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27 17:56:42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企业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1

  一、实践调查的内容

  (1)引言

  企业文化具有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功能,但能否真正发挥这一作用,取决于企业文化是否正确反映企业的本质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中国企业只有培育和塑造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竞争能力,是对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它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性等重要特征。无论能力、资源、人才、技术、知识、制度、流程多么先进,都具有竞争优势,这只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反映或表现,而不是核心竞争力本身和动力来源。那么,驱动技术、资源、人才的力量源泉是企业文化的创新还是优秀的柔性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企业文化创新“Heli ”。它来源于企业的独特创新(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从动态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企业可以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均衡发展,增强竞争力。解决的关键是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塑造和丰富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员工的团队精神和企业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员工的潜力。一方面,在企业文化中弘扬创新精神,让所有员工在强大的创新精神的激励下创造性地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配置各种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的效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自然会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借鉴,可以完善和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使企业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二)公司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具有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功能,但能否真正发挥这一作用,取决于企业文化是否正确反映企业的本质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企业文化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中国企业只有培育和塑造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竞争能力,是对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它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性等重要特征。无论能力、资源、人才、技术、知识、制度、流程多么先进,都具有竞争优势,这只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反映或表现,而不是核心竞争力本身和动力来源。那么,驱动技术、资源、人才的力量源泉是企业文化的创新还是优秀的柔性企业文化。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企业文化创新“Heli ”。它来源于企业的独特创新(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

  从动态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企业可以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均衡发展,增强竞争力。解决的关键是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其市场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塑造和丰富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员工的团队精神和企业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员工的潜力。一方面,在企业文化中弘扬创新精神,让所有员工在强大的创新精神的激励下创造性地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配置各种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的效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自然会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学习,可以完善和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使企业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企业管理理论中有三个里程碑式的理论:科学管理、行为管理和现代管理科学。企业文化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第四个里程碑,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水平。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是人们有意识地研究企业文化现象和企业文化管理方法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的结果。它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标志着管理的一场革命。旨在研究企业文化产生和发展规律的企业文化理论,不仅是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理论的新里程碑,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水平。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和信任人,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强调文化认同和群体意识的作用,反对单纯强调管理,注重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为企业建立明确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实现内部物质、精神和制度的最佳结合和动态平衡。

  首先,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异质的,难以模仿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发展中形成的。有决策感,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其次,源于少数人的倡导和示范。在文化上,总有少数人提出反映客观需求的文化理念,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和行为,成为企业文化的开拓者。少数领导者和先进元素的展示激励和推动了企业中的其他人,形成了企业的新文化模式。第三,由于坚持标准化管理,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用新的理念和行为克服旧的理念和行为的过程。因此,新的想法和行为必须得到广泛的宣传和灌输,才能逐渐被员工接受。因此,由于商业环境、行业和发展历史的差异,不同的企业必然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和精神力量,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兴衰的一个长期的、基础性的、战略性的因素,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面镜子。核心能力是在独特的企业文化基础上形成和积累的,以人才、文化和流程为载体。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培养,积累下来的企业文化会和产品、品牌、专利等一起逐渐形成。,并演变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缺乏优秀文化的企业不会打造持久的一流核心竞争力。相反,企业拥有和保持一流的竞争力往往根植于优秀的企业文化。核心能力是企业文化成功的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同时,基于优秀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挥,为企业文化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了坚实而丰富的物质保障。

  二、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提炼企业精神。优秀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体系的核心。只有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提炼出企业的优秀理念,才能从核心体现企业的个性。因此,要培养和创造一种符合企业实际、催人奋进、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成长和培养起来的一种群体意识。建立强大的精神支柱,统一员工的要求,激发员工的创业热情,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以无形的方式沉淀,形成企业的行为准则。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培养员工的思想情感,鼓舞员工士气,凝聚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形成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增强团队的活力和生机。

  3.构建制度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有制度保障,在这个制度保障中,要实现制度文化的创新。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想法不断引入适应新竞争形势的管理体系,如成本管理模式、创建学习型组织和流程再造等。,用优秀的制度保证文化建设的实施。

  4.崇尚行为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应积极倡导和实践优秀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的倡导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企业家要有全新的管理行为,自己的管理行为处处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员工要有全新的工作行为,用敬业、努力、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勇于创新、持续改进、奉献的行为具体践行企业文化,让公众通过员工的行为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文化内涵。企业的物质形态往往反映了企业的文化特征。这种物质形态表现在整洁的工厂外观、现代化的工作设施和环境、理念先进、产品优质的办公环境等。,在企业的“硬件”它体现了企业的文化追求,使员工处于良好的文化氛围中。

  5.坚持“以人为本。企业就是“以人为本。人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归根结底,企业的命运必须由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人的因素来决定。广大职工作为企业的主体,不仅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企业精神的创造者。广大员工能否在企业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充分尊重、理解和关心人,满足员工的要求,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因素,以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保持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一致是必要的。员工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是员工主体利益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志。市场经济是人才经济。实践证明,谁有足够的天赋,谁就有竞争的决定性优势。“以人为本。重点是提高人的素质,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劳动,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愿望。

  6.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方面,要通过管理模式建立包括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在内的企业形象管理和维护体系,以利于员工对企业形象和独特文化的公众理解和认可。另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注意用企业的良好行为净化社会氛围,促进社会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健康均衡发展。企业应该重视自己的社会形象,这实际上是企业与社会的双赢行为,也是企业利用优秀文化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最后要注意品牌效应。

  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竞争力中的作用

  1.企业文化建设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人的因素,其重要作用是将每个员工的个人目标统一到企业的总体目标上。企业文化的建设为员工创造了最合适的发展条件,为他们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他们有了稳定的归属感。它就像一个纽带,将员工个人利益的追求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员工意识到只有企业不断发展,才能实现个人目标和经济利益。以共同的目标紧密团结员工,为企业实现整体目标聚集最大的力量。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基础。

  2.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激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鼓励员工发挥内部动力,朝着预期目标采取积极行动,发挥最大潜力,达到更高水平的个人心理需求。高级鉴定、技术职称晋升、各类竞赛、技术竞赛、演讲比赛等。在企业中通过有效的精神和物质激励手段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必须依靠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内外的专业学习和业务培训,鼓励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素质和企业整体水平,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企业文化建设对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规范作用。标准化经营是制约企业兴衰的非技术因素。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具有有形和无形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不仅来自于企业内部一套先进的科学管理体系,还来自于一种企业群体道德意识、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所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4.企业文化建设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起着协调作用。为了在企业建设中实现更高的目标,有必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塑造企业员工的团队意识。俗话说:“管理:一是理顺程序,二是理顺心态。”例如,动员员工在年度大会前后积极参与“我为企业提供建议。提出合理化建议活动,让员工对企业发展、企业建设等问题提出有益的建议,让企业领导和员工在理解中获得认同感。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要求企业管理者关心人,爱人,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让每一个员工在团队中感到舒适,从而在行动上更加协调。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精心设计,管理层积极推动,得到全体员工广泛认可和认可,成为自觉行为的过程。它是一个逐步培养和实践的过程,必须坚持领导倡导、全员参与、持续推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统筹规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企业文化为载体,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和社会意识,是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2

  20xx年1月1日 ,新修订的《劳动法》和“两税合一”(指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率统一为25%)开始正式实施;同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节能减排等改革措施不断深化;人民币持续升值等新情况不断出现。为调查这些新举措(新情况)对我市企业用工的影响和作用,我们选择了部分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33家企业的调查表反馈,其中:国有企业17家,集体企业3家,私营企业8家,外资企业5家。现报告如下:

  一、 企业高度重视《劳动法》并深入贯彻

  所调查的33家企业均组织学习过新的《劳动法》。企业用工的管理方法正走向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合同式管理。33家企业的在岗职工为30946人,已经签订劳动合同为25767人,占的比重为83.3%; 276人因职工或企业的原因未签劳动合同而离开企业, 占的比重为0.9%;尚有4903人在待签过程中,占的比重为15.8%。未签劳动合同而离开的现象主要出现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中:私营企业270人,外资企业6人。

  二、 企业的'用工方式以“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工”为主。

  本次调查企业主要用工方式时允许有复选项,企业选择频次最高的为“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工方式”选项,共计24次,占总选择频次的52.2%;其次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工方式”选项,共计17次,占37.0%;第三为“签订劳务派遣劳动合同用工方式”选项,共计3次,占6.5%;第四为“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的用工方式”选项,共计2次,占4.3%。

  三、 企业遵守《劳动法》的意识得以强化

  新《劳动法》的实施将使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我市企业选择频次最高的选项为“办理社会保险的成本增加”,共计19次,占总选择频次的41.3%;其次为“合同终止时经济补偿金的成本增加”选项,共计11次,占23.9%;第三为“不签劳动合同的成本增加”选项,共计8次,占17.4%;第四为“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成本增加”选项,共计8次,占17.4%。前两项为守法成本增加,认同率高,说明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劳动法》,企业认同劳动者社会保险的重要性,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后两项为违法成本增加,也有相当部分企业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认同率不如前两者高,说明大多数企业基本不做违法的前提假设,故而未把违法成本增加当主要成本支出的首选项,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企业守法意识加强。

  四、某些行业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

  33家企业中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的8家,占24.2%,劳动力充足甚至过剩的24家,占72.7%,其他情况(经营者正办理交接,无法判断)1家。占3.1%。

  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的企业以私营企业较多,有4家,占私营企业总数的50%;其次为国有企业,有2家,占国有企业总数的11.8%;第三为集体企业,有1家,占集体企业总数的33.3%;第四为外资企业,有1家,占外资企业总数的20.0%。

  从行业发布看,劳动力短缺现象主要分布在酒店、宾馆、饭店等服务行业。

  五、 口退税政策调整,节能减排,两税合一等改革措施对我市企业影响不大。

  对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63.6%企业认为“没有影响”,36.4%企业认为“有影响,但影响不大”,没有一家企业认为影响较大。

  对于“两税合一”,33.3%企业认为“没有影响”,66.7%企业认为“有影响,但影响不大”,没有一家企业认为影响较大。

  对于“节能减排”,30.3%企业认为“没有影响”,69.7%企业认为“有影响,但影响不大”,没有一家企业认为影响较大。 六、 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市企业有影响甚至有较大影响。

  对于“人民币持续升值”, 85.0%企业认为“有影响,但影响不大”,12.0%企业认为“没有影响”,3.0%的企业认为有较大影响。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3

  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一支主力军。民营企业成为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民营实体经济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民营经济作为重要的经济主体,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民营实体经济企业普遍面临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妨碍着稳增长、调结构任务的实现,也对推进供给侧改革、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明确提出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

  当前,民营实体经济企业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生存问题,其次才是发展问题。初步调查资料显示:民营实体经济企业的产值虽然有所上升,但利润却有所下降。民营实体经济企业由于成本高而导致生存状况面临着严峻考验。近年来,国家出台政策和措施扶持民营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帮助他们降低经营成本,优化发展环境。然而,政府的扶持政策实施是否产生效果?如何继续降低民营实体经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其生存能力?这些问题仍有待探索。

  在企业经营成本中,当前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其中以社保体系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五险一金”问题最为突出。

  为准确掌握民营实体经济经营成本的变化情况,本次调研在依托鄂尔多斯市工商联指导,以《关于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调研的通知》为依据,深入企业考察为主,同时进行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充分显示民营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变化情况。

  (1)个别访谈。访谈主要鼓励企业说实情、讲真话、提建议。

  (2)实地走访。本次调研走访考察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了解经营成本情况。

  (3)个案研究。

  (4)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发放兼顾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调查问卷均由年轻一代民营实体经济企业人士本人填写。

  降低民营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建议根据上述调查的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1、合理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民营实体经济企业人工成本的增加除了有物价上涨导致最低工资水平持续调整这一客观因素,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工成本管控不严,劳动生产率低。因此民营实体经济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的最优比,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工成本管理战略,确定科学的管理目标,提高管理成本,降低企业人工和管理等成本。建议合理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困难企业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提供有效缴费担保后,经批准可缓缴除基本医疗保险费之外的社会保险费。支持企业通过转型转产、多种经营、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培训转岗等方式,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鼓励企业少裁员、不裁员。

  2、持续降低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政府应该继续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范围,落实国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负政策,消除重复征税和多头征税,增强税收政策的适应性。应取消一些行政事业性收费。要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对建设成效良好的众创空间的用房、用水、用能、宽带接入费用和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等给予适当奖补支持。引导企业落实好购置固定资产抵扣增值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政策。简化认定流程,放宽认定条件,扩充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及其产品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国家、自治区部署,把“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展至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实现增值税全面替代营业税。制定相应标准,对符合产业政策、有较好发展前景、一时遇到较大困难的企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在一定期限内实行税费缓收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3、降低销售费用。民营实体经济企业应该不断探索新的生产经营和销售方式,不断创新,比如,在销售渠道上,应该加大直销渠道的比重;市场推广上,不要过度依赖广告来提高销售量,而应该主要通过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通过引入新技术降低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销售成本,保持企业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

  4、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要营造适宜货币金融环境;应充分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要着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应大力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进一步提升我市产权交易市场功能。政府还可以采用一系列市场化的手段,促进金融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还款方式创新,减轻企业还款压力,降低融资成本等。

  5、进一步降低用能、用地成本。要继续降低企业用气成本;对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类别价格要进一步下调;要开展大用户优化用电服务,免费为企业提供优化用电建议书,合理配置变压器容量,充分利用谷时段低电价,降低用电成本支出。应实行有保有控的产业用地政策,重点保障年度重大项目中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项目用地,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方式,试行工业用地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供地方式,降低工业企业用地成本;要盘活存量用地;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定条件的前提下,利用自有土地重建、改建、扩建厂房,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4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工业企业问题清单制度〉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将前期企业走访调研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组织机构

  在全市工业大会召开后,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会议传达贯彻,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规上工业企业调研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经商局,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

  二、开展走访调研

  从4月4日至4月15日,分4个小组,由县领导带队,园区管委会、政府办、安监局、环保局、经商局、所在乡镇等单位参加,对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现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此次调研活动,共走访企业51户,收集到困难或问题97条,其中,非市场因素70条,主要集中在土地问题、资金问题、办理两证问题上。

  三、认真执行纪要

  根据调研走访情况,针对收集疏理的企业困难和问题类别,对非市场因素部分,按一企一策要求,县政府共出台了19份纪要,分别予以安排落实。庚即,各部门按照纪要要求,逐个对企业问题进行解决。截止目前,我县已解决困难和问题60余条,其余困难和问题正在协调解决中,无请求市政府协调解决事项。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5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及全民创业时代的到来,用户需求以及市场环境使得“快”字成为互联网公司做产品、做市场的第一要务:快速开发产品、快速投向市场、快速响应用户、快速迭代产品。在对速度有如此高要求的情况下,传统企业沟通工具、工作方式是否海能够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呢?

  与此同时,解决企业沟通协作问题saas类产品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这些产品在百度上做搜索推广的就有一大片,具体的发展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是真的有这么广泛的需求?还是yammer被收购后,国内开发团队对市场前景产生了误判呢?

  带着这些问题,群媒体近期开展了半个多月的面向互联网企业的内外沟通工具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互联网企业当前的沟通协作状况以及是否有需求革新传统的沟通协作方式。

  根据该《互联网公司沟通交流工具调研》报告结果显示:

  qq、微信、邮件为互联网企业主要沟通工具;

  72.19%的企业在使用qq作为企业沟通工具;

  73.51%的`企业在使用微信作为企业沟通工具;

  59.6%的企业是主要使用邮件进行沟通的;

  24.5%的企业主要依靠会议沟通;

  其他项中有被提到的是skype,tower,worktile,qortex等;

  注:该题为多选题,所以答案有交叉。总的来说,传统企业的沟通主要是通过qq、微信、邮箱、会议以及口头交流来完成的。

  82.12%的人认为传统的企业沟通工具是存在问题的,只有17.88%的人觉得挺好的,不需要改变。其中认为存在具体问题如下:

  53.64%的人认为即时聊天讨论氛围差,优质内容无法沉淀;

  59.6%的人认为重要信息通过邮件,多人协同参与不便;

  22.52%的人认为沟通工具广告多,工作氛围差;

  29.14%的人没有合适的地方用于团队学习和讨论,还有6.62%的人认为存在其他的问题;

  注:该问卷题目为多选题。

  结论:虽然qq、微信、邮件是目前最主流的企业沟通工具,但并不是最佳的,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当前沟通工具存在的问题也开始去尝试一些有更多协同功能的企业沟通产品。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6

  一、企业发展现状及科技创新情况

  (一)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求发展的思想意识正在逐步增强。调研的大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已有初步认识或了解,其中有5家企业经营者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意识,开展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引进了不同层次的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建立了内部技术研发机构或组建了松散的技术研发团队。在技术研发方面舍得投入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研发成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达到了国内先进以上水平,产品以其较高的技术含量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如华夏乳品公司研发的“无水黄油”、“黄油粉”等产品,华安生物制品公司研发的“酪蛋白磷酸肽”等产品。

  (二)企业科技创新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调研中我们发现,科技创新对特色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次调研的10家企业,近两年共研发成功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产品30多个,取得多个省州级科技成果,这些产品均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拉动了相联产业的较快发展。在奶产业发展中,华安、华夏等乳制品加工企业始终把新产品研发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研发成功的酪朊酸钙、酪朊酸钠、酪蛋白磷酸肽、酪素胶等系列新产品,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创新在给企业发展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全州奶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院企科技合作已成为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市企业技术研发基础条件有限,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所以新产品研发难以靠自身去独立完成,只有通过院企科技合作,引进智力、引进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近几年,我市的院企科技合作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部分企业与省内外的9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正在组织实施多项科技合作项目。临夏什锦集团依托甘肃农大科研条件,通过优势互补,挂牌成立了清真食品研究所,合作开展特色食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不断拓展市场占有率。甘肃农业大学在清河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科研、教学和实习基地,共同开展畜产品深加工等研发项目,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

  (四)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平台正在开始搭建。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调研企业中,有6家企业已成立了企业技术研发机构,配备了专职技术研发人员,购置了较先进的研究和分析仪器设备,还有5家企业设立了技术实验室和分析化验室,已具备常用的分析和检测设备和手段。这些企业均能自主开展一般性技术研究和日常性的产品主要成份分析和品质检测工作。

  (五)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去年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增加了“企业技术进步”专章,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规定了通过财税政策、产业政策、资本市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多项优惠措施。省上出台了《甘肃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将企业科技创新首次纳入县(市)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实行量化考核,市上建立健全了科技工作联席会和市上领导联系科技项目制度,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国家、省、州、市对企业科技创新从项目、资金方面切实加大了支持力度。华夏、华安两家企业先后列入省级创新试点企业,有2家企业被认定为州级民营科技型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整体淡薄、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明显不够。在调研的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经营者虽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有切身体会,但对本企业如何开展科技创新的思路仍然模糊,感觉无所适从,对研发设备和技术人才投资缺乏积极性;也有少数的企业经营者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对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满足目前的产品和市场,缺乏危机意识、进取意识和扩张意识,固守小农经济的思维定势,不愿进行技术研发和扩大再生产的思想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禁锢。

  (二)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引进、转化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创新工作的正常开展。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就应该首先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这一点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的地区尤其重要。但是,我们发现在调研的企业中有50%的企业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为零,而国家确定的创新型企业的必要条件是技术研发经费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1%。大部分企业经营者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将技术研发经费全部寄托于政府投入,没有政府科技投入,就不会自主投资开展创新。同时,企业中只注重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忽视技术、人才等无形资产投入的思想普遍存在。

  (三)企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创新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有效的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建立。在10家企业中有60%成立了技术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其他企业由于思想认识、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均无内部的、依托的或联合的技术研发机构,也不具备任何实验研究、分析化验设备和条件。企业缺乏创新技术服务机构、技术交易中介组织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所以,创新仅局限于单个企业、单个行业的行为,全面发展、纵横交错、内外相联、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善和健全。

  (四)企业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人才极为缺乏。在10家企业的员工中,有中专学历的占职工总数的14%,大专学历的占职工总数的12%,本科学历的占职工总数的4%;有初级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的11%, 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的5%,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的2%。可以看出,有学历的和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1%和18%,这种人才拥有量与企业的发展规模极不适应,难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五)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有些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位。虽然各项推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但部分政策措施在贯彻过程中往往受到种种因素的牵制而落实不到位。如《甘肃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中规定的有关所得税、营业税、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减免政策,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得到落实执行。由于关乎企业切身利益的激励政策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既弱化了企业对政府的信任度,也削弱了激励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三、对策及建议

  (一)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尽快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任何企业无论它现在的规模大小、效益如何,离开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都将停滞发展乃至被淘汰。因此,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摆到与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企业的根本战略和中心环节来抓。必须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毫不动摇地树立科技创新的强烈意识,要把创新作为在市场上竞争制胜的'法宝。企业要通过成立技术研发机构、培养技术研发队伍、改进技术研发条件等措施,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对现有产品的市场追踪,掌握其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瞄准同行业先进水平,不失时机地抓好新产品的研发,优化产品性能,提高产品品质,赋予产品新的内涵。新产品的研发要注重产业链的配套延伸和结构的优化配置,尤其要注重那些技术密集、引领市场、面向未来的新型产品的开发研制和技术储备。

  (二)要高度重视政府行政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对经济运行的宏观引导职能。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享有高度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但是从我市企业目前的技术发展和信息拥有水平来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放任企业盲目地开展创新,与发达地区竞争技术优势,势必会走许多弯路,不但增加不必要的创新成本,反而会挫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相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创新事业,如果有了政府的强力推动,都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事实说明,不能简单认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就是企业自己的事,而是要进一步加大各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推动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想方设法激发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活动。要在创新决策、资源分配、责权利确定上,充分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加大项目支持、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引导通过创新来做大企业,做强企业。进一步加强省级科技创新试点企业的争取、州级科技型企业的认定等工作,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激发企业内在创新潜能。

  (三)积极推动院企科技合作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企业要在巩固已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关键技术需求出发,主动去寻求技术支撑。要充分利用好临夏州与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的资源和平台,继续拓宽科技合作领域,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引进先进技术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牵线搭桥,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我市企业联合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帮助论证和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科技项目,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团队,形成引进科技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新机制,尽快建立起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创新服务体系。

  (四)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在调研中企业谈得最多也是人才,人才缺乏、人才机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企业是吸引人才的主体,要树立“只求所用,不求所在”、“只求所为,不求所有”的意识,研究建立引进使用好人才的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来企业创业。通过科学评价,让引进的科技人才以无形资产入股,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企业还要有计划地逐年安排好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考察交流和员工的技术培训工作,持久不断地提高企业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针对我市企业的实际,人才引进中要注重引进本地籍在外人才以及退休的科研人才,要注重用活用好企业现有人才,建立务实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措施,调动各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与经济相结合,让一切为创造财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在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使企业成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舞台。

  (五)不断拓宽民营企业科技投入渠道,切实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针对目前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融资难的现状,要引导全社会多方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鼓励企业更新观念,不断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方面的自主投入,特别是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的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机制,加大财政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银企对接工作,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企业创新项目的贷款支持,组织企业创新项目招标,争取社会及企业人员资金入股,扩大企业资本金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比例。协调财税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的有关优惠政策,用足用活国家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六)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中介机构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体系。一是要引导、帮助重点企业尽快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配备必需的技术研发和检测设备,以及专职技术研发人员。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创办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成立起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或其它科技中介、技术服务组织,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三是要大力发展技术、信息和人才市场,规范技术交易行为,形成经纪人交易、非常设技术市场和常设技术市场并存而逐步以常设技术市场为主体的规范动作体系,保证技术贸易的公平和公正,使成果转化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护。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7

  一、调查的原因及目的

  百年大计,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企业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当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学习速度和培训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参数。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途径。在当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使其员工充分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企业。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员工培训在帮助公司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公司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工作的公司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公司员工思想现状,了解公司对员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公司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xx制药有限公司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36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4份,主管级及员工级30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1.调查时间:20xx.08.

  2、调查地点:xx制药有限公司

  3、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 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2、 将近九成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大的凝聚作用。

  3、 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 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二)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1、 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现行职能职责、业务流程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好。依据调查结果,80%员工认为目前的岗位职能配置、工作业务流程有效,而认为其在实际中有指导性、参考性作用的仅占35%左右。

  (三) 人才管理与技能

  1、 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xx制药有限公司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员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

  2、 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员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员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员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员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3、 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员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

  (四) 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1、 除少数员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28%的员工认为我们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我们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12%的员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员工反映某些员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8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也称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为了保证经济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采取的制度和方法。《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各单位的法定义务。

  一、内部会计监督现状

  内部会计监督是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来进行。从目前单位内部监督的总体情况看,内控制度不严、监督职能乏力、守法意识淡薄,不仅导致一些违规、违法问题通过会计工作“合法化”,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一是内部控制不严。这是一个单位会计机构设置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的不严密,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不清,达不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会计要求,这不仅使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会计监督乏力。虽然《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权,但由于缺乏会计依法行使职权的保障措施,会计人员往往是“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一些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实际上已是徒具虚名。

  三是守法意识淡薄。一定时期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单位领导还是会计人员对会计法规、税收法规等政策的“有法必依”意识尚相当薄弱,甚至为了集体利益、团体利益或个人利益,将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置于脑后。

  二、内部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是首要原因。我国会计监督的法律约束机制不建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比如,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

  (二)人事管理体制的影响是直接原因。任何信息都来自于人的活动,会计信息也不例外。不同的人事管理体制,对人的意识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一、一些企业单位领导的人事管理仍然集中在政府部门,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使单位领导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家。面对上级下达的“硬指标”,单位领导在这种压力下,不越过会计监督粉饰报表、编造假数字就难过考核关,严重的将被“一票否决”,“乌纱帽”难保;而且许多领导在“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为迎合领导意志,不得不以虚假报表上报,所谓的“假业绩能引金凤凰”,就是这个道理。其二、由于目前企事业单位掌握着对本单位财会人员的评先、评优、任命、提拔、调动、晋升等职权,会计人员“捧”的是本单位的“饭碗”。尽管国家规定各级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会计工作,每一位会计人员也都想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的从业原则,做一名出色的会计人,但在单位领导为了自己以及小团体利益而不顾国家财会法规和财经纪律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不得不违反会计监督的要求而屈从单位领导的意志。

  (三)会计人员素养的不高是主要环节。一般而言,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监督的直接参与者,一些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意识不强,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理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下支配下,将会计监督置之一旁。如果会计人员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就能够自觉抵制来自于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严格执行会计监督的相关内容,拒绝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但是,治理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完全依赖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更要有良好的法制环境、经济秩序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共同促进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有序运行。

  三、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控制体系的基本内容

  健全单位内部监督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性”:

  一是安全性。通过适当业务权限的设置和合理的授权,保证货币资金进出企业的安全性;

  二是可靠性。通过准确的会计记录、计量及记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是可操作性。通过确认、核算方式的制度化,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操作性;

  四是完整性。通过及时的实物盘点,建立定期盘点制度,保障企业各项资产的完整性。

  健全内部监督控制体系主要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一是配备可靠职员。对关键会计岗位人员要由单位领导集体讨论任命,并对关健会计岗位人员的行为进行追踪,打消其投机取巧的企图;

  二是实行职责分离。包括经营与会计、财产保管与会计、交易权与财产保管,会计人员之间的职责分离,形成相互牵制;

  三是给予恰当授权。可按公司章程、规章制度、企业经营计划等进行一般授权;

  四是建立档案制度。会计档案、文书档案要及时、完整地建立,防止篡改,以保持对当事人的责任追究的压力;

  五是制定合理程序。会计工作程序要符合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有规范的`操作标准,能准确划分责任,并形成必要的牵制;

  六是实行职责轮换。对关健会计岗位人员建立职责轮换措施,及时发现各岗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七是建立检查制度。对控制系统的运转情况,定期安排外部人员或内部审计人员检查,以保证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四、保证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执行的主要措施

  (一)依法执政是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执行的保障。《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领导在建立和执行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单位领导应当严格执行《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依法行政,保障各项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执行。

  (二)人员选用是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执行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这是前提,但是没有相关具体的工作人员来运作,也不能充分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单位的择人、选人、用人政策直接关系着企业的人员配备,直接影响着是否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要杜绝账户设置不合理、记录不真实的情况,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制度的职能作用,就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培训与再培训,定期进行考评,奖优罚劣。

  (三)严格内审是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执行的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会计核算及遵守法律法规情况,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四)提高素质是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执行的保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财务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一大批人员加入到会计队伍中来,使会计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但就其个人素质,业技水平来讲参差不齐;另外,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会计方面所涉及的学科和内容不断增加,新的情况也不断在出现,需要进行研究,因此,有必要进行培训,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使会计人员树立起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忠于职守,严格监督,实事求是,搞好核算,精心理财,优质服务的良好职业道德。要不断进行观念更新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对新问题的判断力,在思想上把会计监督从单纯的“检查、督促”观念中纠正过来,克服那种一讲监督就是“管、卡”的陈腐观点,树立起会计监督是为发展生产经营服务的指导思想。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有责任有义务通晓财经法规,宣传国家有关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把关,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出谋划策,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当与领导在财经方面发生不同意见时,如果不涉及原则问题,除了详实向领导做好解释外,应无条件地服从领导的决定;在涉及原则问题时,要依法行使会计的监督职能进行坚决的抵制,确保国有资产不受损失,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

  (五)强化地位是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执行的环境。要使会计人员安心工作,正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要搞好会计监督仅仅依靠会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社会各阶层都来关心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9

  中小工业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优势,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基础之一。__近20年来的招商现状表明,我们对国际国内的大型制造企业可望而不可及。对此,我们需要有一个务实的认识,既然没有大企业愿意来投资,能否把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给他们提供有力支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进而,将__打造成中小企业投资发展成长的天堂,使其成为__的城市名片,以此吸引更多外来中小企业进来投资,从而催生更多中小企业的诞生与成长壮大?浙江的绝大多数大企业(甚至包括现在全国的行业龙头)都是从手工作坊开始起家的,直到现在浙江的一些地区仍是家家户户拥有小工厂,正因如此,浙江经济充满了活力。所以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将发展的眼光仅停留在招大商上(当然招大商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到20__年底,我市中小工业企业已达近6000户,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80%以上。但是,我市规模以下工业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受内外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机体的内在活力明显不足,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孕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温床”的功能不强,地方企业长不大。目前,我市有大型工业企业只有5户,近20年以来几乎没有新建、也没有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大型企业。

  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生死变动频繁。每年既有一些企业诞生,也有不少小企业停产、转产、搬迁或倒闭。

  三是企业规模偏小。无论是从企业资产看,还是企业实现主营收入,我市企业规模都偏小,户均资产3649万元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88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以下企业,占4成。况且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生产设备陈旧,场所简陋,无法建设标准化的生产流水线,企业发展难以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无法形成对大中型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给规模以下工业乃至整个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制约其“茁壮成长”的重要内因。

  四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科技活动能力薄弱。在我市中小型工业企业中,有85%的企业没有科技活动投入,多数企业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无法形成品牌。

  五是信息较为闭塞。受人力、财力和技术力量的制约,小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手段有限,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基本处于或“黑暗中摸索”、或“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局面。

  六是资金短缺,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问题是规模以下工业经济发展的羁绊。虽然国家已出台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优惠政策,但贷款难问题多数企业仍未解决。资金的制约,影响了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成为阻碍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的一道门槛。

  七是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机制滞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文化程度不高,发展目光短浅,加上粗放式的经营管理,缺乏正常性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八是体制和制度改革不够到位或不配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尚未形成。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环境、法制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等。另外,政府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还缺乏有效的监督服务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税费征管和统计数据质量等。

  综上所述,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不仅难以吸引外地企业驻足,就连本地企业也出现外移倾向,这一倾向应当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二、扶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我们应当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信念不动摇,积极应对复杂形势,从财税支持、金融服务、优化环境、减轻负担、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加快发展。

  (一)整合完善特色工业园区。立足中小企业,结合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规划筹建特色工业园区,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入园门槛,提供优质服务,吸引市内外各种所有制企业平等进入,增强集聚效应,加速产业规模化,培育“小巨人”企业,提高竞争力。

  (二)鼓励和促进专业化分工。经验表明,大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比较固定的配套协作关系,不但有助于自身市场的稳定,还可以得到大企业的技术支持,从而加快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从__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中小工业企业的配套协作关系,推动经济发展。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将中小企业纳入整个工业结构调整的总框架,利用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导向对小企业进行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名牌产品为中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努力实现规模以下工业由目前分散、杂乱、小规模的经营,向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如整合现有工业园区,有意识地把相关的产业引导到功能明确的产业区,同时加强上下游配套产品企业的聚集,培育和延伸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全面壮大规模以下工业经济。

  (三)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一是搭建改造传统产业平台。组织各类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以市场化运作机制,定期举办交流活动,为中小企业改造传统产业提供平台。二是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对中小企业的传统产业改造项目先进性和大小进行认定,制定科学扶持政策,对达到政府规定要求的改造项目,政府给予较大力度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实施项目改造。三是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应把工作重点从单纯抓科研项目,向抓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创造政策环境转变。四是加强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共同开发以创新为特点的高科技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一是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纳税服务。税务部门在公正执法的同时,充分用足用活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保证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能享受到国家的税收政策扶持。对高新技术企业,可试行对其利润再投资部分实行税收抵免政策(现阶

  段可采取财政补贴的形式)。二是加大财政对中小工业企业资金融通的支持力度。如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那些有技术懂管理,有产品研发项目或专利技术,有强烈的创业意识的人,给予风险投资支持,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中小工业企业。三是提供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手段。设立中小企业风险担保基金,以支持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产权转让、典当、拍卖等方式直接融资。四是坚决清理对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对于正常性的收费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扩大减免幅度和范围;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费用应由税收来承担,不得再收取额外的费用;同时要逐步剥离目前由企业承担的一些公共事务与社会职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项费用。

  (五)构筑面向中小工业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专为中小工业企业服务的机构。如建立中小工业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工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投资理财等服务。抽调专职人员或从大企业派出兼职人员向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技术培训与市场开拓指导。二是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机构,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和资本运营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素质的改善跟不上企业规模的成长,企业家的经营素质的提高跟不上企业数量的扩张的问题。三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四是由政府出面组织“金融超市”,通过政府协调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便利条件。五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产业转移承载能力。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10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主体和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其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我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成效。近期我局成立专门课题组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对长沙新一轮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调查样本及调查方式

  (一)调查样本描述

  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沙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20xx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累计实现产值4200.7亿元。纳入本次调查的企业为截止20xx年12月30日省科技厅认定在册的全部高新企业,共计805家。其中20xx年20xx年认定的企业数分别为144家、348家、178家,20xx年复审通过135家(如表1)。

  上述高新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上高新企业)有330家,占全部高新企业的40.94%。330家规上高新企业涉及8大技术领域,其中: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121家、生物与新医药技术66家、新材料技术61家、电子信息技术47家、资源与环境技术17家、新能源及节能技术11家、高技术服务业9家、航空航天技术2家。

  (二)调查方式方法说明

  本次调查以网上检索为主。根据高新企业和规上企业名单,登录中国知识产权局网站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进行检索。同时,通过查询近两年XX市专利申请与授权明细,以辅助手段进行部分数据修正。

  1、检索分类方法。登录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以企业名称逐个进行检索,以各企业的中国专利申请量(含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申请、外观设计申请)和授权量(含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授权、外观设计授权)为检索结果,整理成专利情况表,再标引高新企业认定(或复核)时间、技术领域、所属地域以及是否规上企业(或高新企业)等信息,以上述标引信息与企业名称、专利分类综合形成数据归纳索引,进行数据统计。

  2、数据来源及更新时间。数据来源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的中国专利数据库。数据更新时间为20xx年6月24日,本次数据检索时间为20xx年7月1日 20xx年、20xx年XX市专利申请与授权明细为省局信息中心20xx年2月提供,查询时间为20xx年7月2日4日。

  3、其他说明。本次检索数据均以企业名称为申请人(权利人)的检索结果,不包括企业法人代表或其股东名义申请的专利数据,也不包括企业法人代表或股东名下已经办理向企业转移手续的专利。

  二、企业专利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1、高新企业专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05家高新企业中共有608家企业(占75.53%)申请了专利,专利申请共计17780件,占全市累计专利申请总量(90291件)的19.6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977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9821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1982件,三类专利申请的占比分别为33.62%、55.24%、11.14%。

  共有568家高新企业(占70.56%)拥有授权专利,授权专利共计12398件,占全市累计专利授权总量(52669件)的22.3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28件(不含湖南邱则有专利策划公司等个别企业由法人代表或公司股东名下转移至企业的1834件),实用新型专利8958件,外观设计专利1812件,三类专利的占比分别为13.13%、72.25%、14.62%(如表1)。

  2、规上高新企业的专利情况。调查显示:规上企业中共有330家高新企业,其中296家企业(占比为89.70%)有专利申请,共申请专利共计942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874件、实用新型5216件、外观设计1332件),占规上企业累计专利申请量的78.04%;284家企业(占比为86.06%,20xx年调查数为104家)有专利授权,授权量共计6584件(其中发明642件、实用新型4739件、外观设计1203件);264家企业(占比为80.00%)拥有有效专利,有效专利共计5872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610件、实用新型4200件、外观设计1072件),占规上企业的68.01%。如表2。

  按照高新技术8大领域分类,在330家规上高新企业中的5872件有效专利分布情况如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121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3808件,占比64.95%;新材料技术领域61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796件,占比13.56%;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66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408件,占比6.95%;电子信息技术领域47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398件,占比6.78%;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17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185件,占比3.15%;高技术服务领域9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156件,占比2.66%;航空航天技术领域2家企业拥有有效专利25件,占比0.43%。

  (二)20xx-2012年度专利情况

  1、高新企业情况。20xx-2012年两年高新企业共有专利申请10475件,占高新企业专利累计申请总量的58.91%,共有专利授权6640件,占高新企业专利授权量的53.56%。各年度数据如表3。2年来,高新企业专利授权平均增长率47.35%。

  2、规上高新企业情况。20xx-2012年规上高新企业专利申请5688件,占同期高新企业专利申请的54.30%,占同期规上企业的77.67%;专利授权3483件,占同期高新企业专利授权的52.45%,占同期规上企业的77.37%。具体数据如表4。

  (三)主要特点

  1、专利领军企业群体不断壮大。近几年来,通过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试点推进工程、企业专利扫零工程、知识产权三百工程的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升,有专利申请和授权的高新企业达到608家(不含企业法人代表或股东个人专利情况),有专利企业的占比为75.53%。尤其是涌现一批专利大户群体,20件以上专利申请的.企业127家, 50件以上的48家, 100件以上22家(见附件1),20xx件以上的2家。发明专利申请100件以上的9家(见附件2);从授权专利看, 20件授权专利以上企业87家,50件以上的33家,100件以上的15家(见附件3)。

  2、近两年专利总量迅速上升。 从增速看:高新企业近2年专利授权年均增长45%以上,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年平均增长均在80%以上。从增量看:高新企业两年申请专利10475件,占高新企业专利累计申请量的62.44%,期间授权6640件,占其累计量的56.47%。

  3、规上高新企业创新基础良好。296家规上高新企业申请专利9422件,以规上企业12.97%的企业数量占得的78.04%申请量,平均每家企业申请专利32件;申请发明专利2874件,占规上企业的81.46%,平均每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10件。另外,从专利大户群体看,有10件以上发明专利申请的企业97家,规上高新企业占47家,占比48.45%;有20件以上专利授权的企业98家,规上高新企业占51家,占比52.04%。

  4、装备制造业专利独领产业旗帜。20xx-2012两年中,装备制造产业的高新企业专利申请、发明申请,专利授权、企业发明授权等指标均占同期规上高新企业的60%以上,有效专利占74.6%。并且,20xx年以来装备制造领域连续3年夺得中国专利金奖。说明长沙的装备制造产业正在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产业逐步在发明专利引领下走向高端,专利数量和产业化程度明显领先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

  5、高新企业队伍认定潜力稳定。据对规上企业专利统计,目前不是高新企业但有1个以上发明专利或6个以上实用新型专利的企业有135家。没有专利授权但有1个以上发明专利申请或实用新型申请6件以上的有169家,上述两项合计303家,在1-2年内均可拟为高新企业推荐认定对象。

  (四)问题不容忽视

  1、 1/6 现象依旧存在。从高新企业的数据看,部分企业满足于维持高新企业认定标准, 1/6 现象依然存在(所谓1/6 现象,是指企业为了获取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仅维持1个发明专利或6个实用新型专利的高新企业准入门槛)。只有1件发明没有实用新型的企业36家,没有发明专利而只有6个实用新型的48家,共计84家,占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数的10.4%。尤其是20xx年认定的144家企业中类似企业有29家,这29家企业3年来没有新增授权专利,甚至没有专利申请,说明这些企业纯粹是为了获得高新企业资格,谋取税收减免政策。

  2、许可上位比较流行。部分高新企业不思研发转型,乐于许可上位。31.3%的高新企业(252家)既没有发明专利也没有实用新型专利,完全依靠专利的独占许可方式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据对20xx-2012专利许可备案信息查询,XX市每年均有100余家零专利企业为了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而采取独占许可实施他人专利。在专利情况不能满足高新企业认定标准的293家企业中,20xx年认定的企业占18%(53家),说明这些企业缺乏通过自主创新出发来改变产品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意识。

  3、零专利现象仍然严重。高新企业的专利情况反映, 197家企业(占高新企业数的24.48%)处于零专利申请状态,363家高新企业(占45.09%)没有发明专利申请;237家企业(占29.44%)没有专利授权,544家企业(占67.58%)没有发明专利授权。作为高新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成果、没有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似乎名不副实(个别企业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除外)。

  4、专利意识和能力仍待加强。从20xx-2012年的数据来看,创新基础较好的规上高新企业,两年中发明专利授权366件,每个企业也只有1.1件,平均每年每个企业也仅仅是半件,规上企业创新实力也有待加强。从高新企业专利申请结构看,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占55%,高出发明专利12个百分点,159家企业选择申请实用新型而不申请发明专利,没有认识到权利稳定和专利保护期长短的重要性。从企业发明专利法律状态来看,视撤专利384件、驳回专利124件,占发明申请总量的8.5%,说明企业在申请专利以前没有进行专利性分析,缺乏专利申请挖掘与评价机制,或者专利审查答复不及时,企业专利管理上存在漏洞。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培训,树立正确的自主创新意识。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知识产权工作典型企业,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进园区活动,加强对企业高管的知识产权培训,使高新企业高层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高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排头兵,只有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对高新企业的研发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系统轮训,并建立长效机制,培训一批知识产权实务人才,逐步提高高新企业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

  2、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化。知识产权部门要不断完善专利申请资助等政策,在高新企业中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彻计划,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的实施,推动企业专利管理规范化;科技部门要建立以专利为条件的科技专项准入和结项的政策要求,加大科技项目对企业知识产权指标的倾斜力度,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与运用。

  3、加强部门协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军。科技、工信、知识产权等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强化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协调创新引导机制,解决企业零专利现象,扩大专利企业群体,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培育高新企业后备力量,培植高新技术产值增长极。

  4、加强公共服务,促进高新成果权利化。充分利用重点行业专利数据库建设,为企业提供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和预警服务,提高研发起点,提升研发质量,促进技术成果权利化。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引导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促进专利申请代理质量提升。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11

  一、工业经济运行及中小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形势延续了去年的好转迹象,企业家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转型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生产经营平稳有序、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推进等特点。

  (一)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速回落。

  今年以来,受汇宏新材料54万吨违规产能关停影响,全县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增幅回落明显。1-7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累计下降25.2%;实现主营业收入xx0亿元、利润8.4亿,增幅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虽然工业经济低位运行,但工业动能转换依然呈现出许多亮点。

  (二)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截止目前,全县实施过千万元工业项目54个,计划总投资57.58亿元。其中,已完工项目17个、在建项目9个、新开工项目28个。投资12亿元的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阳极炭素项目,基础施工已完成,已完成主要设备招标工作;计划总投资2.4亿元的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冷轧高品质薄板项目基础施工已完成;投资6.7亿元的国创风能年产10万吨大型海上风电高端装备智能化改造项目及投资1.2亿元的康和药包药用中硼硅玻璃管及管制瓶生产项目设备已购进,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工业领域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技改)项目35个,项目总投资22.17亿元;其中13个项目已完工,计划总投资8925万元,全部达产后可节约人力300余人,年节约电力400万千瓦时,预计新增产值2亿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

  (三)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从调研情况看,传统产业受益于产品价格联动上涨以及去产能成效的逐步显现,行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态势;新兴产业则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引领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运转正常。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等铝精深加工企业充分发挥现有运行产能的最大潜力,认真组织生产,有效应对54万吨电解铝产能关停的不利影响,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投资12亿元的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阳极碳素项目基建工程已完成,铝精深加工产业规模效益持续释放。建材加工企业致力于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等多元化转型方式,产品逐步向轻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斯蒙特建材4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与行业龙头上海雅仕合作,产品应用拓展到居民楼、家居装饰等领域,利润率水平达到20%左右,今年计划投资2亿元启动二期项目建设,研究开发二代产品;惠博新材料镀铝锌系列产品国外市场需求持续提升,产品产量同比提高60%左右。投资9.6亿元的浩宇重工高端装备用精密铸件项目、投资2.4亿元的万顺新材料冷轧高品质薄板项目加快推进。

  ——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发力。龙马重科加工铸造产能持续释放,大型海上风电设备生产线的8台进口设备已到达港口,总设备达到200台左右。已成为国内风力发电企业前十位的稳定供货商,占行业龙头金风科技订单量的40%左右。惠宇机械产品覆盖宝马、奔驰、大众等高端市场,计划今年新增4条生产线,产能可增长30%左右,投资5亿元的大型风电高端铸件机加工项目已试生产。富瑞工贸努力抢占国外细分市场份额,产品远销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多个国家,产品供销两旺,预计全年产能、产值增幅均在50%左右。

  ——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始终坚持在提升产业规模和科技创新引领上下功夫,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康和药包3号窑炉投入使用,中硼硅玻璃管生产线达到3炉7线,企业产能逐步释放。同时,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出口订单已占到总销量的80%。蔚蓝生物科技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放在首位,微生态产品扩大到动物用、植物用等多个领域,产品供不应求,预计全年产值将达到2亿元。中惠生物科技公司万吨红曲系列产品项目进展顺利,年内可新增产值3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运行平稳。今年以来,原料价格和棉纱价格趋于稳定(目前,地产棉均价在16500元/吨左右,40S棉纱价格在25000元/吨左右),纺织企业略有盈利。但随着人民币升值,国外市场竞争加剧。新疆棉纱低成本优势对内地棉纺织下游企业的冲击,纺织服装企业依然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面对尚未启稳的发展形势,较具规模的企业不再盲目追求产能规模的扩张,而是向精准转调要效益,实施差异化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布鲁科纺织持续在设备改造上下功夫、盛润纺织努力研发高支纱、高密度织物,力求效益最大化。

  ——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企稳回暖。肉类屠宰企业逐步摆脱前几年投机经营的影响,库存量大幅减少,目前毛鸡利润达到1.8元/只,冻品利润也随之回升。天禧牧业、中天食品、飞佳食品等屠宰企业经营情况略有好转,投资3亿元的玉瑞农牧禽肉制品生产项目预计5月份投产;黄河粮油、龙凤面粉等小麦加工企业通过进口小麦逐步摆脱原料供应的限制;板材加工特别是家具生产企业通过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产能得到持续发挥。

  —— 化纤绳网产业整体向好。从当前情况看,化纤绳网产业经历市场需求低迷、环保整顿后,行业发展逐步正规,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市场形势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良好态势,尤其是企业在产品性能、成本控制、产品转型等方面的探索更加深刻,绳网产品由单一型向多种类、多性能、多用途的系列化方向发展。同时,得益于国际市场前景广阔、需求范围广、回款及时的特点,金冠网具、金汇网业等30多家出口企业发展形势较好,产值年均增长30%左右。结合绳网产品特性,绳网产业电商发展势头向好,李庄镇“泉宏”绳网销售旗舰店,成为第一家入住“天猫”的绳网类销售店铺,通过积极拓展销售种类,预计20xx年销售产值同比增长30%。

  (四)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推进。

  广大企业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推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深刻内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在思想认识上下联动、在转型发展上持续发力、在创新驱动上激发活力。涌现出一系列传统产业中催生新动能,聚力转型中培育新动能,模式优化中孕育新动能的典型经验。

  1.认识提升开辟动能转换新境界。调研中,企业普遍认为,随着宏观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与要素的双重约束愈加严重,过去长期依靠拼资源、拼劳动力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无法为继。当前,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是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适应性的'必然选择。对企业来讲是机遇更是责任,为企业充分挖掘创新资源,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战略支点。纷纷表示,要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在动能转换重大历史变革中,点燃企业转型发展的“导火索”。

  2.产品创新焕发动能转换新活力。各重点企业在坚守主导产品基础上,更加注重适应市场需求与体验,全力做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新精特产品创新文章。龙凤面粉聘请中国第一批国家认可的制粉工程师进行技术指导,产品质量及行业内竞争力大幅提升,同时,积极开发速冻食品、专用粉,提升市场占有份额。华冉工贸适应国外市场需求,取得欧盟CE认证,研发生产橄榄网,利润率逐步提升。斯蒙特建材与山建工、济南大学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广精配式装修服务,有效提升产品知名度。

  3.精细管理增强动能转换新实力。企业逐步认识到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以精细化管理促转型的必要性,在降低企业成本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康和药包组建对外贸易营销团队,大大降低营销成本。蔚蓝生物年产5000吨微生态产品智能化车间项目,持续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布鲁科纺织顺应新旧动能转换趋势,投资千万元进行设备改造,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龙丰面粉、富瑞工贸也由机器手替代人工装卸工,降低了用工成本。和美集团注重员工培训,公司建立起分层次的培训机制,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国内外高端培训,提升管理能力,邀请专家对一线工人进行内训技术指导,增强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技术提升能力。

  4.模式优化激发动能转换新动力。李庄镇立足绳网产业集群优势,积极申报山东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面提升我县绳网产业行业内标准制定参与程度。龙马重科计划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强力提升企业科研管理水平。天禧牧业对标国内最先进的畜牧循环养殖模式,规划建设“智能化高效养殖园区”,努力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先进养殖模式。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及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刚性政策约束影响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企业组织生产不稳定。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环保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限产等政策要求,企业组织生产波动较大,面对需求面逐步改善的市场,企业为应对生产波动,只能提高备货量,一定程度上形成资金占用。

  二是缺乏对刚性政策的精准研判,部分企业落实错峰生产、重污染天气限产期间,没有有效调节生产,致使产品生产受限,造成订单延期。龙马重科因延迟发货遭到客户罚息,富瑞工贸盲目增加存货,相应增加了资金占用。

  三是项目支撑能力不强。项目落地的刚性约束加大影响企业投资热情,根据我们前期统计情况,20xx年全县实施的38个过千万元项目中,续建项目达20个,全县共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项目35个,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比例仅为15.5%,反映出企业家整体对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大部分企业进行项目建设实现动能转换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二)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后劲不足。

  一是转换能力相对滞后。企业转型还是停留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低水平的升级上。缺乏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研究对接、企业转换目标、方向、路径的清晰认识和做大做强的长远规划。

  二是科技发明申请力度不够。我县部分绳网企业产品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有些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但由于没有及时申报品牌和专利保护,科技成果无法转换为经济效益,恒顺网业向设备生产厂家提供改造需求,厂家代为生产,无形当中造成改造成果外移。

  三是优势产业集约度不高。部分绳网企业反映,由于我县没有统一规划的绳网工业园,配套发展程度较低,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平衡,整体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不强。

  (三)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原材料、劳动力等重点生产要素价格走高已成为常态,特别是部分企业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后,不仅用能成本增长近三倍,能源供给不足与需求扩张的矛盾也更为突出,康和药包、玉瑞农牧均受制于天然气供应不足,产能迟迟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是资金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主要表现为流动资金和技改创新资金不足,前期企业产能扩张、环保设施改造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导致在转型创新方面资金缺口较大,天禧牧业流动资金缺口在5000万左右,康和药包也是因为资金紧张,持续实施技术创新的压力较大。

  三是人才支撑依然是“短板”。技术工、熟练工、电商运营、网站管理等专业人才紧缺的现象表现比较明显,工人流动性加大、盲目要求提高工人工资的现象在绳网行业表现特别突出。

  三、下一步推进工业经济运行及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面振兴实体经济,工业是主力,全面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关键点和发力点也在工业。省市县全面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实现我县工业经济“破旧立新”的有利时机,更是XX工业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打造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选择。各级各部门要切实主动作为、牢牢抓住省市部署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这一重大机遇,思想认识再提升、思路措施再跟进,真正走出一条新旧动能转换的XX路径。结合此次调研,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突出向上对接,充分借力政策优势。

  一是要深刻把握省市县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方案、规划、意见的科学内涵,认真领悟我县在产业发展定位、机制措施保障、工作推进机制与省市方案的切合点,真正成为指导全县新旧动能转换的顶层设计。二是抢抓政策机遇,强化对接争取落实力度,建议发改部门抓好上级政策争取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全县各级力量,积极对接省级层面的“1+3”政策体系和细化健全的各类配套政策、《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管理办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省级政府出资管理办法》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激励办法》中的扶持政策,同时,立足我县实际充分挖掘国家赋予的一系列现行先试、试点示范的改革权利,力争在XX大胆探索并总结推广,实现借势发展。

  (二)突出向内挖潜,充分激发内生智慧。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就是提升企业自我变革、自我创新能力。我县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偏弱一直是影响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一是企业要牢固树立“持续创新是生命力”的发展意识,“眼光向内”突破瓶颈制约,依托新旧动能转换衍生的新型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优化技术要素、谋划长远发展规划,切实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风口浪尖”催生企业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二是要强化素养能力的提升,建议各企业主动学习借鉴大企业、大集团重视员工培训的先进做法,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出一批脑力劳动的蓝领阶层,构建完整健康的工业生态。同时,建议县政府在继续推进实施企业家课堂式内训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方案,提高我县企业外向对接水平,开拓企业家眼界,启发企业家探寻发展新路径。

  (三)突出对标提升,提升产业集约水平。

  签于调研中绳网企业反映的绳网产业整体集约度不高、企业平台化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和镇办借鉴先进地区“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产业园区集群发展规划与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实现统一规划、统筹推进。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强化效益导向,提升企业集约化水平。同时,建议李庄镇、姜楼镇绳网产业较为集聚的镇办,借鉴博兴县兴福镇厨具产业集群平台化管理,设立企业及工人信誉平台的做法,切实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和一线员工整体素质。

  (四)突出精准指导,有效挖掘生产潜力。

  一是针对部分企业反映的因落实错峰生产、黄色预警天气限产要求,未能有效调解生产的问题,建议环保部门借鉴天津市提前预警天气状况的做法,切实提高科学预测能力并及时告知企业进行生产调解,尽量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二是针对企业反映用工不稳定的情况,建议人社部门积极进行劳动政策宣讲,同时引导企业规范用工程序,保障工人基本权益,切实防范和化解企业用工波动。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12

  潜亏,顾名思义,是指企业潜在亏损,即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虚增利润、出现隐性亏损,而不能反映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潜亏现象危害极大,它不但使投资者、管理层、债权人对企业经营状况产生高于实际的盲目乐观,不能真实客观地了解财务状况,致使信息失真,决策失误;而且使企业出现超分配、超消费等一系列超过企业随能力的付出现象。潜亏造成企业资产不实,资产质量低劣,潜亏还直接造成资金短缺,财务状况恶化,甚至严重威胁着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健康发展,甚或使企业走向破产,因此,必须引起各方尤其是企业股东(出资人)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财务管理方面分析建筑施工企业潜亏的主要形式和成因,对如何防范和治理施工企业潜亏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一、潜亏存在的主要形式

  施工企业潜亏存在的形式是多方面的,本文列举以下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收入、成本和费用方面

  1、虚列收入,超前计算利润。目前施工企业绝大多数都实行按已完成分部分项工程结算利润,工程结算收入是由企业根据当期完成的工程量自行计价进行确认。各层次经营责任人出于短期利益的驱使或掩盖某些管理上的漏洞,虚报当期工作量(或施工产值),虚增收入,超前计算利润;或者在计算当期收入时没有考虑合同让利等优惠条件,工程竣工时也不作收入调整。有些工程结算时间拖得很长,这样会造成已结转的收入与工程竣工结算收入形成负差,产生潜亏,表现形式为应收账款虚列。

  2、虚留成本,调节和虚增利润。经营责任人往往为了实现任期的效益指标,以在建工程未完施工未报工作量为由,虚留或少结转已归集的工程成本,调节利润。而实际上留下的工程实际成本没有收入来进行补偿,形成了潜亏。或者竣工工程未办结算时,过分估高结算成果,而预留一部分实际成本不结转,最后结算审定时并无收入可结转,形成潜亏。表现形式为预留的成本(“工程施工”科目余额)长期挂账。

  3、少提费用,产生包袱而形成潜亏。如对在用机械设备固定资产以封存的名义不提折旧,造成机械设备到报废时净值过高,留下包袱,形成潜亏。再如,对不能及时支付的银行贷款利息不及时预提,虚增当期利润,日后留下潜亏。这类潜亏存在的形式是隐形的。

  (二)实物资产方面

  1、资产丢失,隐瞒不报,形成潜亏。如工程施工现场的周转材料丢失现象较为突出,有关项目部和责任人往往怕公司追究责任,对丢失的周转材料隐瞒不报,年终清查工作不认真,照抄报表,实际上长期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

  2、存货积压,形成不良资产,造成潜亏。由于采购计划不够准确,盲目采购,造成储备量过大,或采购易淘汰产品和物资,日后无使用对象,造成积压,这些物资价值已远远低于账面价值甚或已没有使用价值,只能收回部分残值,相对账面价值已构成损失。

  3、固定资产中封存的淘汰设备和无法修复使用的机械设备,往往账面净值较大,长期不处置,实际无使用价值,只能收回部分残值,最终也要产生潜亏。

  4、施工企业的临时设施以及未转入临时设施的专项工程,有些早已拆除,还长期作为资产挂账,虚无的资产就是潜亏。

  以上实物资产方面的潜亏,主要表现为有账无实或者实际价值严重背离账面价值。

  (三)、债权债务方面

  1、应收账款长期收不回,形成坏账,造成损失。施工企业被拖欠工程款普遍数额较大,拖欠时间久,难以收回。有些拖欠项目就是打赢了官司也不一定能百分之百收回,通过协商解决几乎都要损失一部分。有些拖欠项目已超过诉讼时效,收回的可能性很小。由于应由账款形成的坏账损失数额较大,对经营者任期目标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些符合坏账条件的也得不到及时核销处理,继续挂账留给下一任,逐渐形成巨额潜亏。

  2、隐形债务所隐藏的潜亏。施工企业由于资金短缺,所欠债务得不到及时偿还,今后会不断引发债务官司,所附带的利息或违约金就是潜亏。

  (四)投资损失和经营风险

  1、施工企业往往热衷于投资或联营办一些建筑材料的生产和加工企业,有些投资到自己并不熟悉的行业,又没有这方面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人才,结果大多数形成投资失误,收不回投资本钱,一直挂在“长期投资”科目不处理,造成潜亏。

  2、经营方面,由于与建设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附加条款不严密,或对一些限制条款重视不够,往往会陷入违约的被动局面,留下被索赔的隐患,从而产生潜亏。

  以上所列的施工企业潜亏形成虽不够全面,但这些都是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主要潜亏因素。

  二、企业潜亏形成的原因

  施工企业潜亏的形成,追溯根源是公司领导层责任不明确、奖惩不严肃、监事会监督不到位等等。从企业内部来讲,企业潜亏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由于内部经济责任制的考核工作不够严格,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一些素质较低的经营责任人出于任期内短期利益的驱使,虚报利润,来掩盖管理上的漏洞。如多列或提前结转收入、少计或延后结转费用所造成的虚盈实亏。

  (二)企业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岗位责任制不落实,人员素质差,责任心不强,造成一些资产方面的损失。特别是清欠工作力度不够,应收账款形成不良资产的数额较大,这部分基本上无法收回。

  (三)企业决策机制不健全重大事项未经过董事会同意、有些企业领导人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投资,兴办各种自身不熟悉行业的经济实体,企业又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和管理经验,造成经营和管理不善,形成投资损失。

  (四)经营风险意识淡薄,重产值轻效益的思想严重,有些施工企业为资质需要盲目追求企业经营规模,对一些建设方的诚信和实力不了解,又不考虑自己的融资能力,承接一些条件十分苛刻垫资项目,结果越陷越深。不但工程款收不回,又使自己陷入违约的被动局面,所垫资就会产生一部分损失。再一种情况,就是为了追求产值,盲目给一些项目经理挂靠经营,又没有有效监管,只收少量的管理费,结果挂靠项目经理得到的利益到手后即逃之夭夭,遗留很多债务由本企业承担,挂靠分包的结算无法办理,预付账款长期挂账得不到处理,形成一部分潜亏。这种粗放经营的不良后果在我市建筑施工企业非常普遍。

  (五)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管理分散,一个大型施工企业往往存在上百个基层项目部和内部核算单位。每个核算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然会受到会计人员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判断和工作质量的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财务工作地位、领导信任程度、各职能部门配合情况的制约。一个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基层会计人员(特别是财务主管),其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反映出来的财务状况就比较真实、可信;相反,一个责任心差、业务水平低、没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会计人员,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就无法保证。一个大型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建立在这些基层核算单位层层上报的基础上,因此,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潜亏现象具有重要影响。

  三、潜亏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潜亏是造成企业资金短缺的内在原因。首先,由于虚增收入,超前计算利润,造成提前缴纳营业税,多交企业所得税,增加了企业税赋,使企业资金更趋紧张;其二,资产的损失直接造成了资金损失,由于积压物资变现能力差,使企业的债务没有资产作保障,给偿还债务造成了更大的资金压力;其三,坏账或潜在坏账损失,也直接造成了企业的资金损失,而且这部分损失的金额较大,这是企业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潜亏往往隐藏在企业的各项资产中,表面的虚假“繁荣”使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使经营者无法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的实际情况,掩盖了企业管理工作的实际现状,容易误导经营者的决策,从而忽略管理,追求企业的生产规模,管理上的漏洞产生的效益流失和财产损失得不到重视,企业就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积累。

  (三)潜亏使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减弱,使企业外强中干,没有发展后劲,长此下去会造成严重资不抵债,财务状况不断恶化,在市场中逐渐失去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四、防范和治理企业潜亏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认识,从潜亏产生的原因入手,加强对潜亏产生根源的治理。一是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潜亏的危害性,了解潜亏的.表现形式,高度重视会计工作,为会计核算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从财务管理的角度防范潜亏现象的发生。比如必须将一切经济活动,财务收支都纳入财务管理范畴,必须要求各部门及时、充分地为会计核算提供真实、准确的原始资料。二是抓好防范潜亏的关键环节。比如对收入的确认要坚持稳健性原则,对分包成本的核算和配比要准确,要加强对各类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债权的签订手续要完备,防止资产损失发生,加强对债务风险的控制,防范产生官司纠纷造成更多损失等等。这些必须由单位领导和各部门齐抓共管,仅靠财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监督,防止短期行为的继续膨胀。企业潜亏的形成与监督不严有关,因此,企业内部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遏制潜亏的继续发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内审人员,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审计。一些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内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内部审计停留在只做一些经营者的离任审计工作,而事后审计根本无法起到监督作用。内部审计要常年的开展工作,发挥过程监督作用,特别是对资金紧张,债权债务多,出现官司纠纷的项目要及时查找原因,分析问题,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2)实行会计人员全员委派制,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强化会计监督。实行会计人员全员委派制,使基层会计人员既对本单位负责,又对上级派出机构(总公司)负责,从而可以有效地加强项目监管。另外,要求财务部门和会计人员增强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查漏补遗,防微杜渐,建立健全潜亏监控体系,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时向单位领导提出潜亏警告和防范潜亏的建议,有效地防止潜亏发生。

  (3)对经营责任人实行年度考核制度,特别是经营业绩的实际情况要通过内部审计事实求是地进行评价,对经营业绩反映严重不实、虚报利润的行为要给予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杜绝虚盈实亏现象。

  (三)完善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企业对下属经营单位按经济责任合同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和管理权。但重大的经营管理决策,权力应该集中在公司。明确管理层的决策权,避免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和个人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如建立经理办公会制度,对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都需由经理办公会讨论通过。

  (四)与时俱进,体制创新,建立健全适应施工企业行业特点的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要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对承揽、垫资、合作经营、抵押、担保以及其他资本经营风险的控制,减少或避免环境和行业特殊性对潜亏的影响。要加强资产监管,特别是对各类容易形成潜亏的不良资产必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努力盘活资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资产损失。要认真学习贯彻新会计制度,做好现行会计制度和新制度的过渡,解决好新制度与企业现行会计政策,税收政策的衔接问题,特别是基于谨慎性原则而计提的8项减值准备金,提高会计人员执业水平,对于有效防范潜亏将起到重要作用。

  (五)对已经形成潜亏的各项资产及早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对一些积压物资及早变现,避免价值进一步损耗。对应收账款要设法取得催收的文字证明,保护诉讼时效。对多转收入和虚留的成本逐步进行消化,既可减轻企业负担又能少缴企业所得税。

  综上所述,潜亏现象是当前施工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其危害性,要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根源的治理、过程的预防,关键环节的控制等诸多方面加强管理与监控,最大限度地避免潜亏,更好地保护投资人权益,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13

  为了进一步摸清楚我区外贸企业的现状,加大出口力度,切实有效的为外贸企业服务,做到有的放矢,我局对辖区内的十余家外贸企业进行了相关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xx宝庆肉类联合加工有限公司

  xx豫湘工贸集团下属的xx宝庆肉类联合加工有限公司,由原xx市肉联厂改制重组而成,生产的“易龙”牌系列食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成为我省最大的出口型生猪养殖、加工基地。今年出口订单较多,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30%,预计全年的出口将延续上半年的增长态势,去年出口退税600万元。

  2、阳光发品有限公司

  xx阳光发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中韩合资企业。该公司建于20xx年10月8日,注册资金为120万人民币。投资规模达1000万元人民币。是一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发制工艺品的股份制企业。该公司主要生产100%真人发工艺品。产品全部畅通于欧美、中东、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到了很多海外订单和海外客户的信息。今年出口量达到40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0%,未来出口增长点是新上马的产品发套,预计今年的出口量将过亿元大关,去年的出口退税是550万元。

  3、xx立得皮革有限公司

  xx立得皮革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2月,是一家以猪、牛皮为主要原材料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位于xx省xx市五一北路207号。投资总额1200万美元,注册资本500万美元,现有员工总人数420余人,立公司自20xx年连续四年被xx人民政府评为出口创汇工作先进单位。今年出口订单情况良好,出口达到25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随着公司牛皮产品的上线,预计今年的出口将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公司的猪牛皮扩建项目被列入西部大开发计划,享受政府贴息贷款。

  4、xx圣昌玻璃有限公司

  xx圣昌玻璃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租赁经营频临停产的xx市玻璃厂格法玻璃生产线,20xx年5月公司整体收购国企改制的xx市玻璃厂。目前,公司生产经营超薄玻璃、压花玻璃、装饰玻璃,年生产能力130万重量箱,其规模在xx省居第三位。公司年产值8000多万元,资产总额6000万元,上岗员工410人。公司为市直重点工业企业,市级纳税大户,20xx年12月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量锐减。下半年随着太阳能玻璃的上市,预计出口量将有大幅增长。

  5、xx市申强化工有限公司

  xx市申强化工有限公司是采用原有工艺条件进行生产的一家高科技民营民营企业,成立于20xx年9月,注册资金1500万元。是中南地区独家生产医药,农药,香料等中间体的化工企业,是国家定点生产邻,对硝基氯苯及其延伸产品的厂家之一,产品主要销往江苏、浙江等地,出口印度、东南亚。公司现有员工220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处于半停厂状态,今年3月底才全面开工,但化工市场目前仍处于低迷状态,预计今年出口情况难有好转。

  6、xx合力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xx合力化纤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出口人造丝(粘胶长丝)到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埃及等国。自20xx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在政府出口政策扶植下,随着出口退税的调高,出口形势开始逐渐好转,但是,还是存在一些情况。

  由于该公司出口的'主要是纺织原料,20xx年金融危机以来,上述几国的纺织原料的需求并没有降低,因为他们的纺织产品加工成本相对比我国低,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定单增加,对中国人造丝的进口数量也相应增加,进口价格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幅度较低。同时,该公司由于资金短缺, 出口资金回笼较慢,一般自出运后1个半月才能回收货款,虽然出口的定单需求很多, 但由于资金短缺,远不能满足国外客户的需求。出口订单需求多,但由于工厂开工不足,自有资金跟不上,无法接收全部订单,有些已接的订单还得一再延迟。近年来的出口退税增大了我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中国人造丝的销售在世界市场份额的比重正在增加。今年出口情况预计会比20xx年有所好转,未来出口潜力很大,只要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以后的出口能进一步扩大。

  7、xx市飞虎炭黑有限公司

  xx市飞虎炭黑有限公司自20xx年来邵进入产品调试生产以来,政府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由于种种原因现只在老设备维修进行生产,20xx年产值达7000万元,出口达40%,20xx年产值近亿元,出口达50%多,20xx年产值达亿元多,出口产品达50%,20xx年1-4月份产品同期增长20%多,但出口同期减少50%多,由于产品价格上不去,出口基本没有订单,加上炭黑行业取消出品退税,所以就没有什么出口了,对今年的产品出口情况无法预测。

  经调研,国外是个非常大的市场,阳光发品有限公司、xx立得皮革有限公司、以及xx宝庆肉类联合加工有限公司,国外的订单很多,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挖潜力。现在xx立得皮革有限公司正在积极筹备猪牛皮深加工生产线项目的上马,该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新增12亿元,增加值新增3亿元,年利润新增1.5亿元,年税金新增8000万元。

  我区的外贸企业都还有巨大的出口潜力,这需要我们政府部门解放思想,增强服务意识,与他们加强联系加大服务力度,积极协调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从而使我区的外贸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14

  根据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农机办、省经信委《关于贯彻实施国家四部门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的通知》(鲁质监质发〔20xx〕115号文件)和鲁农机修字〔20xx〕9号文件及市局济农机函字〔20xx〕44号文件要求,我单位认真做好了农业机械三包维修企业情况调查摸底工作。

  为确保调查摸底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与质监局、工商局搞好联合,组成检查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带队,深入到农业机械三包维修企业,就三包维修企业(服务组织)的基本情况和三包维修企业(服务组织)技术力量状况、是否持有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主要承担哪些农机生产企业的售后维修服务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并掌握我市三包维修企业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并提出三包维修行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形成调查总结如下:

  一、我市农机三包维修业现状及管理经验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机具更新速度和新购数量急剧增加,截止到现在,我市农机总动力已达为71.3万千瓦,各种配套机具2.9万台套。共有各类农机维修点62个,目前,一个多种经济类型、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维修技术等级共同发展,遍布城镇乡村的农机维修网络已基本形成,为发展农村经济作出了应有贡献。

  1、全市共有农机三包维修企业12处,均为整机营销和售后三包维修服务一体化私营企业,6家手扶拖拉机经销商分布在邹东山区不同镇街,6家大经销商集中在市区。

  2、各企业都有2—3名维修服务人员,大部分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都取得了《维修技术合格证》,企业有简易维修车间、维修设备,可进行简易三包维修,其中部分经销企业把三包时间适当延长,有的'开展上门维修服务,赢得了用户的好评。

  3、各经销企业的进货渠道、配件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受到有效监管。有些企业在本地没有三包维修基地,出现质量问题维修三包难。

  4、随着大、新型农机具的广泛推广应用,维修技术、人员、设备的相对落后日益凸显。

  5、三夏、三秋期间,由于机械作业时间集中,特别是三夏生产过程中,机械昼夜连续作业,机械故障频繁出现。虽然有生产厂家派驻三包维修技术人员包片服务,但仍有时满足不了机主及时接受维修服务的要求,有时维修服务不到位、配件发送不及时。

  6、虽然成立了农机质量投诉机构,但是缺乏必要的经费,不能保障正常的工作开展。

  二、原因

  1、虽然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了农机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对农机及配件经销行业的质量监管职能,但是由于可操作性不强,无法真正实施有效监管。

  2、农机使用者方面:农机使用者普遍认为农机是粗放技术,遇到机械故障自己敲敲打打或就近到维修铺简单处理能够凑合就可使用,无需找专业厂修理,安全意识淡薄,质量意思不高。同时三包责任问题一般都是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的,由于农机作业的特殊性,所以要提供专业的、有力的证据比较困难。农机使用者缺乏维权意识,农机用户举证难,有的怕麻烦,不愿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得自己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3、现有机构体制导致我们与工商、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工作结合不够紧密,无法组建政令统一,相辅相成,多部门联动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三、建议

  1、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制定操作性强,执行力度大的法规或者实施细则,把行业管理中涉及的重大政策问题以法律形式给以明确,使农机三包维修行业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以便使农机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落到实处。

  2、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检测、培训经费,以解决基层监督管理机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扰。

  3、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各质量监管部门的密切配合。

关于企业调研报告15

  近几年,不少企业都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为深入了解企业用工现状,寻求解决招工难的对策,本人对企业招工难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招工难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缺工现象比较突出,如制鞋、服装、眼镜等产业。企业反映最缺的是普工、技工等生产一线员工,占缺工总数的85%。最为紧缺的工种是服装缝纫工、裁剪工、皮鞋制帮工等。

  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企业员工流失率偏高,一些企业新招进的大学生工作一年后流失率超过50%,大部分企业员工年均流失率在20%左右,有的企业甚至高达30-50%。为了招纳和留住员工,今年以来,大多数企业都采取了提高工资的措施,涨幅普遍在10-30%之间。同时,由于员工流失率较高,企业的招聘费用和培训开支加大,这些都从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二、企业招工难的原因

  (一)中西部经济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减少

  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中央和地方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投资力度,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力度也逐年加大,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农村的福利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东中西部的农民工工资待遇差距也已经逐步缩小,而生活成本差距越来越大。造成东部地区的吸引力减小,大量的农民工选择就地就业创业成为新的趋势。据市公安局统计,我市20xx年12月20日外来人员394.18万(含儿童,不含市内,下同),20xx年同期为 338.38万,20xx年同期为 291.29万,由此可见,近几年在温外来人口以每年14%以上的比例在减少。

  (二)新生代劳动者对就业环境要求提高

  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他们的上辈人相比,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一般初中或高中毕业就进城打工,多数人不会种地,对土地没有依恋。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关注管理人性化、工作前途及社会保障。他们不再受单一的经济驱动、而更加重视个人的感受、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目前吸纳农民工的中小企业“软”环境的缺失,不重视对员工的人性化的关怀、技能培训以及发展前景,不易获得新生代农民工的`青睐。

  (三)企业用工不规范

  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缺乏了解,经营者不按规定要求与职工建立劳动关系,用工不办理相关手续、不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劳动者怕麻烦,甚至认为签劳动合同会约束其自由不愿订立劳动合同。许多企业对技能培训、安全培训的认识不足,缺乏做好培训工作的热情。部分企业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工资待遇低,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忽视了为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难以留住职工。

  (四)企业内部员工发展空间不大

  企业不善于从内部培养人才,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名员工进公司时是一线工人,几年后还呆在这个企业里仍然是一线工人的比比皆是,而几年后成为中高级主管的可谓是寥寥无几。这种情况下素质好,成长快的员工在掌握了熟练的技术,精通作业流程后就会选择离开,到别的同行企业竞聘管理岗位。由于平时企业不重视员工培养,不进行轮岗,员工不能做到一岗多能,一旦关键技术岗位的员工离职,至使企业短时间内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顶替,企业也会感到招工难。

  (五)部分求职者的择业观念因素

  一些求职者眼高手低,本身缺乏劳动技能,却又好高骛远,怕苦怕累,不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锻炼学习,频繁跳槽,导致员工队伍稳定性差,流失率大,这也是企业员工流动频繁的主要原因,无形中给企业招工带来了压力。

  (六)季节性用工影响

  一些企业由于生产周期性、订单不稳定等因素,用工短期化,生产淡季时裁员、减员,一旦企业订单增加,进入生产旺季时,又大量招工。这些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力的稳定性差,由于不能提供常年有效的工作岗位,导致劳动力流动加快,企业也难以留住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

  分页阅读第1页:一、基本情况第2页:三、解决招工难问题的对策

  三、解决招工难问题的对策

  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涉及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劳动者自身等社会各个方面和层次,真正解决此问题决非一朝一夕,需要企业、政府互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改善务工环境

  外来务工人员在温州工作生活普遍感到有三难: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对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应该抓紧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卫生院、公交车站、娱乐设施等。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使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温州社会繁荣发展的劳动成果,让他们在温州工作安心,生活舒心,把温州变成务工者向往之地。

  (二)加强劳务交流与合作

  政府部门应与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加强协作,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不定期组织企业参加跨地区劳务交流活动,组织规模较大的人才交流会和入校招聘活动,积极引入劳务用工,从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引入毕业生。同时,委托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推荐城乡劳动力来温州就业。

  (三)加快产业升级换代

  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不快、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方面的问题。依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作为维持低价竞争的发展方式,已难以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压力,广大中小企业必须紧紧地依靠自主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企业升级的速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盈利空间,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加大技术进步的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规范企业用工

  企业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理念,根据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劳动力市场价位,适当提高职工工资,杜绝随意克扣或拖欠职工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强劳动强度的现象。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缴纳各项保险费,保证员工的休息休假,改善员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加强与员工的交流和沟通,努力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增进对企业员工的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将员工前途和企业前途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以精神凝聚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企业服务。

  (五)加强劳动者自身素质培训

  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机构要及时掌握企业所需的工种和人数,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民工的就业意向进行培训,加强培训的实效和针对性,缓解企业技术工和熟练工的难题。企业方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力度,做好与培训机构的对接,加强对在职员工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企业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制药企业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2-23

企业调研报告07-07

企业调研报告06-16

企业调研报告01-17

乡镇企业调研报告,乡镇企业调研10-26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07-08

企业调研报告范文07-20

企业环保调研报告10-19

企业需求调研报告07-30

行业企业调研报告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