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时间:2024-03-04 08:10:28

关于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精选18篇)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精选18篇)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1

  每个人生来都是具备了爱美之心的,这种对美的追求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想除也除不掉,男人如是,女人更如是。在阅读李泽楷先生的《美的历程》之前,我曾经一度认为街上穿着艳丽、打扮妖娆的女人很美,也曾认为午夜过后城市上空点亮的灯火灿烂夺目,但其实那只是一种世俗的东西,虽不是丑,但也远远称不上“美”。真正的美是由里及外,需要用时间去慢慢品味的,它也许就只是那么细微的一个东西,但若是你愿意提着个放大镜去看它,它随时都可以变得博大,让你觉得深刻。而这,就是我在读了《美的历程》之后的最大感触。

  李泽厚先生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有分量的哲学家了。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他早在50年代就已经广播盛名,在80年代又不断在学术领域多加钻研,在思想界的启蒙路上艰苦跋涉。由于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美国度过,因此视野开阔,颇具人文关怀情怀。《人物周刊》也曾经称李泽楷先生为“寂寞的先知”,而《美的历程》作为一部典型的代表作,便是李泽楷先生在80年代书写的。

  《美的历程》这本书,我一共翻看过一遍半。之所以说是一遍半,是因为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只是匆匆带过,真正理解到的并没有多少;而第二次细读,虽是能大概了解到李泽楷先生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还有一些部分实在过于精华,一时之间难以理解,只能算是懂了一半,读了一半。尚未理解的章节部分在此我也不敢多下妄论,接下来我就针对我理解到的部分阐述一下我的体会吧。

  翻开书,《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只是区区十几万字,但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历史。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不仅仅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让人从哲学来熟悉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先容。 它从远古时代开始写起,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饕餮“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和“忘我”之境,直到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和“浪漫共流”,有时一泻千里,有时涓涓细流;有时一气呵成,有时娓娓道来。让我这个毫无艺术细胞的人看得既吃力,又欲罢不能。

  在这十个章节当中,我最感兴趣的和看得最专注的是第三节——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而这一章节,在我认为正正是就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所在。 李泽楷先生在这一章节里曾经提及过这样一段话:“(艺术和审美)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从‘阴阳’(以及后袋的有无、形神、虚实等)、‘和同’到气势、韵味,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在这个功能性方面,李泽楷先生有以下四方面的阐述:

  其一,“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本人并无多少艺术审美细胞,勉强理解成在艺术领域,诸子百家都是各显神通的,他们之间会有许多的矛盾和冲突,而这些“不和”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儒道两家的对立思想。儒家思想对艺术“强调的是官能、情感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而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由此看来,儒家思想对政权的巩固,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乃至家庭的稳定都是有利的,所以儒家思想的功利性是有必要的。但它对人性的自然发挥是有约束的,它“以其狭隘的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然而,人性的自然发挥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家则崇尚自然,突出自然和人性的光辉,它恰恰给予儒家“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但道家思想很多都是不被统治者接受的,倘若过于崇尚自然,则显得无序散漫,而这种散漫恰恰对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是十分不利的。面对儒道的矛盾,采取互补的方式是最佳的途径。李泽楷先生在书中提过,“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避退;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这就说明我们的美学和艺术要强调艺术领域这些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渗透和协调,而不是强调其对立面的排斥于冲突,于是,儒道互补就成了这种对立面之间渗透和协调的最好方法。

  其二,李泽楷先生说:这个功能性“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比如,李白的诗里形容的潭水为“桃花潭水深千尺”,他把普通人眼里的潭中之水,不是单纯的忠实于原型的普通表述,而是进行艺术了的彰显,在《望庐山瀑布》一诗当中也是,以夸张的手法描述眼前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但他还嫌不够,继续说它看上去:“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这个特征用比喻的方法更加艺术化的凸显出来,一下子就把瀑布的美和壮观艺术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作家强烈的情感流露,同时也让读者产生了同样强烈的共鸣,于是作者和读者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所以就像李泽楷先生说的:美学重视的不是认识的模拟,而是情感感受。

  其三,这种功能性“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已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小生愚昧,按我的理解是,虽然美学和艺术都不是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模拟,但艺术也应该尊重客观世界,要表达人的潜藏在情感中的智慧,而不是脱离现实地进行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或者直接就闭门造车。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是艺术家创造的源泉,唯有走近自然、与社会相结合,艺术家和艺术领域才有创新和发展的可能。所以,艺术家的作品的情理结合也是中国美学所要强调的。

  其四,这种功能性“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对于这一点,在许多感伤的诗句里都可以看到“美”的真情流露。比如唐朝的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李先生说:他的诗句虽“满腹牢骚,一腔愤慨的,但他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它豪壮而并不悲痛。同样,像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婉。”。我们从中看到了真正流芳百世的艺术,即使在表现悲伤的事物和愤懑的情感时,却仍能让人更多的感受到美丽、清新,甚至还可以不失活泼自然。读到这里,我对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了。

  《美的历程》能在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读物。李泽楷先生在结语中曾经说过,“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个人觉得,这本书虽没能让我们看到中国艺术的“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我认为,李泽楷先生却能把我们真正引进了8000年中国的“美的历程”。设若让我自己去中国古典艺术博物馆参观十遍,都可能感受不到“美”之所在。因为没有他的引领,我即使到故宫,即使看到所有的细部的丰富的古典艺术品,我也没有能力看到它们的“美”的价值所在。所以,虽“匆匆走过”,却让我对中国“美的历程”产生强烈的兴趣,让我这个“审美”的门外汉在“美的历程”里受益匪浅。而美,从来没有这么清楚而且具体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2

  这是我第三次捧起这本书。第一次在大二,全然没有接触过美学和艺术的我只觉得味如嚼蜡;第二次是在去年一战备考时,书翻了一半,我问学长:“这书读了对考试意义大吗?”在得到学长否定的答案之后,我果断放弃,只记得当时觉得这是本好书;第三次便是现在了,抛下了所有功利心和目的性之后,我虔诚地捧起这本好书,不贪多,也不贪快,每周两章,在董老师上课之前读完对应章节,甘之如饴,如痴如醉。至今虽还未读完全书,但所思所想已足够下笔。

  首先,读《美的历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畅快,先生文笔流畅,文采斐然,洋洋洒洒,浩浩荡荡,千年的中国历史在先生的笔下仿佛一幅幅传神的画卷徐徐展开,带着每一位读者去感受属于每一个时代的与众不同的美,然而这种美虽各不相同,但却有着盘根错节的因果关联,它们一脉相承最终积淀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如果说文学作品也有“神韵”的话,我想先生的作品足以称得上是“气韵生动”。

  其次,我有感于这本书的纯粹性,换句话说就是“去政治化”的叙述。因为最近也有在阅读王宏建教授的《艺术概论》,所以这种感受就尤为明显和强烈。这两本书同样成书并首次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个意识形态尚未放弃对文学、艺术发生影响的时代,《美的历程》却基本已经做到了就美学而谈论美学,就艺术而谈论艺术,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虽然也有在豆瓣上看到,有读者对先生在书中谈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不满,但我个人认为这未免对政治太过于敏感,这种评价显然是有失偏颇乃至过激的。

  下面,我仅以我现有的、粗浅的美学和艺术学知识来谈一下对《美的历程》一书的一点有关理论层面上的感悟。

  其一,我认为,全书在写作时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思路或者是观点,就是“时代精神决定论”,作者在行文和构思时,常常先论及每一个时代或者朝代的政治、经济背景,继而引发对该朝代艺术作品、审美观念的具体论述。比如,在进入夏代,早期的宗法等级制度建立之后,艺术品从古拙的陶器变为了狰狞可畏的青铜饕餮。再比如,魏晋时期,政治等级森严,长年战乱,灾病流行,生死就成了那个时代文艺的最大命题。诸如此类,皆是如此。这种写作思路其实很明显带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同时,我觉得这种思路也有着丹纳的影子,即:“影响艺术生产与发展的社会因素有三大方面:种族、环境与时代。但好像马克思主义更加强调经济这一他律性的因素,而丹纳更加侧重种族这一主观性的层面,即:”艺术是由时代精神和风俗决定的,时代精神和风俗又是由环境决定的,而环境又是由种族决定的“。所以,在我看来,李泽厚先生的这种思路兼具了两种观点,他既不否认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又格外关注每一个时代下超脱个人的集体意识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下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作者对艺术作品形式的关注,因为正是形式积淀着民族时代精神。所以,在他的笔下,美是一种感性和理性,内容和形式,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其二,我认为书中最迷人的一章是魏晋风度一章,其中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作者对于人性的赞美,他十分肯定人的审美主体性,正如先生自己所言,他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史学家的观点,给予了魏晋时代最高的评价。在作者的眼里,魏晋时代的文人和艺术作品就仿佛像是黑格尔笔下的”古典型艺术“,其内在和外在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和统一。作者认为,魏晋文人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叹息正是人性的觉醒,其中散发着的是人性的光辉。但与此同时,这种所谓的人性又不是自私的、利己的,这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曹丕,在他身上闪现的除了美好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之外,还激发了他理性的担当,即创作和传递的热情。要让历史记住辉煌的存在、要让后人瞻仰现时的风采,这是世俗化的知识分子的时代感与使命感。先生的论述将整个时代置于了中国文艺的最高点。

  以上便是我的一点点感悟,但我知道,扣上这本书,也仅仅只是进入美学世界的钥匙,其中的种种美好还要我去一点一点挖掘。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3

  这本书写于一九七九年。在经过了三十年的时间考验后,这本书照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我感觉到李泽厚写此书时是纯粹的是独立的是自由的,他并没有运用当时流行的观点和语言,并没有为美附加上什么。正因为此,才保持了学者的本色和学术的纯净,才使这本书成为一部经典之作。他从龙飞凤舞的'远古起先,始终讲到充溢感伤主义的清代,通过纵向的阐述,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民族除了有誓不两立的斗争史,勾心斗角的政治史之外,还有一个精致绝伦的,让人流连忘返的美的历史。

  美是感性的,也是深刻的。李泽厚在讲解并描述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兼顾这两点,即不肤浅也不枯燥。这无疑得力于他深刻的理性思索和精彩的语言表述。在《盛唐之音》有一段是评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是这么说的,“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这样诗性的语言在书中是很多的,所以阅读本身也就变成了一次美的历程。

  假如我的认知水准没有提高的话,我会始终甘心臣服于它的脚下,仰视它并接受它的馈赠;假如有一天我能站起来和它平视的话,我还是会敬重它宠爱它,并怀念它曾经带给我的奇妙感受。可以说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不仅在过去现在,还在将来。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4

  初读《美的历程》还是我刚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政治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一本书,当时的体会是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并不像我以前读过的枯燥的美学书。而且让我汲取了一些中国艺术的历史知识,当我再去博物馆时也不会对那些历史积淀物一无所知了,也会被他们的伟大而感染。

  这本书里面将中国美的艺术历史和中国的社会结合联系起来,并且举了很多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的语言优美流畅,蕴含着生动激烈的情感。读着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家读余秋雨《山居笔记》的情景。作者不仅被那些个时代产生的艺术品所惊叹,还有再那个时代生活着的人们。被历史积淀下来的美。它也一直激励感染着我们,在当今社会生活着的我们。也许从某一件艺术品中,你就可以瞥见整个文明古国的历程和心灵。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却鲜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也许是中国的艺术品和政治社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十月份的时候,有幸去了一趟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我看到美术书历史书上的真迹的时候,心灵产生的震撼是很奇妙的一件事。那些数不清的古董、艺术品,展示的也是时代精神的火花,在凝练,积淀。它们传留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让人们一唱三叹,惊叹不已。

  《美的历程》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美的艺术品和创造它们的作者们。但是一本书读完之后,最能给我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原始社会先人们创造的那些古朴、美丽的纹饰。

  原始社会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或交叉着不同阶段,其中又相对和平和激烈战争的不同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从一些彩陶纹样就可以看出。那些鱼纹、蛙纹、水波纹饰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关。这些陶器上的纹样都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过程。书上说的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这些旋转、重复的美丽的彩陶纹饰也给青铜时代狞厉的美奠定了基础。当时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那些青铜饕餮,所有人看到都被它们的繁文复杂以及当时技艺的精湛所折服,器型之大,装饰之华丽。不能不让我赞叹古人的智慧。

  之后又读了历代的关于美的代表作品,有些我还是读不懂的。还要我以后慢慢体会。而且我也发现中国的艺术文化成就和政治社会是不平衡的。在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反而可以出现文艺的高峰时期。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的一大批艺术家们。如此久远、早已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然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新作。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正是这样,艺术才能变成多彩的巨川。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5

  这本书的确是一本经典好书,即使成书是在三十多年前也毫不过时,这才是好书的标准之一,看之前有点未看先退的感觉,因为上了美学课感觉不太容易理解,或许因为我是俗人一个。不过越看越能够感觉到中国文化形形色色的美,直到看完书,才理解美学课教导的崇高和优美的内涵,现在确实很佩服李泽厚,他的文字能让一个对美学迟钝的人也随着他的讲述感受到大美!

  《美的历程》帮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以前比较不理解为什么西方各种宗教各种信仰,这情况在中国似乎找不到,中国确实有佛教道教之类的,但信仰的人只是少部分,原来,我们也是有信仰的,只是时间提早了好多,随后就慢慢演变了。常看到考古发现的那些原始的器具,上面有各种花纹,以为只是装饰品,其实里面都包含着种种信仰,比如鱼纹、鸟纹、饕餮纹、青蛙纹,这些动物本是氏族的图腾,将之画上去是十分虔诚的,时间演替,最后成为或波浪或曲折的条纹装饰。通过那些图画,跟着李泽厚的思路,是真的能够感受的远古时期人们对于信仰的虔诚的,有一种信仰的力量无形中从图画上透露出来,也许,时代变迁尤其是战乱迭起,导致信仰越来越微弱,直到最后变为洪荒传说。我不信那些神奇的东西,但为远古人民的精神寄托而感慨,也感慨时间的魔力足以湮灭很多东西。

  这种变化历程不只远古的花纹体现出来,还包括雕塑、书画和文字风格。先不去总结它们的变化有几个阶段,我想先说说感受到的。常从电视中看到那些瑰丽的器物,做工精致而美丽,体现在雕塑上就是细腻秀美,体现在书画上精心勾勒,体现在文字上是铺陈旖旎,能看出其中的用心,能让不懂欣赏美的也道一声赞。但是,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体现真心体现感情的东西。

  比如图纹,有段时期是面容可厉的,但是的确能发现它的崇高美,此后的图纹越来越秀气可爱,但再也找不到图腾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威慑力。比如雕塑,唐三彩和明清瓷器都很精美,但是汉代那种动作夸张、人体比例不协调也不写实的雕塑却有一种大气朴实的感觉,在技术上比不上后世,但是气势浑厚,显然有一种美的感觉。及至文字,唐诗宋词都很经典,仍喜欢李白那种自由写作的感觉。虽然唐时的杜甫、韩愈、颜真卿分别给诗、文和字定下了标准,使得美好的东西有规律规则可学可摹,让更多人深层次接触到美,他们的贡献卓著。但是我还是觉得,那种不可复制的美更为难得,不拘束在平仄中,不受格律限制,不需注意主题是否符合政治导向,只兴之所至,就能吟出一首千古绝唱,叫千年后的人也能感受到当时的心情,这种人,这种诗,多好。

  得再次赞叹一下李泽厚了,他确实对美学很有研究,通过奇妙的中国汉字,将美传递出来,我所学到的是很少一部分,必须要细细品读才能品出美的感受。什么东西都脱不开现实的羁绊,历史洪流展现了奇妙的文化变迁,美的历程在变,审美的标准在变,这些都不是全无规律可循的`。时代动荡时经历波折颇多,感悟国仇家恨的机会也多,有素材有体悟,可能抒发感情上更深沉更大气,天下太平的时候,没有战乱和动乱,更着手于细节,感悟自然山水,可能感情上更细腻感伤。直到政治过于压迫,一干文化人没办法做到直抒胸臆,那么只能委婉含蓄的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在词曲中,表达在戏文里了,甚至完全不管现实世界,所有内容在虚拟的小说中体现,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当时的情况。

  必须要说,要体味中国的美的历程,要重视国学,有古文功底,许多内容都源于文献记录,诗词曲文都能散发出其魅力,但也需要能理解其意才能感知到美,比如一些句子就把另一些更大气,主题更宏大,如果不懂国学,也许就品不出。在美的历程上,不只要看到美,也要看到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的变迁、继承与革新,走过美的历程,也是走过了中华的历史。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6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因为美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抽象但是又可以投射到每个物体上的概念。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美可谓千姿百态,可谓无处不在。古往今来,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从未中断过。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到平头百姓,但凡与美有关人们都愿品评一二。在众多的有关美的著作中,真正能称得上是佳作的屈指可数,而现代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美学思想的研究方面建树颇深,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尤其是他攥写的有关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的著作,对于现代美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本《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为为十章,按历史时期为序,纵向地论述了从远古时期到奴隶制时期,再到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文艺和美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并且作者还以不同的历史环境为背景,深入的细致的分析了社会审美观念的产生原因以及其发展演变。但是与众多传统意义上的美学理论著作不同的是,作者的着眼点并未仅仅放在对于美学本身的探讨上,而是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对于各个时代的美学理念以及一些具有美感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美的历程》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这本书总结和概括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美学观念和美学艺术的发展,凝聚了先生的美学理念和美学思想,对于学习美学的人来说,获益良多。

  初读《美的历程》,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作者的文字功底。优美的语言,轻快的语调,流畅的笔法,仿佛中国山水画中的工笔一样,作者把中国几千年文明衍生出的美的产物细细描摹,向读者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美的世界。

  细细品味,这本书带给了我不一样的美的思考。它打破了我对于美的原本定义,让我对于中国文化中的美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我以往的认知里美只是作为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存在的,由于缺乏系统的完整的美学观念,我所认为的美是一种泛化的,是跟随大众审美的趋向存在的。然而,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里却向我们呈现出了一种文明之美,是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美感。

  尤其是第二章青铜饕餮中对于中国巫史文化和青铜艺术的描述,让我体味到了别样的文化和不一样的美。众所周知,一种文明的演变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具有浓重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的产生也是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其他文明不同,巫史文化是专门为统治阶级和贵族阶级服务的。因此作为巫史文化的物质载体的青铜器,也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作者的笔下,这种体现古老而又神秘文明的青铜纹饰,就是这一时代美的代表。与我们今天刻有精美图案的器具不同,这类青铜上的纹饰是如饕餮一般的神兽,它们大都面目狰狞,给人一种畏惧感和威严感。这样的纹饰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符合的。奴隶制时期的中国,到处都充满着战争,屠杀,掠夺,因此这样一种面目狰狞的神兽是与当时战争肃杀的场面相契合的。饕餮虽然只是一种青铜纹饰但是却包含了许多意义。其一是作为一种神兽去保护统治阶级,保护信仰它的子民们,这时它就作为了一种神的意味出现了,它对于统治者和平民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其二,它代表着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的持有者,拥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对于敢于挑战权威的闹事者是一种极大极重的震慑。用书中的话来说青铜纹饰具有祯祥的意义。也正是这种被赋予特殊意义的青铜纹饰向人们传递出了一种崇高的美。这是一种可以被形容为崇高的庄严的肃穆的美,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是中国美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在《美的历程》中各个时代在作者的笔下都被定义了不同的美。李泽厚先生用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的理性的具有极强逻辑思维的叙述方式,将各个时代的美学进行了完美的串联。除了对于各个时代的美的精彩解读外,《美的`历程》的出彩之处还在作者对于美学史的宏观的概述和把握。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个完整保留文化的国家,其美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绵延至今的,因此它的发展应该是有其内在规律存在的。李泽厚先生显然同意这一观点,他在《美的历程》中就以历史时间为纬度,对于中国的美学发展史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探寻出了美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读完了《美的历程》,不论是对于时代的美的体味还是理解美学内在的运作秩序,我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尤其在对于中国美的体味中,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作为泱泱大中华巍巍礼仪邦的中国,并没有愧对自然的馈赠,在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十分古老的深厚的璀璨的文明。从遥不可及的远古时期到可以触碰的明清,这样一段漫长的文明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演绎更是一段关于美的历程。作为华夏儿女的一份子,我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个悠久历史美丽文明的祖国而无比的骄傲,无比的自豪。从远古走来,我们饱经分裂,战乱以及不可预估的自然灾害,但是中华文明依然将强的绵延下来了,并且在每个阶段都散发着迷人的色彩,都带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历程还在继续,作为未来建设者的我们也一定会让这一伟大文明更加璀璨,更加美丽。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7

  今天,我刚在网上看了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美的历程》。书的题目就让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从哪里起头呢?

  书的一开头就用: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所以记录美的历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承载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来者审视的心灵敏锐度。这样一段话为开头,同时也让我看到美的心灵是会怎样面对生活。

  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颇感兴趣的两门学科,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但它们却深深吸引着我。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

  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尽管我们后来在知识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险历程,但李泽厚先生的存在是永远的,正如对于我们,青春的回忆是永远的一样.......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8

  你见过夏商周出土的文物图片吧?那些抽象花纹的陶罐们。你一定也见过明清和家具吧?你肯定也见过唐三彩、宋代或清代的瓷器珐琅器什么的吧?美不美?你是否跟我一样觉得它们的美大相径庭毫无关系?可是想不到它们的美丽其实紧密相关一脉相承。

  世界闻名的哲学家李泽厚说,中华民族的审美从文物、文学艺术作品中体现,以时间为轴来说,远古是神秘的美,青铜是狞厉的美,先秦为理性的美,楚汉是浪漫的美,魏晋风度美;雕塑从南北朝到唐宋有虚幻、思辨、世俗三种意境,诗词曲从唐宋到元大气浑厚、细腻精致、浪漫三种意境,山水画在宋元的有“无我”“精致与意韵并存”和“有我”三种意境,明清文艺更有浪漫世俗、伤感、批判现实主义三个阶段——中华民族的美的历程原来这样如血脉流淌!

  李泽厚对不同美的感受描述很有区别,例如他说青铜器的美是狞厉的,想想那些张牙舞爪的青铜面具果真如此;先秦的美是理性的,是啊,从神鬼说到了百家争鸣的儒道法,真是从蒙昧到理性;汉代的美是浪漫的,那些美丽的漆器、夸张的陶佣,想象与现实并存的砖画也果真如此。

  而同样针对一种美,他的解释又相当易于理解,这与其他评论家大不相同。例如评价初唐巅峰诗作《春江花月夜》,闻一多说:“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阔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其实除了“更寥阔更宁静”六字外,我不是很能理解他的观点。但李泽厚说,“这诗是有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觉醒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怅惘和留恋。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是不是更晓畅明白!

  这些内容都收录在李泽厚的一本书中,叫做《美的历程》。本书从头到尾都是逻辑,都是理论,但是因为语言通俗举例及时而很接地气。同时作者有自己的好恶,读完全卷你能鲜明感受。

  每一个历史时期,李泽厚都将其美与其特定历史背景结合,交代美的演变的缘由,演变的方向,经济、外交、政治都与美的形成息息相关。李泽厚高屋建瓴而又收放自如,不愧是大师。本书单是三联书店2009年7月首次印刷后历经20次重印,不是没有理由哒!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9

  隐者在人们眼中似乎是独居山林,远离尘嚣之人,然而一个真正的影视不应该只是避开门前的车马喧嚣,而应该在心里修篱种菊。

  说到隐士人们往往会想到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人们总是觉得他避世脱俗超然世外,然而在李泽厚先生的研究中,陶公却有一种不一样的形象“超然事外”。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人与自然应该是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到“寄情自然,爱恋简朴生活的隐士”陶潜讲真与众不同,虽然同样是采取这种所谓“政治性退隐”,但它与阮籍的“忧愤无端,任性终日”是不同的,陶渊明做到了真正退隐。他在权利倾轧后留下的伤痛,他在迷失惆怅之后的伤痕。这一切都足以打倒他,但他选择凤凰涅磐。他选择用心灵的澄澈来对抗迷茫的现实。他在山水之中赋予他的美学思想无尽的生命力。他在其中寻求“真意”,寻求美学哲思,他尽自己所能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他,让后世的研究者们为之痴狂。在陶渊明眼中自然景物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自然景物并不只是一堆仅供观赏,满足五官感受的死物,而是慰藉心灵的有灵之物,他并没有真正的脱离世界,而是通过避过喧嚣之事,在尘世中找到他的幸福。他借《山海经》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他不仅仅是一个天人合一的隐者,更是一个大自然的崇拜者。

  陶渊明的隐避,美在他用超然世外远避尘嚣的勇气,美在他将自然内化于心外化于情留给后世文学的珍宝,他开创的山水田园诗派,给中国美学历史一个新的打开方式。中国传统的意境可以理解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恰恰是“天人合一”的点缀。历史上还有一位隐者,他是唐代的寒山。寒山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他没有陶渊明那般动荡折磨,却又这般相似,他们归于山林,成就“天人合一”这颇有殊同归之感。

  寒山诗云;:“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寒山的洒脱是看清了尘世喧嚣,而后选择在心里修篱种菊,他大概早已把环境和佛道融于内心了。寒山浪游天下,最后选择皈依佛门,隐居天台,和高僧畅谈,隐修于世。在大唐盛世,他为何要做隐者?因为他无法在尘世中求得荣耀,在三十岁以后,他是被迫走上一条与流俗文人不同的道路。这期间,他要经历多少折磨和自我超越,才能摆脱尘世的束缚,跳出世俗主流的价值观,独自为自己寻找一个生存的依托。

  寒山之道不仅美在冰未释雾朦胧的山林幽景,而且还美在与促进了佛学、哲学与自然的合一。他用他通俗易懂,机趣昂然的诗作,陈述自己的境遇为世人指点迷津。他以超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只有在唐朝这样的盛世年华才能孕育。

  不同的时代背景却成了美学发展的催化剂,每个时代的隐者都有着自己的风范,他们在寻求生命意义的路上留下艺术,缔造了美,描绘了历史。他们交给自己的这张答卷,也带给了后世的人们丰富的宝藏。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10

  你见过夏商周出土的文物图片吧?那些抽象花纹的陶罐们。你确定也见过明清山水画和家具吧?你确定也见过唐三彩、宋代或清代的瓷器珐琅器什么的吧?美不美?你是否跟我一样觉得它们的美大相径庭毫无关系?可是想不到它们的美丽其实紧密相关一脉相承。

  世界闻名的`哲学家李泽厚说,中华民族的审美从文物、文学艺术作品中体现,以时间为轴来说,远古是奇妙的美,青铜是狞厉的美,先秦为理性的美,楚汉是浪漫的美,魏晋风度美;雕塑从南北朝到唐宋有虚幻、思辨、世俗三种意境,诗词曲从唐宋到元大气浑厚、细腻精致、浪漫三种意境,山水画在宋元的有“无我”“精致与意韵并存”和“有我”三种意境,明清文艺更有浪漫世俗、伤感、批判现实主义三个阶段——中华民族的美的历程原来这样如血脉流淌!

  李泽厚对不同美的感受描述很有区分,例如他说青铜器的美是狞厉的,想想那些张牙舞爪的青铜面具果真如此;先秦的美是理性的,是啊,从神鬼说到了百家争鸣的儒道法,真是从蒙昧到理性;汉代的美是浪漫的,那些美丽的漆器、夸张的陶佣,想象与现实并存的砖画也果真如此。

  而同样针对一种美,他的说明又相当易于理解,这与其他评论家大不相同。例如评价初唐巅峰诗作《春江花月夜》,闻一多说:“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厚更寥阔更宁静的境界!在奇异的永恒面前,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11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似乎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中国美学史。和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相比,我觉得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更是一种自我理解的心灵书写;而《中国美学史大纲》则更多的是倾向于在一种意识形态的规范语境内严谨客观的介绍。所以读《美的历程》,对于我这样的初学来说,更能激发兴趣和阅读冲动。读完《美的历程》,我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或变幻或相承的美学内涵。“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志,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历程”;“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和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那么尽管如此匆忙的历史巡礼,如此粗糙的随笔札记,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局大而重要的成果,该不只是一件闲情逸致或毫无意义的事情吧?”如李泽厚先生在这本书的开篇和结语所所的两段话一样,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确有一种“匆匆巡礼”的感觉,他把自己对中国远古到明清的美学认识以最为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风格和手法向我们呈现出来。但是这种“匆匆巡礼”虽匆匆但不零乱;虽巡礼但不空洞。于我而言,李泽厚先生的这部美学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在其启发和指引下进入美学的探究和学习 。

  搭乘李泽厚先生的沉重列车,从苍茫神秘的远古驶来,一路的站牌是那样的斑驳而绚丽。每一个站牌地下都工工整整地刻着两个字:“思考”。在这列火车超时空的行驶中,我在远古时代和楚国停留的时间最长,有时候还意犹未尽,让这辆列车倒着开,反反复复。因为在这两部分的论述和思考中,一方面,李泽厚先生在他的角度上引导我进行自我思考,但在另一方面,我对其在关于楚汉浪漫主义的论述中的合理性在自我理解的角度上产生怀疑。

  一、 作为图腾与作为艺术

  在“远古图腾”中,李泽厚先生说到:“对使用工具的和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年),而且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尽管两者似乎都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将人作为超生物存在的社会生活外化和凝练在物质生产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则是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练在这些所谓的‘装饰品’的物质对象上,它们只是物态化的活动。前者是现实的‘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后者是想象中的这种‘人化’和‘对象化’”。这段一精一辟的论述将远古图腾文化的形成的必然和自然趋势表达得清晰易见。根据李泽厚先生的有关论述,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远古图腾究竟是不是审美创造?在这种远古图腾的形成原因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远古图腾是原始人类“物化活动”和“物态化活动”的结合生成,那么从“物化活动”层面,这本不可看作是一种审美活动和创造,但是回归到“物态化”层面将其称作审美活动却又十分合理了。图腾的最初产生不可能是一种自觉地审美创造,它是在一种特定历史环境下人类所特定持有的某种观念的外化,一种图腾的色彩和形状必然包一皮含着原始人类某种在偶然情景之中所广为接受的含义。从而在这种含义的延伸深化之下,一种色彩或形状就在远古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中保存下来,并在特殊的情境下(比如饥饿之时很容易地捕获了大量野兽,首领毫无征兆的突然死亡等等)激发在他们心中的那种深刻的意识观念,并不自觉地将这种意识观念赋予某种神奇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巫术就应运而生了。这只是我自己理解的结果,不知道是否符合李泽厚先生的意思。我想象地举一个事例(在我来看来,我们几乎没法举出绝对真实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状况,因为依照我以上的理解,这种图腾形成到意识观念的形成的前提,是基于我们现在根本无法把握的偶然性和原始人口类思想的主观性之上的),比如在原始人类某一天正常的生活中,突然电闪雷鸣,引发大火,引得从林中的动物全都逃跑,而这些野兽又恰好逃到他们所生活的地方,使得他们不费一丝气力就捕获很多野兽作为粮食。那么也许他们就会把这看作是一种神秘力量的恩赐,并在恐惧与感激中接受这种恩赐,并把他们所看到的诸如闪电、大火的形状和色彩视为这种巨大神秘力量的象征,于是在他们的图腾中便出现了诸如闪电和火焰的形状,并涂上他们眼中闪电、火焰的颜色,作为图腾和巫术的仪式符号膜拜。渐渐地,这种颜色、形状化作一种观念植入他们的心中,并外化为将其作为自身的保护神。除了固定的图腾之外,他们可能会把兽骨、石木等物体雕成那样的形状佩戴以求赐福,久而久之,这种形状和色彩就会被普遍接受和喜爱,慢慢地添入人为的加工,形成最初的所谓的“装饰品”,那么这个时候,在图腾崇拜的前提下,对于这样的反复制造和喜爱便在一定程度上衍化成一种审美意识了。而后,李泽厚先生论述的原始歌舞,我觉得也是一样的形成过程和审美阶段。

  二、“神秘浪漫主义”与“现实浪漫主义”

  从远古的图腾意识到夏商的青铜艺术,其内在的形成过程都与之关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和变革时期”的先秦,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集权导致的思想活跃的特殊历史环境里,先秦艺术在儒道互补的大线索指引下渐趋理性。在这样一个历史大潮中,由于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到汉朝的人类的大举胜利形成了不同现实环境所导致的浪漫主义,在“楚汉浪漫主义”的论述中,李泽厚先生论述的相对简单一些,我觉得,李泽厚先生在探讨楚汉浪漫主义形成的内在原因时,并不是十分具体。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我感觉到李泽厚先生在艺术审美层面将其并列论述,当然有其合理性,如对“琳琅满目的世界”和风格“气势与古拙”的概括。但是,我看这一部分的三个标题:屈騷传统、琳琅满目的世界、气势与古拙中感到,所谓的楚汉浪漫主义,在后两个标题内,似乎只是在论述汉代的浪漫风格以及审美意境。看过后感觉将楚和汉相联系起来的这一部分的,只是在一般意义上大处相同的“浪漫主义”风格,而并没在内在的精神探究来阐发这两种浪漫主义的实质性不同。我认为在论述浪漫主义这样一个命题时,楚汉并不能并列论述。当然,单就阐述这一审美风格的角度我没有异议。

  我觉得所谓的浪漫主,在楚汉时期实质上是不同的,首先,以屈原为代表的屈騷传统形成,在社会层面是生产力相对地低下的结果;但在以汉赋、画像石、壁画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却是生产力相对发达的结果。由于南中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政治存在,使得其“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所以就屈原作品,单从审美角度,撇开所谓的政治抱负和苦恼来看,“美人香草,百亩芝田,芰荷芙蓉,芳泽衣裳,望舒飞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八龙婉婉……”如此等等无不是在这种基础上保留而来的浪漫手法;汉代由于其政治体制的强大,生产力的发达,使得人们将更多的关注视角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哪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你看那卜秋千壁画中的人物动物的行进行列……”,可见汉代的浪漫主义更是根植于由对自我的信任和战胜自然的雄心引发出来的一种“现实浪漫”情节,是一种带有“古拙”的浪漫。而正是这种“古拙”使得汉代的艺术的运动感、速度感、韵一律感变现突出,在这种由于“古拙”而导致的“自一由 ”中弥漫着浪漫主义情调。所以从这样一个层面就可以探讨出楚汉浪漫主义的另一个差异的地方即审美内涵上的不同,楚的浪漫主义更多的根植于脱离现实的.神话思想和神秘主义,我将其称之为“神秘的浪漫主义”;而汉代的浪漫主义则更多的根植于人类思想征服心态和对生活的真切感受的基础上,我将其称之为“现实的浪漫主义”。虽然李泽厚先生在论述汉代艺术所体现的浪漫情调与远古图腾的区别,但是并没有清晰阐述不同社会现实环境和思想意识形态下所导致的不同的浪漫主义的区别。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角度上,对浪漫主义的阐述,可以将远古图腾歌舞和楚域屈騷传统,将汉代画像石、壁画、汉赋艺术和盛唐诗歌、明清的浪漫洪流加以比较来探寻浪漫风格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内在线索和精神实质。如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在“佛陀世容”部分中以“悲惨世界”、“虚幻颂歌”、“走向世俗”对魏晋,初、盛唐,晚唐、宋以及延伸至明的宗教文化的论述。

  三、宗教艺术与诗人之死

  在对“佛陀世容”的三个部分的探讨中,李泽厚先生给我们提一供了一个以历史眼光观察艺术现象的视角。在这一部分的阅读中,李泽厚先生也引发了我对艺术家自一杀命运的思考,我固执地认为这也应该是美学研究的一部分。为什么会由此联想到这样的问题上来,主要是因为在李泽厚先生在对宗教艺术的探讨中,将三个时代人们对于宗教的不同认识而导致的不同总宗教文化中,我觉得在历史进程中,我们无法摆脱宗教文化的影响,虽然进入现代社会甚至是所谓的“后工业化时代”,宗教被解构,但是我认为,这是根本无法可以解构和回避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扎根太深的宗教文化意识,不管你是否承认,即使你觉得自己已经摆脱了宗教,但是宗教意识早已在意识形态层面转化为对生存信念的探寻这一永远困扰艺术家的问题。从另一种角度关照世界,颠覆传统的现代主义以及解构一切的后现代主义同样也在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但是人生意义的价值问题一直以来是一个及其复杂而困惑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上,不管是西方古希腊宗教传统和犹太—基督教精神,还是中国道家思想,都得出来一个命题,这就是现世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可言。正是这种无法摆脱的宗教思想导致了中外历史很多艺术家(特别是诗人)的自一杀。中国的超脱主义和西方的救赎主义在这个层面上似乎解决了人类的生存困境问题,但是正如刘小枫在《拯救于逍遥》中所说,“超脱主义并不倡导自一杀,但所有的超脱主义、厌世主义在逻辑上都无法避免肯定自一杀”。既然现实本无意义可言,但是对意义的执著追寻又让这些艺术家们无法陷入了这样同一个悖论中,向世界索求意义、赋予世界以意义成为了诗人的使命所在,但是在思考生存状态的焦灼思考中,又因为无情的现实和常人的无法理解让诗人继而陷入了一种虚无主义的信念缺失状态。既然生存的信念不复存在,自一杀就是一个合情合理的方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写道:“因为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仅仅单纯地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当对自己为什么活着缺乏坚定的信念时,人是不愿活着的,宁可自一杀,也不愿留在世上,尽管他的四周都是面包一皮”。屈原、叶赛宁、茨威格、马克吐温托勒、普拉斯、马耶科夫斯基、法捷耶夫、顾城、海子……继续罗列我们会发现一串惊人的名单。刘小枫说:“诗人自一杀不是日常事件,而是信仰危机事件。”那么我想这一连串自一杀艺术家的名单是否也可以在另外一个角度构成一段痛苦的“美的历程”?

  四、艺术大师与审美个体

  在《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部分中,李泽厚先生探讨了五代和北宋的“无我之境”和元代到明清的“有我之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认识到”;而“突出强调笔墨”的“有我之境”侧重于“如何通过或借助某些自然景物、形象以笔墨趣味来传达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不管是“无我之境”还是“有我之境”,其实都是艺术家们的内在信仰信念在作品上的具体表现和现实延伸。和上面由“佛陀世容”引发的诗人之死的问题相关联,艺术家同样是在一种生存理念的指导下来进行艺术创作,除却直观上的审美快十感外,在“美的历程”中,如何通过呈现在眼前的艺术作品来深度挖掘潜藏在背后的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来探究处于这样的意识形态中的艺术家的特殊思想状态显得更有价值。马克思关于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就是强调这样一个审美态度。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中处处渗透着这种思考和态度,在十个部分的阐发中都以历史的关照和意识形态的探寻为出发点,从而更加深刻的让我们了解到在这段历程上各个时期不同美学思想和审美态度。

  在结语部分,李泽厚先生在讨论关于诸如此类的“巡礼”的探究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对艺术客观规律的探寻的意义时说到:“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以肯定”。这种规律的探寻的意义所在,我是赞成李泽厚先生的看法的,但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下,我似乎怀疑人类的思想状态的发展历程,关于艺术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各个层面上的问题,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现代叔本华、尼采、乔伊斯、普鲁斯特等等,为何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达到了如此的高度?他们何以以超越时空的眼光看到了现在甚至以后,而我们却一直在这些伟大的哲人、艺术家的神圣形象中不断摸索,像李泽厚先生所说我们对于生产力和艺术发展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我觉得这不免是紧密联系现实,与现实存在的社会学相结合的思考成果,但是诸如以上那些艺术家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规律我们现在又真正认识多少呢?从现代派的沉重崛起到后现代的解构,我们并不是达到了一种理解前人伟大思想前提上一次超越,而是更多立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现实状态相结合基础上,从另一个层面的突破,如现代派的乔伊斯等人,他们给我们的不是对前人伟大艺术家的明晰理解,而是在另一个层面和他们一起又为我们竖一起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它在审美心理上是某种待发现的数学结构方程,它的对象化的成果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form)。这也就是积淀的形式,美的形式”。在美学层面上,李泽厚给人性的定义也说明了我们因该以怎样一种姿态去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中和意识中的美,正像李泽厚先生在最后所说的,《美的历程》也告诉我们——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12

  暑假要求阅读一本书,我选择了《美的历程》。拿到这本书,看着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书籍一样,可以从封面猜到一些关于文字内容的信息,充满了神秘感。在还未打开书之前,先了解了一下大家对这本书的认识:

  冯友兰说过“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史。”也有人问过:“这是一本专论?不是。这是一本通史?不是。这是一本散文?不是。这是一本札记?不是”。其实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以是一本思想书,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哲学分析和美学介绍,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历史文献在内。

  作者李泽厚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所以,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而已。

  说实话,这本书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和吃力,很难走进去。翻了几页之后,合上书,似乎什么都没读,内心深处又似乎被狠狠的触动了一下,脑海里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画面,似杂乱,又似清晰。于是继续打开书,随着文字一行行的转换,一幅幅画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跃在眼前: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悲惨世界、盛唐的夺目灿烂、中唐的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海洋。

  李泽厚先生没有用传统的历史书般的传统介绍,它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从雕塑、绘画到建筑,李泽厚先生把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始终结合在一起,让艺术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让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传大成果”。

  在美的历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所有的这些美的作品中,展现的永远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这些已经逝去的,存在的,即将到来的,每一种美,都将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场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13

  在我的认知中,几乎所有学中文的同学,每个人都要读一读李泽厚先生所著的《美的历程》。李泽厚先生的这本书,兼具宗白华的才气和朱光潜的理性,静下心来读完这本书,感觉受益良多。总体来说,这本书给我两个印象:“硬”与“软”,浅谈一二。

  《美的历程》这本书“硬”,“硬”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实力硬”,另一个方面是难于攻读。

  “实力硬”,李泽厚先生这本书内容将中国美学、文学、哲学、历史交融合一。书中不仅仅有青铜饕餮狞厉的美、更有盛唐音乐性的美,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同时也将中国五千年的.文学及哲学贯穿。200页的书籍阐释600页的内容,不得不说李泽厚先生这本书“实力硬”。此外就是“难读”,我认为有两个缘由:一是因为这本书是李泽厚先生从宏观角度对我国的文化艺术进行把握,是一本描述概括精炼的一本书。二是因为大多数人读完仅仅获得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

  《美的历程》这本书另一个印象就是“美感软”。其体现在浅和深两个层次,一个是“美”,二是“韵”。“美”是浅层次,整本书沿着美的这条路线进行,无论是几千年前的远古图腾的美的萌芽,还是新石器时代的汉字线性之美,亦或北魏雕塑展示出的理想之美,都是美的发展,展示出这本书的“美”,是我们通过读就可以感受到的。“韵”是深层次的美,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去品悟的一种美,这个“韵”是需要我们去探索的美,浅层的“美”或许不用思考,通过人们简单的基础阅读就可以获取的,而“韵”是需要我们到一定的层次才可以领悟到的。如儒家思想文化在浩荡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脉动,亦或着赋比兴,亦或者唐诗宋词中的音韵之美。

  “美感软”和“实力硬”实际上也是对立与统一的。“硬”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好比一个健壮的男子肌肉之美,“软”是一种韵味,一撇一捺都是审美精神上的冲击,耐人寻味的那种感觉。潜在的美,人人皆可获得,就像我们冬天遇到雪景,我们随口赞叹的:“好美啊”,深层次的美,需要我们思考品味。

  《美的历程》更像是人们审美提升的一个历程,认真研读《美的历程》,很大程度上能够让我们对我国美学史、文学史等有个大概的框架了解,读罢之后,更重要的事情是我们要有一颗追求美的心,因为美的历程终将走向未来,我们也要时刻保持着追求美的态度。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14

  她的厚重来自于作者常年构思的一气呵成,来自于背后凝结的是从原始社会至晚清的整个华夏民族的历史,来自于其对后世的深远意义。而其厚重性也决定了我在拜服这本书时的阅读思路和回顾方法。

  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只觉佶屈聱牙。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读高中语文的应用文,专业名词的堆叠、艰涩词语的累积,让我觉得压力倍增。除此之外,文章的内容也极易遗忘。

  但是,在硬着头皮读下前两章之后,我发现李泽厚先生写的文章是极有逻辑的。首先,目次结构清楚;其次,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中,逻辑性严密。具体来说,这种逻辑上的严密就是以唯物视角来观察、描述、归因每个时代的美学特征。

  因而,我及时更改了我的阅读方法。利用电脑制图软件,以李泽厚先生划分的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方面为一个阅读单元,分别从美学特征、历史背景、意义影响三个方面去梳理文章内容。在阅读的时候有目的地去理解归纳文章内容,这样,每阅读完一个小节,电脑上就会即时形成关于这一小节的核心阐释,然后再根据概括下来的核心解释重新查验这一小节当中是否有尚未理解的部分,进行二次阅读、理解。同时,每一章都有3--4个小节,每读完一章,就可以根据本章各个小节的核心概括快速对本章所描述的历史时期进行统览性回顾,进而获得对本历史时期美学特征的宏观把握。接下来,在读完这十个章节之后,再次回顾,把每个历史时期的帧节组合起来,按下播放键,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学发展史便连动在一起,极合历史逻辑地演绎出来。在本书的结语中,李泽厚先生这样问:“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不知鸟瞰式的观花,能够获得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否?”我用力点点头,给出肯定的回答。

  李泽厚先生从历史、宗教、经济、政治、思想······来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突出美学成就进行了总括式的阐发,让我对整个中华民族美学的演变历史获得了“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这本书只是一本打开初读者对中华美学好奇大门的钥匙,具体的感知还要靠自己去大量阅读各个历史时期的史料、文学作品;还要靠自己去博物馆欣赏不同朝代的文物之美,来补充本书中没有刻画到的“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等到自己真正走进了各个朝代,回头再读这本书,我想一定是无可言说的酣畅淋漓。

  回到一开始,我为什么说“《美的历程》是一本厚重的书”。

  其一:这是作者常年构思的一气呵成。

  据李泽厚先生自己回忆,这本书虽只花了数月完成,但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从50年代开始陆续记下的笔记。我们知道这本书是1981年首次出版,不难得知,这本书是李泽厚先生30多年积累的勤奋与思考所得。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记载着从石器时代开始的中国古典文艺史,但它又不只是历史。因为她包含着作者对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反思、包含着作者对现状的疑惑、不满,甚至愤怒,最重要的、赋予这本书经典价值的地方在于,作者试图以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其二:这是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整个华夏民族的历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唯物主义的理性态度去归因中华美学,展示的不仅是感性的美,更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知乎上有这样一个回答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以前总觉得‘美’是一个特别抽象的概念,觉得它只存在于我们看到某种事物时瞬间产生的感受。但《美的历程》给了我一个全新的审美角度,即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经济情况、政治情形等角度出发,去审视不同时期不同的‘美’,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从这些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些不同时期的优品,仿佛那层时代的隔膜便被瞬间消融了。前不懂欣赏远古陶器中粗筒的线条,但如今通过线条看到的`是先民对部落图腾的信仰,期间蕴含的既是一种争相残斗的残酷,又有着‘与康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恬静自然,这是一种线条之外的美。”

  其三:这是对今人研究中华美学的方法指导。

  在书中,李泽厚先生说过这样两段话:“总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和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重复一遍,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满足为善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觉,也就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它在审美心理上是某种待发现的数学结构方程,它的对象化的成果是本书第一章讲原始艺术时就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是的,无论什么时候研究美学都不能脱离产生美学的历史阶段,宏观地、唯物地、全面地去思考,才能形成科学、完整地美学认知。

  因而,我认为,李泽厚先生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以唯物视角去研究中华美学。我也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全书印证了该观点(附件即是我自己对全书的归纳)。这本美学入门读物对我们当代学生来说,不仅是对中华美学的一次宏观认知,也是对我们今后进行学习和研究美学的专业方法指导。今后,我将以在本书中总结而来的阅读方法为舵盘,驶向书的海洋。

  “俱往矣,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我们对于美的历程,才刚刚开始而已。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15

  暑假要求阅读一本书,我选择了《美的历程》。拿到这本书,看着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书籍一样,可以从封面猜到一些关于文字内容的信息,充溢了神奇感。在还未打开书之前,先了解了一下大家对这本书的相识: 冯友兰说过“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史。”也有人问过:“这是一本专论?不是。这是一本通史?不是。这是一本散文?不是。这是一本札记?不是”。其实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许多人认为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以是一本思想书,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因为它包含了许多哲学分析和美学介绍,也包含了许多文化探讨的历史文献在内。

  作者李泽厚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很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所以,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而已。

  说实话,这本书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和吃力,很难走进去。翻了几页之后,合上书,好像什么都没读,内心深处又好像被狠狠的触动了一下,脑海里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画面,似杂乱,又似清楚。于是接着打开书,随着文字一行行的转换,一幅幅画卷模糊又清晰的跳动在眼前: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凄惨世界、盛唐的夺目绚丽、中唐的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海洋。 李泽厚先生没有用传统的历史书般的传统介绍,它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从雕塑、绘画到建筑,李泽厚先生把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始终结合在一起,让艺术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观赏,让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传大成果”。 在美的历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全部的这些美的作品中,呈现的恒久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这些已经逝去的,存在的,即将到来的,每一种美,都将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场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16

  中国现代美学著作《美的历程》是由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李泽厚先生,出生于1930年6月。1954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间的美学问题论战,被称为当时美学三派之一(另二派为朱光潜、蔡仪)。其美学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他曾经以注重主体性实践哲学,崇尚"人化"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在当代中国的美学界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李泽厚先生著述颇丰,主要的学术著作有以下几类。第一类为美学类,包括《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等。《美的历程》是对中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所作的纲领性的宏观美学把握,提出了诸如"龙飞凤舞"、"狞厉的美"、"儒道互补"、"人的主题"、"市民文艺"等重要的哲学观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具有深刻意义。

  《华夏美学》则从传统理论出发,认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构成了华夏文化的主流,并且深入探讨了华夏文化强调理欲交融的非酒神性特征。《美学四讲》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系统论著,他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话语,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建构起作者本人的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回应了国外各派哲学美学思想。李泽厚先生的第二类著作为哲学类,包括《批判哲学的批判》、《我的哲学提纲》等两种哲学著作;第三类为思想史类,主要有《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三种思想史论著作。总之,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哲学和思想史研究诸方面进行其深化,他的有关"主体性"的理论和"心理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学术概念,对于我国的文化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新时期美学,文学理论的更新和突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美的历程》又是一部大书,它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等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它不仅在李泽厚先生的各种著述中,而且在中国美学论著中都是极有价值的一本著作。它从文化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重审了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互相的作用和反作用。它探索了艺术风格变异的深层原因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类型。它通过对艺术史的研究从人文的角度思考了"人性"问题,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表达的,人性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就是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感情和知觉"。作者认为,艺术作品永恒性的秘密在于它蕴藏了也提供了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这也正是这本书所讨论的美的心理结构,美的形式。李泽厚先生重视研究艺术作品中"人"的问题,对于主体和人文现象的尊重,对于历史和社会心理积淀的研究,是目前研究中国文学艺术史以及思想哲学史的极其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新时期中国美学研究以及文艺理论的重要突破之一。

  《美的历程》根据作者的思想构架展开。即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决定,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放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全书分为十章,每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门类的发展。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作概括地分析与说明。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为"龙飞凤舞",论述了远古图腾、原始歌舞、陶器图案的有意味的形式三方面的内容,研究了远古时代原始的审美意识。作者认为图腾歌舞分化为诗、歌、舞、乐和神话传说,各自在以后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不同的发展道路。第二章为"青铜饕餮",论述了青铜时代狞厉的美,线的艺术,以及艺术从巫术和宗教的笼罩下的解放,青铜礼器逐渐从祭祀风格中解体从而接近了生动的现实生活面貌。第三章为"先秦理性精神",论述了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体现实践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三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儒道互补,作者认为从表面上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道路,而"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而且,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更是对自然生命抱有尊重和珍惜的态度,所以,作者认为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两者在艺术上的关系也是结合为一体的,儒家体现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则体现了人与外部对象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系。

  第四章为"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屈骚传统,汉代神话与历史以及与现实的"琳琅满目的世界",以及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第五章为"魏晋风度",论述了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陶潜的三方面问题。作者认为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是中国前期封建社会的正式揭幕。这种社会变迁使得烦琐迂腐的两汉经学垮台,代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就是人文的觉醒。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里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等音调都抒发了一种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和沉郁。人的觉醒即是人的主题的重要审美体现。第六章为"佛陀世容",分为悲惨世界、虚幻颂歌和走向世俗三小节,论述了宗教艺术逐渐从悲的精神走向中国百姓的人情世态大团圆,宗教体现在壁画上的世俗化的审美方式等问题。第七章是"盛唐之音",分为、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这三个小节。作者认为盛唐艺术在李白的诗歌上奏出了最强音,李白诗歌不仅仅是描写青春、江山、边塞,而且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纵论人生。李白诗歌集中体现了盛唐巅峰知识分子的无所拘束的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第八章为"韵外之致",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的中唐文艺,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第九章为"宋元山水意境",论述了宋元山水画的从无我之境,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以及到有我之境的美学问题。作者认为北宋山水画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有一种"可游可居"的自然与生活的关系。第十章为"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绘画与工艺这四个问题。作者认为这个时期的戏曲小说所传达的社会意义是史无前例的,其大胆揭露社会矛盾,体现人世悲苦的关怀,以及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哲学思想的涌现都是极为重要的。浪漫主义变易为一种像《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那样的感伤文学,而《儒林外史》则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因此,明清文学所体现的.世态人情,悲欢离合是中国古代文艺史上最为综合和深刻的时期。以上这十章内容就是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的大致脉络和基本内容。

  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提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全书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统一了社会与自然,探讨了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等问题,并提出美学与人类命运关连的前景。读之使人神驰千年,邀游于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对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的出版,部分学人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评价:例: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理出了中国美学思想独立发展的来龙去脉。美学讨论促进了文学理论批评美学水平的提高。--《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李泽厚流传甚广的《美的历程》一书所要揭示的,正是可以使人们直接感触到中华民族的心灵的历史。因此,一部艺术史并不单纯是一部形象化的社会生活的历史,而首先是一部打开了的心灵史,是人类曾经精神地生活过的确证。而艺术的永恒性的魅力,也不单在它的认识价值,而主要在于它能把时间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过去的成了现在的体验,异域的成了家园的感触。李泽厚的这些美学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今日人们的文学史和艺术史研究。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著名学者于传勤《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情,如斯亲切,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的魅力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的话,是关涉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它表明了从孔孟老庄思想的建立到以《红楼梦》为标志的儒道思想的没落。其中具体地显现在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这些人身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是由"天人合一"所规定的。儒家、道家以及以后的禅宗都是这样一个"天人合一"不同维度的阐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样,使中华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例如,那些没有摆脱原始文化的种族仍沉浸于万物有灵的迷信之中,同时,那具有基督传统的西方相信天是上帝的圣殿,地是人们的住所。但是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的是另一种境界,即人生存于天地,赏玩于山水,并寄情于自然。它贯穿于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之中,并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态度。这个"天人合一"规定了中国精神的整个历史。先秦的开端、盛唐的繁荣和晚清的没落正是此一命运的不同形态。它从文化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重审了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探索了艺术风格变异的深层原因,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类型,并且通过对艺术史的研究,从人文角度思考人性问题。作者认为人性是感悟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像和理解。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17

  我以前很自信的认为,自己明白了美丽的真谛;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然而镜中花,水中月,需要静静地欣赏……

  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实践流淌年华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事看见自己的内心的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得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中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阴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 18

  中学时读李泽厚《美的历程》,看到作者在青铜礼器一节引用了一句话:“有虔秉钺,如火烈烈”,语出《诗经·商颂》,描绘战士出征的杀伐雄心。也许是觉得这种状态有如高三,笔者便把这句话写下贴在桌上,半是激励半是调侃。本以为久远的词句太过晦涩难宣,却未料穿越千年,见字如面。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正因如此,有虔秉钺,如火烈烈,是见者心火烈烈。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由克乃夫·贝尔提出,此观点否定再现,强调纯形式的审美性质。从人首蛇身图案中,便能得到美的意味。蛇身贴服地面,微微弯曲,粗陋原始,唯有人首预示着它将作为中国西部、北部、南部很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一个主要的图腾旗帜而高举飘扬。离开了绘就人首蛇身的线条,便无意义与美;离开了图腾的意义,人首蛇身图案也不成其为美。

  图腾稚拙,青铜狞厉。情感被火焰燃烧熔化,浇筑成巨大的青铜符号,渺小苍生被宛如幽冥的原始宗教情感驱策,跪伏于狞美的礼器之前。今人唯有在想到这一层意义时,方懂得了青铜的冷与重。

  而后形而下之器,发展演化为形而上之道。青铜留存千年,原始宗教情感却渐渐淡去,情感、观念、仪式这宗教三要素,由孔子引导和消溶在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荀子又将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人生看法发展为《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另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时代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敬重,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宏大人格志向,另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志向。无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的铿锵铁誓,还是“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缥缈清谈,都将深意蕴于文字间,寄于文字外。后来者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忠君爱国式伦理政治观点、韩愈“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半哲理的儒家信念、颜真卿“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的卓越人格,无不昭示美学规范中兼有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溯源到上古,延长至今朝,以“美是有意味的形式”为筏,摆渡过时间的大风大浪,笔者潦草地见证了一场美的历程。稍作休息,两岸风景映入眼底。符号、线条等形式本身轻简,却因沉淀了社会内容而有了万钧之重。今人或缺少了一些民族记忆,太过信任也太过依靠所谓的理性与科学分析,也就缺失了那分先于理性也先于感知的情感受动。笔者无意鼓吹情大于理,只是希望今人在面对久远的文明之美时,添上一些以民族记忆为基底的纯粹审美。 就如那场千年前的征伐之战,将士秉持斧钺,自诩正义之师,又畏马革裹尸,由是心焦似火,烈烈不息。绝非消弭在八个字间的前朝硝烟,而是灼烫闻者胸口的此刻心焰。

【美的历程的读书报告】相关文章: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范文3700字05-01

《战略历程》的读书报告06-26

《难忘的历程》音乐教案06-22

考研的心路历程总结06-16

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教案06-23

我国导游事业发展的历程及总结06-21

时间有感,我的心路历程04-26

小学备课发展历程总结范文07-13

大学生暑假园区发展历程和现状调研报告范文07-08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