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调研报告(6篇)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改革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改革调研报告1
一. 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
大学就好比生产企业,学生就好比原材料,只有加工才能变为合格产品,但是企业在最后一关对质量把控得很好,一般的企业都要建立质检岗位,也就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淘汰不合格的产品。同理,我们高校也要建立国家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来把控最后一关。我认为最后这一关如果把控得很好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还可以鞭策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温习原先知识。最后一关可以説很关键。我建议以综合性论文加三个月实践体会和感受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在大四下半期就要做这事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偏爱在本专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研究(论文必需有水平,对某个行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题目自拟。这样可以发掘人才在同一专业领域的多样性,也可以为就业的方向提供依据。综合素质高的可以报送研究生,合格优良者可以调派村官。如果不合格将被淘汰出局。
也可以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可下达指标,规定底线。如不合格者达到百分之几,教师将直接淘汰或者记红牌。反之,给予奖励,评优,评职称。
二.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调查委员会。
促进就是要拓宽就业渠道,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也可以从国外引进就业岗位,还可以鼓励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让毕业生的失业率降到最低程度。调查就是要了解哪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然后进行排名,给予表扬和奖励。我认为高校的排名不能只以科研这个指标来排名,排名要多样化,如就业最好的,教学质量最好的,环境最优美或最宜人的,风景最美的,出人才最多的,出名人最多的,进步最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最具才艺或最具魅力的,建筑风格最奇特的,最受民众欢迎或者喜爱的,少数民族地区最受欢迎的,出名师最多的,群众最受推崇的,对国家和社会贡献最大的,对国际社会贡献最大的,国际影响力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的,盈利最多的,最乱的,最差的,负债最多的等等。还可以以“高校精品课程排行榜”的形式排名,如在心理学方面哪个学校第一,哪个学校第二,哪个学校第三这样逐一排下去。这样排名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展示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的实力与成就,促进自我定位自我创新自我进步自我发展自我淘汰。每年可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实力民办高校颁奖盛典”和“实力公立高校颁奖盛典”。评选的学校由评委会选出,获奖的学校可由民众选出。
三. 鼓励和支持民间成立专业管理公司为民办学校提供智力支持。
请专业的管理公司管理民办学校的好处有几个方面:1管理专业化,2制度规范化,3发展规模化,4竞争秩序化,5融资便利化,6教学质量保证化,7战略目标达成化,8打造品牌化,9形成特色化,10教学实践化,11学校改革合理化,12设置机构高效化。不仅能够为投资者获得适当的回报也可以为国家税收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离不开国家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支持。民办学校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服务于国家,社会,学生,家长,教师,股东。反过来股东有了合理的回报要回馈社会,如招收的贫困生免学费,农村困难户和下岗家庭的孩子减学费。还可以办企业使校企联姻解决就业,为国家做贡献。这些全部可以交个中介管理公司帮伱谋划发展方向和未来。所以他也是目标完成的保证。请专业管理公司管理在融资方面也有优势。他也可以为学校提供信用担保。国家和社会要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如专门在中央电视台开设“民办教育在线”栏目。专业的民办学校管理公司要立足长远,面向国际,不仅服务于国内民办学校而且还要服务国外民办学校。走出实践特色道路,打造百年品牌老校。
四. 高校应该培养学生创业经商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正走在复兴的道路上,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中国国情就是人口多,高校的招生明显在扩张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甚至出现失业。现在的办法就是:1增加经济实体或培养和壮大经济增长点来增加就业岗位。2用创业带动就业。3建议全国人民每周休息三天,休息三天必然有人上三天的班收入先对平衡。4工资收入高的岗位试着两个人共同做共获利。5某些国有企业不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精简人员,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无人售票车应设有人售票。我建议用创业带动就业方案比较可行,即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以缓解就业压力和防止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创业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他有风险。
一般来说一个人要创业他必需满足几个条件:1善于发现市场的空白(要做别人没有的)。2知识和经验的准备。3对本行业的熟悉程度。4分析自己的优势和资源(人脉关系,进货优势,成本优势)。5资金优势。那么这些内容我们高校应该编成一套知识体系来学习,培养他们的经商能力。鼓励学生勇敢的去创业。还可以培训社会上想创业的青年人。
五.高校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索和创新的能力。
“为提高能力而进来,为服务社会而出去”这句话应该最能贴近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了。现在中国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创新型人才。是怪老师还是怪学生还是怪教育体制呢?我想不能怪谁,应该都找下自身原因。老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向于教学型,一种是偏向于科研型。两者都出众的很少,而国家,高校和学生也需要这种大师级人物。学生不要跟着老师的轨迹走,因为我认为这样永远都不能超过老师的。你说呢?中国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要形成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的良性循环。我国的毕业生总觉大学学的知识够用一辈子的了,出去施展拳脚,发挥力量。这种意识是很有问题的,是错误的想法。人的一生,学无止境,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被社会和企业淘汰。我始终相信这句话“不进则退”。人才是什么?我认为人才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驾驭和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的人。你要记住伱赢在起跑线上,但有可能伱会输在终点线上。国家和社会都在进步那么教育体制也不能落后,要与时俱进。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规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要培养独立思索的创新能力和胆识,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实现“人才纷涌而出,学术百花齐放,大师引领变革。”的局面。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尊重和支持学生的意向,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因为适合的总比强迫的要好,支持他总比反对他要好,有可能他在这条路上能成为世人仰慕的人哟。走别人不敢走的,做别人不敢做的,领先一步,创造奇迹。
六.要加大对,怪才,奇才,异才的政策支持力度。
七. 鼓励公办学校利用和吸收民间资本。
公立学校不能一味依赖政府给予的补贴或者大力贷款政府买单这种行为。要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新机制,学习和借鉴国外学校发展的模式,大力引进国外的顶尖人才(包括教育人才,管理人才,科研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这样才有出路。走产业化,走市场化,走集团,走发展化,走专业化才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命脉。除了常规的融资渠道外要大力鼓励有实力的公办学校率先发行基金,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劵形式来筹资用于科研项目和其他发展项目。但是学校要建立“研究与发展”这种智囊团机构来为决策提供依据,不能盲目行事,要周密谋划,确保万无一失。
八.高校应该探索和打造新型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新型专业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为教学手段,能够适应社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人们所喜爱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魔术专业,模特专业,烟酒茶管理专业,家庭婚姻管理专业,行业协会管理专业,培训机构经营与管理,演出与唱片公司管理专业,健康与营养管理专业,中介连锁管理专业,进货与成本管理专业,连锁餐厅经营与管理,连锁经济型酒店管理专业,百货与超市管理专业,娱乐业管理,高级家政服务与管理,连锁影院经营与管理,连锁医院经营与管理,商业街区规划与管理,工业园区规划与管理,专业市场规划与管理(如建材,服装,小百货,农贸,家电,人才,股市,房地产,二手等等),公共交通运营与管理,中国文化管理等,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职业细分的产物。
九.鼓励学校之间相互开展活动比赛。
每年学校之间可相互开展活动比赛,其意义在于:1能够相互竞争促进自我发展。2加强学生的自身建设。3展现学校的特色,优势,风貌,实力与魅力。4公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成果。5促使落后学校加快建设和发展。比赛内容如讲传箴言,辩论比赛,体育比赛,讲公开课比赛,专业课实践比赛,科研比赛,发明创造比赛,优秀论文评比,优秀建言献策评比。比赛对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主办单位:1中央或地方电视台2国家教育部或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协办单位:(赞助商参与)。
十.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尾淘汰制。
学生有个思想,认为上了大学就可以放宽心思了,不再像高中这么紧张了,所以慢慢就麻木了,甚至有些学生还说:“我去和没去上课都一样”。而自己就是“通宵上网,白天逃课。临近考试,想法作弊。毕业卖书,以为自通”。我认为我们总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就是因为在大学里面没有刻苦的去研究学习。我国应该参照社会企业和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办法。因为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一步要有紧迫感,要让他们知道竞争的残酷性和紧迫性。班组织里面要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和风气,当然辅导员要在中间起调节器和助推器的作用。保证优秀人才的大量涌出。如果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制度那么你这人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我提议“让制度看守高校”。高校学生要好好要思考一下“逆境塑造人,不进则退”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使学生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规律发展,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培养出国际国内知名的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顶尖级大人物。
教育改革调研报告2
[摘要]本文探讨分析了目前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关系,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关键词]人才需求 教育改革 调研报告
一、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为使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缩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我们积极深入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调研,研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之间的关系,为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1.调研内容。(1)调研目前企业人才学历层次和比例的基本情况。(2)调研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才规格内涵的介定情况。
2.调研方法:调研组以座谈、数据统计、下发问卷等形式,对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及比例、专业人才比例、企业用工需求、合作办学等情况进行调研,听取企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企业用人需求现状分析
1.学历结构和比例分析。根据对某大型国有企业1700多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以得知其学历结构。在企业的技术工人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接近40%,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主体。职业学校学生除了能从事该企业基本组装等工种外,在专业技术岗位、基层管理岗位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专业技能等级及对应的比例分析。根据对1700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知人员根据从事的岗位不同,其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为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及技术等级证书两种。
企业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具有三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占21%,中级占46%,初级占22%,无技术资格占11%。企业技术工人持有五个级别的技术等级证书,不同等级对应的比例如下,初级以下占72%、中级占14%、高级占10%、技师占3%、高级技师占1%,从初级到高级技师的比例呈金字塔型分布。目前企业的技术工人中,技术等级比例不够合理,初级及以下比例过大。
3.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与专业工种分析。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要不断更新、不断升级,需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一切促使企业必须拥有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但职业学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有差距,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同时,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还远远不够,部分企业急需专业工种有机械加工、农药化工、仪器仪表、锅炉、铸造、焊接、食品加工、话务员和营业员等,无论在质量与数量上职业学校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挑战
1.企业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调查显示我市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初、中、高排列为74:16:10,按照国家要求的20:50:30的比例结构,企业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人数量严重不足,无证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的52%。企业员工缺乏现代企业所必须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职业学校在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办学空间,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2.企业需求的专业工种和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错位。因为职业学校专业制约和市场用工需求有偏差,导致学生的就业率并不是很高。一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不受企业的欢迎,造成招生与就业两大难。而企业却因缺少优秀的技术工人,制约着自身发展,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员工素质有差距。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要求较高,但在部分就业的中职生的身上还存在着职业道德教育欠缺,敬业精神不强,责任心较差,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改革上进一步深化。
4.校企合作关系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调查企业中管理岗位的领导往往说不出我市各职业学校的特色或品牌专业,对于曾合作过的学校也只能说出与之合作的几个专业。根据国务院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提高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职业学校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招生就业,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生产实践,都需要与企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四、对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规范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大力加强校企专业对接。学校要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之路。一方面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学校的.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吻合。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力求做到“设置一个专业,培养一类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积极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针对企业特点,制定培训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在职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按企业需求实现校企联合,松散型、紧密型、合一型均可。
2.塑造高素质、重技能的劳动者,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以就业为导向,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塑造学生职业形象的基础,以公益劳动为塑造学生职业素养突破点,缩短毕业生适应企业工作的时间,使毕业生尽快地进入职业角色。
3.加强职业学校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自身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和锻炼,通过零距离接触企业,亲身参加生产劳动,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提高对教学的指导性。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深入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按企业用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确定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实习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适应新型职业学校课程的教学要求,为培养企业需求的优质人才。
教育改革调研报告3
近几年来,中国共产党和高度重视教育公平的问题,总理在重庆视察时说:“体现社会公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的公平。”20xx年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一论断更是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报告。但是应该看到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指教育硬件的有限公平,更关系到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的终端输出,教育公平包含在一切教育行为之中。应该承认在硬件建设逐步缩小差距的背后,广大乡村教师师资教育理念、教育评估,特别是教育投入机制,人才配置机制,人才管理体制,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还深深影响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目标,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对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他说:“中国的教育雨,不落在劳苦人的田园里。中国的教育雨,专落在大都会的游泳池里给少爷小姐玩。”时代前进了80年,经济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国家整体实力大增,国际地位提升,我们已经完全有理由,有责任,有实力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证。同志在今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顺乎民心,合乎民意,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
当前教育公平面临的突出问题:
1、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投入差距大,基本办学条件差距大,师资队伍差距大
2、贫困家庭学生上学支付困难
目前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为145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约12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 。高中阶段在校生约4800万,其中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40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7%;职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48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0%。但高校银行审批贷款学生92万人,仅占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31.3%,占特困生的比例也只有74.8%。高中阶段贫困生资助体系尚未建立。
3、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困难
部分农民工子女上不了学。九城市农民工子女约为28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为90.7%左右,并且随着年龄增大,农民工子女中失学的比例逐渐提高。相当部分农民工子女上学负担较重。据调查,农民工子女在小学阶段,一般每学期借读费在300—400元;中学阶段在500元左右。
4、普通高中上好学校难、择校压力大
5、中等职业教育收费高、综合收益低
20xx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学费水平为20xx元/学年,普通高中为1055元/学年,前者是后者的1.98倍。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收费较高,但学生毕业后并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相反,他们的实际回报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
6、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存在地区差距
目前,高校招生与高中阶段毕业生数之比,东北三省为66.5%,东部地区55.5%,西部地区44.3%。部属高校在属地招生的比例有明显下降,但该比例超过40%的高校仍有18所,其中比例最高者达54%。
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育公平观
教育公平的本质是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和平等享有,促进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2、明确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发展促公平、以公平促和谐;承认差距,缩小差距,抬高底部,向弱势人群和薄弱学校倾斜,保证机会公平,强化条件公平,关注结果公平;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教育公平问题为重点,深化改革,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保障体系,明显提高教育公公平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状况不断改善3、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公平问题
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均衡教师待遇,均衡办学条件,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以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政府资助为主渠道,辅之以学校其他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资助措施的政策体系。普通高中,建立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辅之以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个人提供资助的政策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辅之以学生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提供资助的政策体系。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放开城市公办中小学,方便农民子工子女就近入学。允许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帮助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解决其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增加投入、降低收费,保障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优先就业,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逐步降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收费标准。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制度,企业支付实习生工资。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保障毕业生优先就业。加强薄弱高中建设,让更多人享受优质高中教育,加大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加大薄弱高中建设力度。合理投放高校招生指标,使生源大省、西部地区享受平等的入学机会,调整高校招生计划,向高校入学机会少的地区增加名额。规定部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上限。
4、深化体制改革,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持久保证
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财政制度,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在各级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增加教育经费总量。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力度,规范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学费制度。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师人事制度。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建立教师保障制度。建立教师激励制度。完善教师管理与培训制度。推进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监管机制,成立教育公平监管机构。建立教育公平督导、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将教育公平切实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政府教育工作问责制度建设。
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我国有1600万教育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不计名利,甘为人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待加强、教师管理机制需要完善。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教育改革调研报告4
本课题调研报告是区委科教兴区的总体调研报告的一部分,区教育局“以职成教育为突破口,构筑区域人才培养的平台”作为调研课题,对区域内成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成就进行了回顾,对职成教育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剖析,同时研制了对策与措施。报告最后又以“社区学院调研报告”及“奉贤中等专业学校调研报告”作为局调研报告的附件,予以佐证。
近几年来,奉贤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坚持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服务经济为宗旨、面向市场为导向,立足提高我区人力资源素质,积极推进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创新,不断加强知识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为奉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奉贤区职成教育的现状与概况:
20xx年,全区有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校、培训机构共58 所。其中教育局直属的有2所(成教中心、奉贤中专),乡镇成校7所,市老年大学奉贤分校1所,部门、行业(企业)办学3所(工业技校、农业技校、职工培训学校),社会力量办学45所。事业总量达到了286138人次,比上年净增了
9万人次。而且办学层次正在高移、重点比较突出,同时又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规格、多样化的局面,体现了职成教育多功能的特点和直接有效,以及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有13476人接受了学历教育和文化基础教育,其中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和外语教育的人数分别占了35%和36%;又如:有77774人次接受了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157579人次接受了社会文化生活教育,这既适应了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又为实现农民市民化和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础;再如:有17277人次老年人接受了教育,占到了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2.05%,这又证明了我区的终身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二、取得的成就与基本经验:
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始终结合奉贤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改革与发展,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开创了奉贤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培训的新局面。经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在职成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与特色:
1、办学体制呈现了多元化的良好态势。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们在巩固和调整、完善以区成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校为枢纽、以社区及村(企业)办学点为基础的三级办学网络的同时,抓住了上海市百所中职校重点建设工程的契机,抓住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抓住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条例》相继出台并施行的'契机,着力推进了职成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又在20xx年取得了质的突破,逐年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自主、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格局。
其一,奉贤中等专业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发展又有新的起色。该校作为上海市现代化、示范性的中等职校,顺利通了上海市百校重点建设的评估和国家级重点中专的复评,并积极开展了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创建活动,真正成为了我区,乃至上海职教领域的一个亮点。抓住奉贤产业结构调整和“三个集中”战略实施,调整中职专业设置,瞄准各工业开发区、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崛起,积极培养一大批中级专业人才和劳动者。同时又与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等高职院校成功进行了办学合作,为向高职延伸奠定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并且学生证了专业建设,已有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成为或申报为上海市重点专业。更值得指出的是,该校注重教育质量,打造品牌优势,20xx年有效控制了校外办学点的参与力度和规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8%的历史新高。
其二,区成教中心的功能建设得到了加强。该校充分发挥了区域内职成教育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其中,电大作为本区高等学历教育和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确立,事业规模日趋扩大;整个中心作为政府办学的主导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政府部门加强职成教育指导、管理和服务的中介和桥梁,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客观条件;成教中心还在本区职成教育科研工作、队伍培训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区域化的有效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全区职成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其三,乡镇成人学校的布局调整和功能定位工作进展顺利。结合奉贤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三个集中”的进程,以及“1+2+5”的城镇体系的构建,在以往开展《上海郊区成人教育办学群建设的研究》和《奉贤区乡镇成人学校体制、布局、功能的研究》两项课题工作的基础上,区教育局会同各镇政府对新形势下成人学校管理体制、设点布局和功能定位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理清了改
革的思路,形成了进一步加强建设的意见。落实了积极而科学的操作举措。目前,这类学校已从原来的16所调整到了7所,并且理顺了由镇政府主办、区教育局主管的体制,调整和优化了管理队伍,明确了集职成教育包括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定位,还创造性地探索了一镇一校、总校与社区校区整合的办学管理运行机制,资源组合得到了优化,办学实力得到了增强,常规管理得到了规范,成为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智力支撑。
其四,部门和行业办学机构加大了社会化、规范化的推进力度。农广校、工技校、职工培训学校、建设培训中心等部门和行业办学打破了部门、行业所有的局限,发挥了各自的资源、专业等优势,面向社会,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为我区的职工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储备培训和农业服务体系人员继续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构建开创了新的局面。同时,由于主动参与了社会化培训市场竞争,学员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进一步提升,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
其五,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健康发展。根据“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16字方针,加大了对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支持和管理力度,包括:开展了以“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为主题的风采展示和法制宣传周等系列活动;组织了校院长和档案管理员的岗位培训,建立和完善了办学水平分等定级评估及其社会公示的长效管理机制。与此同时,还会同民政、物价、税务等有关部门,开展了规范登记、常规检查、整改验收、执法检查等工作,使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管理真正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从而有效地遏止了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文化补课等违规现象,有效地遏制了无序竞争,
净化了办学氛围。目前,全区这类学校已达到45所,其中A级学校8所,也涌现了一批先进的典型。如:去年我们接受了市教育评估院对A级学校抽查,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被市教委作为样板在全市推广。去年培训约3.5万多人次,占全区成人教育事业总量的12.3%以上,涉及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专业技术教育及社会生活类教育等。
2、学习型社区建设呈现了整体攀升的良好态势。
社区教育蓬勃开展。根据市委、市府提出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和部署,结合我区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各镇成人学校都加挂了社区学校牌子,建立了由镇党委、政府领导挂帅的社区学校校务委员会,落实了社区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同时,积极扶植了村(居委)的社区教育点,积极培育了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和学习型家庭,从而初步形成了以各种学习型组织为基础和载体的终身学习网络,不断满足了广大居民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在大力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中,顺利完成了我区的市政府老年教育实事项目,实现了兴办一所区老年大学和完善南桥、奉城、庄行三所镇老年学校的目标,使老年人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并形成了区老年大学为龙头、镇老年学校、各村(居委)老年分校三级老年教育网络,使全区的老年教育覆盖率和老年人参与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区老年教育实事工程的实施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市教委、市老龄委等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教育改革调研报告5
根据《县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走基层、转作风、送温暖、排隐患、抓发展、促和谐”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入兴善中心小学教学点现场访问、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学校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和其他涉及教育和学校正常发展的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状况
我们走访的兴善中心小学教学点处于偏远农村地区。近年来,学校乘国家“危房改造”“民生工程”实施之东风,新建了学生公寓、教师宿舍楼,办起了寄宿制,整合中小学资源,于20xx年10月改制成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学校现有中小学生1090人,其中住宿生700多人。中小学实际在校教师37人,职工1人,保安1人,学历合格,小学高级职称15人,小学一级职称22人。
二、亮点特色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科学管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品牌和活动特色,亮点颇多。
(一)抓教研提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多年来,三所学校坚持“课题研究为导向,教学研讨为平台”的原则积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一是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优化常规管理。三所学校致力于“全员进步、共同发展”的远期目标不懈努力,着眼于“纵向深入、横向突破”的近期目标积极工作,先后与县内外多所兄弟学校开展教学联谊活动。
二是始终贯穿养成教育的主题。三所学校多方位组织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的主题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发展空间,给学生进行自我锻炼提供了舞台。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一周之星”、“班队流动红旗”评选活动。开展好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结合传统节日“端午”、“清明”等开展好班队主题活动;开展“家乡半日游”活动。开展好家长学校活动,开好家长会,适时组织教师登门家访,努力构建家、校、社等多方位育人网络。积极参与建党九十周年庆祝活动。开展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利用法定传统节日,营造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氛围,注重仪式渲染,增强文化认同。开展了评选表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优秀少先队员干部及先进少先队集体活动。加强了德育与信息资源的整合,每周组织一次学生收看了思品、卫生、法制、安全、环保等节目。
(三)抓特色增活力
没有特色也就没有品牌,为了进一步凸显学校品牌,在强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开展学校特色教育的实践与创新,创造了自己的特色。
如学校在20xx年成功创办了磁县唯一的乡村少年宫,为学校学生课外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个大平台。活动室配备了图书、电脑、乐器、乒乓球等设备,安排了责任心强、爱心重、感情细腻的优秀教师担当“爱心妈妈”,定期与聊天、谈心,为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让家长在外放心。学校积极提倡自主管理,坚持以“养良好习惯,走成功之路”为主题,强化学生“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提倡“作息有时,生活有序,超越自我,赶超先进”,进一步落实“每天坚持一次跑步、唱一首歌曲、写一篇日记”的三个一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共处、学会创造”,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校还注重安全细节管理,加强楼梯管理,和放学路队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四)抓队伍强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更好地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三所学校认真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力保每一位教师都能较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年轻教师提供平台,给任务、压担子,不断锻造年轻教师,有序推进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搭建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知识互补、肯吃苦、乐奉献的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领导层。学校积极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对照要求自查自纠,逐步规范办学行为。组织骨干教师到磁县阜才中学,邯郸市复兴路小学等先进单位观摩、学习;抓住全县中老年农远应用大赛的契机,以村小为单位模拟县赛模式,开展好农远应用交流活动,实行一帮一结对辅导,多次举行集体备课,相互促进,务实研讨氛围。
三、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名超(编)实缺(教师)”矛盾突出
人口密度低,交通不便,但学校规模大,班额多,需占用大量的教师编制,师资需求总量相应增加。另农村学校撤并后,寄宿制学校住校生增加,需配备专职生活教师进行管理。从目前情况看,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农村学校因办学规模相对集中直接导致了实际需要的教职工数远远超出现行编制数。
2、教师队伍不稳定,呈现青黄不接趋势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流失严重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通过招聘流向城区的队伍中,另一方面同期录用大专以上毕业生人数远远低于离开人员人数。整个教师队伍日渐老化,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年龄老化现象更为严重。
3、知识老化、教科研能力弱,骨干教师相对不足
部分农村教师,特别是50周岁以上的农村教师,由于原始学历偏低,教育思想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教科研能力弱,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这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已充分暴露出来。虽然实行新课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部分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在题海战术中求质量,罚抄罚写情况时有发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4、师资不配套,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农村初中英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紧缺,所以不得不由其他学科教师来改带。音、体、美学科绝大部分也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师资不配套,专业不对口现象较为突出,隔行教学、非专业任教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势必影响相关课程的开设,影响相关学科教学质量,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推进。
四、主要对策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疑心聚力谋发展。
立足学校实际,要完善机制,优化师资,创先争优强素质;要强抓机遇,乘势而上,与时俱进增活力;要强化管理,实现突破,科学发展促和谐。
2、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及时按需补充配置教师
要出台教师补充的相关政策,确保教师能进得来,留得住。首先应以编制核定工作为基础,要确保教师编制满足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其次针对农村中小学超编的现状,各区、县应参照当地机关人员的分流政策,由区、县政府出台教师提前离岗或提前退休的规定,让一部分年龄偏大且工作能力较差的教职工提前离岗或提前退休,以把编制空出来用于公开招聘农村中小学教师;同时可采取“待编”的办法缓解我市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性短缺和年龄老化的问题,即按照教师补充工作制度规定,逐年安排一定的计划用于公开招聘农村中小学教师,所招聘的教师按照事业单位新进人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除编制外其他一切待遇均按有关规定办理,并由财政予以保障供给,一旦学校有了空编则立即办理入编手续。
3、扎实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要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改革培训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要总结和推广一些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要有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增强教师学习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要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宣传力度,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最终让学习成为教师的需要,成为学校的制度,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4、广泛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和支教工作,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
积极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对口支教和教师锻炼、学习制度,以推动中小学教师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充分利用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对口支援、对口支教、城乡互动是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短缺、素质不高和加快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及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5、积极努力做好教师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要制定科学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充分发挥和实施好奖励性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作用,切实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并引导农村教师不断创造新业绩。
6、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督导考核,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要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县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检验党委、政府教育责任是否到位的重要考核指标,以有力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改革调研报告6
面向21世纪,社会走向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与之相适应,现代教育植根于现代社会的现实,又面向未来急剧的变化和发展。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正式颁布开始算起,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正式开展八年了。八年中,我国基础教育界经历过近乎狂热的欢欣鼓舞,也经历过改革带来的困惑、矛盾和不安,为了总结课改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支撑和保证,为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我们组织对各中小学课改实施情况开展了调研。现代教育的特征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面性,而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现代教育的直接体.
我国基础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实行改革而实施素质教育呢?更具体地说,各门学科的教学如何真正实施素质基础教育?这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要想使教育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就必须进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在这我对基础教育改革做了几点调查,结果如下:
一、基础教学现状
小学基础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为儿童提供关于世界轮廊图景的第一个循环圈,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审视,小学基础教育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升学竞争导致学生厌学
在升学竞争的指挥棒下,学生精神压力大,学习负担过重,成绩亦成为将学生分类排队的“筛子”,淘汰学生的工具,致使有的学生厌学,甚至弃学。
(二)教学内容偏窄、偏繁,有的陈旧过时
基础学学习大部分内容是过时被淘汰的知识,这在现代学习和人类文明生活中只起着微不足道的作用,可仍被视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再则,占相当比重的应用题,不少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题材虚构并按题类选材的,这些人为编造的“应用”题,正是使后进生望而生畏的最难学的内容。而对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知识却很不重视。
(三)教师素质偏低
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学历达标似乎已经基本解决,但相当多教师的教学水平距他们要培养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只要求学生听懂记牢,正确再现,不注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至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现代基础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
(一)广大教师已经认同和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初步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出现了新面貌。 从这次调研所看到的课堂教学来说,在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一改过去那种课堂上的老师的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陈闷、单调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在很多教学环节中出现的,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场面,课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中,教师力求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主体活动来获取知识的教学行为明显凸现。他们正在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努力转化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转化为对学习对象的感觉、感知、体验的过程;他们正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认识知识,生成知识,理解、掌握并运用知识,并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过程与方法,同时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我们感受到老师们正在悄悄地进行着角色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表现出是知识的“权威”,他们正在从课堂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和学开始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而具有个性,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课堂正在走向和谐的心灵对话。教师学会了欣赏孩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学会了与学生合作。
1、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在课堂教师中,教师们都十分重视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并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进行自主地学习活动。
2、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充分凸显其个性。具体表现在教师们都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在学生遇到障碍或困难时,能较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能较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老师们在观察、倾听、交往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着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尊重学生的差异、人格和选择,赞赏学生的闪光点,并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放,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对话,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三)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们都尽量以“尊重、理解、宽容和赞赏”来处理师生关系。教师们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教师们尽可能尊重学生运动的多样性,充分地宽容学生,珍视个性差异,尤其是宽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学生有改正缺点错误、追求上进、进行自我教育的力量。
三、发展趋势
(一)、建构现代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
现代学校制度要求我们建立教师、学生、同行、专家、家长共同参与的基础教学评价体系,这也正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的重要内容。建立多元主体评价制度,主要目的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渠道获取教学信息和资料,帮助教师更全面、客观、科学地了解自己教学工作的不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也有利于促进家长、社会了解学校、教师,形成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二)、现代学校课堂教学多媒体的构建
现代基础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作用,结合多媒体,以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习,是学习生活更快捷,更方便,获取到更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将传统的基础教学方式打破,不断地随着教育发展而改革。
四、现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此次基础教学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结合,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很大地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更多去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方面,让学生作为主体,更为主动去学习,使现代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比如,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评价、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 促进我国的现代基础教学更加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而发展,这次改革举措意味着,为学生的评价多提供了几把尺子,教育评价“一卷定高低”的局面将被打破。 新课程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教研员和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实质,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
现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调查报告
【教育改革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教育改革调研报告07-23
教育改革的调研报告范文05-18
教育改革调研报告6篇07-23
教育改革调研报告(精选6篇)02-05
统计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7-25
消防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6-13
医院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4-20
汽车调研报告范文_调研报告05-06
制药企业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