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夹竹桃》教学设计与反思

《夹竹桃》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4-09-07 00:39:08

《夹竹桃》教学设计与反思

《夹竹桃》教学设计与反思

《夹竹桃》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夹竹桃教学反思

  《夹竹桃》教学反思

  《夹竹桃》是教科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是一篇被誉为“具有史诗性质”的散文。作者在争奇斗艳的万花丛中,选择了既非名贵、又不娇艳的夹竹桃作为吟咏对象,按总—分—总的顺序,形象细致地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通过对夹竹桃的描写,表达了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品格的赞美,也寄寓了作者的趣味和追求。为了坚决贯彻本校“四步三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更为了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同时也想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分为“读、品、悟、练”四个大步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从而对文章进行“品、悟”品读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基调和文中景物的品质特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品读进而领悟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等;再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对所能借鉴的写作方法进行运用练习,来促使学生掌握这种写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来实现“以读促写”。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把基础目标确定为:

  认读识记文中重点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体会夹竹桃的品质,明白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 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梳理、积累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包括文中需要认识和会写的生字及文中的好词,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上还是比较理想的,学生能够自行梳理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即使一名同学梳理的不完善,经过全班同学的互相补充,也能很好地使学生明确本课要积累的重点字词都有哪些,从整体效果上看,教学反馈还是比较理想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完全文后再对朗读过程中出现的字词读音错误现象进行纠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权利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倾听能力。能够很好地纠正学生基础字词上的错误现象,使其积累巩固。经过课堂上的实践,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的。

  “在朗读中体会夹竹桃的品质,明白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和“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在朗读中体会夹竹桃的品质,明白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来突破,因此我给学生20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15分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思考,用5分钟对课文中夹竹桃的品质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解说,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能够暴露出对于课文理解上的疏漏,这时在进行相应的引导和点拨,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一方面的内容,从课堂上的反映情况来看,学生能够很好地品悟出夹竹桃“默默无闻”“常开不败”“能引起许多幻想”的品质特点,所以在“在朗读中体会夹竹桃的品质,明白作

  者对夹竹桃的情感”这一目标的实现上并不困难。

  而对于“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一目标,是全文教学内容的重点更是难点,因此,我将这一部分内容放在第二课时,用整个课时来完成。整节课以品读课文的第二、三、四、五和六自然段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和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为主,在课堂上贯彻“组织化”教学的理念,划分学习任务,一个学习小组一个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同桌对学之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发现,最后由小组长作为全组的汇报员,代表全组进行汇报。这一环节的实施上,由于学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不能很好地适应小组学习的方式,所以效果不够理想。但学生在课文写作方法的分析和品读上,经过自学、合作学之后,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发掘,能够很好地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

  对于写法练习,由于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所以没有当堂进行,而是改成了课后作业,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呈现。

  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审慎思考后,我觉得,我所选择的这几个大步骤还是比较合理的,能够比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这门课,从而,循序渐进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篇二:《夹竹桃》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探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材简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其中第四、第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的幻想是文章的重点,而感悟夹竹桃的韧性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味语言文字,朗读感悟蕴涵在夹竹桃身上的嘹亮的生命之歌,带着学生在摇曳的夹竹桃下张开想象的翅膀,流连于幻想的世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文,质疑

  出示首尾两段。自由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学生质疑:

  (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2)夹竹桃有怎样的韧性?

  (3)为什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

  [直入中心,引导学生探索读书方法,有滋有味地读书,有情有趣地读书,品味着语言,享受着读书的乐趣。]

  二、自主读文,晰“路”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试着初步解决刚才提出的疑问。

  2、全班交流:你知道作者写了夹竹桃的哪些方面吗?(花的颜色,花的韧性,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的幻想)文章除了写夹竹桃之外,还写了什么?(院子里的花)

  [以读促读,深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使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深深注入学生的心田。]

  三、品读韧性,悟“情”

  1、个体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句。再细细地品读自己画出的句子,用一两句话简要地批注自己独特的发现和体会。

  2、师生共同探讨夹竹桃的韧性,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去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首先,抓住“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几句话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到夹竹桃不管季节更替,还是气候变化,它总是始终如一的开。花期之长、生命力之顽强令人赞叹。

  其次,结合学过的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和《我爱文竹》,引导学生品味夹竹桃的花品个性:生命之花开的不张不扬,弄得洋洋洒洒,弄得锲而不舍,任凭风吹雨打,悄悄地一声不响、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面对纷争它默默不语,甘于寂寞,乐于奉献,谦虚朴实,心境坦然。

  接着,研读第三自然段“院子里的花”。指名分季节朗读课文,配乐播放一年三季院子里万紫千红的图片资料,引发学生对其它花的赞美之情。接着反问:作者为什么单单钟情于那一声不响、悄然绽放的夹竹桃呢?文章明明写的是夹竹桃,为什么还要写院子里的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的繁华盛世,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的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自强不息,它的默默奉献,让我们陷入了无限的遐想。此时此刻,你联想到了哪些具有夹竹桃一样品性的人或物呢?学生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开始了与他人心灵的交流。有的同学想到了顽强的仙人掌,有的同学联到了“岁寒三友”松竹梅,有的想到了立志学画的徐悲鸿,还有的想到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

  最后,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第四自然段。

  [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学生经历了自读品悟的情感体验学习了课文语言,体悟了文章情感,领会了作者的写法,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快乐。]

  四、赏读幻想,入“境”

  1、过渡:月光下的夹竹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去领略她月下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2、师生围绕夹竹桃引起“我”的幻想图:“地图、荇藻、墨竹”三幅画面入情入境的朗读、品析。

  (1)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2)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3)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夜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这一幅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富有童趣而又如诗如画)你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神奇的境界吗?

  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及时评价:听了你的读,我感觉到了夹竹桃与众不同的神韵;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的童心和宁静的心境;我也变成了一幅墨竹,和小鸟倾诉着自己的情怀呢;我已经徜徉在蓝色的大海,与小鱼儿嬉戏玩耍呢!……

  3、如此令人神往的境界是谁带给我们的呢?朗读感悟“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1)指名朗读,教师在评读中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听了你的读,我觉得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位浑身散发着香气的少女;你看不清它,觉得这一切充满了神秘感,就像从你身边飘然而过的姑娘,你见到的是一个俏丽的背影;我感到那花香好像荡漾起来似的;我觉得那花香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我觉得那花香就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飘落下来……

  (2)全班齐读:

  同学们,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你站在它下面,你是否早已醉倒在这花香中了,请你们带着这种沉醉,把心中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4、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想象写话

  (播放动画画面:月光下的摇曳的夹竹桃,师深情地配乐朗诵)

  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夹竹桃边,如水的月色疏密有致地透过茂密的枝叶,把梦幻般的阴影洒到柔软的地面上,微风轻拂,使得这带上神秘色彩的影子微微晃动。迷人的月色,婆娑的树影,浓烈的花香,阵阵地清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特美妙的世界。同学们,拿出你的神笔,插上想象的翅膀,和作者一起飞翔吧。请以《我幻想……》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语文学习有价值的不只是理性的认识,更多的应是感性的体悟,情感是内核,情感是血肉,情感是语文教学生生不息的脉搏。学生借助课文的描述,教师凭借课文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梦幻的世界。]

  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应善于运用相似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体验,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把课文的文字符号化为言语信息,化为符号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要善于提醒、帮助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并借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师要用感悟式、点评式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或要求学生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或提醒学生联系生活实

  际加深体会和理解,或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中更要发挥语文学科的文本优势,凭借课文优美的文字,发挥语文教师语言的优势;凭借教师语言的魅力,发挥语文诵读的优势;凭借学生体悟性的朗读,从而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意境和氛围。这虽非直观,但学生往往能够由此生成和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感悟,这是语文教学苦心追求的境界。

  篇三:《夹竹桃》教学反思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作为当代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一向以文质兼美而著称。而这篇夹竹桃可以说是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文章用美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伊始,我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学生质疑为什么夹竹桃既不美丽也不名贵,却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学生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围绕最后一段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我因势利导,这节课中重点指导学生感悟“韧性的内涵。“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首先然学生理解韧性的意思,说出和它有关的成语,首次感受它的内涵,然后重点抓住第四自然段的语言文字,把韧性读厚。

  所以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如从“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的

  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读出了坚强,读出了花期长。在其中,我又穿插了比较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的区别:(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在和煦的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全都奉陪。)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通过运用双重否定句使表达的效果更为强烈。

  第三自然段相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作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没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分别出示了春夏秋三季的花,春季的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夏季的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秋季的玉簪花、菊花。在出示每一季节的花时,我让学生将百花盛开时的艳丽与凋谢时的无奈和夹竹桃一年三季的旺盛对照着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然后又抓住“这样的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

  话展开。并让学生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将三四自然段对比读,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使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使学生对夹竹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应用课文中对比反衬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具有夹竹桃韧性的人或物,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1、课前钻研教材不够深入。只看到三、四小节的花期长短的对比,没关注到迎春花的炫耀张扬和夹竹桃默默无闻的对比。

  2、进行小练笔之前对“幻想”的质疑,冲淡了练笔的热度。

  3、在指导朗读时有点太机械,放不开。

  4、给予学生思考时间不太充足,激励性评价还有点欠缺,导致学生的感情不是太浓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这节课,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篇四:夹竹桃教学反思

  山东省即墨市德馨小学 于兰美 《夹竹桃》是季羡林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淳朴恬淡的语言、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月光下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本堂课我预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作家生平经历等方法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受到情感的熏陶。

  4.学习文章中“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受到情感的熏陶以及学习文章中“对比”的表达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三、品读感悟,探究升华。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与语文课堂教学完美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比如:检查预习环节运用白板“漫游”的功能出示生字词,利用白板中的资源,教学“熏”这一个字的笔顺,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教学活动富有情趣。在感悟“作者是怎么把院子里的花和夹竹桃对比的?”这一环节时,

  根据学生交流,老师随即从“资源库”里拖拉出各种花的图片,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语说说看了这些图片的感受,再与平凡的夹竹桃进行比较,直观形象,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对比”这一表达手法的作用。

  2.突出重点,实现了语文的真正转身。在这堂课中老师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解“作者对夹竹桃喜欢”的情感上,而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引领着学生感受“对比”这一种表达手法的妙处。在体会文章“借物抒情”这种表达方法的时候,教师特意渗透搜集作家生平经历的方法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加深了一个层次。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比如:本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避免了零起点教学。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入探究的时候,老师组织学生围绕主线问题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台上台下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老师及时点拨提升。整堂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反而学得投入,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渐入佳境的状态。

  反观这堂课,也还是有些小小的遗憾,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出现了口误,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说成“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后还是应该注意提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课堂更加趋于完善。

《《夹竹桃》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夹竹桃》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This is my day教学设计及反思03-19

最新《猫》教学设计与反思03-20

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1篇)01-23

《塑料》教学设计反思(精选10篇)05-10

《祖父、后园和我》教学设计与反思06-15

博弈教学设计反思(通用10篇)04-11

我设计的风车教学反思(通用6篇)06-08

《开会啦》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07-09

《春望》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精选13篇)03-24

关于幼儿园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3篇)08-20

用户协议

《夹竹桃》教学设计与反思

《夹竹桃》教学设计与反思

《夹竹桃》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夹竹桃教学反思

  《夹竹桃》教学反思

  《夹竹桃》是教科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是一篇被誉为“具有史诗性质”的散文。作者在争奇斗艳的万花丛中,选择了既非名贵、又不娇艳的夹竹桃作为吟咏对象,按总—分—总的顺序,形象细致地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通过对夹竹桃的描写,表达了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品格的赞美,也寄寓了作者的趣味和追求。为了坚决贯彻本校“四步三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更为了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同时也想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分为“读、品、悟、练”四个大步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从而对文章进行“品、悟”品读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基调和文中景物的品质特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品读进而领悟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等;再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对所能借鉴的写作方法进行运用练习,来促使学生掌握这种写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来实现“以读促写”。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把基础目标确定为:

  认读识记文中重点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体会夹竹桃的品质,明白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 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梳理、积累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包括文中需要认识和会写的生字及文中的好词,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上还是比较理想的,学生能够自行梳理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即使一名同学梳理的不完善,经过全班同学的互相补充,也能很好地使学生明确本课要积累的重点字词都有哪些,从整体效果上看,教学反馈还是比较理想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完全文后再对朗读过程中出现的字词读音错误现象进行纠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权利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倾听能力。能够很好地纠正学生基础字词上的错误现象,使其积累巩固。经过课堂上的实践,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的。

  “在朗读中体会夹竹桃的品质,明白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和“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在朗读中体会夹竹桃的品质,明白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来突破,因此我给学生20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15分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思考,用5分钟对课文中夹竹桃的品质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解说,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能够暴露出对于课文理解上的疏漏,这时在进行相应的引导和点拨,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一方面的内容,从课堂上的反映情况来看,学生能够很好地品悟出夹竹桃“默默无闻”“常开不败”“能引起许多幻想”的品质特点,所以在“在朗读中体会夹竹桃的品质,明白作

  者对夹竹桃的情感”这一目标的实现上并不困难。

  而对于“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一目标,是全文教学内容的重点更是难点,因此,我将这一部分内容放在第二课时,用整个课时来完成。整节课以品读课文的第二、三、四、五和六自然段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和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为主,在课堂上贯彻“组织化”教学的理念,划分学习任务,一个学习小组一个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同桌对学之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发现,最后由小组长作为全组的汇报员,代表全组进行汇报。这一环节的实施上,由于学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不能很好地适应小组学习的方式,所以效果不够理想。但学生在课文写作方法的分析和品读上,经过自学、合作学之后,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发掘,能够很好地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

  对于写法练习,由于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所以没有当堂进行,而是改成了课后作业,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呈现。

  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审慎思考后,我觉得,我所选择的这几个大步骤还是比较合理的,能够比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这门课,从而,循序渐进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篇二:《夹竹桃》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探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材简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其中第四、第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的幻想是文章的重点,而感悟夹竹桃的韧性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味语言文字,朗读感悟蕴涵在夹竹桃身上的嘹亮的生命之歌,带着学生在摇曳的夹竹桃下张开想象的翅膀,流连于幻想的世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文,质疑

  出示首尾两段。自由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学生质疑:

  (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2)夹竹桃有怎样的韧性?

  (3)为什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

  [直入中心,引导学生探索读书方法,有滋有味地读书,有情有趣地读书,品味着语言,享受着读书的乐趣。]

  二、自主读文,晰“路”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试着初步解决刚才提出的疑问。

  2、全班交流:你知道作者写了夹竹桃的哪些方面吗?(花的颜色,花的韧性,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的幻想)文章除了写夹竹桃之外,还写了什么?(院子里的花)

  [以读促读,深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使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深深注入学生的心田。]

  三、品读韧性,悟“情”

  1、个体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句。再细细地品读自己画出的句子,用一两句话简要地批注自己独特的发现和体会。

  2、师生共同探讨夹竹桃的韧性,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去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首先,抓住“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几句话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到夹竹桃不管季节更替,还是气候变化,它总是始终如一的开。花期之长、生命力之顽强令人赞叹。

  其次,结合学过的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和《我爱文竹》,引导学生品味夹竹桃的花品个性:生命之花开的不张不扬,弄得洋洋洒洒,弄得锲而不舍,任凭风吹雨打,悄悄地一声不响、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面对纷争它默默不语,甘于寂寞,乐于奉献,谦虚朴实,心境坦然。

  接着,研读第三自然段“院子里的花”。指名分季节朗读课文,配乐播放一年三季院子里万紫千红的图片资料,引发学生对其它花的赞美之情。接着反问:作者为什么单单钟情于那一声不响、悄然绽放的夹竹桃呢?文章明明写的是夹竹桃,为什么还要写院子里的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的繁华盛世,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的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自强不息,它的默默奉献,让我们陷入了无限的遐想。此时此刻,你联想到了哪些具有夹竹桃一样品性的人或物呢?学生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开始了与他人心灵的交流。有的同学想到了顽强的仙人掌,有的同学联到了“岁寒三友”松竹梅,有的想到了立志学画的徐悲鸿,还有的想到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

  最后,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第四自然段。

  [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学生经历了自读品悟的情感体验学习了课文语言,体悟了文章情感,领会了作者的写法,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快乐。]

  四、赏读幻想,入“境”

  1、过渡:月光下的夹竹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去领略她月下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2、师生围绕夹竹桃引起“我”的幻想图:“地图、荇藻、墨竹”三幅画面入情入境的朗读、品析。

  (1)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2)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3)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夜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这一幅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富有童趣而又如诗如画)你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神奇的境界吗?

  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及时评价:听了你的读,我感觉到了夹竹桃与众不同的神韵;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的童心和宁静的心境;我也变成了一幅墨竹,和小鸟倾诉着自己的情怀呢;我已经徜徉在蓝色的大海,与小鱼儿嬉戏玩耍呢!……

  3、如此令人神往的境界是谁带给我们的呢?朗读感悟“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1)指名朗读,教师在评读中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听了你的读,我觉得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位浑身散发着香气的少女;你看不清它,觉得这一切充满了神秘感,就像从你身边飘然而过的姑娘,你见到的是一个俏丽的背影;我感到那花香好像荡漾起来似的;我觉得那花香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我觉得那花香就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飘落下来……

  (2)全班齐读:

  同学们,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你站在它下面,你是否早已醉倒在这花香中了,请你们带着这种沉醉,把心中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4、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想象写话

  (播放动画画面:月光下的摇曳的夹竹桃,师深情地配乐朗诵)

  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夹竹桃边,如水的月色疏密有致地透过茂密的枝叶,把梦幻般的阴影洒到柔软的地面上,微风轻拂,使得这带上神秘色彩的影子微微晃动。迷人的月色,婆娑的树影,浓烈的花香,阵阵地清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特美妙的世界。同学们,拿出你的神笔,插上想象的翅膀,和作者一起飞翔吧。请以《我幻想……》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语文学习有价值的不只是理性的认识,更多的应是感性的体悟,情感是内核,情感是血肉,情感是语文教学生生不息的脉搏。学生借助课文的描述,教师凭借课文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梦幻的世界。]

  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应善于运用相似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体验,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把课文的文字符号化为言语信息,化为符号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要善于提醒、帮助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并借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师要用感悟式、点评式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或要求学生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或提醒学生联系生活实

  际加深体会和理解,或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中更要发挥语文学科的文本优势,凭借课文优美的文字,发挥语文教师语言的优势;凭借教师语言的魅力,发挥语文诵读的优势;凭借学生体悟性的朗读,从而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意境和氛围。这虽非直观,但学生往往能够由此生成和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感悟,这是语文教学苦心追求的境界。

  篇三:《夹竹桃》教学反思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作为当代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一向以文质兼美而著称。而这篇夹竹桃可以说是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文章用美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伊始,我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学生质疑为什么夹竹桃既不美丽也不名贵,却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学生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围绕最后一段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我因势利导,这节课中重点指导学生感悟“韧性的内涵。“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首先然学生理解韧性的意思,说出和它有关的成语,首次感受它的内涵,然后重点抓住第四自然段的语言文字,把韧性读厚。

  所以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如从“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的

  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读出了坚强,读出了花期长。在其中,我又穿插了比较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的区别:(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在和煦的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全都奉陪。)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通过运用双重否定句使表达的效果更为强烈。

  第三自然段相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作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没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分别出示了春夏秋三季的花,春季的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夏季的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秋季的玉簪花、菊花。在出示每一季节的花时,我让学生将百花盛开时的艳丽与凋谢时的无奈和夹竹桃一年三季的旺盛对照着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然后又抓住“这样的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

  话展开。并让学生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将三四自然段对比读,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使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使学生对夹竹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应用课文中对比反衬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具有夹竹桃韧性的人或物,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1、课前钻研教材不够深入。只看到三、四小节的花期长短的对比,没关注到迎春花的炫耀张扬和夹竹桃默默无闻的对比。

  2、进行小练笔之前对“幻想”的质疑,冲淡了练笔的热度。

  3、在指导朗读时有点太机械,放不开。

  4、给予学生思考时间不太充足,激励性评价还有点欠缺,导致学生的感情不是太浓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这节课,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篇四:夹竹桃教学反思

  山东省即墨市德馨小学 于兰美 《夹竹桃》是季羡林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淳朴恬淡的语言、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月光下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本堂课我预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作家生平经历等方法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受到情感的熏陶。

  4.学习文章中“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受到情感的熏陶以及学习文章中“对比”的表达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三、品读感悟,探究升华。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与语文课堂教学完美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比如:检查预习环节运用白板“漫游”的功能出示生字词,利用白板中的资源,教学“熏”这一个字的笔顺,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教学活动富有情趣。在感悟“作者是怎么把院子里的花和夹竹桃对比的?”这一环节时,

  根据学生交流,老师随即从“资源库”里拖拉出各种花的图片,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语说说看了这些图片的感受,再与平凡的夹竹桃进行比较,直观形象,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对比”这一表达手法的作用。

  2.突出重点,实现了语文的真正转身。在这堂课中老师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解“作者对夹竹桃喜欢”的情感上,而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引领着学生感受“对比”这一种表达手法的妙处。在体会文章“借物抒情”这种表达方法的时候,教师特意渗透搜集作家生平经历的方法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加深了一个层次。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比如:本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避免了零起点教学。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入探究的时候,老师组织学生围绕主线问题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台上台下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老师及时点拨提升。整堂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反而学得投入,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渐入佳境的状态。

  反观这堂课,也还是有些小小的遗憾,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出现了口误,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说成“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后还是应该注意提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课堂更加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