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石钟山记的考点总结

石钟山记的考点总结

时间:2024-08-05 18:18:57

关于石钟山记的考点总结

关于石钟山记的考点总结

关于石钟山记的考点总结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高考语文《石钟山记》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高考语文《石钟山记》原文翻译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高考语文《石钟山记》知识点总结

  石钟山记词法:

  ①词类活用:

  A.使动,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之鸣。

  B.名词做动词:例1.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例2.枹止响腾。枹,用鼓槌敲击。

  C.形容词作名词:例:枹止响腾,响,声音。

  D.名词作状语:例1.:目见耳闻。目,用目,耳,用耳。例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介宾短语)的意思,可以译为乘舟,但要注意,这样译并未准确表达舟作为状语的语法特点。

  ②古今异义:A.自以为得其实,其实:古义,那事情的真象;今义,说明真实情况

  B.虽大风浪,虽,即使

  C.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就任

  D.将入港口,港口:河湾入口处

  E.空中而多窍,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离地表较高的空间;天空里面

  F.余方心动欲还:心动:古义,心惊;今义,内心有所触动

  ③焉的用法:A.指示代词,那里,这里。例:心不在焉。

  B.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兼词,于之,在哪里。例: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D.语气助词,啊,呀。例:1于是余不叹焉。2如乐作焉。

  E.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例:硿硿焉。

  高考语文《石钟山记》句法:

  ①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者也式判断句)

  窾坎镗鞳: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把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单独看,这个句子翻译为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的歌钟声。但是,联系上下文和苏轼这时说话的口气来看,这个句子最好还是译成刚才那水面上发出的窾坎镗鞳的声音,就像是魏庄子的歌钟响起来时的那种乐器声音一样啊。

  ②此所以不传也。(也式判断句)

  所以:复音虚词。相当于的原因。

  传:流传,传布,传说。

  单独看,这个句子就是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但是,从上文提到的来看,这个句子还是翻译为就是这几种情况,才使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这样,当更加符合苏轼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的心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有声:(敲击后)发出响声。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的倒装句式,原应是铿然有声之石的倒装。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之(的)。这个句子按习惯应译为敲打之后能发出铿锵声音的这种石头就顺畅些。

  ④得双石于潭上。(倒装句)

  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倒装句,即于潭上得双石才是正常语序。其中双石是指李渤在访郦道元关于石钟山遗踪时,在南隅忽遇双石的双石--也就是课文上所说的南声北音之石。这个句子很简单,就译成在深潭边上找到两块石头。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倒装句)

  这是一个宾语(余)前置的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式文言句,二是前置的宾语词性是代词。在这个倒装句中,代词余作宾语前置到动词欺的前面。这个句子翻译为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石钟山记的考点总结】相关文章:

中考政治考点总结04-29

初中数学考点总结03-20

名词性从句考点的总结09-13

中考化学元素考点总结02-21

安全记心中的活动计划03-20

关于窃读记的教学反思03-20

最新实习周记17篇08-01

《桃花源记》陶渊明05-13

陶渊明《桃花源记》语文06-08

《桃花源记》语文陶渊明05-06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