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形设计教学中的几个矛盾点论文
浅谈图形设计教学中的几个矛盾点论文
摘要:图形的发展可以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图画作为记录思想、活动、情感的主要手段,在人类社会的言语期与文字期中间其实还存在一个图形期,图形设计课程是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它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何去创意去表现就显得格外重要。也就是要教会学生找出创意的矛盾点。
关键词:广告;文字;图形创意;创新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莫合力纳吉( Laszlo Moholy -Nagy)。“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
图形设计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图形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设计是要从创意图形的主题出发,通过联想和想象,找出那些在表层上看似独立,内在本质上又是彼此联系的视觉形象,通过反复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和判断,选择最有代表性、最富寓意的形象,重新创造构成,设计出全新的视觉图形。作为设计类主要专业课程的图形设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形具有将视觉语言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发射力量和迫使大众接受的功效。图形成为信息的载体使它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设计才得以真正地体现其艺术和商业价值。
在图形教学中必然要谈到理性与感性,这时人们很自然就会联系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等这一系列的哲学论题。的确,就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认识必须经历多次反复最终形成无限发展。同样的道理,作为20世纪新兴学科的艺术设计,其被认识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这种阶段的。虽然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形式应该说已基本完善。独立的图形设计课程是九十年代才走进设计院校的课堂的,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它突飞猛进地发展,到现在已完全巩固了其在设计领域的巅峰地位,但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纯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纠葛一直是存在的。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做到科学的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统一,这就要我们首先找出艺术思维的两面性,如果把这个两面性与图形相结合便产生了图形教学中的难点于重点。往往最原始的设计都是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图形设计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更有与此。前期的有序到无序可以说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是一盒完全出于自己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有新的点和线才能组成新的面,它需要我们把设计的思维融入倒自己生活领域,让设计的意识形态充满你的大脑和神经,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回感觉自己的想象力已经山穷水尽了,譬如,我们训练的课题是关于火柴的想象,这个想象可以是二维的也可以是三维的,但当你翻阅资料的时候你已经完全被设计前辈的创作所感染,同时也感觉到前辈们的设计已经把这个领域开发殆尽了,我们已经没有设计的空间。
其实不然,前辈所作的设计代表的是他们对设计和生活的认识,而我们生活的年代设计元素要远远丰富于以前。我们通常孤立地看待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认为前者过于理性,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而后者比较感性,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充满了理性与感性,好的图形创意是用感性的手法表现理性的思想与内容的。这其实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点,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准这个矛盾点并运用艺术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并得到大众的接受认可。
那么由一个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又是什么样子呢?这也是一个矛盾点。一些从事设计艺术实践创造的工作者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纯感性的经验思考中去,并且始终把持着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津津乐道。甚至连某些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经验或教条来传道授业,而很少能在较深层次去探讨设计艺术在思考与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因素。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这种现状是令人担忧的,著名艺术家兼设计师韩美林的艺术作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认为,艺术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必须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有根的艺术才能够枝繁叶茂,日益强大,没有根的艺术最终不过是浮萍一叶,昙花一朵,经不起时间的雕琢。而这个根,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是能代表时代鲜明主题的东西,是扎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当中的,扎根在我们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当中的。因而,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是艺术创作的不可缺的必要点。面对当今人类为了单方面获得自身的发展,而肆无忌惮的破坏着我们的自然,我们又该如何运用设计的力量来呼吁人类的这一行为呢,很显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深刻的表达,必须赋予设计生命力,特别是图形这一无国界的视觉语言,由前期的随意的想象到现在有意义有目的的表现。是一个想当曲折的思维过程,我们只有找准这个矛盾的点并通过艺术语言表现出来,才能让图形能站起来讲话,并能赢得大家的叫好。有别于我们的前辈。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自然有不同的表现理念。但我们要记住,我们的理念来源于社会和生活并为设计服务。
设计是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日益完善的,图形设计需要是你有超人的想象力和表现手法,它不仅仅是一种想象一种模仿,而是融入了你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艺术设计在创造及实践过程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创造性是艺术设计的本质属性,讲究一个“新”字,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东施效颦”的舶来品。就失去了设计的生命。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把注意力从画布上转移到人体行为本身,这一运动被称作“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艺术家通过绘画过程而使自己在作品中“出现”,导致艺术家的躯体成为运用颜料的工具,类似画笔。1960年Yves Klein(伊夫·克莱因)和巴黎国际当代艺术画廊的老板Maurice d Arquian-起,在100多位艺术界人士面前策划了一次壮观的表演,演示了人体绘画的过程。身穿燕尾服,打着雪白的领结,克莱因指挥两个裸体模特在画布上移动。模特身上涂有蓝色颜料,从而在画布上用身体留下蓝色的痕迹。被称为“蓝色时期的人体绘画”。于是,就有中国“精英”艺术家把“展死尸”、“吃死婴”、“割人肉”、“杀生灵”等灭绝人性的残暴行为,罩上“艺术”、“文化”的光环,请上了审“美”的殿堂。
这样的创作思路就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即便你的设计作的再好也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影子是不会说话的,是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的,就好比机器人一样,功能再好再完美也只是一部机器,始终不能真正意义上代替人类。靳埭强是香港很有成就的设计师,他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应该掌握现代的设计语言,还应具备自我分析能力,对自己有敏锐的触觉,根据自己的特点弄清自己的发展思路,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设计定位,而不是模仿别人走过的路,模仿别人的设计,对于适合别人走的路未必适合自己,模仿别人的创作思路设计出来的作品业不称之于作品,最起码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创作。只有摆脱模仿才能创造出出类拔萃的设计作品。同时他还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强调这种融入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
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复杂过程,只有恰当的找准这个矛盾才能做出好的判断,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发现这个矛盾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艺术的元素很好的解决掉这个矛盾,当然这个解决的方式是要和生活密切相联系的一种方式。
老一辈艺术家告诉我们脱离了生活的艺术不是真正的创作。我们要不断打破我们的世界并不断地运用新的艺术形式把它重新组合表现出来,社会在不断得发展进步,我们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让设计更好的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服好务。
参考文献
[1]赵智君.《图形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2]王炎,《图形创意》[G],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
【浅谈图形设计教学中的几个矛盾点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03-19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通用11篇)05-02
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论文03-20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精选18篇)06-08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反思03-20
试论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论文07-02
工业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革新论文03-10
试析黑格尔伦理学的几个突出创见论文03-19
图形与测量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