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课改实验管理的总结与思考
关于高中课改实验管理的总结与思考
高中生处在生理和心理转折的重要关口,这一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既关乎学生个体的自身命运,更关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高中课改举国瞩目。时代在发展,教育不改革就会丧失竞争力,但教育要改革则必须保证成功。在总体战略决策既定的情况下,保证区域课改成功最需要的就是执行力。总结南安的经验,我们在前期宣传上、制度上、 培训上、 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课改衔接上、 教研上,都能看出执行力占据主流的正面影响。
一、 扎实做好前期的宣传推动工作。
首先是广泛宣传,使全社会,从地方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到教育局局长,从校长到教师,从学生到家长,从学校到社区,大家都知道高中要课改,进行课改水到渠成;其次是实际工作力度大,教育局和各校校长做了大量工作,统一认识,保证上下一心,形成合力成效大;第三是工作过细,工作细才能行动有序,工作细才能减少失误。
二、工作要有序,进程要顺利,人员要协作,就得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
南安教育每年都设定一个工作主题,如 2006- 2007 年度就定为 “学校管理规范年” ,教育局在 《关于开展 “学校管理规范年” 活动的意见》 里提出 “规范办学行为管理,规范教工队伍,规范课程实施管理,规范课程评价管理” 的要求,稍前出台了 《关于 2006 年春季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 ,后来又印发 《关于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工作意见》。 2007 年暑假,市教育局提出了“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树立教育形象” 的工作主线,出台了 《南安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控意见(试行) 》 ,以及一系列有关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配套文件,规定了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在课改中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要求各校也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局里抓校长,校长抓学校,层次落实,稳步推进。
三、理想的教育是“提供人人有选择的教育,创造生生有个性的教育,建立个个能成功的教育”, 高中课改也在向这个方向靠拢。这就需要大量符合要求的、 经过培训的师资。
师资培训就像抢占战略制高点,有了制高点就能够获得战场的主动权。南安市的确在培训上抢占了先机。我们借鉴了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经验,一方面规定 “先培训、 后上岗,不培训、 不上岗” 和“培训超前于实验” ,从纪律上保证了培训的全员参与;另一方面在市教育信息网开设 “局长在线” 来答疑解惑,激励教师投入培训。为更好促进高中教师转变思想观念、 提升专业素养,我们先后请到钟启泉、 刘坚、 崔允漷、 余文森、 石鸥等 20 余位课程改革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师研修网、 教育部继教网、 福建省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心先后对高中教师进行新课程远程培训,市里也开办培训 20多期,下发各种读本万余册、光盘 300余套;为强化课改教学管理,我们请来大专院校、教科所的专家兼任教务主任、 教研室主任,组织高中校长外出考察学习;我们还在相关专业网站和市进修学校网站组织博客群组,让参训人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每年还进行多次主题论文评选、开办全市规模的“校长论坛” ,让校长和教师都能就培训收获和实践、 尝试的结果与大家共同分享。
四、做好义务教育阶段课改与高中课改的衔接工作。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是高中阶段课改的先导和基础。有了这个先导,从改革理念到改革流程,从领导管理到行动细节,从事前的预测到过失的解析,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能够有备无患,一些经验和教训能够帮助我们缩短到达目标的时间。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成绩是继续进行高中课改的阶梯,没有这个阶梯,高中课改将会贸贸然、 茫茫然。这方面,我们有三点做得不错。首先是提前热身。南安市高中课改始于2006 年秋季,但我们在 2004 年年底就开始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每个高中教师都开始有了心理准备。其次是动员有力。 2005年春季,教育局组织16 个教研片进行高、初中教学教研交流,有800 多名高中教师对应相应学科的初中教师进行听课、 评课和交流研讨。其三是规范要求。2005 年 8 月,教育局下发《关于举办高、初中新课程教学衔接研修班的通知》 ,确定了研修内容和形式,并进行了专题培训,使衔接活动更加有力地展开。
五、教师要发展自己,要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研究。
校本教研是教师首选的发展之路,长久保持校本教研旺盛势头,是课改取得进展的有力推手。一是领导重视。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教研工作,始终把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载体,出台了 《校本教研制度》、《加强教研组、 备课组建设意见》 ,开展优秀教研成果评选、 教研积极分子评选活动,激发教师教研热情,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 二是措施得当。 首先是建立 “三、 二制” (即市、 片、 校三级教研与培训的整合,市教育学会、 学科教育专业委员会两级团体的整合)复合型教师研修网络,市级活动每月一次,片际活动两周一次,校级活动每周一次;其次建立市、 片、 校三级集体备课制度,并且开展跨区集体备课(如邀请厦门市教研员和优秀教师参与) 。 三是教师乐意。 日常的工作最能反映教师的心态。在访谈及抽查中,我们发现教师都能自己做好“五个一” ,即每周写一次教后记、 每周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每周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每学期上一堂校级以上研讨课、 每人建立一个学科的学生成长档案。从 2002 年课改以来,南安教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生机勃发。表现在观念的改变上,教育行政干部不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进行领导和管理, “以人为本” 的观念逐步深入行政干部的思想深处;专业人员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变指导教学为研究教学,变检查教学为服务教学;校长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来经营学校,而不再单纯依靠热情和经验;教师参与研究和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职业生活方式也逐步发展、 改变;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兴趣的空间,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都有相当程度的改观;家长改变了对孩子的认识,从中发现子女的许多优点,开始认可和信赖课程改革。从教学方式来看,师生的对话、 交流增加了,教师独霸话语权的状况难得一见了;教师会 “弯下腰来” 或者 “蹲下身来” ,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师会欣赏学生的奇思妙想,会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会耐心说服引导学生,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民主、 开放。从学校管理来看,学校更加注重“为了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一课改的核心理念,努力从 “学生适应” 向 “适应学生” 转变,育人氛围更加体现人文精神,更加注意动态看待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进步,不再把试卷分数看成对教师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要发展就必须改变现状。教育作为人类生存并不断改善自己处境的活动,也始终处在改变之中。一次课改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教育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 渐进的过程。此次高中课改时间长、 规模大、 关涉广、 影响深,这样的改革必须有持久战的准备。南安市的高中课改尽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研机构领导、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下,走过了三个年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有一些问题很值得思考,主要有:(1)认识问题。教师已经习惯于功利化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 学什么、 练什么,
如果高校选拔依旧一卷定终身,如果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依旧以考生卷面成绩来衡量,改革热情能有多大、 能持续多久?
(2)师资问题。一是教师素质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二是师资欠缺影响选修课的开设;如果没有可盘活的资源,我们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3)评价问题。 一次性的选拔考试目前依然是评价教师、 评价学生的主要根据,如果没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没有合适的评价信度和效度, “全面地、 健康地发展一个人” 的课改目标从何实现?
(4)课时问题。 课程内容容量大与必修课时减少是一对突出矛盾,如果出现加班加点补课或者只为完成任务而眉毛胡子一把抓,课标要求又从何体现?以上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不尽快突破,我们的课改执行力就会大大降低,课改成效也会大打折扣。
【高中课改实验管理的总结与思考】相关文章:
中学课改的总结(精选12篇)02-06
小学科学课改总结(通用12篇)02-24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通用5篇)10-17
下学期课改语文的工作计划06-25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改计划03-19
幼儿语言教育总结与思考03-19
高中作文讲评课教案(精选11篇)03-16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计划(通用10篇)07-25
关于模电实验总结范例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