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3-04-03 15:11:29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精选1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精选15篇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1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我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迅速壮大,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带动了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但是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和改进。

  一、目前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民营企业人才队伍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据对武陵区20家重点民营企业的调查,民营企业近年来迅速做大做强,对人才特别是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与需求十分强烈。但企业内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市场配置供给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也反映十分集中。截至2004年底,20家民营企业拥有职工1991人,从职称结构看,拥有各种职称的270人,其中高级职称为37人,中级职称121人,初级职称为112人,高级人才比例明显偏少。二是民营企业吸纳、培养、使用人才的机制不够健全。用人理念上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相当多的企业家在观念上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只重产出,不求投入,表现在人才的使用上″只用不养″或″重用轻养″,人才教育培训投人不足,使人才的自我发展、提升空间受到限制。人才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科学的人才管理办法。在人才选拔任用上存在不重业绩,而看与企业主的亲缘关系的现象。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方面还存在不足。在薪酬方面,据调查,我区民营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年均薪酬2—4万元。在保障方面,与外地相比差距较大,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我区的民营企业人才普遍存在″打工″的思想,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三是党委政府在推动民营企业人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近年来,虽然区委、区政府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对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政策措施、引导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民营企业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

  二、加快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党对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区委、区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制定目标明确的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对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的'宏观管理与指导。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全社会“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

  2、创新人才政策,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人才成长环境。出台更加灵活优惠的人才政策。在经济收入、技术入股、物质精神奖励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形成人才″洼地效应″。要健全民营企业人才保障体系。要关心民营企业人才家属就业等问题,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要加强民营企业人才职称评定工作。要完善民营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指导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实践,积极推进和规范股权制、期权制、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激励政策。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评机制,保证企业内部公平。

  3、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人才服务社会化。要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集中精力创新行政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使政府职能、政府行政行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加快人才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应用现代化人才管理手段,建立具有我区特色的、贯通全国的统一开放的人才信息网,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共享,要分门别类建立人才信息库和专家信息库,为我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信息服务。

  4、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构筑民营企业教育培训新体系。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要通过各部门,邀请国内外专家,定期组织相关企业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形成政府、用人单位、个人等多方负担的教育培训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机制,与国内外名校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训学院。要面向市场,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鼓励企业创办重点行业实验室,解决我区重点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吸引培养一批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中高级人才。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2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药械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 积极培育、扶助、规范和发展进贤县这一支柱产业,不断提升产品品位,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笔者就如何探索进贤县医疗器械企业自律的有效途径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进贤县,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岸,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千年古县。该县的医疗器械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历经数次治理,在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之后,一个孕育巨大商机的产业,一个让投资创业者向往与施展才华的大平台,正以飞跃式超常规速度在全国同行市场迅速崛起。目前拥有生产取证企业64家,固定资产达3。4亿,生产品种73种,注册品种数492余个,经营取证企业76家,经营品种上千种。据不完全统计,20*年年产值达7。3亿余元,年销售额达十多个亿元,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不少获得省、全国知名品牌的产品已远销东南亚、土耳其、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医疗器械产业已成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当地食药监部门监管的 “重头戏”。

  尽管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势头看好,但也存在不容乐观的方面:一是由于传统观念夹带 “家庭制”的“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一些生产、经营管理者认识不到位,从而使自己生产、经营的产品质量进入市场缺乏应承担的责任感;二是由于近几年医疗器械原材料价格涨幅波动较大,而当地重复生产的卫生材料厂家较多,造成产品的销售价格战引起不正当的竞争,因此少数生产企业在产品的规格、数量、重量上做起 “文章”;三是不正当的竞争引起不规范生产,如少数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对一类产品将B型(未灭菌)当成A型(已灭菌)销售;四是少数企业由于内部管理不严,将半成品私自委托在家中加工,如户外加工纱布块;五是面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这支点多面广的庞大的产业,当地药监部门医疗器械主要监管力量只有三人(还要兼做其他工作),对生产、经营处于动态的这支产业,力量对比悬殊。既是全天候的零距离的监管,也难于保证生产、经营企业的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不发生!面对日趋激烈的全国大市场的竞争,医疗器械产业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自律,因此建立一种诚实、守信的机制乃当务之急!

  二、目的、意义

  医疗器械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医疗器械产品关乎人命,医疗器械监管无小事,丝毫马虎不得”。享受合格、安全、放心医疗器械的使用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殷切期望!向社会提供安全、合格和有效的医疗器械产品是生产、经营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医疗器械产业的生存底线。否则,医疗器械产业不遵守这个市场游戏规则就不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甚至被市场淘汰。医疗器械行业必须严格恪守:守法是企业的立足之基,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诚信是企业的发展规律之魂!目前,全社会还没有形成诚信的价值观,国内没有统一的食药械安全信用制度和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各部门割裂的信息系统降低了信息沟通的效率。食药监部门要努力创新工作为企业营造守法规、重质量、讲诚信、谋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打造诚信体系使企业始终承诺向社会提供最佳、合格、安全、放心的产品,承担产品进入市场安全责任,这一切,企业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才能努力打造进贤县这一支柱产业的全国的精品、知名品牌!

  三、创评内容

  1、企业的法人、各类管理者必须熟悉和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自觉做到学法、用法、守法,严格依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自觉履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义务。

  2、牢固树立 “诚信兴业”的理念,绝不传播或提供虚假的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生产、经营合格、安全、放心的产品取信于社会,取信于民。

  3、加强生产、经营质量管理,坚持质量第一,建立和健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始终处于质量体系有效控制之内。

  4、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严格原材料准入制,坚持从合法企业购进合格的原材料,切实做好医用原材料、各类包装及合格证的管理、发放。

  5、严格生产程序的控制,设置合理科学的人流物流,将人、物交叉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生产车间不得有与生产无关的杂物,如外包装、编织袋等,要强化生产工艺管理,按规定组织生产,按工艺组织操作,按要求进行灭菌,按标准进行产品中检和终检,未经全检的产品不能出厂。建立健全产品销售记录,售后质量跟踪服务和不良事件的收集、反馈。

  6、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必须建立供方、用方档案,未经审验和不合格的产品,拒绝入库,不得向无资格单位、个人销售二、三类产品。

  7、入库的产品必须严格按照仓储要求进行验收养护,并做好入库记录。经营企业的所陈列的品种必须与经营品种范围相符,陈列整齐,洁净明亮。

  8、产品销售必须[凭出库单销售,记录内容齐全,便于反馈性和追溯性,并做好跟踪售后服务,对上市后的高风险产品进行质量跟踪,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或不良反应,立即采取召回措施,并及时向当地食药监部门报告。

  9、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媒体参与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宣传及普及工作,增强自我约束自律机制,支持执法监督部门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不租证、不挂靠,公平、公正、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激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活力,主动参与诚信体系建设,共同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创评方式

  1、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体系档案,进入诚信电子信息平台网络。

  2、采取专项检查与监管方式,依据新修订《实施细则》(试行),同现场检查相结合,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分别按30%与40%比例计入总分。

  3、制定全面,操作性较强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创评诚信体系的评分标准进行逐条逐款的.评估,确定评、扣分标准,分别按70%和60%计入总分比例。总分达90%以上为诚信A级企业;(保持一年以上AA级)总分80%以上为警示B级企业;总分为70%以上为失信C级企业;总分为60%以上为严重失信企业(以十分为一档)。

  4、在整个创评活动中可分阶段进行一是宣传发动阶段,二是自查自纠阶段,三是日常监管(整改)阶段,四是全面评估阶段,五是录入信息平台网络。

  5、在整个创评工作中要求公平、公正、公开,对评估的结果要进行公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五、工作目标

  1、构筑和谐社会,全方位地打造企业诚信体系为企业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平台, 逐步加快药械监管电子政务步伐,形成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动态数据库,按照 “一企一档”的要求,不断充实基础数据,为监管部门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支撑。

  2、激励企业按照规范的标准完善自我约束机制,逐渐使企业摆脱传统式、“家庭制”的落后简单的操作模式,尽快转变为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3、不断提高行政机关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改进工作作风,以降低行政成本为切入点,减少日常监管的频率,将有限的监管力量投入到不规范的生产、经营和失信或不诚信的企业,对严重失信企业迫使退出市场或挤出市场。抓 “两头”带“中间”,从而促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发展。

  4、利用信息和网络,建立健全企业诚信体系档案,按照诚信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实现各级食药监部门和企业及社会资源共享。

  5、大力推行创评诚信企业活动,增强了企业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强化企业作为药械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感,发挥企业自律作用,引导和激励企业诚信生产经营。

  6、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成为沟通企业与企业,架起与企业的桥梁,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共同引导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纳入诚实守信发展之路!

  诚信是维护市场的支柱,是繁荣市场的基石,人民群众在呼唤诚信,社会各界也在期待诚信,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更离不开诚信,食药监部门与医疗器械行业要共同携手打造诚信体系,以这项诚信创评工作为 “亮点“,不断激励和全面助进医疗器械行业行为规范,做大做强、拓展更加发展的空间,为人民群众的用械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3

  ——来安全力服务园区企业用工显实效

  为支持企业发展,深化对接服务,切实掌握当前“两区”企业用工、招工、缺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缺工问题。来安县人社局会同“两区”管委会相关人员于20xx年5月16日至20日对“两区”规模企业进行深入细致地走访、调研,并诚心诚意地为他们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此次 “两区”用工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企业用工现状及特点

  来安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50多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1.2万人,农村劳动力2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8万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3.5万人,新增转移0.9万人。我县“两区”现有投产企业125家,企业总用工1.7万人。 近两年,随着工业强县的战略的实施,两个省级园区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用工问题一度成了约束企业发展的瓶颈,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 一方面是本土劳动力输出量大,许多劳动力远赴他乡面对谋求生活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本县用工匮乏,亟待解决,为确保园区企业有人用,用得好,本地劳动力有业就、有岗位,我县抓调研,建机制,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无缝对接”园区用工需求和劳力供应,让入园项目留得住,劳动力引得回,呆得住,实现政府、企业、劳务者利益的“三赢”。据统计,我县已陆续有2.4万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地就近就业,1-6月份,两个园区用工缺口6162人,招聘5632人,9成企业用工有着落,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一线调研,建立资源“三库”。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而正确的认识、科学的判断则源于对信息和事实的全面了解。为掌握全县劳动力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来安县人社局大兴调研之风,将调研贯穿于服务企业用工的全过程。一方面开展企业用工座谈会,通过与客商和老板的有效沟通,明确用工的趋势和结构,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所急;开展上门调查服务,进入园区逐个企业发放用工调查表,明确用工缺口的数量和类型。另一方面,构建县、乡、村三级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通过县人社会局和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社区)工作站、信息员开展地毯式排查,摸清全县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利用掌握的资料,及时建立“两区企业用工信息库”、“劳动力资源库”、“人才资源库”。为实现动态管理,建立调研长效机制,每个季度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并及时更新,每年开展二次大型用工调查,招聘服务前、后各一次,掌握用工服务的情况和效果,从而及时跟踪服务。

  (二)打造平台,畅通信息“引人”。供应和需求在市场的两头,一直以来,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依靠亲带亲、邻帮邻带领到发达城市务工,许多在外打工者每年回来一两次,对家乡的发展和本地用工的需求、待遇所知甚少。我县根据不同劳动力和务工者年龄、技术结构等特征,通过建立不同的宣传平台,实现信息宣传的全覆盖。广大青年和城市务工者文化素质偏高,熟悉网络,他们建立网络宣传服务平台,在县人力资源就业服务网站上常年滚动播出用工的供求信息,让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对于乡村的外出务工人员,提前谋划,利用春节等民工返乡高潮节假日时期,在县电台和电视台播放专题片,在各个乡镇逢集日发放宣传年画和致广大外出务工者的一封信、举办用工招聘会,宣传来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引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集聚、广大外出务工者回乡就业;畅通供需信息,让劳动者针对性的择业、就业。今年上半年,成功举办用工招聘会13场,提供就业岗位19600个,到会应聘28000人,达成就业意向11000人。

  (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育人”。企业用工除有数量上的绝对需求外,还有结构性的相对需求,企业因缺乏有素质、有技能的工人而用不了工,不少劳务者想回来就业,可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而就不了业。针对这一情况,我县实施劳动者素质提升行动,解决企业人才之忧、劳务者外乡打工孩子、老人留守之苦。与县高级职业中学签定协议,定向培养实用、热门专业人才,并优先安排园区企业就业,不断加大对园区企业的输入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和培训机构作用,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对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增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根据园区企业用工需求,聘请高校教师和高级技工授课,同时,为确保培训的效果,组织考试考核,合格者发放证书,并规定,持证者优先上岗,今年以来,共有电焊、电工、会计等2800多个技能性人才走上了就业岗位。

  (四)维护权益,规范用工“留人”。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企业员工的高待遇、高收入吸引着广大在外打工者,我县开展在企业和劳动者“双向”宣传,加大对工人权益维护和规范企业用工的行为的力度,劳动者权益有了切实的保 - 3 -

  障,让外出务工人员稳住了神,安下了心,留下了人。一方面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加劳动法律知识。通过举办企业用工座谈会的形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劳务培训班的引导和教育,《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劳动法规为企业、员工所熟知,有效地促进企业用工的规范和社会保险待遇的落实。目前,园区企业劳动合同签定率达95%以上,来安县经济开发区企业超群电力、中联能源、扬子木业等一批企业纷纷为员工办理工伤、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保险。另外,他们还着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业园区用工等专项行动,最大限度地保障劳动者权益。

  三、解决企业用工的对策建议

  解决企业用工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互动,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确保企业用工需求,积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环境,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关心关爱、部门协调帮助,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本县转移,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发展。为此建议:

  1、加快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建成白领、蓝领、新市民公寓。完善服务设施,为园区就业的员工在吃、住、行、娱、购、医、教等方面提供便捷的服务,把园区建设成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2、引导企业以待遇、感情、事业留住人。促进企业改善职工福利待遇,指导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工条件、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各项社会保险的参保面,规范用工行为,引导企业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

  3、注重奖励,解决缺工问题。制定企业用工服务奖励办法,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帮助企业招工,对帮办招工服务中做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

  4、加大投入,保障招工顺畅。县财政局要将企业用工服务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经费,新建或扩建县人力资源市场,按照“三有”要求建设好乡镇(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每年从职教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奖励和扶持职业学校发展。设立企业用工服务专项资金,每年列入财政预算。

  5、强化宣传,营造用工氛围。大力宣传来安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态势、返乡就业创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成功典型,组织返乡农民工参观开发区和企业,让他们感受“新来城”和“汊河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激发他们在家乡就业创业的热情。宣传规范用工企业、诚实守信企业及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宣传政府在招工帮办服务、改善用工环境方面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广招工帮办中的经验做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企业用工,各部门积极主动为企业用工服务的良好氛围。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4

  一、企业发展现状及科技创新情况

  (一)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求发展的思想意识正在逐步增强。调研的大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已有初步认识或了解,其中有5家企业经营者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意识,开展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引进了不同层次的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建立了内部技术研发机构或组建了松散的技术研发团队。在技术研发方面舍得投入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研发成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达到了国内先进以上水平,产品以其较高的技术含量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如华夏乳品公司研发的“无水黄油”、“黄油粉”等产品,华安生物制品公司研发的“酪蛋白磷酸肽”等产品。

  (二)企业科技创新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调研中我们发现,科技创新对特色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次调研的10家企业,近两年共研发成功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产品30多个,取得多个省州级科技成果,这些产品均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拉动了相联产业的较快发展。在奶产业发展中,华安、华夏等乳制品加工企业始终把新产品研发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研发成功的酪朊酸钙、酪朊酸钠、酪蛋白磷酸肽、酪素胶等系列新产品,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创新在给企业发展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全州奶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院企科技合作已成为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市企业技术研发基础条件有限,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所以新产品研发难以靠自身去独立完成,只有通过院企科技合作,引进智力、引进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近几年,我市的院企科技合作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部分企业与省内外的9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正在组织实施多项科技合作项目。临夏什锦集团依托甘肃农大科研条件,通过优势互补,挂牌成立了清真食品研究所,合作开展特色食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不断拓展市场占有率。甘肃农业大学在清河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科研、教学和实习基地,共同开展畜产品深加工等研发项目,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

  (四)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平台正在开始搭建。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调研企业中,有6家企业已成立了企业技术研发机构,配备了专职技术研发人员,购置了较先进的研究和分析仪器设备,还有5家企业设立了技术实验室和分析化验室,已具备常用的分析和检测设备和手段。这些企业均能自主开展一般性技术研究和日常性的产品主要成份分析和品质检测工作。

  (五)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去年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增加了“企业技术进步”专章,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规定了通过财税政策、产业政策、资本市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多项优惠措施。省上出台了《甘肃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将企业科技创新首次纳入县(市)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实行量化考核,市上建立健全了科技工作联席会和市上领导联系科技项目制度,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国家、省、州、市对企业科技创新从项目、资金方面切实加大了支持力度。华夏、华安两家企业先后列入省级创新试点企业,有2家企业被认定为州级民营科技型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整体淡薄、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明显不够。在调研的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经营者虽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有切身体会,但对本企业如何开展科技创新的思路仍然模糊,感觉无所适从,对研发设备和技术人才投资缺乏积极性;也有少数的企业经营者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对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满足目前的产品和市场,缺乏危机意识、进取意识和扩张意识,固守小农经济的思维定势,不愿进行技术研发和扩大再生产的思想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禁锢。

  (二)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引进、转化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创新工作的正常开展。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就应该首先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这一点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的地区尤其重要。但是,我们发现在调研的企业中有50%的企业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为零,而国家确定的创新型企业的必要条件是技术研发经费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1%。大部分企业经营者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将技术研发经费全部寄托于政府投入,没有政府科技投入,就不会自主投资开展创新。同时,企业中只注重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忽视技术、人才等无形资产投入的思想普遍存在。

  (三)企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创新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有效的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建立。在10家企业中有60%成立了技术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其他企业由于思想认识、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均无内部的、依托的或联合的技术研发机构,也不具备任何实验研究、分析化验设备和条件。企业缺乏创新技术服务机构、技术交易中介组织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所以,创新仅局限于单个企业、单个行业的行为,全面发展、纵横交错、内外相联、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善和健全。

  (四)企业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人才极为缺乏。在10家企业的员工中,有中专学历的占职工总数的14%,大专学历的占职工总数的12%,本科学历的占职工总数的4%;有初级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的11%, 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的5%,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的2%。可以看出,有学历的'和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1%和18%,这种人才拥有量与企业的发展规模极不适应,难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五)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有些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位。虽然各项推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但部分政策措施在贯彻过程中往往受到种种因素的牵制而落实不到位。如《甘肃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中规定的有关所得税、营业税、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减免政策,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得到落实执行。由于关乎企业切身利益的激励政策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既弱化了企业对政府的信任度,也削弱了激励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三、对策及建议

  (一)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尽快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任何企业无论它现在的规模大小、效益如何,离开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都将停滞发展乃至被淘汰。因此,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摆到与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企业的根本战略和中心环节来抓。必须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毫不动摇地树立科技创新的强烈意识,要把创新作为在市场上竞争制胜的法宝。企业要通过成立技术研发机构、培养技术研发队伍、改进技术研发条件等措施,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对现有产品的市场追踪,掌握其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瞄准同行业先进水平,不失时机地抓好新产品的研发,优化产品性能,提高产品品质,赋予产品新的内涵。新产品的研发要注重产业链的配套延伸和结构的优化配置,尤其要注重那些技术密集、引领市场、面向未来的新型产品的开发研制和技术储备。

  (二)要高度重视政府行政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对经济运行的宏观引导职能。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享有高度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但是从我市企业目前的技术发展和信息拥有水平来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放任企业盲目地开展创新,与发达地区竞争技术优势,势必会走许多弯路,不但增加不必要的创新成本,反而会挫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相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创新事业,如果有了政府的强力推动,都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事实说明,不能简单认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就是企业自己的事,而是要进一步加大各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推动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想方设法激发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活动。要在创新决策、资源分配、责权利确定上,充分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加大项目支持、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引导通过创新来做大企业,做强企业。进一步加强省级科技创新试点企业的争取、州级科技型企业的认定等工作,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激发企业内在创新潜能。

  (三)积极推动院企科技合作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企业要在巩固已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关键技术需求出发,主动去寻求技术支撑。要充分利用好临夏州与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的资源和平台,继续拓宽科技合作领域,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引进先进技术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牵线搭桥,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我市企业联合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帮助论证和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科技项目,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团队,形成引进科技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新机制,尽快建立起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创新服务体系。

  (四)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在调研中企业谈得最多也是人才,人才缺乏、人才机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企业是吸引人才的主体,要树立“只求所用,不求所在”、“只求所为,不求所有”的意识,研究建立引进使用好人才的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来企业创业。通过科学评价,让引进的科技人才以无形资产入股,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企业还要有计划地逐年安排好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考察交流和员工的技术培训工作,持久不断地提高企业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针对我市企业的实际,人才引进中要注重引进本地籍在外人才以及退休的科研人才,要注重用活用好企业现有人才,建立务实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措施,调动各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与经济相结合,让一切为创造财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在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使企业成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舞台。

  (五)不断拓宽民营企业科技投入渠道,切实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针对目前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融资难的现状,要引导全社会多方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鼓励企业更新观念,不断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方面的自主投入,特别是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的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机制,加大财政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银企对接工作,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企业创新项目的贷款支持,组织企业创新项目招标,争取社会及企业人员资金入股,扩大企业资本金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比例。协调财税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的有关优惠政策,用足用活国家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六)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中介机构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体系。一是要引导、帮助重点企业尽快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配备必需的技术研发和检测设备,以及专职技术研发人员。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创办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成立起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或其它科技中介、技术服务组织,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三是要大力发展技术、信息和人才市场,规范技术交易行为,形成经纪人交易、非常设技术市场和常设技术市场并存而逐步以常设技术市场为主体的规范动作体系,保证技术贸易的公平和公正,使成果转化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护。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5

  一、工业经济运行及中小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形势延续了去年的好转迹象,企业家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转型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生产经营平稳有序、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推进等特点。

  (一)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速回落。

  今年以来,受汇宏新材料54万吨违规产能关停影响,全县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增幅回落明显。1-7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累计下降25.2%;实现主营业收入xx0亿元、利润8.4亿,增幅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虽然工业经济低位运行,但工业动能转换依然呈现出许多亮点。

  (二)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截止目前,全县实施过千万元工业项目54个,计划总投资57.58亿元。其中,已完工项目17个、在建项目9个、新开工项目28个。投资12亿元的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阳极炭素项目,基础施工已完成,已完成主要设备招标工作;计划总投资2.4亿元的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冷轧高品质薄板项目基础施工已完成;投资6.7亿元的国创风能年产10万吨大型海上风电高端装备智能化改造项目及投资1.2亿元的康和药包药用中硼硅玻璃管及管制瓶生产项目设备已购进,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工业领域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技改)项目35个,项目总投资22.17亿元;其中13个项目已完工,计划总投资8925万元,全部达产后可节约人力300余人,年节约电力400万千瓦时,预计新增产值2亿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

  (三)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从调研情况看,传统产业受益于产品价格联动上涨以及去产能成效的逐步显现,行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态势;新兴产业则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引领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运转正常。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等铝精深加工企业充分发挥现有运行产能的最大潜力,认真组织生产,有效应对54万吨电解铝产能关停的不利影响,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投资12亿元的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阳极碳素项目基建工程已完成,铝精深加工产业规模效益持续释放。建材加工企业致力于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等多元化转型方式,产品逐步向轻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斯蒙特建材4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与行业龙头上海雅仕合作,产品应用拓展到居民楼、家居装饰等领域,利润率水平达到20%左右,今年计划投资2亿元启动二期项目建设,研究开发二代产品;惠博新材料镀铝锌系列产品国外市场需求持续提升,产品产量同比提高60%左右。投资9.6亿元的浩宇重工高端装备用精密铸件项目、投资2.4亿元的万顺新材料冷轧高品质薄板项目加快推进。

  ——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发力。龙马重科加工铸造产能持续释放,大型海上风电设备生产线的8台进口设备已到达港口,总设备达到200台左右。已成为国内风力发电企业前十位的稳定供货商,占行业龙头金风科技订单量的40%左右。惠宇机械产品覆盖宝马、奔驰、大众等高端市场,计划今年新增4条生产线,产能可增长30%左右,投资5亿元的大型风电高端铸件机加工项目已试生产。富瑞工贸努力抢占国外细分市场份额,产品远销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多个国家,产品供销两旺,预计全年产能、产值增幅均在50%左右。

  ——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始终坚持在提升产业规模和科技创新引领上下功夫,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康和药包3号窑炉投入使用,中硼硅玻璃管生产线达到3炉7线,企业产能逐步释放。同时,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出口订单已占到总销量的80%。蔚蓝生物科技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放在首位,微生态产品扩大到动物用、植物用等多个领域,产品供不应求,预计全年产值将达到2亿元。中惠生物科技公司万吨红曲系列产品项目进展顺利,年内可新增产值3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运行平稳。今年以来,原料价格和棉纱价格趋于稳定(目前,地产棉均价在16500元/吨左右,40S棉纱价格在25000元/吨左右),纺织企业略有盈利。但随着人民币升值,国外市场竞争加剧。新疆棉纱低成本优势对内地棉纺织下游企业的冲击,纺织服装企业依然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面对尚未启稳的发展形势,较具规模的企业不再盲目追求产能规模的扩张,而是向精准转调要效益,实施差异化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布鲁科纺织持续在设备改造上下功夫、盛润纺织努力研发高支纱、高密度织物,力求效益最大化。

  ——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企稳回暖。肉类屠宰企业逐步摆脱前几年投机经营的影响,库存量大幅减少,目前毛鸡利润达到1.8元/只,冻品利润也随之回升。天禧牧业、中天食品、飞佳食品等屠宰企业经营情况略有好转,投资3亿元的玉瑞农牧禽肉制品生产项目预计5月份投产;黄河粮油、龙凤面粉等小麦加工企业通过进口小麦逐步摆脱原料供应的限制;板材加工特别是家具生产企业通过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产能得到持续发挥。

  —— 化纤绳网产业整体向好。从当前情况看,化纤绳网产业经历市场需求低迷、环保整顿后,行业发展逐步正规,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市场形势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良好态势,尤其是企业在产品性能、成本控制、产品转型等方面的探索更加深刻,绳网产品由单一型向多种类、多性能、多用途的系列化方向发展。同时,得益于国际市场前景广阔、需求范围广、回款及时的特点,金冠网具、金汇网业等30多家出口企业发展形势较好,产值年均增长30%左右。结合绳网产品特性,绳网产业电商发展势头向好,李庄镇“泉宏”绳网销售旗舰店,成为第一家入住“天猫”的绳网类销售店铺,通过积极拓展销售种类,预计20xx年销售产值同比增长30%。

  (四)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推进。

  广大企业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推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深刻内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在思想认识上下联动、在转型发展上持续发力、在创新驱动上激发活力。涌现出一系列传统产业中催生新动能,聚力转型中培育新动能,模式优化中孕育新动能的典型经验。

  1.认识提升开辟动能转换新境界。调研中,企业普遍认为,随着宏观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与要素的双重约束愈加严重,过去长期依靠拼资源、拼劳动力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无法为继。当前,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是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适应性的必然选择。对企业来讲是机遇更是责任,为企业充分挖掘创新资源,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战略支点。纷纷表示,要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在动能转换重大历史变革中,点燃企业转型发展的“导火索”。

  2.产品创新焕发动能转换新活力。各重点企业在坚守主导产品基础上,更加注重适应市场需求与体验,全力做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新精特产品创新文章。龙凤面粉聘请中国第一批国家认可的制粉工程师进行技术指导,产品质量及行业内竞争力大幅提升,同时,积极开发速冻食品、专用粉,提升市场占有份额。华冉工贸适应国外市场需求,取得欧盟CE认证,研发生产橄榄网,利润率逐步提升。斯蒙特建材与山建工、济南大学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广精配式装修服务,有效提升产品知名度。

  3.精细管理增强动能转换新实力。企业逐步认识到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以精细化管理促转型的必要性,在降低企业成本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康和药包组建对外贸易营销团队,大大降低营销成本。蔚蓝生物年产5000吨微生态产品智能化车间项目,持续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布鲁科纺织顺应新旧动能转换趋势,投资千万元进行设备改造,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龙丰面粉、富瑞工贸也由机器手替代人工装卸工,降低了用工成本。和美集团注重员工培训,公司建立起分层次的培训机制,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国内外高端培训,提升管理能力,邀请专家对一线工人进行内训技术指导,增强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技术提升能力。

  4.模式优化激发动能转换新动力。李庄镇立足绳网产业集群优势,积极申报山东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面提升我县绳网产业行业内标准制定参与程度。龙马重科计划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强力提升企业科研管理水平。天禧牧业对标国内最先进的畜牧循环养殖模式,规划建设“智能化高效养殖园区”,努力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先进养殖模式。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及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刚性政策约束影响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企业组织生产不稳定。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环保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限产等政策要求,企业组织生产波动较大,面对需求面逐步改善的市场,企业为应对生产波动,只能提高备货量,一定程度上形成资金占用。

  二是缺乏对刚性政策的精准研判,部分企业落实错峰生产、重污染天气限产期间,没有有效调节生产,致使产品生产受限,造成订单延期。龙马重科因延迟发货遭到客户罚息,富瑞工贸盲目增加存货,相应增加了资金占用。

  三是项目支撑能力不强。项目落地的刚性约束加大影响企业投资热情,根据我们前期统计情况,20xx年全县实施的38个过千万元项目中,续建项目达20个,全县共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项目35个,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比例仅为15.5%,反映出企业家整体对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大部分企业进行项目建设实现动能转换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二)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后劲不足。

  一是转换能力相对滞后。企业转型还是停留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低水平的升级上。缺乏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研究对接、企业转换目标、方向、路径的.清晰认识和做大做强的长远规划。

  二是科技发明申请力度不够。我县部分绳网企业产品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有些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但由于没有及时申报品牌和专利保护,科技成果无法转换为经济效益,恒顺网业向设备生产厂家提供改造需求,厂家代为生产,无形当中造成改造成果外移。

  三是优势产业集约度不高。部分绳网企业反映,由于我县没有统一规划的绳网工业园,配套发展程度较低,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平衡,整体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不强。

  (三)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原材料、劳动力等重点生产要素价格走高已成为常态,特别是部分企业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后,不仅用能成本增长近三倍,能源供给不足与需求扩张的矛盾也更为突出,康和药包、玉瑞农牧均受制于天然气供应不足,产能迟迟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是资金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主要表现为流动资金和技改创新资金不足,前期企业产能扩张、环保设施改造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导致在转型创新方面资金缺口较大,天禧牧业流动资金缺口在5000万左右,康和药包也是因为资金紧张,持续实施技术创新的压力较大。

  三是人才支撑依然是“短板”。技术工、熟练工、电商运营、网站管理等专业人才紧缺的现象表现比较明显,工人流动性加大、盲目要求提高工人工资的现象在绳网行业表现特别突出。

  三、下一步推进工业经济运行及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面振兴实体经济,工业是主力,全面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关键点和发力点也在工业。省市县全面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实现我县工业经济“破旧立新”的有利时机,更是XX工业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打造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选择。各级各部门要切实主动作为、牢牢抓住省市部署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这一重大机遇,思想认识再提升、思路措施再跟进,真正走出一条新旧动能转换的XX路径。结合此次调研,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突出向上对接,充分借力政策优势。

  一是要深刻把握省市县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方案、规划、意见的科学内涵,认真领悟我县在产业发展定位、机制措施保障、工作推进机制与省市方案的切合点,真正成为指导全县新旧动能转换的顶层设计。二是抢抓政策机遇,强化对接争取落实力度,建议发改部门抓好上级政策争取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全县各级力量,积极对接省级层面的“1+3”政策体系和细化健全的各类配套政策、《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管理办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省级政府出资管理办法》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激励办法》中的扶持政策,同时,立足我县实际充分挖掘国家赋予的一系列现行先试、试点示范的改革权利,力争在XX大胆探索并总结推广,实现借势发展。

  (二)突出向内挖潜,充分激发内生智慧。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就是提升企业自我变革、自我创新能力。我县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偏弱一直是影响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一是企业要牢固树立“持续创新是生命力”的发展意识,“眼光向内”突破瓶颈制约,依托新旧动能转换衍生的新型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优化技术要素、谋划长远发展规划,切实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风口浪尖”催生企业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二是要强化素养能力的提升,建议各企业主动学习借鉴大企业、大集团重视员工培训的先进做法,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出一批脑力劳动的蓝领阶层,构建完整健康的工业生态。同时,建议县政府在继续推进实施企业家课堂式内训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方案,提高我县企业外向对接水平,开拓企业家眼界,启发企业家探寻发展新路径。

  (三)突出对标提升,提升产业集约水平。

  签于调研中绳网企业反映的绳网产业整体集约度不高、企业平台化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和镇办借鉴先进地区“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产业园区集群发展规划与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实现统一规划、统筹推进。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强化效益导向,提升企业集约化水平。同时,建议李庄镇、姜楼镇绳网产业较为集聚的镇办,借鉴博兴县兴福镇厨具产业集群平台化管理,设立企业及工人信誉平台的做法,切实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和一线员工整体素质。

  (四)突出精准指导,有效挖掘生产潜力。

  一是针对部分企业反映的因落实错峰生产、黄色预警天气限产要求,未能有效调解生产的问题,建议环保部门借鉴天津市提前预警天气状况的做法,切实提高科学预测能力并及时告知企业进行生产调解,尽量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二是针对企业反映用工不稳定的情况,建议人社部门积极进行劳动政策宣讲,同时引导企业规范用工程序,保障工人基本权益,切实防范和化解企业用工波动。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6

  一、目前我市整机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

  从调研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市符合条件的整机生产企业偏少,全市仅50多家,重点集中在机电工业,产值约22亿元(注:本文未将益银公司产值统计在内),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左右;税收约1。2亿元,利润3亿元。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于xxx市区,少数分布在乐昌,个别在翁源、始兴。从产品分类看,xxx市整机行业大致可以分为发配电设备、矿山设备、混凝土搅拌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轻工机械、加工机械、冶金环保设备、电子设备等九个板块,已经呈现出产业集群的雏形。各个板块的大致情况如下:

  1、发配电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包括众力、全力、天工、开关设备厂、华德、锦德峰、xxx特、同和等企业。主要生产水力发电机组、配电柜、电阻柜、变压器、接地装置、滤波装置等产品。从规模和效益看,众力的龙头老大地位依然不可动摇,泡贯流水轮发电机组是省高新技术产品,众力商标是省著名商标。该企业是广东省行业龙头企业,名列国内同行业“八大金刚”之位,是广东省装备制造业100重点培育企业。

  2、矿山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包括铸锻机械、xxx瑞重工、远大、冶化机械、通运达、核力重工、乐昌明裕等企业,主要产品有破碎机、球磨机、螺旋分级机、磁选机、电选机等。其中,xxx铸锻机械设备公司有生产破碎机的悠久历史,“双拳”破碎机是省著名商标,同时还生产喂料机、振动筛等,是xxx最大的矿山机械生产企业;xxx瑞重工发展迅速,成为xxx破碎机三大生产厂家之一,是xxx民营企业的杰出代表,建有xxx市矿山破磨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3、混凝土搅拌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包括新宇、天源、新弘立、正业、锐锋等企业。产品以混凝土搅拌机、搅拌站、运输车等为主。其中,龙头老大新宇公司曾经是xxx市明星企业,开发出混凝土搅拌机、搅拌站及其计算机控制系统、塔式起重机、混凝土运输车,能生产混凝土搅拌机、站、车、泵全套设备,计算机在企业生产管理应用方面很有成果,曾获得7项xxx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4、工程机械。生产企业主要包括起重机厂、广东力士通、佳尔华力士通、铁友、劲力通等企业,主要生产汽车起重机、高空作业车、水平定向钻机、齿条起道机等设备。其中起重机厂、新宇、力士通是经国家批准生产改装汽车的3家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改装汽车,有半挂车、随车吊、油罐车、自卸车、公路养护车、专业工程车、混凝土搅拌车、粉粒物料运输车、化工液体运输车等,是xxx最大的专用车和起重机生产企业。

  5、农业机械。生产企业主要包括二拖、广兴牧业、金鹿、闽xxx、省第二农机厂、常丰、金联等企业,主要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装载机等产品。其中,第二拖拉机厂是xxx最大的农机生产企业,丹霞牌商标是省著名商标,农田耕整机是省名牌产品,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畅销国内各省,并出口到南亚、东南亚、非洲多个国家。小手拖全省产销量第一,小型联合收割机全国同类机型产销量第一。广州广兴牧业设备(新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禽畜饲养成套自动化设备、饮料加工机械等,20xx年营业收入总额达7247万元。

  6、轻工设备。全市共有10多家轻工设备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各不相同。其中,xxx永明机电公司主要生产离心通风机、烟草烤箱,是省烟草总公司指定的烟草烘烤设备定点生产厂。亿利达机械公司是1992年成立的港资企业,主要产品为全系列数控全自动注塑机,属于国内知名品牌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约在10名左右,省内在6名以内,旭日公司现有注塑机的近7成均由xxx亿公司供给并提供售后服务。粤佳太阳能公司主要生产太阳能热水器,是省政府向全省新农村建设推广使用的产品,承建了广东省第一个农村经济型太阳能热水器示范村;承担了国家级星火计划《太阳能热水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普及和推广》项目,产品已经在许多乡村和厂矿得到广泛应用。

  7、机械加工设备。生产企业目前掌握的仅有乐昌兆铭公司、xxx市华利迅机器公司等少数几家,且生产规模都不大。

  8、冶金、环保专用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包括金龙重工、恒华重工、正安机械、xxx龙船湾机械、绿昇等企业。其中金龙重工公司主要生产钢厂用板坯结晶器铜板和水箱,还生产破碎机、振动筛、给料机、皮带输送机、免烧砖机等设备。正安机械公司的大转炉结晶器框架技改工程成果荣获20xx年xxx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要生产连铸连轧设备中大转炉结晶器、扇形段、轧钢设备卷取机等关键设备。xxx龙船湾机械公司是东阳光公司内部的机械厂,专门为东阳光的铝箔、磁性材料、化工环保等部门研制生产专用设备。

  9、电子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包括益银公司、龙飞数码科技和恒鑫等企业。除益银公司外,生产规模都不大,但益银公司在xxx只有装配车间,对xxx的示范、带动价值不大。龙飞数码科技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嵌入式POS收款机的研发及制造企业,建有xxx市嵌入式商业自动化系统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恒鑫公司主要生产智能线路板制作机,产品属国内首创,拥有国家专利12项,获得国家发明奖6次,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价格只有其五分之一至八分之一,某些技术领先于国外同类产品,打破了基于PC控制的PCB线路板制作系统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市绝大部分整机生产企业的生产方式是自身研发关键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只有少部分企业是自购原材料、研发、生产关键零部件,产品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在我市的整机企业中,广东省第二农机厂、xxx市xxx瑞重工有限公司、xxx市铁友建设机械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其中还有部分企业的专利技术在10项以上,由于掌握了产品的专利技术,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此外,还有部分企业的产品具备了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如广东明珠集团xxx众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水轮发电机组产品销往全国近30多个省、市,企业自身在同行业排名省内第1、国内第5;xxx市xxx瑞重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各式破碎机占领了省内35%的、外省15%的市场份额。

  二、整机生产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研发能力不足,规模偏小。50多家整机企业年产值平均约为4500多万元,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有众力、铸锻机械、新宇、龙船湾等少数几家,剔除这些重点企业之后,余下的企业产值更少,甚至不乏年产值在1000万以下甚至年产值仅200万元左右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要做大做强尚需一个长期过程。同时,众多整机企业技改创新投入低,也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调查结果来看,整机企业每年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5%,获得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此外,部分企业因资金不足无力进行技改、创新及研发工作,导致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甚至日趋萎缩。

  (二)企业管理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我市大部分整机企业经营者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经营理念,显得力不从心、盲目性大。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技术竞争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对企业技改、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更进一步发展。同时,大部分整机企业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职工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低于10%,部分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短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三)企业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由于xxx本地存在较大市场,全市整机企业中仅有大约三分之一企业的产品存在出口和创汇情况,同时受计划经济影响深远,企业习惯于依赖本地市场、国有大企业和老客户,习惯于依赖政府,市场开拓的积极性不高。如农机行业依靠政府推广和补贴,粤佳太阳能依靠政府推广。铁友的水平定向钻机和龙飞的税控收款机等高科技产品也希望能由政府下令推广,销量一直不多。政府举办的各种展销会,尽管名额有限,摊位不多,然而众多整机生产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依然不高,市场开拓观念较为落后。此外,我市大多数整机企业对现代商业销售手段的不够重视,如电子商务是成本低廉、覆盖广泛、效果明显的现代商业销售渠道,可是目前xxx整机行业应用电子商务情况并不理想。目前建有企业网站的或是在中国机械网、中国商品网等电子商务网站有网页的企业均为30家左右,数量明显不足。同时,在企业的网站和网页上,企业信息较为齐全的还不到一半,许多企业信息不全,没有企业简介、产品介绍、企业资质证书和企业荣誉称号,甚至有25%的企业网站只写了企业名称、联系方式,未起到宣传企业、开拓市场的效果。

  (四)生产要素制约和体制机制影响依然突出。大多数整机企业表示资金周转困难、资金短缺,其主要原因是银行贷款的门槛高、融资渠道少,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的瓶颈。同时,用工难、缺乏技术人才、企业产权不明晰、退休人员养老保险负担重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我市整机企业大多由国企转制而来,企业的经营机制未能转变,不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要求,兼并困难企业和新上大项目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就算募集了股份和债券也于事无补,反而造成社会问题。种种努力的结果不尽人意,随着市工业总公司解散,包括康立、亿能、广通厂、柴油机厂、拖拉机厂、食品机械厂、电机厂、仪表厂、农机厂、医疗器械厂、计算机厂、广东有色冶金机械厂等在内的大批企业破产。新宇、力士通公司、二拖等也存在经营困难。

  三、加快我市整机生产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优化整机生产企业的发展环境。一是要充分认识推动整机生产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整机生产企业是高附加值的优势项目,处于产业链的最高端,能有效拉动整条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二是根据我市整机生产企业以机械装备类为主的实际情况,出台符合实际的以“通过加快整机生产企业发展,带动全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为主题的政策措施。三是针对我市整机生产企业管理水平低、决策能力不强、整体装备技术水平不高、创新投入不足的情况,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切实加强对全市整机生产企业的统筹规划,切实加强对整机生产企业产学研工作的引导。四是选择一批有市场前景、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潜力做大做强的整机生产企业,邀请有关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一起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全市整机产品的发展规划和各企业发展方向,从而做大做强我市的整机产品。五是着力完善整机生产企业的'产业链,引导我市现有的机械加工企业主动为整机生产企业配套;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力度,积极引进、创建为整机生产企业配套的生产企业。

  (二)加大对整机生产企业的引导和帮扶力度。一是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整机生产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力度,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档次。积极引导整机生产企业根据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及时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方向,挖掘自身潜力,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要利用国家、省、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指导整机生产企业依法经营、按章纳税、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用足用好各级政府在经信、发改、科技等系统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帮助符合条件的整机生产企业申报国家、省、市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优先在市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安排补助,使企业切实享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资金补助,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积极鼓励整机生产企业建立科研机构。针对整机生产企业技改、创新投入不足的情况,积极引导整机生产企业加强与有关院校的合作,针对企业产品和发展规划,建立企业产品的科研中心,研究开发适合市场的新产品,带动整机生产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保证企业产品既是终端产品又是前端产品。三是努力为我市整机生产企业搭建各种商贸、技术交流平台,积极鼓励其“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国内外市场。结合我市整机生产企业以机械装备制造类行业企业居多、已经形成产业集群雏形的优势,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山洽会、APEC展览会、泛珠三角展览会及各种机械行业展览会等展会,营造“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氛围,并对企业开拓市场、参加政府举办的展览会给予适当的展位补贴,鼓励并协助整机生产企业到国内、国际市场寻找商机,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引导整机生产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推动整机生产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把“名牌就是质量、名牌就是效益、名牌就是竞争力、名牌就是生命”的观念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全过程,提升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同时,以整机生产企业为重点,积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百强”、“全省现代产业100强”行列,促进我市整机生产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着力破解整机生产企业发展难题。一是着力缓解融资难题。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整机生产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具备条件的整机生产企业到国内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募集资金,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和范围。建议根据《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xxx府办〔20xx〕124号)精神,由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加强与各商业银行间的协调,在合理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将信贷资源适当向整机生产企业倾斜,适当降低贷款门槛和收费标准,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题,扩大生产规模。建议通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鼓励和引导作用,重点扶持政策性担保公司发展壮大,增强全市各担保公司的实力和发展信心,鼓励我市政策性担保公司和商业担保机构降低整机生产企业的担保收费,降低整机生产企业融资成本。二是着力破解用地难题。要将整机生产企业发展用地纳入当年全市用地计划,综合平衡用地指标,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对整机生产骨干企业的生产性重大项目,通过调剂用地指标,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新供用地,优先安排整机生产企业用地。三是着力解决整机生产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我市整机生产企业多由国企转制而来,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其中反映比较强烈的是广东省xxx市第二拖拉机厂,该企业原是老国有企业,20xx年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虽然企业的领导班子带领企业职工在企业改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企业改制不够彻底,员工的国有制身份没有置换,部分员工的“公有制”、“主人翁”的传统思想在生产经营中时有反映;企业产权不明晰,妨碍了企业决策和发展;农机行业是低利润行业,退休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等负担沉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7

  一、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原因

  出现这些问题,一是社会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用人需求量增加,出现一定的用人竞争,对于年轻、有一定文化,尤其是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能够比较顺利地找到或挑选较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岗位,随时“跳槽”便成自然;二是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社会服务业,成立时间不长,资金积累不多,较多企业只有微利,职工工资普遍偏低,职工一旦有机会找到收入更多一些的单位,“舍旧求新”便成必然;三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企业,基本上没有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对职工无约束力。

  (二)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认真履行难。此次调查的83户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0%以上,但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街道服务类企业、乡镇企业,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足50%。较多中小企业只与少数管理岗位上的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而与一线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很少。据白涛办事处社保所调查资料反映,该办事处的城镇中小企业职工未签订个人劳动合同的有18%左右,未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有90%以上。有的虽然签有劳动合同,但对企业和职工双方的约束力

  并不大,要认真履行更难。少数企业只是为了应对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检查,规避法律而与职工签订形式上的`合同书,实际上并未按合同上的条款履行。

  出现此问题,一是劳资双方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由于企业用工来源渠道多,其中很多职工与企业负责人(特别是小型企业老板)有着沾亲带故、哥们熟人的关系,认为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会出现问题,仅以“感情”、“私交”、“义气”用工。职工也认为与老板“结交深”,“信得过”,用不着签合同来约束双方。某运输企业有职工45人,其中骨干职工都是企业开办时就与老板一起“摸爬滚打过来的”,是老板的同学或邻友,在座谈会上双方都说“不会发生劳资纠纷,签不签劳动合同都一样”。二是企业或职工不愿意签劳动合同。企业认为,劳动合同条文要包括职工的工资、保险、假期、生产安全、培训等各方面内容,一旦写成书面条文,想变就变不了,如果企业想减员减不了,不与职工签合同,随时可以减员或辞退不想再用的职工,工资支付只要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就行。职工不愿签合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在拟订合同条文时没有与职工平等协商,甚至有一些“霸王”条款,职工认为对自己不利,不愿签订;另一方面部分职工、特别是农民工认为签订劳动合同后把自己“捆死了”、“套住了”,想走走不了。三是企业和职工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学习理解不深,对如何签订劳动合同不甚了解;有的企业主观上不愿将劳动合同条文写具体,怕写具体了难以变更。四是有关部门对劳动合同的具体签订指导工作欠缺,相关学习培训少。

  文某调到更重要的科技岗位上工作,同时一次性给文某1.5万的科技补贴,使文某安下心来,与企业签订了为期9年的劳动合同。

  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多数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受金融危机冲击,经济效益下滑,甚至处于暂时停产半停产状态,被迫调低职工工资标准,职工为了维护本人生计和供养家人,不得不中断原有的劳动关系,寻找新的就业门路;二是少数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为降低人工成本,获取最大利润,或达到“软裁员”目的,以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效益下滑为借口,有意采取压低职工工资或提高劳动定额标准等手段,迫使职工主动提出辞职,不需支付经济补偿。如某中外合资企业,从20xx年底至今,采取这种“软裁员”手段就先后辞退了200多员工。三是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不合理,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存在问题较多,没有工资协商制度,工资标准和分配办法基本上是老板说了算。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老板可以随意决定劳动定额和工资标准,劳动力价格太低。四是国家对企业,特别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政策不健全,同时督促检查乏力,企业自主分配基本成了“随心所欲”分配,分配不公、差额过大的现象比较明显,有的企业内部职工收入高低差距达10倍以上。

  存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小企业普遍经济效益较差,利润

  微薄,难以承担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多数企业采取选择一两项险种参保,或只为少数管理层人员、技术骨干职工投保。二是企业为了减少用工成本,增加利润积累,主观上不愿为职工投保,尤其不愿为全体职工五项险种都投保。某餐饮企业老板郭某说得很直率,他说:“我的餐厅仅职工工资每年就要支付130—140万元,如果再给每位职工都缴纳五项社会保险,每年需要增加支出40—50万元,这样用工成本太高。三是部分职工有现得利思想,本人不愿参加社会保险。这些员工认为,工资收入本来就不高,扣缴社会保险后工资收入更少,难以生活和养家。特别是多数农民工,出门打工就是为了挣钱,供养老人和子女入学,只能将全部收入用于现实需要,对养老保险等问题无力顾及。因此,部分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条文中,有将社会保险费直接计发给职工的约定。

  (五)工会组织和职代会制度不健全,职工很难与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劳动关系。调查的83户中小企业中,建有工会组织占一半多一点,但其中1/3左右的工会组织基本上是“有名无实”,无专职人员、无活动经费、无单独的工会活动、无工人代表会制度或职代会制度。据有的办事处调查,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工会组织及职代会制度。

  出现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小企业职工人少,条件十分有限,工会组织和职代会制度难以建立;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尤其是私营企业老板,内心不愿意建立工会组织和职代会制度。三是有关部门对中小企业建立工会组织或工会小组和职代会制度检查、指导不够。

  二、建议

  (一)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自保意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工会法》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及政策,较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资产所有者(老板)、劳动者目前还并未掌握,

  很多条款的具体内容还不知晓,不熟悉。部分中小企业负责人和劳动者,也还不甚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法律法规宣传必须坚持经常化,通俗化,多联系实际问题,针对性要强些。中小型企业要尽可能设置专(兼)职 (五)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增强工会组织自主权,发挥工会组织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作用。对难以建立工会组织的小型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能建立工会小组的建立工会小组,连工会小组都无法单独建立的,可按街道社区若干个企业为单位建立工会组织,每个用工单位民主选举工人代表参加,成立地域性联合式工会组织或行业性工会组织。地方工会组织和街道办事处、社区有关部门加强对这种联合式工会组织或行业性工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发挥其作用。

  (六)发挥工商联、个体劳动者协会、行业协会等维护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作用。将目前由人力社保行政部门、地方工会组织、经委等三部门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构扩大为四方,吸收工商联代表参加,组成劳动关系四方协调机构,有利于调解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劳动关系。个体劳动者协会、行业协会,要把维护其成员单位和单位劳动者双方的合法利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给予研究、指导或调解,保持成员单位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七)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仲裁机构队伍建设,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重心要下移,把基层维权、中小企业维权、乡镇企业维权、非公企业维权、个体雇工维权等作为工作重点。建立起牢固的、相关部门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的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增加监察执法社会效果。要注意将事后执法,变成事前预防,尽可能把劳资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要加强政府投入,充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包括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站)的人员、经费、设施、装备,提高办事效率和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要加快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人员职业化、程序司法化、管理行政化建设速度和力度。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乡镇、街道、企业基层调解组织,发挥更大更实际的作用,培训提高基层调解组织人员依法调解劳动关系的能力。有条件的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建立企业调解组织,将劳资纠纷尽可能在本企业内自行调解消除。要畅通劳

  动者信访、投诉、举报渠道,改进办案程序,缩短案件查处时限,对困难职工和外来职工的权益受损案件、尤其是工伤案件,更要抓紧办理,加大查处力度,以切实有效的举措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8

  根据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农机办、省经信委《关于贯彻实施国家四部门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的通知》(鲁质监质发〔20xx〕115号文件)和鲁农机修字〔20xx〕9号文件及市局济农机函字〔20xx〕44号文件要求,我单位认真做好了农业机械三包维修企业情况调查摸底工作。

  为确保调查摸底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与质监局、工商局搞好联合,组成检查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带队,深入到农业机械三包维修企业,就三包维修企业(服务组织)的基本情况和三包维修企业(服务组织)技术力量状况、是否持有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主要承担哪些农机生产企业的售后维修服务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并掌握我市三包维修企业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并提出三包维修行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形成调查总结如下:

  一、我市农机三包维修业现状及管理经验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机具更新速度和新购数量急剧增加,截止到现在,我市农机总动力已达为71.3万千瓦,各种配套机具2.9万台套。共有各类农机维修点62个,目前,一个多种经济类型、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维修技术等级共同发展,遍布城镇乡村的.农机维修网络已基本形成,为发展农村经济作出了应有贡献。

  1、全市共有农机三包维修企业12处,均为整机营销和售后三包维修服务一体化私营企业,6家手扶拖拉机经销商分布在邹东山区不同镇街,6家大经销商集中在市区。

  2、各企业都有2—3名维修服务人员,大部分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都取得了《维修技术合格证》,企业有简易维修车间、维修设备,可进行简易三包维修,其中部分经销企业把三包时间适当延长,有的开展上门维修服务,赢得了用户的好评。

  3、各经销企业的进货渠道、配件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受到有效监管。有些企业在本地没有三包维修基地,出现质量问题维修三包难。

  4、随着大、新型农机具的广泛推广应用,维修技术、人员、设备的相对落后日益凸显。

  5、三夏、三秋期间,由于机械作业时间集中,特别是三夏生产过程中,机械昼夜连续作业,机械故障频繁出现。虽然有生产厂家派驻三包维修技术人员包片服务,但仍有时满足不了机主及时接受维修服务的要求,有时维修服务不到位、配件发送不及时。

  6、虽然成立了农机质量投诉机构,但是缺乏必要的经费,不能保障正常的工作开展。

  二、原因

  1、虽然有相关法律、法规赋予了农机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对农机及配件经销行业的质量监管职能,但是由于可操作性不强,无法真正实施有效监管。

  2、农机使用者方面:农机使用者普遍认为农机是粗放技术,遇到机械故障自己敲敲打打或就近到维修铺简单处理能够凑合就可使用,无需找专业厂修理,安全意识淡薄,质量意思不高。同时三包责任问题一般都是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的,由于农机作业的特殊性,所以要提供专业的、有力的证据比较困难。农机使用者缺乏维权意识,农机用户举证难,有的怕麻烦,不愿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得自己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3、现有机构体制导致我们与工商、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工作结合不够紧密,无法组建政令统一,相辅相成,多部门联动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三、建议

  1、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制定操作性强,执行力度大的法规或者实施细则,把行业管理中涉及的重大政策问题以法律形式给以明确,使农机三包维修行业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以便使农机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落到实处。

  2、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检测、培训经费,以解决基层监督管理机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扰。

  3、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各质量监管部门的密切配合。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9

  为帮扶企业做大做强,服务企业更好的安心生产,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切实服务好企业强链延链补链建链,工业园区管委会各挂点干部深入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现将如何服务企业强链延链补链建链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提升园区服务机制

  开展园区企业服务机制改革,参照精准扶贫工作模式落实园区企业服务工作,同时抓好干部挂点服务考核,确实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手续办理、招工用工、事务协调等跟踪服务工作,通过“一对一”挂点服务企业机制,切实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密切关注企业的各项情况,再对企业进行“一厂一策”的政策服务,对于企业提出的需求进行逐一分析,制定适于企业发展的强链延链补链建链服务政策,及时处理企业提出的`合理诉求,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分管县领导和挂点县领导,通过“四个一”的服务机制,做到每个企业都有一个挂点单位、一个挂点干部、一个挂点单位领导、一个挂点县领导,通过层层责任制,对症下药,及时解决企业在建设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灵活运行园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

  着力搭建园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了园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可为企业提供工业电商、用工、物流等服务,大大地提升了园区综合管理和服务潜能,着力打造手机研发中心产业服务平台,并已向上级申报手机研发中心产业服务平台,该平台的建成,便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更能推进企业之间的产业配套,切实为企业强链延链补链建链,帮扶企业进行上下游的互联互通。

  三、继续开展“降成本、优环境”行动

  以“降成本、优环境”为宗旨开展园区各项服务工作,落实政策降成本,优化环境促发展,助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特别是企业可以享受的政策,一定要告知企业,做到企业优惠政策应享尽享,同时也能鼓励企业更加信赖园区的服务,更加放心的增加投资成本,提高企业亩均产出率,比如财园信贷通政策,可切实为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解决当前的流动资金问题,帮助企业渡过资金回笼的真空期,解决企业在强链延链补链建链过程中的资金回笼问题。

  四、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职业技能

  工业园区定期组织相关职业培训,如安全生产职业培训、消防演练、职业培训等,切实增强企业的安全意识、防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员工的综合素质提上去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自然就会提高,更好的服务企业强链延链补链建链。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10

  中药必须加工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经过净选、洗涤、整理、切片、干燥、炮制等加工成后,供中药配方(调剂),并用于中医临床治病、防病(制剂)的药物。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是指从事加工中药材炮制过程的生产企业。目前,全国共有中药饮片加工生产企业700余家,__省52家,我市有9家,仅占全省的17.3%。全省通过gmp认证的饮片加工企业只有我市的哈药集团世一堂中药饮片厂。所以说,目前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硬件改造、技术装备、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产值效益等诸多方面均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市又是中药饮片销售和使用大市,科研生产能力和销售使用之间极不对称。作为我市支柱经济的医药产业在为我市“快发展、大发展”上,中药饮片无疑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我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基本状况

  1、企业分布情况。全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共有9家,分布在哈市区、尚志、阿城、双城、巴彦、宾县、呼兰等七个市县区。分别是哈药集团世一堂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世一堂)、宾县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宾县)、双城市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双城)、阿城市医药有限公司饮片加工厂(以下简称阿城)四家企业建厂在80年代;__市时珍饮片加工厂(以下简称时珍)建厂在90年代;尚志市新建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尚志)建厂在20__年、__市宏凯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宏凯)、巴彦县光华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巴彦)、__盛泰中药饮片厂(以下简称盛泰)等三家饮片加工企业建厂于20__年。其中:国有企业4家、非国有企业5家,分别占全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总数的44.5%和55.5%。

  2、企业建设、改造投资情况。自建厂以来,投入到建厂及改造的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世一堂、巴彦、盛泰三家饮片厂;100万以上的有宾县、阿城、宏凯三家饮片厂;其他三家饮片厂投资也仅20—50万元之间。

  3、人员结构情况。九家饮片企业职工总数为236人,其中职工最多的是世一堂饮片厂102人,占总职工的43.2%,最少的是双城饮片加工厂只有2人(该厂近几年效益不佳处于停产状态,今年九月企业改制,只有2人留守),绝大多数企业职工均在20人以内。全市饮片生产企业用在生产第一线的人数共计88人,占总数的37.3%,最多的世一堂饮片厂也只41人,占本厂职工总数的40.2%。九家企业负责人,只有三家企业领导是学过药学专业的,质检负责人只有4人有药学专业职称,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人,中专3人。

  4、厂房生产设备情况。九家企业厂房总面积为15746㎡,其中世一堂饮片厂6810㎡;双城、盛泰、宾县三家饮片厂在20__㎡左右;宏凯饮片厂1320㎡;巴彦、阿城、尚志饮片厂分别在758㎡、500㎡和400㎡;时珍饮片厂仅有96㎡。全市九家饮片厂共有设备:风选机5台,洗药机(池)7台(个),干燥机5台、干燥箱6个、炒药机2台、切药机21台、粉碎机9台、分装机9台、煅炉1台、车床1台、床1台。检验设备的配置情况。除世一堂饮片厂具备必要的中药饮片检测仪器外,绝大多数企业只有简单的部分仪器,如分析天平、显微镜、水份测定仪等。个别单位,如双城、时珍饮片厂没有任何的检验设备。

  5、生产品种情况。除世一堂、宏凯、盛泰、阿城等四家饮片加工企业可生产500多种市场常用药的饮片品种外,其他饮片加工企业,只能简单生产加工10几种,如:车前子、甘草(炙甘草)、板兰根、五味子、泽泻、柴胡、黄芪(炙黄芪)、陈皮等,最多几十种地产简单加工的中药材。

  6、生产能力(产量)。全市饮片年生产产量为1300吨,其中年产300吨以上的企业有世一堂、巴彦、盛泰等三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68.9%;100吨的有宏凯、宾县两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15.3%;70吨的有阿城一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5.4%;10吨的有尚志、时珍、双城等三家企业,占全市饮片产量的2.3%。

  7、经济指标情况。在销售收入方面:九家饮片生产企业04年预计销售收入3824.2万元,其中世一堂饮片厂2719万元,占全市销售收入的71.1%;巴彦、圣泰饮片厂分别为410万元和300万元,分别占全市的10.7%和7.9%;宏凯180万元;阿城、宾县分别为90万元、80万元;尚志25万元;双城15万元,时珍销售收入仅仅5.2万元。在年利润方面:全市饮片企业04年预计获得利润共计134.2万元,其中获得利润最高的是巴彦饮片加工厂、年利润60.2万元,占全市饮片企业利润的44.9%,人均创利为4万元,销售利润为1881元/吨,销售利润率为14.7%;世一堂饮片厂年利润23万元,人均利润2255元,销售利润为706元/吨,销售利润率为8.46%;阿城、宏凯利润各为20万元;盛泰、宾县、双城分别为10万元、2万元和1万元;尚志为零利润,时珍为负利润2万元。

  二、我市饮片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市饮片生产企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企业负责人、生产负责人和质量监管负责人普遍素质欠佳,管理技术水平低下,除世一堂饮片厂较好一些外,其余企业上述责任人所学专业和技术职称均未达到gmp的标准要求(主管生产和质量的企业负责人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具有中药专业知识)。有的企业如:时珍、巴彦、尚志三家饮片厂在上述三个关键岗位的负责人都不符合要求。一线生产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有些职工只有小学水平;企业领导到中层干部几乎没有学过目前所从事的中药专业。

  2、厂房、设备、设施简陋

  由于企业领导对药品《gmp》和《gmp》认证工作的认识、重视程度欠缺,加之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短缺,这些年来企业在厂房、设备、设施的投入很少,有些企业的生产车间、检验室、仓储等部位均达不到生产要求,设备、设施陈旧、短缺,有的企业仍延用原始的设备,勉强维护生产,用这样的设备、设施生产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由于设备、设施不齐全,生产中药材该洗的不洗,该烘干的不烘干,靠自然凉晒风干,炮制不彻底等等,这种状况无法保证饮片产品安全、合格、有效。

  3、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不合理

  从我市九个饮片加工厂的生产品种和产量上分析,可以看出,品种结构和产量规模呈现两种态势。生产品种多(特别是市场需求量大的

  品种,附加值高品种)则企业效益好;产量规模大并适销对路的则企业效益也很好。而尚志,时珍、双城、宾县、饮片加工企业由于品种少,产量规模低则效益不佳,甚至亏损。

  4、企业自身积累能力差

  由于全市九家饮片厂年预计生产量仅为1300吨左右,年预计销售收入也仅3824万元,利润仅有134.2万元,人均创造利润仅0.52万元。企业的经济状况不佳,造成了企业积累能力较差,致使企业影响了自身的技术改造,上能力、上规模、甚至为了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进行gmp的达标认证都无能为力,厂房、设备、设施的陈旧改造、难以更新,给企业下一步生存带来危急。

  5、三棵树中药材专业市场对我市饮片生产企业影响

  __市三棵树中药材专业市场始建于1991年,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中药材经营集散地,现有业户100多家,来自亳州、安国等地的业户就有66家,占总业户的67.4%,其他为本地业户。市场经营中药材达430余种,中药材主要来源于一是收购并外销我省地产中药材,如黄芪、人参、黄柏、五味子、平贝、鹿茸等30多种,占总成交量的30%。二是来源于中药材产地亳州、安国采购的约占总成交量的70%。专业市场年销售额约在5000万元以上,销售地区辐射我省及吉林、辽宁、内蒙等地区,由于利益驱动三棵树中药材专业市场的业户们将很大部分中药材在收购地就一次性加工成中药饮片。(国家明令中药材市场只能经营中药材,不可经营中药饮片),可是经过多次整治,仍未能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由于不规范的市场竞争,加之个体经营业主销售政策、加工成本、品种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正规生产企业,给我市的饮片生产企业经营造成很大影响,这些年来致使一些企业无法经营,经济效益急剧下滑,甚至有的企业近几年长期停产,根本谈不上投资进行gmp改造。

  三、下步对策

  __市是我省的`中心城市,根据“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__”的总体要求和加速我市医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需要,应全面科学调研规划我市中药饮片产业发展,从研发、饮片生产等各个环节入手,出台有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药材种植基地,并对现有的生产企业在上规模,增加生产品种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具体措施:

  1、适应市场需求,加快企业改革

  作为中心城市的饮片企业,这个“蛋糕”必须做大,快做。我省、我市饮片的需求量很大,我们要立足于全市,除满足本市需要量还要辐射周边城市,眼光放远到全国和国际市场。我国传统的中医药行业推出了近20__种中药产品和3300种其他的传统药物,而亚洲60%的居民已经在使用中草药,全球市场对中药和其他天然药物的需求与日俱增,专家预计,未来5—10年,全球中草药的销量将达到20__—3000亿美元。未来的40年对我国扩大中草药产量占领国际市场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中草药仅占全球市场的5%,根据我国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到20__年底中国中草药的国际市场份额将达到15%。这么大的市场,作为__的饮片生产企业,也要力争有我们的份额。据目前现状,现有企业很难做到,但要争取,就必须改变现状,立足于改革,改革现有的企业机制,走引进资金、融资之路,走合资、股份制改造之路,走扩大再生产之路。靠体制、靠机制、靠规模占领市场,这样我们这块“蛋糕”才会做大。

  2、引进人才,培训队伍,全面提升职工素质

  要出台鼓励具有管理经验、技术水平、专业知识的能人进入到这个产业中来,当“领头雁”。企业要大胆引进、聘用懂管理、有技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充实队伍。现有企业领导和职工也要进行培训“充电”来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一批热爱中药事业,有专业知识,有管理经验,有技术的能干、务实的中层干部。工人经过培训让其掌握中药专业知识,生产工艺、操作规程等。以提高技术水平。

  3、加快推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gmp改造,研发扶持一批骨干拳头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要按照gmp改造的标准要求,加大企业投入力度,全面改善企业的“软件”和“硬件”保证产品质量,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抓紧技术改造步伐,改变企业厂房、设备、设施简陋的局面,才能提高加入wto后的适应能力。要研发定型并支持一批拳头产品,打出品牌、创出名牌,用名优产品带动产业的加速发展。

  4、抓好药材基地建设,丰富中药材资源

  目前,我国中药材年总需求量超过60万吨,其中出口近30万吨。而全国每年收购量为50—60万吨,其栽培药材约占收购品种的30%,其余为野生。野生药材年收购品种400多种,约占常用药材的70%,收购量40万吨,占收购总量的50—60%。由此不难看出,目前我国药材来源主要为野生动植物。且由于资源的匮乏,医药产业的需求与现有资源之间的悬殊越来越大。中医药特色就是动植物入药,因而濒危药用资源的保护问题对于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抓好我市药材基地建设,丰富中药材资源开发资源,按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科学合理地规划中药材基地建设,应主要加强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寻找代用品;二是要加强科学研究,寻求新的药材品种;三是加强对野生动植物人工培育的研究,以其进行大规模种植与饲养。现在全国已经进行人工种植、养殖的药材有200多种,其中如杜仲、厚朴、柴胡、桔梗、天麻、肉苁蓉等100多种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同时,我市各饮片加厂还要立足自我,抢先创建自已的药材养殖基地。

  5、加大监管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加强中药饮片包装监督管理等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监督检查,对今后仍不符合中药饮片包装要求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总之,我们要加强调研规划,采取有力措施,使我市中药饮片产业尽快进入全国饮片先进行列之中,为振兴我市医药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11

  一、调查的原因及目的

  百年大计,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企业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当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学习速度和培训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参数。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途径。在当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使其员工充分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企业。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员工培训在帮助公司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公司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工作的公司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公司员工思想现状,了解公司对员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公司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xx制药有限公司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36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4份,主管级及员工级30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1.调查时间:20xx.08.

  2、调查地点:xx制药有限公司

  3、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 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2、 将近九成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大的凝聚作用。

  3、 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 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二)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1、 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现行职能职责、业务流程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好。依据调查结果,80%员工认为目前的岗位职能配置、工作业务流程有效,而认为其在实际中有指导性、参考性作用的仅占35%左右。

  (三) 人才管理与技能

  1、 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xx制药有限公司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员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

  2、 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员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员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员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员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3、 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员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

  (四) 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1、 除少数员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28%的员工认为我们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我们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12%的员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员工反映某些员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12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及全民创业时代的到来,用户需求以及市场环境使得“快”字成为互联网公司做产品、做市场的第一要务:快速开发产品、快速投向市场、快速响应用户、快速迭代产品。在对速度有如此高要求的情况下,传统企业沟通工具、工作方式是否海能够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呢?

  与此同时,解决企业沟通协作问题saas类产品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这些产品在百度上做搜索推广的就有一大片,具体的发展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是真的有这么广泛的需求?还是yammer被收购后,国内开发团队对市场前景产生了误判呢?

  带着这些问题,群媒体近期开展了半个多月的面向互联网企业的内外沟通工具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互联网企业当前的沟通协作状况以及是否有需求革新传统的沟通协作方式。

  根据该《互联网公司沟通交流工具调研》报告结果显示:

  qq、微信、邮件为互联网企业主要沟通工具;

  72.19%的企业在使用qq作为企业沟通工具;

  73.51%的企业在使用微信作为企业沟通工具;

  59.6%的企业是主要使用邮件进行沟通的;

  24.5%的企业主要依靠会议沟通;

  其他项中有被提到的是skype,tower,worktile,qortex等;

  注:该题为多选题,所以答案有交叉。总的来说,传统企业的沟通主要是通过qq、微信、邮箱、会议以及口头交流来完成的。

  82.12%的人认为传统的`企业沟通工具是存在问题的,只有17.88%的人觉得挺好的,不需要改变。其中认为存在具体问题如下:

  53.64%的人认为即时聊天讨论氛围差,优质内容无法沉淀;

  59.6%的人认为重要信息通过邮件,多人协同参与不便;

  22.52%的人认为沟通工具广告多,工作氛围差;

  29.14%的人没有合适的地方用于团队学习和讨论,还有6.62%的人认为存在其他的问题;

  注:该问卷题目为多选题。

  结论:虽然qq、微信、邮件是目前最主流的企业沟通工具,但并不是最佳的,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当前沟通工具存在的问题也开始去尝试一些有更多协同功能的企业沟通产品。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13

  为加快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及时、准确掌握区内企业未来三年人力资源需求情况,20xx年6月1日至6月15日,新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规模和新建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未来三年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06份,回收162份,其中有效样本151份。

  一、企业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151家调查企业现有员工27849人,总数偏小,主要是一方面由于样本覆盖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51%调查企业是刚起步新兴产业企业,多数企业尚处在筹建或新建期,员工人数还在扩招中。

  (一)行业分布

  151家调查企业中,装备制造业企业员工数9071人,占比33%;绿色化工企业员工数5004人,占比18%;新能源企业员工数3659人,占比13%;新材料企业员工数1291人,占比7%,这与新区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吻合。

  (二)年龄结构

  151家调查企业中,员工年龄30岁以下的10025人,占总人数的36%,31-40岁的11436人,占总人数的41%,41-50岁的4734人,占总人数的17%,51岁以上的1654人,占总人数的6%,现有人员的年轻化是新区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学历层次

  151家调查企业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只占人员总量的2%;本科学历有4144人,占人员总量的15.0%;专科生有7869人,占人员总量的28%;中专生9937万人,占36%。

  (四)员工来源

  151家调查企业中,镇江市区人口13311人,占企业现有员工48%,主要集中在丁卯片区企业和退二进三搬迁企业,如大东纸业市区人口达到90%以上。大港本地人口8384人,占企业现有人员30%,主要集中在原有大港的民营企业中,如东方电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本地人口达到86%;丹阳、扬中人口1949人,占企业现有人员7%,主要集中在丹阳、扬中的搬迁企业中,如江苏正丹化学有限公司丹阳人口达到90%;而其它外来人口4205人,只占现有员工的15%,主要集中在外省市搬迁企业,如东泰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外省市人员占比达到75%以上。

  (五)企业性质

  151家调查企业中,民营企业现有员工12532人,占比45%;外商企业现有员工8076人,占比29%;港澳台企业现有员工2228人,占8%;而国有性质企业现有员工5012人,只占18%,民营企业的和谐务工环境日益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员就业。

  (六)员工住宿

  151家调查企业中,65家企业提供员工住宿,占比43%;66家企业暂无法提供住宿需要员工自行解决,占比44%;20家企业提供班车接送员工,占比13%。

  二、未来三年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调查显示,未来三年区内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总体呈现出数量大、质量高、专业化强的特点。有73.3%的被调查企业具有明确的人力资源引进规划。从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其中9%为高层次才,15%为高校毕业生,30%为技术工人,46%为一线员工。预计需求量比较大的岗位工种有普工、焊工、电工、车工、叉车工和设备维修工等。

  (一)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比重加大。未来3年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为3580人,占需求总量的54.3%,与现有人才情况相比,提高了将近30%。有一半以上的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比现有状况提升了21%。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需求达到832人,是现有的5.8倍,本科生的需求达到2922人,是现有状况的2.3倍。

  (二)制造业仍是一线人员需求的重点领域。151调查企业中,未来3年制造业人力资源需求7547人,占需求总数的 59.9%,其中普通一线员工需求5569人,比现有状况提高了45%。

  (三)新兴产业人力资源需求成为新的热点。未来3年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人员需求6655人,占需求总数的52.8%,与现有人员情况相比提高了80%。有48.5%以上岗位需求是普通人员,比现有状况提升了61%。

  (四)非公有制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旺盛。未来3年非公有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人员需求数9636人,占到了需求总数的79.3%,45%是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五)人员需求年龄趋于年轻化。151家调查企业中,20-30岁人员需求6006人,占需求总数的49.42%,其中有4130人需求分布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等新兴产业中,占60%以上。30-45岁以上需求5028人,其中有3156人需求分布在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中,占55.1%。

  三、调查分析结论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三年人才需求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一)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稳步增长。随着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调查显示未来三年区内企业需求人员12593人,总体增长45.2%。其中:需求专业技术人员3580人,增长30%。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制造业企业需求1053人,增长35%;新能源企业需求1001人,增长33%;新材料企业需求862人,增长31%;其他行业企业需求664人,增长28%。

  (二)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不合理。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方面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高,精、尖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紧缺,如战略规划、技术负责人、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高技能人才等;结构方面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缺少经营、金融、法律、外贸、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战略不明晰;薪酬不具竞争优势、工作氛围欠佳,不能为相关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难以留住人才。

  (三)人力资源需求方式发生转变。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逐步由管理型向技术型转变。企业对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由管理型占主导,向管理与技术并重,并快速向技术型为主过渡。调查显示:企业目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低于管理人员6个百分点,但未来几年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比管理人员高5.5个百分点,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同时,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体现出了以技术型为主,要求55.6%的管理人员具备高级、中级职称,说明企业对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发展。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人才结构变化。调查显示,企业在人才需求数量增长的同时,又明显地体现出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的特点,对职称和学历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企业存在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错位问题,人才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长迅速,说明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专业素质、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这既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人才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提升的需要。

  (五)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引进难流失快。虽然近年来我区企业数量倍增,但是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区内大部分企业仍为中小型企业。知名度和实力都不占优势,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引进难与流失快的困境。不少企业反映,许多关键技术岗位、管理岗位人才、特殊工种的高级技工以及一些先进设备的维护人员,大都要从外地引进,难度非常大,而花费心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时常面临被挖走的风险。

  四、滞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

  (一)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不高。区内大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均未列入工作考核范围,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在人力资源的引进和教育培训、人才的管理和成长平台搭建、人才的人文关怀和薪酬体系的'构建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处于空白状态,如在培训方面,未将之作为提升业绩的基础,培训机制空白。部分企业缺乏人才储备与培养意识,没有把目光放远,引进高层次、高技术管理方面人才,也没有对现有人才进行挖掘和培养。

  (二)企业对职业技能培训认识不足。由于企业规模小,培训场所、培训时间和培训经费难以保证,培训内容多以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主。为了避免培训后员工流失而造成的培训投资风险,多数中小企业宁肯从市场上现招相关专业人才也不愿花钱自行培养。部分用人单位为减少人员成本,仍继续招聘无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就业上岗。这种重一般使用,轻挖掘、培养人才,专业人才依靠外部引进的人力计划,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又打击了原有人才的积极性,也是造成中小企业人才流动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滞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才资源合理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员配置不足,人员业务技能水平不高。二是民营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层次不高。目前新区民营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数量相对太少,服务形式不能充分满足需求,现有的公开登记的机构中既缺少私营的猎头公司,也缺少中外合资性质的人力资源中介组织。就服务形式而言,最多的是提供人才信息,提供档案保管等服务。高端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猎头、管理、咨询等业务开展较少。

  (四)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缺乏衔接。政策制定和落实的衔接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政策与职能部门的工作之间缺乏衔接。有的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在具体政策执行时遇到了障碍或困难。二是有的政策与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之间缺乏衔接。部分制定的优惠政策重在引进人才,忽视了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挫伤了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人才的非正常流失。比如引进的硕士以上人才享受薪酬和购房补贴,现有人才没有相应补贴,产生待遇上的不平衡。三是现有人才政策申报流程繁琐,资金落实周期太长。

  五、相关建议

  面对企业旺盛的人力资源需求,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新区企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步伐。

  (一)加强企业人才供需情况的研究。企业竞争,人才是关键。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需求情况的研究,及时掌握企业人才总量、结构和分布现状,把握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并对人才需求提供准确预测,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提出科学性指导意见。建立企业人力资源供需预测预警系统,监测就业环境变化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及时收集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编制紧缺人才目录,建立区内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信息交流机制和定期发布制度。

  (二)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网络。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网络的建设,全面了解掌握我区企业的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建立企业人才资源信息库,及时跟踪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和流动情况,逐步建立完善的动态管理机制;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网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的日常管理,并及时将国家、省、市的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传递给企业;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网络的建设,了解掌握我区招商引资动态以及企业发展变化状况,积极主动为企业做好人力资源引进、管理、服务等保障工作。

  (三)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根据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制订和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所急需的各类紧缺的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通过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等措施,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优惠配套政策。在落户安家、工资福利、生活补贴、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提供优惠,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四)加快构筑新区高技能人才高地。高技能人才在加快新区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新区高技能人才队伍依然是一个薄弱的群体,在抓好一般劳动力培训的同时,更要着力加强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好载体。要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机构,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新区企业与本地职业培训机构的对接,有针对性开展培训,为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畅通渠道。

  (五)积极营造吸引人才的软硬环境。人才总是在流动中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要围绕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改善,进一步优化新区的居住、购物、休闲、娱乐、电信、交通以及入学就医等条件,进一步营造人文氛围,真正把新区建成适合各类人才聚居的新型城区。要积极筹建人才公寓、蓝领公寓,通过政府补贴、优惠价供应等形式,提供给企业引进的优秀人才购买。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14

  中小工业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优势,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基础之一。__近20年来的招商现状表明,我们对国际国内的大型制造企业可望而不可及。对此,我们需要有一个务实的认识,既然没有大企业愿意来投资,能否把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给他们提供有力支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进而,将__打造成中小企业投资发展成长的天堂,使其成为__的城市名片,以此吸引更多外来中小企业进来投资,从而催生更多中小企业的诞生与成长壮大?浙江的绝大多数大企业(甚至包括现在全国的行业龙头)都是从手工作坊开始起家的,直到现在浙江的一些地区仍是家家户户拥有小工厂,正因如此,浙江经济充满了活力。所以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将发展的眼光仅停留在招大商上(当然招大商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到20__年底,我市中小工业企业已达近6000户,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80%以上。但是,我市规模以下工业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受内外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机体的内在活力明显不足,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孕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温床”的功能不强,地方企业长不大。目前,我市有大型工业企业只有5户,近20年以来几乎没有新建、也没有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大型企业。

  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生死变动频繁。每年既有一些企业诞生,也有不少小企业停产、转产、搬迁或倒闭。

  三是企业规模偏小。无论是从企业资产看,还是企业实现主营收入,我市企业规模都偏小,户均资产3649万元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88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以下企业,占4成。况且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生产设备陈旧,场所简陋,无法建设标准化的生产流水线,企业发展难以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无法形成对大中型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给规模以下工业乃至整个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制约其“茁壮成长”的重要内因。

  四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科技活动能力薄弱。在我市中小型工业企业中,有85%的企业没有科技活动投入,多数企业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无法形成品牌。

  五是信息较为闭塞。受人力、财力和技术力量的制约,小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手段有限,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基本处于或“黑暗中摸索”、或“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局面。

  六是资金短缺,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问题是规模以下工业经济发展的羁绊。虽然国家已出台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优惠政策,但贷款难问题多数企业仍未解决。资金的制约,影响了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成为阻碍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的一道门槛。

  七是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机制滞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文化程度不高,发展目光短浅,加上粗放式的经营管理,缺乏正常性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八是体制和制度改革不够到位或不配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尚未形成。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环境、法制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等。另外,政府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还缺乏有效的监督服务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税费征管和统计数据质量等。

  综上所述,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不仅难以吸引外地企业驻足,就连本地企业也出现外移倾向,这一倾向应当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二、扶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我们应当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信念不动摇,积极应对复杂形势,从财税支持、金融服务、优化环境、减轻负担、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加快发展。

  (一)整合完善特色工业园区。立足中小企业,结合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规划筹建特色工业园区,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入园门槛,提供优质服务,吸引市内外各种所有制企业平等进入,增强集聚效应,加速产业规模化,培育“小巨人”企业,提高竞争力。

  (二)鼓励和促进专业化分工。经验表明,大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比较固定的配套协作关系,不但有助于自身市场的稳定,还可以得到大企业的技术支持,从而加快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从__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中小工业企业的配套协作关系,推动经济发展。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将中小企业纳入整个工业结构调整的总框架,利用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导向对小企业进行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名牌产品为中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努力实现规模以下工业由目前分散、杂乱、小规模的经营,向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如整合现有工业园区,有意识地把相关的产业引导到功能明确的产业区,同时加强上下游配套产品企业的聚集,培育和延伸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全面壮大规模以下工业经济。

  (三)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一是搭建改造传统产业平台。组织各类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以市场化运作机制,定期举办交流活动,为中小企业改造传统产业提供平台。二是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对中小企业的传统产业改造项目先进性和大小进行认定,制定科学扶持政策,对达到政府规定要求的改造项目,政府给予较大力度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实施项目改造。三是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应把工作重点从单纯抓科研项目,向抓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创造政策环境转变。四是加强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共同开发以创新为特点的高科技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一是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纳税服务。税务部门在公正执法的同时,充分用足用活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保证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能享受到国家的税收政策扶持。对高新技术企业,可试行对其利润再投资部分实行税收抵免政策(现阶

  段可采取财政补贴的形式)。二是加大财政对中小工业企业资金融通的支持力度。如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那些有技术懂管理,有产品研发项目或专利技术,有强烈的创业意识的人,给予风险投资支持,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中小工业企业。三是提供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手段。设立中小企业风险担保基金,以支持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产权转让、典当、拍卖等方式直接融资。四是坚决清理对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对于正常性的收费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扩大减免幅度和范围;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费用应由税收来承担,不得再收取额外的费用;同时要逐步剥离目前由企业承担的一些公共事务与社会职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项费用。

  (五)构筑面向中小工业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专为中小工业企业服务的机构。如建立中小工业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工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投资理财等服务。抽调专职人员或从大企业派出兼职人员向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技术培训与市场开拓指导。二是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机构,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和资本运营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素质的改善跟不上企业规模的成长,企业家的经营素质的提高跟不上企业数量的扩张的问题。三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四是由政府出面组织“金融超市”,通过政府协调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便利条件。五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产业转移承载能力。

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15

  近几年,不少企业都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为深入了解企业用工现状,寻求解决招工难的对策,本人对企业招工难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招工难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传统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缺工现象比较突出,如制鞋、服装、眼镜等产业。企业反映最缺的是普工、技工等生产一线员工,占缺工总数的85%。最为紧缺的工种是服装缝纫工、裁剪工、皮鞋制帮工等。

  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企业员工流失率偏高,一些企业新招进的大学生工作一年后流失率超过50%,大部分企业员工年均流失率在20%左右,有的企业甚至高达30-50%。为了招纳和留住员工,今年以来,大多数企业都采取了提高工资的措施,涨幅普遍在10-30%之间。同时,由于员工流失率较高,企业的招聘费用和培训开支加大,这些都从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二、企业招工难的原因

  (一)中西部经济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减少

  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中央和地方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投资力度,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力度也逐年加大,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农村的福利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东中西部的农民工工资待遇差距也已经逐步缩小,而生活成本差距越来越大。造成东部地区的吸引力减小,大量的农民工选择就地就业创业成为新的趋势。据市公安局统计,我市20xx年12月20日外来人员394.18万(含儿童,不含市内,下同),20xx年同期为 338.38万,20xx年同期为 291.29万,由此可见,近几年在温外来人口以每年14%以上的比例在减少。

  (二)新生代劳动者对就业环境要求提高

  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他们的上辈人相比,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一般初中或高中毕业就进城打工,多数人不会种地,对土地没有依恋。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关注管理人性化、工作前途及社会保障。他们不再受单一的经济驱动、而更加重视个人的感受、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目前吸纳农民工的中小企业“软”环境的缺失,不重视对员工的人性化的关怀、技能培训以及发展前景,不易获得新生代农民工的青睐。

  (三)企业用工不规范

  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缺乏了解,经营者不按规定要求与职工建立劳动关系,用工不办理相关手续、不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劳动者怕麻烦,甚至认为签劳动合同会约束其自由不愿订立劳动合同。许多企业对技能培训、安全培训的认识不足,缺乏做好培训工作的热情。部分企业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工资待遇低,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忽视了为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难以留住职工。

  (四)企业内部员工发展空间不大

  企业不善于从内部培养人才,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名员工进公司时是一线工人,几年后还呆在这个企业里仍然是一线工人的比比皆是,而几年后成为中高级主管的可谓是寥寥无几。这种情况下素质好,成长快的员工在掌握了熟练的技术,精通作业流程后就会选择离开,到别的同行企业竞聘管理岗位。由于平时企业不重视员工培养,不进行轮岗,员工不能做到一岗多能,一旦关键技术岗位的员工离职,至使企业短时间内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顶替,企业也会感到招工难。

  (五)部分求职者的择业观念因素

  一些求职者眼高手低,本身缺乏劳动技能,却又好高骛远,怕苦怕累,不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锻炼学习,频繁跳槽,导致员工队伍稳定性差,流失率大,这也是企业员工流动频繁的主要原因,无形中给企业招工带来了压力。

  (六)季节性用工影响

  一些企业由于生产周期性、订单不稳定等因素,用工短期化,生产淡季时裁员、减员,一旦企业订单增加,进入生产旺季时,又大量招工。这些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力的稳定性差,由于不能提供常年有效的工作岗位,导致劳动力流动加快,企业也难以留住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

  分页阅读第1页:一、基本情况第2页:三、解决招工难问题的对策

  三、解决招工难问题的对策

  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涉及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劳动者自身等社会各个方面和层次,真正解决此问题决非一朝一夕,需要企业、政府互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改善务工环境

  外来务工人员在温州工作生活普遍感到有三难: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对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应该抓紧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卫生院、公交车站、娱乐设施等。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使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温州社会繁荣发展的劳动成果,让他们在温州工作安心,生活舒心,把温州变成务工者向往之地。

  (二)加强劳务交流与合作

  政府部门应与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加强协作,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不定期组织企业参加跨地区劳务交流活动,组织规模较大的人才交流会和入校招聘活动,积极引入劳务用工,从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引入毕业生。同时,委托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推荐城乡劳动力来温州就业。

  (三)加快产业升级换代

  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不快、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方面的问题。依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作为维持低价竞争的发展方式,已难以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压力,广大中小企业必须紧紧地依靠自主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企业升级的速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盈利空间,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加大技术进步的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规范企业用工

  企业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理念,根据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劳动力市场价位,适当提高职工工资,杜绝随意克扣或拖欠职工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强劳动强度的现象。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缴纳各项保险费,保证员工的休息休假,改善员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加强与员工的交流和沟通,努力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增进对企业员工的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将员工前途和企业前途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以精神凝聚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企业服务。

  (五)加强劳动者自身素质培训

  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机构要及时掌握企业所需的工种和人数,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民工的就业意向进行培训,加强培训的实效和针对性,缓解企业技术工和熟练工的难题。企业方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力度,做好与培训机构的对接,加强对在职员工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企业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制药企业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2-23

企业调研报告07-07

企业调研报告06-16

企业调研报告01-17

企业调研报告08-17

企业诚信缺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7-22

乡镇企业调研报告,乡镇企业调研10-26

建筑企业调研报告03-23

企业调研报告模板02-16

企业调研报告【推荐】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