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外国诗教案

外国诗教案

时间:2022-09-16 12:58:30

外国诗四首教案

外国诗四首教案

外国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遍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那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对两首诗如何进行比较阅读。

  3.学习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

  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解题:

  作者及背景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1787年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790年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强烈感召。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坚定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诗歌。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其诗风清淡朴素、含义隽永。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艺术特色也多有不同的看法。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问题二:概括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节: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

  第二节: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人;

  第三节: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第四节: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诗人心头长留。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作如下引导:教者把上述华兹华斯的一段话用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凄凉的歌声,诗人的感受这几个方面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答案。在启发引导下,学生如能触发智慧的火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

  问题二: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动听。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关于两个意境的描写,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领悟夜莺和杜鹃鸣啼的魅力,不必拘泥以上的解说。)

  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处:

  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

  1.从写作内容看,《孤独的收割人》则重抒情,《观刈麦》则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如他在听到收割人在歌唱时写道:“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为的是不愿打扰“收割人”的歌唱,这完全是一种平等的态度;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孤独的收割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比较阅读必须在对这两首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白居易诗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理解。两位诗人对劳动者的感情是同中有异,学生对此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可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地位,思想,背景进行分析。)

  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的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黄杲炘译)

  (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提示学生从两首诗的意境、节奏、音韵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比较阅读,有将这首诗与我国古代诗歌的比较,有同一首诗不同翻译的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欣赏品味的过程,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在意识地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外国诗四首教案

  布置作业:

  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附:板书设计

【外国诗教案】相关文章:

《谈中国诗》教案(通用14篇)05-29

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设计05-31

《鸡》的全诗鉴赏总结01-10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诗四首《游山西村》教案(通用10篇)03-10

糖果的教案04-17

西瓜教案04-17

排队教案04-17

抱抱教案04-17

春天教案04-17

表情的教案04-17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