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成功》季羡林

《成功》季羡林

时间:2022-06-14 19:38:38

《成功》季羡林

《成功》季羡林1

  读季羡林《成功》,我懂得了勤奋的重要。“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勤奋。勤奋是为了奠定基础,这样当机会来临时,你才能好好把握机会,才可以成功。

《成功》季羡林

  如果没有勤奋的努力,当机会来临时,你只能眼看着他从你面前经过。不过“机遇”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只有勤奋的`努力,而没有机会,一样也是徒劳。我们能做的只有勤奋,只能去努力。

《成功》季羡林2

  季羡林先生的《成功》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和一般议论文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有理有据的摆事实讲道理,还加入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仿佛一位睿智的老者和你面对面地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语言含义隽永,仔细品味,令人感悟至深。我感到这篇文章在教学的最大难点是对语言的理解,继而对整篇文章行文脉络和结构的把握。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一篇课文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它对教师来讲就像指挥官面对地图的战略构想,对学生来讲是要攻克的高地上的那面红旗。因此面对一篇文章,教师应当清楚的知道:我要教会学生什么,学生应当学会什么。

  在确定三维目标时,我考虑到本文语言和行文的特点,重点加入要学生“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的内容。也就是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的环节。具体的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情感价值观目标:准确理解作者关于成功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教学重点、难点是: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学习本文我认为要的是最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这片天地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的舞台。例如在整体感知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并结合课文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对教学情境的设置也很重要。我在情境设上特别介绍季先生的生平,并点明季羡林先生本人就是一个成功者,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经历的反思和总结,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文本中去,思想产生共鸣。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我采用设疑研究法,即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进而理解文章主旨。本文最难理解的`是三句诗的引用,学生不仅要理解各句诗本身的含义,关键要理解三句诗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内在逻辑关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努力钻研文本,弄清作者引用这三句诗的其实就是成功诸条件之间的联系。作者在这里交代得比较隐晦,需要我们弄懂,讲清。本文的语言平和,作者态度诚恳,采用对话教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师生可以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例如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我提问,从文中看作者似乎并不是很赞同静安先生的话,为什么还引用?所谓“角度不同”是什么意思?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作者不仅很赞同静安先生的观点,而且更强调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作者之所以说补上天资和机遇是体现了先生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长者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科学求实研究态度。

  通过教授本文,我感到我们应当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的表演,塑造充满灵性充满智慧的祖国栋梁的形象。教师应当具有艺术家的气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想像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应当是每一位教师一生追求的境界吧。

《成功》季羡林3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结合实例逐一剖析的写法,《成功》教案4。

  2、体会本文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3、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

  [重点、难点]

  1、重点:逐一剖析的写法。

  2、难点: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入德国格延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于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于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成功》教案4》。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2、导语:论“成功”是个老话题,但作者凝聚了毕生的治学经验,见解独到,老话题却做出了好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整体感知

  1、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1~4):提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的观点。

  第二段(5~9):作者承认“天资”、“机遇”的作用、但更强调

  “勤奋”是决定因素。

  第一层(5-6):要客观对待天资。

  第二层(7):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第三层(8):机遇是存在的,有时对人影响极大。

  第四层(9):分析成功的三个条件,说明勤奋的重要性。

  第三段(10):指出王国维的疏漏,突出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研究课文

  1、提问: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成功》季羡林4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 +()= 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是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韩愈的焚膏油而继晷,恒兀兀而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大学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愈。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所熟悉的。

  王国维的《人间诗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公式填写完整。(3分)

  答: + + = 成功

  2。本文开头通过 ,引出 这个话题;结尾提醒人们 ,强化文章的中心。(本题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

  3。如果要补写一个名人事例来论证文章的中心,下面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陈景润得到华罗庚的赏识,被从厦门大学调到中科院,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

  B。苏秦以锥刺股,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C。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革命斗争中结下深情厚谊,至今传为佳话。

  4。请你解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名言的大意。(4分)

  5。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这样的说法好像有点不妥,请你举一例加以反驳。(4分)

  参考答案:

  1。 天资 勤奋 机遇。

  2。设问 成功必须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学问、干事业(或:要获得成功必须勤奋)

  3。 B

  4。人越来越消瘦也不后悔,为了她(或心中的目标)即使憔悴不堪也是值得的。(或:为思念她而消瘦是值得的,尽管衣服显得宽大了,也始终不后悔。)

  5。有位外国人,说话结巴,但他刻苦努力,口含石子练习发音,终予成为有名的演说家。

  成功季羡林阅读答案三

  ①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②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③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④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⑤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⑥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guǐ),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⑦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⑧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韩文公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⑨我认为,这三方面,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选文略有删节)

  7.请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提出的。(5分)

  答:

  8.联系上下文,说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每小题2分,共4分)

  (1)言简意赅:

  (2)羡慕:

  9.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⑦段的内容。(3分)

  答:

  10.第⑥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具体论据。(5分)

  答:

  11.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说出其中两种,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5分)

  答:

  7。参考答案:中心论点:天资+勤奋+机遇=成功;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也可,概括不完整,酌情扣分(2分)。 作者先说出词典中成功的含义(1分),然后说出自己对词典中的成功解释的看法(1分),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1分)。

  8。(1)参考答案:言语简洁,意思完备。

  (2)参考答案:原指“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者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在文中讽刺那些自我感觉过分良好的人。(意思对即可)

  9。参考答案:机遇对成功的影响巨大,却往往被人们忽视。用原文中的“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一句回答也可。(意思对即可)

  10。参考答案:(1)使用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作为论据。(3分)(2)引用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名言作为论据。(2分)

  11.答案示例: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写出其中两种即可,2分)

  作用:举例论证,作者举清华大学派我到德国留学的例子,论证了机遇对人的成功影响巨大,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3分) 引用论证,作者引用韩文公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句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明“勤”巨大作用。(3分) 对比论证,作者将勤奋的人和不勤奋的人进行对比,论证了勤奋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成功》季羡林5

  ①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②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③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④“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繁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⑤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⑥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骨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⑦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⑧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⑨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相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提示:“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中,膏:油也。晷[guǐ]:日影,比喻时光。

  兀兀[wùwù]: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终其岁月。

  20。在作者认为成功所需的几个要素中,作者着重阐述了哪一个,为什么?(3分)

  答: 。

  21。 结合第⑤段内容,说一说作者对“天资”是怎么看的?(2分)

  答: 。

  22。 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就“天资”或“机遇”任选一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

  答案:

  20。(3分)

  作者着重阐述了“勤奋”这个要素。因为“天资‘天’决定;机遇是不期而来的。”

  评分标准:答出“勤奋”1分;答出为什么2分。

  21。(2分)

  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对于自己的天资,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客观)一点好。

  评分标准:两句话,每句1分。

  22。(3分)

  答案示例:

  ①天资方面:关于“天资”,我同意作者的看法。同意的理由是,所谓“天赋”,就是先天的`禀赋(体魄、智商等),是与生俱来的,这不是个人所能够左右的。关于“天资”,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不同意的理由是,古人云:“勤能补拙”,经过后天的努力,人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②机遇方面:关于“机遇”,我同意作者的看法。同意的理由是,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也不可能随意地创造机遇。关于“机遇”,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不同意的理由是,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遇”,但有了机遇还有一个能否“抓住”、“把握”的问题,这就要靠主观努力。评分标准:本题共3分。言之成理2分;语句通顺1分。

《成功》季羡林6

  学习目标

  1、 通过听读课文,感受谈话式的语文风格。

  2、 能理清课文思路,把握结构,分析论证方法。

  3、 能归纳作者的观点,并说出其独特之处。

  4、 能从文中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采用“牛吃草”的方法,品味内涵。

  课前学习

  1、读熟课文,通过查词典扫除文字障碍。

  2、搜集季羡林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勤奋刻苦的事例。

  3、搜集有关机遇、勤奋的事例、名言各1个。

  `师 生 双 边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由题目导入新课,探知大师的成功之路

  板书:成功

  1、 成功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有的人走到了成功的彼岸,而有的人却中途失败,说明:他没有掌握诀窍,从大家的眼神中,我看到的是一种期盼——对成功的期盼,下面我们先走近大师季羡林,看看他所取得的成就。

  2、 你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吗?

  1、 交流季羡林的成就资料。

  2、 分析季羡林取得成就的原因。

  二、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

  1、 导入语:季老的经历,令我们赞叹不已,看得出大家渴望成功的欲望更强烈了,想知道他成功秘诀吗?请听他的教诲:

  2、 组织点评:强调以长者的口吻、以谈话式的语气平和舒缓地朗读。

  3、 追问:能据此给课文换一个更明确的题目吗?

  创设情境:请一位同学以季老的身份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并作诠释。

  明确:作者的观点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三、精读课文,理清思路,分析论证的方法、理解中心论点

  创设问题情境:1、作者是如何阐明他的观点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说明。

  2、 追问:作者对三个条件有何髙见?他用什么方式让我们心悦诚服?

  3、 追问:韩愈和王国维都是大学者,他们都强调“勤奋”这一决定因素,作者与他们的观点相比,有何不同?(指明:作者积自己成功的经验,从个人角度,在强调勤奋的前提下,也提请我们注意正确地评估个人天资,不做过高预期,注意不失机遇。这就是他观点的独特之处。)

  4、 追问:你还能举出另外的名言、事例来补充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5、 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1、 思考、归纳。

  明确:借助词典,诠释“成功”,由此进入话题,提出成功的公式,接着,具体地分析了公式中的三个条件,然后对三个条件进行比较,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

  2、研读文本,依据文本分析。

  明确:天资:由天决定,无能为力。机遇:不期而来,无能为力。

  勤奋:自己决定,狠下功夫。

  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阐明观点。

  3、思考、交流。

  四、学习“牛吃草”的方法,品味隽永智慧的语句

  如:王国维的“境界说”,你能理解吗?

  质疑、解疑

  五、教师寄语

  冰心在一首诗中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源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确实,成功的关键是付出,是汗水,是泪泉,让我们携手创造成功。

  六、板书

  天资 + 勤奋 + 机遇 = 成功

  事例 道理 事例

  由“天”决定 自己决定 不期而来

  无能为力 狠下功夫 无能为力

  逐层剖析 层层深入

  旁征博引

  结论

  教 后 感 悟

  一堂课的设计犹如构思一篇作文,力求做到中心明确、结构严谨,应该说,这堂课做到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始终都紧扣“成功” 展开。由文中的名言、事例拓展到学生的课外积累。针对作者 “天资由天来决定,机遇不期而来,我们都无能为力” 的看法,学生能大胆地挑战权威,用自己的阅历反驳季羡林的看法。不过,对关键语句的品味还需多花一点时间。

【《成功》季羡林】相关文章:

《幽径悲剧》季羡林07-04

《永久的悔》季羡林07-04

《成功》教案的范文06-26

《成功》的教学反思09-05

苏教版《成功》教案08-24

成功证明自己07-02

《郑成功》教学反思07-08

我们成功了教学反思06-24

成功个人的实习报告09-16

课文《成功》的教学反思08-26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