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说课稿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地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地理说课稿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2.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水量数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输水管。(板书)
转折: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说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比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4、水源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环境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结合教材的资料,我们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还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讨论:冰川、高山积雪和湖泊、沼泽是怎样发挥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的。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河流天然的调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丰盈时,湖泊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时候。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讲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调蓄器。(板书)
4、水源
活动:教材93页活动:模拟科学考察、探究黄河源头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体验”地理科学家是如何确定河流的源头同时从中受到地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教育。
转折: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水对我们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三江源作为三大河流的源头,我们必须要保护好三江源的环境,保护水源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关系到下游的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板书:
三、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意义:①对三江源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对下游地区的意义
讲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区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展示几组图片:淘金挖矿、树木砍伐、源区污染、冰川消融、虫鼠破坏、过渡放牧。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三江源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板书)
2、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湿地缩小、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
讲述:三江源地区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它本身,也会给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来完成96页活动题:三江源如果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反馈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并评价以及总结。
转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护三江源地区啊?
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知道并归纳板书。
4、措施与对策: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区,那么你有收获吗?
学生分享个人收获,教师适当指导。
初二地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 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说学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 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
谜头2 3 4 5 6 7 8 9谜底(缺衣少食) 谜头1 2 3 4 5 6 7 8 9 10(风衣足食)谜底
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习。
设计意图:
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竞赛斗智抢答 竞赛题目:
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哪一种?
1、羊肉 2、木桌子 3、油炸大虾 4、编花篮 5、撮箕 6、牛奶 7、米饭 8、糟辣鱼 9、豆腐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农业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情境: 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 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具体环节:
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
3、填图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
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具体环节:
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
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
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吗?
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
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具体环节:
1、展示米饭图 面食图 小麦、水稻分布图
2、 米饭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3、 面食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4、 旱地 水田的分布是?
5、 为什么会是北麦南稻呢?
C、探究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形成条件
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地形 水源 土壤 社会条件交通 市场 机械化等方面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知识点学习之后,使学生增加自豪感、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及分析能力,这部分内容尽可能交给学生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通过探究、总结,利于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六)归纳小结:今天我们高谈阔论了一番,你快乐吗?你有收获吗?那么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了解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教学对策。
(七)回顾反馈:回顾旧知识,强化记忆。
(八)作业: 6道选择题
初二地理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我的说课内容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设定、目标的落实过程、教后反思展开。
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把目光从世界移向了中国,研究中国的疆域、人口、民族;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世界到中国是整体到局部的一个深入认识过程,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运用、拓展过程。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水文方面重点介绍了黄河和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学习黄河对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悬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关系协调的环境意识。从教材结构看,本课既是学习河流湖泊概况的延伸,又是以后学习水资源的基础。
学情分析:
了解了地球、地图、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八年级的学生,基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已经形成,具备了中国省级行政区、中国的地形、中国气候区等基础知识;掌握了读图、填图等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所以本节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黄河是母亲河,在歌曲和诗句中都有赞美,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但是具体的自然概况、母亲河的贡献、母亲河的忧患,好多学生仅仅是略知一二,所以这些具体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又全部是新鲜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己,多创造机会和条件,学生就容易参与进来。
目标的设定:
有关“黄河”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从以下三个学习目标渗透学习方法:
1、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
2、利用资料归纳总结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
3、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
读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就成为本节的第一个学习重点;黄河下游地上河既是下游泛滥的严重隐患又是源自于中游的水土流失,因此,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是本课第二个重点。一节课必须要有重点,但是不一定非要有难点,本节内容主要是读图掌握、归纳总结、分析体会,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所以没有难点的设置。
目标的落实:
本节课学生通过读图、填图,归纳总结,分析体会依次完成三个学习目标。简要复习内流河外流河,引出所学内容,中华的母亲河-黄河,分为3个内容:黄河概况、黄河的奉献、黄河的忧患。将黄河比作母亲,有亲切感和感染力,引用歌曲《保卫黄河》烘托气势,学生背诵李白的《将进酒》前两句,体会古人对黄河源头和归宿的遐想,了解母亲河,我们必须要知道她的源头、归宿、流经地区,引出本节课第一个学习目标:
目标1: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
这一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读图、依次回答完成。以学生的读图、回答为主。地图是这一目标学习的重要依托,除了学生读图外,我把黄河水系简图呈现到黑板上,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目标,收放自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的部分习题,巩固目标1。
过渡语:我们每个人的母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许许多多的贡献,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评价,母亲有贡献也会有缺憾,黄河作为中华的母亲,功在哪里?过在何方?由谁来评说呢?引出目标2
目标2:利用资料归纳总结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
这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讨论黄河母亲留下的财富,归纳总结出三个方面主要的奉献:丰富的水能资源、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
过渡语:黄河母亲给了我们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为农耕提供便利的`条件与基础,黄河无私奉献着,养育着她的子子孙孙,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怎能不骄傲!怎能不自豪!母亲有功,也有缺憾, 黄河曾是中国的忧患,她忧在哪里?患在何处?引出目标3
目标3: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
引导学生自读49页最后一段,找出黄河的忧——下游的地上河,副板书地上河夸张简图,河水在地面以上流动,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投入地上河危害的讨论,紧接着,提出问题:地上河危害之大,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导学生自读51页“地上河”找出答案——泥沙淤积形成,进一步追问泥沙是从哪里来?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图“黄河流经哪一段产生的泥沙最多”得出结论:黄河在流经中游产生的泥沙最多,泥沙来自中游;深入提问:中游为什么会产生大量泥沙?学生讨论探究得出3点原因,这三点导致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每年有16亿吨的泥沙从中游输入下游,使得下游的河床每年增高10厘米,激发学生好奇心,算算十年增高了1米,学生感受黄河下游随时都有决口泛滥的危险。在此基础上又留下悬念:把如何治理黄河下游水患留作课后思考。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收获:
1、 将三个学习目标依次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每一环节都有目标的指导,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清晰的思路。
2、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备工具,将黄河水系图画到黑板上,这是与自己以往课堂的一个差异,较有新意,这样也更有助于河流水系相关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读、说、记黄河概况的相关知识,学生说老师写,其实是,教师配合学生逐步把目标1的主要内容落实到黑板上,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恰当,学生容易集中精神,顺利完成目标1的学习。
3、 本节课未用多媒体,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共同探究相结合、教师板书的形式进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4、 本课的第三个目标是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探究-深入思考-感受,层层深入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从下游的忧患问题追溯到了中游的环境问题,既分析了原因又为下节课了解中游打下基础,这一过程中同时也渗透了人地协调的环境意识。
5、 针对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本节课在学习方法格外强调了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及分析,这些与读图、填图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生成,再加上恰当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以上这几方面还需要我在以后的课堂中结合实际进一步的完善,有选择的加以利用。
在实践中也发现自己在以后的课堂中需要改进的一些地方
1、 这节课由于停电,未用多媒体,课堂缺少了一点直观性。例如, 刚开始的三个班,引课时歌曲《保卫黄河》的气势烘托的不够,后面的三个班采取合唱歌曲的形式效果较好。以后在不能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我就应该灵活处理,把学生调动起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2、 由于对课堂上某些环节讨论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导致刚开始的三个班最后剩余的时间不是很合理。熟能生巧,导致时间不合理,最大的原因是自己还没有达到非常熟练的地步,今后在这方面需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3、 课堂语言对一节课至关重要,语言缺少感染力,过于平淡,就会导致课堂缺少活力。目前,在语言这方面,我还需要做很多功课,在平时的每一堂课都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
4、 在分析了黄河忧患的原因之后,共同感受地上河危害之大,激发兴趣之后,把如何治理黄河的水患留作课后思考,给本节课留下了悬念,但是,最后的总结还可以更详细。例如,可以把下游忧患与中游的环境问题的因果关系写到黑板上,这样本节课就会更完整,学生对黄河这部分知识也会有初步的整合过程,也会为下节课节省时间。
以上这几点是我在今后的课堂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初二地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基础上,对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本章内容是接下来各章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同时南北方地区相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大家了解较多,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节基础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所以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
方地区,在地形、气候和水文等方面的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不
同自然环境影响,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
(2)通过分析南北方地区人文差异
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南北方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抓住重点,明确目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2、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地理的学习难免枯燥无味,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既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又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
基于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讲解、讲读地理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科学的地理知识在短时间内简捷的传授给学生。教师富有启发性地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不仅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结构,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训练学生的.智力。
2、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组合作讨论法,就可以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自觅知识、自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也会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3、情境教学法:图画再现情境,充分利用地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图片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利用图片进行教学,对学生理解、记忆知识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方法掌握的还不是太好,我在教学过程中会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从机械的“问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基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主要提出以下两种学法。
1、读图分析对比归纳法:对于本节课所涉及的南北方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用计较的方法,更能直观地归纳总结出南北方地区差异性及其产生原因。
2、主动学习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因此在学法上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程序
学生已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行政区划以及温度和降水量图的判读,所以在本堂课我通过:导入新课→合作探究,教授新课→巩固小结 →作业布置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从《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国南北方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区别,为什么会影响水果的生长,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特点除了影响到水果的生长,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热情,也以问题的形式带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学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教授新课(30分钟)
本节课是信息整合对比归纳课,所以本节课我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方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再通过巡回指导来进行新课的教授.这样可以达到个别同学能力的锻炼与全班参与相结合,避免了重视个体,实现人人参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部分,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1、回顾中国地理分区,了解南北方地区地理分界线;2、讲述北方和南方地区地理位置、面积、人口;3、展示南北方地区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分析讨论其;4、用图表的形式做知识点对比归纳整理;5、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6、观察四地河流流量图,让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其特;7、了解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植被类型;8、用图标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学生进行清晰
1、回顾中国地理分区,了解南北方地区地理分界线。
2、讲述北方和南方地区地理位置、面积、人口。
3、展示南北方地区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分析讨论其分布差异。
4、用图表的形式做知识点对比归纳整理。
5、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图,分析南北方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及年降水量特点。
6、观察四地河流流量图,让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其特点。
7、了解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植被类型
8、用图标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学生进行清晰明了的比较。
9、读中国各地区干湿状况分布图,提问:南北方地区干湿状况有何差异。
10、根据以上内容,分析讨论南北方地区分界线的地理意义,并进行提问。
11、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过渡到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对比南北方地区食住行三方面的特点。
12、饮食特点;住房构造特点、原因;南北方传统
运输方式的特点;不同的乐器。
13、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极好体现。
14、用简略而又精确地描述加深记忆。
(三)巩固小结、课堂练习
1、用图表的形式对所讲重点进行清晰地对比整理。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习题,学生共同完成,进而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巩固复习。
(四)作业布置(2分钟)
1、用表格的形式对比归纳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2、理解掌握南北方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四、说板书设计
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有利于清晰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另外,八年级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好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更有利于教师在上课时指明重难点,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五、说教学反思
1、亮点: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不足:由于时间有限,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这是我在今后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谢谢
初二地理说课稿5
【说教材】
本课选自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体现出土地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水与土的矛盾。本节课的第二个矛盾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主要体现了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人与土的矛盾。让学生在读图分析的基础上,解决土地资源的矛盾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探究活动穿插在一节课中,使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的观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在中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结合地形、气候等条件分析并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资料,说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掌握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树立环保意识。
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养成保护资源的习惯。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教学难点: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说教法】
本节课运用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采取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在导入阶段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采取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课程中要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
【说学法】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起点水平和能力结构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地理学习的能力。在本节课中,应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做课堂的主人。做好小组分工,指导学生做好探究土地资源分布等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歌曲欣赏)
教师提问:歌声中唱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歌声唱到我们人们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土地,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一)土地的类型
教师出示:四幅图片,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师总结: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十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土地资源类型也多种多样 。请同学们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探究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教师提问:(1)出示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图、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
(2)耕地后备资源资料。
问题(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哪些?
问题(2):我国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问题(3):气候条件对土地资源有什么影响?
(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士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第74页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解释一下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同时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教师:出示学生学农时候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第74页“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出示华北平原的图片
材料介绍:我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但是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0%左右。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水田与旱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与8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比较接近。
教师小结: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且相差悬殊,而土地资源北多南少,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不合理。
探究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联系。
材料1.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材料2.我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
材料3.我国的干湿地区
材料4.我国的地形分布图
教师指导:以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与季风区分布图、干湿地区分布图、地形分布图相互叠加指导。
探究问题:土地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关系。
(四)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师演示:看视频新闻,说一说土地资源对农民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老师把班级分成六个小组,分别代表政府官员、专家、环保人士、乡村干部、农民、学生。请同学们分别谈一谈对土地破坏、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想一想:你要找到哪些图片或者是资料来证明你的观点呢?
教师:土地资源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会就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各类土地资源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请你拟出下一个我国土地日的主题。
教师:最后,请同学们欣赏九旬老人朗诵的散文《我爱这土地》,体会现代诗人艾青对土地的满腔热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教师总结: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因此,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
(五)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学科,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知识要为生活服务。土地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又是与我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资源,土地资源危机意识不仅仅是地理课上学生应该形成的意识,而是全球人应该形成的意识,在这节课上,我用了大量的数据、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形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初二地理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四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初二地理说课稿7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环节来进行。如能得到各位专家、前辈的指点,不胜感激!
教材解读: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读材料(探讨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近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是新的课程标准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等实际出发,在这里我就学生现状作一些分析:
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解气候相应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直观。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的整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本节的教学难点则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的主要因素;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基于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及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了解气温对于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地图信息的能力。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读图比较法,集体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则采取了合作学习法和总结反思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采用情景导入法。
寒假了,许多同学打算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全国各地游览一番,领略一下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的同学想到有这北极村之称的漠河镇去。有的同学想想着飞到天涯海角海南省,感受一下三亚的碧海蓝天,沙滩椰林还有五指山区的黎村苗寨民族风情
听说漠河和海南的气温和孝感都不一样,有的同学说冬季的时候漠河比孝感要冷的多,而海南比孝感要温暖。同学们在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呢?
学生在此会和情景产生共鸣:那里的气温究竟和孝感有哪些区别呢?又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
设计思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出旅游时该如何选择衣物"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为后面的教学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来探讨、分析我国的气温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是基于新课程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的课程理念。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2-14,并且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气温图的投影,同时在投影上标出漠河和海口的位置,配上两地同一时间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读一月份气温图探讨其特点并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 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0摄氏度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
② 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③ 一月份,我国海南海口市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④ 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计算:
一月份我国0°C等温线和秦岭--淮河一线重合,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气温在0摄氏度一下。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黑龙江漠河镇的气温在零下三十二摄氏度一下,而海南省海口市的气温在十六摄氏度以上。南北气温相差四十多摄氏度,逐步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通过对于我国7月份平均气温图的判读分析,掌握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并且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
设计思路: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加强学生的对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的感性认识,也激发了学生探究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通过问题驱动试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时,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式;而对于冬夏两季影响气温分布特点的因素分析是本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读图探究形式来引导学生。
(三)、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探讨,每一位小组指定一位学生最后总结概述讨论的结果,在讨论的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 "①冬至日太阳光照图,②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步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②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③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对于我国气温有何影响?"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白昼时长数据表格: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老师将各小组分析的观点进行加工,概括使学生对于导致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原因理解更趋于合理:
① 冬至日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那么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就越小,吸收的热量也越少。② 纬度越高,昼长越短,吸收的热量也越少。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除了纬度位置以外,还有其它的因素吗?冬季的时候,我们在听CCTV天气预报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来自某某地方的冷空气?
学生会不约而同地回答:西伯利亚
老师展示出冬季风示意图,学生读图:
① 冬季风影响我国的先后顺序是这么样?
② 冬季风在往南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那些因素的阻挡?(在冬季风示意图上重叠中国的地形图)
学生可以进行分析讨论: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地区,我国北方地区更加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的严寒,而冬季风在翻越了重重山岭南下时,风力不断减弱,所以冬季我国黑龙江北部低温可以可达零下三十摄氏度甚至零下四十多摄氏度。而海南一月份平均气温则在16摄氏度左右。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的主动合作试学习,分析了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规律,学生对于我国的气温分布规律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体验到了通过主动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乐趣、成就感,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季南北差异气温大,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呢?老师在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由于在探讨原因的时候,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提出的思考问题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
初二地理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图)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五、练习巩固
1我国南北跨______很广,约_____度,大部分位于____纬度地区,属于____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_____带,没有____带。
2我国西部深入_______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的大洋_______洋,有众多的_______和______,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1下列关于我国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半球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
2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
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D本初子午线
3我国东临哪个洋()
A印度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太平洋
4中国是一个()国家
A岛国B大陆国C海陆兼备D半岛国
六、归纳小结:本节课通过读图分析了解到我国疆域十分辽阔,知道领土四端、四大临海、两大内海,也的众多的邻国,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七、作业
1、(P3)活动3:结合以上分析,补充下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点。 2、(P5)活动2:
量算:根据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东西端距离;根据所跨纬度,计算我国领土南北端距离。 3、(P6)活动4:
补充说明我国领土面积大有什么好处。
【初二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二地理说课稿06-10
初二地理说课稿11-06
初二地理上册说课稿06-10
初二地理下册说课稿06-10
初二地理上册说课稿范文03-19
初二地理《气温》说课稿范文03-18
初二上册地理说课稿教学模板08-21
初二地理说课稿精选11篇11-06
初二地理说课稿11篇11-06
初二地理说课稿(11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