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08-20 15:18:34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

  篇一: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一、 调查时间

  二、 调查地点 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

  三、 调查单位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成都市监狱 成都市内部分中学

  四、 调查内容

  问:调查报告的出发点和主要切入点是什么?

  答:有人把青少年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也有人把它比喻成“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在十几二十几岁这个令人羡慕的黄金年龄段,本应是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展现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阶段。然而,有的青少年却由于种种原因,却陷入了犯罪的泥潭,在人生的履历表上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有的身陷囹圄,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们在对犯罪行为感到深恶痛绝的同时,又不能不对“花儿”的过早凋零扼腕叹惜。所以对于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对我们在整体预防犯罪、减少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 调查过程

  笔者通过走访成都市人民法院、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成都市的几所中学,对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状况加以统计,通过对历年来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初步作出数据统计表。在此同时,又对部分青少年犯进行走访、访谈和交流。从而完成此次的调查报告。

  六、 调查结果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以侵财型犯罪为主,此类占批捕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65%,以抢劫和盗窃最突出,其次是以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犯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较常见,三年共批捕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绑架等五类暴力犯罪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920人。赖某某等3人(年龄在14-17岁不等)为抢摩托车,以雇车为名将载客司机谢某某骗到偏僻路段,用西瓜刀将谢某某砍死后,骑着抢来的摩托车逃离现场,荒唐的是,作案前3人还模仿电影里的镜头,特地

  到城里买了一块手表,看杀一个人要花多长时间。黄某某仅仅因其父不肯给他200元“出门打工费”,便当场用水果刀将其父刺伤致死。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类型,如绑架、投毒、妨害公务、非法拘禁、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特别是与网络有关的犯罪明显增加,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等。姜某某通过玩网络游戏认识浙江的网友楼某某后,多次以做生意急需资金为由向楼某某“借”(实为诈骗)了70多万元用于挥霍。

  青少年犯罪的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一些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明显增强,利用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实施犯罪。黄某某、刘某某、罗某某(均为17岁)等人疯狂盗窃作案14起,案值达5万余元,他们分工明确,事先踩点,选好作案目标,戴手套作案,作案不留痕迹,加大了侦查机关的破案难度。 在作案时,有的青少年往往不计后果,采取残忍手段。陈某某、黄某(两人均为18岁,已于今年10月被执行死刑)伙同郭某某、林某某、林某某经多次密谋,事先便踩点好埋尸地点,绑架了小学六年级学生连某,采取先“撕票”后勒索30万元现金的手法,用尼龙绳残忍地将连某活活勒死。周某某等九人受、书刊的影响,经预谋,在一周末晚上,由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将其初中女同学江某某等3人骗出喝酒,九犯罪嫌疑人对三少女轮番敬酒,后不顾江某某的苦苦哀求和反抗,对江某某实施了。

  青少年犯罪的方式以结伙或共同犯罪为主,出现了帮派苗头。主要表现在抢劫、抢夺、绑架、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犯罪中,基本上都是2个人以上共同作案,在批捕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占了62%。从结伙类型来看,社会青年易与有前科的人结伙,在校生易与辍学生结伙,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感染,互相提供信息、技术,作案的动因、能力、频度大大提高。17岁的胡某某和16岁的赖某某因不服其同伙被人欺负,邀集一伙人,携带马刀等凶器,对中学生谢某等十人恣意砍、打,致使谢某等7名学生不同程度被砍、打伤(其中一名重伤者达六级伤残)。

  青少年犯罪的主体呈现男性化、低素质化,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犯罪突出。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90%以上为男性。因近年来开展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维权活动主要是以学校为依托,在校生犯罪率较低,仅占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

  1.2%。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一大部分为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三年共批捕无业青少年犯罪嫌疑人323人、外来务工青少年犯罪嫌疑人256人。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法制意识差,基本属于学校的流失生、辍学生或社会上的“问题青年”,为了满足私欲或追求剌激,走上了犯罪道路。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黑网吧”有抬头之势,超时营业、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网吧经营者以电脑学校、职业技术培训班等为名,“挂羊头卖狗肉”,极具隐蔽性。、盗版音像制品活动猖獗,其内容往往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青少年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口袋本”图书屡禁不止,违规经营歌舞厅、录像厅和淫秽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青少年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模仿欲望,难以抵制不良诱惑,容易走向犯罪。

  不良家庭环境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师长,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造成子女的心理障碍,以致诱发违法犯罪。放任型家庭使青少年缺乏家庭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七、 调查体会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认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也必须从多方面下手,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进行立体的多方位治理,治标和治本相结合,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

  第一,要从家庭入手,家长对子女必须真正承担起法定义务和社会道德义务。应恩威有节,循循善诱,使子女懂世事,有礼节,且坚强务实,会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会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子女的不良倾向,及时加以诱导和释疑,使其明白发展下去的后果,教会子女正确思考和面对人生。

  第二,要从社会入手,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当前文化市场存在的“黄”、“赌”、“毒”泛滥之状况,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整顿,加强监督检查。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应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

  第三,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控制教育。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时刻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经常性地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磨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第四,要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青少年犯罪后,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能弃之不理,应结合他们具有的可塑性强、易改造的特点,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化、挽救上,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

  第五,社会各部门应加强联系,建立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体系。对青少年犯罪的控制与预防,单凭某一个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这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形成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网络,使“花儿”不再过早凋零

  篇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

  青少年犯罪已经是不容忽视一个社会问题。它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仅次于环境污染和吸毒贩毒的世界性三大公害之一,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应注意的是青少年犯罪趋向低龄化。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对于维护好社会治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万古小学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现状入手,就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其预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具有盲目性

  我们先看看两个案件:

  ①、2010年4月22日,本校两个未满十岁的少年翻窗进入一家商店,经村治安人员现场勘查,他们只拿了商店里的香烟、水果糖等物品,而贵重的物品及现金都未动。

  ②、2011年2月26日,中坪小学二年级学生黄某和一个中学生翻围墙进入中坪小学,盗窃了学校的篮球、羽毛拍等体育用品。

  从这两个个案件充分说明:青少年身心发育还没有成熟。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具有片面性,思想过于单纯,对犯罪行为的后果认识不够。导致他们在行使犯罪行为时不加思索,不计后果。即使事先有预谋也比较简单。

  (二)青少年犯罪具有团伙性

  由于年龄及社会阅历问题,其违法的胆识和策略都比较差。青少年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其自身的胆量和掩盖犯罪实事。便纠合那些有共同兴趣和想法的少年一起闯天下。因此,在现今青少年团伙作案的数量比较多。

  如:2010年3月5日,未成年人王某、陈某、张某、蒋某为了满足自己在物质方面的需要,为了增强相互之间的安全感,他们纠合在一起实施盗窃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具有模仿性

  随着我校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人们接触信息的途径增多了,同时由于各种传媒在播出、提供节目时,所考虑的大多是经济效益,各种不健康的东西影响到那些单纯、天真的青少年,使他们产生很大的好奇心,例如:2010年9月社会青年吴某、赵某等一伙人得知我校的一些学生身上有钱,就学着电视上的不良少年的样子,用袜子套在头上,在半路对这些学生实施了抢劫。他们的行为就是对青少年犯罪的这个特点的证明。

  (四)青少年犯罪具有可塑性,由于青少年对是非的分析力、辨别力、适应力等还不够成熟,他们就象一张“白纸”, 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就如一支多彩的“画笔”,在这张纸上可以绘出各种各样的图画。

  (五)青少年犯罪具有恶作剧性,有些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并非出于物质方面的需要,只是对一些行为的好奇和体验,出于好奇,而从事某种违法犯罪行为。

  三、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很多,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亲人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的教育是一个人顺利实现社会化进程的基础和先导。但是在现实中,一部分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方法措施不当,有的表现为以孩子为中心,溺爱、使孩子任性、为所欲为;有的家长对孩子打骂训斥过度,使孩子对家庭缺乏感情;有的让孩子放任自流,一概不管,其结果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受到不良影响;一部分父母关系不和、离异或家庭成员非自然缺损、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等,容易造成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在心理上造成无法弥补的损伤,以致出现心理发展上的障碍和失调,影响其健康成长。

  青少年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各方面尚未定型。其生存在不良的环境里,面对不良恶习或犯罪行为,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我国学者对150名少年犯的家庭状况进行了调查,其中缺陷家庭和父母感情不睦的占41.4%,兄弟姐妹有劣迹的6%。所以我认为:不良的家庭影响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根源之一。

  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等,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但也应该看到其背后藏有我们无法控制的消极影响。同时市

  场经济的 “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在少数地方蔓延盛行,也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还未成熟,他们的品质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严重地侵袭着青少年的思想健康。更有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和盲动,引诱、腐蚀着青少年,教唆他们违法犯罪。

  第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培养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教育是主导力量。然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学校、老师为了成绩、为了升学率,存在着注重抓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倾向。少数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动辄训斥、挖苦、强制采取惩罚,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个别学校干脆把犯了错误的学生赶出校门,放弃学校的教育责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这些都给学生的品德不良发展留下了重大隐患。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青少年犯罪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只有多方配合、形成合力,打击和防范并重才能有效的进行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一)形成合力,预防为主

  首先要抓好家庭教育。这是防止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也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父母要打造一个适宜孩子生活的环境,对子女付出爱是真正的爱,不应当过早的把错误的竞争理念灌输到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中,而应该更多的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抓好家庭教育,有关部门和学校应当承担和举办好家长培训班,让更多的家长懂得该如何教育好孩子。

  其次要强化学校教育。学校也不应当只以升学率为指挥棒,以经济效益、社会效应为目标,应该抓好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文化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和安全、健康、文明的环境,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欢乐,受到鼓舞,引导他们在道德的阶梯上不断地攀登,充分发挥学校这一预防犯罪的主阵地作用。

  再次要落实社会教育。我们应该发挥电影、电视、网络的教育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减少乃至杜绝青少年观看可能诱发犯罪的影视和文学作品;还要组织各种有益的业余活动,帮助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点燃他们热爱生活的火花,使他们获得一种充实感。这是社会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二)完善法规,建立机制

  不良的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重要的外部因素。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腐化现象、不良风气,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控法律法规,防止一些暴力、色情制品、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因疏于管理给少年造成消极影响,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要建立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心、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关心、关注校园的安全、稳定,防止校园内外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脱贫攻坚调研报告精选03-19

关于调研报告的写法03-19

调研报告写作的格式09-18

调研报告的写作格式08-01

特色小镇调研报告范文03-19

教育综合改革调研报告02-26

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2-23

乡镇核桃产业调研报告范文02-27

关于培训的调研报告三篇02-16

关于农村医保问题的调研报告02-17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