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时间:2023-06-13 17:50:21 晓凤 成长感悟 我要投稿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精选10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人的成长》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精选10篇)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1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自以为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班干部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座位按高矮个排序坐好定期轮换、课代表由学生和任课老师自由结合,就是在布置完学校的任务后,也忘不了问一句: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当读完卡尔·罗杰斯的《论人的成长》后,感觉自己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与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还相距甚远。

  卡尔·罗杰斯认为:生命是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过程。回想自己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生活,其中有多少是学生主动的?很多时候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意愿来学习行事,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其实,前半学期做的相对好一些,大多数时候能够尊重学生的意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班级生活。后半学期,也就是期中考试以后,学生大多是在被动学习。这与我的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思想有关,看到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心中甚是着急,于是加班加点、加大作业量,强迫学生按照老师的意愿来学习。现在看看,效果也不甚理想。

  有时,也会在有意无意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校要求更换走廊内的文化展板,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就邀请大胖来帮忙。大胖甚是高兴,忙的不亦乐乎。二胖等同学看出了好事,纷纷过来帮忙粘贴。他们从没有过的认真、仔细、规范,比我要求的强多了。并且他们还主动负责了“售后服务”,只要是有一点点破损,便及时维护。

  平时大胖上课老是害困,叫也叫不醒,下课比谁都精神,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谁成想,五大三粗的身材,一百多公斤的体重,竟是心灵手巧之人,手工、粘贴样样在行。

  二胖人缘不太好,无论上课还是下课总是打闹,还时不时地欺负小同学,是同学、老师眼中的“害群之马”。但他对小动物却情有独钟,家里有一个房间专门开辟成了动物园:乌龟、青蛙、鸽子、蛐蛐、金鱼、各种小鸟……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养不到。在校园内,也时不时地捉个蟋蟀、找个蝎子,天知道,这些小动物他是从哪儿找到的。有一天还制作了一个蝎子标本,说是要送给我炒炒吃,被我婉言谢绝了。

  正如卡尔·罗杰斯所说:“生命系统不只存在一种倾向,它是整个宇宙蕴含的更强的形成倾向的一部分。这在任何水平中都会存在。”只要有了积极主动性,学生的潜能是惊人的,往往超出了老师的想象。

  通过阅读《论人的成长》和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感悟到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想营造一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氛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真情换真情,以真心换真心。千万不要以为学生小不懂事,分不出好坏,真是大错特错的。别说初中生这个年龄,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分辨出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接纳、关心、重视每一个孩子。也就是卡尔·罗杰斯所说的,“无条件的积极接纳”。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很是顽劣,不讨人喜欢。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凭一己喜好而区别对待学生。无论学生以何种状态出现,教师都应该持有积极的接纳态度。只有接纳、关心、重视,积极地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三、学会换位思考。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理解问题,要能准确地感知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学会积极的体察式倾听,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才会有真正地效果。

  积极成长的氛围会使学生成为促进自我成长的有效强化者,学生将会更自主地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2

  《论人的成长》算是一本心理学的专业著作,有点晦涩难懂,其实我是没有看完的,每每翻开这本书,就被其中的一些专业用词和专业知识吓住了,打退堂鼓了。

  尽管没有看完,仍然是有收获的。在我看的为数不多的内容里,让我感触较深的就是沟通。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需要与学生沟通,与同事沟通,与家长沟通。很多时候,在沟通的过程中,才能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的改变来自于与学生的交流,与同事的思想碰撞,与家长的换位思考。

  我们听到的事情和我们以为的事情,在别人那里可能并不是这样的。刚刚接手新班级的时候,一定要处理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位置,要给学生排位置。开学没几天,我就排完了位置,我排位置的原则一向是高矮顺序,前后滚动。为了不让家长担心或者有其他的想法,排完以后还特意和学生解释了我排位置的原则和原因。两天以后,接到了一个家长电话,家长上来就说孩子的位置问题,我以为是她想说孩子坐的位置有问题,哪哪不好。还没等她说完,我就开始解释排位置的事情,家长倒是耐心的'听完我的解释,然后跟我说,她想沟通的问题是她孩子坐的那个位置看黑板会反光,学校大概什么时候会装窗帘?听完,我在电话这头无比尴尬。

  后来事情倒是解决的还算圆满,只是这件事让我静下心来好好反省自己与别人的沟通,我以为我听了,但事实上我需要的是倾听,真诚,耐心,细心地倾听。都说人用两年学会了说话,用一生学闭嘴,其实我们不是学会闭嘴,而是学会听。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3

  1月我们的必读书目是《论人的成长》,成长,的确是一个永久的事情,世间万物都在时时刻刻的成长着,由于近期刚看完了《摆渡人》,突然对人死后不再那么恐惧,或许我也会遇到一个温暖分摆渡人,可以为了他不顾生死,忘却所有。这是另一种人生吧!现在的我们活着,又何尝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值得我们用这种想法生活的一种人生呢!书籍真是好东西,它让我思考,让我自己领悟真谛,领悟生活。好了,论我们的成长,我坚信,所有的东西都想向好的方面发展,既然是发展,那必然是好的方面,否则那叫变化!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发展,就是要成长,而且世间万物都是这么想的!

  我对罗杰斯是很有感慨的,他是多么深刻的研究者啊!人类的需求,想想,我们生活的快乐不快乐,哪一个不与需求有关哪!他与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马斯洛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制定,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本书中,罗杰斯将自己真实的成长经历进行呈现,并详细叙述,宛如苏霍姆林斯基那些教育大家一样,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怎么办。更易于我们接受,他完全把自己当做了一个案例,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从他的成长经历中,发现总结出人本身的意识对自己成长的重大作用。

  沟通,关键在于倾听。真正的倾听是能听见一个人的内部世界,能够与他达到共鸣。倾听不是给对方建议,不是附带评价,或者尝试分散别人的注意力。有时候认真的倾听就足以给别人带来温暖和美好了。在这个匆匆忙忙的社会里,有人愿意倾听你的情愫,难道不应该觉得感激吗!

  当我们被别人真正倾听时,有感觉到他没有想改造你,你可能会暂时感到安心,若你是对的,你会更加坚定。如你是有错误的,你可能会慢慢意识到错误,并尝试去弥补!人,只有自己想去成长,才能真正的成长啊!

  做更真实的自己,在现在有的人正苦于这一点,个人感觉,出了家门,就必须扮演各种角色,各种角色的要求不一样,我们想要去成长,所以我们拼命去做与角色标准一致的事情,但如果我们不去完成社会职责的使命,而一味地去追寻真我,我心里总是觉得不踏实,我可以追随真我,只想懒洋洋的躺在沙发上,看书赏花晒太阳!可是,我还有工作,还有其他事情,我必须要装作很可以的样子啊!很抱歉,真实真诚的做自己,我感觉有点难。但是朋友之间,真诚的相处,这本是交友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真我,那还交什么朋友,并不存在朋友之间真不真诚,真不真我,我的理念里,既然称得上是朋友,那就是真诚的帮助,真诚的.交心,不逢迎,不做作,即使不说话,她的存在也会给你带来温暖。所以,“朋友”两字值千金,不要轻易用在不恰当的人身上。真诚的倾听,真诚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在生活中,常有存在,我觉得,当我们有一天,心中的那个我愿意倾听外表的你的真诚诉说时,你独白,想明白,解脱,充满希望,勇敢面对生活,自己放过自己才是真正的救赎!

  我们要更加自由的给予和接受爱。我们要勇敢的接受爱,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自己。这种爱不是讲的自私,我说你的真心的疼爱,别太委屈了自己,该美就美,该犒劳就犒劳,毕竟不一会又要有新的任务降临在你身上,时不我待,善待自己,真诚待人!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4

  “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这句话写在罗杰斯《论人的成长》这本书的封面,也是瞬间击中我心灵的一句话。

  《论人的成长》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晚年的代表作。书中通过他对自己经历的回顾,从4个部分论述了他的看法和观点,从个人到团体,从当下到未来。因为是心理学专著,难免会有些术语晦涩难懂,但整本书总体看来,真诚坦率,处处透露出智慧,字里行间是作者的诚实与坦白。

  什么是成长?成长其实就是一张张白纸,我们将点点滴滴记下那些快乐,那些烦恼……最后订成书札,那就是属于自己的成长。

  卡尔·罗杰斯。在这本书中尤其强调了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他强调人格的完整性,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主张人有选择的自由,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宣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成为自己的过程,而我也不例外。

  一、与自己真诚沟通,学会与那些不好的过去和解。

  小时候总觉得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自己工作当上妈妈之后,仿佛一夜之间我长大了很多。

  小时候遇见的事情让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让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好妈妈。还10岁的时候家里用塑料布养了一个小棚养地瓜秧苗,这样春天可以拿来卖,那是青黄不接时,我们家唯一的经济收入,父亲和母亲非常用心打理。那天意外发生了邻居家的牛跑到我们家,把塑料棚踩了好几个大窟窿,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害怕极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我锁上门下地去找父母,母亲急忙和我回家帮她推开门的那一场眼前的景象让她大吃一惊。

  她生气又着急,回手就给了我一巴掌,口中一边责怪我,一边不停的打我,我一边哭一边解释,可是巴掌还是落在我身上?我放弃了解释,任由泪水滑落下来,最后母亲坐在我面前也落下了眼泪,10岁的我不知该怎么办,一头牛我又怎么能去控制?这成了我心底永远的伤痛,我多么希望母亲回身抱住无助的我,告诉我,不是我的问题,我那么小,根本没有办法去解决。

  但我自己做了母亲,我发誓一定不会重复母亲的做法,于是买了很多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籍,学着如何做一个新手妈妈,我用最大的耐心迎接我的宝贝当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也遇到过难题我懂的但是我们共同成长,当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也遇到过难题,我知道那是我们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会学着蹲下来倾听儿子内心深处的声音,接纳他的坏脾气,轻轻拥抱他,在他需要我的时候,我永远在他的身边,还好,儿子长成了一个健康快乐的少年。

  而我也不再纠结那些事情,每个妈妈都是慢慢学会如何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母亲打我并不是不爱我,而是她自己面对那样的状况也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学着和解,放过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

  二、完全接纳自己,让自己慢慢成长

  每一个人都不完美,我也一样,偶尔我会无缘无故的烦恼,此时我会把自己的坏脾气发到自己亲切的人人身上,惹得周围的人也不愉快,偶然间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没有人可以陪你到老,你要学会与自己相处。看到这句话我豁然开朗,很多事情不再纠结,学会与自己相处,坦然面对,让自己的.坏情绪慢慢消化。那个曾经。无助哭泣的孩子,我在心底轻轻的拥抱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亲近她接受她不逃避,就像罗杰斯那样坦诚。

  懂得这些,也让我在育儿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我不会拿放大镜去看儿子身上的缺点,不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他就是他,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的孩子。我感谢他成为我的孩子,他的成长也让我慢慢成长。而我与他的沟通,也不仅仅是言语的回应,伴随着深入的倾听,我们实现了心与心的沟通。他会在我情绪不好时,默默的陪伴着我。

  全心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这个想法让我与儿子的相处越来越好。每天。他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与我聊天,内容有天文、地理、与同学相处的小趣事,与老师如何斗智斗勇学习上遇到的问题……看他有一个闷葫芦变成一个健谈的小伙,我的心里一片自豪,他的变化更让我重拾初心,想着这个小生命出来是我的心愿,是希望他快乐的成长,他的成长又何尝不是我的成长。

  三、摘下面具做真正的自己。

  “如果我以一种戴着面具的方式与他们相处,维持一种与内心体验不同的表面的东西,于人于己,毫无帮助。”只有真心与他人沟通,卸下心中的城防,让人认识真正的你,理解你与你共情,才能达到共同成长。看过太多的人戴着面具去生活,人前一后背后一套,这样的人活着很累,也让周围的人活得很累,被人深度理解或深度理解别人,都是令人幸福的。

  《偷影子的人》中,主人公为每一个他所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为他们找回隐匿的记忆拼图,让朋友心中不愿说出口的秘密,成为他帮助朋友的理由,而帮助朋友也让自己成长。其实每个人都有影子随行,看似黑暗的影子,知道你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借助影子说出的自己的内心,请别人来帮助自己,那些影子其实就是自己的内在小孩啊。

  摘下面具,赶走黑暗,做真正的自己,学会爱自己。成长就是一条缓缓地溪流,在你不知不觉中,其实已经走出很远很远。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即使做不好,那又有什么?放开焦虑,接受那些挫败的过往,坦然去面对,其实你已经长大,拥有了强大的内心。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5

  《论人的成长》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关于心理学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从个人到团体,从眼下到未来,论述了罗杰斯的看法和观点。

  在文中,罗杰斯经常坦承自己的各种想法和隐私,有时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比如,妻子生病后夫妻关系的疏远。这种坦诚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关系,获得别人的好感,是罗杰斯最厉害的杀手锏。这就好像一个人对你全不防备,你有什么必要与之为敌呢?罗杰斯秉持的一个观点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交流,坦诚相待,只要做到最基本的信赖和交流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而这份坦诚是他贯彻这个观点的最好利器。现代人最大的心理问题是冷漠与隔阂,所以罗杰斯取得那么大的成功绝非侥幸。按说心理学实践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活动,但是罗杰斯的工作越作越出色,在后期能够组织不同国家、参加人数多达几百人的活动,仍然能够让所有人都感受到有所收获,实属不易。

  这本书还对人本主义在教育,企业,政治领域的.推广应用也有精彩的阐述和预言。比如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育者不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人,而转变成资源提供者,一个完整的人的榜样,整个学习过程是以学习者自己的内心需要为中心的。对于教育领域内容,罗杰斯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反对“脖子以上的学习”,而提倡“完整的人的学习”,既有认知的成分,又有感受的成分,更需要有经验的成分——谨慎、自我修养、自信等等。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在儿童人格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秉承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成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罗杰斯在书中提出了教师培训的意义,体现了他对于人特别是对于儿童的最初关怀,也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通过对《论人的成长》阅读,回顾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找到了让自己不快乐不幸福,总是错过,总是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就算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没有感觉的原因,我想我知道了,原来我有着孤独的模样,要改变这一现状,我想是要培养独立的自我,用真实的自己和这个世界沟通,尊重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面对生活,不断调整情绪和心态,做不孤独的自我。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6

  你的人际关系和谐吗?与人沟通顺畅吗?作为教师,你对教育有着怎样的感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经典之作《论人的成长》为我们作了很好地诠释。罗杰斯相信每个人有其自身的力量,能够在混乱中找到出路。

  本书第一章就是关于沟通经验的介绍,足见学会与人沟通的重要性。能够真正地倾听他人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记得我参加工作的头几年,感觉自己终于不再受别人管制,由一个受控者变成了能够管几十人的老师,顿时那种优越的权力感油然而生。虽然从考师范时就下定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但自己手中那小小权力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巨大阻碍。曾经,我认为自己是班主任,学生可以跟我成为好朋友,但我说什么,你要听我的。曾经,我认为自己是老师,学生可以跟我开玩笑,但考试必须考好。曾经,我认为自己的年龄比学生大几岁,当我批评你时,你要听,如果你坚持己见,那就是无礼……

  回头想想,当年的我多么幼稚。说实话,真有些误人子弟的感觉。现在的我,自认为已经能够把学生放在心里了,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到真正地倾听别人很重要,这可以让我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学生的想法、他们现在所接触的.事物、读书的种类的了解,都是通过倾听获得的。这些都是浅层次的倾听,对话畅通,交流顺畅,乐于倾听,我们的师生关系良好。当一个学生在校内遇到问题时,他能够第一时间找我倾诉吗?我能听到他的内部世界吗?他乐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我听吗?我能跟他达到深层共鸣吗?他跟我交流有顾虑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我不得不考虑的。

  在我们的周围,总会有一小部分人特别健谈,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均如此。常给人一种容易亲近的感觉,仿佛让对方听他说话是一种享受,但其不会倾听别人说话。要么在别人说话时随意打断,要么只顾说自己的,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还有的是选择性倾听。只会专心听一些八卦以及家长里短,听这类话题那叫一个入迷!对其它谈话内容毫无兴趣可言。认真倾听的确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人的素养,决定着与人沟通的成败。

  女儿今年上四年级了,我们的交流时常出现一些矛盾。有人说这是逆反现象,而我认为这是沟通障碍。曾经,我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就有不同的想法、目的和价值观是很危险的,我不想让她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此时,矛盾也随之而来。原来,我正在以自己的影像控制塑造女儿。女儿认为自己长大了,她的想法也有道理,而我认为她不听话,母女关系自然破裂。实际上,我正在不知不觉地控制着她。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欠妥的,何不允许对方真实表达呢?

  我们对孩子的爱,难道只有控制才可以吗?为什么不是喜欢她呢?如罗杰斯所说,一个人被充满欣赏地喜爱,而不是占有式的喜爱,就会绽放和发展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而给与非占有式的那个人,也会更加充实。对孩子充满欣赏,不占有,让其幸福地绽放和发展。成就他人,快乐自己,何乐而不为?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7

  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我跟随叙事者团队,读了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论人的成长》一书,对我的教学产生了许多的启发。

  罗杰斯在强烈反对从早年就使儿童分裂的教育方式:大脑被带去学校,身体作为无关紧要的部分被允许尾随,然而感受和情绪只有在学校之外才能自由地存在和表现。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孩子从来不是学习知识的机器,尤其是在儿童早期各种认知知识的时候,我们大人不应该仅仅是注重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更应该关注的是他们能不能和这个世界建立一个紧密的联结,能不能对这个世界中的种种产生兴趣和好奇,以激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我想前几年网络上评论的许多大学生都是“空心人”,大概与接受早期教育的时候,只注重认知学习,而情感经验的学习估计在教育中被严重地忽略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变得对身边的事物变得失去了敏锐的感知力,直至丢失了这种能力。包括我现在正在教的高三学生,不管是老师和学生都太过注重于急于求成,每个人都似乎是急匆匆的,每时每刻看上去也是忙忙碌碌的,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就从语文学习中的古诗文默写来讲,学生只自顾自地去背诵、去默写,很少能够静下心来体悟这首诗的内涵。我们每次做语文试卷的时候,遇到的散文阅读,学生都不喜欢阅读,并且在答题的时候,学生们也都喜欢写套话,很少能够体悟作者的情感。当我们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往往对其的.态度大多也是当作一篇数学题来处理。所以,我想就我们高年级的学习中多与感受、情绪结合,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那在我们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三学习阶段,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进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确实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一直以来,对语文教学感到比较吃力的地方就是答题技巧以及方法总结,学生比较喜欢,老师也便于教授。然而,随着大语文的概念越来越普遍化,高考语文试题中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甚至连题目的问法也越来越模糊,不够类型化,更注重学生地理解。有老师认为,我们需要继续探索新的答题技巧与思路,把方法讲解得更细致化。而我就想,我们这样的思路是不是对学生有益,我们能不能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真正地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学生地应试能力,而不仅仅是把语文当成理科教学来学习。我们能不能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感受的学习。

  以前,听老师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体悟到诗词的美感、感受到古文的厚重、感知散文生活的美好、体验到写作表达的乐趣。有了这些好奇、信心、乐趣,我想语文考试应该也不是问题啦。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8

  《论人的成长》这本书讲的是人的成长和如何成为一个人。学会沟通,深度倾听,从而发展独一无二的自我,做真实的自己,放手去体验、经历和感受,这些都是可以让人成长的因素。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重视和喜爱某人或者被某人重视和喜爱是一种能促进成长的经历。一个人被充满欣赏的喜爱,而不是占有式的喜爱,就会绽放和发展那个独一无二的我。”老师可以用充满欣赏的喜爱让学生成长,让每一朵独一无二的“花儿”绽放。

  振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记得刚分班时,在他的简历表中突兀地写着:纪律差。没教几天,他便让我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课间他不是在厕所溜达就是在校内商店溜达,邪气的眼神看谁都让人觉得不自在。时不时会有孩子来告状:“老师,振打人了”,学习更是一塌糊涂。组长璐为了鼓励他给他写了一张激励的小纸条,他瞟了瞟那张纸条对璐说:“我看不懂,你重写一次。”璐便又认认真真给他写了一遍,没想到他看完后,当着璐的面把那张满含着鼓励与期待的小纸条撕碎了揉成团扔进了垃圾筒,璐大哭着着找我诉委屈。我跟他推心置腹谈尊重、谈做人,听完后他毫无悔改之意,居然面带微笑满不在乎地转身离去,留下我一人怔在那里。

  该跟他说些什么才能让他有所转变呢?恰巧新一周的写字展示又开始了,孩子围在教室的作秀作品展示区下开心地讨论着本次的优秀作品。这时振正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乜斜着眼看着展示栏,手里的笔转转停停,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他的字永远是潦草得让人看不懂,难道他也想上展示栏?虽然我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天真”,但“天真”总比置之不理好。于是再三思考后,我顺势接过了他手中正在转的笔,认真地在他本上写了一行字,“你的字也可以写得很好”,他吃惊地望着我,有些诧异,还有点点喜悦……

  之后的每一天我都会在练字的.时候恰巧走到他身边,教他握笔姿势,示范横竖撇捺的写法,再加上一句鼓励的话,“你的字比昨天有进步了,加油哦。”“这个字写得真好看,结构安排得很恰当。”两周后,振的字也被张贴进了展示栏,虽然比起其他孩子的字还是有些差距,但与他之前的字相比,已经是大有起色了。那天,他没有在展示栏下和其他孩子一起欣赏、评论,而是坐在座位上时不时的往大家那瞅一眼,我知道他也想听到大家的赞扬与肯定。我拍拍他的肩膀,用只有我们两个人看得见的动作,悄悄地跟他挑起了大拇指。这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终于像个孩子那样露出了羞涩的笑容,从他的笑中我似乎看到了一束嫩芽正准备从沉睡中苏醒,把成长的枝干伸向天空。

  不由得想起了那个美丽的希腊神话: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每天注视着她,赞美她,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他长久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当他再次凝视着它的时候,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少女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皮格马利翁用他的期望和赞美让雕像变成了真正的人。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等待我们用温柔的目光去注视的孩子,又有多少需要我们去真诚期待和赞美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功,就看我们能不能像皮格马利翁那样爱他们、期待他们、信任他们。给每个孩子心中播下期待与信任的种子,在恰当的时机用温暖的话语来浇灌,让它发芽,孩子们定会努力为我们绽放出一片七彩的花海。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9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言人,罗杰斯提出了“个人中心取向”“无条件积极关注”“会心团体疗法”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概念和技术,从而影响了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各个方面。这些理论至今魅力不减。 罗杰斯认为,在合适的心理氛围下,人们值得信赖,富有积极性、创造性与影响力,能够自我激励并释放出无法想象的潜力。 虽然有人攻击罗杰斯的疗法过于简单,认为其技术只要重复来访者谈话的后几个字,但是,正如欧文亚龙所说,罗杰斯的“疗法既不简单也不死板”,在这本书中,罗杰斯将为自己代言。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在回顾自己个人经历的同时,指出了他认为个人成长的方法和途径。另外,他还提到了自己对于教育性质的认识以及展望。最后,作者还用自己的哲学思想对世界进行了展望。本书是一本精典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大师著作,对每位读者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有这样一个小朋友,从小家庭的宗教气氛非常浓厚,家教森严。

  他总是跟年纪差距甚大的弟弟们玩耍,因为他的父母总是给他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外面的人喜欢玩扑克、看电影、抽烟、跳舞、喝酒,他们的行为怪异,不要跟这些人接触。”

  受家人对外人这种“疏离和冷漠”态度的影响,他在成人之前,几乎没有什么朋友,甚至在任何事情上,他都感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和旁观者。

  尽管他内心孤独、渴望亲密关系,但是父母的阻碍、从小接受的刻板思想,再加上经常转学,导致他长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严重的时候,甚至被诊断为精神分裂。

  唯一能让他有所安慰的,就是观察和饲养飞蛾,毫无疑问这是他对缺乏亲密分享的补偿。

  这样的状况直到他上大学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在那里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跟他们开展旅行、野餐、游泳等各种有趣的活动。

  尝到有朋友的“甜头”之后,他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社会化。

  他开始和女生约会,后来在大学里还遇到了他的妻子海伦,和海伦的沟通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包含真正关心、亲近和分享的关系。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关系,让他意识到沟通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从此走上了心理学家的道路。

  他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卡尔·罗杰斯。他提出的“个人中心取向”、“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中心疗法”蜚声世界,至今仍魅力不减。

  《论人的成长》是卡尔·罗杰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里面既包含了他偏自传性质的个人经历和人生感悟,也有他对所倡导的心理疗法的专业阐述。

  一、良好的沟通都离不开深度倾听

  从小在孤独中长大的罗杰斯深谙沟通的重要性,但他也发现,很多人只是表面上在沟通,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沟通的效果。

  判断沟通效率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是否“深度倾听”。

  所谓“深度倾听”,是指当一个人在倾听另一个人时,听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话语,还有对方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诉求和感受。

  罗杰斯之所以认为深度倾听非常重要,得益于一次转折性的心理治疗。

  一个母亲带着一个行为不端的儿子来找罗杰斯。经过诊断,罗杰斯认为,母亲对儿子的拒绝是关键原因。

  于是,他想尽办法让这个母亲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进行了十几次的心理治疗后,几乎没有任何起色。

  就在罗杰斯快要放弃的时候,这位母亲突然把“针对儿子的心理咨询”转为“给自己的心理咨询”。

  她对罗杰斯大倒苦水,从孩子聊到老公、再到婚姻琐事。就这样访谈了几次后,奇迹出现了,她和老公的关系不仅得到改善,连有问题的孩子仿佛都变得“乖巧”了。

  这个特殊的经历让罗杰斯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后来还提出了举世闻名的“来访者中心疗法”。

  也就是,把来访者当做一个真实的个体,进入他们的生活,无评判和无条件的接受来访者。

  有时候仅仅是共情式的深度倾听,治疗效果要比用专业技能去说服或者解释来访者的问题会更有效。

  一个真正善于倾听的人,能够听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够感知对方,跟对方深层共鸣。

  一个人倾听地越深入,对另一个人带来的影响就越大,会让对方觉得“天哪,这世界上终于有人懂我,体会我的感受了”。

  很多人之所以孤独、封闭,无非就是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个能够真正倾听自己、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想象一下,当你把内心最深层、最私密的东西讲给他人听,但对方没有理解,反而还曲解你的意思,对你作出各种评判,你会有多绝望。

  想要理解一个人,或者想要被他人理解,都需要给予或得到带有体贴、同情和关怀的倾听。

  二、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的倾向

  除了“来访者中心疗法”,罗杰斯还提出了著名的“个人中心取向”。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每个人内心里都存在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的能量,但相对而言,当个体处在积极的、友好的、理解的氛围中时,这种能量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想要更好地理解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取向”,我们需要知道两种倾向,一个是实现倾向,一个是形成倾向,这是“个人中心取向”的两座基石。

  我们都知道,蚕破茧成蝶是一个很痛苦甚至很危险的过程,但它仍然用尽所有的力气冲破阻力,重获新生。

  在罗杰斯看来,不管是人类,还是生物,无论处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有一种朝向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趋势,这就是实现倾向。

  尽管如此,外在环境和氛围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或者促进一个人的自我实现程度。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一个学校挑选了两组学生,然后告诉老师,A组学生智力一般,将来不大会有什么成就;B组学生智力超群,未来必会大有作为。

  果然,一年后,B组学生的整体成绩甩开A组一大截,但真相是,A组和B组学生都是随机挑选出来的,不存在智力高低的分别。

  唯一的区别就是,老师因为提前被告知孩子的智力差别,所以在课堂上,他们为孩子塑造的学习氛围和对待孩子的态度完全不同。

  罗杰斯认为,友好、积极、被理解的氛围,以及冷漠、疏离、被评判的氛围会对个体和团体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处在前者的环境中的个人和团体,会由刻板变得更加灵活,会远离防御而变得开放自主,会克服保守而变得更富创造性,他们的实现倾向会更强。

  至于“形成倾向”,罗杰斯则是站在一个更高、更宏大的角度来看待宇宙中的所有物质。

  世间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但无论世界如何发展,所有的事物都会朝着复杂化、成熟化和关联化方向发展。

  就像孩子长大了会成为成人,小树苗最终会长成大树,人慢慢由猿进化成现代人,宇宙中的微粒渐渐演变成各种星体一样,所有的事物最终都会“成形”。

  就人来讲,越是实现自我的人,他们越能够感受到自己和周围世界、甚至和宇宙的连接,古人讲“天人合一”,在罗杰斯看来,这也是形成倾向的表现。

  三、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

  如果每个人都有实现倾向,那具体该如何促进自我的实现呢?如果营造积极性的氛围有助于人们自愈,那要如何营造出这种氛围呢?

  罗杰斯认为,“个人中心取向”得以实现,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真诚一致

  很多人在交流沟通中都带着“面具”,没有显露出真实的自己,他们更多的在扮演一个角色,一个更加自信、更有竞争力的角色,或者一个楚楚可怜的受害者角色。

  如果一个人总是掩藏自己、压抑自己,就很难做到“内外一致”“知行合一”,他们的内在其实是分裂的,这不利于一个人的自我实现,甚至可能引发神经症。

  只有当自己以真实面目示人,才可能遇到另外一个人的真诚。

  很多人不相信真诚,也不相信真诚可以换来真诚。

  但罗杰斯认为,若“深层的双向的相遇”未曾发生,那我们就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2、无条件积极关注

  除了真诚,还要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的.意思是说,无论对方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即使是表现出愤怒、责备、恐惧等负面情绪,也要努力营造出支持性的氛围。

  这样做的好处或者说目的是,让对方觉得,在你面前,他是安全的,是可以卸下防备的,是被接纳的,是能够毫无保留地做真实的自己而不用受责备的。

  这样的积极关注能够让对方释放内心真实的情感,帮助他看到希望,增强信心,从而挣脱困境,改善自我。

  就像由朱莉娅·罗伯茨在电影《奇迹男孩》里饰演的妈妈一样,即便深知自己的孩子是有“缺陷”的,但也仍然不遗余力地拿出最大程度的包容、理解和欣赏。

  3、共情

  罗杰斯认为,想要真正走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必须具备共情能力。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也曾说过:“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

  共情意味着对他人的情绪体验,比如恐惧、脆弱、抑郁、愤怒等高度敏感。

  共情时,一个人能够准确的感知他人的感受,并且把自己对这种感受的理解传递给对方,甚至他能够觉察到对方都不曾感知到的信息和潜在意义。

  同时又不带任何偏见,这会让对方觉得:“或者我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从而能够做到接纳自我。

  越是阅历丰富、思想成熟、内部整合度高的人,他们的共情能力会越好,也越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他。

  一个人能够送给他人最好的礼物是什么?应该就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深度理解吧,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不含诱惑的深情就是最好的爱”。

  在这样的爱中不断成长起来的人,也许不一定是最成功的,但一定是人格发展健全且幸福的人。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10

  2023年的一月,特别忙碌的日子。即使这么忙碌,也不能忘记读书。不能忘记写心得,这次又是蜗牛似的后进生。

  非常荣幸地阅读了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著作《论人的成长》一书。

  作者慷慨地和大家分享了他对于人本主义的`理解,他在各种活动中的经历、感触和对教育问题的看法等。

  罗杰斯认为,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倾听不仅是让你懂得别人,也是让你成长。

  学会倾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成长。

  罗杰斯肯定共情的力量。

  我也深刻地体会认为共情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或许曾因为学生的各种问题而感到力不从心。试想如果我们肯蹲下身子和孩子耐心地去交流、沟通,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好比自己就是这个学生,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各种感受,察觉问题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上有老下有小,这是人生的一种最幸福的状态。

  对待自己的娃与父母,也能用上共情这一技术,那就是一种幸福了。当孩子生气时,能接纳他的情绪。当孩子愉快时,能与他一起感受他的快乐。对待老人,我们要能倾听他们的唠叨,感受他们的责备话语中的爱意。

  学会共情,不断在生活中提醒自己,实践训练。不论多大年龄,当你学会了共情,你就成长了。这就是我读《论人的成长》的一点体会。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01-10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02-05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800字09-23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4篇01-01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4篇)01-01

新时代论成长04-20

论环境对人的影响作文08-20

成败论人成语解释06-22

高中英语作文:论人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