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不自量力
成语故事:不自量力1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
息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它的国土面积很小,人口也不多,与旁边的'郑国相比,就像是把一个小鸡蛋放到一块大岩石上,相差十分明显。
有一次,息国和郑国之间产生了冲突,双方互不相让,于是矛盾便激化起来。息国国君脾气十分暴躁,他怒气冲冲地拍着桌案,高声叫道:“哼,郑国虽是大国,我也不会怕它,我要调集人马,打到郑国国境去,看他能把我怎么样!”这时,一个臣子上前对他进行劝说。
“好了,不要说了,”息国国君没等大臣说完,就大发雷霆,“不管谁对谁错,这兵我是一定要出!”
大臣一听,没有办法,只好磕头告罪而去。
结果,息国出兵后不久,就被郑国打得惨败,楚国乘机就把息国给吞并了。后来,有识之士认为息国是自不量力,自讨苦吃,自取灭亡。
成语故事:不自量力2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度德、不量力,不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匙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宣乎!
释义:“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来表示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或过高地估计自己。
故事: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宁,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宁,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儿童成语故事
胶柱鼓瑟
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
成语“胶柱鼓瑟”的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后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气壮山河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赵元镇丞相与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释义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如同高山大河。
故事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1125年冬,北方的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严重地威胁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与这些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可是,钦宗非常惧伯金兵,决心屈膝投降,把大好山河割让。金军使者来谈判时,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钦宗不敢违抗,竟答应了金军提出的要求。但是,金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他们命令部队继续甫下。
这年底,金兵抵达开封城下。胆小如鼠的钦宗不等金军攻破,就亲自到金军营中乞求投降。不久,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然后把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当作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返回金国。北宋王朝就此灭亡。
不久,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建立了南末王朝,史称宋高祖。宋高祖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战派的大臣,赵鼎也在其中。曾经担任过宰相的秦桧,是主和派的头目,因结党专权而被罢职。赵鼎对他很警惕,曾经向人表示过,此人如果得志,我门就没有立足之地。
不料、后来秦桧又一次被任命为宰相。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与全国讲和。赵鼎对他自然反对。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使高宗对他逐渐失去信任。后来,高宗终于将他贬到外地去当官。赵鼎离京时,秦桧假惺惺地为他送行。但赵鼎并不领情,只是轻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
为此,秦桧更加忌恨赵鼎,将他越调越远,最后贬谪到朱崖。赵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桧知道他的处境后,认为他活得不可能长久,便嘱咐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报他是否还活着。
赵鼎六十二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悲愤他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在上面书写了一行字。它的意思是:我身骑箕、尾两座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地存在于本朝。几天后,赵鼎不食而死。
成语故事:不自量力3
“不自量力”这则成语也叫“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来表示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或过高地估计自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宣乎!”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成语故事:不自量力4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度德、不量力,不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匙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宣乎!
释义: “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来表示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或过高地估计自己。
故事: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宁,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宁,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成语资料
释义: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也说自不量力。量:估量。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自不量力 螳臂当车 蚍蜉撼树
反义词:妄自菲薄 自知之明 量力而行
成语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成语示例:《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为首者前致辞曰:‘吾主越王,不自量力,得罪于上国,致辱下讨。’”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七回: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
例句
一次乒乓球比赛上,小刚主动提出要和上届冠军挑战,同学们都说他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愚公想要把山移走,在外人看来是不自量力的行为。
有只小老鼠说它能打到一只大象,结果大家都嘲笑它不自量力。
成语故事:不自量力5
不自量力的故事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不自量力的材料
【注音】bù zì liàng lì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解释】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对自己估计过高
【近义词】螳臂挡车、蚍蜉憾树
【反义词】妄自菲薄、自知之明、量力而行
【年代】古代
【例句】战争初期,欧洲的大多数军事家认为日本不自量力,然而结果与他们的预料相反,日本打败了俄国。
不自量力的点评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量力而行。不自量力,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失败到万劫不复的地步。所以小朋友们,要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要盲目自大,要踏实的去做好每一件事哦!
【成语故事:不自量力】相关文章:
不自量力的成语故事12-03
不自量力的成语故事及解释01-21
不自量力的造句06-12
用不自量力造句08-11
不自量力的成语来源06-13
不自量力作文02-23
不自量力相关的句子11-23
不自量力贬义词10-18
不自量力是贬义词吗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