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2-11-09 09:46:33 地理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高一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高一地理说课稿

高一地理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

  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说课:《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教材内容:高一地理下册第五单元第八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二、授课类型:电脑辅助教学课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工业区位选择》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工业生产活动因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作进一步重点论述,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逐步递进,同时本节也为将要学到的《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等章节作了相关的知识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应用理论知识的辽阔空间,培养学生实际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技能素质。

  2、教学目标:

  1.工业联系的方式。2.工业生产的集聚和分散。

  3.工业地域的概念和分类方法。4.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5.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2)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

  (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

  2.难点

  (1)新兴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2)工业地域之间的差异。

  3.解决办法

  (1)关于工业的联系问题,关键是使学生明确工业之间联系的方式。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工业产品入手,链接课文插图,说明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出工业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①生产联系;②空间联系;③信息联系。

  (2)由于学生对工业的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工业的集聚原因和优点比较容易理解。在讲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这部分内容。而对于新兴工业的分散问题,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利用改革开放后当地兴建的“三资”企业为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3)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简单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弊端,尤其是工业集聚所引起的工业“饱和”、污染加剧、各种资源供应紧张、交通负荷加大等严重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而且也是为后面学习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发展变化奠定基础。

  (4)工业地域的形成,涉及到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开发历史、经济结构和水平等诸多因素,在此不宜过于展开,只需要让学生知道工业地域是由工业的联系和集聚而形成的,待后面的具体工业地域中再作分析。本节中应主要讨论工业地域的不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并以启发式和谈话式引导学生对其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4、教材处理:

  ①文字:以该节课文中的三个小标题为主线,列出“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工业的集聚与分散的主要原因”、以及“工业地域的特点”为讲课的三个重点内容,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制作成幻灯片形式展开论述;

  ②图片:将课本中5.33、5.35、5.36图以及地图册P13中《中国上海渚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图作为讲述三个重点内容的链接说明,详细说明新兴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及工业地域的之间的差异,以求难点突破,其它图片作为辅助教学之用。

  ③巩固学习:在新课结束前,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的优点,通过对馈练习的提问及讲评,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这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它可以充分捕捉反馈信息,作为未来的教学中的参考。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特点,主要采取教师重点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一些富有启发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采取讲议结合的方式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辅以反馈练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形象生动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学法指导:

  1、依据教学目标,精读课文,把握重点;

  2、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4、联系已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高一地理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常见的天气系统地理说课稿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八课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人生观。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

  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

  ①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 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锋面系统

  1、锋面结构与特点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 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2、锋面类型与天气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内容)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高一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中贯穿了区位理念,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人文地理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然而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的复杂了,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为后面知识做辅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3。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工厂布局实例了解分析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同时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鞍钢和宝钢案例对比综合分析评价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结合三明钢铁厂实例引出环境因素对现代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如何合理布局,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例激发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判断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高考中区位问题占有很突出的位置,而且知识点是后面分析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所以列其为重点;同时通过前面学习,对区位因素有一定认识,但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更复杂,就不能孤立机械地看待各因素,须综合发展地分析同时又要抓主因,涉及政治哲学,而高一学生理性综合分析能力及科学看等问题的能力还有限,因此列其为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中学地理教育的被忽视,所以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太高。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例教学:创设实例情景小组活动探究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结合书本案例并升华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为学生提供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引发学生质疑提高兴趣,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环境观和发展观。

  三、说学法

  体验学习:对工厂布局体验一把“决策瘾”,并把自己小组的决策结果拿来和大家分享,接受大家的评判。这个过程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听和讲的能力,同学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情商。

  探究学习:对三明钢铁工业布局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规划,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理的工业布局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培养爱乡情操。

  四、说教学过程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板书: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及主要区位因素

  2、五种工业指向类型

  二、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

  2、政策变化

  3、环境保护

  4、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高一地理说课稿4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自转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学生初中的科学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运动的基本原理,比如自转角速度、线速度。高中生的好奇心强、观察敏锐,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插入学生自己动手的小实验模拟地球的自转。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自转的意义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模拟地球的自转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转的意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教学中我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用演示法和情境法。利用地球仪等教具动手演示,将难以观测和想像的地理过程模拟出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通过合理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设问质疑,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创设情景,总结归纳三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我会这样问同学们: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形的球体)为什么不是正球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怎样解释?从而导入新课。 类比情景,剖析问题—— 对于第一部分,我将从方向、周期和速度三方面来讲述地球自转特点。通过让学生拨动地球仪来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然后我边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边提问: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怎样。这样做能使学生全面认识地球自转方向,为能分析各种地球运转示意图打好基础。

  在讲述自转周期时,涉及到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由于这个问题较抽象,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说明。学生观看完课间后我提出问题:假如今晚八时在某有一位置看到某颗恒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颗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以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合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

  在讲解地球自转速度时,通过介绍自转的概念,由学生自己计算得出角速度大小,这样可加深理解。在介绍线速度概念后,显示线速度示意图,由学生得出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此时可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最后通过提问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怎样,加以巩固。 至此,可通过列表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归纳,从上述三方面来对地球自转特点作一小结。

  创设情境,总结归纳——

  我将创设情境进入新课第二部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情境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得出意义一: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通过情境二,炮弹偏离目标来说明第二大意义:水平运动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情境三宾馆里的时钟显示不同时刻,得出第三个意义: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通过这三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此时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

  为了验证自转的存在,我会让同学们自己动脑创建可以证明自转存在的试验,比如 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

  。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平时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块,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其与学生的求知欲望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启发教师,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高一地理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是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分类;

  二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

  2、运用实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产业转移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有了区域联系及产业结构升级的知识储备,又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这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思考,敢探究,进而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更好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参与式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会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的转移引入)

  (二)新课学习

  1、实例分析明确概念

  实例分析:

  1.日本汽车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技术,市场

  2.服装,制鞋企业的转移————劳动力

  学生结合教材,解释产业转移的概念

  2、比较分析区分类型

  生结合教材分清类型: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

  3、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式变化、原生产地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

  4、课堂活动

  (三)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并强调:不同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产业转移中所处的环节、地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一地理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宇宙环境》,它选自湘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是第2课时“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我说课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基础上,从地球在宇宙天体系统中的地位和行星特点这两个角度去认识地球的普通性,而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三个“金锁链条件”。

  二 学情分析

  城市的学生通过电视、电影等科幻影片了解到一些有关宇宙的零碎知识,甚至对一些科幻情节(像外星人阿凡达)信以为真,他们对有关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和条件等知识充满了幻想、好奇、渴望,本节课我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来佐证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科幻影片中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4.教学重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5.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师过渡:那么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四 说教法和学法

  1. 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五个学习活动揭示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金锁链条件”以及日地距离、地球体积质量大小、公转自转的周期的长短对“金锁链条件”形成的影响。

  (2)、情境教学法:展示太阳系运动示意图,让学生从地球的形状、运动特征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 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图表探究:学生通过阅读“太阳系的行星基本数据”和“太阳系示意图”分析 “金锁链条件”的形成。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探究:课前收集有关行星的基本数据、环境特征以及地球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分小组讨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过渡:下面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五 教学过程

  我直接切入主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活动一:多媒体展示太阳系八大行星自转公转的运动示意图(上堂课已经阅读过),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行星的形状、运动特征,能否发光发热,分析归纳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共同特征,从而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这样,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活动二:展示美国科幻片《阿凡达》当中有关的图片,设疑:真的有生命出现在地球之外的潘多拉星球吗?

  生命物质存在需要哪些基本的条件呢?展示南北两极白雪皑皑的景观图片、高大雪山的图片、热带沙漠地区干旱的景观图片、中纬度湿润的沿海平原景观,前面三张图片与中纬度湿润的沿海平原景观相比较,同学们觉得造成景观迥异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比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三个“金锁链条件”的结论。

  活动三:展示地球宇宙环境中太阳的稳定性、安全性的材料以及地球与其他行星运行轨道特点,让学生共同讨论:

  1、假如太阳光照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并对你的答案做出解释。

  2、太阳系行星的公转运动有什么特点?对地球上生命形成有什么影响?

  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组织能力,归纳得出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是稳定的太阳辐射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

  活动四:阅读太阳系行星基本数据表,小组通过数据对比讨论分析:

  1、地球的体积和质量(与水星、金星相比)对“金锁链条件”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2、 如果日地距离太远或太近(与水星金星、天王星海王星相比),情况会怎么样?

  3、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除日地距离外还有什么原因(提示: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大气层等角度分析)?

  4、如果地球人要“移民”到其它行星,你认为哪颗行星最合适?说明理由。(我先收集有关太阳系中最有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或卫星)

  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究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揭示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条件的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说课稿7

  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的第二章第一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六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 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 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大气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课堂模式。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采取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两部分来进行。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习中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导入新课:

  (一)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理由:由第一章引入到第二章内容的学习,体现衔接性,自然过渡

  (二)创设整课问题情境,整课内容可分成下列几大问题情境:

  1、 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 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3、 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4、 在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七、讲授新课:

  展示地球外部圈层图,让学生讲解有关大气圈的厚度,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的知识。

  理由:作为新课内容的铺垫和开始,教师补充和纠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1]让学生阅读序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文字和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思考如下问题:

  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分别属于短波辐射还是长波辐射?为什么?

  4、请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5、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为什么?

  理由: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不断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这里所指的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读图、分析、组织和归纳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讨论、合作中完成。教师让学生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正确回答多加表扬,不足之处,多加启发,也可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起点拨作用。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建议: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用好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本人有如下设想:一方面,应将多媒体图重新设计一下,在图上尤其突出太阳辐射(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地面辐射散失到宇宙,大部分地面辐射被低层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较多,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较少)。第二方面,在学生感性认识储备的基础上,对于这张图要重点精讲一下。1、对于太阳辐射,我提了如下问题: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多,还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为什么?2、云量多的时候,对太阳辐射起什么作用?理由是:为后面多云的白天和晴朗的白天气温的高低作了铺垫。最后用短波进得来,长波出不去简要概括。

  出示思考题:6、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2]关于大气辐射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课本31页活动题。本人也将如下调整:活动题按排如下:

  1、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而晴朗的白天气温较高?

  3、 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而晴朗的夜晚气温较低?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早春和晚秋晴朗的夜晚?

  4、 多云天气和晴朗天气,哪一个昼夜温差大,哪一个昼夜温差小,并思考为什么?

  5、根据图2。2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理由: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的探究。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教师建议:再次使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重点突出:1、大气逆辐射的方向怎么样?2、在夜晚的时候,地面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什么?3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再次出示思考题:

  6、深秋季节,北方农民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7、 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7题中,1~5层层递进,环环相扣,6~7则是书本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最后:归纳总结:

  8、将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方框图来表示。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理由:8题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一种变式训练,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教师建议:我可先展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个性不同,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最后教师展示下图,把受热过程概括为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归纳总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主要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引入热力环流知识的学习。

高一地理说课稿8

  一、本课题提出的思路

  此次出课正赶上高一地理总复习期间,第二轮综合复习基本,马上就要会考了,在会考考纲中有明显的规定,读图分析题占30分,以中等难度为主,属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必要将学生掌握得并不太好的内容综合复习一下,特制定了本课题。知识点涉及地图的定向、等值线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气候类型图的判读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不但容量大,而且效果好。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图,地图的定向属于初中地理的内容,但有不少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另外这部分知识也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础知识,有必要进行复习,日照图的判读,是高中地理上册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也是每次考试必有的内容,可以充分考察学生对第一单元的掌握情况。会考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判读等压线图,在图上判断高、低压中心;空气运动方向;风力大小;天气状况等。气候类型图的判读也是会考的考点之一。因此,我将日照图的判读和等值线图的判读及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重点;将等压线图的判读和日照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由于是专题复习课,应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说的话留给学生说,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导”的作用,并且要把学生的话概括起来,形成方法。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一)地图的定向

  采用三个练习题,让学生总地图定向的方法,教师及时总,概括出地图定向的基本方法: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向;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定向,同一条经线表示南北方向,同一条纬线表示东西方法。

  (二)日照图的判读

  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利用本人依自己思路制作的课件,讲清日照图的类型,然后让学生判断各种日照图中的晨昏线、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情况,最后总出日照图的读图要点:晨昏线的判断依地球自转而定,地方时的判断应在赤道上进行(日出6时,日落18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判定应掌握计算的方法。昼长情况应看该点纬线的昼夜分布状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提高效率。

  (三)等值线图的判读

  从等高线入手,带出等压线,重点落在等压线图的判读上,引导学生判断高、低压中心、天气状况、风向和风力的大小;温带气旋中锋面的判断及锋面天气的判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参与,多说多写多做。

  (四)气候类型图的`判读

  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应抓住基础知识,气候类型的分类和特点。具体区分时应掌握依据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判断,然后总方法,辅以练习。

  四、题外话

  这是一节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我觉得应该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及时将素材积累起来,形成备课素材库,以备后用。同一学科应制作本学科的网页,收集各单元、各章节的素材,积累起来,形成一种共享资源。同时,为本课题的题做好准备工作。

高一地理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教材还设计了“活动”“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演变过程及对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

  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别是高一年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法

  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图分析法(利用板图边讲边画,图文并茂,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绘图能力)。

  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学习过程。

  2.讨论探究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观察对比法: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高一地理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它是对第一节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与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并列关系。对于本节课,课标的要求有两条: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标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与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而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比法,采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和地图

  二、教学思路:

  1、由于学生通过必修1的学习,已经有一定区位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课本案例及活动题,结合一些补充资料、图表等,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等方式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在归纳出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之后,再向学生提出“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如何扩大生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在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基础上,通过基本相同的思路,以西欧为例分析乳畜业。

  4、最后,归纳总结对比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基本概况。

  5、拓展深化:⑴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⑵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乳畜业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三、教学过程

  包括新课导入、新课学习、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后作业五个环节。

  新课导入:采取视频短片导入:(播放录像)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新课学习:提出问题,进行新课学习请大家阅读案例4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

  1、为什么这些国家可以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呢?

  2、大牧场放牧业有什么特点?

  3、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板书: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投影图3。15和图3。16,完成活动题前两个问题

  提问过渡: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可以获得什么产品呢?(牛肉及其制品)

  那么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的牧场又可以获得什么产品呢?(牛奶为主)――承上启下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乳畜业。

  板书:

  二、乳畜业

  讲述:按照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思路,按照预先分好的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学习乳畜业提问题:

  1、乳畜业产品的种类有哪些?

  (牛奶及其制品)

  2、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板书:

  1、产品种类

  2、主要分布地区

  3、根据图3.19,3.20完成P52活动1和2。

  4、列表比较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板书:

  3、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4、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德育渗透:

  提问:乳牛能不能分布在城市河流上游?(不能)从答案中引出城市环境问题。

  问题拓展:

  ⑴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⑵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乳畜业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高一地理说课稿11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背诵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xx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xx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

高一地理说课稿1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依据最新的课程标准,我将通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五说”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教材以一系列的设问入手,能够引起学生想要探索的兴趣。讲述了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关系,使得学生知道地理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本节课对学生以后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否感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欠缺,我将制定以下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学习地理的意义,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在来说一下学生: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自然科学这门课程中接触过一定的地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对地理比较感兴趣的。但他们缺乏对地理知识的整体认识,在上课中比较随便,在学习方法上更加欠缺。加上这个年龄段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这一特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启思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问题启思等教学方法,通过师生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学。教师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本着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积极探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的思路是:创设情境——问题启思、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景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是这样课堂导入的:(播放一张蓝猫的卡通图片并给以录音)提出一系列地理问题:如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从而引入第一标题——揭示地理之谜。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配音创设情境,设计疑问,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问题启思、合作探究

  让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疑惑不解的问题。归纳这些问题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从而引出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在学习这三小标题的内容是,结合讨论活动题中图片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教师提出一些相应方面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并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方面列举一些其他的地理知识的例子。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的讲解、补充、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三)归纳总结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虽然有些问题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但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高一地理说课稿13

  一、 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是人类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所做的不懈努力历程。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知道我国已步入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3、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作出正确的解释。认识人类在不断探测宇宙活动中所获得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

  2、 难点: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

  教材内容确定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进程。二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们把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和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在理解太空垃圾产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学们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采用WebQuest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 视频录相:通过神舟系列飞船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六、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 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2、 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 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提出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本课所讲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处。从天文探测的角度来看,人造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又一次飞跃。所以教材以原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起点,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对于本课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我让学生网上查询有关宇宙开发的资料,设立专题《宇宙探险》,进入我的博客全班交流。

  对于保护宇宙环境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首先提出问题:(1)宇宙中垃圾产生的原因?(2) 宇宙中垃圾的危害?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办法? 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来解决。通过这种分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和综合分析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并板书。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八、作业布置:

  让学生读一读《神舟铺路、中国撼天》的专题报道,确立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即“中国航天之路”,让同学们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来完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业余时间中去。

高一地理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

  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

  案例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本节是抽象的理论,教师要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生物为例,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认识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了解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3、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东北地区的森林砍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案例一,紧扣植物的光合作用,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及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2、阅读案例二,紧扣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剖析生物、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阅读案例三,紧扣森林破坏,剖析植被变化对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人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

  2、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

  1、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整体性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已学习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要素有初步的认识,对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有一定的了解,已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学生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来帮助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还需要补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案例教学、启发式讲授

  四、说学法

  学生原有的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地理方法简单;但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案导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团队精神,增强学习效果;体会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将学习目标内化到行动上。

  五、说教学过程

高一地理说课稿15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

  2。难点: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晨昏线特征的运用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 (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两个环节进行。

  我的时间分配如下,新课导入三分钟,新课教学十九分钟,总结一分钟。

  (一)贴近生活,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因此我通过生活中的白天黑夜引出昼夜现象,再指出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昼夜现象呢?),为了实现学生由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到从空间上进行地理规律的分析的思维角度转变,我写一副对联(人间豪杰立地顶天,天外来客俯视星河)来对学生作出引导,通过教学挂图让学生从宇宙空间角度来认识昼夜现象,点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概念,并明确这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接下来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比较简略,易于突出重点,有利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高一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一城市化地理说课稿06-15

高一上册地理说课稿06-10

高一上册地理说课稿11-07

高一地理说课稿11-07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06-15

高一地理必修说课稿06-10

高一地理优秀说课稿06-10

地理说课稿11-02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07-10

高一必修一地理说课稿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