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参考范文
结题报告参考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现象
开学第一天,我走进教室,总是要问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常问学生的几个问题,你们最喜欢的学科是什么?答案是体育,音乐,美术就是极少人说是数学;你们认为最难学的学科是什么?答案是数学。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那么高深莫测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纵观以往的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虽然已由传统的灌输式向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多模式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是现代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但深入观察,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多,激情少;思维多,智慧少;有回答,但无质疑;有探索,但无创新。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远离我们的真实世界,纯数学化的东西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机械的。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学生根本无兴趣去探究,谈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新意识?为此,我们提出了巧用生活中的实例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探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体现生活——数学——回归生活,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问题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没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原因何在呢?我们通过平时的观察与调查,发现原因有:
1,“传统教学”的制约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试教育”的制约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角色开始
动摇,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师在课堂上开始较多地使用“请试一试”、“请猜一猜”、“请想一想”等鼓励性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和运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和培养等问题还是显得比较突出。
3,教材改变了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改
就新的数学教材而言,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师运用起这样好玩的教材教学,自己都能感到特别有趣。如果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来使用新教材,势必达不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系列目标。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对于一些抽象的现象难以理解,如果单纯依据教材内容、依靠教师口头讲解是难以出色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的。而生活实例在这方面却占绝对优势,它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亲切、不陌生,易于理解。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因此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的本质作用开始凸显。
二、问题的研究
(一)理论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价值和魅力。
1,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的:“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的确,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生活世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资源。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捕捉生活现象,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强大功能、价值和力量。
2,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就得牢牢地拴住学生的心,牵制学生的注
意力,尤其是要密切关注和牵制潜能生的注意力。都知道,潜能生基础偏差,思维不是很敏捷,但他们的生活经验很丰富,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情,是一群不可忽视、也不能忽视的人才。因此,教师应从潜能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入手,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有趣实例来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潜能。如:我班的杨娟同学数学成绩经常不及格,在学了第七册《找规律》第一课时后,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一段木料被锯成了6段,一共锯了()次?当别的同学轻而易举说出答案时,她还是疑惑不解。这时,我联想到她父亲是做木材生意的,所以我就对她说:你爸爸不是经常锯木料吗要把一段木料被锯成了2段,要锯几次呢?锯三段呢?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这时她恍然大悟了。第二课时后,我又出一道练习题:有一根钢管,要锯成8小段,毎锯开一处需要3分钟,全部据完一共要多少分钟?这次我特意关住她,没想到她稍作思索就正确解答出来了,可这次全班有3位同学解答错误。由此可见,来源于生活的一个个实际的、熟悉的问题,学生感到亲切,乐意探索,就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3,荷兰著名学者斯塔尔说得好:“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创造的舞台、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教学实践
[案例]
如:“简单的数据整理”第一课时
确定课的重难点:数据的整理方法,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填写,从中感悟到相关信息。 在课堂上具体的如何运用生活实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知道每组的男生人数、女生人数以及全班男、女生人数。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数数、计算等方法整理出每组的男、女生人数以及全班男、女生人数。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也就是在进行统计(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联系实际,探讨新知。
创设情境,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
(1)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带盖的盒子,里面有混在一起的铅笔、钢笔、圆珠笔、水笔、彩笔,你知道盒子里面有什么吗?为什么?
(2) 小组研究怎样整理才能很清楚地看出各种有多少枝?
(3) 班内交流整理的方法,可能出现以下整理方法:
① 把盒子里面的东西分类摆在桌子上。
② 把盒子里面的东西分类数一数,向同学们汇报。
③ 把盒子里面的东西分类数一数,一一列在一张纸上。
(4) 根据学生的汇报,幻灯展示。
铅笔 钢笔 圆珠笔 水笔 彩笔
7 869 11
老师向学生说明:像刚才我们数的这些笔的数量就是数据。
3、学习简单的统计表。
为了更方便地看出各种笔的枝数,通常可以制成表格的形成,也就是“统计表”
① 根据统计的内容,拟定统计表的名称,即“表头”(让学生尝试制表)
② 根据统计的内容确定栏目(笔的种类、枝数),并制表如下:
③ 告诉学生这是一张简单的统计表(板书:统计表)看着这张统计表你能知道什么?谁知道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请你们计算出来。
自主参与、认识条形统计图。
(1)幻灯展示条形统计图。(略)
(2)认真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提出一下几个问题:
①一个方格代表几枝笔?
②哪种笔的枝数最多?哪种笔的枝数最小?
③最多的和最小的相差几枝?
(5)说明:像用直条的长度表示具体数据的图,我们称它为条形图。(板书“条形图”) 这个案例我破题重组,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为题材,着力加以诱导、挖掘,让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使数学规律、数学思想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这样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策略研究
巧用生活中的实例突破教学重难点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增强能力。那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者的数学教师该如何巧用生活中的实例突破教学重难点呢?仅提供几种有效策略:
1,利用多媒体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直观化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生活实际,已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或把数学问题还原成生活现象,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懂,不知不觉中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这样学生从“怕”数学到“爱”数学。
(1)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只靠教师的口头叙述或几张图片是表达不清楚的,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它直观化,效果会更好的。
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我们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超市实录,让学生在“逛超市”中体会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一瓶酱油的标价6元,这个6元就表示什么?顾客手中的2瓶醋,这个2表示什么?在收银台计算的又是什么呢?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单价、数量、总价在超市中的广泛应用。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超市”中购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让学生“逛超市”。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2)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设置新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效果会很好。
如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课件展现出美丽的太子参基地,为了保护太子参种子,要把太子参基地分成几块,分割的太子参种子基地要用围栏圈起来。那每块太子参种子基地至少需要绳子多少米围栏呢?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动画、图片有机结合,制作好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解答过程,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上课边讲述边出示几块形状不一、郁郁葱葱的太子参基地,然后隐去太子参种子基地,留下几何形状,是学生明白求围栏的面积就是求太子参种子基地的周长,这样就实现了运用电脑的功能从生活中提炼数学
2,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结题报告参考】相关文章:
高中英语结题报告_参考02-15
项目结题报告范文02-22
结题报告范文指导02-28
情境教学课题结题报告02-15
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11-09
有关于结题报告的内容02-22
旅游景区的英语标识结题报告08-17
中西方节日趣谈结题报告03-19
小学数学动手课题操作结题报告02-22
结题报告优秀范文(通用10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