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建设中心大城市个人报告

建设中心大城市个人报告

时间:2024-08-28 21:11:59

关于建设中心大城市个人报告

关于建设中心大城市个人报告

关于建设中心大城市个人报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无疑,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我就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心大城市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意见。

  一、 我市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现状

  20XX年底,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67.6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24.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67.9万人(其中主城区25.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46.5%,初步形成“一江两岸、三大组团、四大片区”的城市格局。

  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我市城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大工业强市、大农业稳市、大旅游兴市、大商贸活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20XX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2.3:41.7:36.0,第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51.0%和40.4%,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开始批量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从城镇化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城镇化率看,我市已拥有城镇人口67.9万,农村人口为78.1万。

  二、 我市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镇化率数据有“水分”。我国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重新确定了城乡人口标准:一是按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以上无论户口是农村籍还是城镇籍均统计为城镇人口;二是引入了建设延伸区的概念,在城镇建设延伸区内的农村户籍人口按城镇人口统计;三是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不论其原籍户口是否在本地均统计为城镇户口。由于2000年之后尚未开展过人口普查,我市城镇化率统计数据是以各镇街报送数据为依据统算的,各镇街对人口密度、建设延伸区的概念尺度掌握不够统一,对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调查不准,加上为完成市里下达的城镇化率指标,每年上报的数据存在一定幅度的虚假。20XX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农业人口还有108万。

  第二,新入城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太低。20XX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9439元,比上年增长了10.6%,人均消费性支出7392元,比上年增长了10.3%;而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29元,仅比上年增长了8.6%,生活消费性支出不超过1500元,与城镇居民之比分别为1:3.8和1:4.98。城乡差距过大,造成农转非的新“城镇居民”沦为城镇新的困难群体,致使城镇低保群体中有三四成为农转非居民。

  第三,城镇化文明水平低。按照专家分析,当城镇化率达到30%后,城市文明率就开始超过城镇化率高速普及,我市应处在城市文明高速普及阶段,而目前我市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能力还很差。由于受教育年限低、就业水平低等人的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城乡陋习多,黄、赌、毒“蔚然成风”;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社区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镇居民看病难、上学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第四,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由于机制体制等种种障碍制约,大多入城人口难以逾越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约束,而农村资本等经济要素却更多地由农村向城市聚集,无法实现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和重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格局并未形成,农村发展底气不足。低保制度还未涉足农村,农村医保参保质量低。享受城市人一样的文明生活,对多数农村人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第五,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村发展能力不强。全市共有县、乡、村公路5600余公里,其中乡道1622公里,村道3700多公里,公路总里程长,但通车里程短,发挥效益差,县乡村三级公路中属等外级公路3300余公里,占全市公路里程的59%;全市还有病险水库161座,占水库总量的76%,有病害山坪塘6380口,占山坪塘的70%,石河堰、引水渠有病害411处,占80%,电灌站需要维修的占51%;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应解决人数71万人,未解决的占64%,其中水质不安全的占28%、方便程度不够、水量不足、保证率低的占34%;农网改造三期全面完成后,全市仍将有20~30%的农户得不到农改;农村通讯覆盖面广,但固定电话安装比例小,人均普及率低。

  三、 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措施

  实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市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要建设中心大城市,大头在农村,落脚点在农民,小城镇是重要载体,任务非常艰巨。

  (一)以现代产业为支撑,以提高收入为保障,增强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生活宽裕,前提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不仅是富裕农民、减少农民的需要,也是推进城镇化的需要。要以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为重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节约劳动成本,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把大量的农民从传统农业

  剥离出来;以劳务产业和农村商贸流通业为重点,拓宽农民增收方式,搞活农村经济,为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和由农村转向城镇提供可能。要大力发展主导特色产业,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要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在搞活城镇经济发达圈的同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服务;要不断壮大劳务产业等非农产业,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培育好新型农民组织,凝聚一家一户之力,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团体进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参与市场网络的竞争,从而赢得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

  (二)以扩展城镇规模为基础,以营造就业环境为核心,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

  城镇化的核心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当农民具务一定素质和能力,通过现代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获得了离开土地的能力后,必然会大量涌入城镇。城镇对人口的承载功能不仅体现在居住容纳能力上,同时也体现在为城镇居民提供就业能力上,让人们入得城来,居得下来,住得稳当,不仅能“安居”,更要能“乐业”。这就要求城镇地产业的进一步开发和二三产业的进一步繁荣,为源源不断的入城农民提供居住条件和就业岗位。要围绕大城市建设发展,加快城市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要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确保入得城镇和进住康居点的农民有业可依、生活有路。按照大工业强市的要求,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招商引资,支持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积极引进配套企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培植产业集群,盘活存量,做大增量,积极创造企业就业岗位。依托四面山和中山古镇等资源打造旅游业;依托城市中心商圈加快建设城区配送中心、镇街配送站、村级农家店,合理配置物流资源,建设物流基地,建设现代物流业;支持富侨、东方、大港等企业,建好基地,向外发展,做好现代服务业;挖掘饮食文化,提升餐饮业发展水平,壮大餐饮行业,以此创造旅游商贸服务等行业就业岗位。

  (三)以机制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保障,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和谐能力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要真正统筹城乡,创新机制体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四)突出“三色”,提升城镇品位,发挥城市建设的形象作用

  要建设中心性大城市,要突出“三色”(特色、绿色、景色):城镇规划、城市经济突出特色。制定特色规划,建设特色城镇,发展特色经济,走特色立镇、兴镇、活镇、强镇之路;城镇生态、城镇环境突出绿色。建山水园林城镇,创优美人居环境;城镇配套设施、城镇视觉突出景色,建精品,树形象,有景点,塑丰碑,提升城镇品位,升级城镇档次。

【建设中心大城市个人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社科联中心个人述职述廉报告范文03-19

质量检测中心实习报告范文01-13

数字校园建设的报告(精选12篇)12-05

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2-23

县行政服务中心调研报告范文02-08

学院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述职报告03-20

精选建设单位报告消防验收报告02-15

小学规范化建设自评报告范本02-22

中心校教学工作计划报告范文03-19

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1-20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