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的优秀教学设计
阁夜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阁夜》优秀教案
授课教师:孟园园 授课班级:284班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因声求气,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自主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因声求气,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三、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板书设计: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客居天涯的凄寒
悲慨 百姓劳顿的痛惜之情
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与无奈
艺术手法:1、通过声音来写战争2、善于用事(用典)
教学内容
一、导入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上周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另一著名诗人——杜甫。(回顾所学诗歌《登高》,《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阁夜》。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诗人生平
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杜甫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3、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 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一)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正音:①景:yǐng 日光;②:霁:jì 雪止;
(二)再读诗歌:感知诗歌格律
1、押韵:找出韵脚,注意朗读时,韵脚字稍微拖余音,读出音韵美;节拍:读出节奏美。
2、师生合作探究后明确: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正音:①景:yǐng 日光;②霁:jì 雪止;
(2)押ao韵,偶句押韵;
(3)节拍:2—2—1—2
(三)三读:体会诗歌情感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那么,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分析诗歌内容加以概括。
四、探究品味
(一)内容赏析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首联点明时间,岁暮时节,冬日傍晚,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着似的匆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晖,夜晚来临了。这是一个霜雪初停的寒夜,无边无际的霜雪好像蔓延到天边,银白色的雪光散发出阵阵寒意,衬托得这个夜晚越发冷寂了。
“催”和“寒”两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光阴催促着每一天的日升日落,而作者自己也被光阴催促着到了暮年,国事家事天下事,忧心的事情很多,可是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病交加、飘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寒冷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颔联紧承“寒宵”,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时值黎明前的长夜,远处的声声鼓角,在辗转难眠的诗人听来更显悲壮;俯仰天地,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繁星和银河倒映其中,随江水摇曳不定。悲壮的鼓角声,既暗示着紧张的战时气氛,也是诗人此时悲凉慷慨心境的外化;摇动的星河倒影,既象征着动荡不宁的时局,也是诗人纷乱心绪的显现。两句形象鲜明,音律铿锵,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寓情于景,借眼前雄浑伟丽之景传达出诗人此际沉郁悲慨的心情。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颈联,由景物转到了人事。这两句可能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之后产生的联想。他想到了漫长的战争期间和这个夜晚相似的很多不眠之夜。当战争的消息传来,他曾经在夜晚听到过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曾经听到过有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夔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酷。
鼓角声、哭声、歌声交织在一起,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这两句写得异常凄凉悲怆,作者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尾联,作者面对种种家国的苦难而无能为力,因此作自我慰藉之语。
旅居夔州的杜甫想到了此地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公孙述。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 自己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死了,亲朋也无一字书信问候,人生是这样的寂寞苦闷!寂寞苦闷也终将成为虚无,那就随它而去吧。
从作者的自我宽慰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位忧愤诗人的真正解脱,反而看到他无边的寂寥和苦闷。
“卧龙跃马终黄土”这句诗把全诗的意象都贯穿起来,使全诗具有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时空感。眼前的“短景”“寒宵”“鼓角”“战伐”“野哭”都将和“卧龙跃马”一样成为历史的尘埃,也许只有三峡的星河能够永恒只有渔樵的歌声能够代代延续,在悠远的历史中回荡。
(二)思考探究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是写对日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是写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写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和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2、诗人对什么事最感忧伤?
明确: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三)揣摩语言,品味意境
赏析:“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
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组合成什么意境?
明确:(1)听觉、视觉。上句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
作者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之中已经惯于无眠,又一个寒冷的长夜在无眠中度过。五
(2)更时分军营里的击鼓声和号角声传来,在作者听来,这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异常悲壮。作者听到鼓角之声,起身走到户外,一片异常伟丽的景象出现在眼前,星光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在悲壮的鼓角声和动荡的星河之间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应,仿佛是鼓角声震动了江水,才会有星影的摇动,黎明前的鼓角之声和星河的动荡,在黑夜中别有一番惊心动魄的效果,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震动,静谧的气氛完全消失了。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同时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用典:“(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后汉书·祢衡传》
“元光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 ――《汉书·天文志》
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
五、艺术手法
1、通过声音来写战争:
颔联和颈联通过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来渲染战争的气息,手法含蓄,情感的张力和浓度都很大,更加痛切的表现出战争带来的灾难。
2、善于用事:
将眼前景、古时事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不落痕迹,即使不知道典故的来历,也能体会到诗句所表达的感情。知道典故之后就能够有更深的体会。
鼓角声悲壮用祢衡事,星河影动摇用汉武帝闻星相事,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六、拓展阅读
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篇二:《阁夜》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习目标
1、因声求气,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学习有情感诵读作品。
2、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风格;
2、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1课时
课前自学
1、熟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把握节拍。
2、感知诗歌格律。
3、将诗词散文化,理解每句的句意。
4、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找出诗句细加品读。诗人的悲慨中对什么事最感忧伤?
5、对比鉴赏:《阁夜》与《旅夜书怀》。
知识链接
1、诗人回顾
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杜甫诗歌中的两种风格:
(1)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2)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3、题解、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 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深感寂寞悲哀。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
一、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教师点拨。
1、初读要求:
(1)正音:①景:jǐng 日光;②霁:jì 雪止;
(2)押韵:找出韵脚,注意朗读时,韵脚字稍微拖余音,读出音韵美;
押ao韵,偶句押韵;
(3)节拍:2—2—1—22—2—1—2。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师生合作探究后明确:
岁暮/阴阳/催/短景,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天涯/霜雪/霁/寒宵。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夷歌/数处/起/渔樵。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卧龙/跃马/终/黄土,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再读诗歌,感知诗歌格律。
注意:诗歌的对仗和平仄。师生合作,探究后明确:
对仗。律诗中,颔联和颈联是严谨的对仗,如颔联“五更”与“三峡”、“鼓角”与“星河”名词相对,“声悲壮”与“影动摇”主谓结构的词组相对;颈联“野哭”与“夷歌”、“千家”与“数处”名词相对,“闻”与“起”动词相对,“战伐”、“渔樵”名词相对;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平”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去、入三声。平仄在诗词中是交错使用的。可概括为: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如本诗前两联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有感情自由朗读, 把握诗歌的大体内容。
明确: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学习目标二:探究品味,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阅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分析讨论。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是写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写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和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万般感慨集于笔端,又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有人生、宇宙、历史、古今之悲,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革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
声,二者所传达出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精致。这两句创造了一种雄浑悲壮的意境,同时蕴含着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3、背诵本诗。
【方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记录
四、归纳小结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
1、归纳本诗的表现手法?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①句采用正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这句描写时光短促,景象的凄凉,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生短促,一事无成的悲凉心情。
①④句采用对比手法,描写美丽的大好河山与战乱频繁形成鲜明的对比,再现战乱的悲惨景象,表达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与欣赏美景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五更鼓角声悲壮”这句用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写鼓角之声从侧面烘托夔州一带的的不太平。
⑦句“卧龙”采用借代的修辞,“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的典故,说明没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谁能收拾战乱的残局?公孙述是贤是愚作者不加评判,但可以肯定是由他们让人联想到战乱的现实,表达作者对战乱时局的忧虑又无奈的矛盾痛苦心情。
⑧句直抒伤时感事的无奈情怀,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2、归纳答语言风格题的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委婉含蓄、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婉转缠绵等。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比较阅读:
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
同。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答案:1、《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
《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
《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
《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
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
《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2、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
《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
《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六、拓展训练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篇三:高二语文《阁夜》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师生共同领悟体会“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结合运用比较法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李白诗歌《將进酒》的朗读带欣赏。老李的《将进酒》他的气度,气魄,气势,我们领略了感受了。为后人称颂的盛唐两座巅峰——李杜文章在,光耀万千长!这里的李杜我们都很熟悉了指的是,李白、杜甫!今天要学习的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阁夜》一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
2、学生评价朗读,要求结合写作背景和课下注释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写作背景:“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明确:悲。
3、学生尝试齐读。
三、细品诗歌:
1、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找出诗句细加品读。
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 老病孤独、亲朋音讯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鉴赏指导:
(1)、首联对起,点出时间和地点,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诗人的凄苦悲凉的心境。严冬岁杪,白昼很短,日落月升仿佛催促着白天匆匆而过。大雪初霁,皑皑白雪在月光的辉映下,使山城夔州的冬夜更显凄清寂静。“岁暮”二字,明写时序,暗含自己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又着一“催”字,写出了时光荏苒、岁月不居在诗人心中所引发的强烈感受。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万里飘泊、久客不归之意。两句借诗人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叙写,传达出垂老飘零的深沉悲慨。
(2)、颔联紧承“寒宵”,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时值黎明前的长夜,远处的声声鼓角,在辗转难眠的诗人听来更显悲壮;俯仰天地,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繁星和银河倒映其中,随江水摇曳不定。悲壮的鼓角声,既暗示着紧张的战时气氛,也是诗人此时悲凉慷慨心境的外
化;摇动的星河倒影,既象征着动荡不宁的时局,也是诗人纷乱心绪的显现。两句形象鲜明,音律铿锵,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寓情于景,借眼前雄浑伟丽之景传达出诗人此际沉郁悲慨的心情。
(3)、颈联写诗人拂晓前所闻,由景物转到了人事。荒野中此起彼伏的哀哭声,使诗人深刻地意识到战争带给人民的无穷灾难;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更使诗人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哭”而曰“千家”,正可见死者之多,灾难之重。惨痛的哭声和凄凉的歌声交汇于诗人胸中,使这位忧国忧民的仁者心情异常沉重。但自己现在是天涯羁旅、衣食不给之客,又怎么有能力去涤荡乾坤,救民水火呢?
(4)、尾联就眼前的古迹生发感慨。武侯堂和白帝庙在夔州并存,使诗人产生无限感慨:忠臣若诸葛亮,逆贼如公孙述,无论贤愚忠逆,今已同归于尽。且天底下尚有那么多处境不如自己的流离困苦的民众,我之世路乖隔、音信断绝又算得了什么呢?且随它去吧!表面上,这两句是自我宽慰之辞,语含颓放。实则是愤激无奈之语。诗人拈出“卧龙”,其内蕴是想同诸葛亮一样,整顿乾坤,使国家复兴,即便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篇终的寓悲愤于挑达,突出了理想人生境界与凄凉现实处境的强烈反差,抒情深婉含蓄,味之不尽。 全诗写阁夜的闻见和感触,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滚滚波涛写到灿烂星河,从山川写到人事,从古人写到自身。笔触驰突,气象雄阔,上天下地,俯仰古今,而篇终又接以混茫之思。感情深沉悲愤,风格阔大苍凉,情景融汇一体!
2、诗人的悲
慨中对什么事最感忧伤?
明确: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难点赏析:“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创造的是种怎样的意境?
结合课后链接让学生感悟。
明确:(1)先尝试描绘诗歌意境:作者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之中已经惯于无眠,又一个寒冷的长夜在无眠中度过。五更时分军营里的击鼓声和号角声传来,在作者听来,这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异常悲壮。作者听到鼓角之声,起身走到户外,一片异常伟丽的景象出现在眼前,星光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在悲壮的鼓角声和动荡的星河之间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应,仿佛是鼓角声震动了江水,才会有星影的摇动,黎明前的鼓角之声和星河的动荡,在黑夜中别有一番惊心动魄的效果,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震动,静谧的气氛完全消失了。
(2)用典:“(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后汉书。祢衡传》“元光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汉书。天文志》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
3、掌握诗人的情感后,我们又该如何处理诗歌朗读呢?
四、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已学的两首诗,预习下一课。
【阁夜的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阁夜》杜甫12-09
课文《手指》优秀教学设计02-27
《租船问题》优秀教学设计02-10
燕子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04-28
《铅笔有多长》优秀教学设计02-15
语文园地七优秀教学设计03-20
语文乐园五优秀教学设计03-20
《遨游汉字王国》优秀教学设计03-16
《aoe》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10-31
小学《图书借阅公约》的优秀教学设计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