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

时间:2024-09-04 15:42:42

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1

  而/现在

余光中《乡愁》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而/现在”诗人笔锋一转,阳平高起,声音下行,感情高升,但要悬住。此处要长停一下,给听众留下悬念:现在究竟怎么样了?下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母子情、夫妻情变成了家国情,诗人由“小”感情转入“大”感情,字字着力,“是一湾”后面要“挫”一下,以便把后面“浅浅的海峡”加以强调,使“浅浅的”读起来感觉并不“浅”。“我/在/这头”紧接上文,“我”字提起,近全上声,“大陆/在/那头”中“那”字读得重一些,“头”字长一些,要缓缓地收。“大陆/在/那头”整个句子,与以前的格式均不同,结尾是情感的.升华之处,读得要深而沉,该拉长处拉长,如:“大陆—在—那头——”,意味深长,引起听众共同的感情,让听众也融入进来,翘首而盼,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余光中《乡愁》2

  二、吟咏品味,体验诗情流程

  师:你猜猜余光中的乡愁,可能是思念哪里的忧愁?

  生:南京、祖国。

  师:有一定道理。这个问题,等我们学完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乡愁”这个东西你们摸过吗?

  生:没有。

  师:看见过吗?

  生:没看见过。

  师:这样一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让你写,你会写吗?

  生:不会。

  师:但是有一个方法,就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写出来了。这就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指代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师:同学们,如果你很小就去外地上学,你最思念家里的谁呢?(板书:小时候、少年)

  生:母亲、父亲、亲人。

  师:那么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呢?

  生:打电话、写信。

  师:对!对家信的等待就是对乡愁的等待,余光中爷爷就是借用信上的一样东西说出了自己浓浓的乡愁,你们猜是什么?

  生:邮票!

  师:说对了,现在我就把第一节诗读给同学们听。

  师: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背诵)

  师:慢慢地,作者长大了,从少年变成了青年,而且还娶了一个温柔贤慧的女孩儿做妻子。可是刚刚结婚不久,他又不得不与新婚妻子离别,坐着轮船到外国留学。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时乡愁对于作者来说,还只是一枚邮票吗?

  生:不是,是船票。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第一节诗的.结构和形式自己编写出第二节诗。可以独立编诗,也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

  师:谁来朗读自己编的诗?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票,

  我在这头,

  娇妻在那头。

  师:意思对了!很不错!但是,称自己的妻子为“娇妻”,难免有些炫耀的嫌疑,能不能换个词?

  师: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师:编得好哇!自己都会写诗了,多了不起!谁还能再背一遍?

  (学生背诵)

  师:第一节诗同学们没忘吧?谁能把一、二两节诗一起背诵出来?

  师:我们这样吧,大家挑选两名同学,一人背一节诗,等他们把前两节背完,我的感情就酝酿好了,然后,我背诵第三节。这样好吗?

  生:好!

  (配乐,学生背诵一、二节诗)

  师: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节背一遍。

  师:把这首诗的前三节完整地背诵一遍。

  生:国愁。

  师:这家愁和国愁合在一起,就是作者的――

  生:乡愁!

  师:研究到这,大家一定知道作者写的乡愁是什么了。

  生:就是国愁和家愁。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现在就让我们再次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美妙的《乡愁》,走进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感之中。(播放课件、发课文,学生捧着课文,随着课件演示朗读)

  师:同学们,相信余光中爷爷所写的《乡愁》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其实,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的祖国。(教师深情地朗诵)

余光中《乡愁》3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席慕容概况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余光中《乡愁》4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 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 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余光中《乡愁》5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诗歌赏析

  《乡愁》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认为中国人的情操都是从屈原来的,从《离骚》来的。” 他说,“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在岳麓书院世纪论坛上,当余光中被问及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何建议时,他说,我写诗,写散文或搞翻译用了不少文言。文言用得好,可以使白话文多样化,如同平面中出现了浮雕,引我们产生美妙的回味,有一种追忆、回忆的情感。所以要注意多读古、诗、词、曲。有人说都什么时代了,你还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道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

余光中《乡愁》6

  一、风趣听背,体会诗题内含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我就是今天要给你们讲课、和你们一起学习的老师。既然今天要讲课,昨天咱们是不是应该见上一面、认识认识啊?

  生:是。

  师:可是咱们昨天没见着,那今天现认识你们觉得来得及吗?

  生:来得及。

  师:好,那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赵,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啊?

  生:赵老师。

  师:对,真聪明!我姓什么来着?

  生:赵!

  师:记忆力不错嘛!现在我就想考一考你们的记忆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我来说一首诗,这首诗共有两节,每节有四句话,我每次说两句,而且只说一次。大家听清要求了吗?

  生:听清了!

  师:诗人说: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鼓掌!你真行,老师只说了一遍,你就把这样复杂的两句诗背下来了,你觉得你行不行?

  生:还行吧!

  师:挺谦虚的,看来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师: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生:(背诵)

  师:精彩!这么长的诗你们只听了一次就背了出来,老师真佩服你惊人的记忆力。

  师:

  师:我们再来背首古诗,谁来背李白写的《静夜思》。

  师:《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生:6个字。

  师:你能从中去掉一个字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吗?

  (学生争相发言,分别去掉了“的”、“忧”、“故”、“思”)

  师:现在就剩下了两个字“乡愁”,谁能来说说乡愁是什么意思?

  生:思念故乡的忧愁。

  师:那思念故乡的忧愁就是……

  生:乡愁。

  师:《乡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我们仍然用一边听、一边学、一边背的方法来学习,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好!就这么决定了。

  师:这首诗的作者叫余光中。有谁听说过这个人?

  师:现在我来介绍作者余光中。我说三句话,这三句话里蕴含着我将要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要注意听,认真想。

  师:余光中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余光中还活着吗?还在世吗?

  生:在世。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他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他今天多大岁数了?

  生:81岁,因为他1928年出生,用20xx-1928就得到了他今年的年龄。

余光中《乡愁》7

  读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首先想到的是那片绿涛,是那片群山。余光中先生用精短的文字写出了对祖国无限的怀念,而我只是对故乡太多的思念,却也是这支拙笔所能承受的。

  家乡的山,不知从何时起牵动着我的心……

  小时候,山是普通的,永远披着那件墨绿的纱衣。

  我的家乡在高原,到处是山的海洋,像一座天然的屏障,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小时候,见得最多的是山,可能就是因为太常见,就觉得普通、太熟悉,便不懂得珍惜。每天在城市中穿梭,却没有答应她的挽留,匆忙离去,只留下她那黯淡的墨色背影,像一件纱衣……

  长大后,山是神秘的,绵延而来却不知要走往何处。

  我已不再是那个无知的女孩,各方面的压力重重压上来。终有一天我疲惫的坐在长椅上,看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山。眼前的墨绿已不再普通,像那一位身着青衫的.小姐,让人不由想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来,怪不得许多画家喜欢画山。作家喜欢写山,因为她散发着国最古老的气息,庇护了我们一代又一代。

  爸爸曾说过,祖先们是被人陷害贬到这大山里的,可能就是其中的某一座吧!山抚固化了他们的愤恨,平静了那颗争斗的心,吸引着祖先们而忘记世俗的隐忧。他们也为我们留下生存的印记,可能是眼前的这棵大树,也可能是脚下的青石板,透明的明月记下了这一切,饱满深邃。山给了流浪之人一个安宁的处所,给了后人一个神秘的身影。

  而现在,山是神圣的,却不知从何时渐渐模糊了。

  即将离开家乡,站在人来人往的月台上。这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人们不停地走着,来的脚步声掩盖了去的脚步,而去的脚步也掩盖了来的脚步,今夜的我已是它送走的第几批游子呢?月台是流动的浮土,我不知道自己的脚步显示出了什么,或许是浮土焉能扎根……

  踏上远行的火车,夜里隐约看见山在向我挥手,是挽留还是告别。再醒来已是午后,窗外是一末末绿影闪过,是山,正如我当初不肯为她停留一样,只是匆匆而过,而我,只是呆呆地望着。时间渐渐从山肩爬过,染红了那件绿衣,却又多了几分妖娆,最终仍被黑夜吞噬了。

  再次醒来时,习惯向窗外看,山呢?我呼,竟像走丢的孩子一样手足无措。就这样,连最后的告别也没有对我说。就匆匆离开了。有时望着天出神时,仿佛会看到那模糊的身影,仍是绵延伸长,是伸向故乡的吧!

  归巢的鸟儿到底是倦了,清叫了几声,便消失在山中,因为山,是故乡!

余光中《乡愁》8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小”上声,前半上,音调不要太高,接“时”,阳平,轻柔舒展,“候”去声,读轻声收尾。“乡愁”阴平平起,首次出现,情绪还不是特别强烈。“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连读带过,对应少年时期的`动作、体态,“邮票”是儿时母亲来信的期待,稍重读,中重格式,“邮”轻些,“票”重些。“我在”表示诗人少年状,连读,“这头”去声起,音调要高一些为“扬”,“那头”顺势而下,低沉持重为“抑”,似结句又下行,中道而止。此时,母亲还是中年妇女,“乡愁”是自然距离之隔,故不可沉重收束。

余光中《乡愁》9

  有人说:“祖国是我们的母亲”这话很有道理,你看余光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悠悠的赤子之心,吟出了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祖国是慈爱的母亲。2008年的5月12日,永远让人悲哀,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许多人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生活中的一切。是祖国派人员去解救他们,是他们重新拥有一个家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念。祖国是无私奉献的.母亲。我们这个地方,是江苏最穷的一个地区,南方的领导到我们这里来,捐钱捐物给我们,让上不起学的孩子,也能在一间洁白干净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祖国是历经沧桑的母亲。甲五战争、八国联军的侵略、21条不平等条约……现在我们每天吃着可口而香喷喷的饭菜,品尝着成功举办29奥运会的喜悦,神州七号载人飞船航行的成功……虽然祖国现在已经很好了,可是,我还要好好学习,建设更加辉煌的祖国。

余光中《乡愁》10

  原文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

  一连串充溢着生活性的意象,一连串朴素无华的倾诉,一连串平淡中透露出深沉情感的喻体......缀成了一连串凄美绝伦的乡愁。乡愁是作者成长的足迹,是游子思乡的行吟,是一段心灵的历程,是一曲经典而质朴的古筝,是一部沉重的历史,是风雨沧桑中历史车轮碾过时留下的一声呻吟。

  乡愁在作者笔下不只是“月是故乡明”的清淡,不只是“低头思故乡”的忧郁,不只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无奈,不只是“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嗟伤......乡愁是一只老船,装载着传统的乡愁乡情乡思,也装载着历史的血泪,装载着望夫崖上的沉重和悲壮,也装载着海峡两岸的沧桑和风霜。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峡”则是主题的升华!乡愁不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成了群体内心的感思;乡愁不再是纯粹的个体感叹,而成了民族之情的化身。对国家统一的热望,对民族团结的期盼,有形无形地融化在诗的字里行间,构成了民族情感积淀下来的厚重和深邃。

  于是,乡愁这个古老的话题在诗人笔下又多了一层内涵,这源于作者明睿的眼力和新颖的立意,更源于作者那高度的民族责任心和深厚的.民族情。于是乡愁那平凡而又传统的顺叙表达蒙多了一层朴素的光辉,那简单的时间排列披多了一种美妙的灵光,那从“母亲”、“新娘”到“大陆”的浅浅诉说变得经典而庄严起来。

  乡愁的意境是美的,没得忧郁而庄重,仿佛一丝苦苦的芬芳,那芬芳来自一支残荷。乡愁的构思是简约的,简约的就像断臂维纳斯身上的一段白纱。乡愁的语言是白居易的再现,反复中的平实酝酿着深深的情,回旋中的朴厚流淌着深深的愁。乡愁那没有技巧的技巧使乡情回味无穷,隽永悠长,使全诗既富有流动性,又不乏静止感。众人皆知,“看不出化过妆的化妆才是最高妙的”,而诗人的乡愁就是这样,那层次化的意境仿佛纯纯的“天然去雕饰”,那复沓中的叙述好像平平的,质朴而又真淳。

  乡愁自“小小的邮票”流出,因为那邮票载不动历史的伤痕;乡愁自“窄窄的船票”溢出,因为那船票带不完民族的悲哀;乡愁自“矮矮的坟墓”冒出,因为那是一颗种子,它在发芽、生根、成长,直到枝条连起岛陆。乡愁自浅浅的海峡涨出,因为那是一个泉,它要和源汇成大海,用浪奏鸣《黄河交响乐》,用涛荡起长江奏鸣曲。乡愁用反复手法把意象紧密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乡愁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层层深入地展现了群体心态和民族状态。于是乡愁既是乡愁,也不再只是乡愁;乡愁成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情结,乡愁成了岛与陆沟通的纽带。

  乡愁的情调是低沉的,因为有心上秋;乡愁的节奏是舒缓的,因为有愁中愁;乡愁的传情达意是形象而动人的,因为那一唱三叹是命泉中流出的旋律、心琴上弹奏出的乐曲,有含蓄中的澄明,更有幽邃中的真实。乡愁是抑郁的,因为愁太重太浓,重得托不起,浓得化不开。但乡愁又是自然的,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诗中。

  乡愁就这么自然而然地由诗境和神韵中流露出来,语尽而情未了,让人在故事中忘我地投入,在历史中回味,乡愁的无限韵味。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