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将探究进行到底》优秀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将探究进行到底》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6 09:13:24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将探究进行到底》优秀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将探究进行到底》优秀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将探究进行到底》优秀教学设计

  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是发展的,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引进了美国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以及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运而生这都是我们对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索和有益尝试。尽管如此,当我们用旁观者的目光来看教育发达国家的小学科学教育时,发现都强调让学生“动手学科学”。再来审视我们的教学,发现这正是我们所缺失的,我们 “重说教轻实践”“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弊端暴露无遗。而即将到来的科学课程改革正是我们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今天我主要与大家一起交流的是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科学学习呼唤“自主探究”;二、如何进行“探究”活动;三、“探究”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科学学习呼唤“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然在科学学习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展开讨论:

  1、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首先探究是一种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

  当然我们指的探究应该与科学家所从事的科学探究区别开来。这里的探究并非复杂神秘、高不可攀,是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活动。比如:在《放飞塑料袋》一课中,学生在探究“怎样使塑料袋飞得更高”时,我们看到有个细节:在塑料袋上升的同时,学生把蜡烛拿起来,随着塑料袋升高。想以此使它飞得更高,这可是学生自发地、不由自主探究活动啊!

  其次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

  学生可以通过听教师讲授,获得关于这个世界大量的间接知识,也可以通过探究,自主地开展学习,获取知识。探究,在学生的生活中是他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进入学校之后在学习上依然应该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来自主建构,对这些认识获得"深层理解",成为真正属于儿童的认知结构的、真正有意义的和有效力的"活的知识"。

  2、 从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

  纵观教育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法国的科学教育,有个叫做“Hands on”—“动手做”的活动,是 1996年由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乔治.夏帕克提出的,它的着眼点就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科学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很重视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认为应该“Learning Science by doing Science”即: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

  另外英国、日本的、加拿大也都一样。除了在文字的书面表达方面大同小异之外,无一例外的都强调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教师指导下,获得主动探究、思考研究的经验和经历,认为这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情感发展的根本途径。

  因此无论是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我认为把“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作为重要理念写入课标,正适得其时——“科学学习呼唤着学生的自主探究”。

  如何进行“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实在在的指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呢?我认为要在四个意识上下工夫。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探究来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也来自与对问题的兴趣。因此,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并逐步提高提问的水平显得格外重要。这就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兴趣,让学生活跃的思维指向探究的问题。

  如《空气在哪里》一课,事先准备四个不透明的杯子,分别标上1、2、3、4号,依次在杯子里放进乒乓球、小桔子、洋葱头,第四个杯子里什么都不放,然后让四个学生来参加“蒙眼猜物”游戏,学生显然知道1-3个杯子里的东西,而可能会说第四个杯子“是空的”。这样的情况下,其他学生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疑问,议论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较好的提问的情境。然后就可利用学生提出的中心问题“怎样知道里面有空气”展开下一步的探究。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实际上,很多探究活动要得以顺利的持续下去,需要学生之间相互的配合支持。

  同样是《放飞塑料袋》一课,我们看到有些小组在探究“怎样使塑料袋上升”时,分工明确:四个学生一个扶稳蜡烛,两个撑开塑料袋,还有一个在上面拿住袋底。若没有这样的密切合作,我们也看到有些小组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没有撑开塑料袋,结果离蜡烛太近给烧坏了。可见,合作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重要。

  3、教师应具备材料意识。

  “探究——研讨”教学法中提出了要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我想对于探究活动中的材料,是不是应该符合以下几点:

  首先《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活动应该有足够的材料,当然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有每样材料,但学生应该都有在探究中起关键作用的材料。

  其次提供的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事实上,大多材料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应该通过这些材料,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再次材料应该蕴涵着比较典型的科学概念的,能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比如:气球这个材料,用在《空气在哪里》一课的探究中,往往使学生发现很多种借助于它认识空气的存在的途径。所以好的材料是学生展开探究的前提之一。

  4、教师应树立角色意识。

  要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的结合。“自主探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放手也不等于放弃指导”,探究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断的“从漫无目的的发问到选择性的提问”,“从自发的行为逐渐到井然有序的活动”,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探究”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然我们学习新理念,应用新理念的过程中也会碰到诸多问题。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怎么处理众多探究的问题?

  一年半以前,我们经常讨论一个话题:怎么处理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我们曾有过一堂教研课《植物的茎》,学生一下提了20多个问题,课堂上限于客观条件无法全都解决,那没解决的问题怎么办。简单的说一句“回去解决、下节课解决”来敷衍了事吗?这不是我们应该有的教学态度。

  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能够提出这些问题,这是他们积极参与的成果,是他们

  思维的火花,这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原动力。在具体处理上,有些问题如学《人们的住房》时,有学生问:比萨斜塔为什么不会倒?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具备探究条件,当然不需要一定进行探究,可以鼓励他们课外去看些相关的资料,为以后的探究作准备。有些问题是课堂上碍与条件无法进行却又是具有探究的价值、探究的现实性,我认为我们有条件在整个学期中安排几个特定的时段,安排一些课时,专门与学生一道作专门的探究。

  上《空气在哪里》一课时,有学生问:老师,竹节之间有空气吗?这也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兴趣,无奈课前未曾考虑到这个问题,课堂上无法及时进行探究。后来我就准备了毛竹,专门安排了一节课来让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探究过程中有的学生把竹子放在水中,然后用锯子把竹子锯开,发现从中冒出了气泡,终于把课堂上的疑问揭开了。这样就把一般下课时口头上说的“这个问题我们下次来探究”落到实处。

  2、 怎样处理探究的开放性与学习上时空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探究活动应该是开放性的;而我们目前教学时间是固定的,教学环境是封闭

  型的。比如《自然水域的水是不纯净的》这一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切身感知自然水域中的水,就得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河边、池塘边去观察、调查,但是课堂教学不容许我们这么做,而且也没有这样的条件。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

  我想可以通过探究的“延续性”来缓和这个矛盾,也就是对于类似探究受到教学时空限制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的探究来加以处理。就看《自然水域的水是不纯净的》这个内容,可以分两步走:先让学生在一个星期内利用外出的各种机会去感知自然界中水的存在,观察那些水怎么样?作好记录,并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取回一些水样;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后,再在课堂上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到底纯净不纯净?这样就课内课外相结合、前期后期相衔接,打破了探究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缓和了探究的开放性与教学时空之间的矛盾。

  3、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它是学习科学的唯一方式。在教学

  中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丰富我们的教学、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服务。

  古语道:学无止境。对于“探究”的理解、对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尚较肤浅,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今天所谈的只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

  最后,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常审视走过的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了热爱的小学科学教育,让我们—将探究进行到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将探究进行到底》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科版《宿新市徐公店》优秀教学设计10-24

教科版《我们去植树》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04-18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总结02-14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真大呀》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3篇)01-07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Is this your pencil》优秀教学设计03-14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复习汇总05-24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计划(精选16篇)04-23

科学的大门教科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精选5篇)01-05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通用13篇)07-10

人教新课标《欢庆》教学设计(精选11篇)11-09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