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在学习克与千克的时候,老师们是怎么设计教学过程的呢?他们写的教学设计是怎么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
(自行复习,翻阅课本等)
师:说说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1.单位认识。
师:测量物体的重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
师:质量的单位有哪些?(板书:克和千克)
2.直观感受
师: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重量约是1千克或者1克,回顾已经建立的直观感受。
动手掂量掂量小石子和砖头(大约是1克和1千克)
3.进率关系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克与千克的重量,那么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谁来说一说?
(板书:1千克=1000克)
4.测量
师:测量物体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哪些?
二、练习巩固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两分硬币重1()
一袋瓜子重200()
一支牙膏重150()
一头牛重300()
一瓶金龙鱼油重1000()
一只鸽子重250()
一个西瓜重4()
一只蚱蜢重6()
(完成书P121T9,圈一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复习课《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复习课《克和千克》教学设计2. 在括号里填上、、=:
4千克()4000克48克()2千克
5200克()6千克50千克()50克
900克()1千克 600克()6克
1000克铁()1千克棉花
(完成书P121T10,比一比)
3. 排一排
600克 1千克 20千克 3000克
()()()()
660克60千克 8000克 88千克
()()()()
4. 填一填
1千克=()克500克+500克=()千克
2千克=1500克+()克 4千克50克=()克
2500克=()千克()克
500克+2900克=( )克=()千克()克
5.
解决问题
苹果
梨
桃子
杨梅
西瓜
1千克6元
?
1千克8元
1千克24元
1千克2元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二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看、掂、比、估,称、看标签等数学活动,体验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自主建构质量观念,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找 1千克的物品中感受、理解、验证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参照物有依据地估测,在活动中获得有效的体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0——103页及相应练习。
学情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物品有轻有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眼睛观察得到,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缺少具体的感知,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活动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理解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理解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渗透估测物品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看、比、掂、估、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测物品质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学情预设:激发兴趣,先提供大、小果冻各一个,让学生可以直接看出物品的轻重,再提供不能直接比较出大小的一个苹果和梨,引起争议,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质量单位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1.猜一猜。
(1)(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果冻),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果冻,哪个重?那个轻?
(2)出示无法一眼看出轻重的一个梨和一个苹果。
概括:物体有轻有重,这就是物体的质量。(板书:轻重质量)
2.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2)师板书: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看一看两个果冻的轻重,掂一掂形状差不多大,质量不同的物体,比一比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在学生已有的轻重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体验感受,探求新知。
(一)认识克。
1.感知1克。
【学情预设:学生静静地闭上眼睛掂一个2分硬币,体验到1克是很轻很轻的,再通过以一个2分硬币为参照物,能在一筐物品中找出大约1克重的物品。教师用天平验证一粒纽扣大约重1克时,学生能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情况。在获得1克黄豆有5、6粒的经验后,能凭直觉猜测出同样1克重的绿豆,个数比5、6粒更多。】
2.找1克的物品。(生找好后,指名汇报)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重1克的物体。)让学生把物品放回盒子里,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哪些?(老师根据课件慢慢描述)
4、数1克的黄豆有几粒,估1克的绿豆大概有几粒。
5.实践活动:通过掂100克的黄豆,估1块橡皮擦和1本数学书的质量。
(1)感受100克。
师:1克非常轻,我们不容易感觉出来。
(2)估1块橡皮擦有多重。
(3)估一本数学书有多重。
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一般用克作单位。(板书:克g)
【设计意图: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学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掂、比、估、找、称的过程获得一克、二十克、一百克、几百克的体验。在活动中通过设置“和一个2分的硬币比一比,找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1克的黄豆有5、6粒,同样1克重的绿豆(比黄豆小)有几粒呢?”“这块橡皮重几克?”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推理初步学会估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体验感受的有效性。并主动运用方法来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进率:1千克=1000克。
请小组长把你们组里的100克黄豆先送上来,称黄豆。
(1)、(课件出示)用克秤称10袋100克的黄豆,生随机说出质量,得出10个100克是1000克(板书:1000克)
(2)、同样的10袋黄豆放在电子秤上称一称,显示“1”,提出疑问,为什么显示的数字不相同?(学生讨论)是的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数字太大了,改用千克作单位更合适。(板书千克kg)
(3)教学进率1千克=1000克。
(课件出示)同样是10袋100克的黄豆,它们的质量肯定是相等的(由此可见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
(并指导读:1千克=1000克,要让人一听就知道等号两边的单位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称10袋100克黄豆的探究活动中,知道克和千克是有关系,建立1千克=1000克的观念,从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
(三)认识千克。
【设计意图:把千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掂1千克的物品,称体重获得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的体验,建立千克的观念。提供丰富多彩的物品,引导学生通过估、称、看标签等方法,寻找到1千克的 物品。】
1.出示1千克的鸡精,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质量。
2.掂1千克物品的质量。
3.找1千克的物品。
4.(课件出示例2)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师板书:千克kg)
5.课件出示生活中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6.课件出示生活中还用到的秤,介绍生活中人们还用什么来表示物品的质量及关系。
【设计意图:感受体验后,要对所学知识建立起清晰的模型,初步感知辨认克和千克该如何使用,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三、交流体会,全课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还知道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建立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称比较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为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为单位,让课堂教学得到延续。】
四、巩固练习,延伸拓展。(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生活中的物品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对比知道物品大约的质量;准确的比较大小。】
1.练习二十第1.2.5.6题
2.判断题
3.你会改错吗?
五、说收获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六、扩展延伸
【设计意图:把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延伸到课外,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找找身边也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kg)
↓↓
质量轻重
1000克=1千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克和千克(通用17篇)10-09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知识点08-18
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原则11-10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精选12篇)10-26
《地势和地形》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09-14
《因数和倍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03-02
酸的和甜的教学板书设计(精选11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