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4-05-21 14:16:03 地理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一地理说课稿集锦[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地理说课稿集锦[15篇]

高一地理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

  您们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XX年级第XX章第XX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区域地理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促于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为学好(区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识,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掌握地球与地图的知识,能初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图像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观测、实验、调查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知地理事物,积累地理表象;初步学会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交流表达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好奇心,提高兴趣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全球意识,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注意活动)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我们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励竞争教学法

  (2)问题探究法

  (3)合作讨论法

  (4)趣味教学法

  三、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展示法归纳总结法。

  四、下面我重点说的是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内容安排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激情导入

  2、讲授新课

  3、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

  5、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做到了教师有意沉下去,学生激情浮上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一地理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宇宙环境》,它选自湘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是第2课时“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我说课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基础上,从地球在宇宙天体系统中的地位和行星特点这两个角度去认识地球的普通性,而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三个“金锁链条件”。

  二 学情分析

  城市的学生通过电视、电影等科幻影片了解到一些有关宇宙的零碎知识,甚至对一些科幻情节(像外星人阿凡达)信以为真,他们对有关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和条件等知识充满了幻想、好奇、渴望,本节课我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来佐证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科幻影片中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4.教学重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5.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师过渡:那么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四 说教法和学法

  1. 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五个学习活动揭示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金锁链条件”以及日地距离、地球体积质量大小、公转自转的周期的长短对“金锁链条件”形成的影响。

  (2)、情境教学法:展示太阳系运动示意图,让学生从地球的形状、运动特征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 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图表探究:学生通过阅读“太阳系的行星基本数据”和“太阳系示意图”分析 “金锁链条件”的形成。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探究:课前收集有关行星的基本数据、环境特征以及地球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分小组讨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过渡:下面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五 教学过程

  我直接切入主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活动一:多媒体展示太阳系八大行星自转公转的运动示意图(上堂课已经阅读过),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行星的形状、运动特征,能否发光发热,分析归纳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共同特征,从而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这样,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活动二:展示美国科幻片《阿凡达》当中有关的图片,设疑:真的有生命出现在地球之外的潘多拉星球吗?

  生命物质存在需要哪些基本的条件呢?展示南北两极白雪皑皑的景观图片、高大雪山的图片、热带沙漠地区干旱的景观图片、中纬度湿润的沿海平原景观,前面三张图片与中纬度湿润的沿海平原景观相比较,同学们觉得造成景观迥异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比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三个“金锁链条件”的结论。

  活动三:展示地球宇宙环境中太阳的稳定性、安全性的材料以及地球与其他行星运行轨道特点,让学生共同讨论:

  1、假如太阳光照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并对你的答案做出解释。

  2、太阳系行星的公转运动有什么特点?对地球上生命形成有什么影响?

  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组织能力,归纳得出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是稳定的太阳辐射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

  活动四:阅读太阳系行星基本数据表,小组通过数据对比讨论分析:

  1、地球的体积和质量(与水星、金星相比)对“金锁链条件”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2、 如果日地距离太远或太近(与水星金星、天王星海王星相比),情况会怎么样?

  3、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除日地距离外还有什么原因(提示: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大气层等角度分析)?

  4、如果地球人要“移民”到其它行星,你认为哪颗行星最合适?说明理由。(我先收集有关太阳系中最有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或卫星)

  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究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揭示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条件的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常见的天气系统地理说课稿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八课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人生观。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

  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

  ①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 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锋面系统

  1、锋面结构与特点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 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2、锋面类型与天气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内容)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高一地理说课稿4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五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大气组成、分布、运动的基础上,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节课还为第四单元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2.目标确定:

  ①知士标:理解气团、锋面、低压、高压的概念和形成。

  理解锋面系统并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特征。

  ②能力目标:会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

  会阅读天气形势预报图。

  ③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天气图,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重点之一: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其为重点的原因是:

  ①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如我国北方夏季的雨,冬季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

  ②锋面天气掌握之后可以“学以致用”,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重点之二:高低气压的天气特征。其为重点的原因是:

  ①我国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低压)强烈发展的表现。

  ②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就是高压系统控制下形成的。

  难点之一: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其为难点的依据有二:

  ①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

  ②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和被动不易确定。

  ③锋前锋后的位置不易辨认。

  ④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的差异不好掌握。

  ⑤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不好记忆。

  难点之二:锋面气旋的理解。其为难点的原因有二:

  ①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能形成锋面气旋而不形成锋面反气旋。

  ②水平气流的辐散与辐合难于长久记忆,且易记混淆。

  二.说学法:

  1.兴趣学习法。本节有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学生求知欲强。

  2.手势记忆法。水平气流运动的方向可借手势强化记忆。

  3.知识迁移法:锋面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指导学生会看会听天气预报。

  三.说教法:

  1.多媒体视听教学法: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通过电教模拟演示,可以使抽象思维具体化,有全新的视听感觉。

  2.比较教学法:冷暖锋、气旋反气旋,用比较法教学学生记得牢。

  四.说程序:

  1、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五、讲授新课:

  一、锋面系统

  ㈠锋面构与特点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构特点,天气特点)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哪两种类型)

  ㈡锋面类型与天气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雨,我国冬季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3、高一地理优秀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自转。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学生初中的科学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运动的'基本原理,比如自转角速度、线速度。高中生的好奇心强、观察敏锐,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插入学生自己动手的小实验模拟地球的自转。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自转的意义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模拟地球的自转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转的意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教学中我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用演示法和情境法。利用地球仪等教具动手演示,将难以观测和想像的地理过程模拟出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通过合理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设问质疑,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创设情景,总结归纳三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我会这样问同学们: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形的球体)为什么不是正球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怎样解释?从而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对于第一部分,我将从方向、周期和速度三方面来讲述地球自转特点。通过让学生拨动地球仪来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然后我边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边提问: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怎样。这样做能使学生全面认识地球自转方向,为能分析各种地球运转示意图打好基础。

  在讲述自转周期时,涉及到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由于这个问题较抽象,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说明。学生观看完课间后我提出问题:假如今晚八时在某有一位置看到某颗恒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颗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以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合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

  在讲解地球自转速度时,通过介绍自转的概念,由学生自己计算得出角速度大小,这样可加深理解。在介绍线速度概念后,显示线速度示意图,由学生得出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此时可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最后通过提问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怎样,加以巩固。至此,可通过列表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归纳,从上述三方面来对地球自转特点作一小结。

  我将创设情境进入新课第二部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情境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得出意义一: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通过情境二,炮弹偏离目标来说明第二大意义:水平运动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情境三宾馆里的时钟显示不同时刻,得出第三个意义: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通过这三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此时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

  为了验证自转的存在,我会让同学们自己动脑创建可以证明自转存在的试验,比如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

  。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平时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块,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其与学生的求知欲望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启发教师,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高一地理说课稿5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即运用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气候、渔场、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水运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悉洋流对地理环境四大方面的影响;

  (2)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渔场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别是季风性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运用洋流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2)学习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渔场的影响。把它们定为重点的依据是:洋流深刻影响沿岸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2、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确定这一知识点为难点的依据是: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洋流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洋流的分布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法分析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授法为主,综合利用对比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充分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并结合图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方面的影响。

  四、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我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对比归纳,从而得出结论,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洋流与气候两大知识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主动掌握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4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6分钟,一共40分钟。

  (一)借用历史,导入新课:

  在初中的历史知识基础上,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往返季节入手,设疑:为何郑和七下西洋几乎都选择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洋流对地理环境是有影响的,为学习下面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辩证思考,学以致用:

  因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讲述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之后,让学生思考洋流对航海不利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紧接其后的是需要学生合作探讨,利用洋流对航海的影响设计一条从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再回到英国的最佳航海线路,之后请学生作答,我将予以点评。

  2、解决矛盾、分析案例: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我会充分利用之前设计的这条航线,让学生思考当航船行驶到加勒比海一带时此地属于哪一类气候类型,学生说出是热带雨林气候这一正确答案后,我会提出疑问:一般而言,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分布在赤道附近的,为什么在18°N的加勒比海沿岸依然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由此引出矛盾,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在了解了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的理论知识后,对加勒比海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进行解释,学生在理解了暖流对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后,再结合39页的气候类型图,举出与之相似的几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接着从暖流过渡到寒流,举秘鲁寒流对南美大陆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一例,说明寒流影响气候的显著性。另外我再结合秘鲁寒流补充一个常识: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玛沙漠之所以成为世界旱极的原因之一是洋流,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延伸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最后通过对教材上的案例对拉布拉多半岛和西北欧的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再次强调寒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

  3、师生互动,对比学习:

  (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接下来让学生放宽眼界,将洋流对大陆气候的影响转移到海洋当中,提出四大渔场,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分别对四大渔场的形成、分布进行对比学习,并要求学生掌握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由哪些洋流交汇所形成,并在洋流分布图上标注四大渔场的大概位置。同时借用纽芬兰渔场消失这一事实培养学生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4、运用理论,分析时事,

  借20xx年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积扩大的原因,再用辩证观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总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三)作业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方面的影响,再次强调重点,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

  结合洋流知识分析我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有某一航船夏季从索马里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行驶才顺风顺水(请画出简图);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六、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并用相关示意图与之相结合。纲目式板书使整个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高一地理说课稿6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背诵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xx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xx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

高一地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教材还设计了“活动”“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2.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演变过程及对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

  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别是高一年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法

  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图分析法(利用板图边讲边画,图文并茂,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绘图能力)。

  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学习过程。

  2.讨论探究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观察对比法: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5.高一地理说课稿优秀范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宇宙环境》,它选自湘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是第2课时“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我说课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基础上,从地球在宇宙天体系统中的地位和行星特点这两个角度去认识地球的普通性,而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三个“金锁链条件”。

  二、学情分析

  城市的学生通过电视、电影等科幻影片了解到一些有关宇宙的零碎知识,甚至对一些科幻情节(像外星人阿凡达)信以为真,他们对有关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和条件等知识充满了幻想、好奇、渴望,本节课我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来佐证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科幻影片中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4.教学重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5.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师过渡:那么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五个学习活动揭示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金锁链条件”以及日地距离、地球体积质量大小、公转自转的周期的长短对“金锁链条件”形成的影响。

  (2)、情境教学法:展示太阳系运动示意图,让学生从地球的形状、运动特征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图表探究:学生通过阅读“太阳系的行星基本数据”和“太阳系示意图”分析“金锁链条件”的形成。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探究:课前收集有关行星的基本数据、环境特征以及地球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分小组讨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高一地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识记了大量的中外名山,而且也了解了“大陆漂移假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特别是本章的第一节学习了内力作用的'有关理论,本节“山岳的形成”是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因此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已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所以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遵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借助模拟演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并运用原理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并感受“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学习理念。

  三、说教法

  启发式教学:本节教材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对图的理解与分析。因此,采用在学生读图分析、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以其形象观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感人的解说,增加了真实性、趣味性。在短时间内使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呈现在眼前,激发联想,有利于课堂教学。

  四、说学法

  可用讨论法,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更多的学生有交流、发言的机会,其正体现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

  五、说教学过程

高一地理说课稿9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2、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划分方法。

  3、掌握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和各个圈层的基本特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圈层的特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难点有: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

  接下来说教法

  比较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和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接下来说学法

  比较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最后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共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益,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那么,人们采用了什么方法,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状况如何呢?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出本节课——《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部分,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有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对地震波的研究

  我围绕地震波的概念、类型以及特点展开教学,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找出地震波概念、类型以及横波和纵波的特点。

  第二环节,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在这一环节我选用讨论式教学法,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找出地球内部有多少个圈层,这些圈层的划分依据是什么?然后分组讨论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特点,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比较的表格,学生再次讨论完成这个表格,将她们的成果展示出来,其它学生可以进行补充。以表格的形式归纳知识点,直观并便于学生记忆。

  第三环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这一环节我与学生共同探讨,地球外部有多少个圈层,这些圈层的范围和作用是什么?这些圈层相互联系形成了人类赖与生存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进行情感教育,达到本课要求的情感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小结

  让学生结合我的板书总结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

  1、地震波的概念

  2、地震波的分类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不连续面

  2、地壳、地幔、地核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高一地理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

  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说课:《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教材内容:高一地理下册第五单元第八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二、授课类型:电脑辅助教学课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工业区位选择》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工业生产活动因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作进一步重点论述,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逐步递进,同时本节也为将要学到的《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等章节作了相关的知识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应用理论知识的辽阔空间,培养学生实际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技能素质。

  2、教学目标:

  1.工业联系的方式。2.工业生产的集聚和分散。

  3.工业地域的概念和分类方法。4.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5.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2)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

  (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

  2.难点

  (1)新兴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2)工业地域之间的差异。

  3.解决办法

  (1)关于工业的联系问题,关键是使学生明确工业之间联系的方式。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工业产品入手,链接课文插图,说明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出工业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①生产联系;②空间联系;③信息联系。

  (2)由于学生对工业的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工业的集聚原因和优点比较容易理解。在讲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这部分内容。而对于新兴工业的分散问题,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利用改革开放后当地兴建的“三资”企业为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3)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简单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弊端,尤其是工业集聚所引起的工业“饱和”、污染加剧、各种资源供应紧张、交通负荷加大等严重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而且也是为后面学习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发展变化奠定基础。

  (4)工业地域的形成,涉及到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开发历史、经济结构和水平等诸多因素,在此不宜过于展开,只需要让学生知道工业地域是由工业的联系和集聚而形成的,待后面的具体工业地域中再作分析。本节中应主要讨论工业地域的不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并以启发式和谈话式引导学生对其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4、教材处理:

  ①文字:以该节课文中的三个小标题为主线,列出“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工业的集聚与分散的主要原因”、以及“工业地域的特点”为讲课的三个重点内容,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制作成幻灯片形式展开论述;

  ②图片:将课本中5.33、5.35、5.36图以及地图册P13中《中国上海渚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图作为讲述三个重点内容的链接说明,详细说明新兴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及工业地域的之间的差异,以求难点突破,其它图片作为辅助教学之用。

  ③巩固学习:在新课结束前,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的优点,通过对馈练习的提问及讲评,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这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它可以充分捕捉反馈信息,作为未来的教学中的参考。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特点,主要采取教师重点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一些富有启发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采取讲议结合的方式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辅以反馈练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形象生动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学法指导:

  1、依据教学目标,精读课文,把握重点;

  2、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4、联系已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高一地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中贯穿了区位理念,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人文地理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然而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的复杂了,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为后面知识做辅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3。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工厂布局实例了解分析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同时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鞍钢和宝钢案例对比综合分析评价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结合三明钢铁厂实例引出环境因素对现代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如何合理布局,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例激发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判断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高考中区位问题占有很突出的位置,而且知识点是后面分析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所以列其为重点;同时通过前面学习,对区位因素有一定认识,但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更复杂,就不能孤立机械地看待各因素,须综合发展地分析同时又要抓主因,涉及政治哲学,而高一学生理性综合分析能力及科学看等问题的能力还有限,因此列其为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中学地理教育的被忽视,所以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太高。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例教学:创设实例情景小组活动探究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结合书本案例并升华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为学生提供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引发学生质疑提高兴趣,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环境观和发展观。

  三、说学法

  体验学习:对工厂布局体验一把“决策瘾”,并把自己小组的决策结果拿来和大家分享,接受大家的评判。这个过程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听和讲的能力,同学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情商。

  探究学习:对三明钢铁工业布局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规划,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理的工业布局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培养爱乡情操。

  四、说教学过程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板书: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及主要区位因素

  2、五种工业指向类型

  二、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

  2、政策变化

  3、环境保护

  4、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高一地理说课稿12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背诵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xx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xx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xx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xx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xx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

  (1)到20xx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点?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就业机会多

  推力自然灾害拉力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比较简略,易于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的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高一地理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它是对第一节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与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并列关系。对于本节课,课标的要求有两条: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标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与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而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比法,采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和地图

  二、教学思路:

  1、由于学生通过必修1的学习,已经有一定区位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课本案例及活动题,结合一些补充资料、图表等,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等方式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在归纳出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之后,再向学生提出“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如何扩大生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在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基础上,通过基本相同的思路,以西欧为例分析乳畜业。

  4、最后,归纳总结对比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基本概况。

  5、拓展深化:⑴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⑵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乳畜业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三、教学过程

  包括新课导入、新课学习、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后作业五个环节。

  新课导入:采取视频短片导入:(播放录像)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新课学习:提出问题,进行新课学习请大家阅读案例4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

  1、为什么这些国家可以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呢?

  2、大牧场放牧业有什么特点?

  3、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板书: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投影图3。15和图3。16,完成活动题前两个问题

  提问过渡: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可以获得什么产品呢?(牛肉及其制品)

  那么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的牧场又可以获得什么产品呢?(牛奶为主)――承上启下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乳畜业。

  板书:

  二、乳畜业

  讲述:按照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思路,按照预先分好的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学习乳畜业提问题:

  1、乳畜业产品的种类有哪些?

  (牛奶及其制品)

  2、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板书:

  1、产品种类

  2、主要分布地区

  3、根据图3.19,3.20完成P52活动1和2。

  4、列表比较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板书:

  3、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4、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德育渗透:

  提问:乳牛能不能分布在城市河流上游?(不能)从答案中引出城市环境问题。

  问题拓展:

  ⑴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⑵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乳畜业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高一地理说课稿14

  从容说课

  基于前两节的,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及太阳辐射强弱变化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书中图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再联系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但是该部分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电脑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远影响。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

  (投影表格)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色球

  太阳风(简单介绍)日冕

  师请大家看表格,哪个同学能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生(三个学生看图分别回答,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讲和补充。)

  师答得很棒。(师逐步投影答案的内容)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板书)

  推进新课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非常正确。

  (投影表格)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利用课件中的动画进行分步显示讲述,学生一目了然)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

  图1 图2

  图3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

  师(多媒体动画演示)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准确回答)

  师很好!

  (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图3以太阳作参照。

  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生自转了一周多。

  师观察得很仔细。(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师(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多少?

  生15°/小时。

  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生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

  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

  师请大家归纳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共同规律。

  生在南北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

  师非常好。下面阅读教材P14地球自转的证明。

  生(阅读)

  师(过渡)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

  生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很好!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投影公转轨道图)

  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以下内容同时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生由西向东。

  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逆时针转。

  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顺时针转。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

  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师回归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大家看书图1.18,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 30.3 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太阳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见“课堂小结”)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探究内容:

  (1)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3)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来解释两个自然现象。

  探究办法、过程:

  演示、讨论、竞赛的方法。

  (活动)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下面来做一个活动。先找两个同学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生(用地球仪演示)

  师都很好。说明大家基本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请同学们填写教材“活动”中的表格。

  生(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师活动3要求我们同学能解释两个现象,分成小组讨论,看哪一个小组能先解释第一个现象?

  生(小组代表抢答)恒星被看做是固定不动的。照片上的恒星会出现圆弧状轨迹,是由于地球自转,照相机也跟随转动,其结果是恒星看起来运动起来了。

  师答案非常准确。哪一个小组能解释第二个现象?

高一地理说课稿15

  一、 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是人类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所做的不懈努力历程。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知道我国已步入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3、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作出正确的解释。认识人类在不断探测宇宙活动中所获得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

  2、 难点: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

  教材内容确定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进程。二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们把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和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在理解太空垃圾产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学们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采用WebQuest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 视频录相:通过神舟系列飞船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六、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 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2、 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 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提出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本课所讲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处。从天文探测的角度来看,人造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又一次飞跃。所以教材以原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起点,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对于本课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我让学生网上查询有关宇宙开发的资料,设立专题《宇宙探险》,进入我的博客全班交流。

  对于保护宇宙环境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首先提出问题:(1)宇宙中垃圾产生的原因?(2) 宇宙中垃圾的危害?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办法? 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来解决。通过这种分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和综合分析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并板书。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八、作业布置:

  让学生读一读《神舟铺路、中国撼天》的专题报道,确立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即“中国航天之路”,让同学们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来完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业余时间中去。

【高一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说课稿11-07

高一上册地理说课稿11-07

高一地理说课稿05-20

【推荐】高一地理说课稿11-09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03-09

地理说课稿范文 地理说课稿模板04-20

地理说课稿11-02

地理说课稿01-10

高一地理说课稿(15篇)11-07

高一上册地理地球的结构说课稿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