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稿(锦集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说课稿1
一、课标与教材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选自人教版(20xx版)地理2第五章第二节,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两部分内容,循序渐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以及人类社会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努力。人类要树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些观念涉及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然而,只有观念是远远不够的,人类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将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体现了这些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行动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该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运用相关资料,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归纳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辨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主要方式和结果,培养综合思维。
因此,根据本条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运用资料举例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缘由。
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合作探究的意识。
3.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必然性。
而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内涵。教学难点是:运用资料举例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缘由。
二、学情与教法
学生已经在上节课学习了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将会影响到人类生活及其他生态系统的平衡,所以解决环境问题迫在眉睫。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学生初中甚至小学时就已经接触,知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机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但是没有深入学习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内涵知道的较少,理解的不够深刻,也不能从生活中去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会通过讲授法让学生知道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的展示,让他们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人类社会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的努力,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认识“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践行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采用视频导入的方式,多媒体播放20xx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播出了一部中国拍摄的短片《20xx:我们期望的未来》,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人各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对20年后的期望。全球都听到了中国强有力的声音。学生观看视频后思考:20年后,你期望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拥有我们所期望的未来?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设计意图】采用视频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的提出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在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之前,我会先播放视频《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问题:视频中反映了我们面对的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不难答出:水污染、乱砍滥伐、地面塌陷、雾霾等。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讲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物质财富,也面临着空前严峻的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的威胁不断加剧。环境问题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意识到不能再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通过改变发展观念,协调日渐紧张的人地关系。
接着多媒体展示《环境与发展国际大事件》,并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环境与发展会议,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学生根据课本及已有认知,能够说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我会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表现,其丰富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之后请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到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指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持续性原则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指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设计意图】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为后面学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打好基础,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并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可持续发展,通过讲解补充,可以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会采用师生问答、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完成教学。
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示问题:如何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集体和个人应该做些什么?让学生以地理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能够说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从行动上保护环境,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社会媒体应该加大宣传,倡导人们在生活中绿色环保,比如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改用可循环利用的布袋;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如垃圾分类回收,设立自然保护区等。
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接着我会进行讲解:为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其中,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践行。多媒体展示资料: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努力。并提出问题:结合实际生活,为什么这三项措施可以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一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注意事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会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给出他们相应的指导建议和提示。
学生经过讨论后能够说出: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贫困地区因为经济原因,基础设施跟不上,没有统一的垃圾回收站,农业生产较为原始,对于生态环境破坏较大,因此消除贫困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任务。如我国农村脱贫中,有教育扶贫、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到20xx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人类工业发展的历程中,开采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作为主要燃料,造成很大的污染,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用天然气等绿色清洁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可以为环境保护做出很大贡献,特别是在全球变暖加剧的情况下,发展绿色经济刻不容缓。在生活中,很多人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减少物品外包装等,都是在进行可持续消费,包括物品回收再利用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将进行最后的总结:从公平性原则看,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每个人都需要从日常生活出发,转变消费习惯,崇尚绿色消费,成为可持续消费的践行者。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不仅有教师讲解的部分,也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部分,教学难点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即能够调动学生互动学习的热情,教师也能够参与其中,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顺利的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可持续的消费者?
他们可能会说:尽量避免干洗、减少洗涤频次;尽量选择本地的应季食物;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灯,淘米水浇花;日常出行选择骑车、步行、公共交通,尽可能拼车或合乘。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进行补充: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可持续消费倡导“减量、重负使用、回收、再生”原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每个人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思想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行动上做到可持续发展。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布置开放式的作业:组织一次班级内的“闲置物品交换”活动。
【设计意图】师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利于知识的整合。趣味性的作业布置有利于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高中地理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两节主要介绍大气运动、气压带饿风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前两节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一定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在认识需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
况和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三维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欲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
趣;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四.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五.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展示一段天气预报的画面)
由今年初影响我国西南地区的冻雨危害实例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气团、冷暖气团,了解锋面的概念和类型)
【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从感官上接受概念并能运用以前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念,为下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1 概念及类型: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
【适时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再度扩展,引出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为接受新知识提供依据】
3 天气特点:
(问:①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特点?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③气压、湿度、温度之间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结合动画的展示,设计5个问题,是依据学生的思维模式,由简入难,一步步的引导,启发学生,是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参与,以及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获的知识、得出结论】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设计表格,学生填写)
【运用表格,一是为了增强课堂的直观性,二是由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完成知识的传授;三是把一些繁杂的文字进行简单的编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在学习该天气系统之前,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几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在设计这个课题的时候,充分展示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结合高一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导他们对生活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加以分析――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增加地理课堂的文学性】
1. 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利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介绍五种基本的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
2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对比
(强调: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利用多媒体播放“北半球低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动画,在学习了“大气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该天气系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特征,以及天气特点。然后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
【在这里采用了比较分析方法,启发学生从低压、高压的气流特征入手,讨论分析二者所影响的天气特点,运用比较方法,更能使学生掌握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情况,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结新课巩固练习)
最后让学生通过完成活动环节的3小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这样设计既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锻炼学生的个体,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 概念:冷锋、暖锋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3天气特点:
冷锋
暖锋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水位置
锋后
锋前
例子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气压类型
2 气旋与反气旋的天气特征
高中地理说课稿3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本课“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主要是说鲁尔区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闻名世界的重工业区。鲁尔区也是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典型案例。因此学习本节课,能够让学生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经济的影响,并为之后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垫定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区域地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本节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来说,他们还欠缺综合分析的能力因此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分析,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鲁尔区的位置、面积、人口等概况。
2.能说出鲁尔区主要的工业城市,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3.通过阅读地图以及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4.通过了解鲁尔区的资源开发对经济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鲁尔区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难点】
鲁尔区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教师播放关于德国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经济迅速恢复腾飞的纪录片,引导学生支撑德国发动世界大战并且能够在战后迅速恢复腾飞的就是鲁尔工业区,继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鲁尔区的位置、面积、人口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所以直接让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鲁尔区的位置、面积、人口。在学生总结回答之后,我会进行补充说明: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全区面积4593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3%。目前,区内人口近6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7%。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总结归纳能力。
2.鲁尔区的矿产资源
在这部分内容我会展示图片“鲁尔区煤炭分布与铁矿石的'来源”“鲁尔区大型露天煤矿”。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观看图片。并提问:(1)鲁尔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是什么?有什么优点?(2)鲁尔区的主要工业城市。通过问题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鲁尔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是煤炭资源,具有储量多、埋藏浅、易开采、质量优的优点。主要城市: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过渡】接下来就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内容。
3.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鲁尔区煤炭资源分布”图,以前后4人为一小组,讨论分析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在读图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看河流、矿产资源、周边国家等。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后,我会适当总结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之外,还有水源丰富,市场广阔是鲁尔区的优势条件。
然后我会提出另一个问题:鲁尔区没有铁矿资源,为什么钢铁工业发达?引导学生发现德国鲁尔区是靠近法国的洛林铁矿,可以利用其铁矿石资源进行发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综合分析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分析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搜集关于鲁尔工业区的发展历程等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提高自主建构知识框架能力,扩充学生知识储备。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高中地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教材还设计了“活动”“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演变过程及对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
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别是高一年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法
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图分析法(利用板图边讲边画,图文并茂,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绘图能力)。
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学习过程。
2.讨论探究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观察对比法: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高中地理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考官: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选自人教版(20xx版)地理1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教材首先是以文字的形式解释了水循环的概念,然后按照发生领域的不同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并结合图3.2《水循环示意》图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这一重点知识进行了介绍,最后安排了活动“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引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这一难点。从而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教材通过文字说明、地图和活动探究的方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注重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这条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建立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将感性知识和直观图像逐步归纳为水循环模型。根据本条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水循环的类型并准确说出水循环的基本环节,能用地理专业术语准确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基本环节,提高绘图、析图能力。
3.能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根据课标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二、说学情与教法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能够进行适当的自主学习。在知识的掌握上,地球上的水这一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各种水体。但是他们不能从转化的角度去理解,且这一部内容属于全球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抽象。因此,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和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水循环动画视频以及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基本环节。除此之外,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还不能完全进行自主分析,且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还有待提高,所以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供的活动探究,从而解决这一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诗词导入的形式,引用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学生所熟知的诗词出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概念、类型
我会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抛出两个问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分为哪几个类型?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生活实际说出水循环的概念和发生领域。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得出:根据发生领域的不同将水循环的类型总结为: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自学的方式能够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还给学生。
2.过程
首先,我会播放海陆间循环的flash动画,让学生自主观看并思考:(1)海陆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遍海陆间循环的具体过程。学生直观感受水循环的动态过程,并结合教材文字描述海陆间循环。在这里教师需要进行指导总结,关注学生描述过程中对基本环节的表述是否规范。
然后,教师展示图3.2《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海上内循环和路上内循环的过程。提问:(1)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2)参与水量最多的是哪个水循环类型?学生结合水循环示意图以及教材文字进行同桌两人的之间的交流。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水循环的过程为: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蒸腾),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返回海洋。其中蒸发和降水是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
【注意事项】在总结水循环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水循环的过程,避免将各个环节割裂开来,树立综合思维。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我会展示图3.4《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和图3.5《4月末种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探究: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
(2)读图3.4,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3)读图3.5,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水循环的基本环节进行思考,并选出小组代表进行结论分享,最后综合各方想法,得出结论:水循环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通过改变水循环的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是南水北调、修建水库等。
【设计意图】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因此设置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一方面能够集思广益,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新课教学完之后,我会组织学生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以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同时加深对水循环过程和基本环节的记忆和理解。
【注意事项】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时教师也需要在黑板上进行绘制,并做好指导,强调水循环基本环节的名称和箭头的方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查找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水土流失等相关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说板书设计
为了更加形象的说明本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我设计了如下图解式的板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高中地理说课稿6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 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高中地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区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另外,必修三都是以区域为话题进行扩展,因此学好这一节为以后的学习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鉴于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和理解,又结合本阶段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从而能够进行两个或多个区域差异的对比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
3、教学的重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1)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难点: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4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通过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具备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学生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不是很好,特别对初中知识遗忘较多,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温故知新,为学生分析问题做好铺垫,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说学法指导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几个环节构成。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课也是讲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本节课我采用模拟旅游激趣导课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学习。
(课前准备:各学习小组搜集、整理资料、图片及音像制品等,模拟从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漠河出发,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展示沿途的所见所闻。)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来作一次有趣的旅行,从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出发,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在沿途中,你将看到哪些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课前准备成果。
(让学生亲身体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从气温差异,自然景观,建筑物甚至会有学生联想到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差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五、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说课稿8
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这些水果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尝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为什么会种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们也学习过一篇语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以上所说的种种,都和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区位的选择有关。学习完今天的知识,我们或许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课前,大家都有读过了课文,那么现在想请位同学告诉我一下,什么是农业?
好,请坐下,那么,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下面大家请看这两幅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则是一个牧场,从事牧羊业。
那现在我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是不是和这两个地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关??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选择?要知道以上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
下面请同学们找到课本里有关农业区位的两个含义并且一起读出来: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大家看起来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们再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来解说一下这两个含义:
一是水稻这一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
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来说,这个是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首先,我们知道泰国是位于中南半岛上,而这个地方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片,图片上的红色曲线代表了气温的分布,而绿色的柱形图则代表了降水量。在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气候类型是全年高温,而柱形图表示降水,我们也可以看到中间部分,也就是夏季时候,是降水较多的,而冬春季是很少的,有明显的干湿季,资料《高中地理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这是和水稻生长十分相符,而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这些条件都有利于水稻种植。我们再来看刚才的那个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图,在这一个图上,我们有没有看到有机械的生产啊?(没有),嗯,是不是只有人力耕种,这也说明了这个地方的劳动力是——很丰富的。当然,它的机械化生产水平也就很低。而在这个图上,我们也可以瞥见右上角的那些矮小的房子,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地方的经济水平也是比较低的。
好,以上信息告诉我们,气候包括:热量和水分、地形、劳动力和机械以及经济基础等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影响一个地方的农业生产活动的。
现在我们来看课本上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就有以上这么多,那哪些是属于自然环境因素,哪些又属于社会环境因素呢??下面请位同学给我们总结一下。
(请同学回答,课件显示两个总结)——板书: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和社会,然后把学生说的写出来。
好,现在大家花一分钟的时间把这个 图3.3 上的各种因素背下来。因为在以后考试的试题中,无非就是要考这些因素的应用。
好,接下来到了我们的分组活动时间,在这里,我们就来当一次农场主,假如你今天中了头奖,拿到了一大笔的钱,兴高采烈地去白云山脚下买了下面这块漂亮的地皮,你准备如何去经营它?你要进行什么样的农业活动?还有,你是如何考虑的?可以结合图3.3来进行思考。
好,现在大家就开始规划。讨论3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位代表来讲讲你们的意见是怎样。
(根据学生讲的,在板书上指出来)-可以在副板书的地方把学生的想法写下来。
嗯,看来各位同学都很有经济头脑。看来以后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大老板拉^_^
好,学习了这些知识后,我们来看看活动题部分。(直接在下面边说边分析)
首先,看第一题
第二题:先板图,然后分层来说明综合利用土地——地形的合理利用。
我国江西省的千烟洲,是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位于我国的南方,这里气候资源优越,光热充足,属湿润地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
但是存在着地形地貌复杂,平原面积狭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
丘陵山区耕作易导致水土流失,宜发展林牧业;缓坡和谷地不易发生水土流失,可发展耕作业;洼地积水易涝,适合发展鱼塘养鱼业。
按照农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安排相应品种,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丘陵山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减轻对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劳动力转移到丘陵山地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还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高中地理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考官: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课标与教材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选自人教版(20xx版)地理2第五章第一节,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表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当今社会现实问题,是本节内容的一大特色。教材呈现的方式除了有文字说明之外,还用示意图说明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在地图上展示了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能够清楚的展示出不同地区和国家表现出的不同环境问题,也对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具体体现做出了清晰的呈现,有助于在教学中为教师提供更多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该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运用相关资料,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归纳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辨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主要方式和结果,培养综合思维。
因此,根据本条标准,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什么环境问题的概念及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判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感悟人地关系,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而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是: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难点是:针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二、学情与教法
我所面对的学生已经是高中生,对于环境问题通过新闻或微博有所了解,但有些学生可能认为环境问题与自己无关,或者离自己很遥远。实际上,不少环境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只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这一点。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学生才有可能为环境问题献计献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地图法、案例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环境问题,并意识到环境问题事关每一个人,在生活中从的点点滴滴践行环保,形成环保意识,落实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采用时政新闻导入。在多媒体上展示: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也是人类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携手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学生思考: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设计意图】采用新闻导入,能够体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的特点,贴近生活实际,拉近学生生活与课堂的距离。问题的提出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图片:郊区的垃圾场、海洋污染、森林面积减少、工厂烟筒排放废气、造纸厂排放污水等。提问学生: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结合图片及课本资料思考问题,我随机进行提问。
学生结合课本资料及生活实际能够回答出:人类将废弃物排放到大自然,超过了大自然自身的净化能力,产生污染的现象叫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所导致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在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提出问题:人类社会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从此图中总结出人类活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思考和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他们可能会说: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向自然界中排放废弃物。人类活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向自然界中无节制的索取物质和能量,又向自然界中排放过多的废弃物,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得出:通过图示可以看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同时,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对人类社会而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一方面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地环境。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地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地恢复能力。但是,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对于人类排放地废弃物,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作用。但是,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设计意图】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为后面学习主要的环境问题打好基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师生总结可以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在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我会进行讲解: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并提出问题:大家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学生同桌两人一组交流探讨。
【注意事项】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参与,听听他们的讨论内容和想法,并给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提示。
学生能说出主要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等。
最后我们会以表格的方式总结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不仅有教师讲解的部分,也有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的部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表格总结的方式使知识点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整理复习。
3.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的表现在不同空间表现有所不同,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资料“城市环境问题和乡村环境问题”和图片《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提出问题:观察图片,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有何不同?
学生观察地图并阅读资料,以地理小组为单位展开分析和讨论。
学生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在农村和城市的表现有所不同,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问题,如欧洲河道改造和污染,切诺尔贝利核电站泄漏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如南美洲过度砍伐雨林。
我会进行总结: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出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环境问题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图5.6可以看出,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限,甚至发展成全球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还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设计意图】教学难点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即能够调动学生互动学习的热情,教师也能够参与其中,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本环节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承接上一知识点,让学生结合课本资料及生活实际,思考为什么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会出现差异?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师生一起总结:环境问题的表现在城市和乡村不同,是因为城市人口密集,交通和工业排放大量废弃物,因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而农村地区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如过度开垦,因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因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设计意图】我们不仅仅要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也要知道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表象到本质了解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引发思考,树立环保意识,落实人地协调观。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内容。并布置作业:完成活动题:分析小岛国忧虑的背景。
【设计意图】师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利于知识的整合。作业的布置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四、板书设计
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本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我设计了如下图解式的板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高中地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讲述了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两部分内容。是工业区位论部分内容的延伸,又是新旧工业区部分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较为简单,没有过于繁琐的理论和记忆性内容,只需学生掌握工业集聚或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即可。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效益而采取的经营策略。
知识目标:掌握工业集聚的原因和两种模式的特点。掌握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内容解释相关产业现象。
德育目标:看待事物要全面,分析问题要顾及利弊两方面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即知识目标,掌握工业集聚的原因和两种模式的特点,掌握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
教学难点:即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内容解释相关产业现象。
二、说教法
讲述法
多媒体电脑
三、说学法
本节内容的学习重点在于对例子的引述和理解,学习难度不是很大,一般掌握工业集聚或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即可,并且能够应用相关理论解释一般的工业现象。因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工业地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简单的机械拼凑,无论是在工序上存在工业联系还是仅仅在空间上存在工业联系,它们都一同构成了具有协作关系的工业地域。所有工业集聚的原因都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获取更大的效益。与之相对应的是工业分散的现象,它往往发生在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生产领域,是现代交通、通信技术发达以后产生的工业现象,目的是为了利用不同区域的优势区位条件,以节约开支。在学习中需要注意,工业集聚不一定就要优于工业分散,而工业分散也不见得就比工业集聚来得高级,它们是没有好坏之分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四、说过程
课文引入前有必要对上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作为本章基础的工业区位论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在本节中提到,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学的进程。接着针对本节课所讲述的两个重点内容分别提出现实生活中所对应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关注。例如,电子产品的原件标示了许多生产国的名字;工厂总是集聚在工业中心而非平均分配在每个地块上。两个例子分别是对工业分散和工业聚居两种现象提出来的,很具有代表性。我们往往很忌讳在正式的课堂上掺杂有考试的内容,这就如同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一样,其实不妨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问题的转述更加契合教材的内容,让常见的考试内容化作案例融汇在课堂中,将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接下来需要讲授的是工业集聚的内容。首先要对工业集聚的两种模式进行讲解。对于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只需一语道破它的关键所在:一家工厂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生产原料即可。而对于空间上的工业联系,学生在理解方面很容易出现纰漏,将这种联系看作是布袋里的沙子,彼此间并没有什么关联,都是人为撮合在一起的。其实地域上的工业联系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样需要彼此间的合作。而一定的工业区域内也并非任何企业都是可以进驻的,这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导,制定一定的准入制度,所以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类似的企业集聚在同一工业区内,它们共同打造着一个文化品牌。因此对于本段内容的教学我将尝试着将工业园区的先进理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这一工业集聚的现象。
下面要针对工业地域内部的工业联系进行讲解,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在这段文字的处理上,我会将钢铁、石化、机械加工等工业部门分散成一步一步的工序,便于学生理解这种工业上的联系方式与构造,进而对于工业的发育程度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相对简单了。
紧接着需要讲述的是工业分散的内容。工业分散是建立在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和通信技术与手段上的。它主要针对的是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生产领域,目的是根据原件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生产地域,利用其各异的优势条件以节省开支。由于案例都是针对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而提出的,因此在这段教材的教学中我会注意避免将工业分散这一现象描述得更为高级。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工业集聚还是工业分散,它们之间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最后将进行课堂小结,由于本节内容较少且相对简单,可以在最后适当添加部分练习题,重点考察一二两节的相关知识点。
高中地理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力环流。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热力环流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节中第二部分的知识,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介绍了大气运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热力环流的成因,同时通过对海陆风与山谷风等生活现象的分析,深入理解热力环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本节内容运用到第一章中的“太阳辐射”等相关知识,又为后面要学习的“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难以把握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很少能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所学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2.通过观察实验,提高从实验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发展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3.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并提出疑问军港的夜晚吹的是不是海风呢?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学生所熟知的歌曲出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实验感知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感知到热力环流的现象,我采用“玻璃缸实验”的方式,将抽象变直观,从而解决学生的疑问。
首先,给学生展示实验:
在展示实验之前,我会给学生介绍实验的装置,并且给学生演示实验步骤,提醒学生观察有色香的运动轨迹这一实验现象。
高中地理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风沙地貌》选自人教版(20xx版)地理1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本章内容属于继大气圈、水圈之后第三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第一节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风沙地貌这一框题主要介绍了风沙地貌的概念、分布地区及地貌类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也能够对不同的风沙地貌的特征及形成过程有初步认知。
二、说学情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通过学习和生活积累了一些相关知识,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但是高中阶段这部分知识更加细化,侧重分析,增加了难度,而且学生对于风沙地貌景观缺少直观认知,因此我会通过媒体展示和绘制示意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换的过渡时期,一是有活跃的思维,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适当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鼓励他们剖析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风沙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分布区,理解风沙地貌形成原因。
2.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提高对地貌类型的辨识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
根据课标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了解风沙地貌成因及分布和掌握并能区分风沙地貌的主要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风沙地貌成因及分布地区。
难点:风沙地貌的主要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置了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媒体导入的方式。先播放纪录片《航拍中国》中的片段,同时提问学生,视频为我们展示了壮观的新疆魔鬼城,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又有一个问题,魔鬼城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课程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风沙地貌的概念
我会引导阅读教材找出风沙地貌的相关概念。通过阅读教材,学生能够了解到,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
2.风沙地貌的分布地区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根据风沙地貌的.概念,试推测我国风沙地貌的主要分布地区。由于概念中提到了干旱地区,所以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随后我会出示《风沙地貌分布》图,验证学生的推测,并加深印象。
3.风沙地貌的分类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我会先介绍风沙地貌的分类,按其形态和成因一般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1)风蚀地貌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风蚀柱、风蚀蘑菇景观照片,引导学生思考,风蚀地貌的形成原因。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不难答出,风蚀地貌是地表沙粒在大风作用下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地貌。
我会适时补充讲解风蚀蘑菇的形成,先是突起的孤立岩石,因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从而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2)风积地貌
同样通过多媒体展示沙丘景观照片,引导学生思考,风积地貌的形成原因。风积地貌是由于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
我会进一步追问,沙丘分为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会产生哪些危害?最后得出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占农田、牧场。
【注意事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帮助学生理解风沙地貌特征,板书的绘制须与讲授配合同时进行,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巩固所学,我会将教材当中的活动题目《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在课堂上进行组织。先展示《西藏米林县丹娘沙丘景观及位置示意》图,同时展示丹娘沙丘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丹娘沙丘的沙源地及形成原因。安排学生以地理小组为单位,讨论5分钟,并汇报讨论结果。
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首先是沙源地:滥砍、滥伐、滥牧导致区域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此处河谷变宽,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沙滩和沙洲裸露,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沙源。
形成原因:每年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练习题目较为综合,知识框架较为复杂,适合用于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尝试发散思维,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结尾,我会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加深记忆。
此外,在课下,我计划让学生搜集雅丹地貌相关资料,在下节课分享交流。
高中地理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人类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和邮政通信等。地域联系对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各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商品的循环,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编写,就是选择了交通运输这一最重要的地域联系方式进行要点的讲授。
本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通过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阐述了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发展趋势,并选取了“南昆铁路建设”等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内容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体的实例,单纯的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对交通的区位因素分析等内容进行深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交通运输的方式及其每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②根据运输对象的特点及运输要求,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及线路。
③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特点。
④了解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本节知识的学习既有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表格分析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又有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交通运输网的发展趋势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时,具有运动的、发展的眼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加强交通环保意识,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树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及选择
教学难点: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式讨论,讲练结合,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学习现代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各种交通照片和交通网地图,同时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合理利用选择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时,还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保证交通安全,使交通运输更好地为我们生产生活服务!
三、说学法:
本节课充分利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读图分析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从交通方式的选择到交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做到了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和发表意见、动手填图并完成习题,全程投入。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学习。开门见山式导入人类的地域活动联系,并设计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引出第一部分内容“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讲解。通过导入,让学生明确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对交通运输工具和方式有感性的认识,以便于下面教学内容的进行。
其次,进入新课讲授。由于学生们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已经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方面的讲解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阅读课本的.图来学习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交通运输方式的掌握,仅仅知道其优缺点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引导出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并通过实例与学生共同分析,选择出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得出要综合考虑,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根据运输对象的特点和运输要求,选择最佳运输方式的结论。
接着,过渡转折,引出交通运输网,通过“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蜀道”到近代的“青藏铁路”,以及从“畜力-船-汽车-飞机-管道”交通工具变化来综合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并结合书上的“南昆铁路”的实例,来具体分析几个因素对南昆铁路的建设的影响。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培养,意在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
最后,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主要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
2、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有运价、运量、运速。
二、交通运输布局
1、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
2、南昆铁路分析
高中地理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问题研究,该节课主要是要求同学们能够对于前面知识的运用,能够结合所学分析住房应考虑的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负效应,对于城市化我们应该如何冷静的分析面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知识目标:购房影响因素;
理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含义及特点,能够分析材料现象。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自身因素,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
情感目标:树立对于城市化应有的情感态度,结合自身不要随意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好坏。
如何综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二、说教法
小组探讨、调查研究、对比归纳
课本资料、多媒体
三、说学法
1、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分析了住房选择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总结出购房的原则性问题,合理地指导我们购房。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因为事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调查过了,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都期待展现成果,故直接表现同学们的内心节约时间。
2. 活动设计
课前活动:分成四组,对南京三个住房地段进行调查,新街口夫子庙、板仓、仙林,对住房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该地段的房价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为何要在该地段购买住房,基础设施设置等等其它与居民购房有关的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知识来源于社会还能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问题设计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在调查过程中是否发现一个问题,郊区的房子,特别是别墅,都是些高档居所,许多有钱人的居住场所,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居民都往城里挤,为什么还会有许多有钱人往郊区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逆城市化。
◆设计意图:承转过渡知识,从购房选择因素的学习过渡到郊区化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以启迪。
五、说板书设计
无
高中地理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接着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说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体电脑
一课时
三.说学法
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新课导入)。
2.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新课讲授)。
3.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反馈)。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用视频以及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设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设计意图: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高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2.新课讲授
A.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区位的含义不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只要让学生知道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能力。
B.读图分析,了解并巩固应用农业区位因素
要求学生分析教材图3.3,从而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学生初步认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后,展示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分析各个地区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C.通过活动,引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并通过读图以及案例《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分析巩固
通过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启示:除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
并分析图片分别体现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巩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分别说明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和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切实地考虑,拓展学生思路。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D.分析教材,识别图片,理解农业地域
阅读、分析教材,看图识别,研究案例《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能清楚直观地说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
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巩固所学知识。
4. 反馈练习: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说课稿04-11
高中地理的说课稿03-01
高中地理说课稿05-15
高中地理说课稿04-24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12-27
高中地理说课稿优秀03-20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04-18
地理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高中地理03-09
高中地理说课稿:《人口的迁移》02-29
高中地理《锋与天气》说课稿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