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语》八则
语文《论语》八则1
几乎花了一周时间,总算把《论语十二则》讲完了。我估计学生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文章的背诵、字词的解释上面。怎样把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精髓吸收并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确实是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在讲每一则时,尽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体会,如文章中谈到的学习复习法、学思结合法在大家的学习中是否在运用,如果还没用,是否现在可以去尝试一下等。
在这十二则言论中,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也谈论的.很多:宽以待人、诚实守信、安贫乐道等,在讲这些道理时,我尽量穿插一些故事在里面,但总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都是一些旧故事,学生听得兴趣不大,让他们自己说,却又开不了口。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能开口说,且会说,不是一日之功。总之,《论语》是讲完了,怎样学以致用,还是盲点,程子曾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但愿我们的学生读了,能有一点点收获。
语文《论语》八则2
一、语文课堂教法创新的原因
1.语文课堂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构成部分。如果说备课是一个总揽全局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则是在其指导下具体实施目标的重要环节。如何不折不扣、高效地完成备课中确立的目标,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人才选拔机制和各种考评制度的不合理、不完善的影响,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不良现象。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学生的聪明才智被湮没,个性得不到张扬,主体性、独特性得不到体现,学生失去了“完整的人,独特的人”的特征,完全变异为木偶,任随教师的摆布,彻底失去了自己的见解,面对千奇百态的世界,如置迷阵,丧失自我。
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是要让学生能单独面对问题,独自解决问题,而不是守株待兔等待一成不变的事物、现象自投自己知识的窠臼;是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不是因循守旧,顽固不化。
2.现今的社会已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知识经济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知识更新速度快,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仅靠单纯接受、存储、传承前人的知识已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文盲"一词的概念已不仅仅指没有知识文化,不会写字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的人。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单独正确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富有创造创新的能力。这也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修修补补"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来扭转课堂沉闷、枯燥、低效的局面已经于事无补,徒劳无益。而应彻底地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可以说,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得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摸索、探求新的有用教法,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性的呼唤。创造新的教法已经如箭在弦,势在必行。
二、语文课堂教法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顺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真正“个体”完整的人,许多语文教师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了这场革旧布新的浪潮之中,新的教法如雨后春笋。如今的课堂已发生了极大的改观,守旧教师很少可见,“布新”课堂日益增多,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师生双边活动频繁,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呈现,“以教论学”的思想已慢慢深入人心,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可喜的现象。
无庸置疑,这些新的教法是经过一番周密的构想、思索和长期揣摩运用才最终出阁登场的,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扭转低效、死寂的课堂教学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推广运用这些新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a.“碎问碎答”,肢解课文;b.教师自身素质存在缺陷;c.不同教师运用相同教法所取效果大相径庭;d.热闹的课堂,积极的互动,茫然的学生。因此我们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用理智的态度来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使新的教法不断趋于完善。
三 语文课堂教法创新应着力协调的几组关系
1.语文课堂教法创新与“问题”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蒂是由师生共同生发问题构成的。不管是教师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正确、全面的分析、理解课文,还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阅读文章,都与“问题”休戚相关。因此无论教法如何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对问题的研究上。为什么在教法创新过程中,会出现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茫然少获的现象呢?就是因为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不足。高明的老师往往能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牵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而有的老师却流于热闹的形式,没有深入研究问题,形成碎问碎答、肢解文章的低效课堂。因此,设置问题和提问是课堂教法创新的前提,根本。只有问题恰到好处的设置,才能改变以讲析为主的课堂结构,形成以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拔为主,学生占有大量时间自己学习的主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结构,从而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的问题才最具高效呢?
①问题的总括性
所谓总括性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经过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的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问题。这样的问题应是高层建领瓴,独成体系板块的。师生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能有所收获,通过对不同总括问题的探讨,最终能形成对文章或所学内容的整体理解。教师在其中的任务是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各自独立解决问题,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同时,也可向他们提供一些诸如资料背景等有关线索。这样的问题不仅可节约课堂时间,还能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无序等种种弊端,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②问题的可论性。
问题的可论性即指提出的问题应该有讨论的价值,而不是简单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要想问题具有可论性,教师应抛向学生“论题”而非“论点”,因为只有论题才能激发起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成功后的喜悦和再探索的勇气,才能让学生在今后学习中遇到类似的内容能举一反三,真正掌握阅读文章的本领、技巧。
教师在设置可论性问题时,不能故弄玄虚,故作神秘,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要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即认真研习课文,找寻文中值得探究的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当然这样的问题应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并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不能一眼望穿。教师还应该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亲其师”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判断,然后通过小组、班级的讨论、交流、修正,加深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达到对学习内容比较一致和具有确定性的认识。
③问题的分层性。
这关涉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根据不同水平,知识结构的学生应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不能用一根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所以教师在设问的时候,要深悉班上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确定由浅到深的层次进行提问,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集体参与的意识,惟其如此,才能使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到小有小进,大有大获。第二,教学不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重复,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应存在差异,但距离过大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差异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努力能够消除的。因此,教师在呈现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应将学生引入概念框架的某个节点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基础,也就是根据文章内容设置具有梯度的问题,由一个主干牵引出若干支流,又由支流共同支撑起主干,最终形成整体理解。这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会让学生面对问题时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寻源与找支的分层问题能使课堂教学形成鲜明的思路,形成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
④问题的开放性。
问题的开放性是指所设问题不是死胡同,只有一条思路可循,答案也不拘泥于某种固定、单一的理解,更不能为教参所束缚。应具有“横看秦岭侧成峰”的多样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多种观点并存的情况教师首先应充分肯定他们的善于发现,思考,然后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来进行指引,既不能当“好好先生”、“不错先生”,更不能一棒子打死。开放性的问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并富有创造的锻炼,往往能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2.语文课堂教法创新与教学工具、手段的关系。
现今许多语文教师把先进的教学工具、手段的运用理解成课堂教法的创新,认为要想使课堂教法有新意,就必须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技术,于是课堂就成了展览机器、物品的场所。其实他们混淆了教学工具、手段和课堂教法的概念。教学工具、手段是物质的具体的东西,而教学方法是粗象的指导规则和程序。教学工具、手段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方法而采用的配套部件。合理地利用教学工具或手段来开展课堂教学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提高的重要保证。但是盲目、不加选择地乱用就是舍本求末了。例如,有的教师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忽视了板书。实际上,教师的板书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思,如果你用屏幕打出预先设计好的结论,不就等于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了自己吗?这样的课岂不成了拷贝课、复制课吗?“新”在何处呢?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学工具、手段与课堂教法创新的关系,摒弃那种运用了新的教学工具、手段就是教法创新的体现的观念,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挖掘和发挥出各种教学工具、手段的优点,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创新的教法,同时又要认识到它们的局限性和使用范围、慎用它们,切莫贪多求全。
3.语文课堂教法创新与教师素质的关系。
课堂教法创新与教师素质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课堂教法的创新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应具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尤其要精通教育学、心理学,掌握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它还要求教师是一个善于继续学习,能不断接受新知的人,不能容忍新瓶装陈酒,年年卖老药型的教师。另一方面教师素质的提高又反作用于课堂教学。面对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广泛,为了帮助他们形成独自取舍,分析判断的能力,教师运用不断更新的知识来完善课堂结构,运用具有智慧的头脑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从而使教法不断更新。
语文《论语》八则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语文《论语》八则4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空1分,共50分)
(1)时习 说乎 有朋 不愠 君子
(2)吾 日 三 省 为人谋 忠
不信 传不习乎?
(3)十有五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知天命 耳顺 不逾 矩
(4)温故 而知新 可以
(5)罔 殆
(6)人不堪 其忧
(7)知之者 好之者 乐之者
(8)饭 疏食 饮水 曲肱 不义 于我
(9)三人 焉 善者 而从之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 如斯夫 不舍
(11)夺帅 匹夫
(12)笃 志 切问 近思 仁在其中
二、填空。(每空1分,共45分)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共 篇,以语录体和 体为主。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2、《论语》与《 》、《 》、《 》合称为“四书”。
3、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
, ?
3、表明了学须有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 ?
4、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
?
5、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 ? ?
6、强调复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 , ?
7、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 , 。
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
。
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 。
10、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 。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
12、《论语》中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 , 。
13、《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句子是: , , 。 , 。
14、写出五个在《论语》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四、简答题(20分)
1、“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风范,作为君子应该有哪些风范?(3分)
2、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4分)
3、学与思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3分)
[来源:Zxxk.Com]
4、孔子把“不义而富且贵”视作“浮云”,应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3分)
5、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4分)
6、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是( )(3分)
1人不知而不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6学而时习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吾日三省吾身。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124/359/678 B、1589/26/347
C、236/457/189 D、123/67/4589
五、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20分)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所及(达到),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送来)巨象,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手下人),咸莫能出其理(办法)。冲 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如石头等物)以载之,则较(比较)可知。太祖悦, 即施行焉。
1、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目,填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3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0分)
①有若成人之智
②太祖欲知其斤重
③访之群下
④咸莫能出其理
⑤太祖悦
3、由文中人物可判断出故事发生在 时期。(3分)
4、曹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说明这一点的是哪一句?(4分)
语文《论语》八则5
一、语文教师写作智能的构成
由于工作性质的差异,语文教师的写作智能结构显然有别于作家、记者等专业写作者。因此,对语文教师写作智能的要求就不能简单地以专业写作者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这并不是说对语文教师写作智能的要求就降低了,由于语文教师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的任务[1],以满足学生应对现代社会之需及自我发展之需,因而对教师写作智能的要求就不能只是专于某一方面,而应是比较全面的。当然,教师不一定要具备像专业写作者那样高超的写作能力,但最起码应会写,具备写作实用性、论述性、文学性等常见文体的基本能力;会讲,有一定的理论修为,懂得文章的一般生成原理和作文教学的原理;会教,具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善于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和个性需求,进行合乎教育规律、有针对性的作文指导。这三位一体的写作智能结构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2]P14。
二、语文教师写作智能对作文教学的影响程度
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有经常写作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更能理解写作的甘苦,了解文章的生成原理和内在流程。这些直接经验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写作思维状态、情感状态、言语表现状态等,正确判断学生作文的优劣,给予学生切中肯綮的写作指导。教师会写、爱写,更容易以自己的写作示范,感染、带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相反,一个不会写也不爱写的教师由于自身写作经验比较缺乏,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指导、评判等方面往往会存在着不合理、无效化的地方,这自然会影响到作文教学的效果,甚至还可能会因此而挫伤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会写,从教学的角度看,他所能给予学生的除了写作兴趣、写作习惯、榜样示范等方面的正面影响之外,就是一些个体性的、经验层面上的写作体认。而任何个人的直接写作经验都是有局限性的,真正能对学生作文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应是那些从众多的个体写作实践经验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写作理论。如果教师能增强理论上的自觉,不断吸收新的写作理论和教育理论,甚至主动参与理论的建构,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必能提高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教师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理论水平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而这显然是最关键的,对学生写作上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由于写作活动的智能成分远高于技能成分,学生写作素质的提高,靠的不是简单的行为示范和行为纠偏,而是智能上的潜移默化和揣摩体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会教”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自己的各种教学行为来积极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逐渐领悟掌握写作的规律、要求、技巧、方法,获得写作的`自我经验,逐渐提高写作智能水平。
三、语文教师写作智能对作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写作观
写作观对学生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动机和写作行为。关于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写作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1]P17,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1]P17。
要让学生树立《课标》所倡导的写作观,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倾听和对话的姿态组织教学,在作文命题、作文指导、评价修改等环节充分尊重并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能真正地参与到写作活动中;降低写作的门槛,尽可能减少写作上的束缚,为学生创造自由广阔的话语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归还学生的写作话语权,鼓励学生真实大胆地表达自我;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写作与他人展开积极的交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在交流中展示自我。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兴趣得到了激发,对写作有了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也就为他们的写作和写作学习注入了持续的内在动力。
(二)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写作智能结构
写作毕竟是一项高级的智能活动,并非只凭热情就能完成,它需要各种智能的综合性运用。在写作动机已无大碍的情况下,困扰学生更多的其实是“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建构合理的写作智能结构,帮助学生切实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从写作过程看,写作智能结构大体可分为两大智能系统,即写作认知系统和写作表现系统。写作认知系统包括观察能力、感悟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等,所要解决的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写作表现系统包括构思能力、思维转化能力、文体表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所要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由于写作智能结构并不是单项能力的简单累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单项写作智能的训练和强化,但更应该着眼于写作智能的整体性建构,引导学生将写作智能的训练与具体的文体写作实践相结合,形成一定的“文章图式”。文章图式是写作者心中关于文章的样子、关于文体的表象,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集合了某一定型文章的具体构成的知识和样子,“既是作者整合客观信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种内在形式,又是作者处理写作素材,进行构思、表达的规范”[3]P124。有了一定的文章图式,写作智能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实在的内容又能符合一定的文体要求。当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文章图式时,也就意味着他已经建构起了比较合理的写作智能结构,已经“学会写作”了。
文章图式的形成离不开多读多思多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读、思、写中完善文章图式。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只有学生自觉自愿地主动接受,才有可能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形成有关文章的图式。其次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当数量的相应的文章给学生阅读。文章图式在大量阅读同类文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只有精心选择一定数量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方能使之尽快形成文章图式。再次要用正确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意识、文体语感。文章图式是伴随着理性的感性形式,这种理性思维需要理论引路,并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内省、修整,才能“完形”。在讲授文体知识或分析课文、作品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同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思维方式,也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文体的异同,在比较中获得正确的文体感和文章图式。最后要善于点拨、引导、强化文章图式。文章图式形成之后,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不一定能很好地运用,这需要老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巧用文章图式指导学生搜集材料,处理、运用材料,启发学生正确运思、恰当表达,必要时教师还应亲自“下水”示范,给学生提供参照,指导学生通过仿写、修改等途径强化文章图式。
(三)重视学生写作情意素养的培养
写作的复杂性、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写作者长期的磨砺积累,需要写作者各方面修养的全面提高。写作者不仅要具有浓厚的写作兴趣、强烈的写作动机、丰富的感情世界、深刻的思想认识,而且要具备高尚的审美趣味、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力等。特别是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比一般的认识活动更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定向、激励和强化作用。没有顽强的毅力,就可能使艰巨的创造活动半途而废;没有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有写作成品的新颖独特;没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就不可能写出情趣丰富、格调健康的作品……写作情意素养之于写作的意义,正如美国著名的写作理论家雷蒙·卡弗所言,写作毕竟不是一种理论,写作不能传授,只能培养,培养一种气质,一种心境,一种语感,便是培养了作家。因此,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意素养的培养。
学生情意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做好思想启蒙教育,重视学生的人格修养。虽然作文教学无法承担起“立人”的全面责任,但由于文品与人品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人品往往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体现在作品中,制约着文章的表现,并产生着一定的社会影响;另外,文品也影响着人品、思想和行为,人在写作中的道德、观念、态度、趣味等取向,会迁移到人的为人处世之中去,影响着人的思想、性格,甚至人生。因此,教师应以自身良好的人格形象积极影响学生,将“立人”与“作文”相结合,当好学生的“人生启蒙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使之成为一个情感真挚、视野高远、胸襟阔大、内心丰富的人。
学生情意因素的发展,最为关键是要注意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实现欲望的积极诱导,精心呵护学生的言语个性,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易于个性成长的条件与环境。这就需要教师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话语环境里,追忆、思考、释放甚至发泄,让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表达方式和情感思维在课堂上汇聚、碰撞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潘新和.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14.
[3]刘忠华.文章图式简论[J].永州:零陵学院学报,20xx,(1):142.
语文《论语》八则6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善”,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⑤“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3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小题4: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小题2: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
小题2: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精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小题2: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小题2:试题分析:从起始段中便可找到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全文摆事实讲道理,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
小题2:试题分析:答案说得很清楚,这是论述层次的问题,体会议论文在逻辑上的严谨性,如果顺序调换,就与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顺序错位了。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样层次安排的道理是隐含的,不易被发现。
小题3:试题分析:“思路”就是指作者写作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正如答案所示,本文是以古语先摆论据,提出论点,然后举刘邦和一位书法家的例子摆事实,最后再讲道理作结论。提论点,摆事实,讲道理作结论,这一思路是很清楚的。此题不难,关键是学生要知道“思路”是指什么。
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个拓展知识题,事实论据就是指具体的事例,如示例一;道理论据可用名言格言,如示例二。此题很容易。
语文《论语》八则7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
(3)其恕乎()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谈内容基本相同的是哪一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上文的七则《论语》按所讲内容分别填入横线的对应处。(只填序号)
求知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修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自身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看齐 相同
(2)刚强,勇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3)大概、也许
2、D
3、见贤思齐焉,见不暴风骤雨而内自省也
4、求知态度:②③④
学习方法:①
个人修养:⑤⑥⑦
5、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此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6、只有在意外变故、突然灾难面前,才能看出君子的操守。
(意对即可)
语文《论语》八则8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匡正,挽回。犹可追:还可以赶得上,即还可以改变。)
2、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呀。)
(《论语●子张》)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仰:仰望,向上看。弥:越发,更加。瞻:往前看。忽焉:忽然。焉:词尾,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 (《论语●子罕》)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仲由。诲:教导。是知也:这就是聪明。) (《论语●为政》)
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食:通“蚀”。更:改变,改正。) (《论语●子张》)
7、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扩大,光大。) (《论语●卫灵公》)
8、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9、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无:通“毋”,不要。欲速:做事情贪快。见小利:计较小的利益,贪求小的利益。)
(《论语●子路》)
1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岁寒:时令到了寒冷的时候。彫:通“凋”,衰落。) (《论语●子罕》)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往者,过去的。)(《论语●子罕》)
12、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
1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读书人。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任重而道远: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任:担子,担当的东西。仁以为己任: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已:停止。) (《论语●秦伯》)
1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仁人:仁义之人。) (《论语●卫灵公》)
1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动词,吃(饭);疏食:粗糙的饭;水:冷水;古代一般将热水和开水称为汤。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枕着它。肱:上臂,泛指胳膊。于:对,对于。) (《论语●述而》)
18、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1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即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不再次去教他。”) (《论语●述而》)
2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2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说:“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有知识的人,次一些;困顿而学得知识的,又次一些;困顿并且不学知识的人就属于下等的了。”) (《论语●季氏》)
2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贤贤易色:尊重有才有德的人而看轻女色。致其身:献其身。) (《论语●学而》)
2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 (《论语●学而》)
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自己(增加学识、修养道德),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论语●宪问》)
语文《论语》八则9
华夏文明五千余年的历史发展给现代国人留下了璀璨繁复的文化馈赠,历代先人创造并流传至今的历史文化元素在巩固文明古国历史地位的同时,也给我国当代历史时期覆盖全民的素质教育事业的有序推进,提供了充分的教学素材以及文化指导基础。针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路径展开基础性分析,可以发现将传统文化元素引入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路径之中,对于有效提升我国现代国民群体的综合性素质状态所发挥的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将针对传统文化元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简要的论述分析。
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历代先人留给现代国民的重要文化精神馈赠,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日常化教学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形态在现代历史时期的继承发扬,以及现代国民群体自身综合素质状况的发展改良具備着多重的现实影响意义:
第一,以传统文化渗透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助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演进。现有的社会形态具备着较为深切的开放多元特征,国人在享受多元文化发展环境中的精彩生活的同时,也逐步感知了形态多样的外来文化元素对我国传统文化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如果我国在校高中生群体不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知识元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那么将无法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而无法保证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在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样态的影响冲击下,始终维持其稳定而旺盛的生命力。而将传统文化元素切实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实施路径之中,对于加强高中生群体的传统文化修养,提升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文化含量,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以传统文化渗透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够切实提升高中学生群体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综合性文化修养水平的提升发挥助力作用,高中阶段是培养和形成学生基本学习兴趣的重要时期,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为我国高中学生文化知识储备水平的提升,以及自身综合性文化修养的提改善创造充分的助力条件。举例论之,源于高中语文教材中本身包含着数量庞大古典史书片段,以及历代散文赋文以及诗词歌赋等内容,这些课文内容的引入给教师开展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引入提供了充足的背景条件,在教授杜甫七律《秋兴八首(其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开展诗句文本解读讲授的过程中,紧密结合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以及特定年代唐代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展开相关的解释分析工作,在借助历史典籍等古典文化元素的背景下,提升学生在理解古诗文过程中的文化纵深感,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高中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学习的兴趣水平。
实现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策略分析
第一,想要将传统文化元素切实渗透到高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路径中,应当将针对汉语言词素的读音、书写要领、以及基本应用方法的教学传播工作,与汉字词素本身承载的'深层次传统文化元素相互结合,在汉语言文字知识内容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关注外在表意以及内在含义的共同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知识元素在教学内容表述体系中的引入和运用,比如在讲授成语词条的基本词义和使用方法的知识辨析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切实结合成语词条实际产生的历史背景典故,以及在时光流转过程中的词义用法演化过程,展开具体的讲授分析工作,在帮助学生深刻认知成语词条的产生和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切实助力学生实现对成语词条承载知识内容的深切理解,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发挥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高中语文教师也可以在汉语文字元素的解析讲授过程中,不断挖掘和解释隐藏在每一个独立的汉字词素对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字形和字义之间逻辑关系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汉字承载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层次学习领悟。
第二,以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工作为载体,实现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广泛覆盖。高中语文课程中所包含的语言文字知识内容,既是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知识教学内容,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实现传统文化知识内容教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实现路径和载体,在高中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完成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普及,就是要切实提升学生基于课文阅读欣赏文本,开展传统文化知识元素对象查找、阅读,以及学习领悟行为的主动性特征,逐步提升高中学生对我国传统文明的感知能力和理解吸纳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直接对象是课文文本,而课文文本的基本构成元素则是汉语词素,教师以传统文化引入和解析视角帮助学生切实理解汉语言词素与汉语言表意文本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学生的长期成长发展,以及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水平的实际提升具备充分的现实意义。
结语:
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本文从实践意义和实践策略两个具体角度,结合部分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实例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将传统文化元素引入到高中阶段语文学科课堂讲授教学工作的表达语境中,对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事业的长期有序发展,以及高中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水平的有效提升具备深刻的促进意义。
语文《论语》八则10
一 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学派创始人。
二 《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三 按原文填空:
1 学而时习之,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3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4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任重而道远,_________,不亦乐乎? _________ ,不亦远乎?
7岁寒,________________。
8 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___,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 解释加点的字:
时习 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 温故
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后凋 其恕乎
2 译句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学习态度________ ___ _______
品德修养 ___ ____ _______-
4 从本文找出几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5 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六 补充下面诗句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以月作使者,穿越时空追随友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夜雨寄北》诗人想象将来与亲人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亲人早日相见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登飞来峰》中包含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5《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 我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峰回路转、扑朔迷离的情况,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会突然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包含了这个哲理。
7 日本政府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二章》中的名句填空)
8 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中学学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写到了“月”,如“明月别枝惊鹊”,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月”的.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丘 仲尼 春秋 思想 教育 儒
二 儒 孔子 言行 《孟子》《大学》《中庸》
三 1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2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5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7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四 理解填空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3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4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5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6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7 三人行 必有我师
8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9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 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五 1 按一定时间 “悦”的古字 愉快 生气 发怒 每天 反省
真诚 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旧的知识 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有害 通“汝”你 通“智”聪明 刚毅
2 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⑵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
⑶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⑸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⑹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
⑺(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⑻ 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3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4 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不亦乐乎 择善而从
解释:任重道远: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择善而从: 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
并学习这些优点。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5 略 ( 任选一则 ,谈出体会则可。)
【语文《论语》】相关文章:
《论语》十则02-21
读论语后的感想07-13
《论语》导读教案(通用16篇)06-11
学《论语》知孔子的教案(通用10篇)07-04
小学语文《语文乐园四》教学设计03-19
《登高》语文杜甫10-17
《背影》朱自清语文11-16
《老王》杨绛语文04-13
《回声》语文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