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植树的教学反思

植树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05 02:15:06

植树的教学反思

植树的教学反思

植树的教学反思

  1.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中口算除法一课是以植树的情境来呈现的,这一情境虽然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在秋季并不切合实际。因此我就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到生活中存在数学问题;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的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学生在解决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这一问题时,由于创设的问题中包含有显性条件(每班的人数),也有隐性条件(每张桌子可以坐的人数),因此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每1人需一张桌子,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 441=44(张),481=48(张),461=46(张);(2)如果每两人需一张桌子,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也就是 442=22(张),482=24(张),462=23(张)。另外,学生在计算时口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学时,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多样化。

  3.本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没有余数),设计这一问题时,我首先考虑到三班的人数为46人,464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在此我把重点放在了前两个问题上,先出示了一班、二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很快便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然而学生并未因此满足,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三班应如何分组。于是,学生纷纷列式进行解答:464=11(组)2(人)。但课堂上我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只看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上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讨论、交流,会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下是课下我了解到的学生分组情况:(1)前11个小组,每组4人,最后2人分为1 组,三班能分12个小组;(2)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个人每三人一组,共分12组;(3)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人分为1个大组,共分11组。

【植树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反思(通用11篇)12-06

教学反思大全06-24

教学反思的作用10-28

seasons教学反思04-27

《惊蛰》教学反思03-07

《登山游戏》教学反思12-20

《汉字的发展》教学反思03-09

蜗牛的秘密教学反思04-01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05-31

《剥豆》教学反思02-06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