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欢树》教案参考
关于《合欢树》教案参考
《合欢树》教案10(表格式)
课题 《合欢树》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2、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珍惜
3、把握本文朴实的文风中蕴藏着的深厚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学习重点
把握文中塑造的母亲形象
学习难点
理解合欢树所包涵的情感和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自学导航
1、收集作者史铁生的相关资料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 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另外,余华的短篇小说《我的故事》与陈军的中篇小说《禹风》、苏童的短篇小说《棚车》(各三万元)获二等银奖。《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有条件的话阅读《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
2、了解合欢树的基本特点
昼开夜合,称“合昏”,“合欢”,也叫夜合树适应性强,耐寒,对土壤要求不高生长快,但易自低处分枝,萌芽力欠佳.
3、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够呛 虔诚 热敷 炙晒 惊惶 侍弄
自我研讨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找出各段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
②找出描写母亲的词句,并指出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③深入把握,探讨关于母亲形象的两个细节问题
在“我”十岁和二十岁时,母亲两次提到我获奖的作文,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④思考母亲为何惊惶和担忧?
⑤第六自然段中,为什么“我”不想回家?
⑥感悟母亲的真谛,理解合欢树的涵义
母亲去世后,“我”两次去小院,没有看到合欢树,为什么?
⑦文中对母亲都运用了什么描写?举例说明
5、请同学们为本文设计一个导入语
6、请同学们搜集一些写母爱的诗句
合作探究
①既然怀念母亲,为什么不题为《母亲》而名为《合欢树》?
既名为《合欢树》,为何前半篇只字不提?
②为什么后半篇一再写到一个与“我”无关的孩子看到树?
《合欢树》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
1、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教学方法]
品读、交流、探讨、迁移
说明:教学目标与重点最终这样确定,是源于我对网上一些教学设计不够满意以及对有些设计者的解读重心始终心存怀疑。有些设计秉持的“怀念”、“歌颂”说固然不错但我以为失之宽泛;有的力主“愧疚”、“懊悔”说,也无可厚非,但我又觉得似乎失之单薄。在慎重考虑了多种意见、结合了作者本人相关作品中的若干提示后,我这样概括《合欢树》:文章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介绍史铁生,授奖词与照片
说明:导语的作用在于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作文语文教师,我的阅读经验与学生相比毕竟是丰富的,所以在导语中流露出我对作者的崇敬与信任可能有助于学生带着类似的情绪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其实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就印发了史铁生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片段以及他人的评论,也是旨在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关注度、了解度、信任度,为顺利进入文本作好铺垫。
二、朗读文章,梳理梗概,品读交流:
先请一组同学分别朗读1-5节,大家一边听,一边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我” 母亲的反应 “我”的反应 母亲
十岁 作文比赛得第一 急着说她自己 扫兴/装作不注意 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
二十岁 双腿残废 为我治病
鼓励我写作
抱了希望 一心只想写小说/不在乎自己这条命 不年轻,有了白发
三十岁 第一篇小说发表 已不在人世
另一篇小说获奖 心烦,躲出去
迷迷糊糊听到回答,得到一点安慰 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在这个表格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者年龄的变化,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变化?
(请三到四位同学交流)点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悔。
再请另一组同学分别朗读6-10节,一边听,一边尝试完成另一表格:
时间 合欢树 母亲的反应 “我”的反应 母亲
二十岁 被认为是“含羞草”,其实是合欢树 为我找工作,在路边挖了棵“含羞草”
第二年没发芽 叹息,舍不得扔
第三年长叶茂盛 高兴,常去侍弄
第四年移栽窗前 念叨何时开花
第五年搬家被遗忘 悲痛,忘了小树 过世
三十岁 开花 心里一阵抖 已不在人世
年年开花,长到房高 后悔没自己摇车去看看 已过世多年
将以上两个表格放在一起比较,会有什么发现?请学生谈谈作者如何一点点领悟母亲的爱的过程——谁言寸草心,“识”得三春晖。
说明:这两个表格解决了我原先课堂上缺乏教师引导以致学生交流易于散漫无序的问题。学生的课堂回答是在课前无任何引导的情况下自行准备而在开课时根据我给出的线索即兴完成的。其实,我对课堂的教学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学生课前交来的各种各样的感想基础上一点点成形的。
老师朗读11、12两节,在作者独自静思默想中,对合欢树、对母亲、对命运的感怀交织在一起。
三、探讨最后一段,与大家分享你的理解与感悟。
段落序号 原文 学生理解 教师点拨
第11节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沉浸在对母亲的回忆中,独自咀嚼悲伤,品尝回忆中的母亲的一点一滴的爱。 心情在悲伤与安慰中交替。在哀恸与丧亡的阴霾之下,人最接近真实的自我。
第12节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羡慕那个孩子,能看着那棵树
孩子不知道,强调的是作者的刻骨铭心
爱的传递 合欢树的启示
“生命”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请三到四位同学交流。点到文章结尾的高妙所在。
说明: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写下的读后感、片段心得体会中提到了这个结尾,他们的阅读反应与我很接近,这让我觉得可以把这段作为重点供大家一起探讨。
四、创造性理解与迁移:
文章的最后一段让我们由史铁生个人的特殊遭际跳脱出来,看到了人类生命的普遍性:板书:
母亲 妈妈
合欢树
“我” 孩子
拓展阅读:《给母亲的短柬》
布置二选一作业:
如果你是史铁生,你会用第二人称给母亲写一则怎样的短柬呢?
带着从《合欢树》一文中得到的启示,给你自己的妈妈写一则短柬,把不敢、不忍、不好意思向母亲说的话写下来。
说明:虽然这一拓展阅读材料有逸出文本之外的嫌疑,但个人实在难以割舍,因为觉得这些短笺所表现出的情感特质、对母爱与生命的理解,甚至是语言风格、激起的阅读体验都与《合欢树》一文有着诸多异曲同工之处。
所有的公开课多半都难以避免表演的成分,我对自己在学生面前与镜头面前不能保持一贯的率性自如而感到羞愧,并因深恐未能真正理解《合欢树》辱没了史铁生及他的爱与思而感到忐忑。最后的结束语既是我对学生的真诚希望,也不妨看成是我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可能存在的缺漏而做的补救。
《合欢树》教案教案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深刻寓意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探讨合欢树丰厚的象征意义,解读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
教学方法:
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双腿瘫痪史铁生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题是什么?
明确:两部分 母爱
(2)思考:哪一处细节最让你感动?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明确:无私无怨 坚强执着 宽厚仁慈 牺牲自我的爱。
三、文章是写母爱,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1、合欢树是怎么来的?经历了怎样的生命历程?
2、为什么课文在第7段才提到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母爱树 希望树 思念树
3、作者多次写到那个刚来到世上“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孩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三次提到那个“刚来世上的孩子”,前两次说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就是合欢树的影子,合欢树上处处是母爱的影子,作者始终对合欢树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找借口不肯去看,另一方面“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也许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对失去这一份厚重的母亲吧。也许他只想把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独自咀嚼,“悲伤也成享受”吧。
四、小结: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小小的合欢树,凝聚了史铁生如此深沉浓厚的情感,我们的生活里也不乏细节的感动,当心中某根柔软的琴弦被触动,不要吝惜,把情思凝于笔端,美好就会在一刹那收藏。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五、作业:
一、背有关赞美母亲的名句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法)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俄罗斯)
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合。 -----泰戈尔(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意大利)
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荫凉;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
史铁生《合欢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字、比获奖更正要。
D.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是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17.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6分)
18.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
19.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
答案:
16.A、D(A项说法错误。母亲说这话时还没有发现“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 “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D项母亲认为“是个好兆头”一方面是为合欢树高兴,另一方面也对生活,特别是对 “我”充满了新的信心;不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17.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2分)
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2分)
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2分)
18.① 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和无私。(2分)
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和恒久。(2分)
19.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 ②母爱又是独特的(2分)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2分) 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2分)
《合欢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欢树(节选)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活,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根据下列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
合欢树是母亲到__劳动局给我找工作__时,在_路边 挖来的,种在花盆里,母亲非常喜欢 。第二年,合欢树___没有发芽__,母亲__叹息了一回。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_茂盛了。母亲 高兴了很多天, 常去侍弄它 。第四年,合欢树长在窗前的地上 ,母亲 盼望它 开花 。第五年,我们搬家,我们把合欢树__忘记了_。
2.作者不用《我的母亲》为题, 而用《合欢树》为题有什么含义?
1.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2.合欢树里还有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沉重的愧疚。3.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
3. “我”对合欢树由不敢看到想去看,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起先,合欢树会勾起我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失母之痛,难以忍受,所以不敢看;后来,我认识到母亲虽然去世但对自己的爱使我感到幸福,悲伤也成了享受。所以想去看。
4.下列对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文章的结尾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B. 合欢树既是无私母爱的象征,又是着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事业成就的象征,它还是母子合欢的象征。
C. 选文第二段写母亲对合欢树“心思全在别处”到“不舍得扔掉”再到“常去侍弄它”,表现了母亲由痛苦到惊喜的心理变化。
D.文章浓墨重彩描写合欢是就是为了凸显浓浓的母爱和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高一语文《合欢树》学案7(沪教版必修一)
《合欢树》学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品味作者沉静、淡然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情感张力。
3、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
教学方法:
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品味母亲的爱
问题:能回忆怀念母亲的物品想必有很多,史铁生这篇文章为什么选择合欢树来悼念母亲?
明确:母亲对合欢树的精心照料是她呵护关心我的写照。
追问:为什么从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能看出是她照顾“我”的写照?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和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有什么具体的相似之处?
交流要点:
对合欢树希望的表现: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会,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
“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对“我”的希望表现:
●对治好“我”的希望: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对“我”从事写作的希望: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母亲的话中体现出的小心翼翼又满怀希望,一方面尽力维护残疾儿子的尊严,一方面激励和鼓舞儿子写作的信心。
比较第一段和第三段母亲对我写作的表现的不同态度。
交流后明确:母亲对“我”对合欢树都抱有无限的希望,希望合欢树能开花,希望“我”由写作闯出一条路以获得生活的信心。
三、品味“我”的悲伤和思念
方案一问题:这棵合欢树身上有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母亲对“我”的爱,而“我”又是怎么对待这棵合欢树的?
明确:忘记 找借口不看 老惦记着 主动想去看
追问: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
交流后明确:
忘记:“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我的这种悲痛?
“我摇着车躲出去”“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找借口不看:“抖”字体现出我的难以抑制的悲痛和深深的愧疚。
对愧疚的理解:同样被母亲寄予希望的合欢树终于开花了,而我却尚未成功。(“后悔两年前没有自己摇车去看看。”)
老惦记着:体现了思念之深。
主动想去看:注意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去看的,我在写作上取得了成功想去看看合欢树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小结:“我”之所以对合欢树有这样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拓展《我与地坛》中的相关语段,加深体会。
四、主题深化
总结:
通过我们的分析品读,发现这棵合欢树并不是一颗平常的树,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真可谓是:“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而作者以合欢树为题想必是为了借“合欢”寄托他们母子之间无法实现的遗憾,在这样的一欢一悲的两极间那份母子深情更令人为之震撼。
再联想到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由父母亲精心呵护成长起来的树呢?我们的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同样也倾注了心血寄托着深切的希望。
【《合欢树》教案参考】相关文章: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参考03-20
麋鹿教案参考范文及反思03-19
教案作业检查总结范文参考02-13
风的观测教案设计参考04-20
优秀教案评选方案范文参考02-25
《平均数的应用》教案参考03-19
橙子的教案参考内容(通用11篇)04-14
防治计算机病毒教案参考02-25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初中试讲教案参考03-19
支教总结范文参考03-20