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卫原型的集合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形、正方形、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初步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
2.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3.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及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图片,学生认真观察
从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城市宏伟的建筑,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代剪纸到现代的雕塑,等等千姿百态的图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思考:这些建筑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图案又是怎样画出来的?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走进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了解更多的图形知识,将来设计出更美妙的`图案,创
造出更神奇的建筑。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图片中,谁能说说像我们熟悉的什么图形?(让举手的学生回答)象这些从物体外形中得出来的图形在数学中称为几何图形。
二、新课:
1、在我们数学课堂上只研究物体的形状(例如方的、圆的等)大小(例如长度、面积、体积等)位置(相交、平行、垂直等),其他的如物体的眼侧、质量、材料等,是其他学科所关注的,因此,希望同学们各科均衡发展。
2、平面图形的概念
出示模型,让学生观察抽象出的几何图形不同,把它们分成两类。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图形叫平面图形。出示常见的平面图形:
探究一:
观察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平面图形?请你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四边形、圆?(小组讨论后回答)
3、立体图形的概念
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几何图形叫立体图形。
出示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小学已见过的,学生很容易接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让学生从实物的外形上得出常见的几何体。
探究二:
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常见的立体图形?(小组进行讨论后,每组叫一名学生回答) 紧接着出示棱柱、棱锥的实物,让学生连线初步了解图形的形状,总结立体图形的分类。
4、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他们是互相联系的,立体图形中的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让学生观察模型长方体的侧面就是长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的立体图形说出哪一部分是平面图形。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平面图形?
有哪些立体图形?
四、巩固练习
1、图中的一些物体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把相应的物体和图形连接起来。
2、说出下列立体图形的名称。
3、用(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一组平行线)为条件,在空白处画出一个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的、诙谐的解说词:如下图(1)(2)
图(1) 图2
五、作业:
课本第123页第一题、第二题。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篇2
设计说明
圆的认识包括直径、半径、π、轴对称图形等概念以及圆的画法、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等内容。教学设计中,重点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加深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练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在解决问题时能根据不同条件和问题灵活运用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对于观察范围随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知识的复习,采用结合具体实例复习的方法,还可以列举一些应用此部分知识来解释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进行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构建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有序地汇报,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示范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学生对所学的圆与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
⊙分类复习
1.复习圆的相关知识。
(1)说说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什么确定圆的位置?什么决定圆的大小?
画圆时圆规带有针尖的脚所在的.点叫圆心。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叫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r=或d=2r
(3)圆周率通常用什么来表示?取值多少?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通常用字母π来表示,一般取值3.14。
(4)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C=2πr或C=πd S=πr2
(5)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用转化法推导出来的。
(6)复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①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②把带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
③把带有铅笔的一只脚绕这个固定点旋转一周。
2.完成教材104页1题。(课件出示)
左图:圆的直径=(6)cm;
正方形的周长=(24)cm。
右图:圆的直径=(8)cm;
梯形的上底=(8)cm;
梯形的高=(4)cm。
3.完成教材105页2题。(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C=2πr或C=πd S=πr2
(2)列式解答。
C(1)=2×3.14×2=12.56(cm)
S(1)=3.14×22=12.56(cm2)
C(2)=3.14×3=9.42(cm)
S(2)=3.14×(3÷2)2=7.065(cm2)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篇3
设计说明
小学数学的图形与几何的特点是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因此,画一画、拼一拼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能感受图形的特点及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还能回顾所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知识积累活动经验。
1、在对比操作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与数据的联系。
教材110页2题中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宽之间有2倍关系,这是它们能拼成正方形的关键。因此,教学中先让学生用两个长和宽没有倍数关系的长方形拼一拼,求出拼成的图形的周长。再用两个长、宽之间有2倍关系的长方形拼一拼,求出拼成的图形的周长。通过对比,将学生的关注点从操作引向图形的特点与数据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
2、重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掌握。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图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印象,能利用所掌握的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的问题,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形纸(两组)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让学生拿出长和宽没有倍数关系的两张长方形纸拼一拼,并计算出能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拿出长和宽有2倍关系的两张长方形纸拼一拼,并计算出能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3、比较以上两组长方形纸所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发现?
(第一组的两张长方形纸可以拼成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第二组的两张长方形纸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正方形?
(第二组长方形纸的长是宽的2倍,所以当2个宽拼在一起时恰好等于长,就会拼成正方形)
5、说一说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
6、结合刚刚计算出的图形的周长,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7、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怎样测量?
8、系统整理这一单元所学习的知识点,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示把知识点表示出来。
⊙综合复习
1、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1)课件出示:4千米=()米
5厘米=()毫米70厘米=()分米
(2)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进率。
(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3)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4)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高级单位乘进率除以进率低级单位)
设计意图:对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地掌握。
2、借助一组图形复习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及正方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请你找出下列图形中的四边形。
(2)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哪些图形是四边形的.。
(3)找出这些图形中特殊的四边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设计意图:对四边形的特征进行系统的复习,有助于学生清晰、牢固地掌握其特征,为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复习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113页11题。
下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单位:厘米)
(2)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列式解答:(10+5+5)×4=80(厘米)
4、完成教材114页16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解题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这是求长方形的周长的问题,但是这个长方形是靠墙角围成的,所以只要算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可以了。
(3)列式解答:8+6=14(米)
设计意图: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将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篇4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观看视频和生活中的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能识别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能对几何图形进行分类;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实物找出相对应的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对应实物,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与态度:经历从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等几何模型和教学幻灯片。
3、重点难点
重点:识别常见的几何图形。
难点: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4、教学过程
4.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1、学生观看国庆阅兵视频,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利用视频截图让学生找出一些熟悉的几何图形。学生观看视频后,指出图片中出现的几何图形,例如: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等,并在教具中找到相对应的几何图形。
2、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图形”。学生思考后回答自己所熟悉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知道几何图形来源于生活中的实物,引出几何图形的概念。
活动2【活动】新课学习
1、学习几何图形的概念: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讨论怎样对几何图形进行简单的分类,并由学生上台展示分类的结果。教师总结归纳:几何图形可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两大类。
3、引导学生识别棱柱和棱锥,并对常见的立体图形进行分类。
4、小组活动:小组合作,把各小组的立体图形按柱体、锥体、球体分开,并将它们粘在纸板上,然后各组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识别常见的立体图形,并能对它们进行分类。
活动3【活动】实践探究
1、探究一:图1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教师提问: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与上面的立体图形的形状相对应的实物吗?
学生举出很多生活中与上述图形相对应的实物,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肯定和鼓励。
2、探究二:图2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请再举出一些平面图形的例子。
通过上面的两个探究,使学生们更好的把理论和实际应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体会几何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4【练习】课堂练习
1、如图3,你能看到哪些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考考你的.眼力
如图4,你能发现哪些你熟悉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请指出它们的位置和名称。
学生活动:小组成员经过交流、讨论,找到图中的与实物相对应的几何图形,并展示讨论结果。
活动5【活动】拓展创新
探究三:图5中各立体图形的表面中包含哪些平面图形?试指出这些平面图形在立体图形中的位置。
教师总结归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是互相联系的,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
几何图形: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等。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圆等。
常见立体图形的分类:柱体、锥体、球体。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习题4.1第1题
4.1几何图形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4.1几何图形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篇5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与几何的问题时,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概念很多,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归纳,在知识的梳理、规律的.寻找、正误的判断中,不断地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重视知识的梳理。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回顾学过的内容,并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理成一个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既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又能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的练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背条条框框,让理论指导实践,让实践帮助记忆理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量角器、三角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几种角?哪几种图形?
(生交流汇报)
同学们对有关角、图形、直线、垂线等知识很感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师:为了更好地梳理这些知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看第二、三、五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三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请你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写出知识网络。
1.小组汇报交流。
2.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
师:你们认为这三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
(生小组合作交流)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复习角的度量。
(1)课件出示:
①在下面的图形中,( )是直线,( )是射线,( )是线段。
②以下面的点为端点,先画出3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再想一想,还可以画几条射线?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篇6
设计说明
“观察物体”和“周长”的教学属于小学几何教学的起始阶段,重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掌握。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图形的特征,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画面不同,并能独立地进行选择和判断,利用所掌握的图形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中,把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题,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盒子绳子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具体的观察操作活动,明确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画面是不同的。
(1)在教室里选择一张课桌,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观察。
(2)组织每个小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然后分别汇报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并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集体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后谈发现。
预设
生1:我发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画面是不同的。
生2:观察一个物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3)课件出示教材98页1题情境图。
引导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再次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体验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画面是不同的。
组织学生先仔细观察,明确机灵狗所站的四个位置,然后进行判断。
学生与同桌交流后个体汇报。
2.结合实例,理解周长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93页2题。
(2)组织学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测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学生自由交流后汇报。
(3)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说清楚用什么方法才能测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3.巩固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图片。
(2)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课件出示)
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组织学生小组回顾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并说明具体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课件出示教材93页3题。
组织学生测量并计算,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5)课件出示教材98页3题。
王奶奶想靠墙用篱笆围成一个长5米、宽3米的长方形鸡圈。
问题一:可以怎样围?画一画。
问题二:分别算出至少需要篱笆多少米。
引导学生尝试借助画图法解决问题,重点引导学生明确这是求长方形的周长的问题,但是这个篱笆是靠墙围成的,所以只要加两条长和一条宽或者加两条宽和一条长就可以了。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篇7
设计说明
本复习课的设计就是让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应用、拓展知识的过程。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整合知识,总结学习方法,而且能在由易到难的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本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所学知识,散落的知识经过小组的梳理与全班的交流基本上连成了线,学生基本上清楚了知识的前后联系;经过应用与拓展,这些连成线的“知识珍珠”被穿了起来,这些闪亮的小珍珠足以显示学生的思维魅力。
2、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复习不是简单地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整理、学会归纳。通过把知识用情境的形式或者习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系统化的整理归纳。
3、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在综合运用中体会数学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提高。
4、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有新的收获,这个新的收获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或者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本课应特别注意的就是要把知识连成线、形成串,便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轴对称和平移。
引导学生按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梳理:
(1)轴对称图形的意义。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如何利用平移和轴对称设计图案?
(4)完成教材111页3题。(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经历轴对称和平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先想一想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再借助方格纸,在下面图形中找出与图①面积相等的图形。
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了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3、复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2)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①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②将图形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形的特点,将整个图形分割为若干规则的小图形,通过求小图形的面积,得出整个图形的面积。
③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图形的面积。
4、复习底和高。
先让学生在纸上分别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然后边画高边总结方法。
(1)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2)复习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
②从这一点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但把高画在底边延长线上在小学阶段暂不要求。
(3)复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4)复习用三角尺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
②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
(5)复习梯形的底和高。
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篇8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复习的内容是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2、通过解决106页3题,109页12、13、14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通过解决有关位置的练习题的过程,感受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会辨认这几种图形及实物图,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3、能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前、后和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
1、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
3、在实践活动中,感知位置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备重点难点
重点:在头脑中形成这些图形的表象。
难点:能辨认这些图形。
备知识讲解
考点一认识立体图形
例1数一数,填一填。
(1)有()个,有()个。
(2)有()个,有()个。
分析首先要明确立体图形的特征,再根据特征辨认,依次数出每种图形的个数。6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物体是正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的有两个正方形面)的物体是长方体;上下一样粗,且上下两个面的圆大小相同的物体是圆柱;圆圆的`,在平面上可以向任意方向滚动的是球。数物体时,要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有序地辨认,以免遗漏。
解答
(1)3 4
(2)2 4
例2数一数下面的物体中有几块积木。
有()块。
分析数积木数量时,注意隐藏部分。
从前、后两部分看6块
从上、中、下三层看6块
从左、右两部分看6块
解答6
考点二位置
例在最上面,在的下面,的下面是,在最下面。按要求放一放。
分析要排列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其中一种物体的位置,在最上面,然后根据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排列,在的下面,就把放在的下面,的下面是,就把放在的下面,最后把放在最下面。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能正确地数出角的个数。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能正确地数出角的个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步。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复习要点:平面图形
1、数角填表补评:
锐角()个直角()钝角()
独立完成
交流数的方法
2、折一折并剪一剪回答问题
把一张正方形纸沿直线剪掉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是几边形,它有几个角,说说各是什么角?
让学生实际操作,由于有不同的剪法,就有不同的答案:
(1)三条边,三个角,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2)四条边,四个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3)五条边,五个角,三个直角,两个钝角。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复习整本书所学过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复习整理“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这些线段围成的图形,还有曲线围成的图——圆,圆形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我知道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同一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我们还进一步学习了观察物体,能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形状,知道了观察的范围与距离有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二、过程
师:我们先来一起谈谈“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吧。
生1:圆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车轮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样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比较平稳。
生2:人们观看表演会自动围成圆形,是因为这样每个观众(圆上的点)距离表演者(圆心)的距离相等。……
师:圆在生活中应用是很广泛的。我们还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你们还记得周长公式和面积是怎样得到的吗?在小组里跟同学说说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测量了一些圆的周长和直径,然后求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知道了这个固定值就是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最后总结出了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若干份,然后把这些小扇形拼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圆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圆的面积=πr×r,即S=πr2。
师:讲得很好。除了关于圆的知识,我们还学习了观察物体,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独立思考”第3题图)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好办法。
师:观察物体时,观察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
生: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师:你能结合生活中的观察范围变化的实际例子说一说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及时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事例,趁热打铁进行针对性的巩固,随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下一步教学内容。】
三、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以呼吁的口号结束,倡导学生不要死学知识,而应活用。】
教学反思:
1.通过结合具体例子能加深学生对观察物体的认识,使数学更贴近学生,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2.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篇11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结合这一点,本节课在设计上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复习中,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学具,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在小组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真正达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的目的。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不仅要靠常规教学去实现,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去拼,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做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各种平面图形模型
学生准备
各种平面图形模型、七巧板学具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点明课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
2、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习一下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板书:图形与几何)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师生合作,复习整理
1、平面图形的特征。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将这些图形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4)讨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拼组。
(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拼成的。
(2)设计图案。
①请用七巧板设计一幅图案。
②汇报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3、分一分。(课件呈现教材94页3题的20个图形)
(1)让学生分别回答是什么图形。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特别是在学生说出第11、15、17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说出:你是如何想的?
(3)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弄清了每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了,那每一类图形到底有多少个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活动,巩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积累数学教学活动经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注意在相互研讨中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图形教学设计07-20
有趣的几何图形的教案08-06
小学美术《图形变身》教学设计07-19
《综合运用几何工具》教学设计范文07-19
小学信息《有趣的自选图形》教学设计范文07-19
《巧画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07-18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教学设计07-21
《平面图形的拼组》的教学设计07-20
《用规则图形组图》教学设计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