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3-03-21 08:15:23 地理说课稿 我要投稿

地理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说课稿范文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理说课稿范文

地理说课稿范文 1

  一、说教材

  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本节主要讲述了影响工业区位的地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选择与变迁,其内容作为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地理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知识目标: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了解工业区位选择变迁的原因。

  能力目标:解释相关产业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转移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德育目标: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为家乡工业发展出谋划策。

  教学重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的变迁对工业地域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实现能力的迁移,解释相关产业变迁的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二、说教法

  讲述法、图表法、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电脑、相关图表

  三、说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综合的能力首先要架构在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上:什么是区位,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污染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策略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综合的'能力需要在对具体习题的把握上逐渐养成,说熟了就是对某类习题敏感程度的提升。除此以外,一定的人文地理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素养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而它也是在综合能力运用中充当新知识“粘合剂”的主要材料,学生要在平时多接触地理,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用无形的积累换取有形的成绩。本节课作为整章知识的技能储备,难度相对较大,学习中要做到稳扎稳打。

  四、说过程

  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的教学,由于有前面农业地域知识的学习,引入作为一个启发的过程显得较为简单,只需学生了解工业与农业在地域选择方面的差异即可。在这里需要强化一下“区位”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区位作为一个地理名词,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地方或这个地方有某种事物,要体会其“联系,相互作用”的意思层面,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在处理产业地域问题时竖立“综合考虑、运筹帷幄”的思维。

  然后依照学生自身的理解,通过其脑中的思维将工业区位的因素想象成生产投入的“原料”,将生产过程的所需和产出结合起来,既明确工业作为物质加工再造的生产部门较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同时也促进其去思考工业区位的选择到底需要一些什么因素。

  明确了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以后,将师生共同列举的常见工业按照主导要素的不同进行分类。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市场导向型工业的常见类型、二是电子装配工业作为简单的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其与技术导向型工业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这两个考点最为常见,需要特别留心。

  接下来让学生阅读教材60页的《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这段文字,由“钢铁工业到底是什么类型的主导产业”的讨论导出,进行案例教学。教材所选取的例子十分富有时代意义,是较为理想的材料。通过对不同时代依靠不同区位因素建立起来的鞍钢和宝钢的对比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影响一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在这段教学中可以插入世界主要铁矿、煤矿,以及我国主要的矿产基地、钢铁生产基地的相关内容,不失为区域地理知识的很好补充和巩固。

  那么从现状来看我国的钢铁产业基地多数污染较为严重,可见工业区位的选择同样要顾及到环境的因素,由此引入下一部分的内容。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区位因素外,环境、政策以及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等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段文字的处理上,只需进行概念、道理上的陈述即可,重点要放在污染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这一知识点上。首先要了解什么工业会造成怎样的污染,然后根据污染的类别分别讲解不同的应对方略,最后将配以适当的例题以期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将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要在小结中阐述清楚本节课的两大内容:即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的选择。然后点明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难点、重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安排几道有关主导产业和城市工业布局的例题加以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原料、动力、工人、市场、运输、土地、水源、政策

  原料导向型工业: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

  市场导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面粉厂、石化企业

  动力导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服装制造业、制鞋厂、玩具厂、电子装配企业

  技术导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制造企业

  二、工业区位的选择

  案例: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

  其他工业区位因素:环境质量、政策、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地理说课稿范文 2

  各位评委,大家好,对于本节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标标准分析

  本节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的学习内容大体包括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课标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建立在运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基础上;其次必须利用地图,结合材料、事例进行分析,以此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2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的第二课时。洋流是人类所处的海洋环境中重要组成因素,它本身属于自然地理知识,包括洋流的的概念、成因、分布,以及对气候、生物的影响。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洋流通过影响沿岸气候而影响没岸人民的生活与生产,通过影响海洋生物来影响海洋渔业生产,还能从正反两方面影响海洋航运和海水污染状况。另一方面,人类可以主动利用洋流于海上战争、海洋航运、海洋通讯等事业。在人类历史中,洋流对人类活动成败与否起着决定意义的案例很多。这些案例流传于民间,或记载于书本,或留存于网页之中,是进行有关洋流的人文地理决策功能教育的丰富资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又是对今后学习自然带等知识做的铺垫。所以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打好基础。

  所以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最终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说出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以及海洋污染这四大方面的影响;

  ②能够识别出什么是寒暖流以及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

  ③能够简述渔场的形成原因;

  ④能测定出哪种航行路线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大西洋60°N东西两岸气候统计图分析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②通过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分析洋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

  ③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为案例,说明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④通过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石油泄漏污染导致纽芬兰鱼产量下降的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探索海洋的兴趣。

  ②通过认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3.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标,分析知识结构及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历年高考考纲要求,我认为这部分的教学应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有所侧重,把洋流对航海、渔场分布、海洋污染物的影响作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制定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这是因为洋流深刻影响着沿岸的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因为理解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这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世界洋流的分布及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但经过长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较强,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另外,随着现代资讯发展,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较多的关注。

  四、学法分析

  1.探究式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中设置了许多互动式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或合作探究问题,甚至动手实际操作,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比较学习法。学生对性质不同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五、教学方法分析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把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区解决这些问题;并结合图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方面的影响。同时,在得出结论后又继续进行举例论证,以实现有效迁移,建构知识体系。

  1.案例分析法

  围绕北大西洋海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问题教学法

  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采用以探究为主的各种学习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新知识。

  3.图导图解法

  这节课多次运用世界地图,许多地理知识点需要在世界地图上标明具体位置再进行分析。图导图解教学法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一)新课引入

  b设疑:以企鹅的内容为例,提出为什么企鹅在热带地区也能生存呢?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二)新课教学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都是以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印发学案,让学生们自主探究、讨论、归纳最后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给出结论。在洋流影响沿岸气候上,我借助书本上的图3.7“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效应”,并加以修改而呈现的;在洋流影响海洋生物分布上,我将呈现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在洋流影响航运上,我呈现的是标有哥伦布航海路线的世界洋流分布图;在洋流影响海洋污染上,通过一则油轮漏油的事例,让学生讨论洋流将对该次污染带来什么影响(有利及不利方面)? .

  本节课新课部分的教学线索为“探讨-总结-探讨”。围绕教材中“北大西洋海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实例,设计四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体现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设计四个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探究中得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通过举生活中实际例子展开讨论,巩固提高。其中,设计标注四大渔场位置、画航海路线图等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节课重在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作业布置

  1.有某一航船夏季从索马里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行驶才顺风顺水(请画出简图);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3.借20xx年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积扩大的原因,再用辩证观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总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因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彼此之间联系不大,而纲目式板书使整个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对联系不大的知识点进行板书效果很好。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与气候

  2.洋流与渔场

  3.洋流与航海

  4.洋流与海洋污染

地理说课稿范文 3

  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这些水果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尝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为什么会种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们也学习过一篇语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以上所说的种种,都和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区位的选择有关。学习完今天的知识,我们或许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课前,大家都有读过了课文,那么现在想请位同学告诉我一下,什么是农业?

  好,请坐下,那么,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下面大家请看这两幅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则是一个牧场,从事牧羊业。

  那现在我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是不是和这两个地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关??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选择?要知道以上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

  下面请同学们找到课本里有关农业区位的两个含义并且一起读出来: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大家看起来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们再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来解说一下这两个含义:

  一是水稻这一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

  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来说,这个是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首先,我们知道泰国是位于中南半岛上,而这个地方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片,图片上的红色曲线代表了气温的分布,而绿色的柱形图则代表了降水量。在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气候类型是全年高温,而柱形图表示降水,我们也可以看到中间部分,也就是夏季时候,是降水较多的,而冬春季是很少的,有明显的干湿季,资料《高中地理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这是和水稻生长十分相符,而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这些条件都有利于水稻种植。我们再来看刚才的那个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图,在这一个图上,我们有没有看到有机械的.生产啊?(没有),嗯,是不是只有人力耕种,这也说明了这个地方的劳动力是——很丰富的。当然,它的机械化生产水平也就很低。而在这个图上,我们也可以瞥见右上角的那些矮小的房子,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地方的经济水平也是比较低的。

  好,以上信息告诉我们,气候包括:热量和水分、地形、劳动力和机械以及经济基础等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影响一个地方的农业生产活动的。

  现在我们来看课本上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就有以上这么多,那哪些是属于自然环境因素,哪些又属于社会环境因素呢??下面请位同学给我们总结一下。

  (请同学回答,课件显示两个总结)——板书: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和社会,然后把学生说的写出来。

  好,现在大家花一分钟的时间把这个 图3.3 上的各种因素背下来。因为在以后考试的试题中,无非就是要考这些因素的应用。

  好,接下来到了我们的分组活动时间,在这里,我们就来当一次农场主,假如你今天中了头奖,拿到了一大笔的钱,兴高采烈地去白云山脚下买了下面这块漂亮的地皮,你准备如何去经营它?你要进行什么样的农业活动?还有,你是如何考虑的?可以结合图3.3来进行思考。

  好,现在大家就开始规划。讨论3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位代表来讲讲你们的意见是怎样。

  (根据学生讲的,在板书上指出来)-可以在副板书的地方把学生的想法写下来。

  嗯,看来各位同学都很有经济头脑。看来以后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大老板拉^_^

  好,学习了这些知识后,我们来看看活动题部分。(直接在下面边说边分析)

  首先,看第一题

  第二题:先板图,然后分层来说明综合利用土地——地形的合理利用。

  我国江西省的千烟洲,是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位于我国的南方,这里气候资源优越,光热充足,属湿润地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

  但是存在着地形地貌复杂,平原面积狭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

  丘陵山区耕作易导致水土流失,宜发展林牧业;缓坡和谷地不易发生水土流失,可发展耕作业;洼地积水易涝,适合发展鱼塘养鱼业。

  按照农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安排相应品种,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丘陵山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减轻对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劳动力转移到丘陵山地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还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地理说课稿范文 4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埃及》,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八章第二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四方面的内容:地跨两洲、沙漠广布、发展中的工农业、富有特色的旅游业。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非洲和西亚的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世界区域地理之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低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图,使学生认识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理解并分析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国家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及读图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读国家图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分析尼罗河对埃及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埃及人民对尼罗河的利用改造,向学生进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因为只有掌握了它的地理位置才能理解和掌握其气候、文化、工农业等方面的内容。尼罗河对埃及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另一原因是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他们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读图指导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地图 ,结合议、讲、练等多种形式,创设情景,设疑解疑,引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乐于观察实际的学习习惯,共同探索得出有关埃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等知识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安排教学,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会”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本节课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总之,在教学中抓住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的年龄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四、 教学程序及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把本课确定为新授课型,一个课时,采用了下列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而建造陵墓,这些巨大的方锥形的陵墓,最高的竟达146.6米,这些陵墓象征了他们的地位与财富。因为它们的形状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中国一般称之为金字塔,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神秘的金字塔王国——埃及。设置悬念,增加学生探究学习埃及的动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埃及的地理位置

  联系图象,展开教学。从埃及地形图入手,设置四个疑问,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有关埃及的领土、地理位置、交通要道等知识点。

  (1) 仔细观察埃及的轮廓,它位于什么大洲?

  (2) 苏伊士运河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线?属不属于埃及?

  (3) 埃及主体部分位于什么洲?另一部分呢?叫什么名称?

  (4)埃及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如何?

  这四个疑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对零散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学生能理解课文中思考题: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战略意义。引导学生自己从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上来分析回答问题,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对于城市部分只要点到为止即可。

  (二)沙漠广布

  此知识可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深入,探究问题。

  从图8-13中我们能够发现,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沙漠之国,沙漠的名称是什么?(撒哈拉沙漠)为什么多沙漠?(与气候有关)什么气候?(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什么特征?(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总的说埃及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承转)由于埃及境内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因此淡水对埃及有相当大的作用,埃及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与流经的尼罗河密切相关,有人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的文明”,所以讲埃及,就要从尼罗河说起。

  阅读课本p78页尼罗河资料,讨论埃及人为什么称尼罗河为“生命之河”? 引出对“尼罗河的赠礼”、埃及主要的经济特征、苏伊士运河等重点内容的讨论、分析,重点点拨,深入理解。采用“看——议——讲”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给予指导,并最后共同总结:

  (1)尼罗河对于埃及农业的影响。古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河水泛滥后,从尼罗河上游会带向下游很多肥沃的土壤,当尼罗河水退去时,这些肥沃的土壤就是对埃及人最大的恩赐。

  (2)城市和人口分布上,埃及主要城市分布,就是分布在尼罗河流域两岸,以及红海地中海沿岸,其他的地方,大多数是沙漠,没有水源,无法生存,这也是埃及人一条生命的长廊!

  (3)尼罗河的运输作用。古代金字塔的建造,现代石油棉花的运输,游客的流动都依赖尼罗河。

  (4)尼罗河的水利作用。尼罗河可以灌溉农田,然后一点最主要建造了一个阿斯旺大水坝。埃及现在的电力,84%都是由这个大坝供应的。(这个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坝工程之一,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它将尼罗河拦腰切断,在高坝内形成了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建造这个大坝,也给埃及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阿布辛贝神庙,从底处切割平移到了一个比原来地址高200多米的地方。)

  (三)发展中的工农业

  学生自己看书,说出埃及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是什么?埃及重要的经济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1)读图8—18,找出埃及的长绒棉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教法探讨:回忆埃及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让学生明白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很适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点。因此,在有尼罗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种植。这样,就得出埃及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

  (2)读图8-18,从中找出埃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

  (四)富有特色的旅游业

  埃及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因为它保存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你能分别列举一些吗?此处教师可补充相关内容,例如象形字、太阳历来历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外知识。

  (1)读图8—21,你知道埃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和古迹?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培养学生读图看图用图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2)你认为游览埃及的主要景点应选择的最适宜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从中也体现出了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小结并承转到第四个部分的学习,正是埃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大量的寻幽访古的游客。 (过渡语)埃及古代文明里不开尼罗河水的滋润,把尼罗河称为埃及人民的母亲河实不为过。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古代埃及人,它也是现代埃及经济发展的浇灌者。

  3、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课下办一期有关“金字塔之国”的手抄报,向家人和朋友介绍埃及。

  4、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有两条河对于埃及特别重要:苏伊士运河、尼罗河。首先这两条河的位置一定要落实到图上。通过苏伊士运河我们可以了解到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通过尼罗河可以想到埃及的历史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发展。因此,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就能很好地掌握本节知识,也将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同时强化了记忆。

  五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地跨两洲

  1、亚洲与非洲、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

  2、民族、宗教、语言、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1、沙漠之国——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尼罗河

  三、文明古国

  1、历史遗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历法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工业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2、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我利用纲目式板书,直观系统及时地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六、布置作业:

  最后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填充图册埃及的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完成成长资源上的习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给予指点和评价,谢谢大家。

地理说课稿范文 5

各位老师:

  大家好,辛苦了!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的内容,课型是新授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个五方面分析说明。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讲述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特征,包括洋流的分类、形成、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类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是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表层洋流形成及分布,着重讲中低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于是结合课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我确定本节

  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建构主义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它认为有效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的特点,本着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我借助自制多媒体课件,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节课结合地图采用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具体学法有: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绘图分析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3.比较法。

  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这样,教给学生“多读图、对比分析、综合思考、动手绘图”来获取知识、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既能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其参与意识,又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新获”,“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地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交流、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达成。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创设一个情境:瓶子的旅行――很久以前,美国旧金山市有一个童工,他在海滨浴场拾到一只瓶子,瓶中有张纸条写着“我的遗嘱:将我的遗产平分给拾到瓶子的走运人,和我的保护人巴里·科辛。”这是哪里来的东西呢?经调查得知,写遗嘱的人是英国一个拥有12亿美元财产的资本家。那么,瓶子怎么会从英国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呢?

  由一个关于洋流的小故事导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埋下伏笔。

  讲授新课、形成概念

  让学生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洋流的特点,总结关键词,先让学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学生总结完关键字后,教师再展示出关键字与学生的答案作对比,并强调洋流的特点,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学习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讲解寒、暖流的区别,并强调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在讲解后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寒、暖流,并用简单表达概括,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而后通过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断。

  通过学生自学课文,组织学生探究洋流的成因。学生可以从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种因素――盛行风、大陆轮廓、地转偏向力等的作用综合形成的。教师再对每个成因进行讲解,强调不同种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读图绘图、概括规律

  由前面学习的洋流成因及气压带风带模式图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图,重点讲授气压带风带知识与洋流模式图之间的关系。对比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验证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区的洋流环流,让学生从全球气压带、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推理能力。

  结合洋流模式图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虽然课标不要求识记各洋流具体名称,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称,对他们理解洋流模式图有一定帮助,也将为下一节课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能够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称。

  通过绘制太平洋海区和大西洋海区的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再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比较世界洋流模式图、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和刚绘制好的洋流简图,引导学生找出分布的差别,发现其中低纬度海区和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

  一、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大洋东岸是寒流,西岸为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纬陆地面积小,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

  通过北印度洋海区季风影响下而形成的季风洋流分析,得出结论: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区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环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环流。

  可以说这是个对洋流模式图读图分析过程,也是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实现图文转换,学会借助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为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是高中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高考必备的一项地理能力,也是学生今后走向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故应着重引导训练。

  思考小结、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以简练的言语概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为了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最后在和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要点的基础上还设计了相关的探究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学生间可相互补充,最后老师做以归纳总结,师生共同评价。这样设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以鼓励、评价,对知识加以总结概括,使学生在有所收获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布置课后问题探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相关现象,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构建。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最好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所以我在设计板书时就力争比较直观、系统、精练,争取既提炼要点,也突出重点、难点,揭示出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与学生总结回顾的同时加深理解和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一)洋流的定义

  暖流

  (二)洋流的分类

  寒流

  判断: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风海流

  (三)洋流的成因密度流

  补偿流

  (四)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形成模式

  2.世界洋流的分布

  3.洋流的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以上就是我教学的全过程。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多指教,谢谢大家!

地理说课稿范文 6

  一、说教材

  《美国》是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的主题是西半球的国家。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国叫做北美,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因为通用语言都属于拉丁语,被称为拉丁美洲。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指出其领土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土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理解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提升了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美国的领土组成和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比较。

  难点:

  分析美国在工业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教训。

  五、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说学法: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的引导者,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采用直接导入法导入本课:出示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继续提问:同学们对美国知道多少呢?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二)新课讲授

  让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把自认为重点的知识划下来。然后让同学们学生回答美国国旗的名称、星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小结:

  美国领土由本土48个州和1个特区、2个海外构成。

  学生自读教材内容,通过读统计图分析、讨论、总结的.方式思考: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怎么样?可以从工农业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的角度进行思考。

  学生归纳自己的观点,教师补充:美国的经济概况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对外贸易。三个要点:一是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对外贸易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三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通过教师讲解,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

  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美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指出美国的三大工业区。

  (三)小结和作业

  本堂课主要学习了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并对美国的地理位置进行了了解。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美国的相关资料,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

地理说课稿范文 7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次说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在必修1、2、3的教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同时,本节又是学习必修2,3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可以说: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及体现。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基本内涵;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及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案例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会无从着手,但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获得新知。

  2、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在学法的指导方面,我加强了对学生的看图、读图以及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每一个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我都遵循: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的教学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分析

  1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复习知识:水循环的意义、大气环流的意义、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选取较浅的知识点唤起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整体性的教学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

  第一个教学目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内涵。

  (1) 利用93页的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物质交换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2) 阅读92页“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文章,并通过填空提问的练习方式,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3) 通过92页案例1的.分析,利用学生在生物课学到的有关生物循环的知识,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生物循环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4) 归纳小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个教学目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1)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阅读课本94页的文章,完成下面的探究问题。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有效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问题:A请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么,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请分析羚羊的减少原因。

  B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定的现象,说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什么功能?

  (2)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利用课本95页的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探究问题:A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B 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C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样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通过书本96页案例3,阅读图文“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并利用一副地理事物联系图,将森林变化而出现的环境的整体相应发生变化表现出来,培养学生利用图表准确分析地理事物如何相互联系的思维能力。

  (3) 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归纳总结的目的是点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并强调学生注意掌握本节的重难点知识。

  4 知识迁移,拓展能力。

  (1)利用西北内陆环境整体性表现比较突出的案例,利用地理事物联系图,使学生重新复习巩固新课内容—整体性的概念,并更加明确“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性表现的内涵。

  (2)阅读资料“以色列的沙漠奇迹”,回答下列问题:

  A、以色列人通过什么途径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

  B、这个案例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是呼应了前面教材分析中提到的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所以我设计了这两道题目。为即将开始学习必修2做好伏笔。

  5 布置作业

  1.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2.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 )

  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B.整体性

  C.不可替代性 D.数量的有限性

  3.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4.“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5、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了三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B.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D.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地理说课稿范文 8

  一.说教材:

  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课文主要从两部分讲述:

  (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教材的着眼点是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强调一个“变”字,体现两个“影响”。

  教材文字虽少,但内容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本节配置了许多的“活动”和“案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围绕相关的“活动”设计活动内容教学,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合作与探究、对比法,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节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将地理知识生活化,从而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城市及其商业网点布局和发展的影响,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2)学会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参与城市交通布局和建设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知识的技能。

  二.说教法:

  通过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通过各种图片资料,强化对学生的感受,更好地进行分析对比。比如,根据图5.8“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图5.9“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对比山区和平原的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得出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的各种图表,案例资料,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料讨论,对比,分析并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能较好地达成课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问卷调查“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人士,要置业(买房),以下因素中,哪三个你认为是最重要的?”引出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引入课题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新课讲授:要了解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就先跟学生们一起复习有关聚落的基本知识和聚落的形式和空间形态的知识。再通过读图分析比较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通过补充知识《大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衰》来分析说明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对第二部分“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也是通过上面的顺序即先对商业网点相关知识作一下简要的提问,再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交通条件对对商业网点密度,对商业网点位置,对集镇发展的影响。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依靠具体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最后,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2.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3.对集镇发展的影响

地理说课稿范文 9

  中学地理“说课”的内涵主要是指地理教师依据教学大纲,遵循地理教学规律,以口述的方式阐述个人对一节课教学的总体构思;以及对大纲的把握,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设想等。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8.2 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为例,简单说明中学地理“说课”的几大要素。

  一、说教材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介绍欧洲西部,共四部分,第一框题“发达国家集中的地方”,第二框题“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第三框题“传统的畜牧业”,第四框题“繁荣的旅游业”。第一课时介绍欧洲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方和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本区经济发达来源于三大产业:工业、畜牧业、旅游业。畜牧业一直是该地区重要产业,本课时重点介绍了其畜牧业。教材打破常规,采用倒叙方法,从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特点出发,引入欧洲发达的畜牧业;接着教材活动内容,从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分析本区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又从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本区的气候成因,由表及里,如抽丝剥茧,简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突出了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二、说学情

  1、通过初中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读地形图、气候图的方法;

  2、初一学生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欧洲西部地形时,让其动手设计贴地形图,调动其学习兴趣。学习温带海洋特征时,每组讨论归纳,由中等生作中心发言人,进一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考性强的问题先由一般学生回答,尖子生点评,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传统的畜牧业。

  2、能力目标:《地理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地理课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概念,进而理解基本规律。因此本节课能力目标主要表现在:

  (1)培养学生读图收集信息,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评价地理环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地理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1)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我国西部牧区面积广大,更有许多优良畜牧品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启发学生借鉴西欧经验,为祖国西部开发建设献计献策。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学情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地形特点,描述温带海洋性的气候特征;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欧洲畜牧业成为传统产业的原因。

  五、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在学生进行交流收集资料、贴地形图、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辨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六、说学法

  运用多媒体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及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收集资料、贴图、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七、说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欧洲人生活与饮食习惯的资料。

  [投影]“欧洲人的生活图”。(定格在餐桌上)

  教师在复习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以及该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课前收集的欧洲人的生活与饮食习惯的资料、投影欣赏两种活动,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畜牧业。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感悟生活,发现问题”。这也是地理新教材的基本理论之一,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展开探究过程

  [活动二]

  [投影]欧洲西部牧场图。简单介绍欧洲西部国家的畜牧业情况。

  从导入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但这只是直观现象,还应从地理角度探究其形成原因。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此处适宜教师运用活动帮助学生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牧场情况,进而进一步探究多汁牧草分布广泛与哪些自然条件有关?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并引出活动三。

  [活动三]

  让学生读课本图8.23“欧洲西部地形图”大致了解该地区的位置、地形、海拔,由学生归纳出:欧洲西部地区位于大西洋东岸,地处中纬度地区,地势低平,南北多山且多东西走向,中部平原广大,这种以平原为主的地形有利于牧场广泛分布,适宜发展畜牧业。教师适当进行点评。

  [出示]欧洲西部地形轮廓板图。让学生上讲台,用磁性贴将“大不列颠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吸在轮廓图上。

  教者明确地形特点:地势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广大。

  通过学生读图,使学生明确本地区地形特点;贴欧洲地形图,让学生上讲台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

  帮助理解,记住主要的山脉、平原、岛屿名称和位置及山脉的走向。现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这样做的意图在于“注重差异,培养能力”。

  本区的畜牧业发展除与地形有关外,还与气候有关,那么,本区的气候怎样呢?

  [活动四]

  [投影]欧洲西部气候图

  分组讨论:1、该地区主要气候特征,引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概念。

  2、这种气候对畜牧业生产有何影响?

  教者明确:1、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年降水均匀。

  2、这种冬暖夏凉降水较多的气候适宜牧草生长。

  分组讨论,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能力及知识水平,安排中等生作中心发言,尖子生点评。使学生既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又知道这种气候适宜于牧草生长。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活动五]

  再读课本图8.22“欧洲西部的气候”,从图中让学生读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高原高山气候。本区为什么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为广泛?组织学生讨论、归纳。教者提示:从位置、地形、北大西洋暖流、西风带等方面去分布、归纳,最后点评。

  (三)深入探究过程

  1、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以及其对欧洲传统畜牧业发展的影响。但那一地区有没有种植业?情况如何?

  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比较,了解本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畜牧业,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种植业,只是种植业为畜牧业服务。

  2、学生阅读课本p.62材料

  明确:欧洲西部地区劳动力短缺,生产高度机械化、现代化、自动化,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工业经过深加工后的畜产品的附加值远高于种植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更高的利润,也是本区畜牧业一直发达的又一原因。

  设计目的在于说明畜牧业的发展除与自然条件有关外,社会经济条件亦是影响因素。至此难点迎刃而解。

  我国西部地区与欧洲西部的纬度相似,也以畜牧业为主,有很多牧场,优良畜种。

  [诗歌欣赏]《敕勒歌》

  但本区畜牧业发展比较粗放,发展潜力很大,如何借鉴西欧的经验,结合西部开发,大力发展我国的畜牧业,为祖国的发达、富强贡献力量!是各位同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通过学生欣赏诗歌――敕勒歌,引出我国西部牧场,加强“学生渗透,激发热情”。让学生理解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和在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理意识和地理价值观,同时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四)拓展与练习

  1、我国西部有哪些牧区?有什么优良牲畜品种?

  2、欧洲西部地区和我国西部牧区在地形、气候等方面有何异同?

  八、说板书设计

  讲完课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板书,或者教师自己设计如下:

  九、说问题设计

  教师可以依据“活动”设计问题,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和活动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

  十、说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视频资料及诗歌,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

  以上结合《8.2 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一课,简单介绍了地理“说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应该说什么。教师在说课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说课”不是讲课,应该“说”,绝对不能“念”(或“背”)讲稿或教案;②应充分准备,面对的是评委或者老师,应该把自己准备的成果展示给评委或老师(如课件、板书设计、知识结构等);③普通话要标准,并注意语言简洁、明确;④注意时间限制。

地理说课稿范文 10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共同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本次说课主要说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5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内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通过读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4、重点和难点

  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难点: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二、教法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1、谈话法:凭借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学习经验,通过问答的`方式传授地理知识、启迪智力的方法。

  2、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习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学法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第一学期的世界的海陆回忆七大洲和四大洋,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出世界第一大洲——亚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我们共同生活的大洲——亚洲。

  讲授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等活动让学生理清亚洲周围相邻的大洲和大洋,熟悉亚洲的地理位置,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掌握亚洲位置,我将在黑板上挂出一付世界地图让同学们在图上找出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图上找出其他各大洲的位置与亚洲的关系。

  教师归纳:亚洲主要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相邻,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邻,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邻。

  让学生结合活动3讨论为什么亚洲有世界第一大洲之称?

  教师归纳: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强调亚洲不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亚洲还有许多世界之最,指导学生阅读亚洲地理集锦。

  因为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6个地理区位。

  学生活动:阅读亚洲地理分区图,认识亚洲6个地理分区,并从它们的名称上判断其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归纳:人们根据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北亚、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6个区位。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后,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征。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亚洲地形图,首先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强调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和地形。指导学生找出图中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河流、半岛等地理事物的名称及位置。

  教师引导,找学生归纳亚洲地形地势的特点:亚洲地势起伏大,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亚洲的地势特点对亚洲的河流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找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亚洲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全课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的特点,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学设计: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世界第一大洲

  (一)、1.面积最大2.跨纬度最广3.东西距离最大

  (二)、亚洲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中国位于东亚

  二、地形与河流

  1、地形的特点: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

  2、河流的特点:由中间高的地方,呈放射状注入四周的海洋。

地理说课稿范文 11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

  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分析

  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重点分析

  1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 一月 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一月 0 °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 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分析

  1 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2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因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既受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分布的影响,又受到冬季风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通过对温度带划分的学习,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阅读和分析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图),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2)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名称和主要分布地区,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 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使用情景导入法,读图、观察、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 说学法

  读图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等温线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的读图方法。 )

  估值法

  联系法(温故知新)

  合作探究法(仔细、认真、懂得分享)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图上、书上标注要点和重点)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法:

  家住天津的芳芳同学打算利用寒暑假去哈尔滨和海口探亲:

  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 读图比较、观察,认识规律

  1 全班同学(52人)分成六个小组;

  每小组内分工:小组长、代表发言者、记录者、补充发言者。

  2小组长负责领取老师提供的材料,给组员分配任务和组织组员完成学习任务。

  @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1 分发资料:

  一月气温组: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七月气温组: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 小组活动规则:

  小组内读图、观察、分享、合作,3分钟后,代表发言:

  并在实物投影上指图来和大家分享读图观察结果。

  (注:这样,在一月气温组发言读图观察结果时,七月气温组也间接在看图,析图,还可以做更多的补充,反之一样。)

  @ 分组活动前:

  首先,引导学生读图名,(七月同理)

  如《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什麽?

  (说明了:这张图反映的是我国冬季的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

  其次,引导学生读图例,(七月同理)

  图中,用什么来反映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呢?

  (根据图例:用颜色和带有数值的等温线)

  @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目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1在“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 找到0 °C等温线,并用彩色笔描出来。并观察1月0 °C等温线穿过我国哪些山脉、河流。

  (学法指导:图中标有和不标有等温线气温值的图找0 °C等温线的方法不同:前者根据等温线数值,后者根据两侧的颜色)

  2 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冬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 ℃;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 ,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

  哈尔滨和海口的一月温差为 ℃, (估计数值)

  @ 对七月气温组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1在“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中, 找到20 °C等温线,并用彩色笔描出来。

  (学法指导:等值线图中相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为相邻实线差值的一半。)

  并指图说出7月平均气温在20 °C以上的地区的范围.

  说明什么?

  (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2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夏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 ℃;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

  哈尔滨和海口的七月温差为 ℃, (估计数值)

  @ 全班同学对比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

  1 冬夏气温空间变化的共同点是什么?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2 哈尔滨和海口冬夏温差有什么区别?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46);夏季气温南北差异不大(16))

  @ 小结—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冬季:

  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夏季:

  南北气温差别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现在我们可以帮助芳芳了,请同学们为芳芳设计出计划。

  (呼应前面的情景导入,对冬夏气温气温特点知识的学以至用。)

  为什么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呢?

  老师在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

  @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成因

  ③我国地形图(地图册P11)

  @ 全班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①比较南北热量差异大小。(冬季大,夏季小)

  ②谈一谈:对冬季大风天气的感受。

  (教师补充:南方降温幅度小,没有明显大风。)

  ③为什么冬季风对南北降温幅度影响不同?

  (冬季风受到高大山脉阻挡,行进速度减慢,冷空气比源地温度升高)(地形图

  @ 过渡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南北气温是存在差异的,农业生产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于是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 学习新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学习“温度带的划分和地区分布”

  (学生阅读教材p33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同时在屏幕上展示该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1说出温度带划分指标并画出其定义

  (活动积温)

  2说出温度带的名称。(南→北 )

  (五带一区)南→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

  @ 思考:

  1高原气候区所在的地形区?

  (由于海拔高,积温比周围地区较低,单独作为一个地区)

  2 将我国温度带图与1月均温图叠加,你有什么发现?

  (1月0 °C等温线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相一致)。

  3天津属于哪个温度带?(暖温带)

  4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

  @ 温度带小节

  @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地势的影响有关,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地理说课稿范文 1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章中最后一节的问题研究课,前面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是健康的产品,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前面的知识是本课研究的铺垫。本课的研究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拓展和运用。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活动,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知道什么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标志是什么,知道怎样鉴别绿色食品。懂得“绿色食品”在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调查研究的过程,学会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培养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讨,使学生能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懂得“绿色食品”在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讨。

  三、学习方法

  1、学生课前积极搜集相关资料。

  2、发挥团队精神,小组互助学习,积极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在环保日益重要的今天,许多食品商家都说自己的产品是绿色环保食品,到底什么样的食品才是绿色食品?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二、活动过程:

  1、认识、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知识。

  ⑴搞清绿色食品概念:

  绿色食品概念:

  绿色食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 由于与生命、资源、环境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 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思考:

  正是这绿色食品的规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绿色食品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能提高经济发展,更能提高全人类健康状况。只有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的标准,才能使人们吃上放心的食品,从而提高全人类健康状况。

  ⑵识别、辨认食品包装上的“绿色食品”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

  ⑶说说“绿色食品”标志的含义

  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

  ⑷“绿色食品”标志的等级

  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

  A级绿色食品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2、检查反馈:了解学生掌握 “绿色食品”知识情况。

  ⑴判断是否是绿色食品

  出示第一组图片:

  ⑵说出绿色食品的等级

  出示第二组图片:

  3、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带来的食品,首先观察是否是绿色食品,然后判断是A级绿色食品还是AA级绿色食品。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4、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⑴要想了解更多的绿色食品,了解绿色食品的销售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

  ⑵要想了解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态度,食用绿色食品的意义,是否懂得辨认绿色食品,以及什么样的人群对此知识最缺乏等,我们应该怎么做?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做个“绿色食品”广告设计师。

  为你喜欢的绿色食品设计广告语,每组推荐一个。

  6、让学生了解绿色食品认证程序。

  7、绿色食品打“假”队员在行动。

  8、向学生介绍生态绿色食品基地。

  三、活动总结:

  通过研究、探讨,了解学生对绿色食品的态度。

  提问:民以食为天,吃,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的爸爸妈妈让你到超市买牛奶、方便面等,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食品?为什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做到绿色消费,也希望你们向自己的家人、向周围的

  了解学生对“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的认识。

地理说课稿范文 13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由昼夜更替而产生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这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但是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不同地方时间差异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系统的理解.

  二、说教法

  1、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十分喜爱的网络,生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转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运动情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

  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

  到学习的目的。

  3、做:使学生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从现实实验中获得感知。

  4、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五、教学程序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环节:情景导入、探究新知、活动应用、巩固小结。

  (一)情景导入

  创设“是天转还是地转?”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由讨论得知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运动,那么怎么说明地球在运动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身边有关现象入手去思考.学生也许会讨论多个方案,我原本计划就案说案,可为了突出地球自转方向,所以准备结合学生案例,准备二个例子:

  (1)当你坐车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路旁的树、房子是怎样运动的?

  (2)当你坐船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船外的风景是怎样运动的?

  (3)当看到外界景物使静止的,说明了什么?

  从而引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看外界静止只能说明二种:一:二者都没运动:二:二者同步运动。从而也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地球在运动而我们却观察不到。

  为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地球自转,让学生观看地球自转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情况,主要从三个方位:正方位(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顺时针)。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转动自己手中的地球仪,做以下练习(播放课件)。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且具有一定难度,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地球仪和小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

  (三)活动应用

  创设生活情景:同一时刻,在美国的姨妈和在中国的畅畅的问候。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在解决本节重点的同时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时间差异的问题。

  该活动还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在把知识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品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

  (四)巩固小结

  最后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归纳本节主要内容,教师总结,以板书形式列到黑板上,重、难点内容用彩笔重点表出,以巩固本节知识。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地理说课稿范文 14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一课时), 所选教材为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节,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显得非常重要,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构建学生认识中国区域地理的“模”。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产业分布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处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我在教材处理时,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问题设计注意紧扣课标,一般问题和重点问题采用不同的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读图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②使学生明确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能够准确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主要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简要评价其优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了解祖国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通过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建与运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建设富强美丽祖国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4.教学重难点与难点

  为了充分体现标准要求及本节中心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能够准确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主要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简要评价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本区域地理位置重要性的评价。

  5.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图册、多媒体课件,课前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二、说学情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已具备了对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地理环境的知识与方法储备,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分析本部分内容的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评价本区的地理位置是一项新内容,也是需要思维含量较多的内容。本区域自然环境的学习方法与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地理的有一定的不同。从心理特征来说,八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逻辑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较快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具有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表扬、肯定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多运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同时,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主要环节包括先学、后教、小结、当堂训练、拓展教学等阶段。这种教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计算机辅助教学:

  利用计算机制作的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 说学法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采用读书、读图、小组合作、探究、归纳等多种方法来学习,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地理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的活动,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了高效、有序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经过剪辑的电视片《闯关东》,导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关东在哪儿?进入第一部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的学习,同时展示三江平原、长北山天池、东北地区乡村冬季景观、大兴安岭森林景观等反映东北地区地理特色的景观图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二)展示学习目标

  新课顺利导入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通过有针对性的导读,增强重点和难点、唤起学生的注意,以调动学生知识储备,调整学生思维指向,作好目标实施的心理准备。

  (三) “先学”阶段

  1、地理位置:(展示自学指导一)

  看课本P24图6-1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6-2“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及第一自然段, 思考:

  (1)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位置、范围,找出其邻国、邻省(区)和濒临的海洋。

  (2)东北地区南北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举例说明)。

  (3)估算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最近距离。

  学生围绕思考题认真自读课文,特别强调图文对照,相关知识点在图上得到落实,独立思考,对能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找出来圈点勾画注上标记。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时,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自学动态,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走下讲台,进行巡视,小声个别询问,掌握学生的自学速度,及时通报信息,对读书解题快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有困难的同学给予鼓励,必要时作适当的指导。同时了解学生在自学中的问题,对其进行梳理归类,分清是个别性的还是普遍性的,以使“后教”有针对性,对普遍有疑难的问题,教师适当再给一段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力求解决,对还难以解决的做出标记,以待“后教”中解决。

  【设计意图】

  这样的问题设计是根据“课标”和“教学指导”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中感悟到运用地图是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这样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力求精讲多练,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展示自学指导二)

  默读课本P25阅读材料“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思考回答:

  (1)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种,经纬度位置是---?相对位置是指-?据此读P25图6-3、图6-4,判端哪一副图表示的是绝对位置,哪一副图表示的是相对位置?

  (2)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都有重要影响。比较日本、中国、蒙古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这三个国家的影响。

  (3)比较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纬度位置差异,简要说明纬度位置对这三个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4)简要评价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通过上述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位置有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种,而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运用地图简要评价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和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学生经历一个“感悟方法-知道方法-运用方法-习得方法”的完整过程,真正形成能力。

  (四)“后教”阶段

  “后教”是全面检查学生自学成果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断疑释惑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求学生,对照自学思考题逐一当堂解答,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对于全班性的共性问题,需要老师引导、点拨的问题,老师应充分点拨讲透,这将是本节的难点,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与方法,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当堂训练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与所要掌握的方法,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三环节,完成练习册P18-19页第一、二题内容。

  要求学生独立、认真、快节奏的当堂完成,教师不做任何辅导,对学生训练中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提示纠正。

  这种练习侧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及初步运用的能力;从中找出哪些学生在哪些目标上还没有达到要求,从而及时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做到“堂堂清”,不给学生课外负担。

  (六)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进而形成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过程、方法、体验等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还有什么困惑?说给同学们,让我们再进一步。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况、列成提纲,这种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一目了然。

  七、补充说明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我校正在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讲授中特别注意 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要求,平时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地理说课稿范文 15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美国》,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一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明确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确定:美国的位置和种族构成情况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还没形成,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种族歧视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成为了本课难点。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第一课时主要安排移民国家内容的学习。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学生有所涉猎,但不深,面也不广。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呢?在教学中,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堂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的学习。

  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 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 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三、拓展延伸 感受不同制度的优劣

  课后收集我国政府对各民族政策资料,比较中美两国人权状况。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一地理说课稿美国,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01-10

地理说课稿11-02

地理说课稿03-10

地理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高中地理03-09

地理说课稿范文11-26

初中地理说课稿07-24

关于地理的说课稿06-13

地理说课稿范文06-10

地理《巴西》说课稿06-12

人教版地理说课稿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