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初中语文《一双手》课文的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一双手》课文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0 08:49:39

初中语文《一双手》课文的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一双手》课文的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一双手》课文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用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材分析: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想:

  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理解文本,借助看、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甘蔗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起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激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三双手的具体描写,分别是奶奶、妈妈和孩子的手,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1) 一双粗糙削瘦的手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血管又青又紫。

  (2)手掌有点儿圆,软绵绵的,上面横竖交错着几条弯弯曲曲的手纹。指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手指伸直的时候稍微有点弯,像一把拉不开的弓。白嫩的手指肚儿中间凸了出来,指头尖尖的,上面深深地嵌着一片粉红色的指甲。

  (3)这双手纤巧、灵活,那白净、细柔的手指更显眼,织起毛衣来,那手指活动得像穿梭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2、这三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甘蔗吧,那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 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 出示老茧: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 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① 咱们学校占地19亩,这33垧有57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75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四、作业设计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硬 美丽 1天 3000次 26万多棵

  粗 一双手 创造财富 10天 30000次 33垧44.5垧

  木色 了不起 20天 60000次 1300立方米

  大 奇 26万棵 780000次 3500层积立方米

  与众不同 创建绿色金库

  《一双手》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法,自主阅读感悟通过一双手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及抒发的感情。

  3、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设想:

  1、 抓主线,用图表的方式把教学问题简单化,有效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图表这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制作了一个能够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表格,“比较我们的手和张迎善的手”让学生在比较中能够深刻地理解到,他这双“丑陋”的手的背后是为我们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而付出的代价,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体会张迎善他的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这样不但利于突破重难点,而且可以节约很多时间,真正做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2、自主合作,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的练习”。而且,我们学校这学期开始进行合作小组学习的尝试,因此,我打算第三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填表,交流讨论张迎善这双手的特点,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进行说明。然后让学生推选代表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层层深入地指导学生品读相关的语句,从而理解这双手大、硬、粗糙、神奇等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启发质疑。

  1、板书课题,启发质疑:今天我们学习姜孟之的一篇散文《一双手》。一接触到课题,你会思考些什么问题?

  2、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类。

  (预设:1、文章介绍的是谁的一双手?2、这是一双怎样的手?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双手?)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生字词)

  惺忪 素常 得逞 纹络 老茧 奖章 瞬间

  2、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理清文章的脉络。

  握手→看手→说手→量手→赞手

  三、比较中品读、感悟

  1、 小游戏:“握握手,摸摸手”。

  2、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我们的手 张迎善的手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重视了学生的自学,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进而理解手的特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把握了课文的中心。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在无意中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3、学生汇报,品读感悟。

  (1)量手,对比“天下第一号大手”。

  (2)想象老甘蔗,联系鼓皮、老茧谈感受。

  (3)课件展示一幅老松木的图片,通过图片的感知再引导学生,如果用我们的小手在这老松木上搓,会有什么感觉?让孩子切实地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真的很粗糙。

  (4)聚焦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这双手的内涵。

  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甘蔗。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4、面对这样的一双手,再对比一下自己的那双手,你有些什么感受和想法?(师生合作读文,了解手的价值。)

  四、情感升华,拓展。

  (课件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1、 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2、 张迎善(或其他的劳动者),我想对你说……

  五、课后作业: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

  我来为“手”建立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手指: 纹络:

  掌面: 手的别号: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价值:

  板书设计:

  一双手

  握手 → 看手 → 说手 → 量手 → 赞手

  丑陋 → 美好

【初中语文《一双手》课文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02-28

课文《手指》优秀教学设计02-27

初中语文《太空一日》的教学设计02-19

语文课文《长征》教学设计03-03

课文《行路难其一》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03-30

课文《军神》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07-02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教学设计02-11

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11-29

我的战友邱少云课文教学设计(通用11篇)04-27

初中语文《花木兰》教学设计(通用5篇)12-04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