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时间:2024-06-08 09:51:55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成语故事常用[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语故事常用[15篇]

成语故事1

  有一次,唐太宗时的谏议大夫魏征(邯郸馆陶县人),与唐太宗议论前朝兴衰时,也曾说:“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唐太宗听后颇有感触地说:“是啊,我和诸位应当合力互助,别忘了国家和自身,免得也被人讥笑啊!”这个故事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鲁国君鲁衰公不相信世界上真有这么糊涂的.人。有一次他问孔子:“徙宅忘妻,您说真有这样的人吗?” 孔子说:“怎么没有,不算稀奇,还有连自身都遗忘的人呢!” 鲁哀公更加惊奇了,怎么会有这种事儿呢?孔子说:“这种事儿也不算稀奇。譬如夏梁、商纣等暴君,荒淫无度,穷奢极欲,不理国事,不顾民生。结果,国家亡了,暴君们的命也完了。他们不但忘记了国家,遗忘了人民,连自身都完全忘记了!”

成语故事2

  【拼音】mù dèng kǒu dāi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典故】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

  【释义】目瞪:睁大眼睛直视;口獃: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相近词】瞠目结舌、目瞪口哆

  【反义词】从容不迫

  【造句】:

  1、我目瞪口呆,完全没有了反应,只觉得四周空荡荡的`,寒风像无情的箭,扎进我的心窝里。很无奈,只好平静好自己的心绪,硬着头皮回忆书本上的一页页文字,希望老天保佑,让我灵光一现,把该要的内容给背出来。

  2、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3、他惊得目瞪口呆,嘴巴大张,简直可以丢个汤团进去。

  4、一个个观众,好像被用了定身法似的,站在原地。目瞪口呆。仿佛失去了知觉。

  5、她看见这惊险的一幕,吓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6、他听了父亲的话,一时目瞪口呆,大气都不敢出。

  7、门外突然放了个爆竹,把小毳吓得目瞪口呆。

  8、弟弟看着被打碎的花瓶,吓得目瞪口呆。

  9、银行倒闭的消息有如晴天霹雳,惊得他目瞪口呆。

成语故事3

  【拼音】:cuhuǒjīxīn

  【解释】:厝: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堆积的柴草下面。比喻潜藏这极大的危险。

  【出自】:汉?贾谊《新书?数宁》:“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

  【示例】: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乃事过境迁,恬嬉如故,~之下,而寝处其上,酣歌恒舞,民怨沸腾,卒至鱼烂土崩,不可收拾。”

  【语法】:偏正式;作定语;比喻隐藏极大的祸患

  【褒贬】:贬义词

  【英语】:putafireunderapileoffaggots--ahiddendanger;inimminentdanger;(Latent)troublesliedormant.;

  成语辨析

  【正音】:“厝”字不能读成“xī”。

  厝火积薪的近义词

  累卵之危 朝不保夕 危在旦夕 盲人瞎马 岌岌可危 千钧一发 履冰临渊

  厝火积薪的反义词

  防微杜渐 防患未然 曲突徙薪 安然无恙 高枕无忧 杜渐防萌

  厝火积薪造句

  小煤窑乱开滥采,既破坏地貌又浪费资源,无异于厝火积薪,迟早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他整天跟着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到处滚混,真是厝火积薪,这样下去早晚会出事的。

  以你这种居心,去做那种不道德之事,无非是厝火积薪,祸必及身,词语。

成语故事4

  出处:《·项羽本纪》。

  意思:一方夺取另一方的地位而代替它。

  秦始皇灭了六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朝,自称“始皇帝”。他为了宣扬威德,进一步巩固统治,经常出巡全国各地。

  有一次,励志英语,秦始皇南巡会稽(在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大路两旁伫立着无数观看的人群。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这时,项羽忽然说了这么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彼”,即“他”。这里指秦始皇的统治、权势和地位“可以夺取过来并且代替他!”

  项梁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急忙伸手去捂住项羽的嘴,小声责备他道:“别乱说!你不怕全家合族都要杀头吗!”但是,项梁却也暗暗赞赏他这个小侄子的胆识。原来项梁也早在心里盘算着怎样推翻秦朝、恢复楚国的事,不过他没有透露罢了。后来他叔侄俩就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投入了反秦的战斗。

成语故事5

  成语名称:汗牛充栋

  成语拼音:hàn niú chōng dng

  成语用法:作谓语、补语;形容藏书非常多。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汉牛:使牛出汗;栋:栋宇,房屋。指藏书太多,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成语来源: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成语造句: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三章:“生活书店所出版的书籍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汗牛充栋的`成语故事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没有写什么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

  汗字开头的成语

  汗出沾背 汗流浃背 汗马功劳 汗牛充栋

  包含有汗字的成语

  汗牛充栋 汗马功劳 汗流浃背 汗出沾背

成语故事6

  【释义】

  惟:惟独。成语的意思是指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用法】

  用来表示完全听从命令,绝对服从。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惟命是听”后演变为成语“惟命是从”。

  【成语故事】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率大军攻打郑国。由于楚国强大,郑国弱小,三个月后,郑国的都城便被攻破了。郑襄公被逼无奈,只得脱上衣,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到大路上迎接楚庄王,并向他求饶说:“我没有承受天命,不能很好地侍奉大王,使大王面带怒容地来到我们这个贫困的地方,这都是我的过错。以后,大王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您将我俘虏到江南,流放到海边,我也听从您的安排。您要灭亡郑国,将郑国的土地分给诸侯,让郑国的女人做婢妾;男人做奴仆,我也服从。如果承蒙大王还念及过去两国的友好,不灭掉郑国,让郑国和您的许多属国一样侍奉您,就是您对郑国的最大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现在,我已经把我心里的话大胆地说出来了,请君王裁决吧。”楚王看到郑襄公一副可怜的样子,便说:“一个国家的君王能够自己表示顺从,一定可以获取百姓的信任,我们还是各自治理自己的国家吧。”于是,楚庄王允许郑国求和,并且 和郑国订立了盟约。

成语故事7

  讷言敏行成语出自《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为夫子说:“君子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原来对此条的解释不能体现本词条的精髓,真正的意思是: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而做事情则应该干练勤奋。总之是告诫人们要少说话多做事,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应遵循的准则。

  把财物看得轻些,把情义道德放得重些;少说空话,做事要快要实;对自己要节俭,对别人要舍得;自己做人要态度恭敬,对别人的不恭敬要宽恕。

  “轻财重义,讷言敏行,俭己厚人,恭己恕人”这16个字是阎锡山教子有方,送给他儿子的,使其能做到“知行合一”。

  常言道:“言多必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但慎言并不是不让我们说话,而是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谨慎。

  子曰:“志有之,‘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慎辞哉。”意思是说,古书上曾记载:言论是用来表达志节的,文法修辞是用来表达言论的。假如不发言论,谁又能知道他的志节呢?假如言论没有文辞的修饰辅助,又怎么可能久远流传呢?可见言辞必须谨慎。

  话是不能随便说的,话说多了肯定会有失言的时候,因此要做到当说话时就说,不该说时永远也不说。这对我们平常的`言行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说话谨慎,才能不至于把话说绝,给自己不留一点余地。我们提倡的是说话要说得滴水不漏,恰到好处,少说废话,套话,但也不能谨慎到不说话。行动敏捷是说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快速承诺,不要只是玩玩嘴皮子,要多干实事。总之,我们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少说多做,绝对是至理名言。

成语故事8

  成语名称:为善最乐

  成语拼音:wéi shàn zuì lè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诫人。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为;做。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

  成语来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

  成语造句: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所谓‘为善最乐’这句话,从没有想到过。”

  为善最乐的成语故事

  刘苍是刘秀的儿子,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進爵为王。刘苍博学多才,汉明帝对他很器重,每次外出巡视,都把京城交给他管理。刘苍虽然地位很高,却毫无骄奢淫逸的.贵族习气,而且很关心百姓的生活,还常常提醒汉明帝,为东汉初年的“太平盛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字开头的成语

  为虺弗摧 、为虎作伥 、为善最乐

  包含有为字的成语

  识时务者、 笑骂由他、 以天下为 、自以为得、 河伯为患 、二竖为灾、 翻手为云、 贪天之功、 为虺弗摧、 一言为重

成语故事9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家里只养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关于猪的成语

  1、猪突豨勇:比喻冲突锐利勇猛。

  2、豚蹄穰田:比喻以小牺牲而希望得到大报酬。

  3、猪狗不如:比喻下等。

  4、一龙一猪:比喻人的贤与不肖,相去悬殊。

  5、牧猪奴戏:赌博或奕棋。

  6、老虎借猪,相公借书: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7、杀猪教子:比喻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从小培养孩子诚实的品德。

  8、扮猪吃老虎:比喻用心机耍诈。

  9、猪狗不如:骂人连牲畜都不如的话。

  10、辽东之猪:表示少见多怪,或因见识浅薄而羞惭。

  11、猪突豨勇:豨:野猪。指拼命向前冲,不怕死的'人(含贬义)。

  12、指猪骂狗:拐弯抹角的骂人。

  13、豕突狼奔:比喻急遽奔跑的景象,通常用以形容两军对阵,败军奔逃流窜的情状。

  14、肥猪拱门:谓自己送物上门﹐使人意外得财。

  15、一龙一猪:比喻两个人高下相差极大。

  16、泥猪瓦狗:比喻无用之物。

  17、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比喻条件成熟,才好办事。

  18、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形容钱能通神,不管办什么事,都必须用金钱打点贿赂才能办成。

  19、猪突豨勇:比喻冲突锐利勇猛。

  20、狗猪不食其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21、猪羊变色:比喻扭转并彻底改变局面。

  22、猪突豨勇:比喻冲突锐利勇猛。

  23、肥猪拱门:比喻送上门来的利益。

  24、猪突豨勇:比喻冲突锐利勇猛。

  25、猪卑狗险:比喻卑鄙阴险的人。

成语故事10

  【成语】: 饮醇自醉

  【拼音】: yǐn chún zì zuì

  【解释】: 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

  【成语故事】:

  三国时吴国的名将周瑜,年轻时就才华出众仪表堂堂,容貌美好。他自小与孙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帮助孙策向江东发展,建立了孙氏政权。公元198年,周瑜来到吴郡。孙策亲自迎接,并封他为建成中郎将。这一年周瑜才二十四岁。当地百姓见他年轻有为,英俊大方。都亲热地称他为“周郎”。不久,周瑜跟随孙策攻克了皖县。皖县的乔公有两个非常美丽的女儿,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由此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一年后孙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孙权统理政事。从此,周瑜辅佐孙权,帮助掌管军政大事,在朝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周瑜性格开朗,气度宽宏,待人接物谦虚和气。为此,朝中文武大臣都爱和他交往,只有程普对周瑜不满。程普也是东吴的名将,很早就跟随孙权的'父亲孙坚,后来又帮助孙策经营江南,是孙氏政权中的元老。他见周瑜年纪轻轻,地位却处于自己之上,内心不服,所以常常倚老卖老,给周瑜看脸色,借以抬高自己身价。周瑜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不愿和程普闹矛盾,所以处处克制,事事谦让,始终不与程普计较,更不与他发生冲突。一次,周瑜乘车外出,途中正好迎面碰上程普坐车而来。周瑜赶紧命车夫将车驶到一旁,让程普的车先过。程普目睹这个情况,以为周瑜在向自己讨好,非常得意。公元208年,曹操率兵二十余万南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被东吴和刘备的联军击败。在这次战争中,周瑜和程普分任吴军左右都督,但战斗的策略主要是周瑜制定的。事后,程普却贬低周瑜,夸耀自己。周瑜知道后不仅不予辩白,反说指挥这次战斗时自己还年轻,没有程公的帮助是不能取胜的。周瑜一再谦逊忍让,终于使程普有所触动。为了消除隔阂,周瑜又多次拜访程普,表达了自己对他的良好愿望。在这种情况下,程普终于抛弃偏见,对周瑜非常敬服,并与他融洽相处。后来,程普对别人感叹说:“跟周公谨(周瑜的字)相交,好比饮味道浓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

成语故事11

  【成语故事】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典故】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左传·昭公十五年》

  【解释】量:估量。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实事求是的态度

  【近义词】量力而行

  【相反词】力不从心

  【邂逅语】比着被子伸脚

  【英文】doaccordingtoone'sabilities

  【成语举例】法物所须,各以差降,士民之类,可量力而为之。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三卷

成语故事12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舆?日:‘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这段话意思是说:齐宣王坐在大殿上,看到一个人牵着一头牛从殿下走过。齐宣王便问道:“牵着牛到哪儿去呢?”

  那人回答说:“要把它拉去宰了祭钟。”

  齐宣王道:“把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它那种害怕可怜的样子,它毫无罪过,却要被杀死。”那个人便问道:“难道祭钟这一风俗也要被废除了吗?”

  齐宣王却说:“这怎么可以废除呢?就用只羊去代替它吧!”

  在谈到这个典故的.寓意的时候,往往会有批判统治者的一个说法,那就是“仁术”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其实以羊易牛,牛是生命,羊同样也是生命。替换掉的只是不同的形式,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任何改变。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往往和统治者无关,指的就是一个替另一个的意思。

成语故事13

  【汉字书写】:天经地义

  【汉语注音】:tiān jīng dì yì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主语、定语;含褒义。强调本该如此,不可改变。

  【天经地义的意思】:经:常道、原则;义:事理;指天地间长久不变的常道和真理,形容绝对正确,理所当然,不容改变。也表示无可怀疑的意思。

  【天经地义的近义词】:理所当然、毋庸置疑、不可争辩、千真万确;

  【天经地义的反义词】:大谬不然、岂有此理、荒谬绝伦、天理难容;

  【天经地义的故事】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认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它的意思就是说:礼就是全下下人的常道,是人间社会的正理,也是老百姓的行为规范。孔子是最开始提倡发扬礼的人,孔子三十五岁的时侯,大夫季氏在家里排演了一次舞蹈,这个舞蹈虽然在家里,但是却动用了六十四个人。孔子知道了以后很生气。根据周礼的规定,跳舞的时侯八个人算一佾,而只有天子才可以动用八佾,即六十四个人的舞蹈队;诸侯可以动用六佾。季氏是个大夫,他只可以动用四佾的舞蹈队。可是他却动用了天子才可以用的规格来搞演出,真是大逆不道啊!孔子非常生气的说:“季氏怎么可以做这种越礼的事情来呢,他这样子还有什么更出格的事情做不出来呢?”

  【天经地义例句】

  清。谭嗣同《仁学》第十:“俗间妇女,昧於理道,奉腐儒古老之谬説为天经地义。”

  巴金《鬼—一个人的自述》:“便是一个简单不过的人,倘使睁开眼睛看见自已心的`深处的伤痕,也会对那所谓万世不移的天经地义起了疑惑罢。”

  【天经地义造句】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妻子忠于丈夫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很多现代新女性破天荒的改变了这种思维。

  爱护我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从小就应该实事求是的教育孩子如何保护环境。

成语故事14

  【汉字书写】:假痴不癫

  【汉语注音】:jiǎ chī bù diān

  【成语出处】:《三十六计》第二十七计:“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癲,则不但露机,且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癲者败。”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中性成语;用于为人。

  【假痴不癫的意思】:痴:傻,呆;癲:疯癫,癫狂。假装呆傻,实际并不疯癫。形容外表看似愚钝,其实精神没有错乱,言语行动都很正常,心里十分清醒。此计作为政治谋略和军事谋略,都算高招。

  【假痴不癫的近义词】:装疯卖傻、大智若愚、装聋作哑、醉翁之意不在酒;

  【假痴不癫的反义词】:;

  【假痴不癫的故事】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因嫉恨自己的本领远不如赫赫有名的孙膑,于是出谋划策设计加害于孙膑,把孙膑的双膝盖骨割除,使孙膑成为废人。当孙膑得知庞涓还要置他于死地时,孙膑迫不得已使出“诈疯计”,突然间发疯。庞涓为了验证孙膑是否真疯,派亲信去探访孙膑,只见孙膑在猪圈里手舞足蹈,把随从送来的饭菜当作毒品,狠狠地摔到地下,又抓起猪圈里的猪粪、猪食往嘴里塞,还一边叫喊“好吃、好吃”。亲信把看到的情况报告给庞涓,庞涓深信不疑,也就放松了对孙膑的看管。孙膑可以到街市上游荡,时好时疯,起初,庞涓还派一名随从时不时地监护孙膑,后见孙膑成天疯疯癫癫,没什么异常举止,就连监护人员也取消了。一天,齐国使者来访魏国,得知孙膑的冤屈后,想方设法把他带回了齐国。由此,孙膑用“假痴不癫”的计谋成功地瞒过了庞涓的猜疑,并顺利地回到了齐国。

  【假痴不癫例句】

  马敏学《司马懿大传》三:“诗后,依序附录着三十六计,乃: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先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计,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马敏学《司马懿大传》三:“再下来,是父亲记叙他运用三十六计的'几则得意之作:借东吴之手,解樊围,杀关羽的“借刀杀人”;稳住孟达,千里奔袭的“笑里藏刀”;飞渡辽水,佯袭襄平的“暗渡陈仓”;五丈原上,忍辱斗智的“假痴不癫”;迷惑曹爽,终清君侧的“欲擒故纵”。司马师弟兄二人,看得连连称奇叫好。”

  殷谦《曹雪芹同情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从“放声大哭”再到“大笑”,这里确实是有玄机的,癞头僧哭英莲“有命无运”,笑甄士隐愚痴徒劳,别看那癞头僧颠颠痴痴,其实是假痴不癫,只可惜凡人岂能容易参悟语谶,也只好把真正智者的真理当做疯子的混话了。”

  【假痴不癫造句】

  这虽然是一个不错的计谋,但要想把假痴不癫演绎得让对方丝毫不留下车辙马迹也是不容易的。

  掩盖自己想东山再起的真实想法,能而示之不能,以退求进,从而后发制人是假痴不癫的主要特点。

成语故事15

  【注音】shí,shǎo,shì,fán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每天都是废寝忘食地工作,刘备关心他问他一天的起居饮食情况,能吃多少米,诸葛亮答道:“只吃三四升米。每天要亲自处理20多宗各种军事问题。”刘备逢人就夸诸葛亮吃得少而处理的时期很繁多。

  【出处】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晋书·宣帝纪》

  【解释】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同“食少事烦”。

  【用法】作谓语;形容身体衰弱,不堪承受繁重任务

  【造句】:

  1,“轻裘缓带羊叔子,食少事繁诸葛公”贴在粟裕的宿舍,对战友的`赞誉溢于言表。

  2,他本来还想说诸葛亮食少事繁,话到嘴边觉得不吉利,没出口。

  3,军使是个糊涂虫,有问必答,使司马获得诸葛“食少事繁,岂可久乎”的重要情报。

  4,反观现在,杜先生虽还正值鼎盛壮年,但却由于百务猬集,交际无度,食少事繁,如今老态毕现,已经到非得靠要用鸦片来提精神不可的地步了。

  5,除了药什么都吃不下,唉,再这么熬下去,就连对面司马懿都说,食少事繁,岂能……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11-03

成语故事07-23

成语故事05-15

成语故事02-04

经典成语故事12-22

经典成语故事03-12

经典成语故事02-16

成语故事01-30

经典成语故事02-16

安步当车成语故事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