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1
一、纺织行业的美丽与梦想
“美丽纺织,责任发展”,美丽是目标,责任是手段。在过去10年里,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美丽中国”也在去年党的十以后变成社会关注的热点词汇。那么,这两者之间有哪些联系和纽带呢?
谈到美,可以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他的这句话放在当今也颇具现实意义,“美丽中国”正是赶上了中国发展的大好机遇。经过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在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让所处的环境山清水秀,让消费者和老百姓享受健康而有质量的生活。虽然“中国梦”已经承载着很多内容,同时大家仍然在为“中国梦”填充新的内容,但是“美丽中国”应该说是“中国梦”的必然内涵。现在需要更加强调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是因为国家和人民到了追求并实现美丽中国梦想的时候。同时,实现这个美丽的“中国梦”仍然需要漫长的努力。
自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宏观战略。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小康社会,十则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写入了报告。
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与这一战略发展过程高度契合,事实上,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就始于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在迄今为止的近10年间,纺织行业的发展使业界日益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正向着“美丽纺织”的梦想与目标前进,全面践行社会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愿景下的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
1. 出口市场
201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据统计,2013年1 — 7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 5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2.7%,但在美国、欧盟和日本这三大主要出口市场所占份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图 1)。一方面是由于出口市场不振、需求不旺,但同时也在提醒行业,出口市场份额降低不仅是成本要素增长的问题,还存在责任竞争力的问题。这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提出了在产品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影响等领域实施更高标准的要求。
2. 国内市场
首先,国内市场与前几年相比形势并不乐观,2013年限额以上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长一直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其次,网购已经成为纺织服装产品销售最具成长性的渠道,2012年中国服装网络销售额达到3 188.8亿元,占全部网购额的24.45%,预计到2016年,服装网购市场规模将达9 200亿元。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看,网购领域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网购一族不仅非常关注买家的商业信誉,而且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健康、安全和环境影响。第三,虽然网购规模成长迅速,但中国国内市场仍未得到充分释放,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的差距从1980年的3.05倍上升到2012年的4.60倍,这说明我国有超过一半的人口仍处于相对下降的需求曲线中(图 2、图 3)。
3. 经济效益
虽然总体来看(图 4),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继续扩大(2013年1 — 5月,我国纺织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 089.49亿元,同比增加18.05%),但是一项对企业家的调查问卷显示,企业家对下期行业运行预期总体较为谨慎(图 5)。同时,国内劳动力价格继续上涨,估计2013年纺织行业人均工资涨幅为10% ~ 15%。而国内外棉花价差依然存在,这对棉纺企业竞争力及效益的影响依然十分突出。
4. 劳动生产率
从劳动生产率角度来看,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图 6)。虽然今年以来,纺织工业实现生产力素质、产业规模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但是,中国劳动力规模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同时,新生代工人就业理念和趋向导致纺织业的人力资源短缺。再有,中国的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按照目前的趋势预测,到2030年中国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挑战以及工人就业趋向的挑战,让纺织行业只能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来保持行业的竞争力。更令人担忧的是,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约为0.43%,明显低于同期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0.71%)。可见,科技与产品、品牌价值与商业模式、人才素质、企业制度、科学管理等仍是行业创造人力资源新优势的主要矛盾。
5. 产业安全
近年来,纺织行业发展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行业安全的问题。所谓行业安全,这里主要是指这 3 个构成要素:一是资源安全,也就是原料、人力资源、政策资源的有效供给和获得性问题;二是质量安全,也就是供应链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与消费者安全问题;第三是贸易安全,也就是公平的贸易环境与市场需求增长的问题。
举一个根本性的例子,即产业原材料PX的供应问题。如图 7 所示 ,2012年,我国涤纶产量3 057万t,已占我国化纤产量的80.6%,约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67.3%;2012年行业的PX需求量已达到1 400万t,PX产量775万t,进口630万t,对外依存度高达45%;预计到2015年,我国涤纶产量约为3 900万t,PTA产量约为3 350万t,需要PX约2 200万t。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了群众抗议PX项 目的事件,其中对行业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必须充分与民众等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提高其对有关产品和项目的科学认识。
6. 节能减排
从节能减排领域来看,2012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因为从这一年开始,纺织行业开始同时面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的三重压力。一是中国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例如环境保护部、质监总局联合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缫丝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某些排放标准已经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要求2013年完成的重点减排项目名单,398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中有105项事关纺织服装企业;工信部则公告第一批符合《印染行业准入条件(2010年修订版)》的企业名单。二是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已经对行业的节能减排形成了非常严格的外部监督。三是不断趋严的行业准入条件,包括融资限制越来越严格。此外,ISO 14067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即将,极有可能将碳税征收纳入到WTO多边TBT体系框架内。这意味着,除了传统的产品检验、企业资质的验证外,未来碳足迹检验认证很可能成为一项新的增加中国企业附加成本的工作。
7. 产业转移
我国纺织行业近年来还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趋势,就是行业的区域转移,即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的转移。通过对《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中期评估发现,产业转移已经是全行业的共识,但是目前产业转移的形势并不乐观。《规划》预期到2015年中西部产值将占到全行业规模产值的28%,而到去年为止,中西部占全国产值的比例还不到20%,因此完成28%的目标压力非常大。究其原因,首先是产业转移并不能明显降低劳动力成本;其次是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的程度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在缺乏产业配套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情况下,现有转移项目中的相当一部分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树立正常健康的产业转移的诉求,也就是说产业转移应该谋求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不仅仅是谋求单纯的成本的降低,甚至是社会责任标准的降低,这是产业转移需要考虑的问题。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最近开展的.一项调研也表明,产业转移不仅不能明显降低劳动力成本,也无助于劳动时间、员工流动率等核心问题的解决,而且转出地和转入地在环境、劳动力等领域的标准差距几近消失。调研表明,2011年,转入中西部的企业中有超过2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将近60%的转移企业利润率不足9%(图 8)。
8. 挑战带来的新思考
通过分析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可以发出新的思考。一是中国纺织行业正处于忍痛蜕变的历史节点,所有要素的变化都正在产生“正向择优”效应;二是未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机遇和核心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能力;三是如何以创新行动履行对员工、客户、环境和消费者等相关方的责任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准入、品牌内涵和商业绩效;四是产业转移(国内转移和国际转移)的机会在于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发展空间,而绝非更低的社会责任标准或更小的利益相关方期望。
三、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
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经过 8 年时间,从一开始普及和提升社会责任理念,到现在已进入全面建设和创新责任机制的新阶段。这期间,中国纺织行业主要开展了信息披露、能力建设、专题研究和跨界行动等 4 个方面的工作。
1. 信息披露
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包括行业、产业集群和企业 3 个层面。在行业层面,早在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了中国首份行业层面的社会责任报告,开创了风气之先,到今年是连续第七年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ISO26000所倡导的企业以外组织的社会责任在中国最早、最长期的制度化实践。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到今天已经在中国得到了普及,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工作一直是一种孤独的存在。以非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为例,2006 —2008年的 3 年间,中国每年只有一份非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那就是纺织行业的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直到2009年,中国才有了 5 份非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而其中的两份是来自纺织行业,一份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行业社会责任年报,另一份则是中国第一份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2008浙江省平湖市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2012年,中国已经有181份非企业或者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但这些报告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一种在政府部门推动之下的行为。2012年,我国非企业组织报告95%以上的增长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然而,政府推动固然重要,但是自觉自愿围绕自己的诉求报告更加重要。
从产业集群层面来看,2009年平湖市经贸局和平湖市服装行业协会的《2008浙江省平湖市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在中国开创了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和地区行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这两个先河。2013年,石狮、虎门、西樵、盛泽、海宁、萧山和王江泾等 7 家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集体社会责任报告。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集思集益:能够集中、宏观地反映大量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使各方充分了解行业发展条件,理解行业发展路径,协助化解行业发展挑战。二是群策群力:超越企业,反映出政府、企业、当地社区和居民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协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努力,展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另外,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对区域品牌建设也非常有利。
在企业层面,为了便于企业科学、规范地开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08年和2009年先后研究制定了中国的第一个社会责任报告指导体系,也即《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CSR-GATEs)和中国第一个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即《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CSR-VRAI)等。这些体系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在“写出报告”的同时“写好报告”,另一方面也能使企业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管理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管理出报告”、“报告促管理”。
2009 — 2013年间,7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了近180份社会责任报告,其中约半数报告通过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平台,50余份通过独立第三方的验证或协会鉴证。经过 6 年的努力,纺织行业不仅成为中国社会责任报告份数最多的制造业行业,同时也是报告验证比例最高的行业,实现了数量和质量双高。
6 年的努力证明,科学、系统的编制依据对于报告的质量至关重要。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纺织行业的所有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行业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质量在各个维度上都比较均衡,但是按照《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CSRGATEs)编写的报告在各个维度上质量都更高(图 9)。而且,按照CSR-GAGEs编制的报告在指标覆盖率和内容实质性上都全面高于非CSR-GATEs报告。因此,一方面建议更多的企业应该参与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中来,另一方面建议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和深入地使用简便易行的行业性社会责任报告解决方案。
需要阐明的是,企业不能单纯为了发报告而发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当也必须与商业价值联系起来。为此,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推出了“负责任的生产”工作机制。该机制旨在向全球供应链推介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引导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关注产品本身的同时认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责任表现。入选“负责任的生产”机制的企业均是近年来在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与信息披露方面已有建树的纺织服装企业,其参与商业推介的产品须从“中国流行面料入围评审”的产品(面料)中核选。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3年推出的“责任资产”计划,将通过建立更广阔的平台,对接品牌和采购商以责任信息进行商业推广。
2. 能力提升
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是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根本手段和长效措施。多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致力于将利益相关方的能力和资源引入行业,携手为行业企业开展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例如,2012年,通过引入国际劳工组织的SCORE项目,利用培训和现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对浙江省平湖市12家企业进行了培训,并对 5 家企业开展了两轮现场指导,使其环境表现和劳动生产率都明显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BSCI一起培训了200余家企业的700余名管理者,自2007年以来,联合会与BSCI的培训项目已经培训了超过 1 万名管理者和员工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与江西省新余市商务局、陕西省纺织工业协会等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合作,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社会责任培训。
3. 专题研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持续密切关注行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在2012年主要开展了两项专题调研活动:一项是企业内部的申诉和沟通机制研究,另一项是产业的区域转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申诉和沟通机制研究了不同申诉机制建立和运作的成本、效果,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总结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标准和中国国情与行业特色的内部员工意见的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
此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1年底启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调研项目。2012年,项目组探访了东、中、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50家企业,通过问卷和访谈对转入、转出地的当地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员工等利益相关方进行了深入调研。2012年底,项目组完成了调研报告的撰写。2013年4月9日和1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瑞典驻华大使馆企业社会责任中心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联合举办了两场调研报告会;4月23日,合作双方还与香港瑞典商会在香港举行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社会责任的影响”专题座谈会。
4. 跨界行动
纺织行业在社会责任领域内的跨界行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跨体系合作,另一个是跨行业共建。
就跨体系合作而言,我们认为,不同体系间的集体行动,可以加强体系间的融合与合作,并整体提升全球社会责任体系和标准的运作效率、可信性及透明度。早在2008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与欧洲BSCI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两个体系的合作。2010年,与BSCI和美国的SA8000就体系间进一步合作进行了多论洽谈。2011年,与SA8000签订了类似的协议,并且与WRAP和Solidaridad达成一致,最终 5 个体系协议同意在中国设立“社会责任体系合作中国顾问委员会”(MAC)。这个委员会的目的是促进各社会责任标准和体系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对话和共识,加强体系间的融合与合作。具体来说,5 个体系希望通过这个委员会研究制定在劳动者保护领域指导各个标准体系的审核和认证实践的具体要求的通用指南,这些指南也将极大地便利工厂实施各有关标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实施不同标准体系时的重复性或冲突性工作。2012年,MAC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就社会保险、职业健康与安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2013年7月,第三次MAC会议召开,在这个会议上,SEDEX(供货商商业道德信息交流组织)加入了MAC,使得开展体系协同的标准和体系达到了 6 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不断努力推进跨行业协作,并以电子信息行业为重点,致力于将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经验移植到其他行业。在2010年之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就协助中国工经联、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等行业和企业组织完成了它们的社会责任指南体系的编制。从2011年初开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全程参与了中电标协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和筹备,积极开展经验分享与跨行业合作。2011年下半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专家与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各利益相关方组成起草组,并作为起草组的主要协调人组织完成了《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讨论稿)的起草。2011年12月,在工信部的支持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电子标准化协会签订了社会责任战略合作备忘录,建立了社会责任工作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专家作为起草组的主要成员,在广泛征询各利益相关方意见的基础上,继续修改和完善《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先后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和定稿。作为推进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基础性指导文件,《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以《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为主要参照依据,将为电子信息企业和相关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系统性的指引。
2012年下半年,为了给《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提供行动注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专家还作为主要编委编纂完成了《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典型实践案例集》。2013年初,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协会正式了《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和《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典型实践案例集》,标志着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初步完成了社会责任领域的规范构建。
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正在与中小企业全国理事会开展合作,下一步,二者将合作推进中国上千万家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工作。
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2
一、我市纺织服装行业整体情况
1、发展历程。
纺织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二十世纪80、90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我市敞开山门招商引资,纺织服装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规模较大的有罗定银河纺织总厂、罗定麻纺厂、罗定缫丝厂、罗定织布厂、祥发弹力针织厂、捷龙毛毡厂、德发泳衣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纺织服装业发展成为我市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据统计,鼎盛时期全市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有8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17家),20xx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0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实现销售收入21.6亿元、税收0.44亿元、利润0.12亿元。企业积极引进法国、意大利、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先进设备,能生产绢、毛、麻、棉、化纤五大系列、60多个品种,覆盖纺纱、织丝、染布、印花、泳衣和四季时尚服饰等产品,产品畅销国内及出口东南亚、欧美等地。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成为我市工业龙头行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不仅解决了20000多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在外引内联、增加税收、出口创汇、振兴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罗定也成为广东省四大服装生产、出口基地之一,我市罗城镇还被评为广东省“纺织服装专业镇”,并成立“罗定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促进行业的规范快速发展。
2、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近年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叠加环保严管、用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攀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抱陈守旧等因素,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萎缩状态,企业订单不稳定,经营效益下滑,相当部分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xx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仅剩3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仅存5家,港资企业6家),全行业仅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不足2.5%,纺织服装行业已日渐式微,雄风不再,退出我市主导产业地位。
目前我市大大小小的纺织服装企业数量仍有300多家,以家庭小作坊模式为主,达到规模以上企业仅5家,分别为罗定市银利纺织有限公司(国营罗定麻纺厂转制)、罗定市嘉达纺织厂有限公司(国营罗定银河纺织总厂转制)、罗定市附城泰昌服装厂、罗定市华昌经编织造有限公司、罗定市鸿源织造有限公司。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罗城、附城、素龙街道;主要生产纺纱、织布、染布、各式毛衣和流行服饰;订单主要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中山和佛山等国内市场,部分企业产品订单来自韩国及欧美国家。大部分企业产品质量信誉好,物美价廉,客源稳定,产品比较畅销,行业企业尚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主要存在问题及根源
1、经营理念落后。我市纺织服装行业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目标,长期处于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的状态;企业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经营方式以家庭作坊式为主,订单要等、场地要租、员工队伍不稳定;经营手段传统落后,设备旧、员工老、生产效率低;经营利润微薄,没有品牌战略和名牌意识,设计、营销和管理人才短缺,没有与时俱进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电商营销渠道,大部分企业依靠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维持生存。主要原因是政府不够重视,行业组织管理软弱;业主缺乏企业家素养,缺乏资金积累和投入,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2、发展质量不高。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条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质量差。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十分有限;企业不重视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和产品开发;目前全市只有罗定市恒汇行服装有限公司拥有注册商标,分别为“凯奇仕”和“蓝仕莱”,占比明显偏低,其他大部分企业依赖订单加工,小部分贴牌生产,均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容易受宏观经济政策波动影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主要原因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观念方式陈旧,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和市场竞争能力。
3、经营困难重重。我市纺织服装企业普遍没有固定用地,大都是临时租借厂房,租金贵且租期不稳定;一些企业想购地建厂和更新换代生产设备,但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难以落实;近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企业订单持续减少;劳动力短缺、原材料涨价造成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减产明显;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品牌,销售渠道单一,管理手段落后,成本控制不稳定,行业整体面临生存发展困境。主要原因是我市工业用地指标有限,企业等地时间遥遥无期,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也缺少资金扶持政策,企业增资扩产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
4、发展后继乏人。我市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存在人工成本高企的问题,平均工资3500元/月左右,部分熟练工、技术工能达到7000元/月以上。虽然人工不低(相对电子加工等行业),但大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招工难问题,在职员工大部分是中年妇女,青年工人短缺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是纺织服装行业起步工资较低,按件计算工资,多劳多得;而且工作重复单调,轻工重罪,年轻人怕辛苦缺耐性而不愿从业。
三、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生产业,是市场永恒的长青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消费与生产并举的行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增长、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就业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全球单边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扩大、世界经济发展动荡、我国消费升级内需扩张的形势,纺织服装行业正面临新的挑战,站在新的起点,迎来新的机遇。我市纺织服装行业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指导下,抢抓机遇,整合资源,集群优势,转型升级,携手共进,重振雄风。
1、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我市纺织服装全行业要以全省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为契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坚决向高质量发展迈步奋进。发展理念上要跟上时代节奏,发扬时不我待、敢闯敢拼的企业家精神;市场定位上要由低端向中高端开拓迈进;资金上要加大自身积累,控制成本,千方百计拓展多样化融资渠道;技术上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大胆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敢于引领消费潮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设计上要追求特色时尚,体现大众化审美和个性化需求;设备上要及早更新换代,推行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降低人工依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水平;人才上要加强引进和培育,探索开展校企对口培训;供应链上要构建质优价稳货足、花式品种繁多的体系;销售上要搭建自营、、电商、个性化订制、订单加工和贴牌生产等多种经营渠道和平台;管理上要现代化、扁平化、信息化,推行绩效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产品质量上要精益求精和注重产品细节;品种上要适应消费者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选择需求;发展战略上要注重培育自主品牌和树立诚信形象。通过多措并举促整体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潜力。
2、提升产业集聚能力。要依托产城融合和广东省粤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热电优势,充分利用罗定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产业集聚效能,实施好“三旧改造”,依法依规“关停并转迁”城区的纺织服装企业,逐步把我市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都转移到园区集聚发展;要适度扩大工业园纺织印染区的用地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纺织印染和服装生产集聚区;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不断延长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幅射扩张能力,努力建设粤北和“两广”纺织服装生产贸易基地,使我市纺织服装企业重新焕发生机,集聚升级,再创辉煌。
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3
4月9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5家国内环保组织在京了《绿色选择纺织品牌供应链污染》调研报告,指出一批大型品牌服装零售商的在华供应链存在严重环境违规,部分企业存在私设暗管、污水直排、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等现象,对中国水环境造成污染。
报告方就调研数据于20xx年3月22日、26日、29日三次向包括李维斯、阿迪达斯、CK、阿玛尼、雅戈尔在内的48家品牌企业就供应链环境违规问题发出询问,截至4月中旬, 16家企业给予回复。
新工艺涌现,污染处理尚跟不上
近几年来,纺织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占全国废水排放的比例呈直线上升趋势。作为品牌服装供应链的上游,纺织业面临的污染局面有着结构性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印染、染整等领域。上述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染整废水排放量占整个纺织业废水排放总量的80%。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5省排放染整废水总量约占全国染整废水总量的90%。
“近年来更突出的矛盾是新工艺、新原料、新染料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得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污染物变得越来越复杂,处理难度不断增加。”作为调研报告执笔人,马军对纺织业新工艺导致的污染深有感触:“如近年来流行的碱减量和海岛丝工艺,废水中COD(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值越小说明污染程度越轻)含量高达几万毫克/升。这些新的助剂在技术处理上非常复杂,目前还没有研发出特别有效的针对性污染处理技术。印染废水处理后,污泥处置也是尚未解决的全国性问题。”
目前,江浙印染企业集中地区的印染废水COD排放浓度由原来的不足1000毫克/升增加到20xx毫克/升。涤纶产量在当下中国的纤维生产中产量最大,碱减量工艺则已成为涤纶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而碱减量工艺产生的对苯二甲酸不论采用生化或物化方法都难以处理,这就是浙江、江苏碱减量工艺集中地区相关环境指数不能稳定达标的主因之一。
未达到COD规定排放标准就直接排放的废水,其中的有机成分分解后会耗光水中氧气,造成鱼虾成批死亡,严重破坏水体、底泥及其生态系统。
事实上,印染业迅速发展带来的污水处理难题早在20xx年左右就曾经得到舆论关注。当时国家环境主管部门曾有这样的评论: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染整是利好行业,近几年均以二位数增长(有的超过30%),废水和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也同比增长。由于印染过于集中,加上达标率不稳定,实际排污总量与环境容量尚有一定差距。几年来,淘汰陈旧落后、能耗高、性能差的生产设备,研发高新技术一直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药方。
“然而,纺织业的污染处理技术,并没有随着新工艺得到改进,这并不是因为缺乏技术研发,而是因为新技术开发出来却没有人去用。”马军指出,污染处理跟不上,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或资金问题,首先是因为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动力。
一年列支120万元,预设为环境罚款
尽管政府对纺织业的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地方环保部门却难以确保工厂企业真的执行这些国家标准。执法力度弱、环境诉讼难,导致违法成本偏低;水资源价格人为压低,造成企业没有高效、循环用水的动力。
“纺织业废水排放量大,即使达标排放,也会给环境造成压力,更何况实际操作中许多纺织企业根本不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环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力告诉《东方周刊》。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从20xx年开始“中国水污染地图数据库”,在该数据库中,截至20xx年2月20日,纺织企业有违规超标记录的已超过6000家,包括:私设暗管、未经处理直排污染物、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擅自动用被查封的生产设施、因环境问题突出被挂牌督办等。
“建立在‘中国水污染地图数据库’基础上,本次调研用时半年,首先通过海量搜索,进而分析财务报告以及上市企业的上市报告,对许多品牌服装的供应链进行了排摸,弄清楚了每个环节到底是谁给谁供货,确立了纺织品供应商和品牌服饰之间的关系。”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告诉《东方周刊》,一批超标违规的纺织企业位于大型国际、国内品牌服装的供应链上游,完全游离在品牌服装企业环境管理范围之外。
福田实业集团下属的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纺织业供应商之一。这家企业和Gap、Tommy Hilfiger、Reebok、耐克等知名品牌长期保持密切合作。“这样一家在业内声誉卓著的上市公司,其环境违法行为就令人费解”。 马军说,该厂曾在20xx年私设两条管道偷排,“一条管径达25厘米的铁制暗管,通过两个隐蔽的阀门控制,每天直接将偷排2万多吨未处理达标的印染废水。当时,在该公司位于东莞、深圳界河茅洲河的排污口,暗红色污水在江面划出明显的污染带。这家公司因此被追缴了21. 7万元的罚款。但对于这样一家年产值几十亿的`企业,如此数目的罚款能起到的作用实在有限。”
马军说,调研中还出现过极端的案例,某企业估算月罚款不会超过10万元,在年度预算中干脆列支120万元,预设为环境罚款。“企业的态度是,罚就罚呗,一些大型纺织企业一天的废水处理成本可能超过十万元,违法成本严重低于守法成本。”
并非简单给出“黑名单”
尽管一些名牌服装的供应商出现诸多环境违规问题,但大多品牌成衣公司并不把监管供应链上游视作自己的责任。
在调研中,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现ZARA的部分疑似供应商存在环境违规问题,包括被当地群众投诉,部分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以及因清理废水池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等。在调研组发出关于其在华疑似供应商环境违规的提示信后,来自ZARA的回复写道:“很遗憾我们不能回答来自学校、大学和专业人士等个体对于我们业务模式问题的回应。”
“ZARA的这些疑似供应商存在的问题是现实,而ZARA作为全球最大的时装零售公司之一,在其官网公开说‘真诚地与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建立联系;持续地与前面提到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组织进行对话,整体业务活动要透明性’,我们认为ZARA有违其公开承诺。”马军说。
与ZARA不同,耐克、H& M、李维斯、阿迪达斯等品牌企业在接到环保组织的提示信后分别表示已开始深度调研供应商违规情况,考虑建立供应商检索体系。
耐克在回复中表示:“耐克公司将要求在华供应链伙伴自己关注自己的环境行为,在需要的情况下,还要求其公布整改计划。”
阿迪达斯在回复中表示:“如果供应商违反法律,包括环境和污染控制法规,我们要求供应商采取纠正措施。如果违法行为不能得到整改,我们会写警告信进行跟进,该情况(在最坏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终止业务关系。”
【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纺织业调研报告10-24
纺织业的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07-07
行业调研报告11-10
it行业调研报告03-22
行业调研报告03-08
乡村针纺织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05-23
乡村针纺织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08-25
纺织业市场的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05-23
设计行业调研报告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