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找最小公倍数数学五上册教学反思

找最小公倍数数学五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8 23:15:31

找最小公倍数北师大版数学五上册教学反思(通用5篇)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找最小公倍数北师大版数学五上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找最小公倍数北师大版数学五上册教学反思(通用5篇)

  找最小公倍数数学五上册教学反思 1

  《找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以游戏导入,先激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2的倍数和5的倍数起立看谁反应快,哪些同学站起来了两次从而引出课题。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给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的这些数起名字,可以加深他们对公倍数的理解和记忆。通过一个练习让他们自己总结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试一试的第一题通过填集合圈的方法来找最小公倍数,让他们学会多种方法找最小公倍数。

  我的不足

  1、在用列举法找8和12的最小公倍数的时候,在下面有的同学没找全倍数,我没有及时的提出他们的问题所在,而是直接让他们坐下改正,没有集中反馈。

  2、在试一试的第一题,我们做的题是要求50之内的,我没有强调当没有范围的.时候应该怎么填,这少个强调的点。

  3、练一练的第一题,学生填好表格后我没有引导他们这个过程就是在找8和6的倍数,而是直接对完答案后就过去了。

  4、在找规律的那组题的时候,学生做完了后让他们自己说出规律叫的学生比较少,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说出自己所找出的规律。

  5、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道题上学生理解的比较好,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的PPT用的荧光黄色,这个同学们根本看不清,在课件字的颜色上有问题。还有一个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我没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提问和解决,而是着急着进入下个我设计好的环节。

  6、在最后一个环节上“你知道吗”可以带着他们一起尝试着用短除法做一道题,这样时间就正好,也可以让他们更了解一下如何用短除法去求最小公倍数。

  总的来说这节课对于学生做题的反馈我没有及时的提出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即使是极少数同学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放过,也要集中讲一下他为什么出现了这个错误和改正的方法。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而是一味的想让他们按照我设计好的程序去进行。应该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规律,让他们去发现错误并改正。

  找最小公倍数数学五上册教学反思 2

  前两天讲了《最小公倍数》,颇有感慨。

  最小公倍数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数学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涵义,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过去我们通常所采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找倍数———找公倍数———找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在“纯数学”的范畴内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虽然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并能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能够“省下”较多的时间完成练习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比如, 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无法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习数学知识;形式化的、缺乏实际意义的学习任务也往往很难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常是在老师的“命令”下被动地进行,等等。

  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重组,使课堂里的数学能够以一种充满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整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构建一种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具体地说,就是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能够“自动地”反映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内部结构特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生活 “进到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进一步提炼,总结出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被“拉长”了,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各种外部的物质材料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通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能获得对数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源”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生活中的问题”,为数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找最小公倍数数学五上册教学反思 3

  今天刚刚组织学生学习了"找最小公倍数"这一节的内容。在课的前部分,学生经过自己的预习基本能够懂得找最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分别找出这两个或三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最小的。但是我们知道,这样太麻烦了。于是我便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竞赛:你能用几种方法找出这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3和65和118和106,8和12

  12和483,4和78,12和153,7和14

  学生们在这种竞赛方式下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在学过的找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很快找出几种有规律的情况:

  第一种:两个数有倍数关系的,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3和6,12和48

  第二种: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时,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5和118和9

  以上两种是比较特殊的情况,对于除此之外的其它情况行不通,那么其它的`情况有没有快捷的方法呢?大家再研究研究看。一句话再次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经过一阵吵吵闹闹过后,一种种新鲜方法闪亮登场:

  第三种:用短除法求取如8和1012和15他们从"你知道吗"和老课本中发现了。

  第四种:学生们公认最便捷的方法,即用较大的数依次去乘234等,直到积也是较小的倍数时,这个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五种:最后出炉并占尽风头的一种,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它们最大公因数有很大的关系: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40,最大公因数是2,它们的关系是8乘10除以2等于40,所以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于这两个数的积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为了便于口算,也可以先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先去除其中一个数,再用商乘另一个数即可,如8和10,先用8除以2等于4,再乘10即是40。嘿嘿,真是妙吧。这学生呀,还真不能小瞧他们。只要老师肯放开自己教学的框框架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求知氛围,敏于捕捉学生每个创新的思维火花,善于相机点拨与引导,这样的数学课堂肯定富有实效。

  找最小公倍数数学五上册教学反思 4

  一、能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教学前,我了解了学生在这节课前已有的知识背景,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汇报个性化的解题方法。在不断的交流汇报中,学生发现了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教师又让学生举实例进行验证。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小公倍数是它们中的较大数。再应用这一发现进行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比较、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组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在经历求的过程后,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汇报自己的想法,把被动的认知改成了主动探究。在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时,教师出示了求20和48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尝试后,小组讨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索中,学生发现了新知识的特点,又在不断的比较中,知道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就这样,在整理、归纳、交流的活动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堂课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存在不足。

  1、 对学生的表扬、激励性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真正起到多大作用。

  2、 开头的引入比较牵强,由于师生紧张,走了弯路。应深入研究,因为开头的引入很重要。

  3、 过渡语的使用教师进行了精心设计,但对于课堂教学没多大的激励作用。应用朴实的语言。

  4、 第1个例题让学生板演,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解题方法,不应该这样操作,应鼓励学生用更多的方法。

  5、 “说一说”的内容没必要让学生讨论,应让学生充分说,展示个性化的思路。

  6、 “议一议”的内容时间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地讨论。

  7、 多媒体的使用缺乏实效性,用小黑板比较合适。

  8、 对“教材建议”理解的不到位,“说一说”和“议一议”不一样,“求”和“计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9、 对于“新授内容”可以让学生说,教师板书,起到强化知识的作用。

  10、 教师课堂应注意语言的精炼,如7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35,师问:为什么?这样问不合适。应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找最小公倍数数学五上册教学反思 5

  最小公倍数是人教版教材第88—90页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因数、倍数和公因数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通分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做准备的,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很大作用。教材采用“找”的方法,让学生领悟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本节课我是从以下环节教学的,感觉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复习旧知,巧妙无痕揭示新概念。

  在课一开始,我利用小学生争胜心强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比赛写出50以内4的倍数和6的倍数。学生写完后,让他们从写出的4的倍数和6的倍数中挑选出两数的相同倍数,并让学生尝试给4和6相同的倍数取名字,有的同学起名“4和6的同倍数“,有的取名“4和6的共倍数”,还有的取名“4和6的公共倍数”等,我表扬孩子有创意之后,在“4和6的公共倍数”的基础上给孩子统一了一下,叫做“这些相同的倍数叫做4和6的公倍数”,接着说道,4和6这两个数有公倍数,其他任何两个自然数都有公倍数,并追问,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两个数倍数中相同数,既是一个数的倍数,也是另一个数的倍数,这样的数叫做两个数的公倍数。”看到学生已经明白公倍数的含义,我接着说道,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的倍数,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多,也没有公倍数,但是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呢?(12)为了让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有个确切的认识,让学生看课本109页的内容。就这样一边复习,一边谈话,巧妙无痕的揭示了本节课的概念。

  二、让学生体会学习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通过多媒体的特殊功能,让学生集观察、思考与一体,并动手操作,体会最小公倍数学习的意义。(课件出示:)学生读题,明白题意后,便让他们四人一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长方形纸片去铺这个正方形。铺完后,都有所感悟,发现能铺完,这时问学生知道为什么能正好铺完吗?部分学生说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也是小长方形宽的倍数,是2和3的公倍数。接着让学生思考用这个小长方形还能铺满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12、18、24...因为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的公倍数。”看到学生大都明白题意,我开始让学生猜测,可能铺满边长是9厘米、10厘米的正方形吗?为什么?孩子们都抢答说,不能,因为9和10都不是2和3的公倍数。孩子们最后总结出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并说道所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6 厘米。正好是长和宽的最小公倍数。从而真正感受到学习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三、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发展能力。

  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大胆迁移、类推、探索出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从而获得能力上的发展。学生迁移出了四种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列举法,先列举出两个数的一些倍数,从中找出他们的公倍数,并从公倍数中找出最小公倍数;

  2、筛选法,先写出较大数的一些倍数,从中筛选出较小数的倍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3、分解质因数法,先把两个数分别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因为用分解质因数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公因数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以18和12为例重点介绍了这种方法,先让学生分别把两个数分解质因数,接着把18、12 的最小公倍数36也分解质因数,让学生从最小公倍数36所分解的质因数中,找一找包含了18和12两个数中的哪些质因数?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最小公倍数 36中既包含了12、18全部公有的质因数,也包含了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也就是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两数所有公有质因数和各自独有质因数的乘积,趁次机会把找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与找18和12的公因数的方法作了对比,使学生有个较清楚的认识;

  4、短除法同时分解两个数,求最小公倍数,因为这种方法仅仅是把两个数分解质因数的短除式合并在了一起,所以没多做介绍,重点说了说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把所有除数(即公有质因数)和商(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相乘。针对每种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学生边说边举例,并进行了适量的练习。

【找最小公倍数数学五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关于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通用18篇)01-16

数学教学反思03-19

苏教版数学教学反思03-20

数列数学教学反思03-20

数学的教学反思大全03-19

职高数学教学反思03-19

时间与数学的教学反思03-19

我与数学教学反思03-20

职教数学教学反思03-19

数学四上册《正负数》教学反思(精选11篇)06-04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