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25 19:26:26

那树教学反思大全

那树教学反思大全

那树教学反思大全

  篇一: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这篇散文写了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用形象打动人心。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教学本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另外,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最后,我用田震一首《好大一棵树》歌结束本节课,在歌词中再次感受那树的精神魅力,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总的来说,整节课效果不错,但是,课后我再仔细斟酌,发现有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 就是品味与欣赏这个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文中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 句子,比如“绿着生,绿着死”“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等,这些平淡语言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可以感受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宝贵的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这些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这个环节我没有很好的把握,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学生自己很少有能够自己去发现和品味的,而是我是赶着学生发现的,或是我代替学生发现的。 第二 教师的点评不到位

  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再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认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现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现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显得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现。课后,我想,教师的点评是否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发展:延伸式的点评;问题式的点评;归纳式的点评;指摘式的点评。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注重这方面的学习和钻研。这次讲课,使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一节课,百样讲,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他们想学的,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提高兴趣,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篇二:《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作者以形象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那树的生命历程,尤其它的“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深深的震撼我们,“绿”成为了学习这篇课文的牵引线,因此通过把握树的“绿”力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下面略说最为突出的亮点:

  亮点一:简化教学线条。

  将教学的过程学生主要活动首先读文,感知形象;其次赏段,精妙笔法;再次写句,表达心声三大版块,每个版块又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实现各目标的方法。可以说,设计思路自然流畅,教学线条明朗,由整体把握转移到品读重点段落,教学的层次感很强。

  亮点二:注重选点训练。

  每个版块都有个训练点,第一个训练点是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的能力。第二个训练点是培养学生“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和“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整体设计来说由面到点去注重进行扎实有效的课堂能力训练,教学设计以问题情境为主,问题的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这节课的主旋律是品味语言,因此设计主问题“品品短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这一主问题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落脚点,通过品“咬下去,嚼碎”“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喘病”等短句更好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树被屠杀的痛苦,人的无情,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并更好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认识,使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篇三:《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

  茅坪九年制学校 王军

  也许你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没有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会讲故事的妈妈。这是一位学生的心里话,它道出了故事在一个孩子成长中的积极作用。生动的故事吸引人,优美的故事感染人,哲理的故事启发人,感动的故事改变人。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最喜欢的艺术形式是故事。对课堂教学而言,有讲故事的形式,学生还是比较认同,也是容易接受的,也是比较有成效的,是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那树》一文的教学以故事为线索组织教学,充分发挥了“调起来”与“沉下去”的作用:一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高昂的状态;二是对文本进行一番深入浅出的有效过滤,让文本以一种通俗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的姿态呈现。在故事中把作者的情感展现出来,学生通过故事正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发展了思维,培养了思辨能力。

  困扰语文课堂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脱离学生搞设计,离开学生的认知能力搞活动,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找到支点,应是语文老师孜孜力求的。故事能成为其中的一个突破点,它也理应承当起这样的作用。

  讲讲作者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高尚情怀。翻开教材,看看那些光辉的名字,这些作家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教学资源库,他们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就对我们有启智作用。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并感动一代又一代国人;学习《再塑生命》一文,就可以说说海伦·凯勒真实的故事;学习《五柳先生传》,可以告诉学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毅然辞官归田的故事,以温暖他们的心灵。

  讲讲与文章相同主旨的故事,完善学生的看法。例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就可以界入《晋文公示信伐原》的故事: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这个故事的效果无异与拓展阅读,学生对诚信、信用的理解必将更加深刻。

  讲讲文中有关人物的轶事,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核舟记》,适当发挥东坡与拂印的故事。有一次,东坡到金山赐予佛印一起坐禅。坐了一个时辰,东坡觉得身心通畅,内外舒泰,便忍不住问禅印:“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佛印看了一下东坡,点头赞道:“像一尊佛。”东坡非常高兴,佛印随口也问东坡:“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苏东坡揶揄地说:“像一堆粪!”。佛印听了,并不动气,只是置之一笑。东坡高兴的回家,告诉苏小妹说:“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苏小妹颇不以为然的说:“哥哥,其实今天输的是你。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为粪。”这个故事焕发的是智慧的光芒,启迪学生的思维。

  讲讲与文章同题材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例如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插入《盲人和灯》的故事: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镇,有个姓周的老盲人,他每次黑夜出门时总是一手打个灯笼,一手不停地用盲杖探着前面的路。行人认为他的行为不可理解。终于有人忍不住了,问道:“你这样打着灯笼行走,自己又看不到

  前面的路,岂不是浪费灯油吗?”老盲人答道:“先生你错了!我在暗夜里打着灯笼不但能照亮我自己,让行人知道我是一个瞎子,而且也能照亮过往的行人。”像“与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别人,快乐自己”这样的哲理在故事找到注脚。 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故事,促使学习走向生活。如学习《珍珠鸟》,启发学生讲讲自己与动物相处的故事;学习《我的母亲》,就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母亲的故事;学习《俗世奇人》也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身边的奇人奇事。学生一旦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便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个故事可能表达的是一种看法,渗透的是一种情感,传递的是一种思想,隐藏的是一种智慧。在教学中恰当好处的应用故事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启迪学生,这也许比苦口婆心的说教、耐心细致的讲解要有趣、有效的多。语文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讲讲故事吧!

  篇四:《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

  10月13日第二节课,“一人一课”课堂考核,我讲授了《那树》一课。

  讲授内容是随进度来的,没有刻意选择。散文教学对于我而言是短板,我常常困惑于如何分析含蓄而优美的语言,深刻而内敛的主题。所以面对课题,我有些畏难情绪,一时不知该从何入手。

  记得今年4月份中心能手课评选时我曾经听过一节《那树》,设计比较传统、缺少创新,我想冲破“那是一棵 的树”的填空式教学的传统模式,所以教学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周折。

  导入时,我借用了课后题第三题的语言,简洁、明了,直奔主题,我认为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入境。课堂设计了“读孰—整体感知、读懂—精读细品、读透—领悟内涵”三个环节,分别解决了“概述文章基本内容”“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那树最终遭到了怎样的命运?”“你会如何处置这棵老树?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问题,能够梯度呈现,步步深入的理解课文,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也较为满意。学生能跟上我的思路,基本按我设想的思路进行,整堂课进行得很顺利。结课后,我感觉课堂缺少亮点,生成的部分太少,但当我听完同学科老师的课后,我才发现了更多的问题,受益匪浅。

  一、设计以“读”贯穿整个课堂,然而除了学生赏析句子时的个人朗读外,再没有读书声。课堂没能体现“读”的设计意图。

  二、 感觉课堂预设过多,一方面主被比较充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总是引导学生顺着我的思路走,没有生成,学生的主动

  性发挥的并不彻底,课后,有位同事对我说“你的课上的太稳了,以至于不敢抓学生的亮点、不敢去展开。”我想这也是本人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够充分的表现,做不到收放自如、借助文本解决文本。

  三、 课堂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太少,尤其是应对中考的答题技巧基本没有涉及。

  四、 自认为主题已经往深处挖掘,但仅限于“人类的文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没有结合作者的经历、背景继续挖掘一些思想性的更深入的东西。

  我想:能够认识到以上不足对我而言何尝不是一种促进?

  当然,除了缺点,我很自信这堂课也有优点,比如:课堂设计体现了课前预学、课后检测、小组合作;环节清晰、紧凑;问题设计符合课标,逐层深入;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等。

  讲课时留下的得也好,失也好,只要能够反思、揣摩、总结,今后必能改进、提高。

  倘若每一堂课都能精心准备、用心反思,效率一定出乎想象。

  篇五:《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

  普兰店市第三十四中学 徐大宽

  本节课着重训练学生“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的能力,课上学生思维积极,注意力比较集中,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用三个关键词语贯穿全文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三个词语即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暗示了“那树”早期、近期和现实的命运,

  “佝偻”是早期“那树”留给人们的容貌;

  “引颈受戮”是近期“那树”悲惨命运的写照;

  “周道如砥”是现时“那树”的灰飞烟灭;

  选择这三个关键词由理解它们的语境义入手,生发出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完善那树的形象,课堂结构清晰,流畅。

  不足的是对“周道如砥”这个词的理解稍显浮浅,这也影响了对文章主题的挖掘。

  文章的主题似乎仅仅停留在要保护环境这一层面上了,对都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矛盾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作家王鼎均说:“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这一点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理解“周道如砥”这个词时可以在第三个问题前这样增设这样两个问题:人类追求“周道如砥”有没有错?为了达到“周道如砥”的目的杀死了“那树”值不值得?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三个词基本上都是由理解语境义入手进而生发出一系列问题,显得程式化,可以尝试着二三两个词让学生自己提问,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自问自答自评,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贵多思,学贵多问。

【那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关于《那树》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08-24

给予树教学反思(通用21篇)08-03

给予树教学反思(通用16篇)09-04

树和喜鹊教学反思(精选13篇)02-22

教学反思大全06-24

教学反思的作用10-28

seasons教学反思04-27

《惊蛰》教学反思03-07

《登山游戏》教学反思12-20

《汉字的发展》教学反思03-09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