近各县收得的,即所谓八千“江东子弟”,部队号“乌程兵”。乌程就是湖州。

有关成语故事2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有关成语故事3

  【一败涂地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是江西人,秦朝末年是泗水亭亭长(秦代制度,十里设一亭,十亭设一乡。亭长,像是后来的保甲长、村长一样。

  有一次,他奉命送一批民工去骊山建造秦始皇的陵墓。一路上,每天都有很多民工逃跑,刘邦是个有智谋的人,他怕民工逃光了自己会被治罪。于是,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做苦工,就算不累死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重回家乡,现在你们自己去找活路吧!

  当时秦二世非常残暴,陈胜的起义军攻下了陈县,那里的县令想投靠陈胜,但他想做领导,他的手下劝他去把刘邦帮忙,他答应了。当刘邦到城外时,他却反悔而且下令关城门要杀两个手下,刘邦知道后写了一封信射进城里,调动城内的老百姓杀了县令。后来老百姓都推举他做县长,刘邦在大家的帮助下很快就在沛县正式起义了。

有关成语故事4

  初出茅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公元207年,曹操派大将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杀奔南阳新野,这时刘备仅有数千人马,形势十分危急。

  诸葛亮命令关羽、张飞各带一千人马,埋伏到博望城左右的山谷里,命令关平、刘封领五百人,在博望坡后等候放火,命令赵云前去诱敌,只许败不许胜。请刘备亲自带领一支人马,驻扎在博望山下,望见曹军就退,等到各路火起后,再回军冲杀。

  夜半时分,曹军被刘备、赵云引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路边树林茂密,庐苇丛生,夏侯惇迟疑之时已经晚了,火光之中,烧得曹军焦头烂额,死伤不计其数。刘备回军冲杀,关羽、张飞率伏兵拦住去路,两面夹攻,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就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立下的第一功“火烧博望”。

有关成语故事5

  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因久攻不下,决定撤军。这时,替楚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如果在宋国的土地上建房种田,表示要长久地驻扎下去,宋国就会屈服的。

  宋国得知楚军的动态后,派大臣华元前去告诉楚军主将子反:虽然我们已经到了吃孩子充饥、拿人的骨头当柴烧的地步,但绝不会听命于你们的。

  最后,两国签订了盟约。盟约中写到:楚军后退三十里,两国和平相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保证两国互不欺骗)。

  诈、虞:欺骗。这个成语形容互相欺骗。

  成语解释

  【汉字简体】尔虞我诈

  【汉语注音】ěr yú wǒ zhà

  【汉语注释】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尔,你;虞,欺骗;诈,欺骗。

有关成语故事6

  今晨,起了个大早。

  天气晴好,久违的阳光,今天一定会如约而至。

  想到今天将有两场免费公益的家庭教育指导演讲,久郁的激情就要释放,心里已是阳光明媚。

  可是,一个人的早饭后,久等没有信息。给负责人打手机,竟然是“关机”。昨天与跟班的工作人员见了一面,也未留她的联系方式。

  七点半了,负责人才开机。他说:“今天的演讲全部取消了。因为担心今天会下雨。小李没给你打电话吗?”

  出门已经五天了。只有昨天上午进行了一场演讲,听众还在雨中零落。其他的时间,只能是闲居。

  最近一段时间,单位里忙碌异常:三年级学生实习、二年级学生上课、新生报到、新生开学典礼、新生军训,而我却困居于南阳油田!

  此时的心境,竟如羝羊触藩。

  羝羊触藩:

  拼音:dīyángchùfān。

  解释: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用角抵撞篱笆,角被卡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周易·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用羝羊触藩来形容我今天的心境,竟是驼背掉到坑里,贴切!

  看来,今天的时间,我也只好用来温习“羝羊触藩”这个成语了。

有关成语故事7

  1谢女咏雪

  有一次,东晋名士谢安召集谢家子弟谈诗论文。忽然天降大雪,谢安想借此考考他们,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侄子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却不以为然:“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时的谢道韫年岁尚小,以柳絮来形容飞雪,实在是形神兼得,谢安大为赞赏。

  因为这个故事,谢道韫也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之一,而才女的称法也因之多了一个“咏絮之才”。

  2雪夜访戴

  王羲之的五儿子王徽之(字子猷),一次从酣睡中醒来。当他打开窗户,看到一地洁白。于是,诗性大发,吟起了左思的《招隐诗》来。

  吟着吟着,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戴逵。而这时的戴逵却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

  于是他立马动身,连夜乘小舟前往。

  经过一夜,他也来到了戴逵家门前。然而,他却突然折返。

  后来,有人问他这又是为何?他答:“我本来就是乘着兴致前往,既然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非得要见戴逵?”

  率性而为、洒脱不羁,魏晋风度由此可见一斑。

  3孙康映雪

  晋代,有个叫孙康的书生,幼时家贫,无钱买灯油,不能夜读,只有早早睡觉。

  他觉得这样白白浪费掉时间,非常可惜。一天夜里,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几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照出来的,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

  他回屋拿书,在雪地中一试,果真可行。

  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便在雪地上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跑。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如此。正是这种苦学的态度,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终成一位饱学之士。他也成为天下学子的楷模。

  4袁安困雪

  汉代的某年冬天,洛阳遭遇罕见的大雪,雪灾导致很多人外出行乞。

  洛阳令在视察灾情时,来到袁安家门口,只见积雪如故,以为人已被冻死,急忙命人除雪进屋查看。却见袁安直挺挺地躺在床上。

  洛阳令很是惊奇,问道:“你为何不出来乞食?”

  袁安答:“天下大雪,人人皆饿,我怎么可以再去打扰别人?”洛阳令为之感动。

  后来,洛阳令上表举荐他为孝廉。袁安从此踏上了仕途,终成一代名臣。

  后人把这种宁可困寒而死也不愿乞求他人的有气节的文人称作“袁安困雪”或“袁安高卧”、“袁安节。”

  5苏武啮雪

  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因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

  为了让他投降,单于断绝他的饮食,并将他幽禁在大窖里。

  幸而天降雨雪,孙武就用雪就着毡毛吃下,坚持了数日。匈奴人见他活下来,便以为是神的旨意,于是改为将他发配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

  也正是在这种意念和决心的支撑下,苏武在匈奴呆了19年而不失民族气节,为世人所景仰。

  6程门立雪

  北宋的一个雪天,杨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

  但是,他没有贸然上前推开半掩的屋门,只是恭立门口,静候程颐醒来。

  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

  程颐醒来时,门外雪已有一尺深,再看二人,大为感动,从此更加尽心教导。

  后来杨时果然不负重望,得老师真传,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并独成一家,世称“龟山先生”。从此,学问史上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尊师重道也有了更形象的代表。

  7踏雪寻梅

  孟浩然酷爱梅花,雪天时,他便骑着毛驴冒着风雪去赏花。

  有人问他原由。他便称:在寻找作诗的灵感。(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踏雪寻梅,也因此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演绎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梅花与傲霜凌雪紧密相连,由此梅花一直是君子修身立德处世待物的'参照,表现了文人的傲骨气节、大隐隐于林。

  8煮雪烹茶

  古人认为,雪,凝天地之灵气,通体透白,无暇至纯,是为煮茶的上品之水,以柴薪烧化雪水烹茶,其味更清冽,更具穿透力。

  烹雪煮茶,作为一件极雅之事,被历代文人所推崇。

  唐代诗人喻凫曾写下“煮雪问茶味,当风看雁行”的诗句。

  《红楼梦》“宝玉品茶栊翠庵”一节中,妙玉给宝玉斟的一杯茶也是用雪水泡的。

  不过联系到如今的空气质量,此等雅事也只能想想了。

有关成语故事8

  含义:走马观花指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春风得意指和暖的春风很适合人的心意。后形容人处境顺利,做事如意,事业有成。

  典故:这两个成语都出自唐代湖州诗人孟郊的《登科后》。孟郊虽有才学,但长期不得志,他两次参加进士考试均遭落选。直到将近将近50岁才考中了进士。欢乐的心情促使孟郊提笔写出了《登科后》这首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来,人们从这首诗里引伸出“春风得意”和“走马观花”两个成语。

有关成语故事9

  从前有一个楚国人来到吴国游玩。一天,他突然想回家,便收拾行囊准备回家。真好他碰见一个卖剑的人就买了他的一把最锋利的剑,这时他才发现回家的盘缠没有了,没办法,只好默默的蹲在岸边。过了一会儿,有位好心的渔夫载他上了船才救了他一命。

  他这会儿才开始慢慢欣赏刚买来的剑,突然,他猛烈地挥舞着剑,没想到渔夫用汽艇了一个大拐弯他的剑就掉入水中。渔夫急忙催他下水涝剑,可他却不慌不忙地说:“不急,回去让我儿子捞。”“那……”“不说了,剑是从这掉下去的吧?”“是。”那人取出短剑从船上刻画了一道,说“走,回家去。”渔夫只好把他送回家。上了岸,他叫儿子按照画的线下水找剑,可没找着。

  渔夫笑了,他利用楚国人再次下水的时间面对小孩,呼叫直升机上的潜水员在他们刚刚经过的地方捞剑并从过来。等楚国人一上来,渔夫和小孩相对一笑小孩又下水将潜水员递来的剑拿好浮上水交给了爸爸,让那个楚国人还以为自己是对的。

有关成语故事10

  鸿鹄之志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阳城人(今南阳方城)。秦朝末年,陈胜看到统治者暴虐无道,民不聊生,决心改变这种现状。有一天,陈胜和其它雇工在地里干活。歇工时,大家说起贫苦的日子,都非常愤恨,但又认为无可奈何。陈胜听了,连声叹气。过了一会儿,他对大家说:“如果我们当中将来有谁富贵了,都不要忘记了大家。”雇工们都笑他:“你也是被人雇来种地的,哪来的富贵?”陈胜又叹息说:“唉,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雇工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后来的陈胜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

  与陈胜起义有关的成语还有“揭竿而起”、“篝火狐鸣”。

有关成语故事11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首题为《可叹》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是为当时的另一位诗人王季友写的。王季友,好学,家贫,人穷志不穷,作风很正派。可是他妻子却嫌弃他,终于和他离了婚。有些人不了解内情,纷纷议论,把王季友丑化了。杜甫的这首《可叹》诗,就是针对那些不公正的议论而发的。它不叹王季友好夫没好妻,也不叹他好人没好运,叹的是:这样一个作风正派的人物,忽然被说成那样的低劣,可叹!

  《可叹》诗一开头,作者就这样表示感慨: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用兴比起句,说:天上的浮云分明象件淸白干净的衣服,一会儿却变成一只灰毛狗的样子了;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人生道路上形形色色的事儿哪样没有呢!……(斯须, 顷刻之间的意思;苍狗,毛色青灰的狗。)

  后人就借“白云苍狗”来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有关成语故事12

  三顾茅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汉朝末年,逐渐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势力最小而无地盘,又无兵力的刘备听说隐居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很有才能,便恭恭敬敬地亲自去寻访。

  刘备前后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在茅庐中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使刘备大为叹服,再三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卧龙岗为刘备出谋划策,打了许多胜仗,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与此相关而发生在南阳的成语还有“如鱼得水”、“走马荐诸葛”、“识时务者为俊杰”、“挟天子而令诸侯”等。

有关成语故事13

  【 坚壁清野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中义军后占据兖州地区,继又挥师东进,准备夺取徐州。但兖州豪强张邈,勾结割据势力吕布,袭破兖州大部分地方,并占领要地催阳。曹操急忙从徐州撤兵回来,向屯驻催阳的吕布发动反攻。吕布十分凶悍,双方相持日久,曹操一时无法取胜。不久,徐州守将陶谦病死,把徐州让给了刘备。

  曹操争夺徐州的心情更为迫切,想要取下徐州再来消灭吕布。曹操的谋士荀或,劝谅曹操切勿急于进兵徐州,以免吕布乘虚而入。他说:“眼下正值麦收季节,据报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加紧抢割城外麦子,运进城去,这表明他们对可能发生的战争有所准备。收尽麦子,对方必然还要加固防御工事,撤退四野居民,转移粮草、物资。这样军队开到那里,势必无法立足;对方用‘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我们,到那时,攻不能克,掠无所得,不出十个天,全军就要不战自溃

有关成语故事14

  含义: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或者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

  典故:成语出自宋朝时期大才子兼大吃货苏轼的诗文,苏轼跟时任吴兴太守的孙觉交往很深,经常在一块吟诗作赋。苏轼写下《将之湖州戏赠莘老》:“顾渚茶芽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大大称赞了湖州的美食。

有关成语故事15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06-07

成语故事07-23

经典成语故事11-03

成语故事11-06

成语故事精选10-11

成语故事精选09-01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06-07

经典成语故事06-07

经典的成语故事06-07

成语故事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