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富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3-11-06 11:34:57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产业富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产业富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产业富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

产业富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1

  沐川县立足山区优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在实践中确立了建设中国西部“绿色明珠”的发展目标和“纸电兴沐川,开放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林业立县,产业富民,大力实施“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的林业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以林促纸、以纸兴林、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林浆纸产业化发展路子,着力推进以永丰公司为龙头的林浆纸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富民兴县的目标。

  一、实施四大工程,着力打造林业大县

  19xx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根据沐川实际,做出了“从绿色崛起,靠兴林立县”的战略决策,积极实施“85-4”部省联营造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工程和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带动了广大农户栽竹造林,造林总面积达到95万亩,全县森林面积达到1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8%。

  (一)科学规划,严把造林质量关。按照生态优先、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竹为主,适地植树,结合海拔高度和立地条件,将高山区规划为生态公益林区、中山区规划为商品经济林区、低山河谷区规划为特种经济林区,科学选择树竹品种,精心编制造林作业设计方案。采取“定点育苗,科学壮苗,定向供苗,严格检疫”的办法,确保种苗质量;抽调林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组按规划指导农户整地、打窝、栽植,统一规范种植;派出由林业、国土、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验收组,对造林地块进行实测验收,保证验收数据真实准确。

  (二)以造为主,保护与管护并重。实施85-4造林工程,5年营造杉木11.6万亩;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工程,6年造林23万亩,实施世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5年造林4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公益林1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造林17.2万亩。在大力推进四大造林工程的.同时,切实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已造林竹的管护。划区保护天然林15.8万亩,封山育林11.5万亩,完成森林抚育10.2万亩。加强森林防火,实现了连续24年无森林火灾。

  (三)科技兴林,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积极推广撑绿杂交竹3号1.5万亩,杨树5.5万亩,巨桉2500亩。建成麻竹、杨树、慈竹示范片5000亩,注重林区合理布局,优化了林竹品种结构。加强林竹丰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每年培训竹农1.5万人次以上,建立县、乡、村、组茨竹丰产示范片4.67万亩,慈竹亩产提高30%以上。推广竹蟓防治综合技术,慈竹上林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大力推广苦笋、大头麻竹地膜覆盖技术,提早出笋期,提高出笋率,增加竹农收入。

  (四)兴修公路,改善林区交通条件。根据林区分布,制定了林区路网规划,利用以工代赈项目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工程和林农投工投劳建设林区公路。通过林权、林地使用权转让,引进成都石人公司投资250万元修建杨村乡“蓉杨公路”20公里,实施村村通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实行以奖代补,投入资金355万元,新修和改造林区公路750公里,实施世行贷款项目工程,发放低息贷款76万元,补助建设林区公路76公里。全县林区公路里程达到790公里,林区通车率达到76%。

  二、推进林浆纸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林业强县

  县委把推进林浆纸产业化经营作为实施“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林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林业强县,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以丰富的林竹资源为基础,着力培育竹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

产业富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2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县干部群众的团结努力下,全县六大产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在产业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全县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得到了有力夯实,大地处处呈现出业兴民富生活美的景象。近期,我局对我县产业富民战略发展研究作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产业富民战略发展现状

  (一)优越的资源禀赋

  1.资源优势。一是农业资源。有耕地面积24万亩,其中可耕地面积20.72万亩,常年播面保持在15.5万亩以上,90%的耕地集中在沿岸宽谷区,耕地平坦连片,利于机械化作业和规模经营,是藏区重要的青稞粮生产基地,素有“康北粮仓”之称。有天然草场735.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67%,可利用草场面积692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4.06%。境内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温度6℃,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642小时,是全国的长日照地区之一,素有“小太阳城”之称,光热充足,水热同季,是发展一熟区麦类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适宜区。二是旅游资源。县位于“格萨尔王文化旅游区”的中心部位、也是“香格里拉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门类齐全、综合性、互补性强。由于地质、地貌特征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景观组合和资源特色,由北往南可依次划分为草原生态系统景观区,高山峡谷景观区,县境南部的河谷山水、田园、人文景观区三大景观区。资源类别有以红军会师遗址和朱德和格达活佛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寺、大金寺、白利寺、东谷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以“踢踏”为代表的康巴歌舞文化及纯朴的民风民俗资源;夏秋季草原、神山、神山、自然保护区,沿岸数不清的温泉、蒸汽沙坑及灿烂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构成的独具特色的生态自然风光。以及以乡为代表的秦汉时期“石棺葬文化”等众多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共同构建了康巴文化旅游精品。三是电矿资源。境内有、、等河流,水电理论蕴藏量84.29万千瓦,可开发量68.964万千瓦。县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为2642小时,为之冠。太阳能发电规划总装机规模可达136.5万千瓦。境内已找到各类矿产地70处,发现的矿种有15种,其中金属矿物有金、锑、锰、镍、铁、铬;非金属矿物有水晶、煤、硫磺、滑石、石膏、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县是五大产金县之一,目前得到开发的矿产资源主要是岩金矿。石灰矿蕴藏量达15.78亿吨,钙含量在56.4%,其品位居亚洲第二,开发潜力巨大。

  2.区位优势。一是康北交通中心。县地处北路腹心,以317线为交通主动脉,形成了与毗邻的、、色达、、、、等8县相联的公路网络,客运货运中心地位十分突出。格萨尔机场建成后,县交通枢纽的地位将更加突显。二是康北商贸中心。委、政府于1985年正式确立县为“康北经贸中心”。现有各类企业168家,注册资金共计93659.62万元;个体工商户1949户,注册资金共计30377.77万元;从业人员共计4561人,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541.7万元,民营经济53626万元。有全功能较完善的批发、零售市场及物流市场,流动人口数量、市场建筑面积、商业用房总量、市场辐射半径及货物吞吐量、商品的种类等都居北路八县之首,是康北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地。三是康北城镇中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优化城镇功能布局,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区域中心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扩展理塘、县城,建设南北部城市中心。《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一核、一群、两中心”城镇发展战略,将县镇确定为康北中心城镇。四是康北能源枢纽。关系我跨越式发展和北部地区民生改善的220kv变电站落户县,并于2012年建成220kv变电站。同时,新都桥至县500kv输变电工程及1000kv输变电工程正在规划过程中。县水力资源相对丰富,理论蕴藏量84.29万千瓦,可开发量68.964万千瓦。目前已签约水电开发装机容量为28.42万千瓦。县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为2642小时,为之冠,总装机容量136.5万千瓦,目前我县规划了6个太阳能开发点,总装机约129.5万千瓦,总装机3万千瓦的乡太阳能光伏电站于今年建成后,我县太阳能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将达8万千瓦,预计可实现年发电量约1.4亿度。五是康北教育中心。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5所,其中包括五所重点高中之一的康北民族高级中学。教育系统现有干部职工718人,全县小学阶段在校学生6188人,初中阶段在校学生203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812人。康北民族高级中学1830人中1600人来自外县,县二完小在校学生中有40%来自周边各县。规划建设三所职业学校中有县职业学校,并规划在县设立委党校县分校。县康北教育中心的地位逐步明确。六是康北卫生中心。县现有县、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6所,实有病床282张。近年来我县各医疗机构不断提高医疗诊治水平、拓展服务功能,除承担着全县医疗、救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外,还承担着周边各县危重病人救治工作和基本医疗工作。住院和门诊人数及业务年收入居北路之首。2012年被省卫生厅确定为北路区域医疗中心。七是康北游客集散中心。县作为北部的经贸中心、商品集散地,又是川藏公路北路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辐射周边县城乃至西藏昌都、青海玉树等城市的重要功能。加之县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服务接待能力居北路之首,一直以来就是康北游客集散中心。随着机场、高速等的建成,县作为旅游集散中心的优势将更加突显。

  (二)六大产业发展现状

  1.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县虽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集聚效应,没有知名品牌,近年来我县旅游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旅游资源有序开发,旅游事业稳步推进。2017年实现旅游人次51万,旅游综合收入5.0181亿元人民币。

  2.生态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目前全县共建有9座电站,总装机容量12095千瓦,占可开发量的1.75%。县域内过镜220千伏线路18.491公里,220千伏变电站一座,容量2×180兆伏安,此变电站是北路中心站,可辐射、、、、色达等县;过境110千伏线路52.414公里。全县已建35千伏输电线路五条103公里,10千伏线路508公里,0.4千伏线路684公里;配电台区378台/22100千伏安;变电站三座24100千伏安。大唐国际新能源有限公司于20xx年建成发电的5万kw县火古龙光伏电站实现年发电8727.9万度,超出科研年发电量7500万度的预计。总装机3万千瓦的乡太阳能光伏电站于今年建成后,我县太阳能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将达8万千瓦,预计可实现年发电量约1.4亿度。

  3.优势矿产业发展现状。县内虽然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没有形成产业。2017年严格按要求审核探矿权企业年度探矿任务,督促我县7家探矿权人、16个探矿点进行开工备案。按照环保督察问题核查整改工作要求,清理发现县位于自然保护区探矿权为县生康金矿勘探,已向上级请示注销,日阿嘎金锰矿勘探、夏雄金矿勘探按要求,正在组织进行清退工作。

  4.特色农业发展现状。我县高度重视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始终把发展现代农牧业放在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之首。县现有耕地资源2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5.59亩,常年粮食播面占全十分之一,粮食产量占全七分之一,种植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洋芋、油菜、大蒜等,2018年计划完成粮食播面16.9万亩,粮食产量达3.96万吨,各类牲畜年末存栏预计达23万头,牲畜三率预计达25.2%、25.2%、16%。有天然草地723.89万亩,可利用草地683.59万亩,常见牧草有45余科、300余种,全县理论载畜量73.8万个羊单位,饲养的牲畜品种主要有牦牛、羊等。

  5.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完成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改扩建等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雅砻湾4a级景区申报工作,实施格萨尔王城暨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项目,乡村旅游发展迈出重大步伐,2017年接待游客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

  6.中藏药业产业发展现状。县的中藏医药资源没有形成集聚效应,由于大量中藏药只能野外生长,难以进行人工培植,目前没有大的种植基地,中藏药的开采主要是民间自发行为,2017年县中藏药业产值达到0.54亿元。

  二、产业富民战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链条短;

  1.旅游开发产业链条。一是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全县公路等级低、交通不畅、通达能力弱,主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缓慢;宾馆饭店普遍级别低、设备简陋,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旅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整体功能不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景区的配套设施以及经营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要,旅游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资源开发、景区建设、旅游产品营销等诸多方面都与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相距甚远。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缓慢。目前全县旅游主要依赖于温泉旅游,项目单一,民族风情体验、乡村旅游、农(牧)家乐、休闲度假、观光旅游、自驾旅游、红色旅游等很多优势项目没有得到很好开发;民风民俗旅游缺乏文化内涵,旅游商品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单一,品味不高,很少与游客融为一体,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旅游宣传营销手段单一,旅游产品的品牌意识不强,文化底蕴挖掘不够,人文景观、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衔接不到位,宣传途径较窄。

  2.能源产业链条。县水电开发规划河、玉龙河(阿洛曲河)、打火沟、麦玉曲等4条河流,可开发水电站10座,总装机达24.1万千瓦。规划了6个太阳能开发点,总装机约129.5万千瓦,分别是乡光伏电站、达光伏电站、笨德古村光伏电站、查龙镇光伏电站、卡龙乡光伏电站、大德乡光伏电站。总装机5万千瓦的火古龙光伏电站于20xx年建成发电,今年总装机3万千瓦的乡太阳能光伏电站建成后,我县太阳能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将达8万千瓦,预计可实现年发电量约1.4亿度。

  3.矿山开发产业链条。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县内目前没有大规模开展矿产资源开采的企业,高原地区生产开发难度大,企业进驻困难。

  4.农业产业链条。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连片开发仍然受制,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势在必行;农业生产仍以小型、分散的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加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不畅,成本高、价格低,农民增收问题还比较突出;群众观念陈旧,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淡薄,对新事物、新技术接收缓慢,主观能动性尚未充分发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全县各类乡村人才匮乏,难以带动乡村发展,人才缺口很大。

  5.文化产业链条。对深层次文化挖掘力度不够,仅停留在藏文书籍翻译、舞蹈、书法等方面,没有形成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不大。

  6.中藏药业产业链条。本县中藏药产业链条仅仅停留在采挖上,由于气候地理以及虫草等中藏药特殊的生长条件,本地中藏药主要是通过民间采挖后贩卖给中间商,没有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藏药材产业链条。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科技化水平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中藏药材种植产量低、变现难、农牧民群众种植热情不高,目前由政府主导建成的中藏药材基地以种植大黄、白芍为主,2018年计划建成中药材基地0.01万亩(其中新增0.01万亩)。全县目前没有中藏药材加工企业,农牧民群众采挖中藏药后通过晾晒等简单加工方式后售卖给中间商,经济附加值低。

  (二)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

  由于我县特殊的气候、地理、资源条件,产业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其中又以牦牛肉加工和青稞加工为主,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产业发展中的大量重复建设、重复销售、重复覆盖,导致了重复投入,增大了支出成本,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浪费,直接导致产品和服务的降价竞争,形成恶性竞争的格局,并且会加大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风险。而我县以现有的条件发展其他产业能力不足,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三)缺少品牌引导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企业经济发展,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推进措施,企业数量增加、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经营领域逐步拓宽、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品牌创立、品牌营悄、品牌竟争为市场主旋律的时代,我县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创新意识相对较弱,没有树立知名品牌,企业发展缺少品牌引导。现有的“康巴拉”、“舒夏”、“雪域德琼牌”、“雪圣牌”等青稞牦牛肉品牌仅仅在内甚至县内有一定知名度。

  (四)产业发展融合不够

  我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层次不高。一二三产业之间主要是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融合,且融合程度不高,仅仅是对农产品进行粗加工。加工值与农业产业值融合链条模式仅仅是种植和销售,衔接链条短,收入空间有限。大多数主导产业一样,融合的话也相同,没有差异性,竞争激励,效果不显著。

  (五)产业发展促进富民有待加强

  目前全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力图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产业发展的最大推手是项目,但是县目前发展缺乏大项目的支撑,产业发展对农牧民群众增收效果不明显。就生态农牧产业基地建设来说,试图通过种植蔬菜和中藏药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但是由于特殊的气候地理原因,种植规模不大,产量不高,难以大范围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

  (六)产业缺乏大项目支撑

  大项目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提升,对地区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产业的本质是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以此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增加效益。但我县目前产业发展缺乏大项目支撑,发展现状表现为分散经营,缺乏技术、经验、资本支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市场效应。

  (七)市场主体发育不强

  县目前市场主体发展呈现出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的特点,造成目前发展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观念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历史沿袭和特殊的地理气候原因,县历来便是农业大县,产业发展也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这不仅造成已有市场主体的结构不合理,也影响了新生市场主体的产业布局。

  (八)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县位于北部,上游,是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发融入经济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县现有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发展与保护存在较大矛盾。

  三、产业富民战略发展下步对策措施建议

  (一)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产业发展链条短是我县产业发展长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有效延伸产业链条,结合县农业大县、本地出产牦牛等实际情况,2017年8月由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成的康北生态牦牛产业园区目前是唯一的一个集生产、加工、交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同时也是整个冷链物流产业的先行者,可完全解决北路八县的牦牛出栏,并采取定价收购,实现农牧民的最大经济效益,延伸了牦牛产业发展链条。考虑到县主要农作物为青稞,拟引进青稞饼干加工厂,通过对青稞进行深加工,提高经济附加值,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二)统筹全域资源。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下,统筹全域资源更多的是统筹全域旅游资源。我县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旅游业本应是我县的一大产业,但是我县过去的旅游业发展,走的是单向发展、孤立发展,就旅游发展旅游的发展道路,造成县旅游业发展产业链条短,旅游产品少,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低,效益差。推进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增长点和有效抓手,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三)实施品牌战略。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一定意义上是品牌的竞争。创造品牌是企业立足之本,实施品牌战略是推进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品牌也是企业和产品的象征和代表,品牌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制定和实施名牌战略是社会营销观念的当然要求,也是企业立足现代社会的必要经营理念。下一步将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帮助本地企业产品进行“三品一标”申请认证工作,并提升产品知名度,扩大本地品牌影响力。

  (四)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衡量地方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县目前共有5家民营企业,其中永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在2017年获得“级龙头企业”称号,县德琼庄园农业文化有限公司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多个荣誉称号,县天源食品有限公司从20xx年开始就致力于开拓国外市场,20xx年出口额125万美元,内销100万元人民币。获得“2105年度优秀流通企业”称号。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培育,支持县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地方发展实力具有积极作用。

  (五)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助推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我县区位、资源、产业、政策等比较优势,坚持“县外就是外”,发挥资源招商的主体作用、园区招商的载体作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创新招商方式,主动承接对外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力强的项目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由于高原地区自然、地理及历史等种种原因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内地,因此加大高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及对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的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畜牧业及其加工业、草原观光旅游和畜牧体验旅游等涉及牧区生产方式改变、促进生态经济长远发展的各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设力度,并给予长期支持。

  (七)积极引导农牧民转产就业,以促就业促环保。由于历史、经济等多种原因,农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职业技能单一,转产就业困难。建议实施农牧民转产就业专项工程,通过较长时间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农牧民真正掌握一门技能,探索建立“企业+劳务输出机构+农牧民”的模式,让农牧民在实践中学习技能,让走出去的人,真正具备生存能力,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农牧民的转产就业,缓解生态压力。

  (八)加强项目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加大项目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从每一个项目的立项开始,相关部门就要严格把关,全面推行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尤其是要加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对新建和扩建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对限期治理仍未达标企业坚决予以关停,严格监控各类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

产业富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3

  一、西丰县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特色经济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19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大众产品已经不再是“有货不愁卖”,天然、健康才是更多人的追求。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上的“绿色壁垒”与国内市场上的“非绿莫入”,对农产品生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并且占有一席之地,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发挥比较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是否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必须在“特”字上作文章,发展别具一格的特色经济,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占领市场。

  其次,发展特色经济是从实际出发适应西丰县经济特点的需要。西丰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不在主要交通干线上,县城距铁岭市和沈阳市分别有107公里和182公里,交通的不便与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得西丰在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上较兄弟县(市)区没有什么更多的优势可言。地缘条件决定西丰不能把发展的眼光仅仅盯在上工业企业上,历史的教训也说明,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发展比不发展更加可怕。取长补短不如扬长避短,西丰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地理位置差但生态环境好,地少但山多,资金不足但资源丰富。利用富裕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生产优势产品,发展特色经济,才是西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最后,发展特色经济是适应西丰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的需要。西丰县古为皇家围场,现是辽宁省九个林业县之一,山林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在20xx年的县第xx届党代会上,将生态立县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之首,广大干部群众一直视生态环境为各业发展的根本,坚持资源保护与利用并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努力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全县有林面积218万亩,森林蓄积量7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近55%。良好的山水生态环境,适宜多种珍稀动植物生长,为发展特色经济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西丰县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

  1、资源优势。我县发展特色经济的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其他县区无法比拟的特殊性。首先,从气候条件上看,西丰海拔相对较高,昼夜温差较大。这种山区气候非常适合烟草、中草药材的生长,且品质上乘。如地龙骨、细辛等药材受气候影响,药性比其他地区的同等药材要好,很受客商的欢迎。其次,从土地资源上看,西丰县大体为“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形地貌,山多林密,土地肥沃。20xx年,完成土地绿色环评面积261万亩,成为全国第一个可以整体开发绿色食品的县份,同时也被省政府确定为五个绿色食品基地县之一。再次,在动植物资源上,全县有可开发利用的各类野生动植物500余种,每年山野菜鲜菜产量20xx多万斤,品种主要为蕨菜、刺嫩芽、山芹菜等20余种;可利用中草药材76种,每年可产鲜品800-1000万斤。养鹿、放蚕都有近百年的历史,广大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有着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2、技术优势。在鹿业上,西丰梅花鹿品种选育项目于1995年通过省科研成果鉴定,被确定为“西丰梅花鹿”品种。育才种鹿场被中国农学会特产学会确定全国的“中国梅花鹿良种繁育中心”。梅花鹿人工受精配套新技术于20xx年通过省科研成果鉴定,处于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CA增茸素、“得加911”断乳料和青贮饲料袋贮实用新技术的推广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柞蚕上,西丰县共有3家柞蚕母种场,是全国柞蚕母种基地。我县研制的“丰杂1号”“丰杂2号”“丰杂3号”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辽宁市场占有率达80%,占世界柞蚕母种产量的35%。其中,“丰杂1号”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丰杂2号”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丰杂3号”通过了辽宁省科技成果鉴定。在烟草上,全县全部实行统一的集约化育苗,区域化种植,规范化生产。其中和隆满族乡被确定为云南曲靖卷烟厂的原料供应基地。在林蛙上,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已经成功,辽宁宏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林蛙加工技术20xx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中草药材上,经过技术人员和农户多年的发展实践,已经成功地将中草药材从山上引到田地中,目前我县的`中草药材90%都是在田地中种植的。

  3、经销优势。一是特色产品的品牌效应。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我县的鹿、林蛙、柞蚕、中草药材已经打开了市场,产品辐射到韩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并初步形成了地域品牌优势。其中,鹿产品主要销往香港、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我县已经成为全国的鹿产品经营集散地。二是出色的经纪人队伍。我县的特色产品之所以越走越远,主要是因为有一批出色的经纪人队伍。如从事鹿产业的经纪人全县有近500人,其中最典型的有安民的张春庆,他年加工经销鹿茸等产品50吨产品(从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进口40吨),产值1000万元,产品销往南韩、香港、澳门等地。从事柞蚕产业的经纪人有1000多人,主要是割茧、出蛾、养赤眼蜂等。

  二、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做法

  1、理清思路,明确重点。从西丰的实际出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走特色路,打绿色牌,发挥西丰资源优势,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实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基地化建设,工业化增值,坚持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进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又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集中开发、成龙配套”的原则,重点发展了鹿、牛、蚕、蛙、烟叶、榛子、中草药、山野菜、食用菌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县委、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特色产业,把其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发展西丰经济的一项重要要工作,下全力去抓。成立了产业化领导小组,并且每个产业都安排专人负责。最近,结合制定“十一五”规划,还要求有关部门对每一项重点产业都要做出科学、详细的规划。

  3、调整布局,建设基地。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三区两带”的特色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即北部瓜菜专业区、东部畜牧业专业区、南部林下产业专业区和辽开公路、303国道两侧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集中精力重点培育种、养、加、销大户,注重发挥农村经济大户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全县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

  4、以工谋农,做大龙头。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帮助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有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从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

  5、强化服务,完善体系。为了促进优质农产品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部门有组织地引导农民依托产业开发项目和产业为载体,建立产业协(学)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现有各类协(学)会7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约30个,参加互助合作经营组织的农户近3000户,占我县农户的3.9%,带动农户5000户,占我县农户的6.6%。

  6、依靠科技,推进创新。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发一体化的协作关系,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现有加工企业和发展新兴加工业。在这方面,宏宇生物公司与辽大,东日家禽公司与沈阳农大、鹿业局与中国农科院左家特产所都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目前,全县共拥有绿色和无公害食品标识18个,种植绿色和无公害食品15万亩。

  7、优化环境,促进发展。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加大力度,为特色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首先,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土地、物资、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和便利,并结合实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与管理办法。其次,加强管理,为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服务环境。

  三、目前西丰县特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成果

  一是鹿产业。西丰素有“鹿城”之美誉,“西丰梅花鹿”驰名中外,是东北亚地区良种梅花鹿基地之一。全县共有鹿场1487家,其中国有15家,集体2家,个体1470家。饲养量近5.4万只,存栏量4.4万只,占全省的60.6%,占全国的12.5%。我县是全国的鹿产品经营集散地,有各类鹿产品经销加工企业149家,参与养殖经销等各类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加工经销鹿茸120吨,养鹿及副产品加工经销额2亿元。龙头企业主要有铁岭市吉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铁岭市鹿源参茸饮片有限公司、铁岭市恒生鹿业有限公司和西丰县野鹿王酒厂等。

  二是黄牛产业。西丰是全国秆秸养牛十佳示范县、全国首家肉用黄牛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优质肥牛饲养及加工基地。20xx年全县黄牛年饲养量27万头,存栏量14.2万头,其中基础母牛占60%。500头以上养牛大户28户,养牛小区14个。黄牛品种为西门塔尔、夏洛来与本地黄牛三元杂交改良牛。全县现有黄牛交易市场3个,从事黄牛产业的经纪人20xx多人。龙头企业有中敖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

  三是柞蚕产业。西丰柞蚕产量高、质量好,是国家优良柞蚕母种基地之一和全国的赤眼蜂生防繁育基地。西丰县现有蚕场面积51.4万亩,年放养柞蚕5000把左右,产量3600吨-4000吨,产值1.3亿元,其中:蚕茧收入4000万元,加工等收入8000万元。全县有4000多户蚕农,平均每把蚕年收入为1万元左右,纯收入6000元左右。每把蚕场村集体还可以收取20xx多元的承包费。龙头企业有辽宁美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柞蚕丝能力达到800吨,现为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是林蛙产业。目前,林蛙养殖基本是半人工养殖,主要品种为长白山区的中国林蛙。全县共有林蛙养殖户500多户,年产量600万只,产值1000多万元。龙头企业辽宁宏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主要产品有“林蛙油粉胶囊”、“清青软胶囊”、“冰鲜蛙”、“精选林蛙原油”等,是保健和美容的佳品。

  五是瓜菜产业。20xx年发展保护地瓜菜面积1.8万亩,其中,暖棚春茬以黄瓜、秋茬以西红柿为主,年平均纯收入1万元左右;冷棚春茬以甜瓜、秋茬以西红柿为主,年平均纯收入6000—7000元。对瓜菜产业生产拉动的企业是永得利绿色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所属的辽北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14400平方米,年交易量6480万斤,交易额3200万元,带动种菜农户4500户。

  六是烟叶产业。20xx年全县共种植烟叶20658亩,总产量实现4万担,占全市总产量的36%,总产值达到1500万元,实现税金300万元。

  七是榛子产业。我县有野生榛子林20.5万亩,已经归圃的有10万亩,年产榛子400多万斤左右,产值近5000万元。其中成平满族乡有600余户农民从事榛子产业开发,现已开发垦复榛子园2.3万亩,建成百亩以上榛子园30个,从事榛子生产的农户平均每户收入8630元。

  八是水果产业。全县水果生产面积11万亩,主要品种为金红123苹果、尖把梨和红南果梨,年总产量1.4万吨,产值20xx万元,纯收入1200万元。

  九是中草药材产业。全县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林下参8000亩,地龙骨3000亩。龙头企业为辽宁金丹药业有限公司,其产品肾石通颗粒、六味地黄丸、全鹿大补丸等药品具有较高知名度。

  此外,西丰县的山野菜、食用菌等产业都有一定的发展。而且,这些特色资源还直接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带动了西丰县医药保健品、绢纺服装、食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二)特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看,我县特色经济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规模不大。几个特色产业基本上仍然处于自发发展的状态,由此造成特色产业样样有,样样少,没有规模优势,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不强。二是重点企业拉动作用不强。这些企业虽然在外观上有了现代企业的雏形,但究其实质还是家族式企业,没有像沿海地区一些家族企业那样过渡到现代企业,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十分落后,难以形成强劲的拉动作用。三是资金不足。因资金短缺,我县的很多特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很多特色产品还处于初加工阶段,没有实现多次的增值增利。四是市场体系不完备。我县的市场还只是初级的集贸市场,没有大型的、专业的批发市场,一些生产要素市场还没有形成。

  四、今后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措施

  1、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1)壮大基地规模。把壮大主导特色产业基地作为主攻方向,按照规模大、潜力大、带动力大、效益大的四条标准,按照北部果菜、中西部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南部林特产品、药材和烤烟、东部牧业开发四大区域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种养业专业基地。重点建设梅花鹿、柞蚕、烟叶、中草药材、林蛙、榛子基地,着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格局。

  (2)扶持龙头企业。这是发展特色经济的核心,也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机遇,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培育扶持力度,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是要靠自己育“龙”。要积极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向重点龙头企业倾斜,让它们做大做强,成为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产业化核心。同时要通过改制、重组、联合等手段,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一批规模大、群体优势明显的产业企业集团。二是要招商引“龙”。要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增强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以特色农副产品为载体,认真做好项目包装和认证,积极向域外推介,力求在食品加工、服装绢纺、制药保健品等项目的引进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3)培育服务体系。要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扶持、放手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要坚持“扶持不包办,指导不干预”的原则,依托原有乡(镇)的合作经济组织和供销社,通过改革和重组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生产协会。要鼓励涉农部门、龙头企业、能人大户领办合作组织。

  2、全力建设土特产品批发市场,发挥其对特色经济的拉动作用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前提条件。没有市场就没有物流,没有物流也就没有特色产品的快速发展。要在发展城乡集贸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劳务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市场。当前,要集中力量建设东北的土特产品批发市场。该市场总占地面积11.16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7.77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年交易量可达100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税收5亿元。要通过市场的建设,逐步把西丰打造成为东北地区土特产品的集散地,推进以特色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而牵动城市开发、餐饮服务、劳务、运输等产业,扩大就业人数和质量,扩充经济总量,拉动县乡两级财力增长,活跃全县经济。

  3、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保障

  要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特色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的工作力度,强化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工作,大力推行畜牧业舍饲圈养、生态蚕场建设,积极推广农村新能源,妥善解决好林牧、林蚕、林粮、林柴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以库、塘、井、窖等设施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提高特色产品的现代化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对垃圾、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处理工作,坚决不引进、不上马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维护和改善发展特色经济的良好生产环境。

  4、实施科技兴特战略,提高特色产品的竞争力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品种、质量的竞争,是科技含量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科技。要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联系,积极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你特我新,你新我精”。要增强品牌意识,对重点产品注册一批绿色无公害食品标识,并积极向外推介,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产业富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2-27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9-07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5-09

产业富民战略半年工作总结07-18

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7-23

畜牧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1-28

养老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2-07

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2-06

核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