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1
【成语】: 拔苗助长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非常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非常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2
始终认为,语文老师,就要用语文本质的力量为学生生命的每一次新的进步和发展助力。始终认为,语文的核心价值之于儿童的言语生长就如同一层厚厚的“植被”。于是这堂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展开愉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一则寓言走进一片语言丛林,由一则寓言追寻一段生长历程,用一则寓言留下一个语文印记,去积累更为丰富、饱满的言语智慧。
【教学目标】
1.学习“寓”“焦”等生字,注意字的关键笔画,能正确、规范书写。
2.读懂故事梗概;学会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讲清楚,并尝试在关键处逗留,丰富故事内容。
3.在讲故事的学习情境中,理解“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纳闷”等词,并体味在故事里的表情、行为和情感。
【教学过程及意图】
课前活动:猜图导入
1.老师带来了几幅好玩的画,想看吗?
2.学生根据图画猜寓言故事。
【“猜寓言故事”,一是循着儿童原有的阅读经历,用“寓言故事”之门把他们引向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林。二是唤起儿童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经验,如藏有《亡羊补牢》等故事的图片,对故事里农夫“傻”样的呈现,本身就有一种漫画式讽刺的效果。课开始之前,形象化的方式,贴近儿童经验的起点,为课堂的整体立意进行了悄然铺设。】
一、揭题导入
1.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寓”是个生字,这个字,最关键的是竖(红笔描),要一直写到底。伸出手指写一写。
2.一起来学习第一则。这个字读“yà”,题目连起来,读――揠苗助长。
3.“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把禾苗拔起来帮助它成长。)
4.“揠”指的就是――(拔),所以故事也叫“拔苗助长”。
5.题目再一起读。
【课的导入要“轻”,意味着要简明而不烦琐,抓住一字的“一笔”“一音”,扣住一字一词之义,简洁明快;课的起步要“浅”,意味要简单而不繁难,无非是写写、读读、说说。然而,“轻”和“浅”,却蕴含着“准”和“要”。推敲“寓”最为关键的笔画当属“竖”,明白这一关键处,上下部分和最后三笔都不会写错,此“竖”牵“寓”字全局。课题揪住“揠”字的读音和含义,其含义则来自学生对“揠苗助长”故事含义的原有经验。】
二、读懂梗概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放声读这个故事,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都能读准了吗?好,请四个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讲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巴望”,学生在书上圈出。)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谁来读?
第三自然段?
第二、三自然段连起来讲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拔苗”,学生写在第二自然段旁边。)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结果是――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师板书“枯死”,学生圈出。)
3.来,看黑板,谁能把这3个词连起来,简单地说一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阅读寓言故事第一步为“读懂”。“读懂”有两个要素,一为内容:故事大意,在于找到线索,线索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二为方法:根据线索简单说说大意,这是语文方法或能力,本课授予学生的是“关键词”串联法。找出每个部分的关键词,聚焦在农夫“想”――巴望,农夫“做”――拔苗,结果――枯死。找出关键词,串联概述,读懂故事,读薄故事。】
三、故事情境
故事不仅要会读,还要会讲,讲故事可是大有学问的,怎样才能讲好呢?
哦,一讲清楚,二讲生动,才能吸引人,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中的农夫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一)读讲“起因”
1.先看故事的起因:农夫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出示第一自然段)
(1)“巴望”一词变红,读这个词,“巴望”是什么意思?
(2)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在“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呢?
2.师生对话交流。
引导抓住“天天”一词进行体味。
(1)天天去看,你仿佛看到农夫什么样子?
(2)读好这句话。
引导抓住“焦急”一词进行体味。
(1)十分焦急,他会怎么想?
(2)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故事情境:你就是农夫,注意下语气,再来说一说。
(3)出示图片:“焦”字下面的四点像什么?
小结:哦,汉字带给你们这么丰富的联想!古时候它是这么写的,下面的四点其实就是有一团火在烧,农夫的心里也像是有团火在烧,可真够急的呀!谁来读读这句话?
3.谁来讲讲故事的起因?
关注三个坡度,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发展区更上一层楼:
(1)短短几分钟,就把起因讲出来;
(2)能注意讲的语气,有讲的味道;
(3)能把十分焦急会怎么想也讲出来。
【讲故事的起因,在每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大体表现为三种坡度:照“文”背;照“文”讲;讲丰富。从“巴望”到“天天看”,至“十分焦急”,要引导学生做停留,去想象样子,揣测心理活动,可以说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加深对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情感等的体会,另一方面也在为学生能把起因讲好做铺垫。而当学生无法领会这种铺垫时,还需通过“有点遗憾,要是能把农夫十分焦急时会怎么想也讲出来,我们就更爱听了”等评价语让学生顿悟,促进其从讲故事的第一坡度,登上第二、第三坡度。】
(二)读讲“经过”
1.讲好故事的经过是关键,我们接着往下看。
2.这个农夫是怎么拔的?自己先读读第二自然段。
3.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是像我们平常拔草一样拔吗?
学生体验活动,引导理解体会“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怎么拔的?来,请你,请你,请你们三个小农夫来拔拔看。
相机追问:你怎么拔的?农夫拔的时候,为什么既要用力,又要这么小心?
4.就这样,他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呀,拔,拔了多久?多久?(引导理解体会“筋疲力尽”一词。)
(1)累得怎么样?(筋疲力尽,累成什么样了?)引导学生做做农夫筋疲力尽的样子。
(2)读好“筋疲力尽”(变红),并读好句子。
5.谁来讲讲第二自然段农夫拔禾苗?
关注三个坡度:
(1)能完整地讲下来;
(2)讲得味道较浓;
(3)能用动作为讲加分,让我们看到了“筋疲力尽”的样子。
6.经过还有一段,老师不教,不讲,你们能讲好吗?还是先练一练。
(1)指名讲。
(2)你们觉得他讲得好不好?
(3)怎么才能讲出“兴致勃勃”的味道呢?
演示“勃”字,右边是个“力”,农夫的话就要讲得响亮、有力,浑身都是劲。
(4)哪个小农夫,再来兴致勃勃地说一说?
【在故事情境中,“拔禾苗”是农夫的“显性动作”,反映的是“隐性心理”:有良好的出发点,自以为很有方法,有勤劳的付出,然而其结果却是“好心办坏事”。因此,“拔禾苗”这一体验活动是在为学生领会与表达寓意进行铺设。“筋疲力尽”会累得怎么样?让学生展开想象,做做农夫的样子,则也是帮助学生在讲故事经过时,尽可能达到第二、第三坡度。经过的第二部分,由扶到放,只抓住“兴致勃勃”一词,加以引导,通过“勃”字形的辨识,领会农夫“兴致勃勃”地说时有力、有劲的情态,帮助学生突破原来的语文高度。】
(三)读讲“结果”
故事的结果很简单,我们一起来讲一讲: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1.引导讲好“很纳闷”:教师做纳闷的表情,问:他在想些什么呢?
2.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都枯死了:看到这个情景,儿子会怎么样?(引导学生想象儿子的动作、表情。)
3.再一起讲讲故事的结果。
【故事的结果很简单,但故事情境却很丰富,从“纳闷”铺开儿子的不解、奇怪之情,从“枯死”铺开儿子的难过、吃惊、捶胸顿足之状,在前两部分讲故事的基础上,只需淡淡处理,学生自然就会有所领悟,自然朝着生动精彩的方向而拔节。】
(四)完整讲述
1.一段一段会讲了,谁能连起来讲讲这个故事?看,这是根据故事而画的连环画,谁能来配音?要把你讲故事的本领尽情地表现出来哦。
2.指名学生上台讲。
关注学生能达到的最佳表现:
(1)评价和自我评价;
(2)推动自我提高。
【完整讲述故事,不是某个语言表达优秀的学生的“表演”,而是对每个学生讲故事能力的一个综合促成环节。重点在于对讲故事学生的“评”和“推”。学生讲完,让其自我评价,但这不够,教师要给力,引导其发现优点与缺点;教师要助力,帮助其补“缺”和提“优”,这样,指导和评价的是一个学生,然而面向和指向的却是全体学生。】
四、揭示寓意
1.你们觉得故事里的这个农夫怎么样?
2.你想对他说什么?
(1)引导学生从农夫的“急”、禾苗的生长规律、农夫的愿望和结果等方面展开自由表达。
相机板书:急于求成 违背规律 适得其反
(2)引导生本对话。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禾苗一点儿都没有长,其实――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想出的是一个好办法,其实――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力气没白费,其实――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是在拔苗助长,其实是在拔苗助――死啊!
(3)小结:笑声中,我想你们都明白了。(指板书)赶紧把三个词记在题目右边吧。
(4)明白了故事里的道理,你想把它讲给谁听?为什么?
3.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请拿出课桌里的故事纸,轻声自由读读,再去感受一下。
(1)学生自由阅读《此地无银三百两》《掩耳盗铃》《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买椟还珠》寓言故事。
(2)阅读分享:告诉大家,你读了什么故事?简单说说你的感受。
(3)读了听了这类古代寓言,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对,故事里都有个“蠢人”,做的都是“蠢事”,这类中国古代寓言,用“蠢人蠢事”给我们启发,真是耐人寻味。《寓言两则》中的另一则故事《鹬蚌相争》,就又是一种味道了,下节课,也这么去读读、讲讲。
【从一堂课的结构来说,这是重要的第二板块,就是对寓意的领悟。此环节以清浅的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即“你想对农夫说什么?”“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读了这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什么发现吗?”三个问题,形成学生思维的三个坡度。其一,对故事中农夫形象的思辨,在师生对话中初步建立对寓意的理解;其二,由故事中农夫,到现实生活中农夫这一类人,运用寓意进行理解与表达;其三,由一则故事,一个蠢人,到多则故事,多个蠢人,发现一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以“蠢人蠢事”进行讽刺、启迪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
语文实践活动:
1.必选:将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一听。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3
说起拔苗助长的故事,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故事讲述了一位农夫看着自己的禾苗长得太慢了,就把禾苗往上拔了拔,第二天一去发现禾苗都死掉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其实农夫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农夫的做法却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让我给你说说我的母亲是怎样“拔苗助长”的吧!
在暑假里,好不容易能玩两个月了,但是母亲又给我报了英语班、奥数班、作文班。这些班让我本应该快乐又轻松的暑假变得忙碌起来。星期二、四、六上午上英语课;星期一到星期五上作文课;奥数班在星期一和星期五。唉!我都快累死了,真想把我心里怎么想的告诉母亲。“母亲,请不要再这样了,这样学得会不踏实,我知道您这也是为了我好,我理解您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我也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您心急有时也解决不了问题,平时每天我都要上学,每星期我只能休息一天半的时间,希望您别再“拔苗助长”了。
农夫的愿望虽好,但他的做法很愚蠢。希望人们不要在犯类似这样的错误,也希望我的母亲不要把我当成拔苗助长的“禾苗”了。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4
拔苗助长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有一个农夫悉心地照料着他的禾苗。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农夫每天都在量着他的小禾苗的高度,可是小苗们却似乎并不见长。当他看到其他人的禾苗长了很高的时候,他便下定决心一定要长他的'禾苗长高。但他又思考着:我该用什么办法让我的禾苗长高呢?突然,他灵机一动,茅塞顿开:我可以拔苗助长呀!
第二天一大早,他早早地起床,戴着一顶大草帽,开始拔苗。只见他弯着腰,不知疲倦地用他那愚笨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他就这样一根一根拔着,路过的人都很奇怪,不知道那个农夫在干什么。
农夫就这样从早上拔到了晚上,太阳也从这头落到了那头。当他把最后一根拔好后,他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了。他满足地喘着气,擦着汗,乐呵呵地想:明天一早,我的禾苗一定长得非常茂盛,说不定还能提前丰收呢。
当他回到家时,农夫的儿子看到农夫浑身上下热得通红通红,到处都是汗,便问他怎么回事。农夫只是回答:“今天我累坏了,不过我帮助禾苗长高了,我也挺知足的了。”
儿子听了这话,很疑惑,连忙跑到田地看一看。他吃了一惊,田地里的菜苗都已经无精打采地躺在地上,再也站不起来了。他连忙跑回家,将事情告诉农夫。我们的这位可怜的农夫听了,如晴天霹雳一般,倒在了地上,无力地将来龙去脉告诉儿子。
农夫的结局我们可想而知,一年的收成一点也没有,还流了那么多的汗,真是自讨苦吃,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故事的道理:
人一定要自己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情,不能耍一些小聪明,不然的话,就算你的小聪明再棒,得出的结果也不会比自己努力的结果更美好,只要凭着自己的努力去做,就算没做好别人也不会说你什么,如果你用一些小聪明就算做的再好,别人也不会夸奖你。人不可能不劳而获,一定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做,这样才会有美好的结果。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5
揠苗助长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下面为同学们分享一下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释义
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示例
1.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宋代吕本中《紫微杂说》)
2.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是对学生个性的一种摧残。
典故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解释
①[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宋国有个忧虑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禾苗的人,宋,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带;闵,同“悯”,担心,忧虑;揠,拔
②[芒芒然归]一说茫茫然。很疲劳地回到家里。芒芒然,疲劳的样子;归:回家
③[其人]他家里的人。
④[病矣]累极了。
⑤[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赶快跑去看禾苗,趋,急行,跑;之,代词,它,代禾苗。
⑥[苗则槁(gǎo)矣]禾苗却枯死了。则,却;槁,枯槁,枯死。
⑦[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不想帮助它生长的人是很少的,寡,少。
⑧[以为无益而舍之者]认为帮助禾苗生长没有好处而抛开禾苗(不管)的人,想,没想好处;舍,抛开不管。
⑨[不耘苗者也]那些不苗者也]那些不去锄草的人,耘,锄草。
⑩[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不但没有益处,反倒害了禾苗。非徒,不但,不只;之,代词,它,代禾苗。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6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故事情境的变化,大胆想象,积极讲述。
2、通过欣赏动画、同伴间的交流与猜测,初步理解成语故事所阐述的寓意。
3、能倾听他人的谈话,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拔苗助长》的动画和字
活动过程:
1、小朋友,如果你有一颗种子,种下后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为了让它快快长大,你会用什么办法?古时候有个农民他也想让他种的秧苗快快长大,你想知道他用了什么办法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成语故事:“拔苗助长”。出示字样
2、欣赏故事第一段
提问:①故事中有谁?他在干什么?
②种田的人怎么了,他为什么发愁?如果你是种田的人,你会怎么做?
3、欣赏故事第二段
①提问:现在种田的人又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秧苗为什么会枯死呢?请你猜一猜。
②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再来看一看。
4、欣赏故事第三段
①种田的人是怎样让秧苗长大的?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
②种田的人对他想出的办法满意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你能说说他的话吗?他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讲这些话?你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
5、完整欣赏故事
①种田的人因为拔厄秧苗,使秧苗枯死了,你想对他说什么?
②你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事太急了也不行?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7
【成语】:
拔苗助长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拔苗助长造句
1、我们在学习时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犯拔苗助长的错误。
2、感觉现在的教育是拔苗助长,作文都是小孩子说大人话
3、什么事需要成熟?是水到渠成而不是拔苗助长。
4、那种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异于拔苗助长。
5、好高骛远只能眼高手低,拔苗助长终究欲速不达
6、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才是最明智的教育,否则只能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8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情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情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解释
①[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宋国有个忧虑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禾苗的人。宋,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带;闵,同“悯”,担心,忧虑;揠,拔
②[芒芒然归]一说茫茫然。很疲劳地回到家里。芒芒然,疲劳的样子;归:回家
③[其人]他家里的人。
④[病矣]累极了。
⑤[其子趋而往视之]他儿子赶快跑去看禾苗。趋,急行,跑;之,代词,它,代禾苗。
⑥[苗则槁(gǎo)矣]禾苗却枯死了。则,却;槁,枯槁,枯死。
⑦[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不想帮助它生长的人是很少的,寡,少。
⑧[以为无益而舍之者]认为帮助禾苗生长没有好处而抛开禾苗(不管)的人。想,没想好处;舍,抛开不管。
⑨[不耘苗者也]那些不苗者也]那些不去锄草的人。耘,锄草。
⑩[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不但没有益处,反倒害了禾苗。非徒,不但,不只;之,代词,它,代禾苗。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9
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近义词】
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欲速不达
【拔苗助长的故事】
从前,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成天围着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象总是那么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一些呢?他转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说干就干,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他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拖着发麻的双腿往家走。一进家门,他一边捶腰,一边嚷嚷:哎哟,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他儿子忙问:爹,您今天干什么重活了,累成这样?农民洋洋自得地说:我帮田里的每棵秧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觉得很奇怪,拔腿就往田里跑。到田边一看,糟了!早拔的秧苗已经干枯,后拔的.也叶儿发蔫,耷拉下来了。
【拔苗助长寓言寓意】
苗:禾苗; 助:帮助;长:成长。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成长。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也做揠苗助长。事物的发展、人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违背了这个规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10
【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知识扩展:读《拔苗助长》有感
我读过很多的寓言故事,比如:守株待兔、农夫的故事、惊弓之鸟、扁鹊治病……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三年级时学过的一篇课文——《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是一篇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个男子觉得自己家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了,于是就把禾苗往上拔。男子认为这样能帮助禾苗生长,就暗暗自喜。可第二天,他一去田地,发现禾苗全部枯萎了。
现在,我们大家做事总是非常急切,都想迫不及待的干完它。当我看过这篇文章后,我想:以后做事一定不要着急。
故事中写到,那个男子心想:这禾苗长得太慢了,什么时候才能吃到啊?于是,他就把这些禾苗一个个地拔起来,男子认为这样可以让何苗长得快一些,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不禁发出感叹:这个人做事太心急,而且也不思考这样做有没有科学道理。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同学听说花儿都喜欢阳光和水,于是每天都放在阳光底下暴晒,浇两大瓶水,没过几天,花儿就死了。这就是急躁,没有思考有没有道理就做事的后果。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认真思考得人,做事才有好结果、好收获。读了《拔苗助长》,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着急,而且要经过认真地思考,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做事才可以成功。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11
我读了《拔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一个农夫盼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快些长高。可是,一天天过去了,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很着急,在地旁走来走去,终于想出了好办法,就是把禾苗往上拔了一大截。于是,他就开始拔禾苗,拔完心里很高兴,回到家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不明白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大自然中万物的生长,都有它自己的生长方式和规律,人不能改变这些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我们平时学习,做事也要按事情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事情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12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揠苗助长造句
一、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对这件事没多大帮助。
二、学习要循序渐近,急于求成,只能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
三、别相信这些速成班,他们用的都是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
四、学习文化知识,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揠苗助长。
五、孩子才4岁,你就要她学这、学那,这无疑是揠苗助长,不利于她的`健康成长。
六、我们不想揠苗助长,当然我没有说我不喜欢他们,也没有说我不信任他们。
七、对学生的教育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
八、治理国家的难处,其中除了揠苗助长的错误外,最大的盲点就在于管理者的私心。
九、练习技艺总须循序渐进,贪求速效,往往揠苗助长罢了。
十、学习须渐进有功,一味跳级求深,无异于揠苗助长。
十一、做事宜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揠苗助长,反而容易失败。
十二、一个好的园丁不会揠苗助长,而会耐心等待,因此我们必须有耐心。
十三、父母教育子女难免求好心切,但不可揠苗助长,以免收到反效果。
十四、即便是你亲生的孩子,你也千万别揠苗助长,更别穷瞎操这个心吧!
十五、因势利导的方法,将使事情获得成功;揠苗助长的做法,将导致事情的失败。
十六、揠苗助长:对学生的教育既不能揠苗助长,也能任其自然。
十七、现在许多家长恨铁不成钢,不惜揠苗助长,结果受苦的是孩子。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13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这是我们小时候的听的故事,当时只是觉得好笑,现在看来,很多事情往往你认为只要方向对了,只要我努力,再努力一些,成功就只是时间问题。但往往有些事情欲速而不达,就像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恨不能一日千里,鹤立鸡群。结果适得其反,你着急又上火。孩子反而不温不火,自有节奏。由此,还不如顺其自然,万物自有其宗。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14
从前,村子里住着一个农夫
他有一块很大的水田
农夫每天都在想,田里该种点什么呢?
后来,他决定,全都种上水稻
于是,他往田里插上秧苗,他插了一排又一排,插了整整一天
才把整块地都插满了小苗
后来,农夫每天都来到田里,想看看小苗有没有长高
他看来看去,觉得小苗还是和以前一样高
等了很多天还是如此
农夫着急了,心想“小苗总也不长高,我是不是应该帮帮他们,把小苗拔高一点呢”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农夫就跑到田里,开始拔小苗
农夫拔呀拔,小苗真多呀
拔了整整一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傍晚的时候,农夫回到家里
说:“累死我了,今天总算帮小苗们长高了一点”
农夫的'儿子听完很好奇,赶紧跑到田里去看
发现,所有的小苗都已经枯死了
小苗长大需要一定的时间
可是,农夫很着急,没等到时间就想让小苗快快长大
最后,把小苗拔坏了
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们,做事情千万不要着急哦~要慢慢来~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15
从前,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xián)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成天围着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dūn)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象总是那么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一些呢?他转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说干就干,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他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拖着发麻的双腿往家走。一进家门,他一边捶腰,一边嚷嚷:“哎哟,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他儿子忙问:“爹,您今天干什么重活了,累成这样?”农民洋洋自得地说:“我帮田里的每棵秧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觉得很奇怪,拔腿就往田里跑。到田边一看,糟了!早拔的秧苗已经干枯,后拔的也叶儿发蔫(niān),耷拉(dāla)下来了。
寓言意义
苗:禾苗; 助:帮助;长:成长。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成长。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也做“揠苗助长”。事物的发展、人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违背了这个规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成语示例
◎那种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异于拔苗助长。
◎吴万森满怀忧虑地说:“‘抢先教育’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这种拔苗助长的办法结果必将造成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
◎例如“揠苗助长”中的“揠”太古雅,一般的人不容易懂,因此把这个成语改成“拔苗助长”就显得通俗易懂。
◎不少教练员拔苗助长,随意加快运动员的训练步伐,导致运动员伤病缠身。
其它应用
◎猜灯谜:
1、拔苗助长(打一字)——稿
2、拔苗助长(打成语一)——欲速则不达。
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要尊重自然规律。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拔苗助长08-04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02-24
关于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06-15
拔苗助长成语故事11-03
成语故事:拔苗助长15篇02-09
拔苗助长成语故事15篇11-03
拔苗助长成语故事(15篇)11-03
拔苗助长寓意、拔苗助长的道理10-13
拔苗助长造句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